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多魔就多|沒有欲望,什麼方法也不能動搖你|你貪色,用色來誘惑你;你怕死,用武力威脅你|沒有把柄:魔也無可奈何|一切誘惑如如不動:你不動就沒事;稍稍動搖,魔就勝了|入大慈定,魔軍怖駭退散|淨空老法師
◈天魔,好壞他善
◇四者天魔,好壞他善。今經所降伏者指天魔
◇菩薩昔居菩提樹下,初夜魔女來相媚亂…中夜魔軍總來逼惱
◇好色的人敵不過誘惑,就成不了道;用威武來逼迫你
◈入大慈定,魔軍怖駭奔馳退散
◇須臾覺察即入慈定,令魔兵眾摧敗墮落
◇佛用什麼來應對?入定,大慈悲心,沒有抗拒,你殺隨你殺:如如不動,絕不投降
◇魔嚇不倒你,他也佩服你;有些魔自動成為護法
◇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無論順境、逆境,絕不受影響
天魔,外面境界,這是「好壞他善」,他指修行人。「今經所降伏者指天魔。如《婆沙論》云」,《大毘婆沙論》裡面講的,這個底下是論文,有三行,「菩薩昔居菩提樹下,初夜魔女來相媚亂」,好色的人敵不過誘惑,那就壞了,就成不了道了。「中夜魔軍總來逼惱」,這是用威武來嚇唬你,來逼迫你,「須臾覺察即入慈定,令魔兵眾摧敗墮落」。佛知道了,用什麼來應對?入定,大慈悲心,沒有抗拒,你殺隨你殺,你砍隨你砍,如如不動,絕不投降。魔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就退了。他嚇不倒你,他也佩服你,有些魔就自動成為護法。所謂是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無論是順境、逆境絕不受影響。
◇集諸神眾,齊整魔軍。治兵振旅,將脇菩薩
◇菩薩於是入大慈定。凡厥兵仗,變為蓮花,魔軍怖駭,奔馳退散
◇入大慈定:大慈悲的能量出現了
◇愛、柔和、清淨、大慈悲的磁場,把魔全感動了
◇魔身上帶的武器都變成蓮花,用蓮花來供佛,變成供具了
◇以上均表菩薩定力
◈化解魔難,要甚深定力、智慧
◇化解魔難,要甚深的定力、智慧,你就不受它干擾了
「又《西域記》」,《西域記》是玄奘大師旅遊的遊記,這個裡頭有說這些事情,「集諸神眾,齊整魔軍,治兵振旅,將脇菩薩」。這是魔王集一些神眾,羅剎、修羅,這些都是惡神、凶神,來威脅、逼迫菩薩放棄修行,他們不喜歡看這個事情。「菩薩於是入大慈定」,大慈悲的能量出現了,今天講磁場,我們容易懂一點。這個磁場是愛的磁場,柔和的磁場,清淨的磁場,大慈悲的磁場,把這些魔全感動了。原來身上帶的都是武器,武器都變成蓮花,用蓮花來供佛,變成供具了。「魔軍怖駭」,魔軍這個時候恐怖,就退了,「奔馳退散」。「以上均表菩薩定力」,所以化解魔難要甚深的定力、要甚深的智慧,你就不受它干擾了。
◈不動就沒事;稍稍動搖,魔就勝了
◇菩薩智慧力故,大破魔軍。則顯菩薩慧力
◇一切誘惑如如不動:你不動就沒事;你心裡稍稍動搖,你就敗了,魔就勝了
◇前面《西域記》講菩薩定力;《智度論》講菩薩慧力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是故經云:以定慧力,降伏魔怨。怨指怨家
◇我們學佛,四周圍都是:有的是好意,有的是惡意;結果都是魔
◇好意來供養你、照顧你,讓你生起情執、貪愛
◇惡意來誘惑你,破壞你的修行,不讓你成就
◇無論善緣惡緣、順境逆境,要有能力辨別
◇你清楚、不迷,接受它的磨鍊,好事情,成就自己道業
◇稍稍被境界動搖,你就敗了,那個前途是不堪設想
「又《智度論》云:菩薩智慧力故,大破魔軍。」所有一切誘惑都如如不動,你不動就沒事,你心裡稍稍動搖,你就敗了,魔就勝了。「則顯菩薩慧力」,前面是講的菩薩定力,《西域記》講菩薩定力,《智度論》講菩薩慧力。「以定慧力,降伏魔怨,怨指怨家」。怨家的意思很廣,我們學佛,四周圍都是,有的是好意,有的是惡意,但是結果?結果都是魔。好意,來供養你、來照顧你,讓你生起情執,讓你生起貪愛,這是魔;惡意的時候是用這種手段來誘惑你,破壞你的修行,不讓你成就。你看,方法是一樣的,用心不一樣,這就是無論善緣惡緣、順境逆境,要有能力辨別。你清楚、不迷,接受它的磨鍊,好事情,成就自己道業;稍稍被境界動搖,你就敗了,那個前途是不堪設想。
◈欲多魔就多
◇欲多魔就多;沒有欲望,什麼方法也不能動搖你
◈沒有把柄:魔也無可奈何
◇你貪財貪色,用財色來誘惑你;你怕死,用武力威脅你
◇總是找你的把柄,你有把柄被他抓到,他就有手段來對付你
◇沒有把柄給人把住:財色名食睡、名聞利養什麼都不要;他對你一點辦法都沒有
◇根本還是個欲望,魔才得其便
◇人到什麼欲望都沒有了,魔看到也無可奈何;你有欲望,他就對你動手
◇不為外境所動,這才能成道
總而言之,欲多魔就多,你要是沒有欲望的話,什麼方法也不能動搖你。你貪財,用財來誘惑你;貪色,用色來誘惑你;你害怕,怕死,用威脅,用武力來威脅你。總是找你的把柄,你有把柄被他抓到,他就有手段來對付你。沒有把柄給人把住,我財色名食睡、名聞利養什麼都不要,他對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根本還是個欲望,魔才得其便。人到什麼欲望都沒有了,魔看到也無可奈何,他就不會動手;你有欲望,他就對你動手。不為外境所動,這才能成道。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八十四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0-0084
魔類有四:淨影曰:「
一煩惱魔,謂貪嗔等,能害善法。
二陰魔,謂五陰身,共相摧滅。
三者死魔,能壞命根。
四者天魔,好壞他善。」
今經所降伏者指天魔。
如《婆沙論》云:「(節錄)
菩薩昔居菩提樹下,
初夜魔女來相媚亂。……
中夜魔軍總來逼惱。……
須臾覺察即入慈定,令魔兵眾摧敗墮落。」
又《西域記》云:「
集諸神眾,齊整魔軍。治兵振旅,將脇菩薩。……
菩薩於是入大慈定。凡厥兵仗,變為蓮花,魔軍怖駭,奔馳退散。」
以上均表菩薩定力。
又《智度論》云:「菩薩智慧力故,大破魔軍。」
則顯菩薩慧力。
是故經云:「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怨指怨家。
◎ 德遵普賢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