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7日 星期三

求生原為證無生,離相求生同修|求生就是一向專念;離相就是萬緣放下|念佛法門不可思議:就是轉識成智、無住生心|淨土與般若、求生與離相,語別而義實無別|不應住、無所住:但除其病;不除其法|淨空老法師

 


求生原為證無生,離相求生同修|求生就是一向專念;離相就是萬緣放下|念佛法門不可思議:就是轉識成智、無住生心|淨土與般若、求生與離相,語別而義實無別|不應住、無所住:但除其病;不除其法|淨空老法師


  【知一心作而無礙故。性相本來圓融,染幻尚無礙,淨幻豈復有礙。知一切法心現識變,則不著不壞,性相圓融,一切無礙。】

◈知道法身菩薩境界:知道自己還不夠
◇這一段詮釋法身菩薩的境界:我們雖然做不到;但是要知道
◇知道的好處:見到深位的修行人,不會感覺得奇怪;知道自己功夫還不夠,前面的路還很遠,要有耐心求進步
◇因此這個境界不能不知
◈知一心作而無礙
◇關鍵在一心作
◇一心是清淨心、平等心
◇平等心裡面怎麼會有障礙?
◇所有一切障礙,是心不清淨、不平等
◇清淨、平等,決定沒有障礙

  這一段詮釋法身菩薩的境界,我們雖然做不到,但是要知道知道的好處,第一個:見到深位的修行人,我們不會感覺得奇怪;第二個好處:知道自己功夫還不夠,前面的路還很遠,要有耐心求進步,認真努力去修持;因此這個境界不能不知。一開端說,知一心作而無礙,這個關鍵在一心作一心是清淨心,一心是平等心平等心裡面怎麼會有障礙所有一切障礙,自然是心不清淨、心不平等裡面才現出這個現象;若是清淨、平等,決定是沒有障礙的。

◈性相本來圓融
◇本來是圓融的,性相從來不相妨礙
◈染幻尚無礙;淨幻豈復有礙
◇染幻是六道凡夫;淨幻是四聖法界
◇般若經裡頭,凡是跟染相對的那個淨也不淨,還算是染
◇四聖六凡,十法界都是染幻:幻就是說明它不是真的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極樂世界是淨幻,毘盧遮那佛的一真法界也是淨幻
◇我們現在處處都有礙,怎麼會沒有礙?
◇本來是無礙的:因為本來是圓融的
◇四聖六凡、一真法界,法法圓融,無有一法不圓不融
◇障礙是產生在眾生心中的妄想分別執著
◇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無礙
◇因為有妄想執著,所以處處都有障礙

  下面這些句子,可以說是這一句的註解。「性相本來圓融」,這是諸佛與大菩薩親證的境界;實實在在講,本來是圓融的,所以性相從來不相妨礙;我們在《華嚴》裡面看到,佛在《圓覺經》裡面尤其講得透徹。染幻是六凡法界,六道凡夫;淨幻是四聖法界,這是通常我們說的六凡四聖。但是在此地,《金剛般若經》裡頭,染淨的意思又不相同。為什麼?因為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凡是跟染相對的那個淨也不淨,還算是染,由此可知,四聖六凡都是染幻。我們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是染幻幻就是說明它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它不是真實的,叫幻。本經末後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是這個意思。淨幻指的是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幻,《華嚴經》上所說毘盧遮那佛的一真法界也是淨幻;所以這個地方的染淨,跟我們平常講的意思不一樣。四聖六凡都無礙,這個話說起來,我們有一點不相信,因為我們現在處處都有礙,怎麼會沒有礙?要曉得本來是無礙的,為什麼?因為本來是圓融的四聖六凡、一真法界都是圓融的,法法圓融,無有一法不圓,無有一法不融障礙的產生,是產生在眾生心中的妄想分別執著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無礙;我們因為有妄想執著,所以處處都有障礙。

(中略)

◈念佛法門不可思議:就是轉識成智、無住生心
◇佛普度眾生,度什麼?無非是教人轉識成智,恢復心性本來面目
◇念佛法門也修的這個
◇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一心專念阿彌陀佛
◇一心專念:識不想別的,不再變別的;專想阿彌陀佛;就專變阿彌陀佛
◇我們變錯了,變成六道輪迴;現在用念佛這個辦法再變回去,再還原
◇念佛法門不可思議:念佛就是法相宗的轉識成智,就是《般若經》的無住生心
◇放下萬緣是無住;一心專念是生心:與般若相應
◇念佛法門一切諸佛都讚歎,千萬不要把它輕易的看過

  在十界普度一切眾生,度個什麼?無非是教人轉識成智,恢復心性的本來面目而已。除此之外,佛不曾說過一句話,佛為我們說的就是為了這個。我們今天念佛法門,是不是也修的這個?是的,一點都不錯。佛教給我們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就是識不想別的,不再變別的專想阿彌陀佛,就專變阿彌陀佛。希望我們再變回去,我們變錯了,變成六道輪迴。現在念佛了,用這個辦法再變回去,再還原,就這個意思。所以念佛法門不可思議,念佛就是法相宗的轉識成智,就是《般若經》裡面所講的無住生心,它統統都相應。放下萬緣是無住,一心專念是生心,與般若相應這個法門一切諸佛都讚歎,我們千萬不要把它輕易的看過,那個損失實在就太大太大了。

◈真正的幸福是不著不壞
◇不著不壞,性相圓融,一切無礙
◇這三句教給我們修學的態度
◇修學是我們生活的全部
◇於一切法不執著;也不拒絕
◇一切境界現前可以受用;不能執著
◇受用是生心;不執著是不住
◇真正的幸福是不著不壞,它性相就圓融
◇性是空寂的,不可以執著;相是幻有的,不應該破壞:幻有的相可以享受

  則不著不壞,性相圓融,一切無礙。末後這三句教給我們修學的態度,我們怎樣修學。這個修學大家聽了,好像跟我們的關係還不太大,我們再換個話說,這是教我們怎麼過日子,教我們怎樣生活,教我們怎樣工作,教我們怎樣處事待人接物,這就是了。我們佛法當中,修學兩個字包括這麼多東西。所以諸位要曉得,修學是我們生活的全部,我們要用什麼態度?於一切法不著,不執著;一切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也不要拒絕,我們可以受用。飯擺在面前可以吃,不要說這個我不執著,我不要它,不可以的。一切境界現前可以受用,不能執著受用是什麼?生心;不執著是什麼?不住。這個地方叫不著,就是不住,應無所住,不壞就是生心,我可以受用它,這個生活就自在、就快樂了。我們講追求人生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不著不壞,它性相就圓融。因為性是空寂的,所以不可以執著;相是幻有的,不應該破壞幻有的相可以享受,這個樣子一切無礙了,跟性相圓融完全相應,這麼做才圓融。再看底下這一段,

◈求生就是一向專念;離相就是萬緣放下
◇淨土與般若、求生與離相,語別而義實無別

  【知此,則知淨土與般若、求生與離相,語別而義實無別。】

◇淨土與般若、淨土與法相,都很密切,非常圓融,一絲毫的矛盾都沒有
◇求生是生心;離相是無住
◇求生就是一向專念;離相就是萬緣放下

  你要是把這個道理明白了,道理通達了,你就曉得淨土與般若的關係。前面我還提了一下,淨土與法相的關係。法相講轉識成智,都很密切,非常圓融,一絲毫的矛盾都沒有。世間法講矛盾,就是佛法此地講的障礙,沒有障礙。求生是生心,離相是無住求生就是一向專念,離相就是萬緣放下,你看看說的話不一樣,意思沒有兩樣,意思完全相同。

◈舍此不圖,豈非自誤

  【舍此不圖,豈非自誤。】

◇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你要是捨掉了,那你是自己耽誤了這一生
◇百千萬劫難遭遇
◇能夠得人身遇佛法,又遇到成佛的捷徑念佛法門: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
◇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機會

  「此」是講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這樁事情你要是捨掉不要了,那你是自己耽誤了這一生。這一生難得,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實實在在說不止百千萬劫。彭際清居士所謂「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這是今天,不容易!能夠得人身遇佛法,又遇到成佛的捷徑念佛法門,真的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這個地方勸你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機會

◈不應住、無所住:但除其病;不除其法
◇色聲香味觸,供佛度眾,乃至養此色身,皆不能廢而不用;若能不著,何礙之有

  【當知不應住、無所住,是但除其病,不除其法也。即色聲香味觸,供佛度眾,乃至養此色身,皆不能廢而不用。若能不著,何礙之有,當如是領會也。】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是除我們妄想分別執著的病;並不是除世出世間一切事相、一切法
◇我們還是用六塵供佛:六塵怎能不要
◇六塵我們要用它;心裡面不分別執著,它就不是塵,它不會染污你
◇一分別、一執著,這個法就變成塵:染污你的清淨心
◇不起分別執著,它就不叫塵,叫六法
◇上供諸佛,下養色身,包括布施一切眾生,統統用得上;要緊的是「若能不著,何礙之有」
◇我們的病就是執著;佛一切的教誨,教導我們除妄想分別執著而已
◇整個《般若經》的經文義趣,都要從這個地方去領會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前面這兩句,我們都曾經詳細的講過。的意思是除我們妄想分別執著的病,用意在此地。並不是除世出世間一切事相、一切法,不是除這個,這個東西有用。我們今天供佛也是拿六塵來供佛,我們供的花,花是色;我們在佛前面燃香,香是味、香味,我們還是用六塵供佛。在大乘佛法裡面,我們沒有見到佛說法,但是在古籍流傳下來,有一些線索我們可以能體會到。像古代敦煌的壁畫,現在到中國去觀光旅遊,很多人都到敦煌去看,佛教的藝術。世尊講經,這些聲聞弟子很多都坐在下面聽,菩薩弟子也圍繞著佛,諸天天女散花、奏樂、歌舞,供佛、供養海會大眾,都是六塵供養。這是說我們供佛離不開六塵,六塵怎能不要!前面講「不除其法」,這個法就是指的六塵。這個六法我們要用它,叫它做法,色聲香味觸,這幾種法。你看這個上面字樣就沒有塵。為什麼它沒有塵?因為你心裡面不分別、不執著,它就不是塵,它不會染污你;心裡面如果一分別、一執著,這個法就變成塵。塵是灰塵,來污染。我們桌子一天不擦,灰塵就污染。這個東西你只要一分別、一執著,染污你的清淨心,所以它叫六塵。假如我們對於這些不起分別,不執著它,它就不叫塵,就叫六法。就叫六法,就不叫塵。乃至養此色身,我們身體在世間還沒有離開這個世間,身體需要養,需要營養,養這個身也需要前面講的六種法:色聲香味觸法,需要這些東西來養這個身體。皆不能廢而不用,上供諸佛,下養色身。講到養色身,就包括布施一切眾生,統統用得上。要緊的是「若能不著,何礙之有」。我們的病就是執著佛所有一切的教誨,教導我們除妄想分別執著而已,這就是佛法。當如是領會,整個《般若經》的經文義趣,都要從這個地方去領會。下面講到我們念佛,這是在佛法裡面最殊勝的法門,最重要的法門。

◈念佛,生心也;離相,無所住也
◇此心雖空空洞洞;卻提起一句佛號:正是生無所住心也

  【念佛,生心也。離相,無所住也此心雖空空洞洞,卻提起一句佛號,正是生無所住心也。】

◇念佛的心要清淨
◇一心稱念。一心就是清淨心,二心那個心裡頭有妄想就不清淨
◇一心:心裡面空空洞洞;心裡面有一樣東西就不空,心就有住,就錯了
◇「我念佛都打妄想,念佛是不是白念?」
◇沒有白念;只可以說念的功夫不夠,繼續努力
◇不要灰心、不要懷疑;只要一句佛號老實念下去
◇所有一切憂慮牽掛統統是妄想,都不是真實的:希望愈減少愈好
◇要放得下:你放下得愈多愈好,你的功夫才得力
◇不能放下,念佛的功夫就不會得力
◇不但世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
◇這就是無住生心、淨念相繼,都相應了

  這個把念佛的祕訣、念佛的要領,給我們說出來了。念佛的心要清淨,淨宗一些課誦本裡面,我們常常看到一心稱念。一心就是清淨心,二心那個心裡頭有妄想就不清淨,叫一心稱念。一心,心裡面空空洞洞,心裡面有一樣東西就不空,心就有住,就錯了。這樣說起來我們會感覺得好難,我念佛都打妄想,說這個心乾乾淨淨、空空洞洞一個念頭都沒有,我從來也做不到,我們念佛是不是白念沒有白念。只可以說你現在的心還不清淨,還沒有念到一心,念的功夫不夠。繼續努力不要灰心、不要懷疑,只要一句佛號老實念下去。但是必須要曉得,所有一切憂慮牽掛要知道統統是妄想,都不是真實的,希望愈減少愈好,這就是我們常講要放得下,你放下得愈多愈好,你的功夫才得力;如果不能放下,念佛的功夫就不會得力不但世法要放下,不掛在心上;佛法也要放下,也不能掛在心上,那就對了。這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無住生心」,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淨念相繼」,都相應了

◈離相求生同修
◇求生原為證無生,離相求生同修矣

  【妙莫妙於此。求生原為證無生離相求生同修矣。】

◇離相是般若;求生是淨土
◇我們求生西方極樂,最終目標就是無生
◇般若求證無生;念佛也是求證無生:方法手段不相同
◇念佛這個方法手段巧妙、方便,人人能修

  同修就是淨土跟般若同修;離相是般若,求生是淨土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的是什麼?為的是證無生。《般若經》裡面所講的,最終的目標就是無生般若求證無生,我們念佛也是求證無生,目標相同,方向相同,只是方法手段不相同這個方法手段巧妙、方便,人人能修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五十七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9-023-0057




21、知一心作而無礙故。
性相本來圓融,染幻尚無礙,淨幻豈復有礙。
知一切法心現識變。則不著不壞,性相圓融,一切無礙。

22、知此,則知淨土與般若、求生與離相,語別而義實無別。
舍此不圖,豈非自誤。

23、當知不應住、無所住,是但除其病,不除其法也。
即色聲香味觸,供佛度眾,乃至養此色身,皆不能廢而不用。
若能不著,何礙之有,當如是領會也。

24、念佛,生心也。離相,無所住也。
此心雖空空洞洞,卻提起一句佛號,正是生無所住心也。妙莫妙於此。
求生原為證無生。離相求生同修矣。

金剛經講義節要 淨空法師主講



知一心作而無礙故

性相本來圓融,染淨本來無礙,
一執著,一分別,障礙就來了,
不取相亦不壞相,任何相現前均能隨緣。

凡說有礙的,因為他不知一切唯心造,即著於外相,
要是知道了這種道理,即可以不著也不壞,性相圓融,一切無礙。

淨土與般若,語別而義無別,
淨土由有門入,
一般人以為淨土著相,般若講空,似相對又似矛盾,
實在是 相輔相成,正好兩門合修,則道業日進。

淨空法師法語 淨空法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