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 星期二

愛好與貪求|這把我們病根拔出來了|萬法皆空|你所愛、所求的,不可能得到:那是生滅法,剎那生滅|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你一個都抓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如來高明在:他接觸;沒放在心上、沒起心動念|淨空老法師

 


愛好與貪求|這把我們病根拔出來了|萬法皆空|你所愛、所求的,不可能得到:那是生滅法,剎那生滅|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你一個都抓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如來高明在:他接觸;沒放在心上、沒起心動念|淨空老法師


◈愛好、貪求:把病根拔出來了
◇嗜者,愛好與貪求也
◇這把我們的病根拔出來了
◇我們對這個世間有沒有愛好?貪求?有是迷;造作是罪
◇宇宙人生的真相是:萬法皆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你所愛、所求的,不可能得到:那是生滅法,剎那生滅
◇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你一個都抓不住

  「嗜者,愛好與貪求也」。這把我們的病說出來,病根拔出來了我們對這個世間有沒有愛好?有沒有貪求?有。有是迷,造作是罪。所以大乘經教,世尊苦口婆心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麼?萬法皆空。《心經》上告訴我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你所愛的,你所求的,得到沒有?沒得到,你不可能得到,為什麼?那是生滅法。剎那生滅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跟今天量子力學家講的完全相同。一百個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得出來的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這一彈指三百二十兆次的生滅,抓住幾個生滅?一個都抓不住,隨著它流轉就流掉了。這是事實真相。佛這麼個說法,今天科學家也是這個說法,科學給我們做了證明。

◈起心動念是迷;分別執著是造業
◇欲者,染愛塵境,名之為欲
◇色聲香味觸叫五塵
◇塵是染污:染污我們的本性
◇色聲香味觸法,如來高明在:他接觸;沒放在心上、沒起心動念
◇接觸,有起心動念,沒分別執著,菩薩
◇阿羅漢,有起心動念、分別;沒執著
◇從二十八層天到無間地獄,一接觸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凡夫

  下面說,「欲者,《大乘義章七》曰:染愛塵境,名之為欲」。什麼叫塵?「色聲香味觸」,這叫「五塵」。色是說的眼根,你眼睛能見,聲是耳朵能聽,香是你鼻能聞,味是你舌能嘗,觸是你身體的覺觸,這五大類,佛法叫它塵。塵是什麼?染污,染污什麼?染污我們的本性,錯了,大錯特錯。諸佛如來跟我們有什麼不一樣?諸佛如來心裡頭,沒有色聲香味觸,連法也沒有,法是意識所緣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的是六塵,如來高明在哪裡?他接觸,他沒有放在心上,他沒有起心動念,這叫佛。接觸,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是菩薩,菩薩比我們高。阿羅漢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六道凡夫,從二十八層天到下面無間地獄,這裡面叫凡夫,六道凡夫,凡夫一接觸就起心動念,就分別執著,這叫凡夫

◇起心動念是迷;分別執著是造業:功夫就在這練
◈在六塵裡練如如不動:就修這個
◇日常生活練不執著,阿羅漢
◇再向上提升不分別,菩薩
◇再向上提升不起心動念,成佛
◇你用什麼方法修沒關係,就是修這個:沒有一法不是修這個
◇練功夫,在六塵境界裡練如如不動,這叫禪定
◇定久了,煩惱習氣都降伏、控制得住,不起作用
◇初步入門:學放下、學看破
◇看破是明白了;放下是障礙沒有了
◇不肯放下,障礙都在:怎麼會開悟?
◇障礙沒有了,智慧自然流露出來:叫開悟
◇道理搞明白了,知道怎麼修:眼在色相、耳在音聲上修,總是要修得如如不動
◇初學就是要減輕,希望分別執著不要嚴重、不要障道:真修行從這裡講究

  起心動念是迷,分別執著是造業。功夫在哪裡練?就在這練。所以我們日常生活,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在這練功。練什麼?練不執著,不執著了是阿羅漢再向上提升,不分別,不分別是菩薩;再向上提升成佛了,不起心動念就成佛。八萬四千法門,你用什麼方法修沒有關係修什麼?就是修的這個沒有一法不是修這個練功夫,在六塵境界裡頭練如如不動,這叫什麼?禪定定久了,這些煩惱習氣都降伏得住,能控制得住,不起作用。所以初步入門學什麼?學放下,學看破看破是明白了,放下是障礙沒有了不肯放下,障礙都在,他有障礙,他怎麼會開悟障礙沒有了,智慧自然流露出來,那叫開悟。這些道理我們搞通了,搞明白了,知道怎麼修眼在色相上修,耳在音聲上修,鼻在味上修,香味上修,舌在酸甜苦辣上修,總是要修得如如不動初學就是要減輕,你有分別執著,希望分別執著輕,不要嚴重,希望這分別執著不要障道。真修行從這裡講究

◈五塵能起人之貪欲,故又名五欲
◇色聲香味觸五塵。此五者能起人之貪欲,故又名五欲
◈不能隨順嗜好欲望;要知足
◇五欲又名五箭,破種種善事故
◇是故世尊勸誡眾生,勿隨嗜欲
◇它對眾生的傷害太大了,讓六道眾生,生生世世無量劫中不能超越
◇不能隨順嗜好、隨順欲望
◇要知足:知足者常樂

  說這五種,色聲香味觸,「此五者能起人之貪欲」,貪瞋痴慢疑都從這裡生出來,叫生煩惱,「故又名五欲。《智度論》曰:五欲又名五箭」,古時候箭是殺人的武器,為什麼?「破種種善事故。是故世尊勸誡眾生,勿隨嗜欲」。它對眾生的傷害太大了,讓這些六道眾生,生生世世無量劫中不能超越,你想想這多可怕。所以教我們不能隨順嗜好,不能隨順欲望。這個日子要怎麼過?要知足,知足者常樂

◈出家人修行模式,我們要放在心上
◇出家人,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
◇把所有一切念頭統統放下,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修定:定成就了,自然開智慧
◇阿羅漢小悟;菩薩大悟;佛陀大徹大悟
◇他們修行這個模式,我們常常要放在心上、想在心頭
◇我們今天樣樣都貪著,所以修行幾十年、一輩子,沒成就:沒放下
◇欲望、愛好要放下

  修行,出家了,出家修行,佛陀在世的時候,出家人全部財產在身上,三衣一缽。印度是熱帶,所以他不需要很多衣服,有三件就夠了,叫三衣一缽,這是他的財產。他的生活,日中一食,托缽,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晚上在哪裡休息?在樹下,打坐。把所有一切念頭統統放下,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修定。定成就了,自然開智慧。智慧有小悟,有大悟,有徹悟,阿羅漢小悟,菩薩大悟,佛陀大徹大悟他們修行這個模式,我們常常要放在心上,想在心頭,想想那個時候人。我們今天樣樣都貪著,所以修行幾十年,修行一輩子,沒成就,沒放下欲望要放下,愛好要放下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三二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32




【勿隨嗜欲。不犯諸惡。】

品末重複勸勉,應棄欲止惡,安和專誠。

」者,愛好與貪求也。

」者,
《大乘義章七》曰:「染愛境,名之為。」

」,色聲香味觸五塵。此五者能起人之貪欲,故又名五欲

《智度論》曰:「五欲又名五箭,破種種善事故。」
是故世尊勸誡眾生,「勿隨嗜欲」。

◎ 重重誨勉第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