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這一切法,到底是有還是沒有?|說有錯了;說沒有也錯了|佛無去來;云何有佛現在其前?|如幻非實,則心佛兩忘|不無幻相,則不壞心佛|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難即生|淨空老法師
◈眼前這一切法,到底是有還是沒有?
◇如來者本無去來,云何今言佛現其前?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我們眼前六根、六塵、六識這一切法,到底是有還是沒有?說有錯了;說沒有也錯了
◈要會聽、要能悟入
◇我們從這些話裡面要會聽、要能悟入
◇能悟入,這個法就是佛法;不能悟入,執著這些法是真的、是假的:全錯了
「夫如來者本無去來,云何今言佛現其前?」這個話是禪宗的話,禪宗,如《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些確確實實是事實真相。現在我們眼前,我們眼能見的,耳能夠聽的,鼻能夠嗅的,舌能嘗的,所謂六根、六塵、六識這一切法,到底是有還是沒有?禪宗認為沒有。實實在在說,說有錯了,說沒有也錯了。我們從這些話裡面要會聽,要能夠悟入,能悟入這個法就是佛法;不能悟入,執著這些法以為是真的、以為是假的,全錯了。
◈什麼人能悟入?妄想分別執著淡
◇什麼人能悟入?妄想少、沒有雜念、分別執著淡薄的人,容易悟入、聽得進去
◇聽了他有反彈、著相了:沒悟
◇有相、無相、或有或無、非有非無,錯了:落在四句百非裡,不知道事實真相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法,不能說空、不能說有:相有理無、相有性空
◇如如不動;清清楚楚
◇如如不動是自性本定;清清楚楚是自性般若現前,照見五蘊皆空
◇悟了就沒問題了;還提出問題是沒悟
什麼人能悟入?這就得講究了,妄想少的人,沒有雜念的人,分別執著淡薄的人,這些人容易悟入,能聽得進去。他會不會有這個疑問?「如來者本無去來,云何今言佛現其前?」這人到底是悟了沒有?沒悟。為什麼?聽了這個話他著相,他有反彈,他著相了,沒悟。悟的人不說話,不悟的人他也不說話,到底是悟還是沒悟很難說。這些事實真相,為什麼說有相是錯了,無相也錯了,或有或無也錯了,非有非無也錯了,這就是落在四句百非裡頭,不知道事實真相。事實真相,確實像《金剛經》後面所說的、舉的例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四句偈好!一切法,不能說空、不能說有,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先要了解事實真相,所謂相有理無,或者是相有性空,都得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然後怎麼樣?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自性般若智慧的流露,自然的。有沒有執著?沒有;不但沒有執著,起心動念、分別都沒有,如如不動,清清楚楚。如如不動是自性本定,清清楚楚是自性般若現前,照見五蘊皆空,這就對了。祖師大德提出這一句,為什麼要提?有這種知見的人不少,他求開悟而沒有悟,悟了就沒問題了,還提出問題是沒悟。
(中略)
◈如幻非實;不無幻相
◇如幻非實,則心佛兩忘
◇不無幻相,則不壞心佛
◇對於現前這個宇宙,常常作如是觀,夢幻泡影:不要以為是真實的
◇心是能現;佛是所現
◇心是心性;佛是現相
◇不要去分別執著心;不要去分別執著佛:見而無見、無見而見
◈本無生滅;從真起化
◇法身真佛,本無生滅。從真起化,接引迷根
◇法身是一體,法身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都在佛的法身裡面:它能現一切相;所現的相剎那就不見了
◇現這相,幫助我們開悟、提升境界:它有用
◇這個相永遠在世間都不會滅壞,那問題出來了:迷惑的人會當真了,著了相,這又錯了
◇所以佛示現,事情了了就沒有了:讓你二邊不著、明瞭事實真相
「故永明謂」,永明延壽大師說的,「如幻非實」,這個境界就像《金剛經》上說的「夢幻泡影」。佛教我們,對於現前這個宇宙,常常作如是觀,夢幻泡影,不是真實的,不要以為是真實的。「則心佛兩忘」。不要分別什麼是心,心是什麼?能現的,佛是所現的;心就是心性、自性,佛是現相。不要去分別執著心,也不要去分別執著佛,見而無見,無見而見,好!所以,「不無幻相,則不壞心佛。又云:法身真佛,本無生滅。從真起化,接引迷根。」法身是一體,法身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今天都在佛的法身裡面,它能現一切相,所現的相剎那之間就不見了,就沒有了。現這相幹什麼?幫助我們開悟,提升我們的境界,它有用。如果這個相永遠在世間都不會滅壞,那就壞了、那就問題出來了,迷惑的人會把它認為是真的,當真了,著了相,這又錯了。所以他示現,事情了了就沒有了,讓你二邊不著,明瞭事實真相,這就對了。這種情形自古至今,經典裡頭有,古人留下來這些史籍裡頭有,而且很多,分量很大,都是能夠啟發我們的,像淨土宗的《淨土聖賢錄》、《往生傳》,禪宗的《五燈會元》,這些書籍裡頭很大分量的文字都是屬於感應。
◈自心現佛來迎;彌陀化身來迎
◇此乃如來本願功德,令彼有緣眾生,專心想念,能於自心見佛來迎;不是諸佛實遣化身而來迎接
◇專心想念,能於自心現佛來迎;也可以說是阿彌陀佛化身來迎接
◈佛身湛然常寂;眾生見有去來
◇湛然常寂是體、能現;去來之相是緣現,要把它看作夢幻泡影
◇如鏡中形,非內非外
◇如夢中事,不有不無
◇夢醒了,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
◇夢幻泡影四個比喻,以夢做主
◇夢中事不能說它沒有;不能說它真有:不執著分別起心動念,就開悟
「此乃如來本願功德,令彼有緣眾生,專心想念,能於自心見佛來迎,不是諸佛實遣化身而來迎接」。這個話講得好,但是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專心想念,能於自心現佛來迎,也可以說這是阿彌陀佛化身來迎接,都講得通,只要不執著就好。「則佛身湛然常寂,眾生見有去來」。這兩句是給我們講的現相,湛然常寂是體,是能現,去來之相是緣,能現這個境界,我們要把它看作夢幻泡影。「如鏡中形,非內非外」,我們鏡子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鏡子裡面的像不能說內、不能說外。「如夢中事,不有不無」,作夢一樣,夢醒了,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金剛經》後頭這首偈好,它雖然有幾個比喻,夢、幻、泡、影,四個比喻,以夢做主,就像作夢一樣,夢中事不能說它沒有,不能說它真有,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就開悟,就明白了。
◈全宇宙跟我們一體:就好辦了
◇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這我們自性的妙用
◇一定要知道整個宇宙跟我們的關係:知道,學佛容易;不知道,學佛困難
◇全宇宙跟我們什麼關係?一體,都是自性生的,能生萬法
◇一體就好辦了
「又經云: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這實在說是我們自性的妙用,真如、自性是一體。所以整個宇宙跟我們的關係,這一定要知道,不能不知道。知道,學佛容易;不知道,學佛困難。如果不知道,常常念著六祖能大師最後那句話,「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全宇宙,全宇宙跟我們什麼關係?一體,都是自性生的,能生萬法,我這個身也是萬法之一。一體就好辦了
(中略)
◈生佛本是一體:感應自然的
◇復由生佛本是一體,感應道交,法爾如是:這感應自然的
◇若不明此,妄論邪談,不唯自障,兼亦障人。於此法門,大成罪過
◇造這種罪過的人多;希望這些人慢慢回頭
我們再往下看,「復由生佛本是一體」,這個話很重要,「感應道交,法爾如是」,這是自自然然的,這感應自然的,我們見佛,我們得到佛的感應。「若不明此,妄論邪談,不唯自障,兼亦障人。於此法門,大成罪過。」這幾句話說得好!造這種罪過的人多,不是少數,希望這些人慢慢回頭、慢慢覺悟。海賢老和尚做了很大的功德,幫助這些人回頭。
◈我們都在佛法身中
◇我們都在佛的法身之中
◇十萬億土,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
◇自性是圓滿的,沒有一法能夠形容它
◇它遍一切空間、遍一切時間,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無所不在
◇我們都在佛的法身之中,都是法身緣熟現的幻相、夢境
◇雖然西方極樂距離我們十萬億佛國土;從心性上來說,一體就沒有遠近
◇十萬億佛國土,念頭想就到了:心性沒有內外,都在心性裡顯現
◈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難即生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從哪來的?自心變現的,心現識變
◇佛法無論怎麼說法,不離心性:離開心性就不是佛法
◇心能生能現;相所生所現:能生能現不可得;所生的現象怎麼能執著?不要放在心上
◇心上念念阿彌陀佛,決定得生淨土
◇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難即生:往生極樂容易
下面再看,「蕅益《要解》」,蕅益大師他說:「十萬億土,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自性是圓滿的,沒有一法能夠形容它。它在哪裡?遍一切空間,十方,遍一切時間;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無所不在,它都在。我們都在佛的法身之中,都是法身緣熟現的幻相,用夢境來講很好。所以雖然說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裡十萬億佛國土,一個佛國土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區,教區,一個大千世界,十萬億個大千世界,那一邊有極樂世界。但是要從心性上來說,一體,一體就沒有遠近,一體哪裡有遠近?耳朵跟眼睛有距離嗎?眼睛跟鼻子有距離嗎?鼻子跟嘴巴有距離嗎?沒有遠近,在一體。所以十萬億佛國土,我們念頭想到就到了。心性本無外故,沒有內外,都在心性裡面顯現。「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難即生」。我們今天是仗自己,蕅益大師用的字好,「自心之佛」。阿彌陀佛從哪來的?極樂世界從哪來的?自心變現的。心現識變,《華嚴經》是這個說法。佛法說來說去,無論怎麼說法,不離心性,離開心性就不是佛法。心能生能現,相所生所現,能生能現不可得,所生的現象怎麼能執著?應該放下,不要放在心上,心上念念阿彌陀佛,決定得生淨土,就對了。所以是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難即生,不難,往生極樂世界容易。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二三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23
夫如來者,本無去來。
云何今言,佛現其前?
蓮池、幽溪、蕅益三大師,深明其義,語皆精妙,契佛本懷。
恭錄於次。
蓮池《疏鈔》云:「
古謂佛無去來。
云何有佛,現在其前。
答:
感應道交,不妨不來而來,無見而見。
故永明謂『
如幻非實,則心佛兩忘。
不無幻相,則不壞心佛。』
又云:『
法身真佛,本無生滅。
從真起化,接引迷根。』
此乃如來本願功德,
令彼有緣眾生,專心想念,能於自心見佛來迎,不是諸佛實遣化身而來迎接。
則
佛身湛然常寂,
眾生見有去來。
如鏡中形,非內非外。
如夢中事,不有不無。
又經云:『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亦此意也。
是故
水清則月自來,
心淨則佛自現。
所謂感應道交難思議也。」
幽溪《圓中鈔》云:「
凡是見佛,須論感應。
若平居參禪,或修空觀。
既宗掃蕩,佛亦不立。苟有所見,悉為魔境。
或功用顯著,心佛自現。亦須觀空,弗生著相。
今既念佛,求生極樂。
臨終見佛,此因妙感。
復由生佛本是一體,感應道交,法爾如是。
若不明此,妄論邪談,
不唯自障,兼亦障人。
於此法門,大成罪過。」
蕅益《要解》云:「
十萬億土,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
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難即生。
◎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