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仰信|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這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最高的指導原則|妄起想念,不稱法性|諸佛如來離於見相|佛菩薩不會把見相、思惟放在心上,所以他的心真實、心包太虛|心量小是妄心|淨空老法師
◈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
◇如何仰信?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這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最高指導原則
◇一切境界,整個宇宙物質、精神、自然境界,都是離於想念:沒有想、沒有念
◇想是想像,念是妄念:都不是真的
◇以眾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
◇法性是事實真相;妄起想念,跟事實真相相違背
◈諸佛如來離於見相,無所不遍
◇諸佛如來離於見相,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
◇佛菩薩不會把見相、思惟放在心上
◇心裡沒有這些東西,所以他的心真實、心廣大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無所不遍是真心;心量小是妄心
現在講,「如何仰信」,我們怎麼樣去仰信他?「應如《起信論》所云: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這從根本上說起。學佛的同學,這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最高的指導原則。我們必須要曉得,一切境界,這是講整個宇宙,物質境界、精神的境界、自然的境界,都是離於想念,這個裡頭沒有想、沒有念。想是想像,念是妄念,都不是真的。下面解釋,「以眾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分齊是分別。「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法性是什麼?事實真相。因為你妄起想念,跟事實真相相違背了,「故不能決了」,決是決斷,了是明瞭,這是凡夫把事實真相看錯了、想錯了,於是說錯了、做錯了。那應該怎麼辦?你看看,「諸佛如來離於見相」。佛菩薩跟我們的思惟不一樣,跟我們的心態完全不相同,他不會把這些見相、思惟放在心上,他心裡沒有這些東西。所以他的心真實,他的心廣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就是此地講的「無所不遍」,這是真心,心量小是妄心。
◈我們心量像大海;現在心量像水泡
◇真心決定是包虛空法界:是你自己本來的心量
◇看這個人喜歡,看那個人討厭,把那麼大的心量變成一點點,一、二個人都不能包容
◇甚至於心量小到連自己都包容不了,一個人生悶氣,自己跟自己鬥爭
◇佛比喻,我們心量像大海一樣;現在人心量像大海裡水泡:他認為水泡是自己,就沒辦法突破水泡
◇水泡破了,才曉得整個大海是自己
◈心量放大,把六道十法界擠破
◇佛清楚,佛教我們把心量拓開
◇心量盡量放大放大,把六道輪迴擠破,你就出輪迴;再放大,把十法界也擠破,你就成佛:完全用心量拓開都能成就
◇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能成無上道。心量突破之後海闊天空,你不會拘束在這個小地球,你的活動空間太大太大!
◇時間突破,你可以回到過去;進入未來
◇智慧開了,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六根能力恢復
這個要記住,真心決定是包虛空、包法界的,是你自己的真心,是你自己本來的心量。現在看這個人喜歡,看那個人討厭,把你那麼大的心量變成這麼一點點的,一、二個人都不能包容。甚至於小心量小到什麼程度?連自己包容自己都包不了,坐在那裡一個人在生悶氣,自己跟自己鬥爭。有這種人,你說可憐不可憐!佛在經上常用比喻,我們心量像大海一樣。現在人心量像什麼?大海裡起個水泡,他認為水泡是自己,就沒有辦法突破那個水泡,六道眾生確實在此地。如果水泡破了,才曉得整個大海是自己。所以佛清楚,佛教我們把心量拓開,這也是個非常好的方法,心量盡量放大放大,把六道輪迴擠破,你就出六道輪迴了;再放大,把十法界也擠破,你就成佛。這是完全用心量拓開都能成就。所以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門門都能成無上道。心量突破之後海闊天空,你不會拘束在這個小地球這裡,你的活動空間就太大太大!不但空間突破,時間也突破了,時間突破你可以回到過去,你可以進入未來。所以這個智慧開了,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個能力恢復,六根的能力恢復。
◈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
◇大乘佛法的修學,終極目標是明心見性
◈自體顯照一切妄法
◇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
◇十法界眾生錯用了心,什麼地方錯了你全知道
◇這個照,是自性本具的見聞覺知
◇見聞覺知,迷的時候稱為心理現象;覺悟了叫它自然現象,升等了
◇見聞覺知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即是諸法之性」,一切法的自性。大乘佛法的修學,終極的目標是明心見性,你明心見性了,佛陀這個學位你就拿到。「自體顯照一切妄法」,十法界的眾生錯了,錯用了心,什麼地方錯了你全知道。這個照是自體、是自性,是自性裡頭本具的見聞覺知。見聞覺知不是物質現象,它是什麼現象?它是自然現象。迷的時候我們今天稱之為心理現象,不是物理,是心理;覺悟了,覺悟了叫它自然現象,它升等了。見聞覺知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五四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39-0554
元曉師意,
如是佛智,只應仰信,不可比量。
故名「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如何仰信?
應如《起信論》所云:「
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
以眾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
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
諸佛如來
離於見相,無所不遍,
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
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
隨諸眾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是即「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 邊地疑城第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