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菩提心不是只對念佛講的|念佛用菩提心;生活用分別執著:那就錯了|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淨土怎麼來的?清淨心感應得來的|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心不清淨,不能往生|心清淨,念一聲都能往生|淨空老法師
◈一念淨心、一念淨信
◇一念淨心、一念淨信:跟彌陀相應;跟彌陀本願相應
所以這個一念淨心、一念淨信,跟彌陀相應,跟彌陀的本願相應。
◇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沒有不往生的道理
◇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定生彼國
◈往生真因:心淨則佛土淨
◇往生真正的因是心淨則佛土淨
◇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心不清淨,不能往生
◇心清淨,念一聲都能往生
◇淨土怎麼來的?清淨心感應得來的
◇我們這叫穢土:我們的心不清淨、染污、雜亂、不平,這樣的心感得這種土
◈整個宇宙,總是「自心現量」
◇十法界、諸佛剎土,統統是心現的,統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
◇整個宇宙,無論哪個階層所生活的環境,總是「自心現量」
◇除了自心現量之外,沒有一法可得
◇明白這個道理,念佛往生我們不懷疑了:有理論的依據
下面說,「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沒有不往生的道理。「今云乃至獲得一念淨心」,這是得到了,「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定生彼國」。所以,往生真正的因是心淨則佛土淨。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心不清淨,不能往生。如果心清淨,念一聲都能往生。為什麼?那個國土叫淨土。淨土怎麼來的?清淨心感應得來的。我們這個地球叫穢土,為什麼是穢土?我們的心不清淨,染污、雜亂、不平,這樣的心感得的是這種土。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包括諸佛剎土,統統是心現的,唯心所現,統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不離開這個原則。總的來說,整個宇宙,無論是哪個階層,我們所生活的環境,《楞伽經》上說得好,總是「自心現量」。這句話講得好,講盡了,一句話講明白、講清楚了,講盡了,除了自心現量之外,沒有一法可得。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念佛往生我們不懷疑了,有理論的依據,有最新的科學理論的支持,怎麼會錯?
◈一心、一念:淨宗法門理體
◇前後呼應,同顯一心與一念之旨。此實淨土法門之妙體
◇一心就是一念,一念就是一心
◇一心跟一念是淨宗法門的理體
◇夏師之會集,慈老之科判,均契諸佛本懷,深顯禪淨不二,實大有功於聖教
下面說,「前後呼應,同顯一心與一念之旨」。一心就是一念,一念就是一心,兩個名詞是一樁事情。「此實淨土法門之妙體」,這句話說得好,這個一心跟一念是淨宗法門的理體,妙極了,叫妙體。「夏師之會集」,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慈舟老法師的科判,「均契諸佛本懷,深顯禪淨不二,實大有功於聖教」。
(中略)
◈一心與一念,文異而實同
◇心的作用就是念;念的本體就是心
◇說心,從體上講;說念,從用上講
◈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
◇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
◇這個境界是阿彌陀佛的境界,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我們學淨土,不但希望我們這一生要往生極樂,更希望我們生極樂能提高品位
◇極樂四土三輩九品,細分品類無量
◇眾生根性不相同,品類差別自然就多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一心與一念,文異而實同」,一個講心,一個講念,文字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心的作用就是念,念的本體就是心,說心,從體上講,說念,從用上講,起作用上講。「《教行信證》曰: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這個道理一定要懂,這個境界是佛的境界,說得親切一點,是阿彌陀佛的境界,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學佛,學淨土,不但希望我們這一生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更希望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能提高品位。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這是略說、是概論,經上講得很清楚,不能細分,細分品類無量,十方世界的眾生根性不相同,品類差別自然就多。
◈提升品位全憑清淨心
◇在哪裡修?日常對人事物,用真心;不用妄心,用一心;不用二心
◇養成習慣,往生縱然不能生實報土,肯定是方便有餘土
◇這是真的,帶得去的
◈帶得去的努力;帶不去的不放心上
◇世間名聞利養、親情眷屬、金銀財寶,沒有一樣能帶去:凡是帶不去的絕不放在心上,要把它捨乾淨,沒有牽掛、累贅
◇帶得去的要認真努力:清淨平等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我們提升品位全憑清淨心。我們在哪裡修?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用真心,不用妄心,用一心,不用二心,這樣養成習慣,我們往生,縱然不能生實報土,肯定是方便有餘土,這是真的,帶得去的。世間名聞利養、親情眷屬、金銀財寶,沒有一樣能帶去,凡是帶不去的絕不放在心上,要把它捨乾淨,沒有牽掛、沒有累贅。帶得去的要認真努力,帶得去的是什麼?清淨平等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發菩提心不是只對念佛講的
◇念佛用菩提心;生活用分別執著:那就錯了
◇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
◇用菩提心念佛;用菩提心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才有感應道交、人生最高的享受
◈煩惱習氣縱然不能斷,要減輕
◇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縱然不能斷,要把它減輕,不能讓它增長、現行:控制住就是忍辱、禪定
◇沒有得禪定之前能忍、不發作;忍久了自然得定;定久了自然開智慧
發菩提心不是只對念佛講的,我念佛用菩提心,我日常生活當中處世待人我還用分別執著,那就錯了。祖師大德說的話,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這個話我們聽多了。我們用菩提心念佛,我用菩提心生活,用菩提心工作,用菩提心處事待人接物,這就對了,這才真正有感應道交,這才是像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把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縱然不能斷,要把它減輕,不能讓它增長,不能讓它現行,這個控制住就是忍辱跟禪定。沒有得禪定之前能忍,不發作,忍久了自然得定,定久了自然開智慧。
◈一切境緣當中,保持一念清淨
◇練順境裡不起貪戀,逆境裡沒有瞋恚:這忍辱的功夫
◇小小不如意,心裡就有怨恨:學佛的功夫全廢了,禁不起考驗
◇順境善緣不生貪愛;逆境惡緣不生瞋恚
◇對於環境、人都要生感恩的心:它來考試我;我考試及格通過了,這是大恩大德
◇沒有這些人考試,我怎麼知道自己境界提升?
◇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禁得起折磨、考驗,在這裡頭看看你是不是一念清淨
◇在一切境緣當中,保持一念清淨:這是往生極樂的保證、真因
現在練,練什麼?順境裡頭不起貪戀,逆境裡頭沒有瞋恚,這功夫,忍辱的功夫。小小不如意,心裡頭就有怨恨,錯了,我們學佛的功夫全廢了,禁不起考驗。所以蕅益大師說得很好,順境善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順境,好環境,你很喜歡,善緣,你遇到的人都是好人,都是你喜歡的人,這個時候什麼?不生貪愛。逆境,外面環境非常不好,處處都是障礙,惡緣,遇到的人都是找麻煩的,都是冤親債主,在這裡面不生瞋恚。我們對於環境、對於人都要生感恩的心,為什麼?它來考試我。我考試及格了,通過了,這是大恩大德。沒有這些人考試,我怎麼知道自己境界提升?怎麼能知道自己現在在某一個階段?於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禁得起折磨,禁得起考驗,在這裡頭看看你是不是一念清淨。念佛人,在一切境緣當中,保持一念清淨,這就對了,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保證,真因。
◈我就這一個目標:往生極樂
◇信心無二之心,即是一心,亦即是一念
◇往生極樂世界:我就這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其他附帶的,做自己往生淨土的資糧
◇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到極樂世界,憑藉這個功德提升品位
◇這個世間一切的一切全放下,不再放在心上
◈要從根本下手:規矩是戒定慧
◇真正發大菩提心,能捨己為人、救度眾生,就要培養自己的智慧德相:以菩薩、祖師大德再來的身分拯救大法
◇要從根本下手:能講經不行,能修行也不行;一定要按照規矩走,規矩是戒定慧,要先學戒
「信心無二之心,即是一心」。我這一生生在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往生極樂世界,我就這一個方向,就這一條路,一個目標,其他的?附帶的。這個附帶也做自己往生淨土的資糧,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到西方極樂世界,憑藉這個功德提升品位。這個世間裡頭一切的一切全放下,不再放在心上,這就對了。真正發大菩提心,能捨己為人,要救度這個世間眾生,就要培養自己的智慧德相,以菩薩再來、祖師大德的身分來拯救大法。那要怎樣?要從根本下手。能講經不行,能修行也不行,一定要按照規矩走,規矩是戒定慧,要先學戒。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六四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0-0464
本品中,「一念淨心」,即前《十方佛讚品》中之「一念淨信」也。
前云「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
今云「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定生彼國。」
前後呼應,同顯一心與一念之旨。
此實淨土法門之妙體。
夏師之會集,
慈老之科判,
均契諸佛本懷,
深顯禪淨不二,實大有功於聖教。
一心與一念,文異而實同。
《教行信證》曰:「
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
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
謂信心無二之心,即是一心,亦即是一念。
並謂此為清淨報土之真因,則往生者必將登實報莊嚴土,而成地上之大士。
一心之不可思議殊勝功德,於此可見。
◎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