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統統放下:見到無相|一切就是:見到無不相|差別相之外真有個實相:永遠找不到|問題全不在外頭;都在自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有這個,永遠攪不清;放下,了了分明,就在當下|淨空老法師
◈所有一切境界相是假的
◇接觸境界,稱心的生貪戀、想佔有;不稱心的生瞋恚、想離開:這就造業
◇這個業造得很冤枉:它不是真的
◇全是假的,跟看電影一樣:情節你喜歡,看得很開心;情節惹你生煩惱,一肚子不高興
◈不著相沒事;一著相引起十法界
◇你怎麼會被它勾引?就是你著相
◇不著相就沒事;一著相引起十法界、六道三途
◇沒有三途六道、十法界:就像夢中境界
◇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真的醒過來、覺悟了,全沒有了,找也找不到
所有一切境界相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接觸的這個境界,稱心的就生貪戀,不稱心的就生瞋恚,稱心的想佔有,不滿意的想離開,這就造業。這個業造得很冤枉,為什麼?它不是真的。真的,你造業可以,不是真的,全是假的。就跟什麼?就跟看電視、看電影一樣,表演的情節你喜歡,你看得很開心,表演那個情節惹得你生煩惱,你一肚子不高興,你不知道那個電影是假的。你怎麼會被它勾引?就是你著相,你不著相就沒事。這一著相引起什麼?引起十法界,引起六道三途。這個東西什麼?統統都沒有,給你說沒有三途、沒有六道,也沒有十法界,這些東西就像作夢一樣,夢中的境界。《永嘉證道歌》上講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六道輪迴是一場夢;「覺後空空無大千」,你真的醒過來、覺悟了,全沒有了,你找也找不到。這個話講得完全正確。
◈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真本來有:你求真,就是個妄念;你證真,更深的妄念
◇妄統統息掉;真自然就現前
◇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眾生之見,皆是妄見;眾生之想,全是妄想
◇我的看法,妄見;我的想法,妄想
◈真者,佛知見也
◇佛沒有見解,如如不動,這是真智慧現前,定慧:定慧就是佛
◇提出問題,佛從定慧當中流露智慧回答你,叫感應道交
◇眾生有感,有見、有思;佛菩薩無見、無思,用性德應你,幫你解決問題、修正錯誤
◇真者,佛知見也
◇佛知無知;佛見無見:無見無不見;無知無不知,妙!
所以真本來有,你求真就是個妄念,你證真,那更深的妄念。只要息見,就是息妄,你把妄統統息掉,真自然就現前,所以說「不用求真,唯須息見」。「眾生之見,皆是妄見」,眾生之想,全是妄想,這話真的,一點不假。就是我的看法,妄見;我的想法,妄想。為什麼?佛沒有見解,沒有說我的見解、我的看法,佛沒有,我的想法,佛沒有。佛沒有什麼看法、想法,如如不動,這是真智慧現前,定慧,定慧就是佛。你向他請教,你提出問題,他從定慧當中流露智慧來回答你,叫感應道交。眾生有感,眾生有見、有思;佛菩薩無見、無思,用性德來應你,來幫助你解決問題,來修正你的錯誤。所以,「真者,佛知見也。」佛知無知,佛見無見,無見無不見,無知無不知,叫妙!
◈自性:不能去找;就在當下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
◇不是空間;不是時間:自性,你不能去找
◇一念心性,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就在當下
◇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非香非味,非觸非法:它什麼都不是
◈覓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無
◇你覓之是以心求性,錯了,頭上安頭
◇雖然它了不可得;它能現相
◈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
◇從一體起二用,它能現全宇宙;你不能說它有:全宇宙都是妄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報莊嚴土也是虛妄的
◇極樂世界有;不可以留戀,它不是永恆的:你證到妙覺位,極樂就不見了,它也是夢中境界
◈回歸常寂光:無量無邊、常樂我淨
◇夢裡明明有;一覺悟,你回常寂光
◇學佛最後目標是回歸常寂光,回歸遍法界虛空界,叫法身,無量無邊、無相無不相,常樂我淨四德圓滿具足,真正不可思議
下面這段講得詳細,「又《要解》云:吾人現前一念心性」,心性就是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不在中間,就不是空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它不是時間。說明什麼?說明我們的自性,你不能去找。這一念心性在哪裡?它無處不在,它無時不在,它沒有空間,它沒有時間。在哪裡?就在當下。「非青黃赤白」,這不是有顏色的,它沒有顏色、沒有色彩;「非長短方圓」,它沒有形相;「非香非味」,非香,你鼻聞不到它,非味,你舌嘗不到它;「非觸」,你身體接觸不到它,「非法」,你的第六意識緣不到它,它什麼都不是。「覓之了不可得」,為什麼?你覓之是以心求性,錯了,頭上安頭。「不可言其無」,雖然它了不可得,它能現相。「具造百界千如」,這就是《還源觀》上從一體起二用,它能現全宇宙,你不能說它有,全宇宙都是妄相。所以《般若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說實報莊嚴土例外,沒有講,那就說明實報莊嚴土也是虛妄的。這樁事情,我們到現在總算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了,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極樂世界有沒有?有。可不可以留戀?不可以,因為它也不是真的,它不是永恆的。因為你證到妙覺果位,極樂世界就不見了,它也是夢中境界。夢裡明明有,一覺悟之後,它就沒有了。覺悟,你到哪裡去?你回常寂光,它就沒有了。這是事實真相,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學佛最後的目標是回歸常寂光,證得究竟果覺。回歸常寂光,回歸到哪裡去?回歸到遍法界虛空界,那個叫法身,無量無邊,無相無不相,常樂我淨這四德圓滿具足,真正不可思議,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諸器皆不離金:全是自性變現
◇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
◇你想像、用言語說、用文字寫:全錯了
◇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
◇緣是第六識,慮是第七識,分別是前五識,語言文字:就是自性
◇如上喻中,諸器皆不離金:全是自性變現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要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離一切相就是不起心動念
◇即一切法:本來就是自性、就是自己現前一念心性
◇一切法都是一念心性所變現出來的,佛法也是,世間法也是
◇世間法跟佛法不二:迷的時候有二、有三;悟的時候不二
◈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
◇離,統統放下,就見到無相;「這一切就是的」,你就見到無不相
◇不得已強名實相
◈差別相就是實相:無相無不相
◇認為差別相之外真有個實相:你永遠找不到
◇差別相就是實相,無相是實相;無不相也是實相
◇實相無相、實相無不相:反覆念幾句,慢慢你就明白了
◈問題全不在外頭;都在自己起心動念
◇問題全不在外頭;都在自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只要有這,永遠攪不清;把這放下,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就在當下!
下面說,「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緣慮是什麼?你沒有辦法想像的,你一想全錯了,你用言語說也錯,你用文字寫也錯。「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這些東西,緣慮,緣是第六識,慮是第七識,分別是前五識,語言文字這些東西是自性,就是真心,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這有個小註,「如上喻中諸器皆不離金」,這些東西也不離自性,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要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兩句話重要。離一切相就是不起心、不動念,只要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即一切法,本來就是自性,就是自己(我們前面所說的)現前一念心性,一切法都是一念心性所變現出來的,佛法也是,世間法也是。世間法跟佛法不二,迷的時候有二、有三,悟的時候不二。「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無相無不相你都見到了。你要是離,統統放下,就見到無相;你覺得這一切就是的,你就見到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實相兩個字也是假設的,也不是真的有個實相。你要是認為這些差別相之外還真有個實相,你去找去,你永遠找不到。為什麼?原來差別相就是實相,無相是實相,無不相也是實相。所以實相無相、實相無不相,多念幾句,反覆念幾句,慢慢你就明白了。問題全不在外頭,都在自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只要你有這個東西,你就永遠攪不清;你要是把這個東西放下,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就在當下!得受用。
◈實相乃吾人當前一念心性之強名
◇名字相是為了教學方便勉強建立:不執著,你就證得;執著,就麻煩了,死在名相之下
◇名字相、心緣相:全是你自己的妄想;不是事實真相
◇吾人一念心之性,強名為自性
◇你千萬不要執著真的有個自性;執著,就錯了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句話重要
「可見實相乃吾人當前一念心性之強名」,這個名字是勉強用的,不是真的,它沒有名字相。名字相全部都是勉強建立的,為了教學方便建立的,你不執著,你就證得;你要執著,就麻煩了,死在名相之下。所以,為什麼馬鳴菩薩教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不可以執著心緣相?自己以為怎樣怎樣,全是你自己的妄想、你的妄念,不是事實真相。「吾人一念心之性」,這個性是本體,是一切萬法的理體,「強名為自性」,勉強取個名字叫自性,你千萬不要執著真的有個自性,你要執著,那就錯了。所以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句話重要。可見實相乃吾人當前一念心性的強名。吾人一念心性之性,這性強名為自性。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十四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0-0014
故云:「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眾生之見,皆妄見也。
真者,佛知見也。
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
又《要解》云:「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
不在內,
不在外,
不在中間;
非過去,
非現在,
非未來;
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
非香非味,非觸非法。
覓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無;
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
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
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
(註:如上喻中諸器皆不離金。)
要之,
離一切相,
即一切法。
離故無相,
即故無不相,
不得已強名實相。」
可見實相
乃吾人當前一念心性之強名。
吾人一念心之性,強名為自性。
◎(二)本經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