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淨宗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如是欣厭,豈非分別?|取捨若極,與不取不捨,亦非異轍|捨之若極,則萬緣放下,六根寂靜|取之若極,則六字洪名,一念單提|如是念佛,何異於不取不捨|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淨空老法師

 


淨宗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如是欣厭,豈非分別?|取捨若極,與不取不捨,亦非異轍|捨之若極,則萬緣放下,六根寂靜|取之若極,則六字洪名,一念單提|如是念佛,何異於不取不捨|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淨空老法師


◈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豈非分別?
◇或疑:淨宗以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為願,如是欣厭,豈非分別?
◇取捨若極,與不取不捨,亦非異轍。蓋捨之若極,則萬緣放下,六根寂靜。取之若極,則六字洪名,一念單提。如是念佛,何異於不取不捨,故云亦非異轍
◇這是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

  「或疑淨宗以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為願,如是欣厭,豈非分別」,這也都是祖師大德說的,佛經上講的,這幾句話好像自相矛盾,喜歡極樂世界,厭惡娑婆世界,這不是分別嗎?《妙宗鈔》,智者大師的著作,說得好,「取捨若極,與不取不捨,亦非異轍。蓋捨之若極,則萬緣放下,六根寂靜取之若極,則六字洪名,一念單提。如是念佛,何異於不取不捨,故云亦非異轍」。這一段講得好,這是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

◈取捨即理:一取一捨,無非法界
◇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不圓
◇取亦即理,捨亦即理。一取一捨,無非法界。如是妙諦,實非情見所能及
◈如是妙諦,實非情見所能及
◇情見的對面是智見
◇六道凡夫帶著有情有欲;菩薩般若智慧現前,情欲沒有了
◇凡夫見的,幻相;菩薩見的,真相
◇妙諦妙在哪裡?有無一體,生滅一體,生滅同時,有無不異
◇放下七情五欲:七情五欲根本就不可得
◇放下對於情見的執著:情見的是事相
◇不起心不動念是佛的佛見;有分別執著是凡夫知見

  又《彌陀要解》裡頭說,《要解》是蕅益大師的,「答曰: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不圓」。如果通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一取一捨,無非法界。如是妙諦,實非情見所能及」。情見的對面是智見,情見,六道凡夫,裡面帶著有情有欲;菩薩般若智慧現前,情欲沒有了凡夫見的,幻相;菩薩見的,真相妙諦是真相。妙在哪裡?有無一體,生滅一體,生滅同時,有無不異放下七情五欲,七情五欲根本就不可得,是放下什麼?實在講是放下對於情見的執著情見的是事相,只要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就對了。那不起心不動念你就圓滿了,不起心不動念是佛的佛見;有分別執著是凡夫知見。阿羅漢有的時候還有習氣,確實他沒有執著了,他有習氣,這樁事情,佛在經典上也講得很清楚,我們能夠理解。

◇妙諦就是真理
◇真理是不二;二是假的,凡夫情見
◇事實真相是妙諦:我們見不到
◇沒有物質:物質從心想生
◇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它就現;心不想它就不現:妙諦
◇我們對整個宇宙,看法、想法、對待的心態錯了
◇真相不能說有、不能說無,不能說大、不能說小:大中有小、小中有大
◇自性裡頭,沒有一法是對立的
◇一法是一體;不是對立
◇體是本性,當人自性
◇十方諸佛如來、彌陀、釋迦自性,跟我的自性是一不是二
◇動植物、六道眾生的自性都是一體:是我們有情見,把它看錯了

  所以大乘經上講的一切法,用的名字叫妙諦,我們世間人現在,用的術語叫真理,妙諦就是真理,事實的真相。真理是不二,二是假的,凡夫情見,不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妙諦,我們見不到。量子力學家在近代二十年當中,由於儀器的進步,發現了量子,原子、電子、粒子不是最小的,中子,微中子,也叫量子,這是最小的,不能再分了,再分沒有了。佛法叫做鄰虛塵,鄰是鄰居,鄰居是什麼?鄰居是空的,所以你不能分,分它就沒有了。這個東西被現在量子力學發現了,看到了,所以把結論告訴我們,根據量子力學家的研究,所看到的真相,是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跟佛經說的一樣,「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它就現,心不想它就不現,妙諦。實際上我們對整個宇宙,看法錯了,想法也錯了,對待的心態也錯了真相不能說有,不能說無,不能說大,不能說小,為什麼?大中有小,小中有大。換句話說,在自性裡頭,沒有一法是對立的。那一法呢?一法是一體,不是對立,是一體。體是什麼?體是本性,當人自性,就是我們自己自性。自性是一個,是相同的,十方諸佛如來自性,跟我的自性是一不是二;彌陀、釋迦的自性跟我的自性,也是一,也不是二動植物的自性,六道眾生的自性都是一體,是我們有情見,把它看錯了。諸佛菩薩給我們講的是妙諦。

◈求生淨剎者,至心信樂,願生彼國
◇至心,真心;不能用妄心:用妄心功夫不得力,跟極樂世界不相應,這個願會落空
◇用真心:真心沒有念頭
◇阿羅漢有少分的真心,不圓滿;菩薩用到真心,也沒圓滿;成佛就圓滿了
◇極樂世界最殊勝的地方:它的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都彷彿像實報土,所以稱為極樂

  所以蕅益大師說得好,若達,通達,真的是通達,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一取一捨,無非法界。如是妙諦,實非情見所能及。「求生淨剎者,至心信樂,願生彼國也」,這句話重要。我們求生淨土,求生極樂世界,至心信樂,至心,真心。不能用妄心,用妄心功夫不得力,跟極樂世界不相應,所以這個願會落空。如果用真心,真心是什麼?真心沒有念頭。換句話說,阿羅漢有少分的真心,不圓滿;菩薩用到真心,但是也沒有圓滿;成佛就圓滿了。所以法身菩薩明心見性之後,到哪裡修行?他們到實報莊嚴土,這個地方統統是證法身的人修行的道場。在這個道場裡面,見到法身如來、報身如來,從法身現報身,現報身是為度報身菩薩。極樂世界最殊勝的地方,它的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都彷彿像實報土,所以稱為極樂,我們要真的嚮往,至心信樂,願生彼國。

◈我這一念;佛一乘無邊願海:合而為一
◇如是求生,是乃舉我介爾一念心願,投入彌陀無邊願海;亦即攝彼一乘無邊願海,入我介爾一念心中
◈十念必生,有願必滿
◇這才能把這兩句話肯定了
◇只要你想去,一定可以滿你的願
◈趣佛菩提
◇趣佛菩提:因中即發菩提心也;果上則是必補佛位,究竟菩提
◇因上是發菩提心;果上是成佛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宗而修
◇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身心清淨。遠離分別。求生淨剎。趣佛菩提
◇以上六句即是今經之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宗而修,故當生佛剎,永得解脫
◇這一部經,一個字不能放過,一句不能漏掉:真正是保證我們一生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圓證無上菩提
◇佛不是用這些話來哄哄我們的,句句都是真話
◇我們要牢牢記住,認真努力,信、願、持名,把我們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念掉,感應就現前

  「如是求生,是乃舉我介爾一念心願,投入彌陀無邊願海。亦即攝彼一乘無邊願海」,翻過來看,「入我介爾一念心中」。你看我這一念,佛一乘無邊願海,合而為一了。「是故十念必生,有願必滿」,這才能把這兩句話肯定了,不再懷疑了。十念必生,有願必滿,只要你想去,一定可以滿你的願。「趣佛菩提,因中即發菩提心也。果上則是必補佛位,究竟菩提」,果上就成佛,因上是發菩提心,果上是成佛,趣佛菩提是果。「以上六句即是今經之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宗而修,故當生佛剎,永得解脫。」這一部經,可以說字字句句,一個字不能放過,一句不能漏掉,真正是保證我們一生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圓證無上菩提。決定不是假的,佛不是用這些話來哄哄我們的,不是的,句句都是真話我們要牢牢記住,認真努力,信、願、持名,把我們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念掉,感應就現前了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七四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74




或疑
淨宗以
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為願,

如是欣厭,豈非分別。


《妙宗鈔》答曰:「
取捨若極
不取不捨亦非異轍。」

若極,則萬緣放下,六根寂靜。
若極,則六字洪名,一念單提。
如是念佛,何異於不取不捨,故云:「亦非異轍」。


又《彌陀要解》答曰:「
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執理廢事。
既廢於事,理亦不圓。

若達
全事即理,則
亦即理,
亦即理。

,無非法界。」


如是妙諦,實非情見所能及。



求生淨剎」者,
至心信樂,願生彼國也。

如是求生,
是乃
舉我介爾一念心願,投入彌陀無邊願海。
亦即
攝彼一乘無邊願海,入我介爾一念心中。

是故
十念必生,有願必滿。



趣佛菩提」,
因中即發菩提心也。
果上則是必補佛位,究竟菩提也。



以上六句即是今經之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如宗而修,故「當生佛剎,永得解脫」也。

◎ 惑盡見佛第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