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是諸佛的本源、眾生的慧命|發菩提心,諸善中王|才發此心,已成佛道:它跟如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相應|佛的菩提心:救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眾生|淨空老法師
◈發菩提心,諸善中王
◇發菩提心,諸善中王:善中之善
◈菩提心者:諸佛本源、眾生慧命
◇是知菩提心者,諸佛之本源,眾生之慧命
◈至誠心、深心、大悲心
◇菩提心:至誠心、深心、大悲心
◇至誠心是真心,不是妄心
◇從真心裡生出深心,自受用;對大眾是大悲心
◈娑婆世界眾生,真苦
◇娑婆世界的眾生苦,真苦
◇太平盛世不容易感覺到苦,不是深入佛法很難體會
◇深入佛法:知道輪迴苦、因緣果報苦
◇這個時代,貧富貴賤,各有各的苦處,真正是苦不堪言,感召的天災人禍
◇許多人對於人生目標、方向無所適從,真苦!
「又《勸發菩提心文》」,這裡頭說,「發菩提心,諸善中王」,善中之善。《無量壽經起信論》,這是前清彭二林居士(彭際清居士)他的註疏,《無量壽經》的註解,它的經題叫《起信論》。他在這裡面說:「是知菩提心者,諸佛之本源,眾生之慧命」。菩提心,《觀經》裡面所說的至誠心、深心、大悲心。至誠心就是真心,不是妄心,從真心裡面生出深心,深心是自受用。菩提心起作用,對自己是深心,對大眾是大悲心,特別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眾生苦,真苦。彭居士那個時代是乾隆時候,清朝的盛世,太平盛世不容易感覺到苦,不是深入佛法很難體會。深入佛法如何體會?他知道輪迴苦,知道因緣果報苦。可是我們生在這個時代,一切眾生所感受的,是我們親眼看見的,親身所體會到的,真苦!貧富貴賤,各有各的苦處,真正是苦不堪言,感召的天災人禍。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許許多多的人,對於人生的目標、方向無所適從,真苦!
(中略)
◈沒有菩提心:不能學佛
◇從自身做起,向聖賢君子這個方向去學習
◇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帶給全球幸福美滿:這是菩提心
◇沒有這個心,不能學傳統文化、不能學佛
◇佛的菩提心:不僅要救地球;要救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眾生
從哪裡做起?從自身做起,自身要向聖賢君子這個目標、這個方向去學習,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天下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帶給全球幸福美滿,這是菩提心。沒有這個心不能學傳統文化,沒有這個心不能學佛,佛的菩提心比這個還大,不僅要救地球,要救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眾生。
◈才發此心已成佛道:跟如來五智相應
◇菩提心者,諸佛之本源,眾生之慧命
◇才發此心,已成佛道:它跟如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相應故
◇佛證得究竟圓滿的大覺、性德
◇自性本具智慧德能相好;不是在外頭學來的
◇不必向外求;見性全就顯現
◈中國三教九流是一體
◇大乘教學理念方法傳到中國;中國儒、道接受了
◇佛儒道融成一片,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支派,不能少
◇講到中國文化,儒釋道三家是主,旁邊還有九流,是一體
◇三教九流混元圖贊
所以彭居士說,菩提心是諸佛的本源,是眾生的慧命。「才發此心,已成佛道」,為什麼?它跟如來的智慧「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相應故。」佛證得圓滿的大覺,證得究竟圓滿的性德。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不是在外頭學來的。大乘經教告訴我們,這是每個人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必向外求,見性全就顯現出來了。所以大乘的教學,大乘傳到中國,把佛教裡面教學的理念、方法也傳到中國來了,中國儒家接受了,道也接受了。佛在中國,跟中國的儒、道融成一片,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支派,不能少。講到中國文化,儒釋道三家,這三家是主,旁邊還有九流,叫三教九流,是一體。這個一體的概念,唐朝時候就講得很多,少林寺有一塊碑記載的「三教九流混元圖贊」,唐肅宗時代刻的,肅宗是唐明皇的兒子,這是證據。這就是今天外國人所提倡的多元文化,就這個意思。
◈世界宗教是一家:教學為先
◇多元文化:中國三教九流是一家
◇今天我們把它擴大:世界宗教是一家
◇怎樣才能變成一家?一定要學習、要教育:教學為先
多元文化,中國比外國早,中國本國三教九流是一家。今天我們把它擴大,世界宗教是一家。怎樣才能變成一家?一定要學習,要教育,真的是教學為先。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八八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88
又《勸發菩提心文》曰:「發菩提心,諸善中王。」
《無量壽經起信論》曰:「
是知菩提心者,
諸佛之本源,
眾生之慧命。
才發此心,已成佛道,
以與
佛智、
不思議智、
不可稱智、
大乘廣智、
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相應故。」
◎發大誓願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