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心動念,意已經造業|功夫在日常生活當中|見色動心,就迷了|迷了之後就有我愛、我瞋,我想佔有:這叫業障,這就造業|最可貴的是把自性的智慧、德行引出來|引出一點點,你就感覺到非常快樂|淨空老法師
◈發菩提心,修行七日,則生彼國
◇《觀經》中詳明上輩之三品
◇第一謂上品上生。發菩提心,修行經七日,則生彼國。見彼佛身,聞說妙法,則悟無生法忍。當知此是七地無生也
◇上品上生,發菩提心,修行七天,就生到極樂世界了;花開見佛聞說妙法,他就證得無生法忍
◈障礙:不是放不下;就是沒看破
◇佛無有定法可說:佛說法契你的機,你那個關鍵障礙了,佛一說把你點破,豁然大悟;要平時功夫
◇平時功夫是什麼?一切功夫四個字全包了:看破、放下
◇障礙的產生,不是放不下;就是沒看破
◈放下跟功德相應;看破跟般若相應
◇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
◇放下跟性德相應;看破跟自性般若相應
◇自性無量智慧、功德:無量功德,放下能相應;無量智慧,看破能相應
我們再往下看,「又《觀經》中詳明上輩之三品」。下面是節錄嘉祥《義疏》,嘉祥大師作的註解,《觀無量壽經》註解,「第一謂上品上生。發菩提心,修行經七日,則生彼國。見彼佛身,聞說妙法,則悟無生法忍。當知此是七地無生也」,這七地以上。上品上生,發菩提心,修行多久?七天,他就生到極樂世界了。花開見佛,見佛聞說妙法,他就悟無生法忍,就證得無生法忍,這是上品上生的人。當知此是七地無生也,這品位最高的。我們能不能相信?這個裡頭要記住,有發菩提心,有修行經七日,聽佛說法就證無生法忍。佛說什麼法?佛無有定法可說,佛說法正是契你的機,你那個關鍵不能通達、障礙了,佛這一說就把你點破,豁然大悟。要平時功夫,平時功夫是什麼?章嘉大師告訴我,一切功夫四個字就全包了,「看破、放下」就全包了。換句話說,障礙的產生,如果不是放不下,就是沒看破。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放下跟性德相應,看破跟自性般若相應。自性無量智慧、無量功德。無量功德,放下能相應。無量智慧,看破能相應。
◈大乘,最重要是知道空、有
◇大乘,最重要的是教我們知道空、知道有:這是智慧
◇什麼都沒有叫空?完全錯了:空而不空;有而非有
◇完全沒有空、有的概念,你才能入自性
◇空是體;有是用:從體起用
◇執著有個空,錯了:你怎麼有個空的概念?
◇沒有文字、言語的概念
◈聽經要會聽:不著相
◇聽經要會聽,會聽是不著言語相
◇一般人所聽,是言語所詮說的;與性德毫不相關
◇會看經的人不著文字相;會聽經的人不著言語音聲相
◈見色動心,就有我愛我瞋:業障
◇不著相:功夫在日常生活中
◇眼見色,一切色法沒有干擾你
◇見色動心,就迷了;迷了之後就有我愛、我瞋;再深一點,我想佔有、我不想佔有:這叫業障
大乘教裡頭,最重要的是教我們知道空、知道有,什麼是空,什麼是有,這是智慧。空,意思很深,我們沒有辦法,我們認識的空,什麼都沒有叫空,不是的,那完全錯了。空而不空,有而非有,這就難了,連空跟有都沒有,這就難懂了,說空說有你有個概念,這概念都沒有,完全沒有空跟有的概念,你才能入自性。空是體,有是用,從體起用,你要執著有個空,錯了,你怎麼有個空的概念?沒有文字的概念,沒有言語的概念。聽經要會聽,會聽是什麼?不著言語相。我要聽什麼?聽你言語裡面所含的義理,聽這個。一般人所聽的,是你的言語裡頭所詮說的這些東西,與性德毫不相關。所以會聽的人、會看的人,看經,會看的人不著文字相;聽經,會聽的人不著言語音聲的相。不著相,功夫從哪來?功夫在日常生活當中,眼見色,這一切色法沒有障礙你,沒有干擾你。我們見色動心,動心就迷了,這起心動念就迷了,迷了之後就有我愛,我瞋恨,我喜歡、我不喜歡,再深一點,我想佔有、我不想佔有,所有的雜念都出來了。這是什麼?叫業障,這就造業。
◈造業頭一個是意
◇起心動念就造業:殺盜淫妄從起心動念開始
◇造業頭一個是意:意、口、身,點點滴滴,我們自己完全不能夠覺察
◇什麼時候果報現前?壽命到了
◈報恩、報怨、討債、還債
◇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沒有這四種緣,不會變成一家人
◇一家人,如何把過去不好的關係變成好的關係,這就叫修身;身修然後齊家;齊家才能治國
諸位要曉得,起心動念就造業,殺盜淫妄這些不善的行為從起心動念開始,所以起心動念,意已經造業;出之於言語,口造業了;身體的動作,身造業了。造業頭一個是意,意、口、身,點點滴滴,我們自己完全不能夠覺察。善業感三善道,惡業感三惡道,到什麼時候果報現前?壽命到了。壽命到了,一生行善的人,天人來迎接你,到天道去了。人道的又去投胎去了,找到你父母,父母都是有緣的人,跟你沒有緣的你不會找他。這個緣四種: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沒有這四種緣,不會變成一家人。所以要認識一家人,要如何把關係處好,把過去不好的關係變成好的關係,這就叫修身,身修然後才能齊家,齊家才能治國。
◈自性智慧引出一點點,你就非常快樂
◇最可貴的是把自性的智慧德行引出來,引出一點點,你就感覺到非常快樂:不亦悅乎、法喜充滿
◇佛、儒、道,教給我們這些
◈佛儒道,是一不是二
◇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佛是同一個階層的人,他們說出的是同一個階層的話
◇我們契入少許,慢慢就體會到是一不是二
總而言之,最可貴的是把自性的智慧、自性的德行引出來,引出一點點,你就感覺到非常快樂,那叫不亦悅乎、法喜充滿,真引出來了。這個樂是無法形容的,只有你入這個境界,你能夠體會到;你沒有入這個境界,你無法形容,體會不到。這個東西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教給我們這些東西,儒教給我們這些,道教給我們這些,所以儒釋道這三個,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佛,我的看法他們是同等的。如果在印度,人家見到老子、孔子,叫他佛陀;釋迦牟尼佛生在中國,我們就稱他為聖人。名稱不一樣,他們是同一個階層的人,他們說出的話是同一個階層的話。我們契入少許,慢慢就體會到是一不是二。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一六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