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1日 星期日

勿隨嗜欲,不犯諸惡|在家出家,一生修行最後不能成就:欲沒放下——隨順愛欲、違背十善|我們對這個世間有沒有愛好、貪求?|有是迷;造作是罪|宇宙人生的真相:萬法皆空|你所愛、所求的,不可能得到|淨空老法師

 


勿隨嗜欲,不犯諸惡|在家出家,一生修行最後不能成就:欲沒放下——隨順愛欲、違背十善|我們對這個世間有沒有愛好、貪求?|有是迷;造作是罪|宇宙人生的真相:萬法皆空|你所愛、所求的,不可能得到|淨空老法師


◈勿隨嗜欲,不犯諸惡

  【勿隨嗜欲。不犯諸惡。】

◇品末重複勸勉,應棄欲止惡,安和專誠
◇佛陀的慈悲關懷愛護,不厭其煩的來教導、提醒我們,希望我們這一生當中有殊勝的成就
◇在家出家,一生修行最後不能成就:欲沒放下
◇為什麼不能成就?都是敗在這兩句話裡頭:他隨順愛欲、違背十善
◇我們想成就,這八個字要貼到書桌上,每天時時刻刻能看到

  念老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品末」,這一品最後,「重重誨勉」這一品裡頭,第三十六品,這到最後的一段,再勸我們,勉勵我們,「棄欲止惡,安和專誠」。這幾句話,我們在這裡深深體會到,佛陀的慈悲關懷愛護,不厭其煩的來教導我們、來提醒我們,希望我們這一生當中有殊勝的成就。末後這一段是許許多多同修,無論是在家出家,一生的修行到最後不能成就,什麼原因?欲沒放下。欲是通常講的五欲,註解裡頭有,「色聲香味觸」,這是五欲。為什麼不能成就?都是敗在這兩句話裡頭他隨順愛欲,他還是違背十善,造作跟十惡相應。我們想成就,這八個字要把它寫在小紙上,貼到書桌上,每天時時刻刻能看到,這個話釋迦牟尼佛說的,阿彌陀佛說的,一切諸佛如來都如是說,我們怎麼可以疏忽!

(中略)

◇我們最大的障礙:不能再隨自己的欲望,不能再幹十惡業了
◇真正能在這裡下功夫,叫真修行,必定有成就
◇大過雖然沒有,小過還是犯,起心動念還沒忘掉。這也行,也有功德:不能往生淨土,人天兩道不會失掉
◇究竟圓滿的成就是往生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只有向前進,沒有向後退,他不退轉、無量壽
◇到極樂世界,生死真的了了,無量壽命:再笨、再懶惰,在那慢慢累積功德,最後圓滿成就
◇不能把這個緣錯過:一定要守好這八個字,五欲六塵不能沾,十善業道決定不違犯,這叫真修行
◇這兩句話我們牢牢記住,你就得真實利益

  這個裡頭,『欲』,五欲;『惡』,十惡,真的是把修行核心掌握住了。我們最大的障礙,不能再隨自己的欲望,不能再幹十惡業了。「諸惡」,十惡,十惡第一個,殺生、偷盜、邪淫,身三業,我們有沒有隨順?口: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有沒有犯?起心動念是意業,有沒有貪瞋痴?真正能在這裡下功夫,叫真修行,必定有成就。縱然沒有大成就,那就是小過還是犯,大過雖然沒有,小過還是犯,起心動念還沒忘掉。這也行,也有功德,不能往生淨土,人天兩道不會失掉。這是佛法小成就。究竟圓滿的成就是往生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可以說他是究竟圓滿的成就。這不是假的。為什麼?極樂世界只有向前進,沒有向後退的,他不退轉,無量壽到極樂世界,生死就沒有了,生死真的了了,無量壽命。所以再笨,再懶惰,你在那裡慢慢累積功德,最後圓滿成就。不能不知道,不能把這個緣錯過,一定要守好這八個字,就是五欲六塵不能沾,十善業道決定不違犯,這叫真修行。不管修哪個法門,如果這八個字沒做到,假的,不是真的。這一品到末後,這兩句話我們牢牢記住,你就得真實利益了。

◈我們對這個世間有沒有愛好、貪求?
◇嗜者,愛好與貪求也
◇這把我們的病根拔出來了
◇我們對這個世間有沒有愛好、貪求?
◇有是迷;造作是罪
◈宇宙人生的真相:萬法皆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你所愛、所求的,不可能得到:那是生滅法,剎那生滅
◇一彈指三百二十兆次的生滅,你抓住幾個生滅?一個都抓不住

  我們再看下面,「嗜者,愛好與貪求也」。這把我們的病說出來,病根拔出來了我們對這個世間有沒有愛好?有沒有貪求?有。有是迷,造作是罪。所以大乘經教,世尊苦口婆心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麼?萬法皆空。《心經》上告訴我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你所愛的,你所求的,得到沒有?沒得到,你不可能得到,為什麼?那是生滅法。剎那生滅,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跟今天量子力學家講的完全相同。一百個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得出來的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這一彈指三百二十兆次的生滅,你抓住幾個生滅?一個都抓不住,隨著它流轉就流掉了。這是事實真相。佛這麼個說法,今天科學家也是這個說法,科學給我們做了證明。

◈染愛塵境,名之為欲
◇塵,色聲香味觸五塵。此五者能起人之貪欲,故又名五欲
◇塵是染污,染污我們的本性
◈練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動念
◇諸佛如來跟我們有什麼不一樣?諸佛如來心裡頭,沒有色聲香味觸,連法也沒有
◇如來高明在哪裡?他接觸六塵,沒有放在心上,沒有起心動念:這叫佛
◇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是菩薩
◇有起心動念分別;沒有執著:阿羅漢
◇一接觸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叫凡夫

  下面說,「欲者,《大乘義章七》曰:染愛塵境,名之為欲」。什麼叫塵?「色聲香味觸」,這叫「五塵」。色是說的眼根,你眼睛能見,聲是耳朵能聽,香是你鼻能聞,味是你舌能嘗,觸是你身體的覺觸,這五大類,佛法叫它塵。塵是什麼?染污,染污什麼?染污我們的本性,錯了,大錯特錯。諸佛如來跟我們有什麼不一樣?諸佛如來心裡頭,沒有色聲香味觸,連法也沒有,法是意識所緣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的是六塵,如來高明在哪裡?他接觸,他沒有放在心上,他沒有起心動念,這叫佛。接觸,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是菩薩,菩薩比我們高。阿羅漢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六道凡夫,從二十八層天到下面無間地獄,這裡面叫凡夫,六道凡夫,凡夫一接觸就起心動念,就分別執著,這叫凡夫

◇起心動念是迷;分別執著是造業:功夫就在這練
◇練不執著、不分別
◇再向上提升,不起心動念就成佛
◇八萬四千法門,你用什麼方法修沒有關係,就是修的這個
◇練功夫,在六塵境界裡頭練如如不動,這叫禪定
◇定久了,這些煩惱習氣都降伏、控制得住,不起作用
◇初步入門:學放下,學看破
◇看破是明白了;放下是障礙沒有了
◇不肯放下,障礙都在
◇障礙沒有了,智慧自然流露出來,那叫開悟
◇眼在色相、耳在音聲、鼻在香味、舌在酸甜苦辣上修:總是要修得如如不動
◇初學就是要減輕分別執著,希望這分別執著不要障道:真修行從這裡講究

  起心動念是迷,分別執著是造業。功夫在哪裡練?就在這練。所以我們日常生活,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在這練功。練什麼?練不執著,不執著了是阿羅漢,再向上提升,不分別,不分別是菩薩;再向上提升成佛了,不起心動念就成佛八萬四千法門,你用什麼方法修沒有關係,修什麼?就是修的這個。沒有一法不是修這個。練功夫,在六塵境界裡頭練如如不動,這叫什麼?禪定定久了,這些煩惱習氣都降伏得住,能控制得住,不起作用。所以初步入門學什麼?學放下,學看破看破是明白了,放下是障礙沒有了不肯放下,障礙都在,他有障礙,他怎麼會開悟?障礙沒有了,智慧自然流露出來,那叫開悟。這些道理我們搞通了,搞明白了,知道怎麼修,眼在色相上修,耳在音聲上修,鼻在味上修,香味上修,舌在酸甜苦辣上修,總是要修得如如不動初學就是要減輕,你有分別執著,希望分別執著輕,不要嚴重,希望這分別執著不要障道。真修行從這裡講究

◈要知足:知足者常樂
◇色聲香味觸:貪瞋痴慢疑都從這裡生出來
◇五欲又名五箭,破種種善事故
◇是故世尊勸誡眾生,勿隨嗜欲
◇它對眾生的傷害太大了:讓六道眾生,生生世世無量劫中不能超越
◇不能隨順嗜好,不能隨順欲望

  說這五種,色聲香味觸,「此五者能起人之貪欲」,貪瞋痴慢疑都從這裡生出來,叫生煩惱,「故又名五欲。《智度論》曰:五欲又名五箭」,古時候箭是殺人的武器,為什麼?「破種種善事故。是故世尊勸誡眾生,勿隨嗜欲」。它對眾生的傷害太大了,讓這些六道眾生,生生世世無量劫中不能超越,你想想這多可怕。所以教我們不能隨順嗜好,不能隨順欲望。這個日子要怎麼過?要知足,知足者常樂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三二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32



【勿隨嗜欲。不犯諸惡。】



品末重複勸勉,應棄欲止惡,安和專誠。

」者,愛好與貪求也。

」者,

《大乘義章七》曰:「染愛境,名之為。」

」,色聲香味觸五塵。此五者能起人之貪欲,故又名五欲

《智度論》曰:「五欲又名五箭,破種種善事故。」
是故世尊勸誡眾生,「勿隨嗜欲」。

◎ 重重誨勉第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