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顧自己不顧別人,小乘心,不能開悟,斷不了煩惱習氣|斷煩惱習氣要大乘心|要想成就,先學一心正直|真心能成佛:真心相應|妄心成不了佛,再用功都沒有用:它跟成佛不相應|正念無念,佛菩薩無念|淨空老法師
◈調伏:開顯本心;降伏非心
◇開顯本心,是調字義;降伏非心,是伏字義
◇調著重在開悟;降伏非心是伏
◈大導師者,自心他心悉能調伏
◇為大導師者,必於自心他心悉能調伏。自身入道,亦普令眾生入道;自心大覺,亦廣令眾生入於覺道也
◇大乘教裡面重視自行化他
◇除了不斷提升自己的悟;念念顧及幫助眾生開悟
◇哪一尊佛菩薩不教化眾生?
◇有緣的幫助你一生成就;沒有緣的給你種佛種子,統統都教
◈同體大悲、無緣大慈
◇他心清淨、平等,沒分別執著,面對無量無邊眾生平等看待
◇慈是幫助你得樂;悲是幫助你離苦
◇因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叫同體大悲、無緣大慈
◇大乘的心,成就自己;大乘的行,度化眾生:自他不二
◇這就是我們現前要學習的,菩薩學處
◇只顧自己不顧別人,小乘心,不能開悟,斷不了煩惱習氣
◇斷煩惱習氣要大乘心
◇同體大悲、無緣大慈,諸佛如來如是,我亦如是:這叫學佛
念老這下面,我念一遍,很重要,《金剛經》上,「所問者正是調伏之意」。「若引申其義,則開顯本心,是調字義」,開顯,大徹大悟,調的結果;「降伏非心,是伏字義」,這把兩個字拆開來。調著重在開悟,開顯本心,調的意思;降伏非心,降伏非心是伏的意思。「為大導師者,必於自心他心悉能調伏。自身入道,亦普令眾生入道;自心大覺,亦廣令眾生入於覺道也。」這是大乘教,大乘教裡面重視自行化他,自己開悟了,除了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悟,證悟,肯定念念都會顧及到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開悟。哪一尊佛不教化眾生?哪一個菩薩不教化眾生?不教化眾生的,聲聞有,緣覺有,我們一般稱阿羅漢。阿羅漢教化眾生,要與他有緣的,沒有緣他不教你,你跟他有緣他教你。菩薩沒有這個,菩薩是普遍教化,有緣的幫助你一生成就,沒有緣的給你種佛種子,他統統都教。為什麼?他心清淨,他心平等,他沒有分別執著,面對無量無邊眾生平等看待。所以菩薩是無緣大慈,無緣就是沒有條件;慈是幫助你得樂,悲是幫助你離苦。從悲來說,因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叫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沒有條件,這大乘。大乘的心,大乘的行,行是度化眾生,心是成就自己,成就自己跟教化眾生是一不是二,自他不二,這很重要。這就是我們現前要學習的處所,菩薩學處。我們只顧自己不顧別人,這是小乘心,不能開悟,斷不了煩惱習氣。斷煩惱習氣要大乘心,一定要想到,同體大悲,無緣大慈,諸佛如來如是,我亦如是,這叫學佛。
◈六根接觸了了分明;沒起心動念
◇自心,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佛是什麼境界?了了分明;沒有起心動念
◇沒有起心動念就是調;連阿賴耶習氣都沒有叫做伏
◇轉八識成四智,調伏,成無上道
◇凡夫完全是用妄心。妄心怎麼能伏得住?功夫就是放下
◇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放不下:事實真相是一場空
◇世間法、佛法都在裡頭,叫一切法,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佛法、世法都不可得:不放下就變成障礙
◇放下就是調伏。要放得很自然、痕跡都沒有,那就高明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境界清楚明瞭;跟世間人看法不一樣
◇世間人看到幻相,迷了,以為是真有;菩薩知道這個有是假的
◇阿羅漢知道六道輪迴是假的,所以六道輪迴他放下;四聖法界他沒放下
◇法身菩薩全放下了
為大導師者,大導師前面我們說過了,法身菩薩,究竟果地,這才稱大導師,這些人必於自心他心悉能調伏,他有這個能力。自心,六根在六塵境界當中,眼觀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佛是什麼境界?佛是了了分明,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就是調;連阿賴耶裡面習氣都沒有,那叫做伏。伏,轉八識成四智,調伏,成無上道。凡夫完全是用妄心。妄心怎麼能伏得住?那就得講功夫了,這個功夫就是放下。你能不能放下?為什麼不能放下?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放不下。事實真相是什麼?事實真相是一場空。《般若經》上說得好,「一切法」,真的是一切法,世間法、佛法都在裡頭,叫一切法,一切法的真相是什麼?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諸位要記住,佛法、世法都不可得。所以世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不放下就變成障礙,就變成調伏的對象,放下就是調伏。要放得很自然,要放得連痕跡都沒有,那就高明!見色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瞭瞭,跟世間人看法不一樣。世間人看到幻相,迷了,以為是真有。菩薩知道這個有是假的,不是真的。阿羅漢能知道六道輪迴是假的,所以六道輪迴他放下,四聖法界他沒放下,還有聲聞、緣覺、菩薩、佛,他認為是真的。法身菩薩全放下了。
◇能不能得佛法真正利益,完全看你能不能放下
◈佛法可以體會;不可以言傳
◇不能放下,佛法當作佛學、哲學,都不是佛法真正意思
◇真正意思,可以體會;不可以言傳:說出來就錯了
◇真正體會到了,沒有說出來,是真的,自受用
◈正念無念,佛菩薩無念
◇一秒鐘起心動念二千二百四十兆次:那在動;那不是靜的。那是妄心;不是真心
◇這樣微細的念頭沒有了,這是正念:正念無念,佛菩薩無念
◇阿羅漢還有念:他有分別
◇法身菩薩,無念。所以就能調:能調伏自心;眾生有求也能幫助
自己能放下,做榜樣給別人看。能不能得佛法真正的利益,完全就看你能不能放下。你要不能放下,佛法當作世間一種學問看待,一般人稱它為佛學,有人稱它為哲學,都不是佛法真正的意思。真正意思是說不出來的,可以體會,不可以言傳。為什麼?說不出來,不能言傳,說出來就錯了。真正體會到了,沒有說出來,是真的,他自受用,也就是我們常常提醒同學的,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太微細了,一秒鐘起心動念多少次?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二千二百四十兆次,不是二千二百四十萬,是二千二百四十兆!那在動,那不是靜的。那是妄心,不是真心。這樣微細的念頭斷了,沒有了,沒有念頭,這是正念。正念無念,佛菩薩無念。阿羅漢還有念,他有分別。菩薩,證得法身的菩薩,無念。所以這些人就能調,為大導師必定能調伏自心、能幫助眾生,眾生來有求,他也能幫助人。
(中略)
◈真誠,不疑,恭敬,一心稱念
◇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不難:一心稱念
◇不要怕辛苦:開頭是辛苦,因為習氣毛病太多;念熟了,愈念愈歡喜,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
◇自心他心是一個心:我們不知不覺就把調伏這樁事情做好了
◇幫助別人的言辭、心態,非常清淨,讓他接觸我們不懷疑:不懷疑,沒有一個不成就
◇凡是念佛不能往生,疑根沒有拔掉
◇真誠,不懷疑,恭敬,老老實實一句一句念下去,這是「自心大覺,亦廣令眾生入於覺道也」,這叫大導師
◇《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淨修捷要》是大導師:這些大導師沒離開我們,我們只要認識它,緊緊抓住,絕不放鬆,恭喜你,你成就了
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不難,一心稱念真行,不是不行。不要怕辛苦,辛苦什麼?開頭是辛苦,因為習氣毛病太多,現在一下要收斂,自然有困難,念熟了,愈念愈歡喜,法喜充滿,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自心他心是一個心,不二,自他不二,我們不知不覺就把調伏這樁事情做好了。我們自己有這個經驗,幫助別人的言辭、心態,非常清淨,讓他接觸我們也不懷疑。不懷疑,沒有一個不成就。凡是念佛不能往生,疑根沒有拔掉。實在講是半信半疑,一個僥倖的心理,我來試試看,心不真誠、不恭敬。真誠,不懷疑,恭敬,老老實實一句一句念下去,這是「自心大覺,亦廣令眾生入於覺道也」,這叫大導師。我們要不要去求大導師?哪一個是大導師?找不到了。《無量壽經》是大導師,《阿彌陀經》是大導師,《淨修捷要》是大導師,這些大導師沒離開我們,我們只要能認識它,緊緊抓住,絕不放鬆,恭喜你,你成就了。
◈要想成就,先學一心正直
◇菩薩一心正直,安住一乘法中
◇我們要想成就,先學一心正直
◇一心沒有妄想雜念,於一切法能夠隨喜功德
◇用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真誠是真心,成佛是真的
◇真心能成佛:真心相應
◇妄心成不了佛,再用功都沒有用:它跟成佛不相應
◇一生成佛的經典,叫做一乘
◇一生成不了佛,來生後生,三乘法、五乘法、無量乘法:那個要安住,好辛苦
◇跟佛結個緣;佛法的幼稚園小班都沒進去,只在門外面望望
◈懂得安住一乘,信願持名
◇對我們來說,安住一乘法中,就是信願持名四個字
◇真正懂得安住一乘,信願持名,這一會你就得法、就得利益了
◇真正這樣做,恭喜你,你到極樂世界成佛去了
◇這個經文、註解,字字句句都顯示出一乘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是念老的總結,這一段經文的總結。「右文大意為:菩薩一心正直,安住一乘法中」。這兩句話重要,我們要想成就,先學一心正直,一心沒有妄念、沒有妄想,沒雜念,於一切法能夠隨喜功德。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跟大眾相處,好!用真誠心,用清淨心,用恭敬心,真誠是真心,成佛是真的,不是假的,真心能成佛,妄心成不了佛,再用功都沒有用,它跟成佛不相應,真心相應。所以一心正直,安住一乘法中。什麼是一乘?一生成佛的經典,叫做一乘。一生成不了佛,來生後生,這就不叫一乘法。三乘法、五乘法、無量乘法,那個要安住,好辛苦!結果跟佛結個緣,這一生佛法的大門都沒進去,像讀書一樣,佛法的幼稚園,連小班都沒進去,只在門外面望望,錯了。這個地方講的一乘法,對我們來說就是信願持名。對聲聞緣覺說,對眾菩薩說,對一切諸佛說,安住一乘法中,就是信願持名四個字。我們今天這堂課,如果諸位真正懂得安住一乘,信願持名,這一會你就得法,這一會你就得利益了。你要真正這樣做,恭喜你,你到極樂世界成佛去了。可見得這個經文、註解,字字句句都顯示出一乘。
二O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七五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75
「調伏自他」者,
「調」者,調和、調理、調順,調其心也。
「伏」者,降伏、制伏,降伏其非心也。
《金剛經》曰:「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所問者正是調伏之意。
若引申其義,
則
開顯本心,是「調」字義。
降伏非心,是「伏」字義。
為大導師者,必於自心他心悉能調伏。
自身入道,亦普令眾生入道;
自心大覺,亦廣令眾生入於覺道也。
右文大意為:
菩薩一心正直,安住一乘法中。
復具善巧方便,精勤求法,廣為人說,悉無厭倦。
◎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