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 星期四

起心動念,意已經造業|功夫在日常生活當中|見色動心,就迷了|迷了之後就有我愛、我瞋,我想佔有:這叫業障,這就造業|最可貴的是把自性的智慧、德行引出來|引出一點點,你就感覺到非常快樂|淨空老法師

 


起心動念,意已經造業|功夫在日常生活當中|見色動心,就迷了|迷了之後就有我愛、我瞋,我想佔有:這叫業障,這就造業|最可貴的是把自性的智慧、德行引出來|引出一點點,你就感覺到非常快樂|淨空老法師


◈發菩提心,修行七日,則生彼國
◇《觀經》中詳明上輩之三品
◇第一謂上品上生。發菩提心,修行經七日,則生彼國。見彼佛身,聞說妙法,則悟無生法忍。當知此是七地無生也
◇上品上生,發菩提心,修行七天,就生到極樂世界了;花開見佛聞說妙法,他就證得無生法忍
◈障礙:不是放不下;就是沒看破
◇佛無有定法可說:佛說法契你的機,你那個關鍵障礙了,佛一說把你點破,豁然大悟;要平時功夫
◇平時功夫是什麼?一切功夫四個字全包了:看破、放下
◇障礙的產生,不是放不下;就是沒看破
◈放下跟功德相應;看破跟般若相應
◇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
◇放下跟性德相應;看破跟自性般若相應
◇自性無量智慧、功德:無量功德,放下能相應;無量智慧,看破能相應

  我們再往下看,「又《觀經》中詳明上輩之三品」。下面是節錄嘉祥《義疏》,嘉祥大師作的註解,《觀無量壽經》註解,「第一謂上品上生。發菩提心,修行經七日,則生彼國。見彼佛身,聞說妙法,則悟無生法忍。當知此是七地無生也」,這七地以上。上品上生,發菩提心,修行多久?七天,他就生到極樂世界了。花開見佛,見佛聞說妙法,他就悟無生法忍,就證得無生法忍,這是上品上生的人。當知此是七地無生也,這品位最高的。我們能不能相信?這個裡頭要記住,有發菩提心,有修行經七日,聽佛說法就證無生法忍。佛說什麼法?佛無有定法可說,佛說法正是契你的機,你那個關鍵不能通達、障礙了,佛這一說就把你點破,豁然大悟。要平時功夫平時功夫是什麼?章嘉大師告訴我,一切功夫四個字就全包了,「看破、放下」就全包了。換句話說,障礙的產生,如果不是放不下,就是沒看破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放下跟性德相應,看破跟自性般若相應自性無量智慧、無量功德。無量功德,放下能相應。無量智慧,看破能相應

◈大乘,最重要是知道空、有
◇大乘,最重要的是教我們知道空、知道有:這是智慧
◇什麼都沒有叫空?完全錯了:空而不空;有而非有
◇完全沒有空、有的概念,你才能入自性
◇空是體;有是用:從體起用
◇執著有個空,錯了:你怎麼有個空的概念?
◇沒有文字、言語的概念
◈聽經要會聽:不著相
◇聽經要會聽,會聽是不著言語相
◇一般人所聽,是言語所詮說的;與性德毫不相關
◇會看經的人不著文字相;會聽經的人不著言語音聲相
◈見色動心,就有我愛我瞋:業障
◇不著相:功夫在日常生活中
◇眼見色,一切色法沒有干擾你
◇見色動心,就迷了;迷了之後就有我愛、我瞋;再深一點,我想佔有、我不想佔有:這叫業障

  大乘教裡頭,最重要的是教我們知道空、知道有,什麼是空,什麼是有,這是智慧。空,意思很深,我們沒有辦法,我們認識的空,什麼都沒有叫空,不是的,那完全錯了。空而不空,有而非有,這就難了,連空跟有都沒有,這就難懂了,說空說有你有個概念,這概念都沒有,完全沒有空跟有的概念,你才能入自性空是體,有是用,從體起用,你要執著有個空,錯了,你怎麼有個空的概念沒有文字的概念,沒有言語的概念聽經要會聽,會聽是什麼?不著言語相。我要聽什麼?聽你言語裡面所含的義理,聽這個。一般人所聽的,是你的言語裡頭所詮說的這些東西,與性德毫不相關。所以會聽的人、會看的人,看經,會看的人不著文字相;聽經,會聽的人不著言語音聲的相不著相,功夫從哪來?功夫在日常生活當中眼見色,這一切色法沒有障礙你,沒有干擾你。我們見色動心,動心就迷了,這起心動念就迷了,迷了之後就有我愛,我瞋恨,我喜歡、我不喜歡,再深一點,我想佔有、我不想佔有,所有的雜念都出來了。是什麼?叫業障,這就造業。

◈造業頭一個是意
◇起心動念就造業:殺盜淫妄從起心動念開始
◇造業頭一個是意:意、口、身,點點滴滴,我們自己完全不能夠覺察
◇什麼時候果報現前?壽命到了
◈報恩、報怨、討債、還債
◇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沒有這四種緣,不會變成一家人
◇一家人,如何把過去不好的關係變成好的關係,這就叫修身;身修然後齊家;齊家才能治國

  諸位要曉得,起心動念就造業,殺盜淫妄這些不善的行為從起心動念開始,所以起心動念,意已經造業;出之於言語,口造業了;身體的動作,身造業了。造業頭一個是意,意、口、身,點點滴滴,我們自己完全不能夠覺察。善業感三善道,惡業感三惡道,到什麼時候果報現前?壽命到了。壽命到了,一生行善的人,天人來迎接你,到天道去了。人道的又去投胎去了,找到你父母,父母都是有緣的人,跟你沒有緣的你不會找他。這個緣四種: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沒有這四種緣,不會變成一家人。所以要認識一家人,要如何把關係處好,把過去不好的關係變成好的關係,這就叫修身,身修然後才能齊家,齊家才能治國

◈自性智慧引出一點點,你就非常快樂
◇最可貴的是把自性的智慧德行引出來,引出一點點,你就感覺到非常快樂:不亦悅乎、法喜充滿
◇佛、儒、道,教給我們這些
◈佛儒道,是一不是二
◇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佛是同一個階層的人,他們說出的是同一個階層的話
◇我們契入少許,慢慢就體會到是一不是二

  總而言之,最可貴的是把自性的智慧、自性的德行引出來,引出一點點,你就感覺到非常快樂,那叫不亦悅乎、法喜充滿,真引出來了。這個樂是無法形容的,只有你入這個境界,你能夠體會到;你沒有入這個境界,你無法形容,體會不到。這個東西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教給我們這些東西,儒教給我們這些,道教給我們這些,所以儒釋道這三個,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佛,我的看法他們是同等的。如果在印度,人家見到老子、孔子,叫他佛陀;釋迦牟尼佛生在中國,我們就稱他為聖人。名稱不一樣,他們是同一個階層的人,他們說出的話是同一個階層的話我們契入少許,慢慢就體會到是一不是二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一六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16



2025年7月30日 星期三

「我這一生非去不可」:你有這個心就真能去得了|這個心跟阿彌陀佛接引的心相應,阿彌陀佛要接的人就是這種心:真想去,一點懷疑都沒有|真正歡喜,表現在「信受奉行」|淨空老法師

 


「我這一生非去不可」:你有這個心就真能去得了|這個心跟阿彌陀佛接引的心相應,阿彌陀佛要接的人就是這種心:真想去,一點懷疑都沒有|真正歡喜,表現在「信受奉行」|淨空老法師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皆大歡喜:為什麼會大歡喜?得真實利益

  這些『菩薩』、阿羅漢,『聲聞』是阿羅漢,還有『天龍八部,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這一句「皆大歡喜」要特別留意。大歡喜,為什麼會大歡喜?得真實利益

◈真相信一定發願,真發願一定放下
◇真相信了一定發願,真發願了一定放下
◈沒看破:對極樂世界沒真信
◇念佛同修不能往生,問題出在沒看破、放下
◇沒看破:對極樂世界沒真信
◇難得遇到極樂:生活環境非常美好,心心嚮往,希望移民過去
◇這個世界再好;也不能跟極樂比
◈我這一生非去不可:就真能去得了
◇真正認識極樂,出離心一定發起來:我希望離開娑婆;往生極樂
◇真信了;發願「我這一生非去不可」:你有這個心就真能去得了
◇這個心跟阿彌陀佛接引的心相應,阿彌陀佛要接的人就是這種心:真想去,一點懷疑都沒有

  我們讀了這部經,真相信了一定發願,真發願了一定放下,往生淨土。念佛的同修最後不能往生,問題出在哪裡?出在沒有看破,沒有放下沒有看破怎麼說?對極樂世界沒有真信。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這個世界苦難多難得遇到一個生活的環境非常美好,自己心心嚮往,希望移民過去這個世界再好,也不能跟極樂世界比。你要真正認識西方極樂世界,我相信你的出離心一定發起來了我希望離開娑婆世界,我希望往生到極樂世界,生大歡喜心。信,真信了,信了怎麼樣?發願我這一生非去不可。能去得了嗎?你有這個心就真能去得了,為什麼?這個心跟阿彌陀佛接引的心相應,阿彌陀佛要接的人就是這種心真想去,一點懷疑都沒有

◈你所造的善惡業;自性裡沒有
◇善人極樂世界接受,惡人也接受:平等對待一切有緣眾生
◇真信,真願意去:這就有緣
◇縱然造作很多惡業,甚至五逆十惡、壞事幹盡;遇到這部經教,聽完了生大歡喜心:也能往生
◇你所造的一切善惡業;自性裡頭沒有
◈去時心不清淨;到達極樂罪業消了
◇往生到極樂,等於明心見性:去的時候心不清淨;到達極樂罪業消了、沒了
◇環境上沒了:極樂找不到一個人有惡念,念念都是阿彌陀佛
◇這一句佛號,就能把我們無始罪業轉變成求生的功德
◈真正歡喜,表現在「信受奉行」

  善人極樂世界接受,惡人也接受,平等對待一切有緣眾生。有緣就是真信,真願意去,這就有緣縱然自己這一生當中,過去不說,造作很多惡業,甚至於五逆十惡,壞事幹盡了,遇到這部經教,聽完了生大歡喜心,能不能往生?能,也能往生。為什麼?你在世界上所造的一切善惡業,自性裡頭沒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等於明心見性,是那樣的境界,所以去的時候心不清淨,五逆十惡不清淨,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罪業消了,沒了。為什麼沒了?環境上沒了,極樂世界找不到一個惡人,找不到一個人有惡念,沒有惡念,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就能把我們無始的罪業轉變過來,變成求生的功德。所以怎麼能不歡喜?真正歡喜表現在哪裡?表現在『信受奉行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五O八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508




真相信了一定發願,真發願了一定放下|念佛同修不能往生,問題出在沒看破、放下|沒看破:對極樂世界沒真信|真正認識極樂,出離心一定發起來:我希望離開娑婆;往生極樂|淨空老法師

 


真相信了一定發願,真發願了一定放下|念佛同修不能往生,問題出在沒看破、放下|沒看破:對極樂世界沒真信|真正認識極樂,出離心一定發起來:我希望離開娑婆;往生極樂|淨空老法師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尊者阿難。彌勒菩薩。及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阿難是本經上半部的當機者;後半部彌勒菩薩當機
◇阿難多聞第一;彌勒是未來佛
◇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三百多會;彌勒將來只有龍華三會:會期長,得益的人多
◇皆大歡喜:為什麼會大歡喜?得真實利益

  『阿難』是本經上半部的當機者,等於是聽眾裡面由他來做代表,『彌勒菩薩』是後半部的,後半部彌勒菩薩當機,所以這部經,阿難多聞第一,彌勒是未來佛,現在是補處菩薩。時節因緣成熟了,釋迦牟尼佛這個法運終結了,彌勒菩薩到這個世界上來,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示現八相成道,龍華三會。不像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三百多會,彌勒菩薩將來講時只有三會,他的會期長,得益的人多。哪些得益的人?現在釋迦牟尼佛會下的一些弟子,沒有求往生的,還在這個世間修行的,阿羅漢以上,還有一部分天人,在龍華三會就能得度。這些『菩薩』、阿羅漢,『聲聞』是阿羅漢,還有『天龍八部,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這一句「皆大歡喜」要特別留意。大歡喜,為什麼會大歡喜?得真實利益

◈真相信一定發願,真發願一定放下
◇真相信了一定發願,真發願了一定放下
◈沒看破:對極樂世界沒真信
◇念佛同修不能往生,問題出在沒看破、放下
◇沒看破:對極樂世界沒真信
◇難得遇到極樂:生活環境非常美好,心心嚮往,希望移民過去
◇這個世界再好;也不能跟極樂比
◈我這一生非去不可:就真能去得了
◇真正認識極樂,出離心一定發起來:我希望離開娑婆;往生極樂
◇真信了;發願「我這一生非去不可」:你有這個心就真能去得了
◇這個心跟阿彌陀佛接引的心相應,阿彌陀佛要接的人就是這種心:真想去,一點懷疑都沒有

  我們讀了這部經,真相信了一定發願,真發願了一定放下,往生淨土。念佛的同修最後不能往生,問題出在哪裡?出在沒有看破,沒有放下沒有看破怎麼說?對極樂世界沒有真信。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這個世界苦難多難得遇到一個生活的環境非常美好,自己心心嚮往,希望移民過去這個世界再好,也不能跟極樂世界比。你要真正認識西方極樂世界,我相信你的出離心一定發起來了我希望離開娑婆世界,我希望往生到極樂世界,生大歡喜心。信,真信了,信了怎麼樣?發願我這一生非去不可。能去得了嗎?你有這個心就真能去得了,為什麼?這個心跟阿彌陀佛接引的心相應,阿彌陀佛要接的人就是這種心真想去,一點懷疑都沒有

◈你所造的善惡業;自性裡沒有
◇善人極樂世界接受,惡人也接受:平等對待一切有緣眾生
◇真信,真願意去:這就有緣
◇縱然造作很多惡業,甚至五逆十惡、壞事幹盡;遇到這部經教,聽完了生大歡喜心:也能往生
◇你所造的一切善惡業;自性裡頭沒有
◈去時心不清淨;到達極樂罪業消了
◇往生到極樂,等於明心見性:去的時候心不清淨;到達極樂罪業消了、沒了
◇環境上沒了:極樂找不到一個人有惡念,念念都是阿彌陀佛
◇這一句佛號,就能把我們無始罪業轉變成求生的功德
◈真正歡喜,表現在「信受奉行」

  善人極樂世界接受,惡人也接受,平等對待一切有緣眾生。有緣就是真信,真願意去,這就有緣縱然自己這一生當中,過去不說,造作很多惡業,甚至於五逆十惡,壞事幹盡了,遇到這部經教,聽完了生大歡喜心,能不能往生?能,也能往生。為什麼?你在世界上所造的一切善惡業,自性裡頭沒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等於明心見性,是那樣的境界,所以去的時候心不清淨,五逆十惡不清淨,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罪業消了,沒了。為什麼沒了?環境上沒了,極樂世界找不到一個惡人,找不到一個人有惡念,沒有惡念,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就能把我們無始的罪業轉變過來,變成求生的功德。所以怎麼能不歡喜?真正歡喜表現在哪裡?表現在『信受奉行

◈說者清淨。於諸法得自在故
◇成佛是什麼樣子?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本來就清淨,沒染污;我們今天修善造孽是染污,染污了意
◇意的根本是阿賴耶:染污的是妄心
◇到極樂的人不用妄心;用真心:轉八識成四智
◇自性裡頭沒有染淨、對立、欠缺,圓滿的,所以於諸法得自在
◇自性不生不滅
◈四十一品無明斷盡,具足無量功德
◇自性本自具足
◇自性裡的智慧德能統統現前,所以你變成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證得法身菩薩,你就自在、具足了,都現出來了
◇法身菩薩四十一品無明斷盡了,具足無量功德;我們無量功德,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不能起現行
◇這個東西去掉、放下了;本自具足的都能現前

  後面這一段念老有註解,我們看他後面所註的,說明歡喜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意思,「說者清淨。於諸法得自在故」。說的人是釋迦牟尼佛,身心清淨,究竟成佛。成佛是什麼樣子?我們想想惠能大師當年開悟了,開悟就是成佛了。五祖忍和尚召見他,問他,明心見性了,性是什麼樣子?你見到的性是什麼樣子說來聽聽。他說了五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來就清淨的。有沒有染污?沒染污。我們今天修善造孽是染污,染污什麼?染污了意,六根裡頭意根,眼耳鼻舌身意,是這個東西受染污。這意還有個根本,意的根本是什麼?根本是阿賴耶,阿賴耶是妄心,所以染污的是妄心到極樂世界的人不用妄心,用真心,這點很重要,妄心沒有了,轉妄心變真心,相宗所說轉八識成四智,是這個意思。所以自性裡頭沒有染淨,自性裡頭沒有對立,自性裡頭沒有欠缺,圓滿的,所以於諸法得自在故,得大自在,清淨。第二個,自性不生不滅。第三個說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無量智慧,無量德能。你明心見性了,自性裡頭的智慧德能統統現前,所以你變成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外國的宗教讚美上帝全知全能,佛法裡說得更清楚、更明白,你證得法身菩薩,你就自在了,你就具足了,都現出來了法身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四十一品無明斷盡了,就成佛了。是本自具足,具足無量功德。我們今天無量功德,是被一些罪孽,妄想分別執著這染污障礙了,不能起現行這個東西去掉、放下了,本自具足的都能現前

◈信願持名,幫助你看破放下
◇我們也想放下;功夫不到家,還是放不下:煩惱習氣無量劫養成的,不是那麼容易丟掉
◇最好的方法,信願持名,能幫助你看破放下,一生成就
◇想明白,真幹了,真的看破放下:你會大歡喜
◇夏蓮公看到《無量壽經》生大歡喜:看破放下了,他障礙沒有了
◇要跟這些大菩薩們學習,追隨這些證入境界的祖師大德,一步也不能放鬆:這一生究竟圓滿成就

  我們也想放下,功夫還不到家,還是放不下,這是什麼?煩惱習氣,無量劫養成的,不是那麼容易丟掉最好的方法,信願持名,能幫助你看破放下,能幫助你一生成就。你要把這個想通了、想明白了,真幹了,真的看破,真的放下了,你會大歡喜,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前面我們看到,夏蓮居老居士看到《無量壽經》生大歡喜,為什麼?看破放下了,他障礙沒有了。這是我們要學習的,要跟這些大菩薩們學習,跟這些證入境界的祖師大德,追隨他們,一步也不能放鬆,這一生究竟圓滿成就,這就對了。於諸法得自在。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五O八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508




歡喜」者,

《無量壽經鈔》曰:「
法位云:『
依《伽耶山頂經論》明歡喜有三義:
一說者清淨。於諸法得自在故。
二所說法得清淨。以如實清淨法體故。
三依所說法得果清淨。以能證得清淨妙境界故。』

◎ 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2025年7月29日 星期二

輪迴裡誰最愛你?彌陀、觀音|極樂世界,得到彌陀威神加持,樣樣如法|我們這邊,一面學教一面生煩惱,不能得禪定|我們見不到真心;二六時中所用全是妄心,八識五十一心所:這叫造業|淨空老法師

 


輪迴裡誰最愛你?彌陀、觀音|極樂世界,得到彌陀威神加持,樣樣如法|我們這邊,一面學教一面生煩惱,不能得禪定|我們見不到真心;二六時中所用全是妄心,八識五十一心所:這叫造業|淨空老法師


◈淨土法門不分老少:只要緣具足
◇喜歡極樂世界、喜歡阿彌陀佛:真去了
◈念佛殊勝成就真的;世間事假的
◇念佛因果不二殊勝成就,是真的:我們要勇猛精進直追
◇世間事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佛事也不是真的;何況世法?

  這法門不分老少,只要緣具足了。他見到極樂世界,喜歡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喜歡阿彌陀佛,真去了。這些念佛因果不二,無比殊勝的成就,我們千萬不能疏忽,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要勇猛精進直追世間事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事也不是真的,何況世法

◈彌陀因地,於無量劫教化攝受眾生
◇極樂世界菩薩、聲聞、天人俱皆無量者,正表彌陀因地,於無量劫,於生死海中,教化攝受六道眾生,實無量也
◈彌陀追逐教誨,但欲我回心於一念
◇且我今日,於此妙法,能聞能信,是必彌陀於往劫中,追逐我於泥犁之中,教誨我於火宅之內,攝受不捨,勸導不休,不惜共輪轉於六道,但欲我回心於一念
◇我輪轉於六道,是業力;佛輪轉在六道,是願力
◇佛是覺而不迷;我們是迷而不覺
◇佛只有一個願望:但欲我回心於一念

  我們再看底下念老寫的,「可見極樂世界菩薩、聲聞、天人俱皆無量者,正表彌陀因地,於無量劫,於生死海中,教化攝受六道眾生,實無量也。且我今日,於此妙法,能聞能信,是必彌陀於往劫中,追逐我於泥犁之中」,這個泥犁是地獄,「教誨我於火宅之內」,這就在惡道。「攝受不捨,勸導不休,不惜共輪轉於六道」,這個共,就是佛跟我,我輪轉於六道是業,業力,佛也輪轉在六道,他是願力他是覺而不迷,我們在六道是迷而不覺。在這裡,顯示出佛的慈悲。攝受不捨,勸導不休,共同在六道裡頭,他只有一個願望,「但欲我回心於一念」,就這一句話。

◈希望這一生是我們娑婆最後生
◇恩德無極,威德無窮。為我培植善根,今幸生育增長。註釋至此,不禁淚零!
◇阿彌陀佛生生世世陪著我們,六道裡無量劫中照顧我們,從來沒有捨棄過,一直到現在
◇希望這一生,是我們在娑婆最後的一生,這才叫真報佛恩
◇萬緣放下,一心嚮往極樂世界

  「恩德無極,威德無窮。為我培植善根,今幸生育增長。註釋至此,不禁淚零!」這是黃念祖老居士寫這個註解,寫到這個地方流淚。為什麼流淚?感恩。阿彌陀佛生生世世陪著我們,他有神通,他有智慧,他有大福報,在六道裡頭,無量劫中照顧我們,從來沒有捨棄過,一直到現在。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我們把事實真相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希望在這一生中,是我們在娑婆世界最後的一生,這才叫真報佛恩萬緣放下,一心嚮往極樂世界

◈念佛往生,永遠跟輪迴離開
◇聽了這部經,等於我們到極樂去過一次,釋迦牟尼佛做導遊
◇極樂世界的美好殊勝,極樂的人們接受彌陀教誨,得彌陀佛威神加持,樣樣如法;比我們這邊太殊勝了
◇我們這邊,一面學教一面生煩惱,妄想、分別,它不停止,在干擾我們,我們不能得一心、得禪定
◇我們見不到真心;二六時中所用全是妄心、八識五十一心所:這叫造業
◇善、惡業都不是好事:出不了六道輪迴
◇念佛往生,永遠跟輪迴離開;再到六道,像彌陀一樣是來度人的,那是大慈大悲

  聽了這部經之後,等於說我們到極樂世界去過一次,釋迦牟尼佛做導遊。我們看到,我們聽到,極樂世界的美好,極樂世界的殊勝,極樂世界的人們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得到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樣樣如法,比我們這邊太殊勝了我們這邊,一面學教一面生煩惱,妄想、分別、起心動念,它不停止,它在干擾我們,我們不能得一心,我們不能得禪定。所以我們見不到真心,二六時中所用的全是妄心,八識五十一心所,這叫造業雖然有善、惡,都不是好事,惡業感三惡道,善業感三善道,出不了六道輪迴。念佛往生,永遠跟輪迴離開,再到六道輪迴,像阿彌陀佛一樣,那是來度人的,那是大慈大悲

◈輪迴裡誰最愛你?彌陀、觀音
◇阿彌陀佛的恩德超過父母
◇你在輪迴裡誰最愛你、最照顧你?彌陀、觀音

  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看到念老末後這兩句,有沒有同感?不禁淚零。阿彌陀佛的恩德超過父母你在這個輪迴裡面無量劫,誰最愛你,誰最關懷你、照顧你?諸佛菩薩,特別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我們不知道,知道你也會淚零。

◈天地徵瑞

  後面還有一小段,科題,「天地徵瑞」。這有三小段,第一段,「六種震動」。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

◈眾生有感;法界有應
◇釋迦牟尼佛的教區,娑婆世界
◇阿彌陀佛的教區,極樂世界: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總算是把我們教回來了
◇希望在這一生當中,能夠離開娑婆,直奔極樂,這就對了
◇不辜負無量劫來,佛菩薩對我們的慈悲、照顧:總算是把我們教回來了

  這是眾生有感,法界有應,『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教化的這個區域,叫娑婆世界。阿彌陀佛的教區叫極樂世界,彌陀的世界,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真正不可思議。我們希望在這一生當中,能夠離開娑婆,直奔極樂,這就對了,釋迦如來看到了歡喜,阿彌陀佛看到了歡迎。不辜負長劫、無量劫來,佛菩薩對我們的慈悲、照顧,總算是把我們教回來了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五O七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507




今彌陀覺滿功圓,成究竟覺。
於是因緣俱熟,蒙佛威力攝受,「俱得往生極樂世界」。

可見極樂世界菩薩、聲聞、天人俱皆無量者,
正表彌陀因地,於無量劫,於生死海中,教化攝受六道眾生,實無量也。


且我今日,於此妙法,能聞能信,

是必
彌陀於往劫中,
追逐我於泥犁之中,
教誨我於火宅之內。

攝受不捨,
勸導不休。

不惜共輪轉於六道,
但欲我回心於一念。

恩德無極,
威德無窮。

為我培植善根,
今幸生育增長。

註釋至此,不禁淚零!



丙四、天地徵瑞 分三 丁一、六種震動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

◎ 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2025年7月28日 星期一

知法常無性:佛知佛見|人是緣聚的;五蘊散掉,人相就不存在|一切法原來不生不滅,緣聚緣散而已|自性是一切萬法的本體;六根接觸不到,所以稱為空、無|沒有我,誤會以為有個我;跟著出現貪瞋痴|淨空老法師

 


知法常無性:佛知佛見|人是緣聚的;五蘊散掉,人相就不存在|一切法原來不生不滅,緣聚緣散而已|自性是一切萬法的本體;六根接觸不到,所以稱為空、無|沒有我,誤會以為有個我;跟著出現貪瞋痴|淨空老法師


◈知法常無性:佛知佛見
◇無性者,《法華經》曰:知法常無性
◇性者體也,一切諸法皆無實體,故曰無性
◇知法常無性:這是真知,佛知佛見
◈仔細去分析:一切法都沒有自體
◇性是什麼?性是體、性質:這法是什麼東西成就它的?
◇書是一法,書的體是紙張,紙張聚起來裝訂就成一本書;拆開就叫紙
◇紙是纖維製造的,紙也沒有自體
◇仔細去分析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沒有自體
◈聰明人知道一切法常無性
◇一切法皆無實體,所以叫無性
◇一切法都是緣聚有;緣散就沒有了:這是事實真相

  「無性者,《法華經》曰:知法常無性性者體也,一切諸法皆無實體,故曰無性」。念老引用《法華經》上一句話,就是「知法常無性」,這是真知,佛知佛見性是什麼?性是體,我們常講性質、性體。這法是什麼樣東西成就它的?譬如我們看到一本書,這書是一法,書的體是什麼?是紙張。這個紙張聚起來的時候,裝訂就成一本書,把它拆開來就不叫書,就叫紙,一張一張紙,書的體是紙張。紙是不是真有體?紙不是的,紙是纖維製造的,沒有這些纖維東西,紙就沒有。所以書沒有自體,紙它也沒有自體仔細去分析這個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沒有自體。這些聰明人、有智慧的人他知道,所以知道一切法常無性一切法皆無實體,所以叫無性。佛在經上常講,緣聚則現,緣散了它就滅了。像一本書,我們把這紙裝訂起來,它書的樣子成就,把它拆開來之後,書就沒有了。這一棟房子也是如此,裡面有鋼筋、有水泥、有許多建築材料,按著這個圖樣把它拼湊起來,房屋顯示出來。把它拆掉的時候,回歸到它一堆一堆的這些建築材料,房屋就沒有了。所以一切法都是緣聚的時候有,緣散的時候就沒有了,這是我們了解到事實的真相

◈人是緣聚的,四大五蘊
◇四大是地水火風,物質現象;受想行識是精神現象:所以它是緣聚的
◇五蘊聚集,現這個人相;五蘊散掉,人相就不存在
◇緣聚緣散:緣聚的時候有,不是真有;緣散的時候滅,也不是真滅
◇一切法原來不生不滅,緣聚緣散而已
◈自性是一切萬法的本體
◇六根能接觸到的是現象;自性沒有現象
◇物質現象,前五根能緣得到;精神現象,第六意識緣得到
◇它什麼都不是;但是它存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雖然無處無時不在;六根接觸不到,所以稱為空、無
◇無不是沒有,空不是無:它能現現象;它什麼都不是

  佛講我們人,人是緣聚的,四大五蘊四大是講地水火風,物質現象,除物質現象之外,有受想行識,是精神現象,所以它是緣聚的五蘊聚集現這個人相五蘊散掉之後,人相就不存在緣聚緣散。緣聚的時候有,不是真有,緣散的時候滅,也不是真滅,你要是在這個裡頭參透,你才曉得一切法原來不生不滅,都是緣聚緣散而已。緣聚緣散,是什麼力量造成這種現象?現在科學家不斷的在追究,佛法早就有答案。你看賢首的《妄盡還源觀》,顯一體,那個一體是自性、是真如,也叫真心,又叫本性,名詞很多,它存在,它是一切萬法的本體。但是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都緣不到它,也就是無法接觸到它,六根能接觸到的是現象。為什麼接觸不到自性?自性它不是現象,沒有現象,它不是物質,沒有物質現象,它也不是精神,它也不是自然現象。宇宙之間現象很多,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這三大類。如果是物質現象,前五根能緣得到,我能看得見、能聽得到,眼耳鼻舌身可以緣得到物質現象。如果精神現象,第六意識緣得到,第六意識是思想,可以思、可以想,可以思惟想像。它不是精神現象,它也不是自然現象,它什麼都不是,但是它存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雖然無處無時不在,六根接觸不到,所以大乘佛法裡通常把它稱為空、稱為無無不是沒有,空也不是無的意思,它能現,它什麼都不是它能現現象,連自然現象也是它現的,它不是自然現象。

◈業相、轉相、境界相
◇一念不覺,變出一個阿賴耶
◇阿賴耶的三細相
◇業相就是波動的現象,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自然現象
◇從業相變現出轉相,轉相就是第七識、末那,四大煩惱常相隨,精神現象
◇我見、我愛、我慢、我痴
◇沒有我,誤會以為有個我;跟著出現貪瞋痴,三毒煩惱跟著來了
◇他就有求,我見、我愛、我慢、我痴;從意念當中就出現物質現象、境界相
◇八識的見分、相分就出來了
◇物質是從意念來的,沒有意念就沒有物質
◇意念在先;物質在後:先有精神現象;後有物質現象
◇精神現象是從自然現象、波動現象來的
◈自性裡頭三種現象都沒有
◇自性裡頭三種現象都沒有,所以這三種現象都無性,統統無自性
◇不能說它有;不能說它沒有:說它沒有,現象確實存在;說它有,現象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這才真正把真相搞明白

  當一念不覺的時候,就變出一個阿賴耶阿賴耶的三細相,第一個是業相,業相就是波動的現象。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這個波動現象是業相,屬於自然現象。從業相變現出轉相,轉相就是第七識,就是末那。末那是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就是精神現象第一個是我見,第二個是我愛,第三個我慢,第四個我痴。你看頭一個,我出現了。沒有我,誤會以為有個我,跟著我出現就是貪瞋痴,你看愛就是貪,慢就是瞋恚,再我痴,貪瞋痴,三毒煩惱就跟著來了,這是精神現象。精神現象,他又要求,他就有這個念頭,從意念當中就出現,就是我見、我愛、我慢、我痴就出現物質現象境界相就出現了。八識的四分,見分、相分就出來了,相分是物質現象。所以物質從哪裡來的?科學家告訴我們,物質是從意念來的,沒有意念就沒有物質。所以意念在先,物質在後,也就是先有精神現象,後有物質現象精神現象是從自然現象來的,自然現象就是波動現象自性裡頭三種現象都沒有,所以這三種現象都無性,統統無自性。你不能說它有,你也不能說它沒有你說它沒有,現象確實存在;你說它有,這現象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才真正把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

◈智慧以真心為基礎;知識是妄心
◇自性,科學、哲學對它沒辦法
◇科學、哲學沒有離開意識。研究用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虛妄的:虛妄只能緣到虛妄;緣不到真實
◇佛怎麼知道有真實?你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就見到
◇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妄心;妄心放下,真心就現前,叫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才管用、才能解決問題
◇科學、哲學解決不了問題,會把問題複雜化
◇科技文明已經把地球帶到毀滅的邊緣,這就它的副作用
◇東方學術崇尚智慧;科學、哲學都是知識
◇尤其大乘佛法,它所求的是真實智慧;不是知識
◇知識是妄心裡頭出來的,以阿賴耶為基礎
◇智慧是以真心自性為基礎,自性裡本有的

  自性,怎麼會知道有這個東西?科學對它沒有辦法,哲學也沒有辦法。為什麼?科學、哲學沒有離開意識。我們想去研究它,用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虛妄的,虛妄只能緣到虛妄,緣不到真實佛怎麼知道有真實?佛說了,你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就見到。為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妄心,妄心放下,真心就現前,那叫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才管用,才能解決問題。所以科學跟哲學說實在話,解決不了問題,會把問題複雜化,那就更麻煩。今天這個世界,科技文明已經把地球帶到毀滅的邊緣,這就它的副作用。所以東方的學術崇尚是智慧不是知識,科學、哲學都是知識尤其是大乘佛法,它所求的是真實智慧,不是知識。智慧跟知識是兩樁事情,知識是妄心裡頭出來的,以阿賴耶為基礎;智慧是以真心、是以自性為基礎,自性裡頭本有的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七0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39-0370



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發菩提心不是只對念佛講的|念佛用菩提心;生活用分別執著:那就錯了|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淨土怎麼來的?清淨心感應得來的|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心不清淨,不能往生|心清淨,念一聲都能往生|淨空老法師

 


發菩提心不是只對念佛講的|念佛用菩提心;生活用分別執著:那就錯了|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淨土怎麼來的?清淨心感應得來的|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心不清淨,不能往生|心清淨,念一聲都能往生|淨空老法師


◈一念淨心、一念淨信
◇一念淨心、一念淨信:跟彌陀相應;跟彌陀本願相應

  所以這個一念淨心、一念淨信,跟彌陀相應,跟彌陀的本願相應

◇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沒有不往生的道理
◇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定生彼國
◈往生真因:心淨則佛土淨
◇往生真正的因是心淨則佛土淨
◇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心不清淨,不能往生
◇心清淨,念一聲都能往生
◇淨土怎麼來的?清淨心感應得來的
◇我們這叫穢土:我們的心不清淨、染污、雜亂、不平,這樣的心感得這種土
◈整個宇宙,總是「自心現量」
◇十法界、諸佛剎土,統統是心現的,統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
◇整個宇宙,無論哪個階層所生活的環境,總是「自心現量」
◇除了自心現量之外,沒有一法可得
◇明白這個道理,念佛往生我們不懷疑了:有理論的依據

  下面說,「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沒有不往生的道理。「今云乃至獲得一念淨心」,這是得到了,「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定生彼國」。所以,往生真正的因是心淨則佛土淨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心不清淨,不能往生。如果心清淨,念一聲都能往生。為什麼?那個國土叫淨土。淨土怎麼來的?清淨心感應得來的我們這個地球叫穢土為什麼是穢土?我們的心不清淨,染污、雜亂、不平,這樣的心感得的是這種土。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包括諸佛剎土,統統是心現的,唯心所現,統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不離開這個原則。總的來說,整個宇宙,無論是哪個階層,我們所生活的環境,《楞伽經》上說得好,總是「自心現量」。這句話講得好,講盡了,一句話講明白、講清楚了,講盡了,除了自心現量之外,沒有一法可得。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念佛往生我們不懷疑了,有理論的依據,有最新的科學理論的支持,怎麼會錯?

◈一心、一念:淨宗法門理體
◇前後呼應,同顯一心與一念之旨。此實淨土法門之妙體
◇一心就是一念,一念就是一心
◇一心跟一念是淨宗法門的理體
◇夏師之會集,慈老之科判,均契諸佛本懷,深顯禪淨不二,實大有功於聖教

  下面說,「前後呼應,同顯一心與一念之旨」。一心就是一念,一念就是一心,兩個名詞是一樁事情。「此實淨土法門之妙體」,這句話說得好,這個一心跟一念是淨宗法門的理體,妙極了,叫妙體。「夏師之會集」,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慈舟老法師的科判,「均契諸佛本懷,深顯禪淨不二,實大有功於聖教」。

(中略)

◈一心與一念,文異而實同
◇心的作用就是念;念的本體就是心
◇說心,從體上講;說念,從用上講
◈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
◇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
◇這個境界是阿彌陀佛的境界,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我們學淨土,不但希望我們這一生要往生極樂,更希望我們生極樂能提高品位
◇極樂四土三輩九品,細分品類無量
◇眾生根性不相同,品類差別自然就多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一心與一念,文異而實同」,一個講心,一個講念,文字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心的作用就是念,念的本體就是心,說心,從體上講,說念,從用上講,起作用上講。「《教行信證》曰: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這個道理一定要懂,這個境界是佛的境界,說得親切一點,是阿彌陀佛的境界,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學佛,學淨土,不但希望我們這一生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更希望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能提高品位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這是略說、是概論,經上講得很清楚,不能細分,細分品類無量,十方世界的眾生根性不相同,品類差別自然就多

◈提升品位全憑清淨心
◇在哪裡修?日常對人事物,用真心;不用妄心,用一心;不用二心
◇養成習慣,往生縱然不能生實報土,肯定是方便有餘土
◇這是真的,帶得去的
◈帶得去的努力;帶不去的不放心上
◇世間名聞利養、親情眷屬、金銀財寶,沒有一樣能帶去:凡是帶不去的絕不放在心上,要把它捨乾淨,沒有牽掛、累贅
◇帶得去的要認真努力:清淨平等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我們提升品位全憑清淨心。我們在哪裡修?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用真心,不用妄心,用一心,不用二心,這樣養成習慣,我們往生,縱然不能生實報土,肯定是方便有餘土這是真的,帶得去的。世間名聞利養、親情眷屬、金銀財寶,沒有一樣能帶去,凡是帶不去的絕不放在心上,要把它捨乾淨,沒有牽掛、沒有累贅帶得去的要認真努力,帶得去的是什麼?清淨平等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發菩提心不是只對念佛講的
◇念佛用菩提心;生活用分別執著:那就錯了
◇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
◇用菩提心念佛;用菩提心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才有感應道交、人生最高的享受
◈煩惱習氣縱然不能斷,要減輕
◇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縱然不能斷,要把它減輕,不能讓它增長、現行:控制住就是忍辱、禪定
◇沒有得禪定之前能忍、不發作;忍久了自然得定;定久了自然開智慧

  發菩提心不是只對念佛講的,我念佛用菩提心,我日常生活當中處世待人我還用分別執著,那就錯了。祖師大德說的話,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這個話我們聽多了。我們用菩提心念佛,我用菩提心生活,用菩提心工作,用菩提心處事待人接物,這就對了,這才真正有感應道交,這才是像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把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縱然不能斷,要把它減輕,不能讓它增長,不能讓它現行,這個控制住就是忍辱跟禪定沒有得禪定之前能忍,不發作,忍久了自然得定,定久了自然開智慧

◈一切境緣當中,保持一念清淨
◇練順境裡不起貪戀,逆境裡沒有瞋恚:這忍辱的功夫
◇小小不如意,心裡就有怨恨:學佛的功夫全廢了,禁不起考驗
◇順境善緣不生貪愛;逆境惡緣不生瞋恚
◇對於環境、人都要生感恩的心:它來考試我;我考試及格通過了,這是大恩大德
◇沒有這些人考試,我怎麼知道自己境界提升?
◇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禁得起折磨、考驗,在這裡頭看看你是不是一念清淨
◇在一切境緣當中,保持一念清淨:這是往生極樂的保證、真因

  現在練,什麼?順境裡頭不起貪戀,逆境裡頭沒有瞋恚,這功夫,忍辱的功夫小小不如意,心裡頭就有怨恨,錯了,我們學佛的功夫全廢了,禁不起考驗。所以蕅益大師說得很好,順境善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順境,好環境,你很喜歡,善緣,你遇到的人都是好人,都是你喜歡的人,這個時候什麼?不生貪愛。逆境,外面環境非常不好,處處都是障礙,惡緣,遇到的人都是找麻煩的,都是冤親債主,在這裡面不生瞋恚。我們對於環境、對於人都要生感恩的心,為什麼?它來考試我。我考試及格了,通過了,這是大恩大德沒有這些人考試,我怎麼知道自己境界提升?怎麼能知道自己現在在某一個階段?於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禁得起折磨,禁得起考驗,在這裡頭看看你是不是一念清淨。念佛人,在一切境緣當中,保持一念清淨,這就對了,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保證,真因

◈我就這一個目標:往生極樂
◇信心無二之心,即是一心,亦即是一念
◇往生極樂世界:我就這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其他附帶的,做自己往生淨土的資糧
◇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到極樂世界,憑藉這個功德提升品位
◇這個世間一切的一切全放下,不再放在心上
◈要從根本下手:規矩是戒定慧
◇真正發大菩提心,能捨己為人、救度眾生,就要培養自己的智慧德相:以菩薩、祖師大德再來的身分拯救大法
◇要從根本下手:能講經不行,能修行也不行;一定要按照規矩走,規矩是戒定慧,要先學戒

  「信心無二之心,即是一心」。我這一生生在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往生極樂世界,我就這一個方向,就這一條路,一個目標,其他的?附帶的。這個附帶也做自己往生淨土的資糧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到西方極樂世界,憑藉這個功德提升品位這個世間裡頭一切的一切全放下,不再放在心上,這就對了。真正發大菩提心,能捨己為人,要救度這個世間眾生,就要培養自己的智慧德相,以菩薩再來、祖師大德的身分來拯救大法。那要怎樣?要從根本下手。能講經不行,能修行也不行,一定要按照規矩走,規矩是戒定慧,要先學戒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六四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0-0464




本品中,「一念淨心」,即前《十方佛讚品》中之「一念淨信」也。

前云「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
今云「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定生彼國。」

前後呼應,同顯一心一念之旨。
此實淨土法門之妙體。


夏師之會集,
慈老之科判,

均契諸佛本懷,
深顯禪淨不二,實大有功於聖教。


一心一念,文異而實同。

《教行信證》曰:「
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
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

謂信心無二之心,即是一心,亦即是一念
並謂此為清淨報土之真因,則往生者必將登實報莊嚴土,而成地上之大士。

一心之不可思議殊勝功德,於此可見。

◎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

臨終決定加強佛號,以前造的罪業不想它;一想,障礙現前就去不了|一切法從心想生:最重要是現前一念|過去已經過去;未來心不可得:當下這一念重要|老實念佛就是真正懺悔:聲聲阿彌陀佛沒有惡業|淨空老法師

 


臨終決定加強佛號,以前造的罪業不想它;一想,障礙現前就去不了|一切法從心想生:最重要是現前一念|過去已經過去;未來心不可得:當下這一念重要|老實念佛就是真正懺悔:聲聲阿彌陀佛沒有惡業|淨空老法師


◈修行就是修心
◇三業與性德相應,這叫修行;我們現在三業造作,跟自性完全相違背
◈自性就是無住生心
◇我們今天,生心就不能無住;無住就不能生心
◇生心,心有善惡,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造六道輪迴
◇六道輪迴是自己造的:自性裡沒有六道輪迴
◈佛光普照:自己自性的佛光
◇自性裡是一片大光明,常寂光是自性
◇常,永遠是這樣,不生不滅,沒有變易
◇一片光明,遍照法界
◇佛光普照:是自己自性的佛光;不是外頭有的

  所以我們修行,修行就是修心。行是行為。心,起心動念是心的行為,口是言語,身是行動,都要與性德相應,這叫修行。我們現在三業造作,跟自性完全相違背。自性是什麼?自性就是無住生心我們今天生心就不能無住,無住就不能生心生心,心有善惡,善心善行感三善道,惡心惡行感三惡道,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造什麼?造六道輪迴。一定要知道,六道輪迴是自己造的,自性裡頭沒有,沒有六道輪迴自性裡頭是一片大光明,常寂光是自性。經上跟我們形容的,常,永遠是這樣,不生不滅,沒有變易,永遠就是這樣的,什麼樣子?一片光明,遍照法界。佛經裡有說普照,遍照跟普照是一個意思。佛光普照,那個佛光是自己自性的佛光,不是外頭有的,外頭沒有。

◈放下萬緣,真信真願一心念佛
◇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人人都去
◇往生淨土不難:只要真信真願;念個一聲十聲佛號就行
◈罪業不想它;就是當下這一念
◇在世造作罪業障礙往生,怎麼辦?臨終決定加強佛號
◇以前造的罪業不理它、不想它;一想,障礙現前就去不了,不能想!
◇一切法從心想生:最重要是現前一念
◇過去已經過去;未來心不可得:就是當下這一念,這一念重要
◇不要讓這一念的不善,把過去所有不善全勾出來:這虧就吃大了
◈老實念佛就是真正懺悔
◇聲聲都是阿彌陀佛沒有惡業,真懺悔
◇不要去拜這個懺、那個懺,沒用:你念頭上沒除掉,就是你沒懺掉
◇念頭上純一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懺掉了
◇理跟事都要搞清楚
◈不想未來過去;只想極樂彌陀
◇就是不想未來、不想過去;只想現在,現在想極樂、彌陀,想著我真相信、真發願、真求往生
◇其他的:有,很好;沒有,也很好
◇釋迦佛當年在世,旅行三衣一缽;我們現在比他還多一點
◇愈簡單愈好;簡到不能再簡,恭喜你成功了

  最近,有好幾位同修,都是我們很熟悉的,往生了,去年年底到今年這半年當中有五、六個往生。我們囑咐他,只要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人人都去往生淨土不難,只要真信真願,念個一聲十聲佛號就行了。聽說有些在世間的時候造作一些罪業,這些罪業會障礙他往生,那怎麼辦?臨命終之前,決定加強佛號,把以前造的那些丟在一邊,不理它,不要去想它;一想,障礙現前,就去不了,不能想!一切法從心想生。最重要的是現前一念過去已經過去了,《金剛經》說的,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就是當下這一念,這一念重要,不要讓這一念的不善把過去所有不善全勾出來,這個虧就吃大了。真正懺悔是什麼?老實念佛就是真正懺悔聲聲都是阿彌陀佛沒有惡業,真懺悔,一定要懂得。不要去拜這個懺、拜那個懺,沒用,懺不掉,為什麼?你念頭上沒除掉,就是你沒懺掉念頭上純一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懺掉了理跟事都要搞清楚,都要搞明白。就是不想未來、不想過去,只想現在,現在想什麼?想極樂世界,想阿彌陀佛,想著我真相信、我真發願、我真求往生,這是應該想的,其他的不應該。有,很好,沒有也很好;有,不放在心上,沒有也不放在心上。外國同修找我,我旅行只帶一個行李箱,裡頭裝幾件衣服,換洗衣服,其他的都不要了,都不想了,這才自在。釋迦佛當年在世,旅行三衣一缽,我們現在比他還多一點,還有個小行李箱。愈簡單愈好,簡到不能再簡的時候,恭喜你,你成功了,要懂。

◈講經念佛功德迴向,有用處
◇我們講經念佛,功德迴向有用處:他們墮在惡道受苦減輕了
◇尤其是最近二、三個月過世的,非常管用
◇一般過世四十九天是中陰身,還沒去投胎,到哪一道還沒有決定,聽經有大利益:引發他阿賴耶識種子,他能很順利往生
◈助念要懂規矩、懂方法
◇送終,助念很重要:助念要懂規矩、懂方法,對往生的人真有幫助
◇我們能幫助別人;將來自己往生就會很多人幫助你
◈求超度,用什麼超度?聽經
◇陳光別老林長的冤親債主有幾百人,看到他老人家往生,都歡喜讚歎,冤都解開了
◇冤親債主到居士林來求超度,用什麼超度?聽經
◇他們喜歡聽《地藏經》、《十善業道經》、因果
◇有事實證明,我們聽了更認真、努力去做

  有人透信息給我,我們這個講經念佛,功德迴向有用處他們墮在惡道裡頭,因為我們天天給他迴向,他在惡道受苦減輕了。這個信息好,他替我們證明。我們以前對這個管不管用,有懷疑,但是雖然懷疑,我們照幹,現在我們得到正確的消息,管用,他們確確實實在惡道裡頭減少受罪,好。尤其是最近二、三個月才過世的,非常管用。因為一般過世之後,四十九天都是中陰身,還沒有去投胎,到哪一道還沒有決定,聽經有大利益,聽經引發他阿賴耶識的種子,他就能很順利的往生。所以送終,助念很重要。助念要懂規矩,要懂得它的方法,對往生的人真有幫助我們能幫助別人,將來自己往生就會很多人幫助你,一個道理。連鬼神都會幫助。這是我過去在新加坡,看到陳光別老林長的往生。他的冤親債主很多,聽說有幾百人,看到他老人家往生,都歡喜、都讚歎,冤都解開了。所以這些冤親債主到居士林來求超度,我們問他,用什麼超度你?他說要聽經。這都是給我們做證明,這講經有效。問他聽什麼經?他們喜歡聽《地藏經》、聽《十善業道經》,聽因果這一類的。我們播放光碟給他,他滿意。這個光碟在哪裡放,他們指定。我們的講堂,他不行,他不能進去,他說那光太強了。所以商量到最後,他選擇的是齋堂,我們吃飯的飯廳。電視機放那裡,二十四小時不中斷,三個月之後他們都走了,都得度了。這個是有事實證明的,我們自己聽了歡喜,我們會更認真、更努力去做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六六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66



2025年7月25日 星期五

遇到淨土很高興、很歡喜|這個高興、歡喜的心還不足:你還沒有真正徹底放下,一心一意念佛求生淨土|分秒必爭,每一秒鐘都是阿彌陀佛:爭這一生成就|心裡全是阿彌陀佛,那就念念都是功德|淨空老法師

 


遇到淨土很高興、很歡喜|這個高興、歡喜的心還不足:你還沒有真正徹底放下,一心一意念佛求生淨土|分秒必爭,每一秒鐘都是阿彌陀佛:爭這一生成就|心裡全是阿彌陀佛,那就念念都是功德|淨空老法師


◈遇到淨土高興歡喜的心還不足
◇看到這些事實真相,我們應該下定決心,決定不可以放棄這次的機會
◇過去生中我們曾經遇到過淨土法門,不止一次,所以我們今天能遇到,而且很高興、很歡喜
◇這個高興、歡喜的心還不足:你還沒有真正徹底放下,一心一意念佛求生淨土:這就是善根福德因緣有;不足
◈每一秒鐘都是阿彌陀佛
◇怎麼辦?加緊,鍥而不捨,真正要做到分秒必爭,我絕不能讓時間空過,每一秒鐘都是阿彌陀佛:爭這一生成就
◇想別的,幹別的,把阿彌陀佛忘掉了:那就是造輪迴業
◈無論幹什麼,心裡有佛號
◇無論幹什麼,像賢公一樣,心裡全是阿彌陀佛:那就念念都是功德,積功累德
◇無論幹什麼事情,心裡有佛號
◈念佛跟工作不相妨礙
◇工作有用心、有用力的:用力不妨礙;用心有妨礙
◇用心的,把佛號停下來,認真把事辦好;辦好之後,事放下來,佛號趕快提起來:要養成習慣
◈總要把時間挪出來念佛
◇最好事這方面愈少愈好:隨緣不攀緣,這就好
◇總要把時間挪出來念佛

  看到這些事實真相,我們應該下定決心,決定不可以放棄這次的機會過去生中我們知道,曾經遇到過這個法門,不止一次,所以我們今天能遇到,而且遇到了很高興、很歡喜這個高興、歡喜的心還不足,為什麼?你還沒有真正徹底放下,一心一意念佛求生淨土,這個還沒做到這就是善根福德因緣有,不足怎麼辦?加緊。加緊行不行?行,鍥而不捨,真正要做到分秒必爭,我絕不能讓時間空過,每一秒鐘都是阿彌陀佛。這爭什麼?爭這一生成就想別的,幹別的,把阿彌陀佛忘掉了,那就是造輪迴業無論幹什麼,像海賢老和尚一樣,心裡全是阿彌陀佛,那就是念念都是功德,積功累德無論幹什麼事情,心裡有佛號念佛跟工作不相妨礙。工作有用心、有用力的,用力不妨礙,用心有妨礙。如果是用心的,把佛號停下來,認真把事辦好。辦好之後,事放下來,佛號趕快提起來,要養成習慣最好事這方面愈少愈好,隨緣不攀緣,這就好總要把時間挪出來念佛,這就對了。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十四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14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統統放下:見到無相|一切就是:見到無不相|差別相之外真有個實相:永遠找不到|問題全不在外頭;都在自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有這個,永遠攪不清;放下,了了分明,就在當下|淨空老法師

 


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統統放下:見到無相|一切就是:見到無不相|差別相之外真有個實相:永遠找不到|問題全不在外頭;都在自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有這個,永遠攪不清;放下,了了分明,就在當下|淨空老法師


◈所有一切境界相是假的
◇接觸境界,稱心的生貪戀、想佔有;不稱心的生瞋恚、想離開:這就造業
◇這個業造得很冤枉:它不是真的
◇全是假的,跟看電影一樣:情節你喜歡,看得很開心;情節惹你生煩惱,一肚子不高興
◈不著相沒事;一著相引起十法界
◇你怎麼會被它勾引?就是你著相
◇不著相就沒事;一著相引起十法界、六道三途
◇沒有三途六道、十法界:就像夢中境界
◇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真的醒過來、覺悟了,全沒有了,找也找不到

  所有一切境界相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接觸的這個境界,稱心的就生貪戀,不稱心的就生瞋恚,稱心的想佔有,不滿意的想離開,這就造業這個業造得很冤枉,為什麼?它不是真的。真的,你造業可以,不是真的,全是假的。就跟什麼?就跟看電視、看電影一樣,表演的情節你喜歡,你看得很開心,表演那個情節惹得你生煩惱,你一肚子不高興,你不知道那個電影是假的。你怎麼會被它勾引?就是你著相,你不著相就沒事。這一著相引起什麼?引起十法界,引起六道三途。這個東西什麼?統統都沒有,給你說沒有三途、沒有六道,也沒有十法界,這些東西就像作夢一樣,夢中的境界。《永嘉證道歌》上講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六道輪迴是一場夢;「覺後空空無大千」,你真的醒過來、覺悟了,全沒有了,你找也找不到。這個話講得完全正確。

◈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真本來有:你求真,就是個妄念;你證真,更深的妄念
◇妄統統息掉;真自然就現前
◇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眾生之見,皆是妄見;眾生之想,全是妄想
◇我的看法,妄見;我的想法,妄想
◈真者,佛知見也
◇佛沒有見解,如如不動,這是真智慧現前,定慧:定慧就是佛
◇提出問題,佛從定慧當中流露智慧回答你,叫感應道交
◇眾生有感,有見、有思;佛菩薩無見、無思,用性德應你,幫你解決問題、修正錯誤
◇真者,佛知見也
◇佛知無知;佛見無見:無見無不見;無知無不知,妙!

  所以真本來有,你求真就是個妄念,你證真,那更深的妄念。只要息見,就是息妄,你把妄統統息掉,真自然就現前,所以說「不用求真,唯須息見」。「眾生之見,皆是妄見」,眾生之想,全是妄想,這話真的,一點不假。就是我的看法,妄見;我的想法,妄想。為什麼?佛沒有見解,沒有說我的見解、我的看法,佛沒有,我的想法,佛沒有。佛沒有什麼看法、想法,如如不動,這是真智慧現前,定慧,定慧就是佛。你向他請教,你提出問題,他從定慧當中流露智慧來回答你,叫感應道交眾生有感,眾生有見、有思;佛菩薩無見、無思,用性德來應你,來幫助你解決問題,來修正你的錯誤。所以,「真者,佛知見也。」佛知無知,佛見無見,無見無不見,無知無不知,叫妙

◈自性:不能去找;就在當下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
◇不是空間;不是時間:自性,你不能去找
◇一念心性,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就在當下
◇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非香非味,非觸非法:它什麼都不是
◈覓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無
◇你覓之是以心求性,錯了,頭上安頭
◇雖然它了不可得;它能現相
◈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
◇從一體起二用,它能現全宇宙;你不能說它有:全宇宙都是妄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報莊嚴土也是虛妄的
◇極樂世界有;不可以留戀,它不是永恆的:你證到妙覺位,極樂就不見了,它也是夢中境界
◈回歸常寂光:無量無邊、常樂我淨
◇夢裡明明有;一覺悟,你回常寂光
◇學佛最後目標是回歸常寂光,回歸遍法界虛空界,叫法身,無量無邊、無相無不相,常樂我淨四德圓滿具足,真正不可思議

  下面這段講得詳細,「又《要解》云:吾人現前一念心性」,心性就是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不在中間,就不是空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它不是時間。說明什麼?說明我們的自性,你不能去找。這一念心性在哪裡?它無處不在,它無時不在,它沒有空間,它沒有時間。在哪裡?就在當下。「非青黃赤白」,這不是有顏色的,它沒有顏色、沒有色彩;「非長短方圓」,它沒有形相;「非香非味」,非香,你鼻聞不到它,非味,你舌嘗不到它;「非觸」,你身體接觸不到它,「非法」,你的第六意識緣不到它,它什麼都不是。「覓之了不可得」,為什麼?你覓之是以心求性,錯了,頭上安頭。「不可言其無」,雖然它了不可得,它能現相。「具造百界千如」,這就是《還源觀》上從一體起二用,它能現全宇宙,你不能說它有,全宇宙都是妄相。所以《般若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說實報莊嚴土例外,沒有講,那就說明實報莊嚴土也是虛妄的。這樁事情,我們到現在總算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了,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極樂世界有沒有?有。可不可以留戀?不可以,因為它也不是真的,它不是永恆的。因為你證到妙覺果位,極樂世界就不見了,它也是夢中境界夢裡明明有,一覺悟之後,它就沒有了。覺悟,你到哪裡去?你回常寂光,它就沒有了。這是事實真相,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學佛最後的目標是回歸常寂光,證得究竟果覺回歸常寂光,回歸到哪裡去?回歸到遍法界虛空界,那個叫法身,無量無邊,無相無不相,常樂我淨這四德圓滿具足,真正不可思議,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諸器皆不離金:全是自性變現
◇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
◇你想像、用言語說、用文字寫:全錯了
◇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
◇緣是第六識,慮是第七識,分別是前五識,語言文字:就是自性
◇如上喻中,諸器皆不離金:全是自性變現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要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離一切相就是不起心動念
◇即一切法:本來就是自性、就是自己現前一念心性
◇一切法都是一念心性所變現出來的,佛法也是,世間法也是
◇世間法跟佛法不二:迷的時候有二、有三;悟的時候不二
◈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
◇離,統統放下,就見到無相;「這一切就是的」,你就見到無不相
◇不得已強名實相
◈差別相就是實相:無相無不相
◇認為差別相之外真有個實相:你永遠找不到
◇差別相就是實相,無相是實相;無不相也是實相
◇實相無相、實相無不相:反覆念幾句,慢慢你就明白了
◈問題全不在外頭;都在自己起心動念
◇問題全不在外頭;都在自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只要有這,永遠攪不清;把這放下,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就在當下!

  下面說,「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緣慮是什麼?你沒有辦法想像的,你一想全錯了,你用言語說也錯,你用文字寫也錯。「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這些東西,緣慮,緣是第六識,慮是第七識,分別是前五識,語言文字這些東西是自性,就是真心,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這有個小註,「如上喻中諸器皆不離金」,這些東西也不離自性,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要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兩句話重要。離一切相就是不起心、不動念,只要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即一切法,本來就是自性,就是自己(我們前面所說的)現前一念心性一切法都是一念心性所變現出來的,佛法也是,世間法也是世間法跟佛法不二,迷的時候有二、有三,悟的時候不二。「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無相無不相你都見到了。你要是離,統統放下,就見到無相;你覺得這一切就是的,你就見到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實相兩個字也是假設的,也不是真的有個實相。你要是認為這些差別相之外還真有個實相,你去找去,你永遠找不到。為什麼?原來差別相就是實相,無相是實相,無不相也是實相。所以實相無相、實相無不相,多念幾句,反覆念幾句,慢慢你就明白了問題全不在外頭,都在自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只要你有這個東西,你就永遠攪不清;你要是把這個東西放下,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就在當下!得受用。

◈實相乃吾人當前一念心性之強名
◇名字相是為了教學方便勉強建立:不執著,你就證得;執著,就麻煩了,死在名相之下
◇名字相、心緣相:全是你自己的妄想;不是事實真相
◇吾人一念心之性,強名為自性
◇你千萬不要執著真的有個自性;執著,就錯了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句話重要

  「可見實相乃吾人當前一念心性之強名」,這個名字是勉強用的,不是真的,它沒有名字相。名字相全部都是勉強建立的,為了教學方便建立的,你不執著,你就證得;你要執著,就麻煩了,死在名相之下。所以,為什麼馬鳴菩薩教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不可以執著心緣相?自己以為怎樣怎樣,全是你自己的妄想、你的妄念,不是事實真相。「吾人一念心之性」,這個性是本體,是一切萬法的理體,「強名為自性」,勉強取個名字叫自性,你千萬不要執著真的有個自性,你要執著,那就錯了。所以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句話重要。可見實相乃吾人當前一念心性的強名。吾人一念心性之性,這性強名為自性。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十四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0-0014




故云:「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眾生之見,皆妄見也。
真者,佛知見也。



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


又《要解》云:「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

不在內,
不在外,
不在中間;

非過去,
非現在,
非未來;

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
非香非味,非觸非法。

覓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無;
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

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
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
(註:如上喻中諸器皆不離金。)

要之,
離一切相,
即一切法。

離故無相,
即故無不相,
不得已強名實相。」


可見實相
乃吾人當前一念心性之強名。



吾人一念心之性,強名為自性

◎(二)本經體性



無為法身即是實相|一切法都有真假兩面|用妄心看到假的這一面;用真心看到真實那一面|天下太平:從我做起|我太平了;我才能帶給別人太平|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有障礙是你起分別執著|淨空老法師

 


無為法身即是實相|一切法都有真假兩面|用妄心看到假的這一面;用真心看到真實那一面|天下太平:從我做起|我太平了;我才能帶給別人太平|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有障礙是你起分別執著|淨空老法師


◈無為法身即是實相
◈用妄心看到假;用真心看到真
◇一切法都有真假兩面:用妄心看到假的這一面;用真心看到真實那一面
◈屏幕色相互不相干;又融成一體
◇實相是電視屏幕,一片白的,什麼都沒有
◇音聲、色相是假的,剎那剎那在變;屏幕,沒變
◇屏幕跟色相是一體、不是二:這個就是智慧
◇色相沒離開屏幕,屏幕也沒離開色相:各是各的,互不相干;但是又融成一體,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分別執著放下,天下就太平
◇是你起分別執著才有障礙
◇分別執著放下了,一切障礙化解了,天下就太平
◈我太平了;才能帶給別人太平
◇從我做起:我太平了;才能帶給他太平
◇我的問題解決了;才能幫助別人解決問題
◇自己問題沒有解決;怎麼能幫助別人解決問題?

  下面,「《教行信證》」,這是一本書的名字,日本淨宗祖師編的,編得很好,這裡頭也說了,「無為法身即是實相」。實相就是真實的相,不是假的,不是假相,真實相。一切法都有真假兩面,我們用妄心看到的是假的這一面,我們用真心就看到真實的那一面。我常常用電視,因為現在人人都看電視,我用電視做比喻。實相是什麼?實相是電視的屏幕,我們把電視機打開,屏幕是一片白的,裡面什麼都沒有,那就是實相。頻道按下去之後,這個屏幕上有了音聲、有了色相。音聲、色相是假的,為什麼?剎那剎那在變屏幕呢?沒變。你就曉得,屏幕跟色相它是一體,不是二,這個就是智慧色相沒有離開屏幕,屏幕也沒有離開色相,各是各的,互不相干,但是又融成一體,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有障礙是什麼?是你起分別、起執著才有障礙,你要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什麼障礙都沒有。分別執著放下了,一切障礙化解了,天下就太平。從哪裡做起?從我做起,必須我太平了,我才能幫助別人,帶給他太平我的問題解決了,才能幫助別人解決問題;自己問題沒有解決,怎麼能幫助別人解決問題

◈無為法身即實相、法性、真如、一如
◇無為法身即是實相,實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
◇然則彌陀從如來生,示現報應化種種身也
◈真實慧者,即實相理體之照用
◇故知真實慧者,即真如、實相、自性、佛性、自性清淨心等所詮理體之照用
◇照就是智慧;用就是方便:你契入這個境界,得大自在,像佛菩薩一樣,能現無量無邊身,能起不可思議作用
◈修淨土,一生證得真實慧
◇這個修八萬四千法門能證得,但是要很長時間;修淨土就很容易了,一生肯定辦得到
◈《無量壽經》是釋尊所說第一經
◇所以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裡頭第一經,我們要認識!《無量壽經》釋迦牟尼佛在世講了很多遍

  這個書裡頭說,無為法身就是實相,實相就是無為法身,是一不是二。「實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然則彌陀從如來生,示現報應化種種身也」。「故知真實慧者,即真如、實相、自性、佛性、自性清淨心等」,總有幾十個名詞,都說這樁事情。自性清淨心等「所詮理體之照用」,照就是智慧,用就是方便。你契入這個境界,得大自在,像佛菩薩一樣,能現無量無邊身,能起不可思議的作用這個修其他的法門(就是八萬四千法門)能證得,但是要很長的時間,不是那麼容易;可是修淨土就很容易了,一生肯定辦得到所以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裡頭第一經,這個我們要認識!《無量壽經》釋迦牟尼佛在世講了很多遍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一八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18




又《教行信證》曰:「
無為法身即是實相,實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
然則彌陀從如來生,示現報應化種種身也」。

故知「真實慧」者,即真如、實相、自性、佛性、自性清淨心等所詮理體之照用。

◎ 積功累德第八



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非因非果|你有念,就有因果;你無念,因果就沒有了|第一義裡頭非因非果;第二義裡頭有因有果|一切法的起因:一念不覺|個人是個人的宇宙,彼此不相關|我的念頭斷了,我的六道沒有了;你們的六道在|淨空老法師

 


非因非果|你有念,就有因果;你無念,因果就沒有了|第一義裡頭非因非果;第二義裡頭有因有果|一切法的起因:一念不覺|個人是個人的宇宙,彼此不相關|我的念頭斷了,我的六道沒有了;你們的六道在|淨空老法師


◈如者,法如如境,非因非果
◇如者,法如如境,非因非果,有佛無佛,性相常然。遍一切處而無有異為如,不動而至為來。指之為法身如來也
◈整個宇宙所有現象全是一體
◇法如如境
◇如如是沒有兩樣,性相一如,性如其相,相如其性,性相、理事、因果是一體,整個宇宙所有現象全是一體
◈你有念,就有因果
◇非因非果
◇你有念,就有因果;你無念,因果就沒有了
◇「我無念了」,你還有因果:你還有個無念
◇修無念,將來果報在無想天
◇真的念頭沒有了:起心動念斷掉了,初住以上法身大士
◈一切法的起因是第一個念頭
◇一切法的起因是第一個念頭,一念不覺,這一念沒有原因,所以叫無始無明:它沒有開始

  下面說「又《天臺壽量品疏》」,這是《法華經》上的,「云:如者,法如如境,非因非果,有佛無佛,性相常然。遍一切處而無有異為如,不動而至為來。指之為法身如來也。」《法華經》上這段話也是講的法身如來,都是講的自性。「法如如境」,這個如如境是比喻,如如是沒有兩樣,性相一如,性如其相,相如其性,性相是一體,理事是一體,因果是一體,整個宇宙所有一切現象全是一體。「非因非果」,有沒有因果?有因果。為什麼說有因果?你有念就有因果;你無念,因果就沒有了我無念了,無念你還有因果,為什麼?你有無念,你沒辦法,你還有個無念。無念也不能有,真的要是修無念的時候,將來到哪裡去?到無想天去了,果報在無想天。所以無念也沒有,那叫做什麼?真的念頭沒有了,起心動念斷掉了,起心動念斷掉是初住以上法身大士的境界,這個要知道。一切法的起因是第一個念頭起心動念,一念不覺,這一念是什麼原因?沒有原因,所以叫無始無明,它沒有開始。這是跟你講真話,事實真相,沒有開始。迷了,這一句話很難懂

◈第一念沒因、沒有時間:就在當下
◇無始無明怎麼起來的?
◇「無始」解釋成很久很久以前,解錯了;真正解釋:根本沒有開始
◇演若達多迷頭認影:那個迷什麼時候發生的?
◇那就是一念不覺:找不到原因
◇第一個念頭沒有原因;第二個念頭,第一個念頭是因
◇第一念沒有因,這個念沒有時間:就在當下

  早年我在台中學《楞嚴經》,經裡有這麼一個問題,無始無明怎麼起來的?我們原先把「無始」這兩個字解釋什麼?解釋時間,好像很久很久很久以前,我們解錯了真正解釋的意思,根本沒有開始。沒有開始,它真有這麼回事情,所以釋迦牟尼佛,因為這個問題是富樓那尊者提出來的,富樓那是阿羅漢,佛舉一個比喻,「演若達多迷頭認影」,這樁故事大家都知道。是有錯誤,演若達多是有錯誤,這迷頭認影我們講也不好講,我講另外一個比喻跟它完全相同的。我念小學、初中的時候是在抗戰期間,中日戰爭,那個時候小學五、六年級叫高年級,五、六年級的學生就接受軍訓,那初中就更不必說了。小學五、六年級就受軍訓,所以我們也受過軍事訓練。軍訓裡面最平常的緊急集合,早晨,這教官在操場上一吹哨子,限定三分鐘服裝整齊就到那裡去排隊去了,操場去排隊去了。這常常看到的,我服裝整齊的時候,忽然慌慌張張的就問同學,「我的帽子不見了,在哪裡?」人家說「你帽子不就戴在頭上嗎?」一摸是真的。迷頭認影,你說那個迷有沒有時間?什麼時候發生的?演若達多迷頭認影故事跟這個一樣的性質,真的會發生慌張,你說那一念,那就是一念不覺,忘掉自己帽子已經戴上了,那一念不覺。那個一念不覺有什麼原因?找不到原因第一個念頭沒有原因,第二個念頭有原因,是什麼?第一個念頭是因,才有第二個念頭,第二個念頭是第三個念頭的因,往後都有,都有因果。所以第一念沒有因,這個念沒有時間,你說幾時起來的?沒有,就在當下

◈念頭一斷,這世界馬上就沒有了
◇我們妄念一個接一個,你才看到這個世界
◇假如我們念頭一斷,這世界馬上就沒有了
◇就像我們看電影,哪一張底片要是斷掉,電影馬上就沒了,一片空白
◇我們這個世界還相續、還在存在:念頭沒斷
◈個人是個人的宇宙,彼此不相關
◇個人是個人世界,彼此不相關:我的念頭斷了,我的六道沒有了;你們的六道在
◇個人是個人的宇宙,各各不相到
◈有緣眾生:他相信、理解、真幹
◇你覺悟之後,你才有能力幫助別人覺悟、在十法界裡應化,幫助有緣眾生
◇有緣眾生:你跟他講,他相信、理解、真幹
◇只要打開這個網路、衛星電視頻道,都是有緣人
◈第一義非因非果;第二義有因有果
◇第一義裡頭非因非果;第二義裡頭有因有果
◇十法界裡頭有因有果。實報莊嚴土裡頭還是有因有果,它不是第一義
◇常寂光是第一義,無因無果
◈因果跟能生萬法同時生的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因果跟能生萬法同時生的,沒有先後,因果也是萬法之一

  所以我們這個妄念,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你才看到這個世界假如我們這個念頭一斷,這世界馬上就沒有了,為什麼?它是假的。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電影那個底片一張一張,哪一張底片要是斷掉,電影馬上就沒了,一片空白,就這麼個道理。所以要曉得,我們這個世界還相續、還在存在的時候,念頭沒斷個人是個人世界,彼此不相關我的念頭斷了,我的六道沒有了,你們的六道在;你的六道這個妄念斷掉,這一念斷掉,起心動念沒有了,你的六道沒有了,他的六道還在。個人是個人的,個人是個人的宇宙,各各不相到,佛在大乘教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你一覺悟之後,你才有能力幫助別人覺悟,你才有能力在十法界裡面應化身,以應身、化身來幫助這些有緣眾生有緣眾生是什麼?他相信你的,你跟他講,他相信,他能理解,他真幹,這就是跟你有緣。現在結緣比從前方便,你看現在我們用網路跟多少人結緣,在全世界,只要人家打開這個頻道,都是有緣人,衛星電視這非常普遍。這裡講到「非因非果」,這是真的,第一義裡頭非因非果;第二義裡頭有因有果,也就是十法界裡頭有因有果。實報莊嚴土裡頭還是有因有果,它不是第一義常寂光是第一義,常寂光裡頭無因無果,只有這麼一個境界。因果跟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因果是跟能生萬法同時生的,因果也是萬法之一,同時生的,沒有先後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五七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39-0157




又《天臺壽量品疏》云:「
者,
法如如境,
非因非果,
有佛無佛性相常然。
遍一切處而無有異

不動而至為

指之為法身如來也。」

◎ 法藏因地第四



2025年7月21日 星期一

不能生真心;一定就生妄心|兩種心都不生,常寂光|真心現方便土、實報土;妄心現六道輪迴|妄依真;真不依妄:菩提心重要|用真心的是真人;用妄心的是假人|學佛為什麼:從假人希望回歸到真人|淨空老法師

 


不能生真心;一定就生妄心|兩種心都不生,常寂光|真心現方便土、實報土;妄心現六道輪迴|妄依真;真不依妄:菩提心重要|用真心的是真人;用妄心的是假人|學佛為什麼:從假人希望回歸到真人|淨空老法師


◈菩提心功用太大:能生萬法
◇第一,顯菩提心之功用
◇知道功用就知道:為什麼要發菩提心、修菩薩行
◇菩提心的功用太大了,說不盡:菩提心能生萬法,萬法是全宇宙
◇菩提心就是真心自性
◇整個宇宙從心現:這個心就是菩提心
◈不能生真心;一定就生妄心
◇真心能現;妄心能變,妄心是阿賴耶
◇不能生真心;一定就生妄心
◇兩種心都不生,常寂光

  「道綽大師於發菩提心有四番議論」。下面把這四段都會集在此地。「第一,顯菩提心之功用」。知道功用就知道為什麼要發菩提心,為什麼要修菩薩行,這就搞清楚、搞明白了。菩提心的功用太大了,說不盡,為什麼?因為菩提心能生萬法,萬法是全宇宙菩提心就是真心,菩提心就是自性整個宇宙從哪來的?《華嚴經》上給我們說,心現,這個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不是妄心,真心能現,妄心能變,妄心是阿賴耶;換句話說,我們不能生真心,一定就生妄心。如果兩種心都不生,什麼境界?常寂光,那就圓滿了。不可能不生

◈真心現方便、實報;妄心現六道
◇佛法界又分四土:同居淨土、方便有餘、實報莊嚴、常寂光土,全是心現的
◇菩薩、聲聞所現:真心、妄心同時起作用
◇真心現方便土、實報土
◇妄心現六道輪迴:欲界、色界、無色界,識變的
◈妄依真;真不依妄
◇妄心依真心變的。妄依真;真不依妄,你就曉得菩提心重要了
◈學佛為什麼:從假人回歸到真人
◇用真心的是真人;用妄心的是假人
◇假人不是人;真人才是人

  在十法界裡,十法界裡面包括一切諸佛剎土,一切諸佛剎土包括在哪裡?佛法界,十法界最高的是佛法界。佛法界裡面,像極樂世界,佛法界,又分四土,諸位都知道的,同居淨土、方便有餘、實報莊嚴、常寂光土,全是心現的。如果不是諸佛所現,菩薩、聲聞所現的呢?那兩種作用都起,就是真心、妄心同時起作用真心現的是方便土、實報土,妄心現的是六道輪迴,我們講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識變的,妄心變現的。妄心依什麼變的?依真心變的。妄依真,真不依妄,你就曉得菩提心重要了。菩提心是真心,我們再講一句很白的話,用真心的是真人,這個大家好懂,用妄心的是假人假人就不是人,真人才是人。我把話說白了,大家容易懂。

◇學佛為什麼:從假人希望回歸到真人
◈覺悟的人用菩提心
◇佛跟菩提是一個意思
◇菩提翻作覺,佛翻作覺者
◇覺悟的人用菩提心:不但通出世間法;還通世間法
◈聖賢教育就抓住這一點點真心
◇老實人很可貴
◇老實人是說真話人,沒有妄語,不自欺
◇老實人:用妄心裡,還有一點點真心的成分存在,那一點非常珍貴
◇聖賢教育就抓住這一點,慢慢把虛妄的習氣淘汰乾淨,回歸圓滿的真性,那就叫成佛

  學佛為什麼?我們從假人希望回歸到真人,這就叫學佛。佛跟菩提是一個意思菩提翻作覺,佛翻作覺者覺悟的人叫佛,覺悟的人用菩提心,差別就在此地。不但通出世間法,還通世間法。世間法裡面所謂的是老實人,老實人很可貴,老實人是什麼?老實人是說真話人,沒有妄語,不自欺老實人就是用妄心裡面他還有真心的成分存在,還有那麼一點點,那一點非常珍貴。如果遇到聖賢教育,聖賢教育就抓住這一點,慢慢把虛妄的習氣淘汰乾淨,回歸圓滿的真性,那就叫成佛了,那就叫成聖人了。

◈當相即是;就是不悟
◇十法界依正莊嚴,無非是真心跟妄心交錯在一起,現出這個境界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當相即是;就是不悟
◈悟了就沒事;不悟就造業
◇業有善、惡、無記
◇無記業沒有報,但是它不覺悟:他沒有貪瞋;他有痴
◇學大乘的同學,要搞明白:回光返照,把自己的問題找到;找到之後改正過來,就叫修行
◇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回歸無上菩提、回歸自性:這叫真修

  這樁事情,一切眾生沒有離開。十法界依正莊嚴,無非是真心跟妄心交錯在一起,現出這個境界,我們講事實真相。就在眼前,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當相即是,就是不悟悟了就沒事,不悟就造業,起心動念造業,言語造業,動作造業。業有善、有惡、有無記,無記是什麼?說不上是善惡,像口渴喝一杯水,說不上善惡,這叫無記業。無記業沒有報,但是它有問題,什麼問題?迷惑顛倒,他不覺悟。所以貪瞋痴裡頭,他沒有貪、沒有瞋,他有痴。這些,我們學佛的同學,尤其是學大乘,要搞清楚、要搞明白,然後回光返照,把自己的問題就找到了。找到之後改正過來,這就叫修行,行是行為,修是修改、修正,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回歸無上菩提,回歸自性,這叫真修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O九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09



2025年7月20日 星期日

如何仰信|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這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最高的指導原則|妄起想念,不稱法性|諸佛如來離於見相|佛菩薩不會把見相、思惟放在心上,所以他的心真實、心包太虛|心量小是妄心|淨空老法師

 


如何仰信|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這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最高的指導原則|妄起想念,不稱法性|諸佛如來離於見相|佛菩薩不會把見相、思惟放在心上,所以他的心真實、心包太虛|心量小是妄心|淨空老法師


◈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
◇如何仰信?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這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最高指導原則
◇一切境界,整個宇宙物質、精神、自然境界,都是離於想念:沒有想、沒有念
◇想是想像,念是妄念:都不是真的
◇以眾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
◇法性是事實真相;妄起想念,跟事實真相相違背
◈諸佛如來離於見相,無所不遍
◇諸佛如來離於見相,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
◇佛菩薩不會把見相、思惟放在心上
◇心裡沒有這些東西,所以他的心真實、心廣大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無所不遍是真心;心量小是妄心

  現在講,「如何仰信」,我們怎麼樣去仰信他?「應如《起信論》所云: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這從根本上說起。學佛的同學,這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最高的指導原則。我們必須要曉得,一切境界,這是講整個宇宙,物質境界、精神的境界、自然的境界,都是離於想念,這個裡頭沒有想、沒有念想是想像,念是妄念,都不是真的。下面解釋,「以眾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分齊是分別。「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法性是什麼?事實真相。因為你妄起想念,跟事實真相相違背了,「故不能決了」,決是決斷,了是明瞭,這是凡夫把事實真相看錯了、想錯了,於是說錯了、做錯了。那應該怎麼辦?你看看,「諸佛如來離於見相」。佛菩薩跟我們的思惟不一樣,跟我們的心態完全不相同,他不會把這些見相、思惟放在心上,他心裡沒有這些東西所以他的心真實,他的心廣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就是此地講的「無所不遍」,這是真心,心量小是妄心

◈我們心量像大海;現在心量像水泡
◇真心決定是包虛空法界:是你自己本來的心量
◇看這個人喜歡,看那個人討厭,把那麼大的心量變成一點點,一、二個人都不能包容
◇甚至於心量小到連自己都包容不了,一個人生悶氣,自己跟自己鬥爭
◇佛比喻,我們心量像大海一樣;現在人心量像大海裡水泡:他認為水泡是自己,就沒辦法突破水泡
◇水泡破了,才曉得整個大海是自己
◈心量放大,把六道十法界擠破
◇佛清楚,佛教我們把心量拓開
◇心量盡量放大放大,把六道輪迴擠破,你就出輪迴;再放大,把十法界也擠破,你就成佛:完全用心量拓開都能成就
◇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能成無上道。心量突破之後海闊天空,你不會拘束在這個小地球,你的活動空間太大太大!
◇時間突破,你可以回到過去;進入未來
◇智慧開了,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六根能力恢復

  這個要記住,真心決定是包虛空、包法界的,是你自己的真心,是你自己本來的心量現在看這個人喜歡,看那個人討厭,把你那麼大的心量變成這麼一點點的,一、二個人都不能包容。甚至於小心量小到什麼程度?連自己包容自己都包不了,坐在那裡一個人在生悶氣,自己跟自己鬥爭。有這種人,你說可憐不可憐!佛在經上常用比喻,我們心量像大海一樣現在人心量像什麼?大海裡起個水泡,他認為水泡是自己,就沒有辦法突破那個水泡,六道眾生確實在此地。如果水泡破了,才曉得整個大海是自己。所以佛清楚,佛教我們把心量拓開,這也是個非常好的方法,心量盡量放大放大,把六道輪迴擠破,你就出六道輪迴了;再放大,把十法界也擠破,你就成佛。這是完全用心量拓開都能成就。所以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門門都能成無上道。心量突破之後海闊天空,你不會拘束在這個小地球這裡,你的活動空間就太大太大!不但空間突破,時間也突破了,時間突破你可以回到過去,你可以進入未來。所以這個智慧開了,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個能力恢復,六根的能力恢復

◈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
◇大乘佛法的修學,終極目標是明心見性
◈自體顯照一切妄法
◇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
◇十法界眾生錯用了心,什麼地方錯了你全知道
◇這個照,是自性本具的見聞覺知
◇見聞覺知,迷的時候稱為心理現象;覺悟了叫它自然現象,升等了
◇見聞覺知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即是諸法之性」,一切法的自性。大乘佛法的修學,終極的目標是明心見性,你明心見性了,佛陀這個學位你就拿到。「自體顯照一切妄法」,十法界的眾生錯了,錯用了心,什麼地方錯了你全知道這個照是自體、是自性,是自性裡頭本具的見聞覺知見聞覺知不是物質現象,它是什麼現象?它是自然現象迷的時候我們今天稱之為心理現象,不是物理,是心理;覺悟了,覺悟了叫它自然現象,它升等了見聞覺知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五四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39-0554




元曉師意,
如是佛智,只應仰信,不可比量。
故名「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如何仰信?

應如《起信論》所云:「
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

以眾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
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


諸佛如來
離於見相,無所不遍,
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


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
隨諸眾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是即「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 邊地疑城第四十



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欲多魔就多|沒有欲望,什麼方法也不能動搖你|你貪色,用色來誘惑你;你怕死,用武力威脅你|沒有把柄:魔也無可奈何|一切誘惑如如不動:你不動就沒事;稍稍動搖,魔就勝了|入大慈定,魔軍怖駭退散|淨空老法師

 


欲多魔就多|沒有欲望,什麼方法也不能動搖你|你貪色,用色來誘惑你;你怕死,用武力威脅你|沒有把柄:魔也無可奈何|一切誘惑如如不動:你不動就沒事;稍稍動搖,魔就勝了|入大慈定,魔軍怖駭退散|淨空老法師


◈天魔,好壞他善
◇四者天魔,好壞他善。今經所降伏者指天魔
◇菩薩昔居菩提樹下,初夜魔女來相媚亂…中夜魔軍總來逼惱
◇好色的人敵不過誘惑,就成不了道;用威武來逼迫你
◈入大慈定,魔軍怖駭奔馳退散
◇須臾覺察即入慈定,令魔兵眾摧敗墮落
◇佛用什麼來應對?入定,大慈悲心,沒有抗拒,你殺隨你殺:如如不動,絕不投降
◇魔嚇不倒你,他也佩服你;有些魔自動成為護法
◇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無論順境、逆境,絕不受影響

  天魔,外面境界,這是「好壞他善」,他指修行人。「今經所降伏者指天魔。如《婆沙論》云」,《大毘婆沙論》裡面講的,這個底下是論文,有三行,「菩薩昔居菩提樹下,初夜魔女來相媚亂」,好色的人敵不過誘惑,那就壞了,就成不了道了。「中夜魔軍總來逼惱」,這是用威武來嚇唬你,來逼迫你,「須臾覺察即入慈定,令魔兵眾摧敗墮落」。知道了,用什麼來應對?入定,大慈悲心,沒有抗拒,你殺隨你殺,你砍隨你砍,如如不動,絕不投降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就退了。他嚇不倒你,他也佩服你,有些魔就自動成為護法。所謂是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無論是順境、逆境絕不受影響

◇集諸神眾,齊整魔軍。治兵振旅,將脇菩薩
◇菩薩於是入大慈定。凡厥兵仗,變為蓮花,魔軍怖駭,奔馳退散
◇入大慈定:大慈悲的能量出現了
◇愛、柔和、清淨、大慈悲的磁場,把魔全感動了
◇魔身上帶的武器都變成蓮花,用蓮花來供佛,變成供具了
◇以上均表菩薩定力
◈化解魔難,要甚深定力、智慧
◇化解魔難,要甚深的定力、智慧,你就不受它干擾了

  「又《西域記》」,《西域記》是玄奘大師旅遊的遊記,這個裡頭有說這些事情,「集諸神眾,齊整魔軍,治兵振旅,將脇菩薩」。這是魔王集一些神眾,羅剎、修羅,這些都是惡神、凶神,來威脅、逼迫菩薩放棄修行,他們不喜歡看這個事情。「菩薩於是入大慈定」,大慈悲的能量出現了,今天講磁場,我們容易懂一點。這個磁場是愛的磁場,柔和的磁場,清淨的磁場,大慈悲的磁場,把這些魔全感動了原來身上帶的都是武器,武器都變成蓮花,用蓮花來供佛,變成供具了。「魔軍怖駭」,魔軍這個時候恐怖,就退了,「奔馳退散」。「以上均表菩薩定力」,所以化解魔難要甚深的定力、要甚深的智慧,你就不受它干擾了

◈不動就沒事;稍稍動搖,魔就勝了
◇菩薩智慧力故,大破魔軍。則顯菩薩慧力
◇一切誘惑如如不動:你不動就沒事;你心裡稍稍動搖,你就敗了,魔就勝了
◇前面《西域記》講菩薩定力;《智度論》講菩薩慧力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是故經云:以定慧力,降伏魔怨。怨指怨家
◇我們學佛,四周圍都是:有的是好意,有的是惡意;結果都是魔
◇好意來供養你、照顧你,讓你生起情執、貪愛
◇惡意來誘惑你,破壞你的修行,不讓你成就
◇無論善緣惡緣、順境逆境,要有能力辨別
◇你清楚、不迷,接受它的磨鍊,好事情,成就自己道業
◇稍稍被境界動搖,你就敗了,那個前途是不堪設想

  「又《智度論》云:菩薩智慧力故,大破魔軍。」所有一切誘惑都如如不動,你不動就沒事,你心裡稍稍動搖,你就敗了,魔就勝了。「則顯菩薩慧力」,前面是講的菩薩定力,《西域記》講菩薩定力,《智度論》講菩薩慧力。「以定慧力,降伏魔怨,怨指怨家」。怨家的意思很廣,我們學佛,四周圍都是,有的是好意,有的是惡意,但是結果?結果都是魔好意,來供養你、來照顧你,讓你生起情執,讓你生起貪愛,這是魔;惡意的時候是用這種手段來誘惑你,破壞你的修行,不讓你成就。你看,方法是一樣的,用心不一樣,這就是無論善緣惡緣、順境逆境,要有能力辨別你清楚、不迷,接受它的磨鍊,好事情,成就自己道業;稍稍被境界動搖,你就敗了,那個前途是不堪設想

◈欲多魔就多
◇欲多魔就多;沒有欲望,什麼方法也不能動搖你
◈沒有把柄:魔也無可奈何
◇你貪財貪色,用財色來誘惑你;你怕死,用武力威脅你
◇總是找你的把柄,你有把柄被他抓到,他就有手段來對付你
◇沒有把柄給人把住:財色名食睡、名聞利養什麼都不要;他對你一點辦法都沒有
◇根本還是個欲望,魔才得其便
◇人到什麼欲望都沒有了,魔看到也無可奈何;你有欲望,他就對你動手
◇不為外境所動,這才能成道

  總而言之,欲多魔就多,你要是沒有欲望的話,什麼方法也不能動搖你你貪財,用財來誘惑你;貪色,用色來誘惑你;你害怕,怕死,用威脅,用武力來威脅你總是找你的把柄,你有把柄被他抓到,他就有手段來對付你沒有把柄給人把住,我財色名食睡、名聞利養什麼都不要,他對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根本還是個欲望,魔才得其便人到什麼欲望都沒有了,魔看到也無可奈何,他就不會動手;你有欲望,他就對你動手不為外境所動,這才能成道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八十四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0-0084




類有四:淨影曰:「
一煩惱魔,謂貪嗔等,能害善法。
二陰魔,謂五陰身,共相摧滅。
三者死魔,能壞命根。
四者天魔,好壞他善。」
今經所降伏者指天魔


如《婆沙論》云:「(節錄)
菩薩昔居菩提樹下,
初夜女來相媚亂。……
中夜軍總來逼惱。……
須臾覺察即入慈定,令兵眾摧敗墮落。」


又《西域記》云:「
集諸神眾,齊整軍。治兵振旅,將脇菩薩。……
菩薩於是入大慈定。凡厥兵仗,變為蓮花,軍怖駭,奔馳退散。」

以上均表菩薩定力。


又《智度論》云:「菩薩智慧力故,大破軍。」

則顯菩薩慧力。


是故經云:「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指怨家。

◎ 德遵普賢第二



2025年7月18日 星期五

目前許多拿著佛教招牌欺騙眾生|我說了不算數;佛說了才算數|我所讚歎的,大家都要打個問號|細心去觀察:他沒有遵守三皈、三福;就不要再聽他的了|《無量壽經》念三千遍,真假你一接觸就明白|淨空老法師

 


目前許多拿著佛教招牌欺騙眾生|我說了不算數;佛說了才算數|我所讚歎的,大家都要打個問號|細心去觀察:他沒有遵守三皈、三福;就不要再聽他的了|《無量壽經》念三千遍,真假你一接觸就明白|淨空老法師


◈偏邪的人很多:他沒能得其中
◇「自然嚴整」直至「無有憂思」為一大段。其中菩薩種種妙德,皆因「適得其中」,而自然成就
◇「適得其中」這句話非常重要
◇這個時代學佛,大家想法、看法、做法都偏了:偏了還可以原諒;走邪道就不能原諒了
◇偏邪的人很多:一定要細心觀察
◇同學講經錄像我看了有時也讚歎幾句;以後有人告訴我,他所行跟他講的不一樣:這就是他沒能得其中,不是偏了,就是邪了
◇諸位觀察到偏邪,你就可以選擇:他講經可以聽;他的行為不可以取。不少啊!

  念老的註解,「自然嚴整」一直到「無有憂思」這是一大段。「其中菩薩種種妙德,皆因適得其中,而自然成就」。「適得其中」這句話非常重要學佛,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時代,大家想法、看法、做法都偏了,偏了還可以原諒,如果走邪道,那就不能原諒了。有沒有偏邪?偏邪的人很多。所以諸位同修們一定要細心觀察,他講可以聽,有不少我們的同學在講經把錄像帶寄給我給我看,我看了很歡喜,有時候也讚歎幾句,這是正常的現象。可是以後有人告訴我,他所行的、所表演現在外面的,跟他講的不一樣。這就是他沒有能夠得其中,不是偏了就是邪了。所以諸位要觀察到偏邪,然後你就可以選擇,他講經可以聽,他的行為不可以取。不少啊

◈講的跟做的完全兩回事:這很可怕!
◇佛教界在家、出家都有,打著你的旗號為非作歹
◇古時候真有修行,不但你會講,你要像個樣子,要有修行證據拿出來
◇現在會講的人很多;三皈都做不到;五戒、十善就更不必說了
◇講的跟做的完全是兩回事情,這很可怕!

  早年我還常常回國,每次到北京,我都去拜訪宗教局,葉局長對待我很好。他就告訴我,他說法師,國內有不少你們佛教界裡面,在家、出家都有,打著你的旗號為非作歹,做很多錯事。他說這個你都不知道。我說我真不知道,不是假的。他說這個我們宗教局來處理。我說謝謝你。今天說法的人跟過去不一樣,古時候真有修行,不但你會講,你講的要像個樣子,你要有修行證據拿出來,人家才相信你。現在會講的人很多,真正能夠做到的,不要說別的,三皈五戒都做不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會講,他做不到,五戒、十善那就更不必說了講的跟做的完全是兩回事情,這很可怕

◈聽的人少了;他就會反省、懺悔
◇發現他講的跟他所做的不一樣:不再讚歎
◇他講的東西與經教相應,可以聽;不想聽也可以,回家讀經,看黃念公的集註,老實念佛求生淨土
◇慢慢聽的人少了,覺悟的人多了;他就會反省、懺悔,回頭是岸

  希望同學們要多多留意,發現他講的跟他所做的不一樣,你用什麼心態來對待?真正學佛的人,對他講的不必讚歎,到此為止,不再讚歎。你仔細聽,沒有人繼續再讚歎他他講的東西與經教相應,可以聽,你要不想聽也可以,回家去讀經,看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好!不去聽,他這個道場慢慢聽的人少了,覺悟的人多了,他就會反省,他就會懺悔,回頭是岸。我們希望他能夠回頭是岸,好!

◈能夠辨別邪正、是非、得失
◇我們學習《無量壽經》這是第十四次:以前著重在解釋經文;這次著重在修行、落實
◇學了經教不能落實,不能變成自己的見解、思想、行為,那是白修了
◇如果拿這個去騙人,搞自己的名聞利養:那是幫助他造業
◇同學們聽這麼多遍了,應該能夠辨別邪正、是非、得失:有這種能力,就不會受這些偏邪的害處,只受益不受害

  所以我們學習《無量壽經》這是第十四次,我講這部經,前面十次我是用李老師眉註講的,講過十遍;用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這個註解,我講了,這次是第四遍,諸位看到第四回。第四回的講法跟以前不一樣,以前著重在解釋經文,這次著重在修行,我們怎麼落實。所以時間拉長了,你看這一遍講了三年,前面三遍都是一年完成的,標準的時間大概是一千二百個小時。過去因為一天講四個小時,一年講完。現在年歲大了,大家也很愛護我、憐憫我,要求我講兩個小時,養養身體,我也接受了。所以我們這一遍,今年是第四年,我們還是用這個方法,為什麼?學了經教不能落實,不能變成自己的見解、思想、行為,那是白修了如果拿這個去騙人,搞自己的名聞利養,那是幫助他造業,這個不好。同學們自己,聽這麼多遍了,應該能夠辨別邪正、是非、得失,我們有這種能力,就不會受這些偏邪的害處,我們只受益不受害

◈一定要遍數多,多聽
◇現在知識爆炸,我們接觸的面很廣,多半都是負面的
◇正法愈來愈稀少、愈來愈可貴
◇我們守住本位,大家在一起學習
◈我說了不算數;佛說了才算數
◇別人講的,拿著我的名義,也不要完全相信:你會上當
◇我說了也不能算數;佛說了才算數
◇我所讚歎的,大家都要打個問號
◇細心去觀察:沒有遵守三皈、三福,就不要再聽他的了

  沒有人講,我們都在網路上可以看到,時時刻刻可以看到,網路沒有時間限制。還有不少同修做成光碟,光碟的流通,這個隨身聽的流通都很好。一定要遍數多,多聽。這個方法非常契合我們現代人的根機,因為現在知識爆炸,我們接觸的面很廣,多半都是負面的。佛法亦不例外,正法真的是愈來愈稀少,愈來愈可貴我們守住我們的本位,大家在一起學習別人講的,拿著我的名義,也不要完全相信,因為你會上當,你會受騙。我說了也不能算數,這就對了,要釋迦牟尼佛說了才算數,阿彌陀佛說了才算數我所讚歎的,大家都要打個問號在那裡,是不是真的?你可以細心去觀察,觀察覺得他沒有遵守三皈,沒有遵守淨業三福,我們就不要再聽他的了

◈無量壽經念三千遍;註解看三十遍
◇舊的東西多聽幾遍有好處,要是一心專注也能開悟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我們有沒有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念三千遍你就不會上當:真的假的你一接觸就明白了
◇經要多讀;然後黃念公註解看三十遍
◇然後經也不必聽、註也不必看,一句佛號念到底,肯定往生,我們這一生學佛大功告成

  舊的東西多聽幾遍有好處,要是一心專注也能開悟,一遍一遍聽,十遍沒有開悟,二十遍開悟了,二十遍沒有開悟,三十遍開悟了。古人教我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開悟。我們有沒有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你念三千遍你就不會上當,為什麼?真的假的你一接觸就明白了經要多讀,然後看註解,看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把這個註解看三十遍然後經也不必聽,註也不必看,一句佛號念到底,肯定往生,我們這一生學佛大功告成

◈適得其中,自然成就
◇菩薩種種妙德,皆因適得其中,自然成就
◇目前許多拿著佛教招牌欺騙眾生,這幾句話給我們做一個判斷的標準
◇只要適得其中,自然成就菩薩無量智慧、妙德
◇這一段,釋迦牟尼佛說了八個自然

  這是今天講到這個地方,「菩薩種種妙德,皆因適得其中,自然成就」,這幾句話可以解決我們目前許許多多冒充佛教,拿著佛教招牌到處欺騙眾生,給我們做了一個判斷的標準只要適得其中,自然就成就了,成就什麼?菩薩無量智慧、無量妙德,妙德是講行持。末後結語好,這念老結的,自然成就。這一段,釋迦牟尼佛說了八個自然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三八二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82




自然嚴整」直至「無有憂思」為一大段。

其中菩薩種種妙德,皆因「適得其中」,而自然成就。

◎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2025年7月17日 星期四

念頭動了,說明沒放下|放下的人沒念頭|沒有念頭的人叫得定,淨土叫念佛三昧|定管用,定到一定時候開悟了|經,搞明白了;根跟境界接觸,因為有疑,所以放不下:放不下,疑慢慢就加深|學了就要放下|淨空老法師

 


念頭動了,說明沒放下|放下的人沒念頭|沒有念頭的人叫得定,淨土叫念佛三昧|定管用,定到一定時候開悟了|經,搞明白了;根跟境界接觸,因為有疑,所以放不下:放不下,疑慢慢就加深|學了就要放下|淨空老法師


◈把經教落實變成生活行為
◇學佛,如果不能把經教落實變成自己生活行為,那都是假的
◇儒家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這都是修學的層次;後頭有篤行,就是落實到生活
◈看得清楚;如如不動:當體即空
◇全用上了,聖人;大半用上了,賢人;少分用上了,辟支佛、阿羅漢;沒用上,六道凡夫
◇怎麼用?見色不被色誘惑,看得清楚;如如不動:知道它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真相
◇真相量子力學家看到了;他還是放不下:煩惱習氣不容易斷;斷了煩惱習氣才證果
◈功夫完全在篤行、完全在放下
◇阿羅漢放下執著;菩薩放下分別;能把無始無明放下就成佛
◇佛法修行用功,不出看破放下
◇真能看得破放得下,你就入佛門了,真的是釋迦弟子
◇功夫完全在篤行、完全在放下
◇等覺菩薩放下最後一品生相無明,就成佛了,究竟圓滿,大功告成
◇說得容易,做起來太難!一樣都放不下

  修學佛法,如果不能把經教落實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那都是假的,不是真的。儒家告訴我們,修學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這都是講你修學的層次,後頭有篤行,篤行就是什麼?落實到生活,落實到工作,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用上了。用上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全用上了,聖人;大半都用上了,賢人;少分用上了是辟支佛跟阿羅漢;沒用上,六道凡夫,這麼個分法。我們今天什麼地位?六道凡夫,沒用上。怎麼用?佛教導我們,見色不被色誘惑,色你看得清楚,如如不動,知道它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真相。這樣的真相,今天量子力學家看到了,我們沒看到。量子力學家看到了,他還是放不下,放不下,我們知道煩惱習氣不容易斷,斷了煩惱習氣才證果阿羅漢放下執著,他還有分別,菩薩放下分別,證菩薩果位,菩薩能把無始無明放下就成佛了,大乘經上說的。佛法裡頭修行用功,不出看破放下真能看得破放得下,你就入佛門了,真入門,不是假的,真的是釋迦的弟子功夫完全在篤行,完全在放下等覺菩薩放下最後一品生相無明,就成佛了,究竟圓滿,大功告成。說得容易,做起來太難!不要說這麼多,一樣都放不下

◈疑所以放不下;放不下疑就加深
◇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
◇外面五塵境界接觸到,起什麼心?貪瞋痴慢疑
◇貪瞋痴慢一般凡夫都有
◇疑是佛門弟子:經搞明白了,根跟境界接觸,因為有疑,所以放不下;因為放不下,疑慢慢就加深
◈放下的人沒念頭
◇學了就要放下
◇禪宗,放下到一法不立,不准你有個念頭動
◇念頭動了,說明沒放下:放下的人沒念頭
◇沒有念頭的人叫得定,淨土叫念佛三昧
◇定管用:定到一定時候開悟了

  財、色、名、食、睡,大乘經裡面佛說,這五個是地獄五條根。我們對著外面的五塵境界,見到,聽到,接觸到,起心動念,起什麼心?貪瞋痴慢疑貪瞋痴慢一般凡夫都有。那個疑是什麼?疑是佛門弟子,經,他搞清楚搞明白了,根跟境界接觸,他因為有疑,所以他放不下。因為放不下,疑慢慢就加深。所以學了,沒有別的,學了就要放下。宗門表演得好,禪宗,放下到一法不立,不准你有個念頭動。念頭起來了,念頭動了,說明沒放下放下的人沒念頭。沒有念頭的人叫得定,得三昧了。我們修淨土的人叫念佛三昧;學天台的人叫法華三昧;學賢首的人叫華嚴三昧。得定了,定管用,定到一定的時候開悟了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四一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