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日 星期日

菩提心是諸佛的本源、眾生的慧命|發菩提心,諸善中王|才發此心,已成佛道:它跟如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相應|佛的菩提心:救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眾生|淨空老法師

 


菩提心是諸佛的本源、眾生的慧命|發菩提心,諸善中王|才發此心,已成佛道:它跟如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相應|佛的菩提心:救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眾生|淨空老法師


◈發菩提心,諸善中王
◇發菩提心,諸善中王:善中之善
◈菩提心者:諸佛本源、眾生慧命
◇是知菩提心者,諸佛之本源,眾生之慧命
◈至誠心、深心、大悲心
◇菩提心:至誠心、深心、大悲心
◇至誠心是真心,不是妄心
◇從真心裡生出深心,自受用;對大眾是大悲心
◈娑婆世界眾生,真苦
◇娑婆世界的眾生苦,真苦
◇太平盛世不容易感覺到苦,不是深入佛法很難體會
◇深入佛法:知道輪迴苦、因緣果報苦
◇這個時代,貧富貴賤,各有各的苦處,真正是苦不堪言,感召的天災人禍
◇許多人對於人生目標、方向無所適從,真苦!

  「又《勸發菩提心文》」,這裡頭說,「發菩提心,諸善中王」,善中之善。《無量壽經起信論》,這是前清彭二林居士(彭際清居士)他的註疏,《無量壽經》的註解,它的經題叫《起信論》。他在這裡面說:「是知菩提心者,諸佛之本源,眾生之慧命」。菩提心,《觀經》裡面所說的至誠心、深心、大悲心至誠心就是真心,不是妄心,從真心裡面生出深心,深心是自受用。菩提心起作用,對自己是深心,對大眾是大悲心,特別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眾生苦,真苦。彭居士那個時代是乾隆時候,清朝的盛世,太平盛世不容易感覺到苦,不是深入佛法很難體會深入佛法如何體會?他知道輪迴苦,知道因緣果報苦。可是我們生在這個時代,一切眾生所感受的,是我們親眼看見的,親身所體會到的,真苦!貧富貴賤,各有各的苦處,真正是苦不堪言,感召的天災人禍。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許許多多的人,對於人生的目標、方向無所適從,真苦

(中略)

◈沒有菩提心:不能學佛
◇從自身做起,向聖賢君子這個方向去學習
◇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帶給全球幸福美滿:這是菩提心
◇沒有這個心,不能學傳統文化、不能學佛
◇佛的菩提心:不僅要救地球;要救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眾生

  從哪裡做起?從自身做起,自身要向聖賢君子這個目標、這個方向去學習,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天下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帶給全球幸福美滿,這是菩提心沒有這個心不能學傳統文化,沒有這個心不能學佛佛的菩提心比這個還大,不僅要救地球,要救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眾生

◈才發此心已成佛道:跟如來五智相應
◇菩提心者,諸佛之本源,眾生之慧命
◇才發此心,已成佛道:它跟如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相應故
◇佛證得究竟圓滿的大覺、性德
◇自性本具智慧德能相好;不是在外頭學來的
◇不必向外求;見性全就顯現
◈中國三教九流是一體
◇大乘教學理念方法傳到中國;中國儒、道接受了
◇佛儒道融成一片,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支派,不能少
◇講到中國文化,儒釋道三家是主,旁邊還有九流,是一體
◇三教九流混元圖贊

  所以彭居士說,菩提心是諸佛的本源,是眾生的慧命。「才發此心,已成佛道」,為什麼?它跟如來的智慧「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相應故。」佛證得圓滿的大覺,證得究竟圓滿的性德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不是在外頭學來的。大乘經教告訴我們,這是每個人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必向外求,見性全就顯現出來了。所以大乘的教學,大乘傳到中國,把佛教裡面教學的理念、方法也傳到中國來了,中國儒家接受了,道也接受了在中國,跟中國的儒、道融成一片,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支派,不能少講到中國文化,儒釋道三家,這三家是主,旁邊還有九流,叫三教九流,是一體。這個一體的概念,唐朝時候就講得很多,少林寺有一塊碑記載的「三教九流混元圖贊」,唐肅宗時代刻的,肅宗是唐明皇的兒子,這是證據。這就是今天外國人所提倡的多元文化,就這個意思。

◈世界宗教是一家:教學為先
◇多元文化:中國三教九流是一家
◇今天我們把它擴大:世界宗教是一家
◇怎樣才能變成一家?一定要學習、要教育:教學為先

  多元文化,中國比外國早,中國本國三教九流是一家今天我們把它擴大,世界宗教是一家怎樣才能變成一家?一定要學習,要教育,真的是教學為先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八八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88




又《勸發菩提心文》曰:「發菩提心,諸善中王。」


《無量壽經起信論》曰:「

是知菩提心者,
諸佛之本源,
眾生之慧命。

才發此心,已成佛道,
以與
佛智、
不思議智、
不可稱智、
大乘廣智、
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相應故。」

◎發大誓願第六



2025年11月1日 星期六

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得大自在|解法如如:大慈大悲是佛法;大怨大難也是佛法|跟菩薩學行入;跟佛學理入|理搞清楚了;一定要修菩薩行:大慈大悲,真愛一切眾生|捨離執著,實為入道之關鍵|淨空老法師

 


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得大自在|解法如如:大慈大悲是佛法;大怨大難也是佛法|跟菩薩學行入;跟佛學理入|理搞清楚了;一定要修菩薩行:大慈大悲,真愛一切眾生|捨離執著,實為入道之關鍵|淨空老法師


  【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以無礙慧。解法如如。】

◈解法如如:沒有一法不是佛法
◇解法如如:萬法皆如,法法都是佛法
◇沒有一法不是佛法:大慈大悲是佛法;大怨大難也是佛法
◈佛法重行,戒律:沒戒律不行
◇把它變成我們的生活、思想行為:這叫真學佛
◇佛法重行,行是戒律:沒有戒律不行
◈三皈、五戒、十善:大根大本
◇戒律至少要做到三皈、五戒、十善:這是佛法修行的大根大本
◇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真正做到:得大自在,智慧增長,壽命延長

  『解法如如』,萬法皆如,法法都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大慈大悲是佛法,大怨大難也是佛法,無有一法不是佛法,這要懂。我們把它變成我們的生活,變成自己的思想,變成自己的行為,這叫真學佛佛法重行,行是戒律,沒有戒律不行戒律至少要做到三皈、五戒、十善,這是佛法修行的大根大本。五戒裡頭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你要真正做到,做到得大自在,智慧增長,壽命延長

◈自他二利,平等說法
◇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以無礙慧,解法如如
◇以下數句經文,重明自他二利與平等說法之德行,因遊剎度生均不離說法也
◈跟佛學理入;跟菩薩學行入
◇學佛:智慧從佛那裡學來;行門從菩薩那裡學來
◇跟菩薩學行入;跟佛學理入
◇理搞清楚了;一定要修菩薩行:大慈大悲,真愛一切眾生

  我們看經文,『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以無礙慧,解法如如』。我們接著看念老的註解,註解第一段,「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這是經文。下面念老說,「以下數句經文,重明自他二利與平等說法之德行」,重要的、要緊的,佛要說二遍、說三遍,重複的說,讓我們記在心上,不至於忘掉。學佛,智慧從佛那裡學來的,行門從菩薩那裡學來,跟菩薩學行入,跟佛學理入理搞清楚了,一定要學菩薩修菩薩行,要大慈,大慈大悲,真愛一切眾生,不是假的,看他有困難,全心全力幫助他

(中略)

◈遊剎度生均不離說法
◇菩薩周遊一切諸佛剎土,都不離說法、教學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說法不能離自覺
◇但說法不能離自覺,故下云:「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以無礙慧,解法如如。」重明自利之行圓滿
◇自己沒有覺悟,所說的法是別人的:一定要求自己開悟
◇這也是我們對同學們的要求:希望他們自覺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菩薩周遊一切諸佛剎土,都不離說法、教學。我們把說法兩個字改成教學,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說法不能離自覺」,自己沒有覺悟,所說的法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一定要求自己開悟這也是我們漢學院對同學們的要求,希望他們自覺;也就是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自覺。

◈釋迦牟尼佛一切經:無師自通
◇我們相信:無師自通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的一切經,沒人教他
◇雖然參學十二年,與這個不相干;到菩提樹下去入定,開悟了
◇入定是徹底放下:有為、無為法;世間、出世間法,統統放下,成佛、見性了
◇見性之後說出來的經典,沒人教的
◇孔子、老子,也沒人教
◇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是佛說的;莊子也是這個境界
◇說這話的人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我們有信心,我們相信,不懷疑,相信什麼?無師自通,相信這個道理。因為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的一切經,沒人教他。他雖然參學十二年,與這個不相干。所以十二年,他覺得不能解決問題,放棄了,不想學了,到菩提樹下去入定。這一入定,開悟了入定是什麼?徹底放下,前面所講的,有為法、無為法,世間法、出世間法,統統放下,成佛了,見性了見性之後說出來的經典,沒人教的。那我們要問問,孔子、老子,老師是誰?也沒人教莊子曾經說過一句話,「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是佛說的,他怎麼也是這個境界說這個話的人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中略)

◈捨離執著,實為入道之關鍵
◇此四句以捨離執著為首者,因此實為入道之關鍵

  此四句以捨離執著為首者,因此實為入道之關鍵」。

◈格物致知
◇格物,放下;致知,智慧生
◇不放下、執著是煩惱
◇捨離一切執著:這一句重要
◇世出世間法都不執著,證阿羅漢果
◇不能放下:永遠不能開悟
◇開悟大小,跟你放下多少有關係:愈能放下,你的悟處愈深
◇放下之後;智慧就現前,致知,就是自見:於一切法自己看出門道了
◈誠意正心
◇致知,意就誠,真誠心就流出來;沒有格物致知,你的真心出不來,你的心是妄心
◇妄心是妄想、分別、執著
◇誠意就是真心現前,心正了,人就正,那個人很像聖賢:想法、看法、說法、做法跟聖賢差不多
◈修身齊家
◇心正,身就修了,樣樣如法
◇身修,家就齊:你一個人開悟,你會影響你一家人
◇家和萬事興:家庭和諧融洽
◈治國平天下
◇家齊而後國治,你會治家;你就能治理一個縣、調解國際上糾紛,讓世界走向大同、世界和平

  我們把這個跟《大學》八目來對看。格物,放下;致知,智慧生不放下、執著是煩惱於一切法不能有執著,捨離一切執著,這一句重要世出世間法都不執著,證阿羅漢果,如果是大乘,七信位菩薩,大乘圓教七信位菩薩,從初信到十信圓滿,第七信。不能放下就沒辦法,永遠不能開悟開悟大小跟你放下多少有關係,愈能放下你的悟處就愈深,所以要放下。放下之後,智慧就現前,致知,致知就是智慧現前,就是自見於一切法自己看出門道出來了,看得雖然不深,但是真的不是假的。有前面這個致知,意就誠了,真誠心就流出來沒有格物致知,你的真心出不來,你的心是妄心妄心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你的心是這個東西。有格物致知的功夫,真心現前,誠意就是真心現前,真心現前,心就正了。所以誠意正心心正了,人就正,那個人很像聖賢,他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跟聖賢模樣差不多修身心正,然後身就修了,樣樣如法身修之後,家就齊,你一個人開悟,你會影響你一家人,一家人向你學習,家和萬事興,你的家庭和睦,你的家庭和諧融洽家齊而後國治,你會治家,你要出來做官,你就能夠治理這一個縣、這一個市,就能夠調解國際上的糾紛,讓這個世界走向大同,走向和平,世界和平。

◈捨離執著,解法如如,其義自見
◇佛法、儒家都從這下手:格物致知,就是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以無礙慧,解法如如,就是其義自見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先念一千遍,完全是自己覺悟的意思;不去參考、請教別人,講出來給大家聽
◇第二次統統覺悟了
◇第三、四、五次,大徹大悟
◇以無礙慧解法如如:佛、儒、道能做到;西方也能做到
◇耶穌、摩西、穆罕默德,都是這個境界
◇所以宗教應該團結、成為一家人:契入境界慢慢就曉得了

  你看,佛法跟儒家都從這裡下手。格物致知,就是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以無礙慧,解法如如,就是自見,其義自見。用什麼方法?用讀書的方法,「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用讀書的方法。先念一千遍,然後講給大家聽,完全是自己覺悟的意思,不是別人意思,不去參考別人的,也不要去向別人請教,講出來給大家聽。講得當然不是很深,但是很令人驚訝,無師自通。再念一千遍,第二次講的時候比第一次就深入,第一次沒有領悟過來,第二次統統覺悟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大徹大悟,真的是以無礙慧解法如如。不只是佛能做到,儒也能做到,道也能做到,不是東方這些學者聖賢能做到,西方也能做到。所以我相信耶穌、摩西、穆罕默德這些人,都是這個境界,都是平等的。所以宗教應該團結,應該成為一家人,你契入這個境界慢慢就曉得了

二O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六二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62




辛二、釋 分二 壬一、悲利解如 (根本智)

【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以無礙慧。解法如如。】


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


以下數句經文,重明自他二利與平等說法之德行,因遊剎度生均不離說法也。

但說法不能離自覺,故下云:「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以無礙慧,解法如如。」重明自利之行圓滿。

此四句
捨離執著為首者,因此實為入道之關鍵。

◎ 菩薩修持第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