2025年4月30日 星期三

要學大乘、《無量壽》:先要把根基紮好|蓋房子沒打地基,蓋上去就倒了|基礎是:戒定慧三學|你們學戒學出很多偏見;我學戒定慧幫助我念佛往生|我們現在沒開法眼;我們學淨土,等於開法眼|淨空老法師

 


要學大乘、《無量壽》:先要把根基紮好|蓋房子沒打地基,蓋上去就倒了|基礎是:戒定慧三學|你們學戒學出很多偏見;我學戒定慧幫助我念佛往生|我們現在沒開法眼;我們學淨土,等於開法眼|淨空老法師


◈開法眼:你能識病、對治
◇開法眼:你能認識眾生煩惱習氣,認識他的病,能找出法門對治
◈淨土這服藥有百利而無一害
◇沒有這個能力;老老實實信願持名、念佛求生淨土,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統統有效:這一服藥有百利而無一害,一切眾生不管什麼病,都能治好
◇淨土法門,印光大師傳給李老師,李老師傳給我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老師註解就寫在經本上,這個本子給我了

  所以什麼時候你才開法眼,也就是說你能夠認識眾生的煩惱習氣,認識他的病,你能在經典裡面找出一個法門可以對治,真有法眼沒有這個能力,你又不肯老老實實,我們沒有這個能力,老老實實就信願持名,念佛求生淨土,這是無論什麼人,上中下根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統統有效這一服藥有百利而無一害,一切眾生不管生的是什麼病,都能夠治好。我們遇到這麼一個法門,這法門是老師傳的,印光大師傳給李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師傳給我《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老師講過一遍,有簡單的註解,註解就寫在經本上,這個本子給我了。我們同學不少人,他只傳授給我,沒傳授給別人,我比較老實聽話。老師圓寂之後,我將這個本子印一萬本,印經功德迴向給老師增高品位,我就開始講這部經。

◈要學無量壽:先把戒定慧紮好
◇要學大乘、《無量壽》:先要把根基紮好
◇蓋房子沒打地基,蓋上去就倒了
◇基礎是:戒定慧三學
◈念佛功德,治本也治標
◇你們學戒學出很多偏見;我學戒定慧幫助我念佛往生
◇你們學戒解不圓,裡頭有分別執著
◇甚至於分別:念佛不如持戒、不能消罪業;持戒行
◇持戒消罪業非常淺顯,小罪馬上見效,治標不治本;念佛功德,治本也治標
◈解圓是智慧,真得受用
◇大開圓解:解圓那是智慧;你偏都不行,怎麼可能圓
◇圓解是真得受用

  我記得第一次講的,在加拿大溫哥華,講第二遍的時候,在美國加州聖荷西,那個時候先後一共講了十遍,好像在台灣講過三、四遍。八十五歲放下《華嚴》,發心學習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我們這一次是第四回,遍遍不一樣,甚至於每天學習心得都不相同,法喜充滿。所以我勸同學,要學大乘、要學《無量壽》,先要把自己的根基紮好,因為你沒有這個基礎,你學不到,像蓋房子一樣,沒有打地基,蓋上去就倒塌了,這是真的,這是我們眼前看到的事實真相。基礎是什麼?戒定慧三學你們學戒學出很多偏見問題,我學為什麼不出問題?我學的戒定慧,就幫助我念佛往生。這什麼原因?你們學戒解不圓,裡頭有分別、有執著,甚至於分別念佛不如持戒,念佛不能消罪業,持戒行,正不正確?正確。因為持戒消罪業非常淺顯,小罪馬上就見效,它治標不治本。念佛的功德是治本也治標,本治好了標自然沒有了,你真得受用。大乘教裡頭讚歎大開圓解,解要圓那是智慧,你偏都不行你怎麼可能圓?圓解是真得受用

◈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我的宗教是第一」,勸信別宗教的放棄,要到我這來?
◇每一個宗教都好、都是第一,不必改變宗教:認真好好修下去,統統能成就
◇把修學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
◇不要換;換就錯了: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基督教、天主教的基本戒律,跟我們講的相同
◈還不圓,一門深入;別學別的
◇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人學教,無教不圓:有這個能力才行
◇沒有這個能力;死心塌地老實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就圓了
◇還不圓,你功夫還不夠,必須功夫成片
◇還不圓,一門深入;別去學別的,事一心不亂還不行
◈理一心全圓了,不會指錯路
◇理一心不亂可以了,什麼教你都可以看,世出世間一切法全圓了。佛法圓,世間法也圓了,這才心開意解,法眼現前了,你指導眾生不會指錯路

  今天中午吃飯,跟我坐在一桌裡頭,這是本地宗教的,都是長老級的,跟我談到宗教,彼此在言論裡頭,都感到我自己的宗教是第一,比別人宗教好,勸信別人宗教的要放棄,要到我這來。我們在吃飯時候,我就告訴大家,每一個宗教都好,每一個宗教都是第一,不必改變宗教,你認真好好修下去,統統能成就。他到極樂世界行不行?行,你把你修學的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我們經典上有依據。不要換,換就錯了。《金剛經》上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不但佛門裡頭的法門平等,每一個宗教法門跟我們合起來也平等,是真的不是假的。基督教、天主教裡面講的基本的戒律,跟我們講的相同,只有一、二條不同。所以「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人學教,無教不圓,有這個能力才行,沒有這個能力,你就死心塌地老實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就圓了。你還不圓,你功夫還不夠,必須功夫成片,你還不圓,一門深入,別去學別的,事一心不亂還不行理一心不亂可以了,什麼教你都可以看,世出世間一切法全圓了。佛法圓,世間法呢?世間法也圓了,這才心開意解,法眼現前了,你指導眾生不會指錯路

◈用念佛開天眼、慧眼、法眼
◇五眼是我們自性本自具足;不是外頭來的
◇我們現在只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都不起作用
◇就用念佛這一門,穩穩當當幫助你開天眼、慧眼、法眼
◇開天眼,你可以生天道
◇慧眼開,你是聲聞緣覺
◇法眼開,你是菩薩
◇佛眼開,你是法身大士
◇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五眼具明
◈一部經論、一句佛號,成無上道
◇憑自力這一生做不到;唯有仗佛力,萬緣放下、一心念佛
◇專攻一部,一部經、一部論都好,貴以專:天下無難事,只怕心不專
◇一生依《印光大師文鈔》,能成無上道:都是經論上所說的,正法,不偏不邪
◇五經一論,一論是《往生論》;《印光大師文鈔》算是論;黃念公集解也算是論
◇一部經、一部論、一句佛號夠了:不會耽誤自己,也不會誤導別人,確實正知正見

  可見得五眼,五眼是我們自性本自具足的,不是外頭來的我們現在只有肉眼開了,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都閉了,都不起作用就用念佛這一門,不要用其他的方法,這一門穩穩當當,幫助你開天眼、開慧眼、開法眼開天眼你還沒有離開人天,修行的功夫可以生天道,你不會墮三途,你也不會在人間,你是天人。如果慧眼開了,你是聖人,小聖,聲聞緣覺法眼開了,你是菩薩;佛眼開了,你是法身大士。實報土裡頭,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統統是五眼具明,非常讓我們羨慕,我們要憑自力這一生做不到。唯有仗佛力,萬緣放下,一心念佛,學海賢老和尚就不會錯。專攻一部,一部經、一部論都好,貴以專,海賢老和尚也告訴我們,「天下無難事,只怕心不專」。我一生,我依《印光大師文鈔》能不能成就?告訴你能,能成無上道。為什麼?他所講的都是經論上所說的,是正法,不偏不邪。修淨土,五經一論,那個一論是《往生論》。《印光大師文鈔》算是論,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解也算是論。一部經、一部論、一句佛號夠了,不會耽誤自己,也不會誤導別人,確實正知正見

◈佛道正見,名為法眼
◇法眼就是學佛人的正知正見
◇正知正見,你所想、所看的,與經教、祖師開示相應,不相違背:這叫法眼
◈智能照法,故名法眼
◇智慧能照正法,有能力辨別邪正:這是法眼
◇沒有能力辨別邪正很麻煩:偶爾用對了;大多數都用錯了,用錯了就自誤誤他,這罪很重
◈了達眾生根器,善知救度之法
◇法眼者,了達眾生種種根器,善知一切救度之法,應機施與,而度脫之
◇你教給他確實能幫助他,他也會歡喜接受:這是法眼
◇我們現在沒開法眼;我們學淨土,等於開法眼
◈信願持名,就能自度度他
◇守之以恆、以專,信願持名:信願就是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專念
◇信願持名,就能自度度他:我們在這一句深受其利、信心十足,我們介紹給別人,決定不會有錯
◈教法生解,名授法眼
◇老師教導我們;我們明白、開悟了:這老師給我們的法眼
◇教導眾生,於佛法生正解,如同以法眼授與眾生也
◈一句佛號裡頭,要有信、有願
◇我們今天所得的,是世出世間第一稀有之法,純淨純正,就這一句佛號
◇這一句佛號裡頭,要有信、有願在裡頭,聲聲佛號具足真信切願
◇我念這句佛號為的是什麼?就為求生淨土、親近彌陀;沒有第二願:這是念念具足大菩提心,菩提心是往生第一條件
◈發菩提心,一心專念
◇一念十念是講臨命終時,決定得生
◇臨命終最後一念是不是阿彌陀佛,決定你能不能往生
◇誰有把握臨命終最後一念是念佛?賢公母親、慶公、賢公有把握:不要人助念,知道幾點幾分阿彌陀佛來接引,給我們做證明

  下面引《會疏》,「《會疏》曰:佛道正見,名為法眼。」可見法眼就是學佛人的正知正見正知正見,你所想的、你所看的,與經教祖師的開示相應,不相違背,這叫法眼。《淨影疏》說,「智能照法」,雖然很簡單,只有四個字,智慧能照正法,有能力辨別邪正,這是法眼沒有能力辨別邪正很麻煩偶爾用對了,大多數都用錯了,用錯了就是自誤誤他,這個罪很重。「由上可見,法眼者,了達眾生種種根器」,這是俗諦,認識人。「善知一切救度之法」,你教給他確實能幫助他,他也會歡喜接受,這是法眼,認識法,用什麼方法幫助眾生。我們現在沒有開法眼,但是我們自己學的這個法門,等於開法眼守之以恆、以專,信願持名,信願就是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專念,經教裡頭是八個字,蕅益大師把它簡略成四個字,「信願持名」,就能自度度他我們在這一句深受其利,信心十足,我們介紹給別人,決定不會有錯「應機施與,而度脫之」,真的是自度度他。「如上之智慧,即名法眼。淨影又曰:教法生解,名授法眼。」老師教導我們,我們明白了,我們開悟了,這老師給我們的法眼。「蓋教導眾生,於佛法生正解,如同以法眼授與眾生也」。我們今天所得到的法,是世出世間第一稀有之法,純淨純正,就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裡頭,要有信、要有願在裡頭,聲聲佛號都具足真信切願,我念這句佛號幹什麼?為的是什麼?就為求生淨土,就為親近彌陀,沒有第二願。這是念念具足大菩提心,菩提心是往生第一條件發菩提心,一心專念一念十念這是講臨命終的時候,決定得生。我們要記住,臨命終時最後一念是不是阿彌陀佛,決定你能不能往生。誰有把握臨命終時最後一念是念佛?什麼人有把握?我們看到了,海賢的媽媽有把握,海慶法師有把握,海賢去年往生,也有把握,不要人助念,知道幾點幾分阿彌陀佛來接引,他給我們做證明,是真的不是假的。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一八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18




授法眼」,

法眼者,如來五眼之一,

五眼者:
㈠肉眼,
㈡天眼,
㈢慧眼,
㈣法眼,
㈤佛眼。


法眼者,
乃菩薩為度眾生照見一切法門之智慧。

《會疏》曰:「佛道正見,名為法眼。」

《淨影疏》曰:「智能照法,故名法眼。」


由上可見,

法眼者,
了達眾生種種根器,
善知一切救度之法,
應機施與,而度脫之。

如上之智慧,即名法眼


淨影又曰:「教法生解,名授法眼。」
蓋教導眾生,於佛法生正解,如同以法眼授與眾生也。

◎ 德遵普賢第二



2025年4月29日 星期二

愛好與貪求|這把我們病根拔出來了|萬法皆空|你所愛、所求的,不可能得到:那是生滅法,剎那生滅|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你一個都抓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如來高明在:他接觸;沒放在心上、沒起心動念|淨空老法師

 


愛好與貪求|這把我們病根拔出來了|萬法皆空|你所愛、所求的,不可能得到:那是生滅法,剎那生滅|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你一個都抓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如來高明在:他接觸;沒放在心上、沒起心動念|淨空老法師


◈愛好、貪求:把病根拔出來了
◇嗜者,愛好與貪求也
◇這把我們的病根拔出來了
◇我們對這個世間有沒有愛好?貪求?有是迷;造作是罪
◇宇宙人生的真相是:萬法皆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你所愛、所求的,不可能得到:那是生滅法,剎那生滅
◇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你一個都抓不住

  「嗜者,愛好與貪求也」。這把我們的病說出來,病根拔出來了我們對這個世間有沒有愛好?有沒有貪求?有。有是迷,造作是罪。所以大乘經教,世尊苦口婆心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麼?萬法皆空。《心經》上告訴我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你所愛的,你所求的,得到沒有?沒得到,你不可能得到,為什麼?那是生滅法。剎那生滅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跟今天量子力學家講的完全相同。一百個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得出來的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這一彈指三百二十兆次的生滅,抓住幾個生滅?一個都抓不住,隨著它流轉就流掉了。這是事實真相。佛這麼個說法,今天科學家也是這個說法,科學給我們做了證明。

◈起心動念是迷;分別執著是造業
◇欲者,染愛塵境,名之為欲
◇色聲香味觸叫五塵
◇塵是染污:染污我們的本性
◇色聲香味觸法,如來高明在:他接觸;沒放在心上、沒起心動念
◇接觸,有起心動念,沒分別執著,菩薩
◇阿羅漢,有起心動念、分別;沒執著
◇從二十八層天到無間地獄,一接觸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凡夫

  下面說,「欲者,《大乘義章七》曰:染愛塵境,名之為欲」。什麼叫塵?「色聲香味觸」,這叫「五塵」。色是說的眼根,你眼睛能見,聲是耳朵能聽,香是你鼻能聞,味是你舌能嘗,觸是你身體的覺觸,這五大類,佛法叫它塵。塵是什麼?染污,染污什麼?染污我們的本性,錯了,大錯特錯。諸佛如來跟我們有什麼不一樣?諸佛如來心裡頭,沒有色聲香味觸,連法也沒有,法是意識所緣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的是六塵,如來高明在哪裡?他接觸,他沒有放在心上,他沒有起心動念,這叫佛。接觸,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是菩薩,菩薩比我們高。阿羅漢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六道凡夫,從二十八層天到下面無間地獄,這裡面叫凡夫,六道凡夫,凡夫一接觸就起心動念,就分別執著,這叫凡夫

◇起心動念是迷;分別執著是造業:功夫就在這練
◈在六塵裡練如如不動:就修這個
◇日常生活練不執著,阿羅漢
◇再向上提升不分別,菩薩
◇再向上提升不起心動念,成佛
◇你用什麼方法修沒關係,就是修這個:沒有一法不是修這個
◇練功夫,在六塵境界裡練如如不動,這叫禪定
◇定久了,煩惱習氣都降伏、控制得住,不起作用
◇初步入門:學放下、學看破
◇看破是明白了;放下是障礙沒有了
◇不肯放下,障礙都在:怎麼會開悟?
◇障礙沒有了,智慧自然流露出來:叫開悟
◇道理搞明白了,知道怎麼修:眼在色相、耳在音聲上修,總是要修得如如不動
◇初學就是要減輕,希望分別執著不要嚴重、不要障道:真修行從這裡講究

  起心動念是迷,分別執著是造業。功夫在哪裡練?就在這練。所以我們日常生活,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在這練功。練什麼?練不執著,不執著了是阿羅漢再向上提升,不分別,不分別是菩薩;再向上提升成佛了,不起心動念就成佛。八萬四千法門,你用什麼方法修沒有關係修什麼?就是修的這個沒有一法不是修這個練功夫,在六塵境界裡頭練如如不動,這叫什麼?禪定定久了,這些煩惱習氣都降伏得住,能控制得住,不起作用。所以初步入門學什麼?學放下,學看破看破是明白了,放下是障礙沒有了不肯放下,障礙都在,他有障礙,他怎麼會開悟障礙沒有了,智慧自然流露出來,那叫開悟。這些道理我們搞通了,搞明白了,知道怎麼修眼在色相上修,耳在音聲上修,鼻在味上修,香味上修,舌在酸甜苦辣上修,總是要修得如如不動初學就是要減輕,你有分別執著,希望分別執著輕,不要嚴重,希望這分別執著不要障道。真修行從這裡講究

◈五塵能起人之貪欲,故又名五欲
◇色聲香味觸五塵。此五者能起人之貪欲,故又名五欲
◈不能隨順嗜好欲望;要知足
◇五欲又名五箭,破種種善事故
◇是故世尊勸誡眾生,勿隨嗜欲
◇它對眾生的傷害太大了,讓六道眾生,生生世世無量劫中不能超越
◇不能隨順嗜好、隨順欲望
◇要知足:知足者常樂

  說這五種,色聲香味觸,「此五者能起人之貪欲」,貪瞋痴慢疑都從這裡生出來,叫生煩惱,「故又名五欲。《智度論》曰:五欲又名五箭」,古時候箭是殺人的武器,為什麼?「破種種善事故。是故世尊勸誡眾生,勿隨嗜欲」。它對眾生的傷害太大了,讓這些六道眾生,生生世世無量劫中不能超越,你想想這多可怕。所以教我們不能隨順嗜好,不能隨順欲望。這個日子要怎麼過?要知足,知足者常樂

◈出家人修行模式,我們要放在心上
◇出家人,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
◇把所有一切念頭統統放下,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修定:定成就了,自然開智慧
◇阿羅漢小悟;菩薩大悟;佛陀大徹大悟
◇他們修行這個模式,我們常常要放在心上、想在心頭
◇我們今天樣樣都貪著,所以修行幾十年、一輩子,沒成就:沒放下
◇欲望、愛好要放下

  修行,出家了,出家修行,佛陀在世的時候,出家人全部財產在身上,三衣一缽。印度是熱帶,所以他不需要很多衣服,有三件就夠了,叫三衣一缽,這是他的財產。他的生活,日中一食,托缽,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晚上在哪裡休息?在樹下,打坐。把所有一切念頭統統放下,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修定。定成就了,自然開智慧。智慧有小悟,有大悟,有徹悟,阿羅漢小悟,菩薩大悟,佛陀大徹大悟他們修行這個模式,我們常常要放在心上,想在心頭,想想那個時候人。我們今天樣樣都貪著,所以修行幾十年,修行一輩子,沒成就,沒放下欲望要放下,愛好要放下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三二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32




【勿隨嗜欲。不犯諸惡。】

品末重複勸勉,應棄欲止惡,安和專誠。

」者,愛好與貪求也。

」者,
《大乘義章七》曰:「染愛境,名之為。」

」,色聲香味觸五塵。此五者能起人之貪欲,故又名五欲

《智度論》曰:「五欲又名五箭,破種種善事故。」
是故世尊勸誡眾生,「勿隨嗜欲」。

◎ 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真正求往生:煩惱習氣一定要斷|對一切人事物不能存絲毫怨恨|化敵為友、化怨為親:比什麼都重要|要愛心、恭敬心|極樂「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要培養真正的清淨上善心行|淨空老法師

 


真正求往生:煩惱習氣一定要斷|對一切人事物不能存絲毫怨恨|化敵為友、化怨為親:比什麼都重要|要愛心、恭敬心|極樂「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要培養真正的清淨上善心行|淨空老法師


◈真正求往生:煩惱習氣一定要斷
◇真正要求往生,真正要把自己境界不斷往上提昇:煩惱習氣一定要斷
◇一定要修成:這一生當中心地清淨、善良
◈化敵為友、化怨為親
◇對一切人事物不能存絲毫怨恨:有絲毫怨恨你就墮落;來生遇到這些冤親債主,冤冤相報
◇真正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行為裡頭最重要是觀念,意業

  真正要求往生,真正要把自己境界不斷往上提昇,煩惱習氣一定要斷,一定要修成這一生當中心地清淨,心地善良,對一切人事物不能存絲毫怨恨。有絲毫怨恨你就會墮落,來生遇到這些冤親債主的時候,冤冤相報,這個可憐!佛要不給我們講,我們永遠不知道。所以真正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行為裡頭最重要是觀念,意業的行為

◇我常常勉勵同學化敵為友、化怨為親:這比什麼都重要
◇決定不能跟一切眾生對立;要以愛心、恭敬心
◈極樂「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極樂「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要培養真正的清淨上善心行
◇這一生當中往生極樂世界,一點障礙都沒有

  我常常勉勵同學化敵為友,化怨為親,這比什麼都重要決定不能跟一切眾生,不但是人不可以,一切動物不可以,一切植物也不可以,不能對立。要以愛心,要以恭敬心,對人要恭敬,對事物都要恭敬。這個經上講「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要培養上善,培養真正的清淨上善心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這一生當中一點障礙都沒有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 第二十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20-015-0020



2025年4月28日 星期一

不要以為死了就了了|死了就不得了:活著得想辦法|死了之後墮三途,更苦|災禍臨頭,心亂了,這最可怕|災禍臨頭,沒有畏懼:正好到極樂|往生極樂才真叫一了百了|到極樂一切通達明瞭|淨空老法師

 


不要以為死了就了了|死了就不得了:活著得想辦法|死了之後墮三途,更苦|災禍臨頭,心亂了,這最可怕|災禍臨頭,沒有畏懼:正好到極樂|往生極樂才真叫一了百了|到極樂一切通達明瞭|淨空老法師


◈修行:修正錯誤的行為
◇修行是什麼意思?修正錯誤的行為
◇起心動念,思想的行為,根;言語,口的行為;身體造作,身的行為:行為再多,不出這三大類
◇我們三大類的業都不善。心迷而不覺,怎麼辦?迷惑顛倒
◈什麼是佛菩薩?覺而不迷就是
◇什麼是聖人、佛菩薩?覺而不迷就是
◇凡夫迷而不覺,有得受的,受不完
◈不要以為死了就了了
◇求生不得;求死,死了之後墮三途,比生還要苦
◇不要以為死了就了了
◇死了就不得了:活著得想辦法

  修行是什麼意思?修正錯誤的行為。行是行為,起心動念是思想的行為,那是根;言語,口的行為;身體的造作,是身的行為行為再多,不出這三大類,心、口、身,身體,這叫三業,三大類的業。我們三大類的業都不善。心迷而不覺,怎麼辦?迷惑顛倒什麼是聖人?什麼是佛菩薩?覺而不迷就是。我們凡夫迷而不覺。迷而不覺,夠他受的,有得受的,受不完。求生不得,求死,死了之後墮三途,更苦,比生還要苦不要以為死了就死了了。我年輕的時候學佛我就了解,常常告訴大家,死了就不得了,活著得想辦法

(中略)

◈災禍臨頭沒有畏懼:正好到極樂
◇要覺悟得快;遲了來不及
◇災禍臨頭,心亂了:這最可怕
◇災禍臨頭,沒有畏懼心:正好到極樂世界
◇這個時候一句佛號,請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的緣成熟了
◈往生極樂才真叫一了百了
◇往生到極樂才真叫一了百了:我們修行功德真正圓滿了,在極樂世界圓滿
◇常常念著極樂世界老家;這個世間,無論是酸甜苦辣,都別放在心上,沒事
◇只有一個目標,出離:求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
◈到極樂一切通達明瞭
◇到極樂,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行,為什麼?無量法門,無量壽命
◇只要你想學,佛都給你講
◇一門通了門門都通;怕的就是一門不通:到極樂一切通達明瞭

  我也常常勸導同修,一定要覺悟,要覺悟得快,遲了來不及災禍臨頭了,你的心亂了,這最可怕的時候。災禍臨頭,沒有畏懼心,正好到極樂世界這個時候一句佛號,請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的緣成熟了往生到極樂世界才真的叫一了百了,我們修行功德真正圓滿了,在哪裡圓滿?在極樂世界圓滿。好!常常念著極樂世界這個老家。這個世間,無論是什麼酸甜苦辣,都別放在心上,沒事,我只有一個目標,出離,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行,為什麼?壽命長!我們在這個地方壽命,超過一百歲不容易,很少,到極樂世界個個都是無量壽,壽命無量,無量法門,無量壽命。所以只要你想學,佛沒有不教的道理,佛都給你講。何況一門通了門門都通,怕的就是一門不通,到極樂世界一切通達明瞭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二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25




世法能迷人;佛法也能迷人|佛沒有迷你;是你自己著迷|大乘佛法經論微妙,也很能誘惑人,走進去之後就不想走出來|但是能不能了生死?不能|道理懂了;功夫不夠|功夫是什麼?放下|淨空老法師

 


世法能迷人;佛法也能迷人|佛沒有迷你;是你自己著迷|大乘佛法經論微妙,也很能誘惑人,走進去之後就不想走出來|但是能不能了生死?不能|道理懂了;功夫不夠|功夫是什麼?放下|淨空老法師


◈修行:修正錯誤的行為
◇八萬四千法門:從理上講,門門都可以了生死出三界;從事上講,大大的不相同
◇理上真能搞清楚,就很不容易了;搞清楚了,修行
◇修行是什麼意思?修正錯誤的行為
◇起心動念,思想的行為,根;言語,口的行為;身體造作,身的行為:行為再多,不出這三大類
◇我們三大類的業都不善。心迷而不覺,怎麼辦?迷惑顛倒
◈什麼是佛菩薩?覺而不迷就是
◇什麼是聖人、佛菩薩?覺而不迷就是
◇凡夫迷而不覺,有得受的,受不完
◈不要以為死了就了了
◇求生不得;求死,死了之後墮三途,比生還要苦
◇不要以為死了就了了
◇死了就不得了:活著得想辦法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從理上講,門門都可以了生死出三界,從理上講;從事上講,大大的不相同理上真能搞清楚、搞明白,就很不容易了。搞清楚了,怎麼辦?修行修行是什麼意思?修正錯誤的行為。行是行為,起心動念是思想的行為,那是根;言語,口的行為;身體的造作,是身的行為行為再多,不出這三大類,心、口、身,身體,這叫三業,三大類的業。我們三大類的業都不善。心迷而不覺,怎麼辦?迷惑顛倒什麼是聖人?什麼是佛菩薩?覺而不迷就是。我們凡夫迷而不覺。迷而不覺,夠他受的,有得受的,受不完。求生不得,求死,死了之後墮三途,更苦,比生還要苦不要以為死了就死了了。我年輕的時候學佛我就了解,常常告訴大家,死了就不得了,活著得想辦法

◈八萬四千法門放下;專修淨土
◇我到八十五歲才真正覺悟,難!
◇大乘佛法經論微妙,也很能誘惑人,走進去之後就不想走出來
◇能不能了生死?不能:道理懂了;功夫不夠
◇功夫是什麼?放下
◇世法能迷人;佛法也能迷人
◇佛沒有迷你;是你自己著迷
◇我怎麼回頭的?八十五歲想到年歲大了,往生沒把握
◇八萬四千法門,門門條件都不具足;最後只有一條路可走,放下萬緣,這個萬緣是佛的緣:八萬四千法門放下;專修淨土,專講《無量壽經》

  我是到八十五歲才真正覺悟,難!大乘佛法經論微妙,也很能誘惑人,走進去之後就不想走出來,但是能不能了生死?不能。那是道理懂了,功夫不夠。功夫是什麼?放下。他放不下。世法能迷人,佛法也能迷人。被佛法迷了,冤枉,佛沒有迷你,是你自己迷了,自己著迷,不能怪佛菩薩。我怎麼回頭的?緣促成的。在新加坡,不能在那邊長住了,也很難得,澳洲的緣成熟了,那邊的人歡迎我去,我也很想去,那年是我七十五歲。八十五歲在香港,回到香港來,在香港定居了,拿到永久居留,所以定居了。想到年歲漸漸大了,往生沒把握,八萬四千法門,我知道,門門我的條件都不具足,最後只有一條路可以走,放下萬緣,這個萬緣是佛的緣,不是普通的緣。也就是說,八萬四千法門放下,專修淨土,專講《無量壽經》,一切經論統統放下,不再講了。《華嚴》還沒有講完,我不想接著講。

◈一心一意專求淨土、老實念佛
◇我是一個實事求是的人,選擇《無量壽經》念佛法門,我想想只有這條路我能走
◇一心專求往生淨土;世出世間法統統不想了:只想這一樣,天天念往生
◇這個我能做到,往生淨土只要具備三個條件
◇信:真有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
◇願:我真想去。天堂再好沒興趣;我要求脫離六道輪迴
◇脫離的方法:依靠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
◇我才歸一了,不再浪費時間,一心一意老實念佛
◈《無量壽經》蓮公會本:求生淨土資糧
◇《無量壽經》夏蓮公會集本,這是我求生淨土的資糧:我終於選擇這個本子,跟諸位在一起學習,遍遍不一樣

  諸位要看清楚、要看明白,我是一個實事求是的人,選擇《無量壽經》念佛法門,我想想只有這條路我能走,一心專求往生淨土,世出世間法統統不想了,只想這一樣,天天念往生。為什麼?這個我能做到,往生淨土只要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個相信,真有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絕對不是騙人,我相信,信具足了;第二個是我真想去,天堂再好,二十八層天再殊勝,我沒有興趣,我要求脫離六道輪迴。脫離的方法只有依靠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所以我才歸一了,不再浪費時間,一心一意老實念佛。這些年來,這部《大經科註》我們從頭到尾這是第四遍。在這個早年,《無量壽經》,我沒有跟黃念老見面之前,我用的是這個本子,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把這個經本交給我,上面有他的眉註,我看了非常歡喜。他的眉註我能看得懂,我就依他的眉註先後講過十遍。在美國講過,在加拿大講過,東南亞這邊一帶,講過十遍。這是我求生淨土的資糧,我終於選擇這個本子,跟諸位在一起學習,遍遍不一樣。這是細說《科註》,這一次是第四次,時間很長,好像已經講了三年。過去都是一年講完,一千二百個小時,一天講四個小時,一年講一部圓滿。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二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25



2025年4月27日 星期日

《無量壽經》展開就是一切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選定這一部無量壽經,一生不改變,你就這樣修下去,決定得好處:你現前的生死問題解決了|學佛最低的限度要快樂;不快樂學它幹什麼?|淨空老法師

 


《無量壽經》展開就是一切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選定這一部無量壽經,一生不改變,你就這樣修下去,決定得好處:你現前的生死問題解決了|學佛最低的限度要快樂;不快樂學它幹什麼?|淨空老法師


◈現前所得之禍福;皆是宿因之報應
◇六根所緣境界,所感受的苦樂,不是無緣無故:都是過去所造善惡業因,感得今天的果報
◇這一生、一年、一天中所受是報;受報還要造因:所以因果報應相續不斷
◇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因果循環,就造成六道十法界
◇因必有果:如是業因;如是果報,絲毫不爽
◇過去生造的業因,這一生忘掉了,所以感覺很冤枉,為什麼許多不如意的事現前:不知道業因
◇知道業因就明白、就沒有怨恨:知道一報還一報

  下面這兩句話,「故現前所得之禍福,皆是宿因之報應」,這兩句話很重要。說到我們現前,我們這一天當中,六根所緣的境界,所感受的苦樂,不是無緣無故,都是過去或者是前世所造的善惡業因,感得今天的果報。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在這一年當中、在這一天當中所受的是報,受報還要造因,所以因果報應就相續不斷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因果循環,這就造成六道輪迴,在佛法裡面就出現了十法界。十法界也是善惡報應,說明因必有果,如是業因,如是果報,絲毫不爽過去生中造的業因,這一生當中忘掉了,所以感覺得很冤枉,為什麼許許多多不如意的事情都會現前,不知道業因。如果知道業因就明白了,就沒有怨恨了,知道一報還一報,應該如是。

◇如何能有這種覺悟?多讀經
◈《無量壽經》展開就是一切法
◇經讀一種: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哪一部經最重要、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死問題?
◇我以六十六年學佛,五十八年講經,奉勸大家:這本《無量壽經》最重要
◇它可以代表大乘八宗、小乘兩宗、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教法門
◇經文分量適中,講得很圓滿,《華嚴》、《法華》、《楞嚴》都在其中,你讀這一本等於全部都讀了
◇早課、晚課念一遍,一個小時:方便、究竟
◇宗門教下、顯密圓融,沒有一法不在其中
◇一切法濃縮起來就是這部經;這部經展開來就是一切法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生生世世所說一切經教都在其中

  我如何能有這種覺悟?同學們要擁有,多讀經經讀一種,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只選一種,你要問我,我這一生二十六歲學佛,三十三歲出家,出家就教佛學院,就講經,到現在,今年五十八年了。早年講經都是應大家啟請,不是我自己做主,他們想聽什麼經,找我我就講,有大乘、有小乘,經文有很長,也有很短的,像《般若心經》很短,二百六十個字,《華嚴》、《法華》很長,哪一部經最重要?哪一部經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死問題?我以六十六年學佛,五十八年講經,我奉勸大家,這本《無量壽經》最重要它可以代表大乘八個宗,小乘兩個宗,代表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法門。我們如果選擇,它第一,為什麼?經文不算太長,它講得很圓滿,《華嚴》、《法華》、《楞嚴》都在其中,你讀這一本等於全部都讀了,難得。所以我們選擇就選擇這部好,分量適中,非常適合於現代人,現代人工作繁忙,沒有時間。這一本念熟了,念一遍半個小時,早課念一遍,晚課念一遍,這一個小時,方便,而且究竟。法門無比殊勝,無論是宗門教下、顯密圓融,沒有一法不在其中一切法濃縮起來就是這部經,這部經展開來就是一切法,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確確實實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生生世世所說的一切經教都在其中

◈選定這一部,一生不改變
◇真修,要重視古大德的教誨,就是戒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選定這一部,一生不改變,就這樣修下去,決定得好處:現前的生死問題解決了
◇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了生死出三界
◈讀經幫助你覺悟、離苦得樂
◇六道十法界裡還有很多有緣的人:怎麼幫助他們離苦得樂
◇苦從迷惑顛倒來的;樂從覺悟來的
◇讀經幫助你覺悟、離苦得樂
◇真幹,才能得到佛法功德利益;不幹,那就沒法子了

  同學們要真修,要重視古大德的教誨,古大德的教誨就是戒律,教什麼?教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選定這一部,一生不改變,你就這樣修下去,決定得好處。好處是什麼?你現前的生死問題解決了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了生死出三界,你再不會到六道裡搞輪迴了,也不會到諸佛剎土裡面去搞十法界。十法界是六道再加上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叫十法界,再不搞這些了。六道十法界裡面,還有很多有緣的人,常常想念到他們,怎麼幫助他們離苦得樂苦從哪裡來的?從迷惑顛倒來的;樂從哪裡來的?樂從覺悟來的。所以讀經幫助你覺悟,幫助你離苦得樂。這個事情佛教導我們,我們自己要真幹才能得到佛法的功德利益,如果我們自己不幹,那就沒法子了

◈能夠聽佛菩薩的:大善根、大福德
◇能夠聽古大德、佛菩薩、孔孟老莊的,都是有大善根、大福德的人
◈古人的心是定的
◇古人的心是定的,沒有這麼多欲望
◇交通便捷、資訊發達:帶來的是利益還是禍害?細心觀察,得不償失

  中國古人經驗豐富,有德行,有智慧,有福報。這樣的人要不聽,我們聽誰的?能夠聽古大德的,聽佛菩薩的,聽孔孟老莊的,都是有大善根、大福德的人。現在人跟古人不能比,至少我們要有個概念,古人的心是定的,沒有這麼多的欲望,這個我們總會承認。古人的生活比現在單純,社會沒這麼複雜,甚至於有人,這我親眼見到過的,鄉下人,一生沒有進過城市,城市也不過就是五、六十里路,他就沒去過。所以古書裡頭所說的老死不相往來,古代的社會,我們相信。現在交通便捷,交通發達,資訊發達,你想知道的、不想知道的,不出門,你在家裡看電視、看網路,全都知道了。旅行不必像古時候,穿著草鞋那麼辛苦一步一步的走,現在交通工具代步的多了,飛機繞地球一周不過二十四個小時,古人作夢也想不到。帶來的是利益還是禍害?都有,但是帶來的災難多,帶來的歡樂少。細心觀察,得不償失

◈假樂是外面刺激;真樂是內心喜悅
◇一生快樂幸福,有沒有方法?學古人就有
◇釋迦牟尼佛、孔夫子、顏回快樂
◇古人讀書,就是想求快樂幸福:孔顏之樂
◇假樂是外面歡喜刺激你,從外來的;真樂是從內心的,那個喜悅往外頭流,像泉水一樣永遠不斷
◇孔顏、佛菩薩、阿羅漢得到了
◇佛菩薩、阿羅漢煩惱斷了、智慧開了、神通出現了,得大自在!

  我們要想一生快樂幸福,有沒有方法?有,學古人就有,你看釋迦牟尼佛快樂,孔夫子快樂,孔子還有個得意門生顏回,學生當中,物質生活最苦的也是顏回,幾乎三餐飯都吃不飽,但是顏回快樂,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什麼時候,從來沒有看過顏回不高興,顏回有憂慮,沒看到,你都看到他非常快樂。所以古人讀書,想的就是想求快樂幸福,標準就是孔子、顏回,叫孔顏之樂。真樂,不是假樂。假樂是外面歡喜刺激你,從外來的,那是假的。真樂是從內心的,那個內心的喜悅是往外頭流,像泉水一樣永遠不斷,這是真樂孔顏得到了,佛菩薩得到了,阿羅漢得到了,為什麼?佛菩薩、阿羅漢煩惱斷了,智慧開了,神通出現了,六種神通,得大自在

◈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學佛最低的限度要快樂,不快樂學它幹什麼?
◇我接觸佛教是無意的:跟方老師是想學哲學;怎麼學到佛教去了?
◇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大乘佛法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人生最高的享受,那我要嘗試嘗試,我不能放棄
◇我是這樣走進佛門的;跟迷信不相干

  學佛最低的限度要快樂,不快樂學它幹什麼我接觸佛教是無意的,從來沒想學佛,跟寺院,跟經典、出家人,沒有往來過。我是跟方老師(方東美先生)學哲學,他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我是這麼入門的。老師告訴我,因為那時候我很驚訝,我們是想學哲學,怎麼會學到佛教去了?腦子裡面對佛教是迷信,佛教是多神教,多神教意味著它是低級宗教,它哪裡會有哲學?老師告訴我:「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我們從來沒聽說過),大乘佛法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句話我聽懂了,人生最高的享受,那我要嘗試嘗試,我不能放棄我是這樣走進佛門來的,跟迷信不相干,完全斷絕。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二二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22



2025年4月26日 星期六

婬跟殺有關聯:它能夠引起殺人殺生的動機|墮胎殺誰?殺自己親生兒女|報恩的,你把他殺了:恩變成仇,下一次來報仇|討債的,你沒還他,你還殺他:來生怨更重,不但要錢還要你的命|淨空老法師

 


婬跟殺有關聯:它能夠引起殺人殺生的動機|墮胎殺誰?殺自己親生兒女|報恩的,你把他殺了:恩變成仇,下一次來報仇|討債的,你沒還他,你還殺他:來生怨更重,不但要錢還要你的命|淨空老法師


◈婬跟殺有關聯
◇婬跟殺有關聯:它能夠引起殺人殺生的動機
◇墮胎殺誰?殺自己親生兒女
◈報恩、報怨、討債、還債
◇沒有四種緣不到你家來:報恩、報怨、討債、還債
◇報恩的,你把他殺了:恩變成仇,下一次來報仇
◇還債的,你把他殺掉,債沒有了,加上仇了
◇討債的,你沒還他,你還殺他:來生怨更重,不但要錢還要你的命
◇世間法總離不開因果報應:起心動念,馬上要停一停、想一想,這個念頭會感什麼樣的因果,惡念自然就不會起來了
◈災難都是業力感召
◇殺盜淫妄是惡業:對個人,帶給很多災難疾病;對社會、山河大地,引發地震、海嘯、旱災、水災
◇種種災難都是眾生業力感召的,道理不搞清楚,永遠結解不開,這個麻煩生生世世沒完沒了,報不盡,愈報愈嚴重

  底下一段經文是講殺盜婬,婬跟殺有關聯,它能夠引起殺人殺生的動機。不說別的,我們只舉一個例子,墮胎是不是殺?殺誰?殺自己親生兒女。他到你家來做你兒子,佛經上講四種緣,沒有四種緣不到你家來。這四種緣是什麼?第一個是報恩的,第二個是報怨的,報恩、報怨,第三個是討債的,第四個是還債的。他是報恩,你把他殺了,恩變成仇,下一次來報仇,麻煩大了,報仇他要殺你。如果是來還債的,好,他賺的錢給你花,他還債,他對父母沒有孝順心,但是會供養,供養不缺,他欠你多他還你多,欠你少他還你少,還債的來你把他殺掉,債沒有了,加上仇了討債的來了,不但你沒有還他,你還殺他,來生的時候這個怨結得更重,不但要錢還要你的命世間法總離不開因果報應,所以起心動念,馬上要停一停、想一想,這個念頭會感什麼樣的因果,惡念自然就不會起來了殺盜淫妄是惡業,對個人,帶給很多災難疾病,對社會,對山河大地,都會引發地震、海嘯、旱災、水災。種種災難都是眾生業力感召的,這個道理要不搞清楚,永遠這個結解不開,這個麻煩生生世世沒完沒了,報不盡,愈報愈嚴重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一六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16



2025年4月25日 星期五

我們的學習指南:愛|不能有情:情是妄心、迷惑|眾惡根源就是愛欲;佛教我們要用真心|真心什麼樣子?清淨平等覺|真心沒有對立,同體的|整個宇宙真心變現的|修定:把真心修出來;把妄心放下|淨空老法師

 


我們的學習指南:愛|不能有情:情是妄心、迷惑|眾惡根源就是愛欲;佛教我們要用真心|真心什麼樣子?清淨平等覺|真心沒有對立,同體的|整個宇宙真心變現的|修定:把真心修出來;把妄心放下|淨空老法師


◈拔諸愛欲,杜眾惡源
◇一切罪惡的根源就是愛欲:愛裡面有情
◇愛是好的;如果跟情連上問題就出來
◈我們的學習指南:愛
◇我們的學習指南,一生不能違背:愛
◇這個字,不能有情:情是妄心、迷惑
◇眾惡根源就是愛欲;佛教我們要用真心
◈真心什麼樣子?清淨平等覺
◇真心是清淨的、平等的、同體的
◇整個宇宙真心變現的
◇真心是一個;變現出無量無邊世界
◇真心不是物質
◇真心也不是沒有情緒;就是說它沒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
◈禪定:把真心修出來;把妄心放下
◇什麼時候你能把真心找出來?禪定
◇修定的目的在此地:把真心修出來;把妄心放下
◇妄心是妄想、雜念、分別、執著:這個放下,真心就現前
◇真心現前,叫做明心見性,大徹大悟

  『拔諸愛欲,杜眾惡源』。一切罪惡的根源就是愛欲,愛裡面有情愛是好的,如果跟情連上去之後問題就出來,這個我們要知道。我們今天,昨天還有人問我,我們的學習依什麼為根本做為我們的指南,一生不能違背,能得到很好的成就?我回答他的就一個字,。怎麼說?所有的宗教你去看,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伊斯蘭,真主確實是仁慈的;佛教,大慈大悲就是這一個字。這個字什麼?不能有情,情是妄心,情是迷惑,那就壞了。愛欲這個名詞,它所造的業是不善的,果報是三途,地獄、餓鬼、畜生,這個一定要認清楚,所以說眾惡的根源就是愛欲。佛教我們要用真心,在我們的經題上清淨平等覺。真心是什麼樣子?這一句話說完了真心是清淨的,清淨沒有染污,真心是平等的沒有對立,真心是同體的整個宇宙從哪裡來的?真心變現的真心是一個,變現出無量無邊的世界,在這個太虛空裡頭,十方諸佛剎土都在裡頭,真心變現的。真心是什麼樣子?真心不是物質真心也不是沒有情緒,就是說它沒有分別,它沒有執著,它沒有起心,它沒動念什麼時候你能把真心找出來?禪定。所以修定的目的在此地,把真心修出來,把妄心放下妄心是妄想、雜念。分別、執著,這是妄心,這個東西放下,真心就現前真心現前,在佛教叫做明心見性,大徹大悟

◈本自清淨
◇見性之後是什麼樣子?
◇本自清淨:本來自己就是清淨的;在六道、墮地獄也不染污
◇真心它是真的,誰都染不上,它清淨
◈本不生滅
◇整個宇宙都是生滅法,不管是動是靜統統是生滅法
◇真心不生不滅:叫我、無量壽

  大徹大悟,見性之後是什麼樣子?唐朝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表演給我們看了,就是他對於老師五祖忍和尚的報告。要求老師給他證明,他開悟是真的是假的,師父就告訴他,你說給我聽聽,你悟的是什麼?他說了五句話,第一句「本自清淨」,真心、本性是什麼?本來自己就是清淨的。有沒有染污過?沒有,在六道不染污,墮地獄也不染污真心它是真的,誰都染不上,它清淨。第二個,不生不滅,「本不生滅」。整個宇宙都是生滅法,不管是動是靜統統是生滅法,這個一定要知道,但是真心不生不滅,那叫我,叫無量壽

◈本自具足
◇真心自然具足、本來具足無量智慧、德能、才藝、相好,樣樣都是無量的,包括整個宇宙
◇整個宇宙是自性變現的:自性本來有,所以它現出來
◇只要明心見性,我們想學這些就圓滿、畢業了,樣樣具足,沒有一樣不知道
◇智慧是自性裡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
◈無師自通
◇釋迦牟尼佛用這個智慧,為我們講經教學四十九年;孔夫子的教學,老莊的成道,都是本自具足,而且是無師自通
◇惠能大師誰教他的?沒人教他
◇黃梅八個月,在碓房舂米破柴,跟五祖忍和尚只見三次面
◇無師自通:這句話外國人不相信;自性本有的,怎麼不通?只要見性就行了,什麼都通了
◇就是叫你把心定下來:沒有妄想、雜念、分別、執著就成佛,就全通了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但本來是佛,而且是一體的,佛佛道同

  第三句「本自具足」,真心是什麼樣子?自自然然具足,它本來具足。具足什麼?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才藝,無量相好,樣樣都是無量的,包括整個宇宙整個宇宙是自性變現的,自性本來有,所以它現出來。所以只要明心見性,我們想學這些東西就圓滿了,就畢業了,樣樣具足,沒有一樣不知道智慧是自性裡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所以只要你見性,智慧就現前。釋迦牟尼佛用這個智慧,當年在世,為我們講經教學四十九年,孔夫子的教學,老莊的成道,都是本自具足而且是什麼?無師自通惠能大師誰教他的?沒人教他。他在黃梅八個月,是在碓房裡面舂米破柴,跟五祖忍和尚只見三次面,八個月只見三次面。第一次到這邊來拜師,師父把他送到碓房去工作,做苦工,舂米破柴這是他的工作。一直到神秀作偈子,他把它改掉,五祖巡寮第二次見面。第三次見面是當天晚上,半夜三更召見他。只見三次面,你這個要搞清楚,八個月當中見三次面,衣缽傳給他了。無師自通,我們要相信這句話。這句話外國人不相信,哪有不學可以通的?你自性本有的,它怎麼不通,只要見性就行了,什麼都通了。中國人懂得,印度人懂得,西方歐洲人不懂。就是叫你把心定下來,心裡只要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成佛,就全通了。所以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但本來是佛,而且是一體的,佛佛道同

◈本無動搖
◇真心是什麼?定的,沒動過,沒搖晃過,如如不動
◇凡是浮動都不是真心;真心不動
◇怎樣見本性、見真心?妄心不動;真心現前
◈能生萬法
◇我們能看得見的宇宙;看不見的比這個不知道大多少倍: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量子力學是無內;天文學是無外

  第四句話他說「本無動搖」。真心是什麼?定的,沒動過,沒搖晃過,如如不動,這是真心。所以凡是浮動都不是真心,都是妄心。妄心是有動搖的,真心不動。所以你要怎樣見本性,怎樣見真心?你這個妄心不動,真心現前。最後一句話,「能生萬法」。整個宇宙,我們能看得見的宇宙,看不見的比這個更大,不知道大多少倍,真的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內,今天量子力學是無內,天文學家他們所見到的是無外,找不到外面。

◈佛是我們本來具足;現在只是迷了
◇自性的體、現相、作用:佛法叫諸法實相
◇你完全通達明瞭,就叫菩薩、佛
◇菩薩、佛是我們本來具足的;現在只是迷了
◇怎麼迷的?六根在六塵境界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變成凡夫
◇起心動念還不錯,還能算是菩薩
◇到分別執著就不行了,就變成六道眾生

  這是自性,自性的體,自性的現相,自性的作用。佛法裡的名詞叫諸法實相,實是真實,真相。你完全通達明瞭,就叫菩薩,就叫佛菩薩、佛是我們自己本來具足的,現在只是迷了怎麼迷的?六根在六塵境界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變成凡夫起心動念還不錯,還能算是菩薩,菩薩、羅漢。到分別執著就不行了,就變成六道,六道眾生統統分別執著。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O六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06




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真相是遠離生滅|沒有生滅、有無、能所、言說、名字、心緣等相|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一切境緣清楚明白;心如如不動:心跟境界融成一體|一體就是天真之佛、實相念佛|無念之念、念而無念:這是實相|淨空老法師

 


真相是遠離生滅|沒有生滅、有無、能所、言說、名字、心緣等相|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一切境緣清楚明白;心如如不動:心跟境界融成一體|一體就是天真之佛、實相念佛|無念之念、念而無念:這是實相|淨空老法師


◈實相念佛
◇實相念佛:遠離生滅、有無、能所、言說、名字、心緣等相,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
◈與實相相應
◇能所:二法對待之時,自働之法,謂為能。不働之法,謂為所。如能緣所緣、能見所見。世言原告,即為能告,被告,即為所告。金剛經新註一曰:般若妙理亡能所,絕待對
◇能所是相對的;實相念佛是沒有對待的,遠離生滅、有無、能所、言說、名字、心緣
◇心緣:起心而攀緣外境,為慮知心外事物之義。起信論中本曰:離名字相,離心緣相
◇聽經、讀經,要用什麼樣的心去聽、去讀
◇這是最高的境界:與實相相應

  第四,「實相念佛。遠離生滅、有無、能所、言說、名字、心緣等相,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天真之佛」,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有「能所」、有「心緣」。在一百五十七頁,第二百九十四條,能所,這是從《佛學大辭典》節錄下來的,術語。「二法對待之時,自働之法,謂為能。不働之法,謂為所。如能緣所緣、能見所見。世言原告,即為能告,被告即為所告。金剛經新註一曰:般若妙理亡能所,絕待對」。能所是一對,相對的,實相念佛是沒有對待的,你看,遠離生滅,生滅是一對,有無是一對,能所也是一對,言說、名字、心緣心緣在二百九十五條,術語。「起心而攀緣外境,為慮知心外事物之義。起信論中本曰: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是古大德教導我們,聽經要用什麼樣的心去聽,或者說是用什麼樣的心態去聽經,讀經用什麼樣的心態去讀,這是最高的境界,與實相相應

◇聽經,不要把言說放在心上;讀經,別把文字相放在心上
◇名詞術語不能執著分別、起心動念
◇心緣:心裡緣慮見聞的義理,這也是錯誤的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把虛妄的相放在心上,心就被染污了
◇這全講的是阿賴耶一邊的事情
◈真相是遠離生滅
◇實相是真相,真相裡頭沒有這個東西
◇真相是遠離生滅
◇沒有生滅、有無、能所、言說、名字、心緣,全沒有

  聽經不執著言說相,不要把他的言說放在心上;讀經不能執著文字相,也就是說別把文字相放在心上。文字是言說的符號,名字是名詞術語,實相是名詞術語,觀想是名詞術語,持名也是名詞術語,這是講佛法的專有名詞,不能執著,不能分別,不能起心動念心緣,是心裡頭緣慮見聞的義理這個也是錯誤的。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把虛妄的相放在你的心上,你的心就被染污了這全講的是阿賴耶一邊的事情,為什麼?實相是真相,真相裡頭沒有這個東西。所以真相是遠離生滅沒有生滅、沒有有無、沒有能所、沒有言說、沒有名字、沒有心緣等相,等是等等一切,全沒有

◈遠離,就不起心動念
◇全沒有了是什麼境界?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
◇怎麼個念法?不起心不動念,遠離
◈一體就是天真之佛、實相念佛
◇統統離了之後就不起心不動念了。一切境緣清楚明白;心如如不動:這時心跟境界融成一體,本來就是一體
◇電視的屏幕跟畫面決定分不開:它融成一體了
◇一體就是天真之佛、實相念佛
◇有沒有念?沒有念:有念都是妄念
◇無念之念、念而無念:這是實相

  全沒有了是什麼境界?這個地方為我們說出來,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我們要問,怎麼個念法?不起心不動念,遠離統統離了之後就不起心不動念了。一切境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如如不動,這個時候心跟境界融成一體,本來就是一體。我們還是用電視屏幕跟畫面來做比喻,電視的屏幕跟畫面是不是融成一體?決定分不開,分不開哪是屏幕哪是畫面,它融成一體了一體就是天真之佛,一體就是實相念佛有沒有念?沒有念,有念都是妄念。無念之念,念而無念,這是實相,這個意思說不出來,要自己細心去體會。

◈念天真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實相念佛凡夫做不到;我們能做到持名、觀像、觀想
◇佛念佛,完全是實相;沒有虛妄相
◇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念跟無念也融成一體,沒法子分辨:這個現相是真相
◇持名、觀想、觀像都是妄相;這是真相
◇真相就在現前,從來沒有離開我們;我們就是見不到真相:見到真相你就成佛了,成的是究竟佛
◇究竟也不能執著
◇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實相念佛凡夫做不到,我們能做到的前面三種,持名、觀像、觀想。後面這一條,後面這是諸佛如來,佛念佛,他們完全是實相,他們沒有虛妄相。他們確實是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念跟無念也融成一體,也沒有法子分辨。這個現相是真相,前面所說的持名、觀想、觀像都是妄相,這是真相。真相在哪裡?真相就在現前,真相從來沒有離開我們,我們就是見不到真相,見到真相你就成佛了成的這個佛,天台大師六即佛裡頭說的究竟即佛,不是其他的佛,不是名字,不是相似,不是分證,是究竟佛究竟這個名詞也不能執著。所以下面說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前面遠離生滅,離一切相,這個地方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金剛經》上說的。

◈天真佛
◇天真佛:法身佛之異名。謂眾生本具之理性,天真獨朗者
◇在哪裡?就在面前,從來沒離開過我們
◇天真之佛就是自性,自性本自清淨、不生不滅、本具萬法、本來具足、不動不搖
◇整個宇宙都在動盪;它如如不動
◇它是一切法的本體: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只有這個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
◇天是天然的,法爾如是

  「天真之佛」,參考資料第二百九十六條,天真佛這一條節錄的,術語。「法身佛之異名」,天真佛就是法身佛,「謂眾生本具之理性,天真獨朗」。在哪裡?就在面前,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無論是生,無論是死,無論到哪一道,總沒有離開。它是什麼?它是一切眾生本具的自性。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天真之佛就是自性,自性本自清淨,自性不生不滅,自性本具萬法,本來具足,自性不動不搖。要知道整個宇宙都在動盪,有生有滅,它沒有生滅,它如如不動,它是一切法的本體,所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我們要能體會這個事實真相,只有這個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所以說它天真,天是天然的,法爾如是

◈見性無一物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見性是什麼?見性無一物
◇不是真的無一物;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沒有,叫無一物
◇森羅萬象在面前,知道全是假的:這叫無一物
◇沒有一樣是真的;只有能現、能生萬法的自性
◇自性不生不滅、如如不動,它一物都沒有;它能現相,相是假相,也不能承認它是有一物
◇在一切相裡頭見性;在一切性裡面看到幻相在生滅:自性如如不動,真相大白

  《證道歌》上說:「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真正覺了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是什麼?見性無一物。是不是真的無一物?不是真的無一物。那為什麼叫無一物?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沒有,叫無一物森羅萬象在面前,知道是什麼?全是假的,這叫無一物,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只有能現萬法、能生萬法的那個自性自性不生不滅,如如不動,它一物都沒有,它能現相,相是假相,所以也不能承認它是有一物在一切相裡頭見性,在一切性裡面看到相在生滅,幻相在生滅,自性如如不動,真相大白

◈祖佛同指此心而成於佛
◇祖佛同指此心而成於佛,亦名天真佛、法身佛、性佛、如如佛
◇佛從哪裡來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

  《宗鏡錄》裡頭也說得好,「祖佛同指此心」,祖是祖師,佛陀,都同時指這個心,「而成於佛」。佛從哪裡來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所以「亦名天真佛」,或者說「法身佛」,或者說「性佛」,自性佛,或者說「如如佛」,都是這個意思。我們要明瞭,我們要把它搞清楚。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十二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32




實相念佛

遠離生滅、有無、能所、言說、名字、心緣等相,
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

◎(四)方便力用


【能所 】 (術語)
二法對待之時,
自働之法,謂為能。
不働之法,謂為所。
如能緣所緣能見所見等。

世言
原告,即為能告。
被告,即為所告也。

金剛經新註一曰:「
般若妙理亡能所,絕待對。」

佛學大辭典



【心緣 】 (術語)
言起心而攀緣外境也。為慮知心外事物之義。

起信論中本曰:「
離名字相離心緣相。」

佛學大辭典



【天真佛】
(術語)法身佛之異名。
謂眾生本具之理性,天真獨朗者。

證道歌曰:「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宗鏡錄十六曰:「
祖佛同指此心而成於佛,亦名天真佛、法身佛、性佛、如如佛。」

同三十一曰:「
寒山詩云:
寒山居一窟,窟中無一物。淨潔空堂堂,皎皎明如日。
糲食資微軀,布裘遮幻質。任汝千聖現,我有天真佛。」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025年4月23日 星期三

佛是自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怎麼成的?從得定成的|用真心不用妄心|用妄心就造業:有善有惡,都叫迷,都沒覺悟|真正覺悟了,覓善惡了不可得:真心裡沒有對立的|一體就很容易得到諸佛菩薩加持|淨空老法師

 


佛是自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怎麼成的?從得定成的|用真心不用妄心|用妄心就造業:有善有惡,都叫迷,都沒覺悟|真正覺悟了,覓善惡了不可得:真心裡沒有對立的|一體就很容易得到諸佛菩薩加持|淨空老法師


◈佛怎麼成的?從得定成的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沒有起心動念就是自性
◇它要是動搖就能生萬法;它不動搖萬法就沒有了
◇等覺菩薩入的大定,他不動了,成佛了
◇十地菩薩動搖了,就能生萬法:生實報土
◇理、事實真相都搞清楚就好辦了,知道怎麼用功:用功就是修定
◇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修定:方法不一樣;成就平等的
◈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哪個法門比哪個法門高,講不通;哪個法門比這個法門容易修,這個有;修成都一樣

  佛是怎麼成的?是從得定成的。惠能大師說得好,第四句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自性(真心)什麼樣子?沒有起心、沒有動念就是自性,它就是這個樣子,它要是動搖就能生萬法,它不動搖萬法就沒有了。什麼時候會讓它動搖?等覺菩薩入的那個大定,他不動了,等覺菩薩成佛了十地菩薩他動搖了,實報莊嚴土現前,就能生萬法,能生實報莊嚴土,他不會生有餘土、不會生同居土。這個理、事實真相都搞清楚就好辦了,知道怎麼用功,用功就是修定。我們讀經,讀經是對知識分子,修定有八萬四千種,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修定,方法不一樣,成就是平等的。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說哪個法門比哪個法門高,沒這個道理,講不通;說哪個法門比這個法門容易修,這個有,修成都一樣,沒有兩樣。

◈真幹,就是不動心、不分別、不執著
◇菩薩道: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要不要戒在身上?初學的要,樣樣都要守規矩;老修就不必要:佛法重實質不重形象
◇真幹,就是眼見色不動心;動心不分別;分別不執著
◇不執著是阿羅漢;不分別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是佛:練這個,這真功夫
◇小乘重形象;大乘重實質不重形象
◇小乘人有分別、執著;大乘菩薩沒有分別,還有起心動念,所以他沒能證得究竟;到不起心動念就究竟圓滿

  菩薩道,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要不要戒在身上?要,初學的要,初學樣樣都要守規矩,老修的就不必要,不要了,為什麼?那是樣子,形象,佛法重實質不重形象真幹。就是剛才提示諸位的,眼見色不動心。動心怎麼辦?動心他不分別分別怎麼辦?不執著不執著是阿羅漢,不分別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是佛,練這個功,這真功夫。重實質,不重這些形象,這個方法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重在外面的儀表儀規,這是對初學人講的。所以小乘重形象,大乘重實質不重形象。大乘比小乘就開放多了,為什麼?小乘人他有分別,他有執著,大乘菩薩他沒有分別,他還有起心動念,所以他沒有能證得究竟,到不起心不動念就究竟圓滿

◇八萬四千法門,這叫基本功,必須認識清楚
◈佛是自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佛是誰?佛是自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花草樹木是佛;山河大地是佛;一粒微塵也是佛
◈都是自己變的:大愛、真愛
◇佛是什麼?佛就是自性
◇統統是自性變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
◇佛菩薩為什麼那麼慈悲救度一切眾生,原來眾生跟佛是一體
◇愛不愛自己?都是自己變的,你愛不愛?大愛、真愛,從自性裡流出來的愛,沒有變質
◇比上帝、神聖的愛,還要究竟圓滿,為什麼?一體
◇幫助人開悟,就是幫助自己開悟:這是自性本來的心量

  八萬四千法門,方法,這叫基本功,必須認識清楚佛是誰?佛是自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但人是佛,天人是佛,阿修羅是佛,畜生是佛,連植物花草樹木是佛,山河大地是佛,一粒微塵也是佛。佛是什麼?佛就是自性。所有講的這個統統是自性變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然後我們就恍然大悟,佛菩薩為什麼那麼慈悲救度一切眾生,原來眾生跟佛是一體。愛不愛自己?愛自己,都是自己變的,你愛不愛?大愛,真愛,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愛,沒有變質其他宗教講的,上帝的愛,神聖的愛,還要講得究竟、講得圓滿為什麼?一體幫助人開悟,就是幫助我自己開悟,這是什麼心量?這是自性本來的心量

◈千經萬論都是教你用真心
◇自性就是真心
◇學佛沒有別的,用真心不用妄心就是菩薩,佛經懂不懂沒關係,佛經千經萬論都是教你用真心不用妄心
◇用妄心就造業:有善有惡,都叫迷,都沒覺悟
◇真正覺悟了,覓善惡了不可得:真心裡沒有對立的
◇善惡、禍福、生死是對立的;自性裡沒有對立
◇對立從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來的
◇只有佛菩薩不起心不動念,不造業;阿羅漢還造,輕,他有分別;菩薩沒有分別,不造業
◇菩薩分身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
◇佛菩薩什麼相?沒相
◇阿羅漢有相;菩薩沒相,能現一切相:這叫大自在
◈知道一體很容易得諸佛加持
◇知道一切眾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跟我是一體,一體就很容易得到諸佛菩薩加持:你沒有障礙
◇有我、他、你,就有障礙;沒有特殊功德緣分,加持加不上
◇把障礙撤除;不費力氣,自然就加上

  自性就是真心,真心就是自性。所以學佛沒有別的,用真心不用妄心就是菩薩,佛經懂不懂沒關係,佛經千經萬論都是教你用真心不用妄心用妄心就造業,有善有惡,善業感三善道,惡業感三惡道,都叫迷,都沒有覺悟真正覺悟了,覓善惡了不可得,為什麼?真心裡頭沒有對立的善惡是對立的,禍福是對立的,生死是對立的,自性裡頭沒有對立對立從哪裡來的?從起心動念來的,從分別執著來的,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全來了。只有佛菩薩不起心不動念,不造業。阿羅漢還造,輕,他有分別。菩薩沒有分別,菩薩不造業,到地獄去度眾生,現地獄身,要現同類身,不現同類身沒辦法教他,度畜生要現畜生身,你去度那些餓鬼要現餓鬼身,不現同類身你沒辦法教他,所以菩薩分身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你要說菩薩什麼相、佛什麼相?沒相,阿羅漢有相,菩薩沒相,能現一切相。這叫大自在,這是佛。我們能善用這種心,在日常生活當中知道一切眾生跟我一體,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跟我也是一體,一體就很容易得到諸佛菩薩加持,因為你沒有障礙。你要有我、有他、有你就有障礙,障礙對加持就加不上,沒有特殊的功德緣分加不上。你自己把障礙撤除,自然就加上,不費力氣就加上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一六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16



20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佛法是什麼?我|我是什麼?我是全宇宙|不明白一體,它就有怨恨、報復|在這一生當中,把生生世世的凡情洗刷乾淨,走向佛道,沒有怨恨、沒有喜悅|阿彌陀佛就是一切佛,一個也不漏|淨空老法師

 


佛法是什麼?我|我是什麼?我是全宇宙|不明白一體,它就有怨恨、報復|在這一生當中,把生生世世的凡情洗刷乾淨,走向佛道,沒有怨恨、沒有喜悅|阿彌陀佛就是一切佛,一個也不漏|淨空老法師


◈為什麼不分別?一心、一相
◇分別真斷了,於一切法都不分別
◇為什麼都不分別?一心、一相:以金作器,器器皆金

  如果分別真斷了,不分別了,於一切法都不分別為什麼都不分別?一心,一個相。古人有個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用黃金做裝飾品。我們過去有個同修,陳大川居士,他就做這個行業的,做首飾。有一次邀請我們去參觀,我們到展覽室,兩萬多件,這些他所加工的產品,你看到真是美不勝收、琳瑯滿目。它是一個字,金,黃金,這一個字全部包括了,一個都不漏。

◈佛法是什麼?我:我是全宇宙
◇佛法是什麼?我
◇我是什麼?我是全宇宙
◈知道是一體,把凡情洗刷乾淨
◇不明白一體,它就有怨恨、它報復;知道是一體,歡歡喜喜,沒有怨恨
◇在這一生當中,把生生世世的凡情洗刷乾淨,走向佛道,沒有怨恨、沒有喜悅
◇你對我有恩,我感恩,有沒有真正歡喜心?沒有:心是平等的,心裡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
◈淨宗用一念代替一切念
◇淨宗好就好在這裡,讓我們有一念:用一念;把其他念頭打掉
◇其他法門,心裡什麼念頭都沒有,很難
◇用一念代替一切念,這是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再去修
◈極樂世界老師阿彌陀佛
◇極樂世界老師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沒有一尊佛不尊重阿彌陀佛

  所以佛法是什麼?我我是什麼?我是全宇宙,全宇宙是我。有人恨你,要殺你,你要不要報復?牙齒不好把舌頭咬破了,舌頭要不要報復?為什麼不報復?一體,道理在此地,一體。它不明白一體,它就有怨恨、它就報復;知道是一體,歡歡喜喜趕快來調養,沒有怨恨。我們一個人在這一生當中,能夠把生生世世這些世間的凡情,把它洗刷乾淨,走向佛道,沒有怨恨、沒有喜悅你對我有恩,我感恩,有沒有真正歡喜心?沒有,心是平等的,心裡頭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淨宗好就好在這裡,讓我們有一念,用一念把其他的念頭打掉,這淨宗的方法,其他的沒有這一念,難!真不容易。你要到心裡什麼念頭都沒有,很難。淨土宗最大的好處,就是它叫你用一念代替一切念。這不是成功,是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再去修極樂世界老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沒有一尊佛不尊重阿彌陀佛的

◈阿彌陀佛就是一切佛,一個也不漏
◇阿彌陀佛意思是無量覺,哪一尊佛不是無量覺?一切諸佛統統是阿彌陀佛
◇你念這一聲阿彌陀佛,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念到了,一個不漏
◈耽誤別人生極樂,因果可背不起
◇不懂,誤了自己沒話說;要再耽誤別人,你的因果可背不起
◇他這一生可以到極樂作佛去,你硬把他拉下來修別的法門,把這個機會錯過了,你也不能往生:你拉他;他也把你拉下來

  實際上阿彌陀佛就是一切佛,一個也不漏,因為你從那意思上說,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它的中文意思是無量覺,哪一尊佛不是無量覺?所以,一切諸佛統統是阿彌陀佛你念這一聲阿彌陀佛,把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都念到了,一個不漏。重要!你不能不懂。不能不懂,誤了自己那沒話說,你要再耽誤別人,你的因果可背不起,他這一生可以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你硬把他拉下來,叫他修別的法門,把他這個機會錯過了,你也不能往生,為什麼?他是你的冤親債主,你拉他,他也把你拉下來,同樣一個道理。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OO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00




2025年4月21日 星期一

佛號從心生起、從口念出、從耳朵再聽進去:攝心,不受外面境界干擾|這個很重要,這叫練功|練不起心不動念,上上乘|取其下,不分別,一視同仁|再下,不執著:你才能做到隨緣自在|有執著:就是輪迴|淨空老法師

 


佛號從心生起、從口念出、從耳朵再聽進去:攝心,不受外面境界干擾|這個很重要,這叫練功|練不起心不動念,上上乘|取其下,不分別,一視同仁|再下,不執著:你才能做到隨緣自在|有執著:就是輪迴|淨空老法師


◈淨宗叫你往生;往生極樂再開悟
◇我們的業障重,依照佛法方法修我們開不了悟
◇我們很幸運遇到淨宗,淨宗不叫你開悟,叫你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再開悟,接受阿彌陀佛的調教決定開悟
◈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
◇這是個特別法門,淨土法門要求的條件,四個字:信願持名
◇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真有信願,往生條件你就具足了
◈伏得住煩惱,這叫功夫
◇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深淺;不是說多少
◇能夠伏得住煩惱,這叫功夫:也就是念佛要專心、專一
◇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就是功夫
◇信心、願心堅定;沒有妄想雜念夾雜;心裡就一句佛號
◈從心生、從口念、從耳聽:攝心
◇佛號從心生起、從口念出、從耳朵再聽進去:攝心,不受外面境界干擾
◇這個很重要,這叫練功

  我們的業障重,依照佛法方法修我們開不了悟我們很幸運遇到淨宗,淨宗不叫你開悟,叫你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再開悟,肯定開悟,接受阿彌陀佛的調教決定開悟這是個特別法門,這個法門要求的條件,四個字,蕅益大師說的,信願持名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真有信願,往生條件你就具足了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深淺,不是說多少,念佛有功夫。什麼是功夫?能夠伏得住煩惱,這叫功夫,也就是說念佛的時候要專心、專一,古人教給我們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就是功夫。不懷疑,信心堅定,願心堅定不夾雜就是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心裡頭就這一句佛號佛號從心生起,從口念出,從耳朵再聽進去,攝心,不受外面境界干擾,這個很重要,這叫練功

◈生活裡練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
◇要在生活環境裡頭練功
◇練不起心動念,上上乘;取其下,不分別,一視同仁;再下,不執著:你才能做到隨緣自在
◈輪迴心沒了,才能超越輪迴
◇不執著,見思煩惱斷掉了;有執著,就是輪迴
◇堅固的執著,輪迴心;不執著,輪迴心沒了,才能超越輪迴
◇頭一個,不執著這個肉體是我
◇對身體堅固執著:想盡方法求保健,能保得住嗎?
◇剎那生滅,你怎麼保得住它?

  每天我們離不開生活環境,要在生活環境裡頭練功,練什麼?練不起心不動念,上上乘。做不到,那就取其下,下是什麼?不分別,一視同仁再下呢?不執著,你才能做到隨緣,自在隨緣,隨緣自在不執著,見思煩惱斷掉了有執著,記住,就是輪迴,輪迴從哪來的?執著來的。要堅持、要執著,堅固的執著,這是輪迴心。不執著,輪迴心沒有了,才能超越輪迴頭一個,不執著這個肉體是我,能放下嗎?哪個人不把身體當作我?對身體堅固執著。想盡方法來求保健,能保得住嗎?你要對佛法稍稍明白一些,你就曉得保不住。為什麼?剎那生滅,你怎麼保得住它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十八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38



2025年4月20日 星期日

想成佛,你要走成佛的道路:清淨、平等、覺|開悟,是每一個眾生的本能|佛法是從自性流出來的,沒有瑕疵|世間一切法,包括科學:從阿賴耶流出來的|科學主張懷疑|真心怎麼可以懷疑?|淨空老法師

 


想成佛,你要走成佛的道路:清淨、平等、覺|開悟,是每一個眾生的本能|佛法是從自性流出來的,沒有瑕疵|世間一切法,包括科學:從阿賴耶流出來的|科學主張懷疑|真心怎麼可以懷疑?|淨空老法師


◈有懷疑、夾雜:你不能了解真實義
◇現代科技發達,人喪失信心
◇學佛、學儒、學道、學宗教,頭一個條件就是信心
◇有懷疑、夾雜,你研究的經教是你自己的意思;你不能了解佛菩薩、祖師大德的真實義:這是很大的忌諱
◈佛法從自性流出來的,沒有瑕疵
◇科學主張懷疑,懷疑能發現問題,再追蹤研究把真相找出來
◇佛法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沒有瑕疵
◇世間一切法,包括科學,從阿賴耶流出來的
◇一個是妄心出來的;一個是真心出來的:真心怎麼可以懷疑?
◇所以佛法的承傳愈來愈困難
◈懷疑:學聖賢教育這是大忌諱
◇修學的人必須有這種稟賦:老實、聽話、真幹
◇這三樁古時從小就教,這樣的人多;現在沒有了
◇現在從小就教懷疑,小孩對父母、兄弟、老師懷疑:學科學技術沒問題;學聖賢教育這是大忌諱,入不了門

  現代科技發達,人基本上來說,喪失信心學佛、學儒、學道、學任何一個宗教,頭一個條件就是信心,決定不能懷疑。有懷疑,有夾雜,你研究的經教是你自己的意思,你不能了解佛菩薩、祖師大德的真實義,這是很大的忌諱,我們不能不知道。科學可以懷疑,主張懷疑,懷疑能發現問題,再追蹤研究把真相找出來。佛法不是的,佛法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沒有瑕疵世間一切法,包括科學,從阿賴耶流出來的,跟從自性不一樣。一個是妄心出來的,一個是真心出來的。真心怎麼可以懷疑所以佛法的承傳愈來愈困難修學的人必須有這種稟賦,那就是老實、聽話、真幹這三樁事情古時候從小就教,所以古時候這樣的人多。現在沒有了,現在從小就教懷疑,小孩對父母懷疑、兄弟懷疑,對老師懷疑,怎麼辦?學科學技術沒有問題,學聖賢教育這是大忌諱,入不了門,愈來愈困難。

◈開悟,是每一個眾生的本能
◇老一輩凋零了;我們接不上:我們自己沒做到
◇傳統教學的理念、方法,我們還知道
◇如何讓這種方法理念再找回來?必須要通過實驗
◇實驗有效果,大家就相信:尋求開悟
◇這是每一個眾生的本能
◈想成佛,你要走成佛的道路
◇人之初,性本善:沒有絲毫缺陷,圓滿的大善
◇止於至善就是明心見性
◇本善就是本性,是心是佛;止於至善是修德,功夫,是心作佛
◇止於至善,是心作佛;人之初性本善,是心是佛
◇本來是佛;現在我想成佛,哪有不能成就的道理?
◇你要走成佛的道路
◇清淨成佛;平等成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成佛,覺
◇清淨成佛是小乘;平等成佛是菩薩;大徹大悟成佛是無上菩提:人人能做到
◇我要恢復清淨心、平等心:清淨是定;平等是大定;到自性本定就開悟,覺了:開悟之後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通了

  老一輩的凋零了,我們接不上,我們自己沒做到,但是傳統這些教學的理念、教學的方法我們還知道如何讓這種方法理念再找回來?這個必須要通過實驗實驗有效果,大家就相信,這是我們應該要做的。那就是什麼?尋求開悟。從理上講,這是每一個眾生的本能。我們老祖宗說人性本善,還把它寫在《三字經》上,「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這個善是讚美的詞,就是它太好了,沒有絲毫缺陷,圓滿的大善。所以中國老祖宗說「止於至善」,是這個意思。止於至善就是佛法講的明心見性,是一樁事。本善就是本性,《觀經》上講的「是心是佛」;止於至善是修德,是修行功夫,「是心作佛」。止於至善是是心作佛,人之初性本善是是心是佛本來是佛,現在我要想成佛,哪有不能成就的道理?肯定能成就。你要走成佛的道路,成佛的道路這個經題上就說得很清楚,怎麼成佛?清淨成佛,平等成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成佛,這就是字。清淨成佛是小乘,平等成佛是菩薩,大徹大悟成佛就是無上菩提,人人能做到。怎麼做?你就看經題上,我要恢復清淨心、恢復平等心,清淨是定,是三昧,平等是大定,到自性本定人就開悟,覺了,開悟之後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通了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十四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34





2025年4月19日 星期六

我在此地再把無住生心重複一遍,提醒同學們|清淨平等覺是無住;生心就是做出好樣子來普度眾生|讓一切眾生對正法生起信心、願心,一向念佛求生淨土:功德就圓滿了|不生別的心;就生這個心|淨空老法師

 


我在此地再把無住生心重複一遍,提醒同學們|清淨平等覺是無住;生心就是做出好樣子來普度眾生|讓一切眾生對正法生起信心、願心,一向念佛求生淨土:功德就圓滿了|不生別的心;就生這個心|淨空老法師


◈得念佛三昧、一心不亂:法喜自在
◇慶公、賢公得念佛三昧、一心不亂:不得一心不亂哪有那麼自在
◇生活艱苦;他們每天歡歡喜喜:沒有三昧絕對做不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法喜從哪裡來?所學落實到生活,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佛法
◈清淨平等覺是無住;生心是做好樣子
◇佛法是什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心就是表法
◇老和尚不說法;完全做出來給你看:會看的知道;不會的沒看出來
◇無住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生心是把大乘佛陀教誨完全落實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
◇身心健康,一百一十二歲不要人照顧,生活自理;每天到田裡工作:這是定功、精進波羅蜜
◇學佛人用他們做榜樣,個個都成無上道
◇無論什麼環境:會,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不會的,處處都是障礙
◇我在此地再把無住生心重複一遍,提醒同學們
◇清淨平等覺是無住;生心就是做出好樣子來普度眾生
◇讓一切眾生對正法生起信心、願心,一向念佛求生淨土,功德就圓滿了:不生別的心;就生這個心
◇讓眾生接觸到,產生信心、願心、念佛心、求往生的心:目的全達到了

  我們看海慶、海賢老和尚,你細細觀察,他們得念佛三昧,他們得一心不亂,不得一心不亂哪有那麼自在生活多麼艱苦,他們每天歡歡喜喜、快快樂樂,這個沒有三昧絕對做不到。《論語》裡頭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悅是什麼?法喜充滿。法喜從哪裡來的?你所學的已經落實到生活裡頭去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佛法佛法是什麼?《金剛經》上兩句說得很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心就是表法老和尚不說法,我完全做出來給你看。會看的知道,不會的他沒看出來,他不曉得。也不需要告訴你,告訴你你也不懂。無住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生心是把大乘佛陀的教誨完全落實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全是的,他怎麼會不快樂?身心健康,一百一十二歲不要人照顧,生活自理,還每天到田地裡面去工作,不疲不倦,這是定功,這是精進波羅蜜學佛的人要用他們做榜樣,個個都成無上道。所以無論什麼環境,會,都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不會的處處都是障礙,我們得細心去體會。他這個樣子做得真好,真正是做到究竟圓滿,天衣無縫,得會看。我在此地再把無住生心重複一遍,提醒同學們,無住就是心地清淨,清淨平等覺是無住,生心就是做出好樣子來普度眾生。在今天,讓一切眾生對正法生起信心、願心,一向念佛求生淨土,功德就圓滿了不生別的心,就生這個心讓眾生看到、聽到、接觸到,產生信心、願心、念佛心、求往生的心,目的全達到了

◈佛讚佛、僧讚僧,佛法就興旺
◇全顯兩土導師、十方如來之本心
◇《彌陀經》看到六方佛讚;《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都講十方如來
◇沒有一尊佛不讚歎阿彌陀佛、諸佛如來,這就是僧讚僧、佛讚佛、菩薩讚菩薩,佛法就興旺,社會安定和諧,家和萬事興
◈中、和都是佛法的精髓
◇中國古人有很多都是佛菩薩示現的:他用中、用和
◇中、和都是佛法的精髓:佛法講中道、教六和

  所以,「兩土導師」,極樂世界的導師阿彌陀佛,娑婆世界的導師釋迦牟尼佛,兩土導師。「十方如來」,真的不是假的,《彌陀經》上我們看到六方佛讚,讚歎釋迦、彌陀,《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都講十方如來沒有一尊佛不讚歎阿彌陀佛,沒有一尊佛不讚歎諸佛如來,這就是僧讚僧、佛讚佛、菩薩讚菩薩,佛法就興旺起來,社會才能夠安定和諧,中國古人所謂的家和萬事興中國古人,我們細心觀察,確實有很多很多都是佛菩薩化身來示現的,為什麼?他用中,他用和,中、和都是佛法的精髓,佛法講中道,佛法教六和

◈淨宗行門五科
◇修行基礎必修的五個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
◇生活上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不能違背

  我們淨宗學會早年在美國成立,提倡修行的基礎五個科目,必須要修的。五科,第一個是三福,淨業三福是我們指導最高的原則,必須遵守,不能違背;第二個是六和,三福、六和;底下三學、六度,三學是戒定慧,六度是六波羅蜜;最後普賢行願,就是十大願王。很簡單,很容易記住,要求我們在生活上,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不能違背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十四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34




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

全顯
兩土導師,
十方如來之本心,


彌陀
無盡大悲之勝願,
方便至極之大慈,
力用難思之果德,

◎(四)方便力用

2025年4月18日 星期五

自性就在相中,相跟性揉合在一起:你要知道哪是性、哪是相|在相上不動不搖,你就見性|見相心就動,跟著分別執著:就造業|明心見性的人不造業: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可以享受境界;不執著|淨空老法師

 


自性就在相中,相跟性揉合在一起:你要知道哪是性、哪是相|在相上不動不搖,你就見性|見相心就動,跟著分別執著:就造業|明心見性的人不造業: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可以享受境界;不執著|淨空老法師


◈八萬四千法門;修的是一樁:禪定
◇八萬四千法門,修的是一樁事情:禪定,所以它沒有高下

  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門道,太多了,修什麼?修的是一樁事情,就是禪定,所以它沒有高下

◈能大師用舂米破柴修禪定
◇能大師在黃梅八個月修什麼?禪定
◇用什麼方法修?舂米破柴
◇修什麼?修不起心動念、不分別執著,他修這個就開悟了
◇不執著,見思煩惱放下了;不分別,塵沙煩惱放下了;不起心動念,無明煩惱放下了:幹什麼都行,真修
◇五祖當時門下,禪堂沒有得禪定;講堂沒有開悟的
◇五祖叫他用這個方法去修禪定,看了八個月大概功夫成熟了,這才宣布傳衣缽
◇三天沒人敢寫,這就是沒有自信心。逼著神秀寫偈,不敢送給老和尚,沒有把握
◈老實、聽話、真幹:所以能成就
◇能大師在黃梅八個月,道場裡面他都不熟,每天舂米破柴:從這看到老實人
◇哪個人八個月了環境還不熟悉?還不是到處去走走看看
◇能大師老實、聽話、真幹:所以他能得定、能成就

  我們就要問了,惠能大師在黃梅八個月修什麼?修禪定用什麼方法修?舂米破柴。舂米破柴這是勞力的事情,修什麼?修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修這個就開悟了不執著就是見思煩惱放下了;不分別,塵沙煩惱放下了;不起心、不動念,無明煩惱放下了,幹什麼都行,他真修五祖當時門下沒有一個開悟的,禪堂參禪沒有得禪定,沒有得定,講堂裡面講經沒有開悟的。所以五祖叫他用這個方法去修禪定,這個道場裡只有五祖知道,六祖惠能自己知道,別的沒有人知道。所以他想,看了八個月大概差不多,功夫成熟了,這才宣布傳法,傳衣缽,讓大家都做一首偈子來,送來看看,如果見性了,這個衣缽就傳下去了,立他為第六代祖。公開的,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境界寫出來,讓老和尚印證。三天沒有人敢寫,這就是什麼?沒有自信心。逼著神秀寫一首偈,神秀這一首偈是逼出來的。我們在《壇經》上看得很清楚,自己沒有信心,不敢送給老和尚,所以貼在牆壁上。等老和尚看見,讚歎說好,自己才承認;如果不讚歎,搖頭,就算了。是這麼一個心態,沒有把握。惠能聽到人家傳言,說這首偈子,念這首偈子,他就要求別人帶他到貼偈子這個牆上帶他去看看,他要頂禮,也修一點福。《壇經》上這句話裡頭有意思,有什麼意思?從這句話裡頭可以看到,惠能大師在黃梅八個月老實,你看這個道場裡面他都不熟,講堂在哪裡不知道,禪堂在哪裡不知道,他只知道碓房,碓房是他工作的地方,每天舂米破柴,從這看到老實人哪個人八個月了環境還不熟悉?還不是到處去走走看看,不都熟悉了嗎?從這句話看到老實人,所以他能得定,他能成就。我們看東西看得仔細,看出這個人老實、聽話、真幹

◈一分一秒沒糟蹋:用在無住生心
◇八個月一分一秒沒糟蹋:用在無住生心
◇他生的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心;無住:心地清淨、一塵不染
◇舂米破柴是戒律;同時是布施修福:學佛不能沒有福報
◇個子小,腰上綁大石頭踏碓:忍辱波羅蜜
◇精進波羅蜜,不懈怠偷懶,工作很勤快
◇別人看不出來;他修六波羅蜜成功了:執著、分別放下了;最後不起心動念,這就功德圓滿,等待老和尚印證

  他這八個月確實一分一秒都沒糟蹋,用在哪裡?就是無住生心。他生的什麼心?他生的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生的是這個心。無住呢?心地清淨,一塵不染舂米破柴是五祖教他的,那就是戒律,你要認真幹,同時這個工作是布施,供養大眾,修福學佛不能沒有福報,修福。每天這樣工作很辛勞,他個子小,重量不夠,他找幾個大石頭綁在腰上,增加體重來踏碓,這都屬於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不懈怠,不偷懶,工作很勤快。所以你在這上看,他修六波羅蜜。法門微妙,別人看不出來,他在這裡居然修成功了。什麼成功?執著放下了,分別放下了,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最後無明煩惱放下了,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是無明煩惱放下了,這就功德圓滿,等待老和尚印證。沒有達到這個境界,老和尚不說話,等到他達到這個境界,老和尚就宣布了。

◈能大師五句話就是畢業論文
◇五祖三更召見,跟他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說了五句話,就是他的畢業論文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不生不滅,見到真性了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一切法,一樣不欠缺
◇一切法從自性變現出來;自性是一切法的本體
◈會的人從相上就見性
◇會的人從相上就見性;不會的人永遠看不到自性
◇自性就在相中,相跟性揉合在一起:你要知道哪是性、哪是相
◇相是假的;性是真的
◇相有生滅;性沒有生滅
◇相有形相;性沒有形相: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本無動搖:自性本定,動搖的是妄心;不動搖的是真心
◈在相上不動不搖,你就見性
◇見相心就動,跟著分別執著:就造業
◇明心見性的人不造業: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可以享受境界;不執著
◇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知道、清楚
◇於一切法當中做到不起心動念,法身菩薩;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權教菩薩;有起心動念、分別,沒有執著,阿羅漢、辟支佛
◈真正修行:六根在六塵裡修
◇真正修行: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修
◇認識字不認識字、有沒有學經教:不重要
◇世尊四十九年講經教學完全是對知識分子,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教他們修禪定

  你看他到神秀貼偈子的牆壁這個地方拜了三拜,跟人家講他也有一首偈。他這個偈子把神秀偈子改了,改得對。這一改之後大眾非常驚訝,傳到五祖耳邊,五祖一聽,趕快出來,拿著草鞋把這個偈子擦掉,告訴大家,也沒有見性,大家的心才平復下來。第二天巡寮,到碓房問他,看他舂米,米熟了沒?早就熟了,猶欠篩在,還沒有篩。這個話是禪機,別人聽不懂。這個篩就是什麼?要得祖師印證,就欠這個。五祖拿著柺杖碓上敲了三下走了,這就是三更召見。三更他果然去了,看到方丈室,門一推就開了,裡頭沒有拴。五祖看他來了,跟他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說了五句話,這個五句話就是他的畢業論文,就是他被選中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不生不滅,見到真性了;「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一切法,一樣不欠缺。所以一切法從自性變現出來,自性是一切法的本體會的人從相上就見性,不會的人永遠看不到自性。實際上自性就在相中,相跟性揉合在一起,你要知道哪是性、哪是相相是假的,性是真的,相有生滅,性沒有生滅,相有形相,性沒有形相,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第四句「本無動搖」,自性本定,動搖的是妄心,不動搖的是真心。所以自性本定,要在相上不動不搖,你就見性。我們見相心就動了,見相起心動念,跟著分別執著,這就造業明心見性的人他不造業,為什麼?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可以享受這個境界,他不執著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知道、清楚。於一切法當中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法身菩薩;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權教菩薩,沒有見性的菩薩,別教裡頭十住、十行、十迴向,別教的三賢;真正能做到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二乘,阿羅漢、辟支佛,別教裡面十信位的菩薩。所以真正修行在哪裡修?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修。所以認識字不認識字、有沒有學經教,真的,那個不重要世尊四十九年講經教學完全是對知識分子,知識分子佔大多數,用這個方法教他們修禪定,所謂教他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開悟。

◈清淨、平等、覺:超越科學技術
◇要把老方法找回來:希望有年輕人實驗,十年、八年真開悟了;現在人才相信中國古人有真智慧、有巧妙的方法,能夠超越今天的科學技術
◇科學所發現的跟佛經講的一樣;但是不得受用
◇佛法入境界得受用:六種神通出現
◇發現阿賴耶的三細相:科學是用精密儀器觀測出來的;中國人完全用定功,用清淨心、平等心、覺心
◇用清淨心的是小乘;用平等心的是菩薩;用覺心的是法身菩薩

  我們今天要把老方法找回來,希望有一些年輕人來實驗,十年、八年真開悟了,現在人才會相信,才知道中國古人有真智慧、有巧妙的方法,能夠超越今天的科學技術科學達不到,我們能達到。你們今天量子力學所發現的沒錯,跟佛經講的一樣,但是不得受用佛法入這個境界得受用,什麼受用?六種神通出現了。今天科學家沒有神通,雖然發現阿賴耶的三細相,這不是簡單的事情,這個肯定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六神通具足,科學是用儀器,精密儀器觀測出來的,不是用天眼、法眼、慧眼,不是。中國人不需要儀器、不需要機械,完全用定功,用清淨心,用平等心用清淨心的是小乘,聲聞、緣覺,用平等心的是菩薩,用覺心的是法身菩薩,這經題上清淨平等覺,二乘、大乘菩薩,後面覺是法身菩薩,完全不相同。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十四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34







2025年4月17日 星期四

念佛是直捷走成佛大覺的一條路|祕訣就是專一:心要專、心要一|一念是正念;二念就是邪念|我們的念頭千千萬萬:都是阿賴耶的事情|阿賴耶:迷了才有;覺了就沒了|走覺的路;不能走迷的路|淨空老法師

 


念佛是直捷走成佛大覺的一條路|祕訣就是專一:心要專、心要一|一念是正念;二念就是邪念|我們的念頭千千萬萬:都是阿賴耶的事情|阿賴耶:迷了才有;覺了就沒了|走覺的路;不能走迷的路|淨空老法師


◈一切諸佛本心本願
◇幫助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證得無上菩提,智慧、神通、能量都跟諸佛如來平等:這是一切諸佛本心本願
◇念佛方法能做到
◈念佛祕訣:專、一
◇祕訣就是專一:心要專、心要一
◇一念;不能有第二念
◇一念是正念;二念就是邪念
◈念頭千千萬萬:都是阿賴耶
◇我們的念頭千千萬萬:都是阿賴耶的事情
◇阿賴耶:迷了才有;覺了就沒了
◇走覺的路;不能走迷的路
◈念佛是直捷走成佛大覺的路
◇念佛是直捷走成佛大覺的一條路
◇來佛三聖,做出最好的榜樣給我們看,他們就是一句佛號就成就,而且是圓滿的成就
◇我們要會看、會學

  幫助一切眾生在這一生當中證得無上菩提,智慧、神通、能量都跟諸佛如來平等,這是一切諸佛本心本願。什麼方法能做到?念佛方法能做到。你看來佛寺的這三個不是平凡人,他們三個從一句阿彌陀佛做到了,還不是一部經。祕訣就是專一,心要專,心要一一念,不能有第二念,一念是正念,二念就是邪念我們的念頭太多了,千千萬萬數不清的雜念妄想,雜念妄想自性裡頭沒有,這都是阿賴耶的事情阿賴耶迷了才有,覺了就沒有了。我們今天走覺的路,不能走迷的路念佛是直捷走成佛大覺的一條路。我看到歡喜,就是來佛寺三位表法的修行人,做出最好的榜樣給我們看,他們就是一句佛號,連經都不要,一句佛號就成就,而且是圓滿的成就,不是普通的成就。我們要會看,我們要會學

◈方便至極,力用難思
◇彌陀無盡大悲勝願,方便至極,力用難思
◇往生到極樂,即使同居下下品往生,皆作阿惟越致菩薩
◇阿惟越致菩薩就是法身大士,也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極樂四土三輩;實際是平等法界
◇極樂世界,名義上有四土三輩九品;實際是平等法界
◇這些名稱是說,不得彌陀本願威神加持是這個境界;可是一得佛力加持,就平等了
◇這是十方世界沒有的,只有這一家,我們不能不去

  這個法門確確實實是彌陀無盡大悲四十八願流出來的,「方便至極」,沒有比這個更方便,一句佛號信願受持,再找不到比這個更方便的了。「力用難思」,用是作用,力是能量,不可思議。往生到極樂世界,不管是什麼品位,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即使同居下下品往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什麼叫阿惟越致菩薩?就是法身大士,也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都到這個等級。極樂世界名義上有四土三輩九品,實際是平等法界。有這些名稱是說不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是這個境界,可是一得佛力加持就平等了這是十方世界沒有的,只有這一家,我們不能不去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十四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34




八、彌陀無盡大悲勝願,方便至極,力用難思,凡聖齊收,利鈍俱被,但能發心專念,悉得度脫,如是方稱如來本懷,才是究竟方便。

◎(四)方便力用



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

造十惡業;一天念佛十萬聲也不管用:你那十萬聲被十惡全部瓦解|不願意聽;拼命在幹|留戀人天;但是心又不是人天福報的心|佛沒有一個字是妄語:不信經法這人可憐|人有智慧當然選極樂,一了百了|淨空老法師

 


造十惡業;一天念佛十萬聲也不管用:你那十萬聲被十惡全部瓦解|不願意聽;拼命在幹|留戀人天;但是心又不是人天福報的心|佛沒有一個字是妄語:不信經法這人可憐|人有智慧當然選極樂,一了百了|淨空老法師


◈此土穢惡,三毒熾盛,造惡可哀
◇本品明此土穢惡,眾生三毒熾盛,造惡可哀
◇初段表貪毒,「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次段顯瞋毒,「至成大怨」
◇本段示癡毒;如「身愚神闇」,「不信經法」,「善惡之道,都不之信」
◈癡毒為患極深:傷人慧命、三毒之本
◇癡毒之禍,傷人慧命,且為三毒之本,故癡毒為患極深:這一段我們要特別留意
◇一般大眾,貪瞋容易明白;愚痴很難體會
◇這個人有真正的智慧,他能把貪瞋放下
◇還有貪欲、瞋恚:原因是痴
◇有痴,臨命終往生會產生障礙
◇對於極樂世界,要有真正正確的認知,你才會死心塌地嚮往,我真想去,這叫真智慧
◇不想去,多做點好事,想來生還到人間、生天:這都是痴

  沒有福報的人,經文上所說的,這一品念老的註解上說,「本品明此土穢惡,眾生三毒熾盛,造惡可哀」,可憐憫。「初段表貪毒,貧富同然,憂苦萬端」,這是初段。第二段,「次段顯瞋毒」,經文,「至成大怨」,這經文在後面。「本段示癡毒」,無知,愚痴,「身愚神闇」,經上講的,「不信經法,善惡之道,都不之信」。「癡毒之禍,傷人慧命,且為三毒之本,故癡毒為患極深。」這一段我們要特別留意,現代一般大眾講貪瞋痴,貪瞋他容易明白,講愚痴他很難體會。如果這個人有真正的智慧,他能把前面貪瞋放下還有貪欲、還有瞋恚,原因是什麼?原因是痴,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一定要認清楚。為什麼?搞不清楚,只要有它,臨命終時往生會產生障礙,就怕這個,不能不知道。特別是對於西方極樂世界,要有真正正確的認知,你才會死心塌地嚮往這個地方,我真想去,這叫真智慧。你不想去,多做點好事想到來生還享人天福報,我還到人間來,或者我生天,這都是痴,不可以不知道。

◈人有智慧當然選極樂,一了百了
◇人有智慧當然選極樂世界,一了百了
◇到極樂世界去是去作佛、去讀書的
◇在這明心見性不容易,障礙太多,功夫很難得力
◇到極樂,這些障礙全沒有了,你六根所接觸的,統統是成就你的戒定慧三學,保證你成就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就是擔保,你決定成就。這多難得、多稀有,能不去嗎?
◈不去極樂,什麼原因?愚痴
◇他不相信;相信了不願意去,留戀人天福報,但是那個心又不是人天福報的心
◇人天福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這四句不懂、做不到,三善道沒分;來生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
◇這是人不願意聽的:不願意聽的;拼命在幹
◇十善業反過來,殺、盜、淫、妄語、兩舌、綺語、惡口、貪、瞋、痴
◈造十惡,一天念佛十萬聲也不管用
◇造十惡業,一天念佛十萬聲也不管用:你那十萬聲佛號是假的,被十惡一樁一樁全把你瓦解
◇起心動念還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怎麼能成就?

  人有智慧當然選極樂世界,一了百了到極樂世界去是去作佛的,去讀書的在這個地方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不容易,障礙太多,功夫很難得力;到極樂世界,這些障礙全沒有了,你六根所接觸到的,統統是幫助你、成就你的戒定慧三學,保證你成就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那就是擔保,你決定成就。這多難得、多稀有,能不去嗎?不去,什麼原因?愚痴,他不相信,相信了他不願意去,他留戀人天福報,但是那個心又不是人天福報的心人天福報,淨業三福的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問問這四句他懂不懂?有沒有做到?如果這個四句不懂,這四句做不到,那就告訴他三善道沒分,來生到哪裡去了?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這是人不願意聽的,不願意聽的拼命在幹,幹什麼?你就看十善業,十善業反過來,殺、盜、淫、妄語、兩舌、綺語、惡口、貪、瞋、痴,起心動念是不是跟貪瞋痴相應?言語是不是跟四種口業相應?身體造作殺盜淫。既然造這種業,一天念佛十萬聲也不管用,你那十萬聲佛號是假的,被這個十惡一樁一樁全部把你瓦解起心動念還是為自己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怎麼能成就

◈身愚神闇,不信經法、善惡之道
◇身愚神闇:神闇就是貪瞋痴;身愚包括殺盜淫、妄語、兩舌、綺語、惡口,這四個字就是十惡業
◇貪圖物質享受、花天酒地;不相信佛、不相信經
◇經典:聖人教的方法,幫助我們提升
◇不相信,反過來,他走的道路是墮落
◇好不容易得神聖;一轉世,三途一墮五千劫
◇佛說話沒有一句話、一個字是妄語;不信經法這人可憐
◇智慧在自性裡頭,明心見性智慧就自然流出來了
◇我們的悟門被善惡業堵住,智慧透不出來;透出來都是煩惱;煩惱是從業生的
◇給他講善惡、因果報應,「這是什麼時代了,還搞這些迷信」,真難!

  『身愚神闇』,神是精神,愚痴,我們常常講心,身心,身愚,神闇就是貪瞋痴,身愚包括殺盜淫、妄語、兩舌、綺語、惡口,這四個字就是十惡業。不信經法,貪圖物質的享受,花天酒地,不相信佛、不相信經經典,聖人教給我們的方法,幫助我們提升不相信,反過來,他走的道路是墮落好不容易得神聖,一轉世三途去了,三途一墮五千劫。這句話就在我們這一頁,九百一十二頁第二行,「三途一報歷五千劫」。佛說話沒有一句話是假話,沒有一個字是妄語,不信經法這人可憐。善惡之道,都不之信,不相信。智慧在哪裡?智慧在自性裡頭,明心見性智慧就開了,自然流出來了我們今天的悟門被這些業(善惡業)給堵住,智慧透不出來,透出來的都是煩惱,煩惱是從業生的。經上確確實實是這四個字,善道不相信,惡道他也不相信,你給他講善的,他跟你笑笑;你給他講惡的,講因果報應,他理都不理你,說這是什麼時代了,你還搞這些迷信,真難

◈癡毒傷人慧命,且為三毒之本
◇癡毒之禍,傷人慧命,且為三毒之本,故癡毒為患極深、極難斷
◈六根在六塵境界做到清淨
◇修行功夫用在哪裡?就用在這裡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動念,這是標準的,佛眼;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菩薩眼;有分別沒執著,阿羅漢
◇六根在六塵境界裡,能不能做到清淨?
◇清淨,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
◇五種見惑斷掉,小乘須陀洹,大乘初信位,你真正入佛門,佛門小學一年級

  癡毒之禍,傷人慧命,且為三毒之本,故癡毒為患極深極難斷。佛把它歸納為五條,貪、瞋、痴、慢、疑,傲慢、懷疑,我們不能不知道。修行功夫用在哪裡?功夫就用在這裡,簡單的說,真正修行人,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眼見色,不起心、不動念,這是標準的,這就是佛,佛眼,起心動念就不是佛眼。沒有分別執著,菩薩眼,菩薩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分別能夠放下,不分別、不執著是菩薩。再等而下之,有分別沒有執著,阿羅漢。這把整個佛法都包括了,十方三世佛,無量無邊的法門教化眾生,離不開這個原理原則,就是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你能不能做到清淨?真做到了,對第一個,清淨心現前,沒染污就是清淨;我們的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清淨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見惑是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這個斷掉了。這個五種見惑斷掉,小乘須陀洹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薩,你真正入佛門了,佛門的小學一年級

◈身見、邊見斷掉:清淨平等
◇還把身體看作是我,你沒入門,你在念幼兒園,距離一年級還有相當距離
◇了解事實真相,不值得傲慢:懂得再多、講得天花亂墜;身見、邊見未斷
◇我人、善惡、正邪,一切對立的概念都叫邊見
◇身見斷掉,清淨心得到;不再分別,平等心得到
◈生心無住同時,真功夫
◇不起心動念,看得很清楚:問你,都能答覆;不問你,若無其事,見如不見
◇見跟不見是同時,見是生心;不見是無住:生心無住同一個境界,佛的境界
◇功夫在這個地方用,真功夫

  如果你還把身體看作是我,你沒入門,你在念幼兒園,距離一年級還有相當距離。我們要是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傲慢的心統統斷乾淨了,為什麼?不值得傲慢懂得再多、講得再多,天花亂墜,身見沒斷,邊見未斷。邊見是對立,二邊,我跟人是對立的,善跟惡是對立的,正跟邪是對立的,所有一切對立的這個概念都叫做見惑裡面第二個邊見。邊是二邊,有見解,二邊,善是一邊,惡是一邊;長是一邊,短是一邊,叫邊見。這個邊見沒有,心平等了,有邊見不平等,邊見斷了平等了。所以身見斷掉,不再以為身是我了,清淨心得到。有起心動念,不再分別,平等心得到平等是菩薩,清淨是阿羅漢。最後不起心不動念,看得很清楚,人家問你,你都能答覆;人家不問你,若無其事,見如不見,見跟不見是同時,見是生心,不見是無住,生心無住同一個境界,生心就是無住時,無住就是生心時,這是佛的境界,成佛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功夫在這個地方用,真功夫

◈不在這裡下功夫,就是沒有根
◇我勸初學的同學:裡面放下貪瞋痴慢疑;外面學溫良恭儉讓
◇於人無爭,於世無求
◇我們不在這裡下功夫,就是沒有根
◇這叫扎根的功夫,十善的根,人天的基礎,成佛就更不必說了,成佛作祖就扎這個淨業三福的根
◈三毒是一切不善業的大根大本
◇傲慢是從瞋恨裡面分出來的,懷疑是從愚痴裡頭分出來的,小乘聖人所斷的

  所以我勸初學的同學裡面放下貪瞋痴慢疑,外面學孔老夫子,溫和、善良、恭敬,沒有傲慢,對待任何人孔老夫子都非常恭敬,節儉、謙讓,謙讓什麼?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孔子聖人,實際上就是大徹大悟,成佛了。我們不在這裡下功夫,功夫就是沒有根。這個功夫叫扎根的功夫,十善的根,人天的基礎,成佛就更不必說了,成佛作祖扎什麼根?就扎這個根,淨業三福的根。知道三毒是一切不善業的大根大本。見思惑裡頭說得好,思惑,貪瞋痴慢疑,傲慢是從瞋恨裡面分出來的,懷疑是從愚痴裡頭分出來的,小乘聖人所斷的。小乘當中的小乘,初果須陀洹。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世人愚癡,不明何者是善,何者為惡。各逞己意,妄加分別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六道輪迴是惡,往生淨土是善;十法界是惡,實報莊嚴土是善
◈極樂學習的殊勝快速無法想像
◇淨土有四土,四土都善:無論你往生哪一土,只有提升,沒有後退;而且提升的速度愈來愈快
◇極樂學習的殊勝、快速我們無法想像
◇每一個往生到淨土的人等於成佛;沒成佛之前,得彌陀四十八願威神加持,跟阿彌陀佛一樣,智慧神通道力沒有差別

  我們再看下文,「經義為」,前面一行半的經義,「世人愚痴,不明何者是善,何者為惡」,這就是愚痴。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佛的境界比世間人高,六道輪迴是惡,往生淨土是善,淨土教裡頭所說的講絕了。佛門一般講十法界是惡,實報莊嚴土是善,釋迦牟尼佛的實報土,華藏世界。所以真正學佛的人,無論修哪個法門,就是八萬四千法門,修成功了,明心見性了,都在華藏世界,華嚴境界。淨土法門比華藏世界還殊勝,淨土有四土,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四土都善無論你往生哪一土,你在那個裡面學習只有提升,沒有後退的。而且提升的速度愈來愈快它的殊勝、它的快速我們無法想像。所以每一個往生到淨土的人等於成佛。沒有成佛之前,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加持,跟阿彌陀佛一樣,智慧神通道力沒有差別。不能錯過,錯過太可惜了!這世間人不知。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三九九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99




本品明此土穢惡,眾生三毒熾盛,造惡可哀。

初段表貪毒,「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次段顯瞋毒,「至成大怨」。
本段示癡毒;如「身愚神闇」,「不信經法」,「善惡之道,都不之信」。

癡毒之禍,傷人慧命,且為三毒之本,
故癡毒為患極深。


經義為,
世人愚癡,
不明何者是善,何者為惡。
各逞己意,妄加分別。

於善惡三世因果之恆規,不能生信。故云「世人善惡,自不能見」。

◎ 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2025年4月15日 星期二

極樂世界,法身菩薩願意去往生,等覺菩薩願意去常住:一定有道理|裡頭的微妙、殊勝我們不知道|看到這些人的行為、舉動,我們就應該想到|真信、專念、萬緣真正放得下|淨空老法師

 


極樂世界,法身菩薩願意去往生,等覺菩薩願意去常住:一定有道理|裡頭的微妙、殊勝我們不知道|看到這些人的行為、舉動,我們就應該想到|真信、專念、萬緣真正放得下|淨空老法師


◈等覺菩薩願意去極樂:一定有道理
◇凡聖齊收,利鈍俱被
◇六道凡夫、三乘聖者,知道淨土法門沒有不念佛往生極樂
◇極樂世界要不殊勝,為什麼等覺菩薩會去常住?
◇極樂世界,法身菩薩願意去往生,等覺菩薩願意去常住:一定有道理
◇裡頭的微妙、殊勝我們不知道
◇看到這些人的行為舉動,我們就應該想到
◈真信、專念、萬緣真正放得下
◇下至十惡五逆,餓鬼畜生,但能發心專念,悉得度脫
◇我們今天比十惡五逆、餓鬼畜生強,我們現在的問題就在能不能發心專念、萬緣真正放得下?
◇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一直念下去: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
◇這樣的人,每一個人都得度脫,一個不剩

  「凡聖齊收,利鈍俱被」。六道凡夫、三乘聖者,知道這個法門沒有不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前面我們報告過,為什麼等覺菩薩還要去,到極樂世界去參學?有一些常去的,參加阿彌陀佛的法會;有些用現在的話說都移民過去了,常住在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要不殊勝,為什麼等覺菩薩會去常住?這值得我們深思。法身菩薩願意去往生,等覺菩薩願意去常住,一定有道理,那個裡頭的微妙、殊勝我們不知道,看到這些人的行為、舉動我們就應該想到。「下至十惡五逆」,這給我們信心,「餓鬼畜生,但能發心專念,悉得度脫」。我們今天比十惡五逆要強,比餓鬼畜生也強,我們現在的問題就在後面這一句,我們能不能發心專念,萬緣放下,真正放得下?真信,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一直念下去,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這樣的人悉得,每一個人都得度脫,一個不剩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十四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34




凡聖齊收,
利鈍俱被,
下至十惡五逆,餓鬼畜生,但能發心專念,悉得度脫。

◎(四)方便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