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只要有一條根,就把你拴住,極樂就去不了|徹底放下|放下,不在事上;在心上|事是生滅的:心上不能有|往生是心去往生|身、身外之物放得乾淨,往生才有指望|常常想到「不可得」,得失念頭就打掉了|淨空老法師

 


只要有一條根,就把你拴住,極樂就去不了|徹底放下|放下,不在事上;在心上|事是生滅的:心上不能有|往生是心去往生|身、身外之物放得乾淨,往生才有指望|常常想到「不可得」,得失念頭就打掉了|淨空老法師


◈無生滅是真相;生滅是假相
◇無生無滅者,涅槃之真理,本來無生滅
◇何期自性,本無生滅:本來無生滅是真相;生滅是假相
◇六道是假的;四聖法界也是假的
◇四聖法界有分別;六道輪迴不但有分別,還有執著
◈假相放下了;真相就自然現前
◇你看到的現象,都是生滅相、都是假相
◇什麼時候你能看到真相?假相止住了,放下了,真相就自然現前,就叫明心見性
◇假的放下來就見性,見性就成佛了

  「無生無滅者,涅槃之真理,本來無生滅」。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生滅」。本來無生滅是真相,生滅是假相,生滅是假的。我們今天所看六道輪迴,六道是假的,四聖法界也是假的四聖法界也有生滅,為什麼?它有分別。六道輪迴裡不但有分別,還有執著,所以你看到的現象,都是生滅相,都是假相,不是真的。什麼時候你能看到真相?假相止住了,放下了,真相就現前,自然現前。真相叫實相,真實相,真實相就是自性,那就叫明心見性,假的放下來就見性了,見性就成佛了

◈不來不去、無生無滅:徹底放下
◇一切法性真實空。不來不去。無生無滅
◇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徹底放下
◈再小一樁事放不下,極樂就去不了
◇有一樁放不下,那就是你六道生死的根沒斷,是往生極樂的障礙
◇只要有一條根就把你拴住了,極樂世界就去不了:徹底放下
◇放下,不在事上;在心上
◇事是生滅的、假的;心上不能有
◇往生是心去往生;身、身外之物放得乾乾淨淨,往生才有指望
◇再小的一樁事情,放不下就去不了
◇常常想到「不可得」,得失念頭就打掉了,真自在!
◇得到很好;失掉了也很好,沒有絲毫牽掛:知道畢竟空,全是假的

  我們看下面,念老引用《仁王經》上來解釋,「《仁王經》曰:一切法性真實空。不來不去。無生無滅」,《仁王經》上說的,這是真的。所以《般若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句話教我們幹什麼?徹底放下,你有一樁放不下,那就是你六道輪迴生死的根沒斷,是往生極樂世界的障礙,只要有一條根就把你拴住了,極樂世界就去不了,徹底放下放下不在事上,在心上,為什麼?事是生滅的,是假的,沒關係,心上,心上不能有往生是心去往生,不是身,身不會去往生的,身不要了,最後連身都不要了,身外之物放得乾乾淨淨,往生才有指望。真正想往生的人,這個道理不能不懂,這樁事情不能不認真放下。要知道再小的一樁事情,放不下就去不了,這不能不知道。《仁王經》這一句說得好,《般若經》上講得更好,特別是最後一句,「不可得」。常常想到不可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常常想到不可得,得失的念頭就打掉了,這個真自在得到很好,失掉了也很好,沒有絲毫牽掛,為什麼?知道畢竟空,全是假的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七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75




無生無滅」者,涅槃之真理,本來無生滅。

《仁王經》曰:「一切法性真實空。不來不去。無生無滅。」

又《圓覺經》曰:「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又清涼云:「若聞無生者,便知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

◎ 泉池功德第十七



2025年4月3日 星期四

作佛,從讀經作起|為什麼先念經,不先念佛?|讀經的目的:收心、斷惑|心裡妄想太多,佛號不得力|如何契入?是心作佛|想作佛,模仿阿彌陀佛:依據淨土三經所說的去做就行|淨空老法師

 


作佛,從讀經作起|為什麼先念經,不先念佛?|讀經的目的:收心、斷惑|心裡妄想太多,佛號不得力|如何契入?是心作佛|想作佛,模仿阿彌陀佛:依據淨土三經所說的去做就行|淨空老法師


◈是心作佛:作就是契入、親證
◇是心作佛,「作」就是契入境界:我們要親證、要入這個境界
◇在《華嚴》叫入;在此地叫作;修行證果那個證
◇如何親證?如何契入?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是性德;是心作佛是修德
◇現在就看我們要作什麼
◈淨土直捷了當教我們作佛
◇淨土最殊勝、最特別的,是直捷了當教我們作佛;連菩薩都不作
◇以阿彌陀佛給我們做榜樣,依照這模樣來塑造自己

  「是心作佛」,「作」就是契入這個境界。換句話說,我們要親證這個境界,要入這個境界,像《華嚴經》裡面講「入法界」。在《華嚴》叫入,在此地叫作,這個作就是入。我們世俗人講修行證果,那個「證」都是同樣的意思。如何親證?如何契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性德,是心作佛是修德所以現在就看我們要做什麼淨土經典裡面,最殊勝的、最特別的是直捷了當教我們作佛,連菩薩都不作,聲聞、緣覺就更不必說,直接教我們作佛。而且還以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給我們做一個榜樣,依照這個模樣來塑造自己,這是淨宗的殊勝,淨宗的特別。

◈想作佛怎麼做法?模仿阿彌陀佛
◇想作佛,要怎麼個做法?阿彌陀佛就是榜樣,照這個樣子做,模仿
◈依淨土三經、往生論:不難作佛
◇彌陀不在我們身邊;彌陀經典在我們手中:我們依照經典所說去做就行
◇最詳細、圓滿的就是《無量壽經》;《十六觀經》、《阿彌陀經》是《無量壽經》重要補充教材
◇依據淨土三經,再加上《往生論》,這就不難作佛了

  我們想作佛,要怎麼個做法?阿彌陀佛就是榜樣、就是模樣,照這個樣子做就行阿彌陀佛不在我們身邊,我們如何去模仿阿彌陀佛的經典在我們的手中,我們依照經典裡面所說的去做就行。說得最詳細的、最圓滿的就是《無量壽經》;《十六觀經》跟《阿彌陀經》是《無量壽經》重要的補充教材。所以我們依據這三經,如果再加上《往生論》,天親菩薩所造的,這就不難作佛了

◈作佛,從讀經作起
◇一些同修退休之後感到很無聊
◇那是他多生多劫修來的福報,我們想都想不到;他有,他不會用:不知道拿這個時間去作佛
◇作佛從哪裡作起?從讀經作起
◇一天到晚沒事,正好讀經。一天讀十部、二十部、三十部,這個緣多殊勝,到哪去找!把這個光陰浪費掉了,真正可惜

  有一些同修退休之後閒來無事,遇到我跟我說:感到生活很無聊,沒事做很無聊。在我觀察他眼前的福報,那是多生多劫修來的,我們想都想不到,他有,他不會用;他不知道拿這個時間去作佛,他在那裡無聊空過了,多可惜!這作佛從哪裡作起?從讀經作起。我們今天沒時間,有些人有時間的,一天到晚沒事,也沒人找他,正好讀經。一天讀十部、讀二十部、讀三十部,這個緣多殊勝,這個機會到哪裡去找!他有,他不會用,把這個光陰浪費掉了,真正可惜

◈衣食不愁,萬緣放下,正是作佛時
◇衣食不愁,萬緣放下,正是作佛的時候,全心全力修學
◇古來大德快則三年;晚則五年,他就成功了
◇把光陰浪費掉,那實在太可惜
◇人在福中不知福:在那裡無聊
◈念佛成佛道理就在此地
◇言是心作佛者。依自信心緣相如作也
◇言是心是佛者。心能想佛。依想佛身而現。即是心佛也
◇這兩行經文非常非常重要,念佛成佛的道理就在此地

  一個人衣食不愁,萬緣放下,正是作佛的時候全心全力修學,我們看古來大德那個修行的樣子,快則三年,晚則五年,他就成功了,三、五年就成功了。如果把光陰浪費掉,那實在太可惜。俗話常講:人在福中不知福。我對這個深深有感!衣食不愁,身心一切放下,在那裡作無聊,你想想看這就是人在福中不知福!所以這一段經文這兩行非常非常重要,念佛成佛的道理就在此地

◈為什麼先念經;不先念佛?
◇念經實在講收心
◇心裡妄想太多,佛號不得力
◇讀經的目的是在收心、斷惑
◇經典讀多了慢慢開悟,斷疑生信,信願才會懇切、才有力量,然後這一句佛號就得力,真實的功夫
◇讀經就是把妄念、疑惑、一切分別執著讀掉,然後緊緊抓住一句佛號,就成功

  為什麼教先念經,不教你先念佛念經實在講收心。這心裡頭妄想太多,一句佛號不得力,所以要讀經。讀經的目的是在收心、是在斷惑,我們所有疑惑,這個經典讀多了慢慢開悟,疑惑就斷了。斷疑生信,你的信願才會懇切,信願才有力量,然後這一句佛號就得力,那才叫真實的功夫。所以這是為什麼叫你先讀經。讀經就是要把妄念讀掉、疑惑讀掉,一切分別執著給讀掉,然後就緊緊抓住一句佛號,那就成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第十九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3-005-0019




言是心作佛者。依自信心緣相如作也。
言是心是佛者。心能想佛。依想佛身而現。即是心佛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2025年4月2日 星期三

古今成就之人,不一定個個都是上根|愚人不能成就,過失在「守」|二乘人不能見性,過失也在守:「內守幽閑」;不能明心見性、迴小向大|愚痴、程度不夠、年歲老,不怕|怕的是你高推聖境、畫地自限|淨空老法師

 


古今成就之人,不一定個個都是上根|愚人不能成就,過失在「守」|二乘人不能見性,過失也在守:「內守幽閑」;不能明心見性、迴小向大|愚痴、程度不夠、年歲老,不怕|怕的是你高推聖境、畫地自限|淨空老法師


◈著事迷理;執理遺事
◇奈何守愚之輩,著事而理無聞;小慧之流,執理而事遂廢
◇著事而迷理,類蒙童讀古聖之書;執理而遺事,比貧士獲豪家之券

  序【奈何守愚之輩,著事而理無聞;小慧之流,執理而事遂廢。著事而迷理,類蒙童讀古聖之書;執理而遺事,比貧士獲豪家之券。】

◇這樣殊勝希有的淨土法門,能夠深信修學的人太少了
◇多少學佛人當面錯過,實在是太可惜了

  前面兩句是法說,後兩句是比喻,我們一看就明瞭。前面將淨土法門的殊勝都為我們說出來了,在這一段大師有很深的感懷,那就是這樣殊勝希有的法門,能夠深信修學的人太少了。換句話說,多多少少學佛之人當面錯過,實在是太可惜了。這一段是「總歎」。我們先看什麼人是守愚,守愚之輩是指哪些人

◈愚不能障道;過在「守」字
◇守愚之輩者,愚亦不能障道,故云人一能之己百之等,而過在守字,乃高推聖境,畫地自限之輩

  演【守愚之輩者,愚亦不能障道,故云人一能之己百之等,而過在守字,乃高推聖境,畫地自限之輩。】

◇這一段解釋真是當頭一棒,希望能把我們打醒
◇我們總認為自己很愚痴,自己不能成就
◇愚並不能障道:愚也能學道、也能證道
◇淨土裡有很多愚夫愚婦,甚至於一個字不認識的,他能上品上生
◇可見得愚不怕!愚要發憤努力、精進不懈
◇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
◇只要肯下功夫、肯努力,沒有不成就的

  這一段解釋對我們來講真是當頭一棒,希望這一棒能把我們打醒,為什麼?我們總認為自己很愚痴,自己不能成就。祖師跟我們說:愚沒有關係,愚並不能障道。這樣說起來,愚也能學道,愚也能夠證道,這是真的,一點不假。淨土法門裡面確實有很多是愚夫愚婦,他都能夠往生,甚至於還有一個字不認識的,他還能夠上品上生,這在《往生傳》、《淨土聖賢錄》裡面都有,可見得愚不怕!愚怎麼樣?要發憤努力、精進不懈。古人說: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那個愚人是:人家學一遍會,我學十遍;他學十遍會,我學一百遍。只要肯下功夫、肯努力,沒有不成就的

◈成就之人,不一定都是上根
◇古今中外成就之人,不一定個個都是上根、聰明人;可以說一半以上都是愚人
◇肯努力、肯學,方法又恰當,他成就了
◇愚人不能成就,過失在「守」
◇二乘不能見性,過失也在守:內守幽閑,所以不能明心見性、迴小向大
◈高推聖境,畫地自限
◇高推聖境:諸佛菩薩境界太高,不是我這一生能學得成的
◇只要有這麼一個念頭,就不能成就:這就是『畫地自限』
◇大地沒有邊際;他在地上畫個界限把自己範圍住

  古今中外那些成就之人,不一定個個都是上根,不一定人人都是聰明人,可以說一半以上都是愚人。他肯努力、肯學,方法又恰當,他成就了愚人不能成就,過失在「守」,守在這個位子,不敢再往前進,他就不能成就了。二乘人不能見性,他的過失也在守,「內守幽閑」,所以他不能明心見性,不能迴小向大。『高推聖境』,諸佛菩薩境界太高,不是我們能做得到的,不是我這一生能學得成的,只要有這麼一個念頭,他就不能成就,這就是『畫地自限』,大地沒有邊際,他在地上畫個界限把自己範圍住,這是比喻守愚之輩。

◈成佛比世間事業來得容易
◇佛法的修學,比任何世間法都容易
◇世間法成就,得要靠因緣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好,不容易求到;惡,也很難排除
◇這裡面有果報:要改變果報,談何容易
◇要修行成佛,不難
◇佛性種子人人具足:這個本錢你有;缺乏的是緣
◇你缺乏的是信願持名:只要具足,哪有不成佛的道理?
◇成佛確實比辦世間任何事業來得容易:只要自己肯努力,一門深入
◈發大心、修大行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就是發大心、修大行
◇勸進行者:把佛法介紹、講解給別人聽,勸別人學佛,這是大心菩薩所作
◇是不是大心菩薩?就問自己:肯不肯發心?

  其實,佛法的修學比世間任何法門都容易。世間法的成就,得要靠因緣,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好,不容易求到,惡也很難排除,這裡面有果報。佛在《法華經》裡面說,「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要改變果報,談何容易!可是要修行成佛,不難!為什麼?因為佛性種子人人具足,這個本錢你有,缺乏的是緣。換句話說,你缺乏的是信願持名只要具足這三個條件,哪有不成佛的道理?這樣看起來,成佛確實比辦世間任何事業來得容易只要自己肯努力,一門深入。如果你發大心、修大行,像《觀經》裡面所講,「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就是發大心、修大行勸進行者就是要把佛法介紹給別人,講解給別人聽,勸別人學佛,我們今天講弘法利生,這是大心菩薩所作的。我們自己是不是個大心菩薩?這就問自己,你肯不肯發心

◈人一己百:愚痴也變上根利智
◇愚痴、程度不夠、年歲老:不怕
◇怕的是你高推聖境、畫地自限:就怕這個
◇今天修學比過去方便很多,尤其是愚人,真正有福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家一遍聽會;我聽一百遍
◇果然有這樣的毅力、勤奮,愚痴之人也能變成上根利智
◇真正把道理聽懂,勸進行者,講給別人聽;講的不是人家的言語,在講台上也是活活潑潑

  愚痴不怕,程度不夠也不怕,甚至於年歲老大也不怕怕的是你高推聖境,畫地自限,就怕這個今天修學比過去方便很多,尤其是愚人,真正有福了。從前愚人苦,聽法師講經聽一遍記不得,如果請法師再講一遍,不容易。現在有錄音帶,法師講經把它錄下來,我這一遍聽了沒記得,不要緊,我放錄音帶再聽一遍,還記不得,我再聽一遍,就像此地所說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家一遍聽會,我聽一百遍。果然有這樣的毅力、這樣勤奮,愚痴之人也能變成上根利智把經文的意思聽清楚、聽明白,勸進行者就是講給別人聽,那你自己喜歡怎麼講就怎麼講,講的不是人家的言語真正把道理聽懂了。這樣學法的時候,你自己在講台上也是活活潑潑,不會顯得很呆板。這是現在愚人有福了。

◇現在愚人福報,比古人不曉得大多少倍
◇盡量利用科學工具,使我們的愚變成智慧
◇愚不怕,愚不會障道:只要不守愚,往往愚人的成就在聰明人之上
◇聰明反被聰明誤:他不肯努力精進,最後比不上愚人的成就

  現在愚人這個福報,比從前古代的時候那些愚人,不曉得要大多少倍?從前人聽老師講,聽一遍不懂,就請求學長,請那個聰明人、那個一遍就會的,請他來幫個忙,那也得要求人!人家好心,好,幫你忙,再解釋給你聽,那就很難得了。所以現在我們要盡量利用科學的工具,使我們的愚變成智慧愚不怕,愚不會障道,只要不守愚,往往愚人的成就在聰明人之上。所以古人常說:聰明反被聰明誤!被自己的聰明耽誤,他不肯努力精進,最後比不上愚人的成就

◈一門熟透,提起觀照功夫
◇修學貴在一門深入
◇開頭一定學一樣,把這一樣學得透熟
◇唯有熟透了,才能提得起觀照功夫
◇把你所修學的理論、方法、境界,應用在生活穿衣吃飯、待人接物、一切事務上:這就叫觀照功夫,這樣學佛就學活了
◇活學活用的佛法決不在多;多了功力不夠
◇一定要在一部經上下功夫,一門深入

  因此,修學貴在一門深入開頭一定要學一樣,要把這一樣東西學得熟透,為什麼?唯有熟透了,才能提得起觀照功夫。所謂觀照功夫,就是把你所修學的這些理論、方法、境界應用在實際的生活上,用在穿衣吃飯、待人接物,用在處理世間一切事務上,這就叫做觀照功夫,這樣學佛就學活了活學活用的佛法決不在多,多了就功力不夠。所以,一定要在一部經上下功夫,一門深入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三十三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1-003-0033




奈何
守愚之輩。著事而理無聞。
小慧之流。執理而事遂廢。
著事而迷理。類蒙童讀古聖之書。
執理而遺事。比貧士獲豪家之券。

【演】
守愚之輩者。
愚亦不能障道。故云人一能之己百之等。
而過在守字。乃高推聖境。畫地自限之輩。

小慧之流者。
學般若菩薩。須求大智慧。
小慧者狂慧也。偏慧也。非真慧也。

又此二人之病。在執著兩字。
故經云。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淨空法師會本



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內外都不染、都不著:這叫恢復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真修|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不能執著:執著就是病|儒釋道,形式上有別;實質上無別|中國文化,學多少就要幹多少,把它變成生活待人接物|淨空老法師

 


內外都不染、都不著:這叫恢復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真修|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不能執著:執著就是病|儒釋道,形式上有別;實質上無別|中國文化,學多少就要幹多少,把它變成生活待人接物|淨空老法師


◈自性不可得;萬物也不可得
◇看破是明瞭事實真相,明瞭之後不能放在心上
◇自性不可得,不能放在心上;自性所生的萬物也是假的,也不可得,都不能放在心上
◇看得清楚明白,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不放在心上是定功,功夫
◇不受境界影響:連自性都不影響、不放在心上;心上有個自性,壞了
◈佛法不能執著:執著就是病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不能執著,執著就是病、就是障礙
◇哪來的佛法?沒有佛法
◈內外都不染、都不著
◇內外都不染、都不著,這叫恢復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個重要,這真修

  看破是明瞭事實真相,明瞭之後不能放在心上,不管是自性,自性不可得,不能放在心上;自性所生的萬物也是假的,也不可得,都不能放在心上看得清楚,看得明白,那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不放在心上是定功,功夫不受境界影響連自性都不影響都不能夠放在心上,心上有一個自性,壞了。所以佛在《般若經》上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能不能執著?不能執,執著就是病,執著就是障礙。哪來的佛法?沒有佛法,佛從來沒有說過有佛法。內外都不染,內外都不著,這就對了,這叫恢復你自己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個重要,這真修

(中略)

◈儒釋道融成中國文化
◇佛法教育的理念、方法,中國也有:所以中國人歡喜,把佛法看成一家人
◇大乘佛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個理念,儒、道接受了
◇儒釋道三家,形式上有別;實質上無別:統統學,通的,融成一體,成為中國文化
◈學多少幹多少:人生最高的享受
◇一定學多少就要幹多少,要把它變成生活待人接物:人生最高的享受
◇不是最高的享受,你學它幹什麼?

  中國這套教學法,佛法裡頭有,佛法沒有傳到中國,中國也有,傳來之後完全相同,這個教育的理念、方法,完全相同。所以中國人歡喜,把佛法看成一家人,不再分你我,大乘佛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足鼎立,缺一不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個理念傳到中國來,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在中國,儒釋道雖然是三家,形式上有別,實質上無別,為什麼?他統統學,學儒的讀佛經、讀老莊,學道的讀四書五經、讀大乘經典,佛門也是如此,也學儒,也學道通的,融成一體,成為中國文化。在全世界研究文化史的人,稱為東方第一,永遠站在第一位,我們要認識,要認真努力去學它。學它,一定要學多少就要幹多少,要把它變成生活、變成工作、變成待人接物,那是像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要不是最高的享受,你學它幹什麼?真的是法喜充滿,無法想像。

◈想成佛,首先要修知足
◇欲望愈少愈好:知足常樂
◇補處菩薩都住在兜率天:這個天人知足
◇不知足你成不了佛;想成佛,首先要修知足:少欲知足你就能成佛
◈所有一切苦都是多求
◇少欲者,不多求
◇生活在這個世間,只要不多求,日子就非常好過
◇所有一切苦都是多求,求不得苦
◇真正懂得不多求,沒有不快樂的

  欲望愈少愈好,叫知足,知足常樂。菩薩成佛,他住在哪裡?叫後補佛,像現在的彌勒菩薩,後補佛,他住在什麼地方?大家知道,他住在兜率天兜率是梵語音譯的,什麼意思?是知足。這就是說,不知足你成不了佛,你要想成佛,首先要修知足少欲知足你就能成佛。所以補處菩薩都住在兜率天,表法,這個天人知足。「少欲者,不多求」,生活在這個世間日子好過,只要不多求,日子就非常好過所有一切苦都是多求,求不得苦,真正懂得不多求的,他沒有不快樂的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二七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