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文殊,無是文殊|若是文殊,則二文殊,便有等對矣|只有自性是絕待、無等的|無對絕待之心,感絕待之法|無為本來無一物;有為本來也無一物|淨空老法師
◈無對光
◇他光不敵,名無對光
◇非諸菩薩之所及,故無對
◇清淨光明無有對
◇無有對是法性本具的清淨光明
◇無有等對,即是絕待
◈我真文殊,無是文殊
◇我真文殊,無是文殊。此顯無等無對絕待之義
◇十善、六和、六度,十願、四十八願,乃至一切法,無一不是絕待
◇無對絕待之心,感絕待之法
◇若是文殊,則二文殊,便有等對矣。故知無對光佛號,其義甚深
第四尊『無等光佛』,這一句「見唐宋譯」。這說明這個名號的來歷,唐譯的本子,五種原譯本裡頭,跟宋譯都有無等光。《魏譯》的,康僧鎧的本子是「無對光佛」,不是翻無等,是無對。「淨影曰:他光不敵,名無對光」,其他的光明比不上無等光,比不上。「憬興曰:非諸菩薩之所及,故無對。」這個說法,諸菩薩是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不能比。曇鸞法師讚曰:「清淨光明無有對」,無有對是法性本具的清淨光明,「故佛又號無對光。」無對與無等意思相同,「無有等對,即是絕待」。這個光,光照一切法。《首楞嚴經》裡面所說的,「我真文殊,無是文殊。此顯無等無對絕待之義」。這個絕待,我們常講十善、六和、六度,十願、四十八願,乃至一切法,無一不是絕待。後面講的,無對絕待之心,感絕待之法。《首楞嚴經》裡頭文殊菩薩說的,我真文殊,無是文殊,這個是顯示無等無對絕待之義。「若是文殊,則二文殊,便有等對矣。故知無對光佛號,其義甚深」。
◈只有自性是絕待、無等的
◇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頭,只有自性是絕待、無等的
◇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都是從自性流出: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
◈本來無一物;如夢幻泡影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絕待、無等
◇真正體會到,要能用上,怎麼用?放下
◇不但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無為法也不例外
◇無為從哪來?從有為建立來的:有為的對面是無為
◇無為本來無一物;有為本來也無一物:這些現象是幻相而已
◇夢幻泡影,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
◇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你動個念頭想,你想開口說,錯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學無等光,就是學「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世法、佛法本來是一法
我們從什麼地方去體會?要從性德。為什麼?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頭,只有自性是絕待的、是無等的。一切法,這講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都是從自性流出,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惠能大師在黃梅所說的這首偈子,「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絕待,這是無等。由此可知,神秀的境界還有等有對。惠能大師給它改了,真的是無等無對了,改得很好。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真正體會到的時候要能用上,怎麼用?放下。不但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無為法也不例外。無為從哪來?從有為建立來的,有為的對面是無為,真的是像能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無為本來無一物,有為本來也無一物,這些現象是幻相而已。《金剛經》上說得好,「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有沒有?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所謂「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你動個念頭想,錯了,你打妄想了;你想開口說,錯了,不能開口。這就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妙!教我們什麼?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學無等光;就是要學「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世法、佛法本來是一法。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六O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60
「無等光佛」見唐、宋譯。
《魏譯》為「無對光佛」。
淨影曰:「他光不敵,名無對光。」
憬興曰:「非諸菩薩之所及,故無對。」
曇師讚曰:「清淨光明無有對,故佛又號無對光。」
無對與無等之義同,無有等對,即是絕待。
《首楞嚴經》曰:「我真文殊,無是文殊。」此顯無等無對絕待之義。
若是文殊,則二文殊,便有等對矣。
故知「無對光佛」號,其義甚深。
◎ 光明遍照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