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8日 星期二

伏煩惱|「法師你怎麼伏的?」我是用經教|全心投入經教,把煩惱習氣忘掉了|養成一個新習慣;舊習慣漸漸遠離|末法眾生唯一一條成佛大道:淨土|其他法門都要斷惑證真|我們的能力不過是伏煩惱|淨空老法師

 


伏煩惱|「法師你怎麼伏的?」我是用經教|全心投入經教,把煩惱習氣忘掉了|養成一個新習慣;舊習慣漸漸遠離|末法眾生唯一一條成佛大道:淨土|其他法門都要斷惑證真|我們的能力不過是伏煩惱|淨空老法師


◈無有一法不是周遍虛空而不散滅
◇如是等世界海微塵數圓滿光雲,悉遍虛空而不散滅

  【如是等世界海微塵數圓滿光雲,悉遍虛空而不散滅。】

◇這一句重複二十遍:絕對不是廢話
◇實實在在告訴我們:現在沒有散滅;永遠是「遍虛空而不散滅」
◇華嚴這一會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這個時空包括在其中

  每一段這一句我們都看到兩次,十段裡面我們就看到二十次,就是『悉遍虛空而不散滅』。這個話在這段經文裡面重複二十遍,不簡單!絕對不是廢話實實在在告訴我們,「悉遍虛空而不散滅」,現在沒有散滅,永遠是「遍虛空而不散滅」。華嚴這一會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這個時空包括在其中,這就是給我們透了一點消息。

(中略)

◇一切法不生不滅
◇過去、未來:統統在現前
◇時間、空間,是凡夫的抽象概念:真性、一真法界裡沒有這個東西
◇無有一法不是周遍虛空而不散滅

  佛在大經上常說「一切法不生不滅」,如果我們有能力突破時空的維次,看見過去、看見未來,過去未來統統在現前,時間跟空間都沒有了。然後才證實時間空間是什麼?凡夫的抽象概念。真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換句話說,一真法界裡沒有無有一法不是周遍虛空而不散滅

◇毘盧遮那佛講《華嚴》,現在正講得熱鬧;我們是被煩惱所障,不能親自參與這一會

  毘盧遮那佛講《華嚴》,現在正講得熱鬧,我們是被煩惱所障,不能親自參與這一會

(中略)

◇我們如何能夠參與這個大會?求生彌陀淨土
◇極樂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也有資格、有能力參與這個大會
◇我們真有緣;問題就是:自己曉不曉得
◇這個經好好聽就行了,不需要下功夫;下功夫白費:入不了華嚴境界

  我們想想我們如何能夠參與這個大會?有一個方法,求生彌陀淨土。如果你真正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也有資格、有能力參與這個大會了。我們不是沒有緣,真有緣,問題就是自己曉不曉得。所以你真的要是明白、搞清楚了,這個經好好的聽就行了,需不需要下功夫?不需要,下功夫白費!為什麼?入不了華嚴境界

◇普賢菩薩為什麼勸你往生極樂?無非是希望你親自參與華嚴這一會
◈淨土:末法眾生唯一一條成佛大道
◇淨土:這是娑婆世界末法眾生唯一的一條成佛大道
◇其他法門我們實在沒法子:都要斷惑證真
◇我們今天的能力,不過是伏煩惱習氣而已
◈全心投入經教:煩惱習氣忘掉了
◇「法師你怎麼伏的?」我是用經教,全心投入經教,把煩惱習氣忘掉了
◇三天不看經教,習氣就又起來了,你才曉得:不但不容易斷;伏都不容易
◇所以時刻不放鬆,抓得緊:養成一個新的習慣;舊的習慣漸漸的遠離
◇起心動念都觀察、思想到九法界苦難眾生

  這個經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就想這個用意多深!普賢菩薩為什麼勸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非是希望你親自參與華嚴這一會這是娑婆世界末法眾生唯一的一條成佛大道,其他的法門我們實實在在沒有法子,為什麼?都要斷惑證真,我們煩惱習氣怎麼能斷得了?說實在話,我們今天的能力也不過是伏煩惱習氣而已。你們同學如果要問我:「法師你怎麼伏的?」我是用經教,全心投入經教,把煩惱習氣忘掉了,不是沒有,暫時忘掉了。三天不看經教,習氣就又起來了,你才曉得不容易斷;不但不能容易斷,伏都不容易所以時時刻刻不放鬆,抓得緊,養成一個新的習慣,舊的習慣漸漸的遠離起心動念都觀察到、思想到九法界苦難眾生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只能勸導
◇現前這個世間眾生確實是愚痴
◇這個世界眾生膽大妄為,敢造罪業,罪業造了有果報:他不曉得果報的可畏
◇這個果報好像愈來愈近了,諸佛菩薩看到這個狀況都流眼淚:沒有法子來幫助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力量是相等的。眾生的業力,佛沒有法子轉變,佛只能夠勸導
◇眾生如果覺悟,立刻回頭,回頭是岸:這個災難可以化解、推遲
◇不知道回頭、改過:這個災難什麼力量都沒辦法改變

  尤其是現前我們這個世間,眾生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眾生確確實實是愚痴,就如同一些神靈透給我們的訊息,這個世界眾生膽大妄為,敢造罪業。罪業造了有果報,他不曉得果報的可畏,果報是太可怕了,而且這個果報好像愈來愈近了,諸佛菩薩看到這個狀況都流眼淚,沒有法子來幫助。為什麼?「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力量是相等的。眾生的業力,佛沒有法子轉變,佛只能夠勸導眾生如果覺悟,立刻回頭,回頭是岸,這個災難可以化解,這個災難可以推遲要不知道回頭,要不知道改過,這個災難什麼力量都沒有辦法改變,我們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七七卷 https://ft.hwadzan.tw/dv.php?sn=12-017-0577



2024年6月17日 星期一

念佛不要想佛的相好,就想佛的名號|想佛的相好,裡面是夾雜著觀想、觀像;不如老實念佛|我就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念的時候我就想這四個字,跟實相相應|淨空老法師

 


念佛不要想佛的相好,就想佛的名號|想佛的相好,裡面是夾雜著觀想、觀像;不如老實念佛|我就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念的時候我就想這四個字,跟實相相應|淨空老法師


◈四種念佛:事理不二、淺深相即
◇四種念佛,難易懸殊,深淺似異
◇實則事理不二、淺深相即
◇十六觀,其他十五是很難;但是末後持名是真容易
◇不一定難就是深,持名就是淺
◇持名功夫得力,就能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深到底
◇十五觀,觀觀都能明心見性;持名也能明心見性

  「又四種念佛,難易懸殊,深淺似異」,難易懸殊是真的,深淺似異倒未必。事好像是不一樣,事實呢?「實則事理不二,淺深相即」,淺就是深,深就是淺,淺深不二。難易是真的,其他的,十六觀其他的十五是很難,不容易,但是末後這個持名是真容易,它不難。不一定難就是深,持名就是淺,不一定。持名功夫得力,就能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深了,深到底,見性了。其他的十五觀觀觀都能明心見性第十六持名也能明心見性。所以告訴我們,老實說理事不二,淺深相即。

◈稱名暗合道妙
◇若是圓人看來,稱名暗合道妙,初步即是到家
◇圓頓根性上上根人,他們知道這個名的功德可不是開玩笑的
◇名號本身就具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名號
◇念這一聲佛號,把所有諸佛如來名號全部念到,一個都不漏
◇阿彌陀佛名號的含義是無量義、無盡義
◇暗合道妙:道是成佛之道;妙極了,這麼容易就成佛,不會把路走錯
◇這句名號圓滿包含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經教、法門,一個都不漏
◇念這句名號就把所有經典、咒語全念到了,一樣不缺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他就成佛

  「若是圓人看來」,什麼叫圓人?圓頓根性的人,也就是一般講上上根人,他們看起來馬上就知道,「稱名暗合道妙」。為什麼?因為他們知道這個名,這個名的功德可不是開玩笑的。阿彌陀佛這四個字,這個名號它本身就具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名號;換句話說,念這一聲佛號,把所有諸佛如來名號全部念到,一個都不漏,這還得了嗎?每一個佛的名號含義都很廣,不是一個含義,但是阿彌陀佛這個名號的含義是無量義、是無盡義,是沒有邊際之義。所以沒有第二個名號能跟它相比。上上根人認識,所以暗合道,道是什麼?成佛之道妙,它妙極了,這麼容易就成佛,決定成佛,不會把路走錯。同時,這句名號也圓滿包含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經教、法門,一個都不漏念這句名號就把所有經典全念到,所有的咒語也念到了,一樣不缺,真正不可思議。所以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他就成佛

(中略)

◈持名跟實相相應
◇持念佛名又何異於念佛實相
◇持名念佛即是念佛實相
◈老實念佛:念佛就想佛的名號
◇念佛不要想佛的相好,就想佛的名號最好了
◇想佛的相好,裡面是夾雜著觀想、觀像;不如老實念佛
◇我就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念的時候我就想這四個字,跟實相相應

  「故持念佛名又何異於念佛實相」,這就是什麼?持名跟實相相應;換句話說,持名念佛即是念佛實相念佛不要想佛的相好,就想佛的名號最好了想佛的相好,裡面是夾雜著觀想、觀像,不如老實念佛我就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念的時候我就想這四個字,好,跟實相相應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十二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32




又四種念佛,
難易懸殊,深淺似異,

實則
事理不二,淺深相即。


若是圓人看來,
稱名暗合道妙,初步即是到家。

故持念佛名又何異於念佛實相。

◎(四)方便力用



2024年6月16日 星期日

普賢行有名無實:念佛功夫不得力的因素之一|我們對佛菩薩恭敬;對人就不恭敬|對好人恭敬;對惡人就不恭敬|普賢不是的:對阿彌陀佛是用什麼恭敬心;對一切眾生用的恭敬心完全相同|淨空老法師

 


普賢行有名無實:念佛功夫不得力的因素之一|我們對佛菩薩恭敬;對人就不恭敬|對好人恭敬;對惡人就不恭敬|普賢不是的:對阿彌陀佛是用什麼恭敬心;對一切眾生用的恭敬心完全相同|淨空老法師


◈普賢十願:願願用真誠心、廣大心
◇德遵普賢
◇最重要一樣就是心量拓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普賢十願,願願都是用真誠心、廣大心來修
◇遍法界虛空界,一法不立、一法不捨,得大自在
◇禮敬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
◇普賢菩薩的恭敬心,圓圓滿滿統統都禮敬到了

  本經特別提到的是普賢菩薩,你看第二品「德遵普賢」,普賢菩薩專門講修行,落實修行落實裡頭最重要的一樣就是心量拓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的行門就是十大綱領,普賢十願,願願都是用真誠心、廣大心來修,真誠廣大。面對的是遍法界虛空界,一法不立,一法不捨,得大自在禮敬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眾生是廣義的,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都叫眾生。動物是眾生,植物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礦物還是眾緣和合而生的,乃至虛空法界。所以眾生這個名詞含義非常非常廣大,普賢菩薩的恭敬心,圓圓滿滿統統都禮敬到了

◈普賢行:禮敬、稱讚、供養完全平等
◇我們今天對佛菩薩恭敬,對人就不恭敬;對好人恭敬,對惡人就不恭敬
◇普賢不是的:平等對待,沒有分別執著
◇他的眼裡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平等平等
◇看一切眾生跟看阿彌陀佛完全一樣
◇對阿彌陀佛是用什麼恭敬心,對一切眾生用的恭敬心完全相同
◇那叫普賢行:禮敬、稱讚、供養完全平等
◇普賢行不容易修:我們沒有平等心,恭敬心不到位
◇普賢行有名無實: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的因素之一

  我們今天對佛菩薩恭敬,對人就不恭敬,對好人恭敬,對惡人就不恭敬普賢不是的,平等對待,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的眼裡、他的心裡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平等平等看一切眾生跟看阿彌陀佛完全一樣,對阿彌陀佛是用什麼恭敬心,對一切眾生用的恭敬心完全相同,沒有絲毫差別。那叫普賢行,禮敬、稱讚、供養完全平等普賢行不容易修,為什麼?我們沒有平等心。雖然說恭敬心,恭敬心不到位,達不到佛所要求的標準,我們還自以為是,不知道懺悔、不知道改進。所以普賢行對我們有名無實。這也是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的因素之一,為什麼功夫不得力。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二六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26



2024年6月15日 星期六

不能用科學的方法來學經教|用科學方法念佛不能成功|懷疑:入科學行;入聖賢學問不行|科學得到的結論還是科學;佛法是心性的學問|佛所說的,局部,科學能證實:讓我們對於佛、祖師所說的生起信心|淨空老法師

 


不能用科學的方法來學經教|用科學方法念佛不能成功|懷疑:入科學行;入聖賢學問不行|科學得到的結論還是科學;佛法是心性的學問|佛所說的,局部,科學能證實:讓我們對於佛、祖師所說的生起信心|淨空老法師


◈這個本子把善根補足:不懷疑了
◇釋迦牟尼佛演說這部經,就是住彌陀之所行
◇非常稀有難逢我們能在現前遇到夏蓮公為我們會集的這新本子
◇使我們這些善根不足的人,看到這個本子把善根補足了:不懷疑了

  今天釋迦牟尼佛演說這部經,就是住彌陀之所行非常稀有難逢的,我們能在這個世界上,能在現前這個環境當中,遇到夏蓮居老居士為我們所會集的這新本子,太稀有了!使我們這些善根不足的人,看到這個本子把善根補足了,為什麼?不懷疑了,他講得清楚、講得明白。

(中略)

◇許多不能得度的,遇到它得度了,功德無量無邊
◇黃念公六年為我們做成集註:這是真實智慧
◇用經來註經,用祖師大德開示來註經
◇經是會集本;註解也是會集本
◇自己謙虛,把這部經的義理說透了
◇我們讀了斷疑生信,信心堅定、願心踏實:決定得生淨土

  許多不能得度的,遇到它得度了,功德無量無邊。夏老的學生黃念祖老居士,六年的時間為我們做成集註,這是真實智慧。如果他自己註的,我們一般人不相信,他用另外一個方法,用經來註經,我們服了,用祖師大德的開示來註經,他用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疏。所以,經是會集本,註解也是會集本,我們由衷的敬佩。自己謙虛,把這部經的義理說透了,讓我們讀了斷疑生信,信心堅定,願心踏實,決定得生淨土,這比什麼都重要。

(中略)

◈不能用科學的方法來學經教
◇今天是個科學的時代,科學第一就是教我們懷疑
◇用懷疑的心就不得其門而入
◇入科學行;入聖賢學問不行
◇聖賢學問要真誠、恭敬,清淨心來接受
◇科學不需要恭敬心、真誠心都能學得到
◇不能用科學的方法來學經教
◇用科學的方法念佛不能成功
◇科學得到的結論還是科學;佛法是心性的學問:科學方法沒有辦法幫助我們明心見性
◇佛所說的,局部,科學能證實:讓我們對於佛、祖師大德所說的生起信心

  可是今天這個時代是個科學的時代,科學講什麼?第一就是教我們懷疑。我們用懷疑的心就不得其門而入了,入科學行,入聖賢學問不行聖賢學問要真誠、要恭敬,用清淨心來接受科學不需要,不需要恭敬心、不需要真誠心都能學得到。這是聖賢學術跟科學不一樣的地方。不能用科學的方法來學經教用科學的方法念佛不能成功。學科學得到的結論還是科學,佛法是心性的學問,科學方法沒有辦法幫助我們明心見性佛所說的,局部,科學能幫它證實,讓我們對於佛法,對於佛所說的、祖師大德所說的生起信心,有時候能得這個利益。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二六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26



2024年6月14日 星期五

大導師者:以正路示涅槃徑,使得無為常樂|無為法:一切法法爾如是|常樂我淨:這四個你都得到了,叫大般涅槃|念佛往生,不是這個地方死;到極樂世界生:沒有生死|肉身是生滅法,根本不存在|淨空老法師

 


大導師者:以正路示涅槃徑,使得無為常樂|無為法:一切法法爾如是|常樂我淨:這四個你都得到了,叫大般涅槃|念佛往生,不是這個地方死;到極樂世界生:沒有生死|肉身是生滅法,根本不存在|淨空老法師


◈導師者:示其正道;說無生死道
◇號導師者,令眾生類示其正道故
◇能為人說無生死道,故名導師
◈無生死道就是指念佛往生
◇念佛往生,不是這個地方死;到極樂世界生:沒有生死
◇肉身是阿賴耶的相分、境界相:這個東西是生滅法,說穿了根本是個假象,根本不存在
◇把這個假的捨掉;真身現前
◇真身是法性身,永遠不生不滅

  下面引《十住斷結經》這裡面說,「號導師者」,這個號就是稱號,導師者,「令眾生類示其正道故」,這叫導師,示其正道。「《華首經》曰:能為人說無生死道,故名導師。」無生死道就是指念佛往生念佛往生不是死,你要說你這個地方死了,到極樂世界生了,錯了,沒有生死。往生極樂世界,這個肉身是阿賴耶的相分,是阿賴耶的境界相,這個東西是生滅法,說穿了它根本是個假象,根本就不存在,這是量子力學家說的。把這個假的放棄、捨掉,真身現前真身是法性身,真身永遠不生不滅,這就是說無生死道,道道地地的導師。

◈以正路示涅槃徑,使得無為常樂
◇大導師者,以正路示涅槃徑,使得無為常樂故
◇無為指無為法,一切法法爾如是
◇常樂我淨四德,自性具足:見性就得到了
◇法身、般若、解脫,有常樂我淨
◇常,永恆不滅,不生不滅
◇樂,無苦,離一切苦,離苦就是樂
◇我,自己能做主宰
◇淨,清淨心,決定不受外境干涉
◇涅槃四德都得到了,叫大般涅槃

  「《佛報恩經》曰:大導師者」,大導師是指誰?「以正路示涅槃徑」,這個徑是小路、直路,最近的路、最快速的道路,「使得無為常樂故」。下面念老有個括弧,「無為指無為法」,一切法法爾如是,「常樂指常樂我淨」。常樂我淨這四德自性具足,你見性就得到了。大乘教講三德,「法身」,法身有常樂我淨,「般若」有常樂我淨,「解脫」有常樂我淨,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常,永恆不滅,就是不生不滅,這叫常;樂是無苦,離一切苦,離苦就是樂我,是自己能做主宰淨,就是清淨心,沒有染污,換句話說,決定不受外面境界影響,不受外境干涉涅槃四德這四個你都得到了這叫大般涅槃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二六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26




導師」者,指引導他人入於佛道者。

《十住斷結經》曰:「號導師者,令眾生類示其正道故。」

《華首經》曰:「能為人說無生死道,故名導師。」

《佛報恩經》曰:「大導師者,以正路示涅槃徑,使得無為常樂故。」無為指無為法,常樂指常樂我淨。)

◎ 大教緣起第三



2024年6月13日 星期四

阿彌陀佛不會忘掉你;只有你把阿彌陀佛忘掉|一忘掉,障礙就發生了:彌陀不能在你面前現身|彌陀接引眾生平等的:真正具足信願、老實念佛的,一個都不會漏掉|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淨空老法師

 


阿彌陀佛不會忘掉你;只有你把阿彌陀佛忘掉|一忘掉,障礙就發生了:彌陀不能在你面前現身|彌陀接引眾生平等的:真正具足信願、老實念佛的,一個都不會漏掉|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淨空老法師


◈阿彌陀佛不會忘掉你
◇導師行者,即彌陀世尊平等引接無所遺故
◇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平等的:真正具足信願、老實念佛的,一個都不會漏掉
◇不要以為阿彌陀佛把你忘掉了
◇阿彌陀佛不會忘掉你;只有你把阿彌陀佛忘掉
◇一忘掉,當中障礙就發生了:阿彌陀佛不能在你面前現身
◈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
◇在平常要培養對佛、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所說法門的信心
◇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

  「又《甄解》曰:導師行者,即彌陀世尊平等引接無所遺故。」說得好!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平等的,真正具足信願,老實念佛的,一個都不會漏掉不要以為阿彌陀佛把你忘掉了阿彌陀佛不會忘掉你,只有你把阿彌陀佛忘掉。這一忘掉,當中障礙就發生了,阿彌陀佛不能在你面前現身。所以我們在平常要培養對佛的信心、對極樂世界的信心、對釋迦牟尼佛的信心、對所說法門的信心,不能有絲毫疑惑。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二六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26



2024年6月12日 星期三

什麼是敬佛?|依教修行是敬佛,一直念下去是敬佛|懷疑是不敬佛,改變方法是不敬佛,為什麼?你不能往生|真正能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敬佛|往生的方法:一句佛號,不能改動|淨空老法師

 


什麼是敬佛?|依教修行是敬佛,一直念下去是敬佛|懷疑是不敬佛,改變方法是不敬佛,為什麼?你不能往生|真正能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敬佛|往生的方法:一句佛號,不能改動|淨空老法師


◈一生成就,就是念佛成佛
◇導師者,指引導他人入於佛道者
◇一生成就,就是念佛成佛;八萬四千法門一生成就,億萬人當中難得找到一個
◇念公一生看到聽到的:修禪宗成就的一個都沒有;修密宗成就的只六個人;念佛往生的太多太多了
◇念佛往生成就,比禪、密還要高:生到極樂得彌陀本願威神加持,作阿惟越致菩薩
◇不是自力;是他力法門:阿彌陀佛把你抬舉起來了,對佛要感恩
◇不遇到淨土法門那沒話說;遇到這個法門,對佛大不敬:這個罪可就重了

  「導師者,指引導他人入於佛道者」,這稱為導師。引導眾生入佛道,用什麼方法?八萬四千法門就是方法。一生成就呢?一生成就就是念佛成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一生成就不了,一生成就那真的億萬人當中難得找到一個。早年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在他這一生當中所看到的、所聽到的修禪宗成就的一個都沒有。禪宗是什麼?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一個都沒有。修密宗成就的,他一生只見到六個人。念佛往生的太多太多了念佛往生成就的,比禪、比密還要高。為什麼?生到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作阿惟越致菩薩不是自力,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給你,是他力法門,阿彌陀佛把你抬舉起來了,對佛要感恩。如果對佛要不敬,大不敬,這個罪可就重了。你不遇到這個法門那沒話說,遇到這個法門,對佛大不敬,你違背了經教。

◈什麼是敬佛?
◇依教修行是敬佛,一直念下去是敬佛
◇懷疑是不敬佛,改變方法是不敬佛,為什麼?你不能往生
◇真正能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敬佛
◈往生的方法:一句佛號,不能改動
◇無論什麼法門聽到了,對念佛法門信心更增長:看到學那些法門那麼難;淨土容易

  什麼是敬佛依教修行是敬佛,一直念下去是敬佛懷疑是不敬佛,改變方法是不敬佛,為什麼?你不能往生真正能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敬佛往生的方法,一句佛號,不能改動無論修什麼法門,你聽到了去學習可以,它的結果是什麼?對念佛法門信心更增加、增長,這就對了看到學那些法門那麼難,這個容易,容易就容易成就,難就不容易成就。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二六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26









2024年6月11日 星期二

千萬不能把不懂的都當作糟粕|不懂的時候,恭敬它、尊重它|從懂的先學;慢慢的不懂就懂了;最後徹底明白了|善根福德不是偶然:每個人宿世修成的|善根之根:無過於孝敬|淨空老法師

 


千萬不能把不懂的都當作糟粕|不懂的時候,恭敬它、尊重它|從懂的先學;慢慢的不懂就懂了;最後徹底明白了|善根福德不是偶然:每個人宿世修成的|善根之根:無過於孝敬|淨空老法師


◈孝是根,敬是本
◇善根福德不是偶然:每個人宿世修成的
◇善心裡面第一善心,善根之根:無過於孝敬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
◇孝用父母、敬用老師做表法
◇父母給我身命;老師給我慧命
◇報老師的恩叫敬;報父母的恩叫孝
◇孝是根,敬是本:中國傳統文化就在這扎根
◇傳統文化就是教孝敬,孝敬圓滿就成佛了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要講清楚,不能叫人摸不到邊際

  善根福德不是偶然的,是每個人宿世修成的善心裡面什麼是第一善心?中國人的老祖宗教我們,諸佛菩薩教我們,善根之根無過於孝敬。你看淨業三福,第一句「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孝養父母,孝字;奉事師長,敬字。,孝心,用父母做代表表法,敬用老師做表法。我們的生身,這個肉身得自於父母,父母恩重最大;我們的慧命,智慧得自於老師,父母給我身命,老師給我慧命,佛法講人有兩個命。對待老師,報老師的恩叫敬,報父母的恩叫孝,孝跟敬是一個意思,地位是相等的,我通常稱它們作根本,孝是根,敬是本。中國傳統文化就在這扎根,在孝敬兩個字,沒有孝敬,傳統文化根沒有了。傳統文化教什麼?就是教孝敬,孝敬圓滿就成佛了。所以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要講清楚、講明白,不能含糊籠統,不能叫人摸不到邊際

◇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弟子規》學起,《弟子規》裡頭講孝敬
◈千萬不能把不懂的都當作糟粕
◇「這一句現在可以用;那一句用不上」:那是我們智慧不夠
◇用不上的暫時放在一邊,不能把它刪除:到我們智慧提升,看出來了,這又管用
◇千萬不能把不懂的都當作糟粕
◇小孩看四書五經不懂,全是糟粕;長大之後後悔莫及
◇不懂,恭敬它、尊重它
◇傳了幾千年都沒人把它廢除掉,可見得有它的價值在
◇是我們不夠深度:從懂的先學;慢慢的不懂就懂了;到最後徹底明白了
◈凡是聖賢的東西都是活的
◇經裡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活句子;不是一種講法死呆板的
◇學生問仁、問孝;孔子幾十種答法:真實智慧
◇凡是聖賢的東西都是活的:怎麼說都圓融,什麼樣的環境都能應付得了
◇一部經,漢、唐、宋、明、清的註解:都正確沒有錯誤,什麼時代都適合
◇經文沒有改變;講解不一樣:精神決定是貫注的
◇孝敬功夫達到極致,就開悟了

  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弟子規》學起,《弟子規》裡頭講孝敬。《弟子規》裡頭的經文,字字句句都是活的,活學活用,為什麼?它是真實智慧。我們看到,好像這一句現在社會可以用,那一句它用不上,那是什麼?我們智慧不夠。用得上的用,用不上的暫時放在一邊,不能把它刪除,為什麼?到我們智慧提升,看出來了,這又管用。所以千萬不能說把不懂的都當作糟粕小孩看到這四書五經,他不懂,全是糟粕,那就錯了,長大之後後悔莫及不懂的時候怎麼樣?恭敬它、尊重它。為什麼要恭敬?傳了這麼多年,傳了幾千年都沒有人把它廢除掉,可見得值得傳下去就有它的價值在,而是什麼?而是我們不夠深度。從懂的先學,慢慢的不懂就懂了,到最後徹底明白了。所以活學活用,它不是死的,經裡頭每一個字、每一句都是活句子,不是一種講法死呆板的,不是的。你看孔子你就知道,學生問仁、問孝,你看孔子怎麼答法,不是一個答法,十幾種答法、幾十種答法,真實智慧凡是聖賢的東西都是活的,才值得人尊敬,怎麼說都通,怎麼說都圓融,什麼樣的環境他都能應付得了,活的,不是一個死方法。我們看一部經自古以來的註解,漢朝時候人註解,唐人的註解,宋人的註解,明清的註解,你去看都不一樣。從這個地方體會到的是,它都正確沒有錯誤,什麼時代都適合,經文沒有改變,講解不一樣,精神決定是貫注的,詞句說法不相同,對於古籍世世代代的傳承肅然起敬。到什麼時候你才完全明瞭?見性就明瞭,見性,是孝敬功夫達到極致,就開悟了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十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45







2024年6月10日 星期一

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真正明心見性,萬緣放下,心裡頭一絲毫痕跡都找不到|六根對六塵,學清淨、學不分別|妄心與法不相應,所以它造業|真心與法相應,心如如不動:大三空三昧|淨空老法師

 


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真正明心見性,萬緣放下,心裡頭一絲毫痕跡都找不到|六根對六塵,學清淨、學不分別|妄心與法不相應,所以它造業|真心與法相應,心如如不動:大三空三昧|淨空老法師


◈心最重要,念頭最重要
◇得聞如是種種聲已,其心清淨:他沒有起心動念
◇其心清淨,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成熟善根
◇這四句很重要,修行最高的原理:會用功的就在這用功
◇沒有分別執著,心是清淨的,外面境界也是清淨的
◇有分別執著,心不清淨,外面境也不清淨
◇「色由心生」,「相由心生,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
◇只要把心管住,外面境界隨著你的心在轉
◇心最重要,念頭最重要
◇人要念孝、念敬,整個宇宙就太平
◇孝敬裡頭沒有是非人我
◈六根對六塵,學清淨、學不分別
◇為什麼諸佛剎土依正莊嚴,說之不盡、無法想像: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全是心法
◇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
◇真正明心見性,萬緣放下,心裡頭一絲毫痕跡都找不到:這個我們要學
◇眼見色、耳聞聲,六根對六塵,學清淨、學不分別:讓心正直平等,成熟善根
◇善根是本有的
◇你這樣修,善根成熟,跟如來就感應道交,就入佛菩薩境界

  「得聞如是種種聲已,其心清淨」,為什麼?他沒有起心動念,「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這四句很重要,這是修行最高的原理,我們在現前會用功的,他就在這用功。眼見色不分別不執著,沒有分別執著心是清淨的,外面境界也是清淨的有分別執著就生煩惱,心不清淨,外面境也不清淨。一定要懂得佛在大乘經裡頭常說,「色由心生」,「相由心生,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佛常講,只要把心管住了,外面境界隨著你的心在轉。什麼重要?心最重要,念頭最重要,所以人要念孝、要念敬,整個宇宙就太平孝敬裡頭沒有是非人我為什麼諸佛剎土依正莊嚴,說之不盡,不但說不盡,無法想像,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全是心法。宗門有一句話說得好,「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什麼意思?真正明心見性,萬緣放下,心裡頭一絲毫痕跡都找不到這個我們要學,心清淨,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六根對六塵境界學清淨、學不分別,讓心正直平等,成熟善根善根是本有的,你這樣修善根成熟,善根成熟跟如來就感應道交,就入佛菩薩的境界

◈真心與法相應:大三空三昧
◇隨其所聞,與法相應
◇法是從自性變現出來的,當然相應
◇用心是用真心;用起心動念是妄心
◇用起心動念是阿賴耶;用分別是第六意識;用執著是第七末那識
◇八識五十一心所全是妄心,妄心與法不相應,所以它造業
◇真心與法相應,真心不可得,自性不可得,自性所起的一切相用也不可得:所以心如如不動,法也如如不動
◇這個相應就是大三空三昧

  「隨其所聞,與法相應」。法是從自性變現出來的,當然相應用心是用真心,用起心動念是妄心,是阿賴耶;用分別是用第六意識;用執著是用第七末那識。阿賴耶的八識五十一心所全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與法不相應,所以它造業真心與法相應,真心不可得,自性不可得,自性所起的一切相用也不可得,所以心是如如不動。法,法也如如不動,這個境界好。所以成熟善根,成熟善根隨其所聞,與法相應,這個相應就是大三空三昧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十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45



2024年6月9日 星期日

又看又聽,又不落印象|我們跟法身菩薩、諸佛如來的差別就在此地|除這之外絲毫差別都沒有|不落印象沒有業;落印象就造業|於是佛法修行原理說出來了:聰明人不落印象|淨空老法師

 


又看又聽,又不落印象|我們跟法身菩薩、諸佛如來的差別就在此地|除這之外絲毫差別都沒有|不落印象沒有業;落印象就造業|於是佛法修行原理說出來了:聰明人不落印象|淨空老法師


◈任何一法都具足一切法
◇見性就是:在相、作用裡頭見到體
◇所有一切現相、作用,統統是一體
◇能現能生是真的,它不生不滅;所現所生不是真的:即使在一真法界還有隱現不同
◈用心如鏡
◇體不可得,不可得就得放下
◇怎麼放下?不起心不動念
◇一切時一切處沒有起心動念,這個時候叫做照,照見
◇法身大士用心如鏡;凡夫用心像照相機
◇見一個照一個,落印象;鏡子照完全用性照,沒有底片:照得很清楚,不落印象
◇不落印象沒有業;落印象就造業
◇善的印象善業;不善的印象惡業:有業就感果報
◇於是佛法修行原理說出來了:聰明人不落印象
◇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是智慧;不落印象不結業:這是大乘裡頭真修行
◇不看不聽,怎麼度眾生、成無上道?
◇又看又聽,又不落印象:我們跟法身菩薩、諸佛如來差別就在此地;除這之外絲毫差別都沒有

  明心見性的道理亦如是,見性就是在相、作用裡頭見到體,然後你回頭一看,所有一切現相、所有一切作用統統是一體能現能生是真的,為什麼?它不生不滅,所現所生的不是真的。即使在一真法界還有隱現不同,沒有緣的時候,它不現前,什麼都沒有,所以體不可得。這個要知道,不可得就得放下怎麼放下?不起心不動念,一切時一切處沒有起心動念,這個時候叫做照,照見,像鏡子,鏡子照見,沒有起心動念。明心見性的人,我們叫法身大士,他們用心如鏡;我們凡夫用心像照相機見一個照一個,落印象。過去照相機裡頭有底片,你照一張裡頭印子就落下去了,就像落在阿賴耶識裡頭,落謝種子。鏡子照的時候完全用性照,沒有底片,照得很清楚,不落印象,不落印象沒有業。落印象就造業善的印象善業,不善的印象惡業,有業就感果報,善業感三善道的果報,惡業感三惡道的果報。於是佛法裡修行的原理、修行的道理說出來了,會聽的人從這裡就覺悟。聰明人怎樣?不落印象看得清楚是智慧,聽得清楚是智慧不落印象沒有煩惱,那就叫不結業,沒有業,這是大乘裡頭真修行。不是叫你不看,不是叫你不聽,不看不聽怎麼度眾生?怎麼能成無上道重要的,在看又聽,他又不落印象。我們跟法身菩薩、跟諸佛如來的差別就在此地,除這個之外絲毫差別都沒有

◇不落印象:先學不執著
◇佛知道不落印象不容易:三種印象,先學不執著
◇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三種都是落印象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有分別、起心動念;沒有執著,你就覺悟了,但是不圓滿:阿羅漢,正覺
◇心裡沒分別:菩薩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起心動念:這叫成佛
◇佛法修行、證果的方法,都講盡了

  佛知道不落印象不容易,三種印象,無始無明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三種,三種都是落印象。佛教我們一個方便法,先學不執著,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要執著,有分別、有起心動念,沒有執著真正沒有執著,你就覺悟了,但是不圓滿,這個時候有個名稱,稱你作阿羅漢,阿羅漢是正覺,沒有圓滿;功夫再深一點,不但不執著,分別也沒有,心裡沒分別,這是菩薩,比阿羅漢高;再提升一級,不但沒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也沒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起心不動念,這叫成佛佛法跟修行的方法、證果的方法,這都講盡了

◈不起心不動念,照見諸法實相
◇菩薩講得很透徹,把你講明白了;他不起心動念能答覆,還能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那是自性起用
◇一面鏡子:外面自然照在裡頭;它沒有起心動念
◇不起心不動念,照見;見的全是諸法實相
◇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六根接觸的六塵境界相全是妄相
◈念念不可得:一念就是一個完整的宇宙
◇真相是:不生不滅、非有非無、隱現自在
◇起心動念,就把所有一切法都變成生滅法
◇生滅法是念念不可得: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完整的宇宙
◇一念就是一道光,光中現這個境界清清楚楚
◇八地以上看見;八地以下聽說
◇真的不可得;妄的也不可得:所以對於真的、妄的不起心動念,這人叫成佛了
◇無始無明沒斷盡稱他法身菩薩;斷盡稱他妙覺如來

  別人遇到菩薩向他請教,無論什麼疑難雜症,你提出來,他就講得很明白、講得很透徹,把你也講明白了。我們要問,他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如果他起心動念,他退轉了,起心動念是菩薩,法身菩;他有分別的話,那就是三乘菩薩;他還有執著的話,那他是凡夫,他就又迷了。為什麼不起心不動念能答覆,不但能答覆,而且還能現相,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妙!那是自性起用,道理在此地,是自性自自然然的起用。譬如說一面鏡子,外面自然照在裡頭,它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沒有起心動念,照得清清楚楚,這個要懂。不起心不動念照見,見的全是事實真相,叫諸法實相;我們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相全是妄相。佛菩薩見的是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是不生不滅、非有非無,隱現自在,它不是生滅法。起心動念,就把所有一切法都變成生滅法生滅法是念念不可得,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完整的宇宙,就是一個法界虛空界的全體,不但娑婆世界,包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世界都在其中。一念就是一道光,光中現這個境界清清楚楚,誰看見?八地以上。八地以下聽說,聽佛說的,沒有親眼看見。六地、七地跟八地很接近,在我們想像當中可能他看見,但是模糊的現象,不清楚,八地以上看清楚、看明白了。明白之後怎麼樣?真的不可得,妄的也不可得,所以對於真的沒有起心動念,對於妄的也不起心動念,這人叫成佛了無始無明沒有斷盡稱他作法身菩薩,斷盡稱他作妙覺如來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十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45



任何一法都具足一切法|從一裡見一切;從一切裡見一|見性:在相、作用裡見到體|一切現相、作用,統統是一體|一念不覺就是一時緣起|一念覺什麼都沒有|能大師二十個字,整個宇宙千變萬化他都見到了|淨空老法師

 


任何一法都具足一切法|從一裡見一切;從一切裡見一|見性:在相、作用裡見到體|一切現相、作用,統統是一體|一念不覺就是一時緣起|一念覺什麼都沒有|能大師二十個字,整個宇宙千變萬化他都見到了|淨空老法師


◈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起一法
◇一法成一切法:一法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一切法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依報
◇一切法起一法:這一法就是身體,正報
◇萬法是全宇宙,範圍縮小一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裡面又起一法,我們在人道得人身:統統叫緣起
◈一時具足,圓滿顯現
◇一時具足、一念具足:沒有先後
◇一念不覺就是:一時緣起,圓滿顯現
◇一念覺什麼都沒有,只是現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
◇能大師在一念覺給我們說出五句二十個字:整個宇宙千變萬化他都見到了
◇見到現相、見到作用:體相作用統統具足,這叫相應
◈具足相應
◇到相應,就是示三遍
◇三種周遍:自性的起用
◇三種周遍,說明法界是一體

  一法成一切法一法就是上面「自性清淨圓明體」,這一法;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依報。所以一切法裡頭又起一法,這一法就是我們的身體,自己的身體,這叫正報,能生萬法,萬法生一切法,生依報,我們講萬法是全宇宙。起一法,我們把它範圍縮小一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裡面又起一法,我們在人道得個人身,統統叫緣起。最重要的底下這一句話,一時具足,沒有先後,或者叫一念具足,大乘經上常常有這個句子,一念、一時是同一個意思。大乘教裡面佛常說,一念不覺,一念不覺就是一時緣起,圓滿顯現,就這八個字,一念不覺它就起來了。一念覺,一念覺什麼都沒有,一念覺只是現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這是一念覺。惠能大師在一念覺給我們說出五句二十個字,整個宇宙千變萬化他都見到了。末後那一句叫「能生萬法」,見到現相、見到作用,體相作用統統具足,這叫相應到相應,那就是《還源觀》上的示三遍,三種周遍,自性的起用,所以叫具足相應,三種周遍說明法界是一體

◈任何一法都具足一切法
◇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
◇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同會一法道場中
◇任何一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任何一法都具足一切法
◇一法理體是自性;一切法理體是自性
◇從一裡面見一切;從一切裡頭見一
◇以金作器,器器皆金
◇器比喻相、作用;永遠是一體,而且是見到全部的一體
◇在一枚戒指見到黃金,等於全部見到了:全部的黃金都在這一個戒指上顯現

  《華嚴.妙嚴品》裡面說,「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一切法門就是指的八萬四千法門,四弘誓願裡面所說的無量法門,海是形容深廣沒有邊際,取這個意思。同會一法道場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一法是任何一法,沒有特定的意思,任何一法都具足一切法。為什麼?它是自性,一法理體是自性,一切法的理體是自性,所以從一裡面見一切,從一切裡頭見一。古人也有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用黃金做成器皿,無論哪個器你都見到黃金。把金比喻作體,器比喻作相、作用,永遠是一體,而且是見到全部的一體。譬如說我們在一枚戒指見到黃金,這個黃金跟所有一切黃金製造品都是一樣,你見到這個等於全部見到了,全部的黃金都在這一個戒指上顯現出來

◇見性就是:在相、作用裡頭見到體
◇所有一切現相、作用,統統是一體
◇能現能生是真的,它不生不滅;所現所生不是真的:即使在一真法界還有隱現不同
◈用心如鏡
◇體不可得,不可得就得放下
◇怎麼放下?不起心不動念
◇一切時一切處沒有起心動念,這個時候叫做照,照見
◇法身大士用心如鏡
◇凡夫用心像照相機,見一個照一個,落印象
◇鏡子照完全用性照,沒有底片:照得很清楚,不落印象
◇不落印象沒有業;落印象就造業
◇善的印象善業;不善的印象惡業:有業就感果報
◇於是佛法修行原理說出來了:聰明人不落印象
◇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是智慧;不落印象不結業:這是大乘裡頭真修行
◇不看不聽,怎麼度眾生、成無上道?
◇又看又聽,又不落印象:我們跟法身菩薩、諸佛如來差別就在此地;除這之外絲毫差別都沒有

  明心見性的道理亦如是,見性就是在相、作用裡頭見到體,然後你回頭一看,所有一切現相、所有一切作用統統是一體能現能生是真的,為什麼?它不生不滅,所現所生的不是真的。即使在一真法界還有隱現不同,沒有緣的時候,它不現前,什麼都沒有,所以體不可得。這個要知道,不可得就得放下怎麼放下?不起心不動念,一切時一切處沒有起心動念,這個時候叫做照,照見,像鏡子,鏡子照見,沒有起心動念。明心見性的人,我們叫法身大士,他們用心如鏡;我們凡夫用心像照相機見一個照一個,落印象。過去照相機裡頭有底片,你照一張裡頭印子就落下去了,就像落在阿賴耶識裡頭,落謝種子。鏡子照的時候完全用性照,沒有底片,照得很清楚,不落印象,不落印象沒有業。落印象就造業善的印象善業,不善的印象惡業,有業就感果報,善業感三善道的果報,惡業感三惡道的果報。於是佛法裡修行的原理、修行的道理說出來了,會聽的人從這裡就覺悟。聰明人怎樣?不落印象看得清楚是智慧,聽得清楚是智慧不落印象沒有煩惱,那就叫不結業,沒有業,這是大乘裡頭真修行。不是叫你不看,不是叫你不聽,不看不聽怎麼度眾生?怎麼能成無上道重要的,在看又聽,他又不落印象。我們跟法身菩薩、跟諸佛如來的差別就在此地,除這個之外絲毫差別都沒有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十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45



用心如鏡|不起心不動念:照見諸法實相|真相是:不生不滅、非有非無、隱現自在|起心動念,就把所有一切法都變成生滅法|生滅法是念念不可得: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完整的宇宙|淨空老法師

 


用心如鏡|不起心不動念:照見諸法實相|真相是:不生不滅、非有非無、隱現自在|起心動念,就把所有一切法都變成生滅法|生滅法是念念不可得: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完整的宇宙|淨空老法師


◈同時具足相應門
◇《華嚴》教理以緣起為主。法界一切盡成一大緣起。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起一法。一時具足,圓滿顯現,故曰具足相應
◇佛教以緣起為主

  「同時具足相應門。夫《華嚴》教理以緣起為主。法界一切盡成一大緣起。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起一法。一時具足,圓滿顯現,故曰具足相應」。確實這幾句話實際上就是賢首國師在《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上所說的。教理,教是佛教,佛教根據什麼理,什麼道理、什麼原理建立的,或者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開頭就說出,佛教以緣起為主,法界一切盡成一大緣起。法界,我們今天講全宇宙,整個宇宙,佛教的名詞叫法界虛空界,意思是一樣的。從哪來的?什麼原因而有的?什麼原因,也就是什麼道理而有的。

◇法界一切就是萬法,盡成一大緣起
◈自性清淨圓明體
◇自性清淨圓明體:能大師說了四句;賢首大師歸納成一句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圓滿沒有欠缺;光明。體是一切萬法的本體
◇一切萬法就從自性清淨圓明體裡面現出來:從一體
◇不生不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都在「圓明」裡頭
◇能生萬法:法界一切盡成一大緣起
◇能生萬法是起二用:依報、正報出現了

  法界一切就是萬法,盡成一大緣起,這是《還源觀》裡頭第一條「自性清淨圓明體」,從這來的。自性清淨,賢首大師說一句,自性清淨圓明體,惠能大師說了四句,賢首大師把它歸納成一句,妙!自性清淨能大師證得了,他第一句話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圓是圓滿,沒有欠缺,明是光明,體是一切萬法的本體一切萬法就從自性清淨圓明體裡面現出來,這叫從一體。這個一體說得好,就是通常我們講的真心,或者是叫它做自性,或者叫它做本性,都可以,大乘教裡常常稱它為法性,性就是體的意思,法是一切法,一切法的理體。賢首國師把它說成這麼一句,七個字。能大師講的體,自性的性體,第一個清淨,第二個「不生不滅」,第三個「本自具足」,第四個「本無動搖」,這些都在圓明這兩個字裡頭。末後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在第二句,就是成一大緣起,這就能生萬法了。能生萬法是《還源觀》上的起二用,二用就是依報、正報,依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正報是我們本人,依報、正報出現了

◈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起一法
◇一法成一切法:一法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一切法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依報
◇一切法起一法:這一法就是身體,正報
◇萬法是全宇宙,範圍縮小一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裡面又起一法,我們在人道得人身:統統叫緣起
◈一時具足,圓滿顯現
◇一時具足、一念具足:沒有先後
◇一念不覺就是:一時緣起,圓滿顯現
◇一念覺什麼都沒有,只是現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
◇能大師在一念覺給我們說出五句二十個字:整個宇宙千變萬化他都見到了
◇見到現相、見到作用:體相作用統統具足,這叫相應
◈具足相應
◇到相應,就是示三遍
◇三種周遍:自性的起用
◇三種周遍,說明法界是一體

  一法成一切法一法就是上面「自性清淨圓明體」,這一法;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依報。所以一切法裡頭又起一法,這一法就是我們的身體,自己的身體,這叫正報,能生萬法,萬法生一切法,生依報,我們講萬法是全宇宙。起一法,我們把它範圍縮小一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裡面又起一法,我們在人道得個人身,統統叫緣起。最重要的底下這一句話,一時具足,沒有先後,或者叫一念具足,大乘經上常常有這個句子,一念、一時是同一個意思。大乘教裡面佛常說,一念不覺,一念不覺就是一時緣起,圓滿顯現,就這八個字,一念不覺它就起來了。一念覺,一念覺什麼都沒有,一念覺只是現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這是一念覺。惠能大師在一念覺給我們說出五句二十個字,整個宇宙千變萬化他都見到了。末後那一句叫「能生萬法」,見到現相、見到作用,體相作用統統具足,這叫相應到相應,那就是《還源觀》上的示三遍,三種周遍,自性的起用,所以叫具足相應,三種周遍說明法界是一體

◈任何一法都具足一切法
◇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
◇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同會一法道場中
◇任何一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任何一法都具足一切法
◇一法理體是自性;一切法理體是自性
◇從一裡面見一切;從一切裡頭見一
◇以金作器,器器皆金
◇器比喻相、作用;永遠是一體,而且是見到全部的一體
◇在一枚戒指見到黃金,等於全部見到了:全部的黃金都在這一個戒指上顯現

  《華嚴.妙嚴品》裡面說,「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一切法門就是指的八萬四千法門,四弘誓願裡面所說的無量法門,海是形容深廣沒有邊際,取這個意思。同會一法道場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一法是任何一法,沒有特定的意思,任何一法都具足一切法。為什麼?它是自性,一法理體是自性,一切法的理體是自性,所以從一裡面見一切,從一切裡頭見一。古人也有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用黃金做成器皿,無論哪個器你都見到黃金。把金比喻作體,器比喻作相、作用,永遠是一體,而且是見到全部的一體。譬如說我們在一枚戒指見到黃金,這個黃金跟所有一切黃金製造品都是一樣,你見到這個等於全部見到了,全部的黃金都在這一個戒指上顯現出來

◇見性就是:在相、作用裡頭見到體
◇所有一切現相、作用,統統是一體
◇能現能生是真的,它不生不滅;所現所生不是真的:即使在一真法界還有隱現不同
◈用心如鏡
◇體不可得,不可得就得放下
◇怎麼放下?不起心不動念
◇一切時一切處沒有起心動念,這個時候叫做照,照見
◇法身大士用心如鏡
◇凡夫用心像照相機,見一個照一個,落印象
◇鏡子照完全用性照,沒有底片:照得很清楚,不落印象
◇不落印象沒有業;落印象就造業
◇善的印象善業;不善的印象惡業:有業就感果報
◇於是佛法修行原理說出來了:聰明人不落印象
◇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是智慧;不落印象不結業:這是大乘裡頭真修行
◇不看不聽,怎麼度眾生、成無上道?
◇又看又聽,又不落印象:我們跟法身菩薩、諸佛如來差別就在此地;除這之外絲毫差別都沒有

  明心見性的道理亦如是,見性就是在相、作用裡頭見到體,然後你回頭一看,所有一切現相、所有一切作用統統是一體能現能生是真的,為什麼?它不生不滅,所現所生的不是真的。即使在一真法界還有隱現不同,沒有緣的時候,它不現前,什麼都沒有,所以體不可得。這個要知道,不可得就得放下怎麼放下?不起心不動念,一切時一切處沒有起心動念,這個時候叫做照,照見,像鏡子,鏡子照見,沒有起心動念。明心見性的人,我們叫法身大士,他們用心如鏡;我們凡夫用心像照相機見一個照一個,落印象。過去照相機裡頭有底片,你照一張裡頭印子就落下去了,就像落在阿賴耶識裡頭,落謝種子。鏡子照的時候完全用性照,沒有底片,照得很清楚,不落印象,不落印象沒有業。落印象就造業善的印象善業,不善的印象惡業,有業就感果報,善業感三善道的果報,惡業感三惡道的果報。於是佛法裡修行的原理、修行的道理說出來了,會聽的人從這裡就覺悟。聰明人怎樣?不落印象看得清楚是智慧,聽得清楚是智慧不落印象沒有煩惱,那就叫不結業,沒有業,這是大乘裡頭真修行。不是叫你不看,不是叫你不聽,不看不聽怎麼度眾生?怎麼能成無上道重要的,在看又聽,他又不落印象。我們跟法身菩薩、跟諸佛如來的差別就在此地,除這個之外絲毫差別都沒有

◇佛知道不落印象不容易:三種印象,先學不執著
◇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三種都是落印象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有分別、起心動念;沒有執著,你就覺悟了,但是不圓滿:阿羅漢,正覺
◇心裡沒分別:菩薩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起心動念:這叫成佛
◇佛法修行、證果的方法,都講盡了

  佛知道不落印象不容易,三種印象,無始無明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三種,三種都是落印象。佛教我們一個方便法,先學不執著,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要執著,有分別、有起心動念,沒有執著真正沒有執著,你就覺悟了,但是不圓滿,這個時候有個名稱,稱你作阿羅漢,阿羅漢是正覺,沒有圓滿;功夫再深一點,不但不執著,分別也沒有,心裡沒分別,這是菩薩,比阿羅漢高;再提升一級,不但沒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也沒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起心不動念,這叫成佛佛法跟修行的方法、證果的方法,這都講盡了

◈不起心不動念,照見諸法實相
◇菩薩講得很透徹,把你講明白了;他不起心動念能答覆,還能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那是自性起用
◇一面鏡子:外面自然照在裡頭;它沒有起心動念
◇不起心不動念,照見;見的全是諸法實相
◇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六根接觸的六塵境界相全是妄相
◈念念不可得:一念就是一個完整宇宙
◇真相是:不生不滅、非有非無、隱現自在
◇起心動念,就把所有一切法都變成生滅法
◇生滅法是念念不可得: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完整的宇宙
◇一念就是一道光,光中現這個境界清清楚楚
◇八地以上看見;八地以下聽說
◇真的不可得;妄的也不可得:所以對於真的、妄的不起心動念,這人叫成佛了
◇無始無明沒斷盡稱他法身菩薩;斷盡稱他妙覺如來

  別人遇到菩薩向他請教,無論什麼疑難雜症,你提出來,他就講得很明白、講得很透徹,把你也講明白了。我們要問,他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如果他起心動念,他退轉了,起心動念是菩薩,法身菩;他有分別的話,那就是三乘菩薩;他還有執著的話,那他是凡夫,他就又迷了。為什麼不起心不動念能答覆,不但能答覆,而且還能現相,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妙!那是自性起用,道理在此地,是自性自自然然的起用。譬如說一面鏡子,外面自然照在裡頭,它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沒有起心動念,照得清清楚楚,這個要懂。不起心不動念照見,見的全是事實真相,叫諸法實相;我們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相全是妄相。佛菩薩見的是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是不生不滅、非有非無,隱現自在,它不是生滅法。起心動念,就把所有一切法都變成生滅法生滅法是念念不可得,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完整的宇宙,就是一個法界虛空界的全體,不但娑婆世界,包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世界都在其中。一念就是一道光,光中現這個境界清清楚楚,誰看見?八地以上。八地以下聽說,聽佛說的,沒有親眼看見。六地、七地跟八地很接近,在我們想像當中可能他看見,但是模糊的現象,不清楚,八地以上看清楚、看明白了。明白之後怎麼樣?真的不可得,妄的也不可得,所以對於真的沒有起心動念,對於妄的也不起心動念,這人叫成佛了無始無明沒有斷盡稱他作法身菩薩,斷盡稱他作妙覺如來

◈淨土是頓教:一生圓滿證得
◇學佛終極的目標沒有別的:見性成佛
◇我們根性劣,無量劫來造作罪業很深,定不下來
◇不起心不動念是大定,法身菩薩所證得的,與自性本定相應
◇我們生生世世都不見得有指望
◇幸虧有淨土法門:遇到就得救了
◇淨土法門是讓我們先到極樂世界,煩惱習氣不斷沒有關係,叫帶業往生
◇可以帶業往生;沒有帶業成佛的
◇生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教導我們,把起心動念放下,證得諸法實相,就成佛了
◇淨土是頓教:沒有階級的,一生圓滿證得,無比稀有殊勝

  《華嚴經》把這樁事情講透了,這個問題全世界,過去、現在、未來哲學家在找這個,科學家也在找這個,找不到,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講清楚、講明白了。所以學佛終極的目標沒有別的,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根性劣,煩惱習氣很重,無量劫來造作罪業很深,定不下來不起心不動念是大定,法身菩薩所證得的,與自性本定相應我們這一生沒有指望,來生也沒有指望,生生世世都不見得有指望。怎麼辦?幸虧有一個淨土法門,只要我們遇到這個法門就得救了,佛法叫得度,其他宗教叫得救。這個法門是讓我們先到西方極樂世界,煩惱習氣不斷沒有關係,叫帶業往生可以帶業往生,不能帶業成佛,沒有帶業成佛的。這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教導我們,一生決定圓滿菩提,圓滿成就。把起心動念放下,證得諸法實相,這樣就成佛了,而且一生圓滿。所以前面講的,它是頓教,沒有階級的,一生圓滿證得,無比稀有殊勝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十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45




㈠同時具足相應門。


夫《華嚴》教理以緣起為主。
法界一切盡成一大緣起

一法成一切法,
一切法起一法。

一時具足,圓滿顯現,故曰具足相應


《華嚴妙嚴品》曰:「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
《大疏》曰:「如海一滴,具百川味。」

是為此門之玄義。

◎(六)藏教所攝



2024年6月8日 星期六

不動是真相;動是幻相|宇宙是動的;動的頻率覺察不到|境隨心轉|我們這邊為什麼在動?我們心在動|極樂何以不動?他心不動|他們的心在大定當中|世尊說經目的:勸我們到極樂「今現在作佛」|淨空老法師

 


不動是真相;動是幻相|宇宙是動的;動的頻率覺察不到|境隨心轉|我們這邊為什麼在動?我們心在動|極樂何以不動?他心不動|他們的心在大定當中|世尊說經目的:勸我們到極樂「今現在作佛」|淨空老法師


◈極樂世界一切就在當下
◇極樂世界沒有歲月劫數之名、沒有時間
◇極樂世界一切就在當下
◇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

  極樂世界也沒有歲月劫數之名,換句話說,極樂世界的人沒有時間的觀念,一切就像佛經上所說的,就在當下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他就是在現在,他沒有過去、沒有未來。

(中略)

◇極樂花開,進入講堂,見佛,上座聽經
◇極樂的人不需要飲食睡眠,沒有大小便溺
◇進入講堂聽經,一定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成佛了才離開講堂
◇幾時成佛的?今現在成佛、今現在開悟、今現在明心見性
◈世尊勸我們到極樂「今現在作佛」
◇世尊說經的目的:勸我們到極樂世界「今現在作佛」
◇統統放下,境界就現前了

  極樂世界什麼樣子?花開,進入講堂,見佛了,坐上座位,聽經。這一聽不知道聽多少時候,因為它沒有時間,它沒有晝夜,那個地方的人不需要飲食,也沒有大小便溺,沒有睡眠,不需要睡眠。所以他們進入講堂聽經,一定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成佛了他才離開講堂,沒有成佛他不離開講堂。成佛了,幾時成佛的?現在成佛,今現在成佛,今現在開悟,今現在明心見性,不可思議!十方世界沒聽說過,只有世尊把極樂世界的狀況給我們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世尊說經的目的何在?勸我們到極樂世界今現在作佛,不可思議!無論是哪個階位的,四土三輩九品,全都是今現在,這個妙!真的,妙得我們無法想像,我們的言語說不出,我們永遠想像不到。怎麼辦?統統放下,境界就現前了

(中略)

◈不動是真相;動是幻相
◇彼土日月星辰皆在虛空中住止,亦不復迴轉運行
◇極樂空中確實有這些星球,看不到它自轉、公轉,這種運行
◇極樂世界人居住的宮殿樓閣可以止在空中不動;星球又何嘗不能?
◇我們這邊為什麼在動?我們心在動
◇極樂何以不動?他心不動:他們的心在大定當中,住正定聚
◇他們心是定的;我們心是動的
◇這一動,所有一切萬物統統都在動,不動的也在動
◇像頭昏了,看到天地一切萬物都在旋轉:不正常
◇正常:不動

  彼土「日月星辰皆在虛空中住止,亦不復迴轉運行」。這個現象奇怪,極樂世界你看到空中確實有這些星球,好像它在空中不動,也看不到它自轉、公轉,這種運行看不出。空中止住,行嗎?好像行。為什麼?你看經上告訴我們,極樂世界人他居住的宮殿、房舍,想大就大,想小就小,想在空中他就住在空中,想在地面他就住在地面。既然這些宮殿樓閣可以止在空中不動,星球又何嘗不能我們這邊為什麼在動?是因為我們心在動極樂世界何以能夠不動?他心不動。境隨心轉,他心不動,他們的心在大定當中,住正定聚。這也用境隨心轉能解釋,他們心是定的,我們心是動的這一動,所有一切萬物統統都在動,不動的也在動我們什麼?頭昏了一樣,看到天地一切萬物都在旋轉,不正常。正常?正常不動

◇不動是真相;動是幻相

  不動不好懂,很難懂,不動是真相,動是幻相


(中略)

◈動之本,生於念
◇極樂世界前一剎那跟後一剎那沒有分別:它是真正的相續相;不是相似相續相
◇全是自性,自性沒有變化
◇我們現在為什麼有變化?自性加上阿賴耶
◇自性是真心;阿賴耶是妄心
◇極樂是全真沒有妄;我們這是真心上再加個妄心
◇真心能生能現;妄心能變,把真心所現的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六道輪迴

  西方世界的人沒有時間概念,因為他前一剎那跟後一剎那沒有分別。是個什麼相?如果真有,它是真正的相續相,不是相似相續相。相似相續相是假的,極樂世界縱然有,它沒有相續,它每一張畫面都是一樣的,是真的相續。我們只能從這上去體會。全是自性,自性沒有變化我們現在為什麼有變化?自性加上阿賴耶自性是真心,阿賴耶是妄心極樂世界是全真沒有妄,我們這個世界是真心上再加一個妄心真心能現,能生能現,妄心能變,把真心所現的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輪迴,它產生變化了。這個道理要懂。

(中略)

◇時間生於動
◇動之本,生於念
◇妄念相繼,故有時間;妄念要斷掉了,時間就沒有了
◇時間只是由於人的幻覺

  時間生於動,「動之本,生於念」,就是念頭,「妄念相繼,故有時間」。妄念要斷掉了,時間就沒有了。「近代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氏謂,時間只是由於人的幻覺,與此相通」,跟這個地方講的是一樣的。這一段是講極樂世界沒有時間概念。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九三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93




亦無歲月劫數之名」。

就此土言之,其所以有晝夜年月與劫數者,因地球、月、日、星雲等等皆在運動。
自轉與公轉,遂有晝夜一月一年一劫等等,而歲月遷流。

今據《漢譯》,彼土「日月星辰皆在虛空中住止,亦不復迴轉運行。」
是表彼土縱有日月星辰等,而無運轉相,故無晝夜之別。時間無遷逝,故「無歲月劫數之名」。
但以順餘方故,始言歲月。
故知時間生於動。
動之本,生於念;
妄念相繼,故有時間。

近代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氏謂,時間只是由於人的幻覺,
與此相通。)

◎ 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2024年6月7日 星期五

東西沒有講錯、講偏,才能利益大眾|講經要通世出世間法|世間法是儒家;出世間法是三藏:哪天才能讀完?|怎麼辦?至誠感通|真誠到極處是感|世出世間學問都用這個方法|自己首先得放下|淨空老法師

 


東西沒有講錯、講偏,才能利益大眾|講經要通世出世間法|世間法是儒家;出世間法是三藏:哪天才能讀完?|怎麼辦?至誠感通|真誠到極處是感|世出世間學問都用這個方法|自己首先得放下|淨空老法師


◈無師自通
◇這個學習的理念、方法非常重要
◇這個時代高僧大德沒有了
◇現在我們學怎麼辦?就得走無師自通
◇老祖宗這兩句話是戒律,必須遵守: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能搞亂了、搞雜了
◇劉素雲老師的成就:二十年一部《無量壽經》
◇胡小林老師十年一部《起信論》,十載寒窗,一舉成名
◇每天鍥而不捨讀經:字沒念錯、句子沒念漏;不求解義、不聽講解
◇求自見:自見就開悟,自然會通

  祖宗給我們這個學習的理念、方法非常重要,這個方法告訴我們什麼個祕密?這個祕密叫無師自通。現在我們遇到這個時代,這個時代什麼?高僧大德沒有了。我這個年齡,九十歲了,年輕初學的時候二十幾歲,那個時候大概還有真正高僧大德,出家、在家的,可以找到十個人,有地方請教。現在都往生了,都不在了,現在我們學怎麼辦?那就得搞走無師自通。無師自通行嗎?行,真行。遵守老祖宗的教誨,這兩句話是戒律,必須要遵守,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能搞亂了,不能搞雜了劉素雲的成就,就二十年一部《無量壽經》,沒有其他東西夾雜。胡小林這個六年就是一部《起信論》,我告訴他,再下四年功夫,十年。中國古諺語有所謂「十載寒窗,一舉成名」,過去這個「舉」是參加考試,考中第一名是狀元,第三名是探花,這成名是這個。佛法裡面這個十年,每天鍥而不捨,讀經,讀經不要求意思,只要字沒有念錯,句子沒有念漏掉,不求解義。為什麼?求解義是你打妄想,你全把它搞錯了。也不聽別人講解,求什麼?求自見,自見就開悟,自然會通,這個我們要有信心。

◈至誠感應:感就通
◇這一段看不懂,看別人註解也不滿意;不看了,讀誦
◇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去念,念上幾十遍,悟出來了,自然就通了
◇我用拜佛,拜上二、三百拜,意思竄出來了,寫都來不及:感應
◇講經要通世出世間法
◇世間法是儒家;出世間法是三藏:哪天才能讀完?
◇不但老師找不到;一起研究討論的同學都找不到
◇至誠感應:感就通了
◇佛菩薩加持,豁然就通了
◇真誠到極處是感

  講經的法師、居士們都有這個經驗,這經文看不懂,這一句、這一段看不懂,看別人註解也不覺得滿意,怎麼辦?不看了,改變方法,讀誦,念它個十遍、二十遍、三十遍。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清淨是沒有雜念、沒有妄想,用這個心去念,念上幾十遍的時候,悟出來了,自然就通了。這種經驗是每一個上台講經的法師都有的。我在早年講經碰到這個情形,我不是用讀經,我用拜佛。我把經典合起來,放在佛像前面,拜佛,拜上個二、三百拜,意思竄出來了,寫都來不及。感應,這個方法是李老師教給我的。他告訴我,學講經,講經要通世出世間法世間法是儒家的,儒學,出世間法是三藏經典,分量太大,你哪一天才能讀完?那麼辦?老師找不到,不但老師找不到,在一起研究討論的同學都找不到怎麼辦?老師教我,誠,真誠、至誠,真誠到極處,感應,感就通了。那是三寶加持,佛菩薩加持,豁然就通了真誠到極處是感

◇東西沒有講錯、講偏,才能利益大眾
◇求眾生有福,代眾生祈求三寶加持
◇世出世間學問都用這個方法
◈全身投靠在阿彌陀佛懷抱
◇自己首先得放下
◇名聞利養、身心世界要放下
◇特別是修淨土、求生極樂的人,要全身投靠在阿彌陀佛懷抱裡頭:什麼都得要靠阿彌陀佛加持、照顧
◇不操心了;一心專注在讀經、念佛

  東西沒有講錯、沒有講偏,才能利益大眾,是求眾生有福,代眾生祈求三寶加持,用這個方法。對於世出世間學問都用這個方法自己首先得放下,這章嘉大師說的,名聞利養要放下,身心世界要放下,貪戀身體不行,隨緣。學佛的人,特別是修淨土的人、求生極樂世界的人,要全身投靠在阿彌陀佛的懷抱裡頭,什麼都得要靠阿彌陀佛加持、阿彌陀佛照顧,連身體健康都如是。所以,不操心了,一心專注在讀經、念佛。讀經的方法好,一天十個小時,你看榜樣都做出來。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八二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82



2024年6月6日 星期四

跟極樂佛菩薩現在就相應: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我現在已經在幹極樂的事;不是幹六道的事|想別人不是、想別人的是:都是在搞六道輪迴|《華嚴經》處處不可思議;《無量壽經》也是|淨空老法師

 


跟極樂佛菩薩現在就相應: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我現在已經在幹極樂的事;不是幹六道的事|想別人不是、想別人的是:都是在搞六道輪迴|《華嚴經》處處不可思議;《無量壽經》也是|淨空老法師


◈極樂全體是個不可思議
◇彼土是無生之界;故林樹亦住無生,亦是無量壽
◇極樂世界一切法都沒有生滅
◇佛無量壽;往生的菩薩無量壽
◇統統是無量壽,平等世界,究竟圓滿幸福的世界
◇有情無情,平等一味。囫圇是個不可思議

  「彼土是無生之界」。西方極樂世界不生不滅,一切法都沒有生滅,人沒有生滅,樹木花草沒有生滅,山河大地沒有生滅,沒有一樣不是無量壽,統統是無量壽。佛無量壽,往生的菩薩無量壽,無論是等覺菩薩也好,下品下生的小菩薩也好,統統是無量壽,平等世界,究竟圓滿幸福的世界。所以,「故林樹亦住無生,亦是無量壽有情無情,平等一味。囫圇是個不可思議」。囫圇,囫圇就是攏總,一法不漏,全體是個什麼?全體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我們看底下這一頁,「以不可思議故,如下所云,樹出妙音,自然相和」。

◈跟極樂佛菩薩現在就相應
◇樹具哪些功德。我們都要學,要細心體會
◇把經典統統用在生活上,我們跟極樂佛菩薩現在就相應,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我現在已經在幹極樂的事;不是幹六道的事
◇想別人不是,是幹三善道;想別人的是,是幹三惡道:都是在搞六道輪迴

  這一段講的是樹成行,下面要講「樹具德」,這個樹具哪些功德。我們都要學,我們要細心體會把這些經典的教誨統統用在我們自己身上,用在我們的生活上,用在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上,我們跟西方世界佛菩薩就相應了。現在相應,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我現在已經在幹極樂世界的事了,我不是幹六道輪迴的事。我心裡面要想別人的不是,幹六道輪迴事,想別人的是,也是幹六道輪迴的事,想是,是幹三善道;想不是,是幹三惡道。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在搞六道輪迴,不是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要知道。

◈華嚴大不思議經;無量壽經小不思議經
◇《華嚴經》處處都有不可思議;《無量壽經》也是
◇《華嚴經》是講原理原則,這個原理原則能應用在一切事物上
◇你是領導,有領導的講法;你是平民,有平民的講法
◇字字句句都是活的;字字句句都是無量義
◇隨便你在哪裡拈一塊來解釋,都講得圓滿
◇《華嚴經》,大不思議經;《無量壽經》,小不思議經

  這個經跟《華嚴經》一樣,《華嚴經》處處都有不可思議,《無量壽經》也是。不可思議就是我們無法想像、無法稱說,你怎麼個說法?我過去講《華嚴經》,告訴聽眾、同學們,《華嚴經》是講原理原則,這個原理原則能應用在一切事物上,它妙就妙在此地。你是什麼身分,合你的身分給你講,你是官員的身分,有官員的講法;你是領導的身分,有領導的講法;你是平民的身分,有平民的講法。活的,它不是死的,字字句句都是活的,字字句句都是無量義隨便你在哪裡拈一塊來解釋,都講得圓滿,講得通。這經妙極了!所以叫不思議經,大不思議經。《無量壽經》,小不思議經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六五集 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65




又《定善義》云:「
諸寶林樹,皆從彌陀無漏心中流出。

由佛心是無漏故,其樹亦是無漏也。
乃至亦無老死者,亦無小生者,亦無初生漸長者。起即同時頓起,量數等齊。

何意然者,
彼界位是無漏無生之界,豈有生死漸長之義也。」

準上之義,
則彼國寶樹,皆阿彌陀無漏心中所流出,無有老死,亦無遷變,故無初生與漸長之相。
彼土是無生之界,故林樹亦住無生,亦是無量壽。

有情無情,平等一味。囫圇是個不可思議。

以不可思議故,如下所云,樹出妙音,自然相和。

◎ 寶樹徧國第十四



2024年6月5日 星期三

凡俗以有為真實;菩薩以空為真實|依真諦門:依第一義諦為門也|依真諦之勝義,植眾德之根本|依真諦門:即無四相也|植眾德本:修一切善法也|淨宗:把四相統統換成阿彌陀佛|淨空老法師

 


凡俗以有為真實;菩薩以空為真實|依真諦門:依第一義諦為門也|依真諦之勝義,植眾德之根本|依真諦門:即無四相也|植眾德本:修一切善法也|淨宗:把四相統統換成阿彌陀佛|淨空老法師


◈行寂靜行。遠離虛妄。依真諦門。植眾德本

  【行寂靜行。遠離虛妄。依真諦門。植眾德本。】

◇這四句經文很重要,值得我們學習

  這四句經文很重要,值得我們學習

(中略)

◈依真諦門,植眾德本
◇諦者,真實不虛之義
◇世間與出世間之道理,決定不虛妄者,名為諦
◇世間,善因善果、惡因惡報,這是世間的道理
◇淨土法門,念佛成佛,是一切出世間第一大道理

  『依真諦門,植眾德本』。「」這個字,「真實不虛之義」,這是真的,這個不是假的。「世間與出世間之道理,決定不虛妄者,名為諦」。所以有世諦,有出世間的諦理。世間,善因善果,惡因惡報,這是世間的道理。出世間的道理,我們今天學這個法門,是一切出世間道理的第一大道,念佛成佛,出世間的大道理。決定不虛,稱之為諦。

◈俗諦講有;真諦講空
◇諦是實義。有於凡實;空於聖實:是二皆實
◇凡俗以有為真實;菩薩以空為真實

  《二諦義》上卷這裡面的解釋,「諦是實義」。有說有,這是凡夫,凡夫以為真實;佛說空,這於聖人,特別是大乘,這些菩薩是真實的,這兩種都是真實。底下說,意思是講,凡俗以有為真實,這個你跟大家講,大家相信,沒話說;你跟菩薩講,是以空為真實

(中略)

◇俗諦講有;真諦講空
◇順凡俗迷情之法,曰俗諦,或世諦
◇聖智所見涅槃寂靜真實之理,名真諦,或勝義諦、第一義諦

  俗諦講有,真諦講空。「順凡俗迷情之法」,這叫俗諦、世諦。「聖智所見」,就是阿羅漢以上的聖人,阿羅漢、菩薩、佛,他們所見「涅槃寂靜真實之理」,稱之為「真諦」,或者稱為「勝義諦」,或者稱為「第一義諦」,這都是佛經上常用的名詞術語。

◇為世諦故,說有眾生;為第一義諦故,說眾生無所有
◇眾生指整個宇宙萬事萬物:無所有是真的;說它有是假的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世諦;自性是真諦
◇自性是空無所有,無有一法可得;但是它能生萬法
◇所生的萬法是假的,沒有一法是真的
◇自性不生不滅
◇萬法是個生滅法,顯了一下立刻就不見了:所以萬法不可得

  《大智度論》第三十八卷說:「佛法有二諦」,佛說法根據一個道理,「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為世諦故,說有眾生。為第一義諦故,說眾生無所有」,眾生是假的,不是真的。眾生指誰?指整個宇宙,萬事萬物,無所有是真的,你說它有是假的。這個意思,讓我們回過頭來想一想《六祖壇經》能大師怎麼說的?他開悟最後一句話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萬法就是世諦,這個萬法就是俗諦。自性呢?自性是真諦,自性能生萬法,自性是真的,為什麼?自性是空無所有,無有一法可得,但是它能生萬法。所生的萬法,萬法是假的,沒有一法是真的,真的就是自性,自性不生不滅。能生萬法,這個生就是顯的意思,能現、能顯;萬法是個生滅法,顯了一下立刻就不見了,就消失了,所以萬法不可得

(中略)

◇依真諦門者,依第一義諦為門也
◇依真諦之勝義,植眾德之根本,故曰依真諦門、植眾德本
◈眾德的根本就是一個愛字
◇仁慈博愛:是所有宗教的核心價值觀
◇宗教能團結,就靠這個價值觀

  「依真諦門者,依第一義諦為門也依真諦之勝義,植眾德之根本。」眾德的根本就是一個愛字。我們跟外國這些宗教往來,每一個宗教裡面都說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先知愛世人,天使愛世人。所以所有宗教你去看,核心的思想離不開四個字,「仁慈博愛」,《古蘭經》講仁慈,大乘講慈悲。仁慈博愛是所有宗教的核心價值觀,宗教能團結,就靠這個價值觀,宗教就團結起來了。

(中略)

◈德本:仁慈博愛、孝敬
◇故曰依真諦門,植眾德本
◇德本:用宗教的話來說,仁慈博愛;用中國話來說,孝敬
◇把對父母的孝、對老師的敬,用在生活上
◇對一切眾生都能盡孝、盡敬;這個演變擴大,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孝敬兩個字是根

  依真諦之勝義,植眾德之根本,「故曰依真諦門,植眾德本」。德本,用我們宗教的話來說,「仁慈博愛」,用中國話來說,「孝敬」,是德本。孝,古人以父母做代表,孝親,敬是以老師做代表,尊師重道。要把對父母的孝、對老師的敬,用在生活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對一切眾生都能盡孝、都能盡敬。這個演變擴大,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就這兩個字是根

◈依真諦門,即無四相也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
◇真諦門: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依真諦門,即無四相也;植眾德本者,修一切善法也
◈淨宗:把四相統統換成阿彌陀佛
◇大乘佛法是離一切相:對於我、人、眾生、壽者,都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
◇淨宗妙極了,把四相統統換成阿彌陀佛
◇面對萬事萬物: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心裡只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信願持名求生淨土;生到極樂,不但四相沒有了,四見都沒有了
◇離四相是二乘;離四見是菩薩

  下面,念老引用《金剛經》上一句經文,「《金剛經》曰: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依真諦門,即無四相也」。說得好!真諦門,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我、人、眾生,壽者是講的時間,上面是講的空間,修一切善法。這就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是離一切相,對於我、人、眾生、壽者都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對了。這個有一定的難度,淨宗確實很妙,妙極了,我們把這個統統換成阿彌陀佛。面對萬事萬物,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只有極樂世界,就對了。信願持名求生淨土。生到極樂世界自自然然四相沒有了,不但四相沒有了,四見都沒有了,四見是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金剛經》的後半部離四見,前半部離四相,離四相是二乘,聲聞、緣覺,離四見是菩薩。所以後半部比前半部要深。

◇這些無始劫到今天堅固的執著,所以放下太難了;把它換成佛號容易
◇這個難易自己要很清楚,自己真的要做一個轉變
◇沒有能力靠自己超越六道輪迴;只有靠阿彌陀佛,只有遵從阿彌陀佛的方法:信、願、持名
◇信願就取得往生的資格;持名功夫淺深是往生極樂的品位
◇這方法簡單易行;就是難信
◇真信的人有福,真信的人這一生永遠脫離六道、三界

  這些無始劫到今天堅固的執著,所以放下太難了,我們把它換成佛號容易這個難易自己要很清楚,自己真的要做一個轉變。我們承認,沒有能力靠自己超越六道輪迴,做不到,只有靠阿彌陀佛,只有遵從阿彌陀佛的方法,信、願、持名。蕅益大師把淨土修行方法濃縮成四個字,信願就取得往生的資格,持名功夫淺深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品位,說得多好!這方法簡單易行,就是難信真信的人有福,真信的人這一生永遠脫離六道輪迴,超越三界,這大喜事!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二五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25




依真諦門,植眾德本」。

」者,真實不虛之義。
世間與出世間之道理,決定不虛妄者,名為

《二諦義上》云:「諦是實義。有於凡實,空於聖實,是二皆實。」

意謂:
凡俗以有為實,
聖智以空為實。
故有與空皆是實,故立二諦。

順凡俗迷情之法,曰俗諦,或世諦
聖智所見涅槃寂靜真實之理,名真諦,或勝義諦、第一義諦


《智度論卅八》云:「
佛法有二諦。
一者世諦
二者第一義諦

世諦故,說有眾生。
第一義諦故,說眾生無所有。」


又《大乘義章一》云:「俗謂世俗。世俗所知,故名世諦。真者,是其絕妄之稱。」


」者,法有種種差別,能使人趣入涅槃,故稱為門。


依真諦門」者,依第一義諦為門也。

依真諦之勝義,植眾德之根本。故曰「依真諦門,植眾德本」。

《金剛經》曰: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
依真諦門」,即無四相也。
植眾德本」者,修一切善法也。

◎ 積功累德第八



2024年6月4日 星期二

斷惡、行善、度眾生不著相:這就是安住於中道實相|不是說惡也不去斷、善也不去修;眾生隨他去,他有他的業報:這完全墮落到凡夫|全心全意靠定阿彌陀佛|我們的根本就是阿彌陀佛|淨空老法師

 


斷惡、行善、度眾生不著相:這就是安住於中道實相|不是說惡也不去斷、善也不去修;眾生隨他去,他有他的業報:這完全墮落到凡夫|全心全意靠定阿彌陀佛|我們的根本就是阿彌陀佛|淨空老法師


◈從理上講無作;從事上講真幹
◇言隨事者:煩惱無數,願悉斷之;善法無量,願悉修之;眾生無邊,願悉度之。於此三事,決定期願
◇斷惡修善,要做得很認真;心裡乾乾淨淨:作而無作、無作而作
◇從理上講無作;從事上講真幹: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全心全意靠定:阿彌陀佛靠得住
◇念佛人全心全意靠定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這就靠定了:這個我們要學
◇我們的根本就是阿彌陀佛
◇這世間幾個人有依靠:那個依靠能靠得住嗎?
◇阿彌陀佛靠得住
◇阿彌陀佛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法身如來
◇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他知道:常常想著,警覺心就提升起來,決定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斷惡行善不著相:安住於中道實相
◇初是如來斷德正因;次是如來智德正因;第三心者恩德正因:要很認真的修
◇從理上講,斷惡、行善、度眾生不著相:這就是安住於中道實相
◇不是說惡也不去斷、善也不去修;眾生隨他去,他有他的業報:這完全墮落到凡夫
◇著阿彌陀佛的相;決定不要著世間相
◇絕不為名聞利養、貪圖享受:動這種念頭是輪迴因
◇你斷惡是離三惡道的因,修善是想得人天福報的因:與性德不相應;與六道輪迴相應
◇出不了輪迴肯定造輪迴業,造輪迴業怎麼能往生極樂?
◈斷德、智德、恩德:無上菩提之果
◇斷德、智德、恩德:三德合為無上菩提之果
◇即是三心,總為無上菩提之因
◇因果雖異,廣長量齊,等無所遺,無不苞故
◇無上菩提是究竟回歸自性
◇廣長量齊,等無所遺:平等的
◇無不包故:世出世間一切法全在其中

  言隨事者:煩惱無數,願悉斷之;善法無量,願悉修之;眾生無邊,願悉度之」。我們這一看就知道,跟前面所說的四弘誓願一個意思。斷惡修善要不要做?要做,要做得很認真。為什麼?為眾生,不是為自己。做得非常認真,心裡乾乾淨淨,這就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從理上講無作,從事上講真幹,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念佛人全心全意靠定阿彌陀佛。所以海賢老和尚也給我們表這個法,他老人家說:「阿彌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這就靠定了,這個我們要學我們的根本是什麼?根本就是阿彌陀佛這世間有幾個人有依靠,那個依靠能靠得住嗎阿彌陀佛靠得住,一點都不假。阿彌陀佛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法身如來我們起心動念他知道,我們言語造作他知道。常常想著,我們的警覺心就提升起來,決定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我們看文,這個裡面講的「於此三事,決定期願」。第一個,「初是如來斷德正因」,這個就是煩惱無數,悉願斷之,是斷德。善法無量,願悉修之,這是智德,「次是如來智德正因」。第三,眾生無邊,悉願度之,這是「恩德正因」。要不要修?要修,要很認真的修。可是從理上講,斷惡不著斷惡的相,行善不著行善的相,度眾生不著度眾生的相,就對了,這就是安住於中道實相。不是說安住中道實相,惡也不管它,不要去斷,善也不管它,別去修,眾生也隨他去,他有他的業報,這就錯了,這完全墮落到凡夫。所以斷惡修善要幹,非常認真的幹,不著相,著阿彌陀佛的相,好!決定不要著世間相絕不為名聞利養,更不可以貪圖享受。名也是享受,為什麼?動這種念頭是輪迴因,你斷惡是離三惡道的因,修善是想得人天福報的因,這錯了,與性德不相應,與六道輪迴相應。雖然先生人天,享人天福報,出不了輪迴,出不了輪迴肯定造輪迴業,造輪迴業怎麼能往生極樂世界?這些因果不能不知道。你看這三德:斷德、智德、恩德,「三德合為無上菩提之果。即是三心,總為無上菩提之因。因果雖異,廣長量齊,等無所遺,無不苞故」。這幾句話要細心體會,因果雖然不一樣,斷煩惱是斷德的因,修學善法是智德的因,度眾生是恩德的因,這個三德合起來就是無上菩提的果報,就是三心,總為無上菩提之因,無上菩提是圓滿回歸自性,究竟回歸自性。因果雖然不一樣,下頭比喻很好,廣長量齊,等無所遺,平等的,因果是一不是二。後面這一句好,無不包故,世出世間一切法全在其中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八七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87




隨事者:
煩惱無數,願悉斷之;
善法無量,願悉修之;
眾生無邊,願悉度之。
於此三事,決定期願。

初是如來斷德正因,
次是如來智德正因,
第三心者恩德正因,
三德合為無上菩提

即是三心,總為無上菩提


因果雖異,
廣長量齊,等無所遺,

無不苞(同包)故。

◎發大誓願第六


2024年6月3日 星期一

我們現前這個環境:是在極樂世界裡頭包著的|被無明、塵沙、見思煩惱,包了三重|打開就是極樂世界|極樂從彌陀一念普度眾生來的|阿彌陀佛心想度遍法界虛空界苦難眾生:所以極樂世界跟自性一樣大|淨空老法師

 


我們現前這個環境:是在極樂世界裡頭包著的|被無明、塵沙、見思煩惱,包了三重|打開就是極樂世界|極樂從彌陀一念普度眾生來的|阿彌陀佛心想度遍法界虛空界苦難眾生:所以極樂世界跟自性一樣大|淨空老法師


◈極樂從彌陀一念普度眾生來的
◇什麼叫順理?理是:一切法都不是真的,包括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從阿彌陀佛一念普度眾生來的
◇一切法從心想生
◇阿彌陀佛心想度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苦難眾生:所以極樂世界跟自性一樣大
◇廣沒有邊際;時沒有先後:跟自性完全一樣
◇整個自性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是真如本性
◈我們現前:是在極樂裡頭包著的
◇我們現前這個環境:是在極樂世界裡頭包著的
◇這個包沒打開:被無明、塵沙、見思煩惱,包了三重;打開就是極樂世界
◇見思煩惱放下,四聖法界現前;塵沙、無始無明放下,實報土出現
◇實報土裡一切法不生不滅,無量光壽
◇實報土有相:無始無明習氣造成的
◇無始無明習氣斷乾淨,常寂光出現
◇常寂光裡頭沒有物質、精神、自然現象
◇這個光,跟一切諸佛如來的法身融成一體: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
◈智慧德能相好:向內求;別向外求
◇一切諸佛無量劫所修行的智慧功德,一切諸佛統統都會集在一起:自性本具的
◇真實智慧、德能、相好:向內求;別向外求
◇怎麼個求法?從善心、善言、善行求:一切都善,沒有一樣不善
◇惡念、惡言、惡行,一切都惡,惡到極處就是無間地獄
◇天堂地獄從我們念頭生:看你動什麼念頭
◇業因果報一點都不差

  「乃至廣說故。如是發心不可思議,是明順理發心相也」。這給我們解釋什麼叫順理?理是一切法都不是真的,包括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真的嗎?極樂世界從哪來的?阿彌陀佛一念普度眾生來的,就是他有這個念頭。一切法從心想生阿彌陀佛心想要度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苦難眾生,就這一個念頭極樂世界現前。所以極樂世界跟自性一樣大廣沒有邊際,時沒有先後,跟自性完全一樣整個自性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是真如本性,妙極了!所以我們這個世界,我們現前這個環境,是在極樂世界裡頭包著的這個包沒打開打開就是極樂世界。被什麼東西包了?被無明包了,被塵沙包了,被見思煩惱包了,包了三重。我們把見思煩惱放下,第一層擺脫掉,六道輪迴沒有了,四聖法界現前,聲聞、緣覺、菩薩現前,六道輪迴不見了,找不到了。第二個,我們把塵沙無明、無始無明(根本無明)放下,這又是一場夢,這一放下實報莊嚴土出現,十法界沒有了,實報土出現實報土就是一真法界,這個裡頭一切法不生不滅,好!無量光壽。它有相,這相怎麼來的?無始無明習氣造成的。如果無始無明習氣斷得乾乾淨淨的,沒有了,實報土不見了。不見了出現什麼?常寂光,自自然然回歸到常寂光常寂光裡頭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就是沒有念頭),也沒有自然現象這個光跟一切諸佛如來的法身融成一體。所以大乘經上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就這個意思。融成一起,我們要知道,一切諸佛無量劫所修行的智慧功德,一切諸佛統統都會集在一起,自性本具的真實智慧、真實德能、真實相好向內求,別向外求,向外求不到。怎麼個求法?要從好心,善心、善言、善行,從這裡求善,一切都善,沒有一樣不善。如果是惡念、惡言、惡行,那麼一切都惡,惡到極處就是無間地獄。所以,天堂地獄從哪裡來?從我們念頭生的,看你動什麼念頭、起什麼心,業因果報一點都不差,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八七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87







2024年6月2日 星期日

整個宇宙是動畫|這個動畫它只出現一次,再就沒有了|信解諸法,皆如幻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自心現量,不斷之無|它一個一個不斷;但確實是無|常作如是觀:心就清淨,就能放下、肯放下|淨空老法師

 


整個宇宙是動畫|這個動畫它只出現一次,再就沒有了|信解諸法,皆如幻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自心現量,不斷之無|它一個一個不斷;但確實是無|常作如是觀:心就清淨,就能放下、肯放下|淨空老法師


◈信解諸法皆如幻夢
◇信解諸法皆如幻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這四句話我希望同學們記住,常常記在心上做觀想,對你有很大的幫助
◇如來的經教要相信、要能理解
◇佛的經教教什麼?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就很自然、很快樂的放下,不再執著
◇昨天過去了,再也找不回來。前一小時、前一分鐘還能回來嗎?不能,真的是一場夢
◇美夢、惡夢:不是外面來的;自己內心裡生的
◇真正修行人,心地善良,一塵不染,他在這個夢中是美夢:常常念佛菩薩,常常想淨土
◇一般凡夫做的是惡夢:他天天想社會動亂、這麼多災變無處躲避,身心不安
◇老實念佛,一心嚮往西方極樂世界;有難、無難都不要去理會它,不放在心上
◇真有難,我到極樂世界去了,沒有恐怖、沒有憂慮
◈好好念佛,成佛是真的
◇真是永恆不變:回歸常寂光,法身如來
◇常寂光是我們的老家
◇我們從常寂光出來;現在要回歸常寂光,多自在
◇日常生活當中,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不放在心上
◇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要放在心上,都把它放下,一心一意就是嚮往西方極樂世界
◇對一切法應作如是觀:真正相信、明瞭,一切諸法如幻如夢

  下面,「所言順理而發心者」,這是第二段,「信解諸法皆如幻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這個四句話我希望同學們記住,你常常記在心上做觀想,對你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如來的經教要相信、要能理解,這個很重要。佛的經教教什麼?就是告訴我們,一切法是假的,不是真的。皆如夢幻,《金剛經》上的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就放下了,很自然的放下,很快樂的放下,不再執著。我們想想昨天,昨天過去了,再也找不回來。前一個小時、前一分鐘還能回來嗎?不能,真的是一場夢。人生在世間有美夢、有惡夢,美夢、惡夢不是外面來的,自己內心裡生的心地善良,一塵不染,這就是真正修行人,他在這個夢中是好夢、美夢。為什麼?常常念佛菩薩,常常想淨土,好!一般凡夫做的是惡夢,為什麼?他天天想社會動亂,天天想地球上這麼多災變,又無處躲避,身心不安,這就是惡夢。老實念佛,一心嚮往西方極樂世界,災難有難、無難都不要去理會它,不放在心上真有難,快樂,我到極樂世界去了,他沒有恐怖、沒有憂慮,真快樂!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海賢老和尚勸人常常說這麼一句話:「好好念佛,成佛是真的。」真就是永恆不變,回歸常寂光,真的,法身如來常寂光是我們的老家我們從常寂光出來,現在要回歸常寂光,多自在日常生活當中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不放在心上。記住,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要放在心上,都把它放下,一心一意就是嚮往西方極樂世界,這就對了。對一切法應作如是觀,就是真正相信、真正明瞭一切諸法如幻如夢

◈整個宇宙是動畫
◇非有非無
◇不能說有:剎那生滅的速度太快,我們感覺不到
◇不能說無:它的幻相累積起來,我們看到幻相
◇整個宇宙是動畫:這個動畫它只出現一次,再就沒有了
◇膠片我們還可以看第二次、第三次;這個只有一次
◇離言絕慮
◇不必去討論它,討論都是講廢話
◇不要去想它:它已經過去了

  「非有非無」,你不能說它有,你說它有,剎那生滅,生滅的速度太快我們感覺不到不能說無,為什麼?它的幻相累積起來,我們看到幻相。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生滅,我們看不到。如果一秒鐘只有十來次、十一、二次的生滅,我們看到了。像在看電影,把放映機的速度降低,它是一秒鐘二十四張,把它降低到一半,一秒鐘十二張我們就看到了。一秒鐘十二張看到是什麼現象?我們做過實驗,看到是銀幕上突然閃了一下,一道光,半秒鐘。你說光裡頭什麼東西?沒看到,似乎好像有山、有人、有樹木,沒看清楚,很模糊的一個概念。如果讓你看一秒鐘,看到了,一秒鐘清清楚楚看到有人。人面貌什麼?不知道。那是什麼?兩秒才能看到人的面目。動畫,整個宇宙是動畫,而且這個動畫是不會再出現的,它只出現一次,再就沒有了。不像膠片,膠片我們還可以看第二次,還看第三次,慢慢看。這個只有一次,沒有第二次。所以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離言絕慮」,不必去討論它,沒有討論的必要,討論都是講廢話;不要去想它,慮就是思想,不要去想它,它已經過去了。教我們這樣看法。

◈自心現量、不斷之無
◇依此信解,發廣大心:發心難
◇雖不見有煩惱善法,而不撥無可斷可修:你不能否定它
◇我們對一切萬事萬物的看法:自心現量、不斷之無
◇它一個一個不斷;但是確實是無
◇所有現象:是我們自心的現量,一個接著一個畫面,它不會中斷;事實是個無,不斷之無
◇要常常作如是觀:這叫諸法實相
◇真相:了不可得
◇你得到了:是你自己一個妄念;事實上你完全得不到
◇身體剎那剎那在生滅,不斷之無
◇身體、村莊、地球:自心現量、不斷之無
◇常作如是觀:心就清淨,就能放下、肯放下
◇學久了之後,厭煩,心裡妄想雜念:修清淨心
◇最極方便無過於念阿彌陀佛,在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當中得清淨心

  「依此信解,發廣大心」,發心難。「雖不見有煩惱善法,而不撥無」,撥無就是完全把它否定,那是錯誤的,你不能否定它。《楞伽經》裡面說得很好,讓我們對一切萬事萬物的看法是「自心現量,不斷之無」,這個說得妙!它一個一個不斷,但是確實是無,講得太好了。這所有現象從哪裡來?是我們自心現的,自心的現量,一個接著一個畫面,它不會中斷。事實呢?事實是個無,不斷之無,妙絕了。我們要常常作如是觀就對了,這叫諸法實相,或者講現實的真相,你看到了。這個真相了不可得,你要說是得到了,假的,是你自己一個妄念、妄想,你得到了,事實上你完全得不到。近,包括我們的身體,這身體我得到了嗎?沒有,剎那剎那在生滅,不斷之無身體是自心現量,不斷之無。我們的依報,大的這地球,小的我們這一個村莊,也是自心現量,不斷之無常作如是觀,心就清淨,就能放下,肯放下學久了之後,厭煩,心裡面起心動念、妄想雜念,對於這個東西厭煩。那是什麼?修清淨心,清淨心在現前我們一般人每個人都能修的、最極方便無過於念阿彌陀佛,在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當中得清淨心,好,真正不可思議!

◈有而非有、空而不空
◇不能說它是完全是空的:那是惡取空
◇有而非有、空而不空:這才是事實真相
◈不撥無可斷可修
◇不撥無可斷可修:我們不否定它,五戒、十善、五常、八德,我們真幹
◇自己遵守性德,以這個教化別人
◇說給他聽是言教;做樣子給他看是身教
◇幫助眾生覺悟、回頭:與菩提心相應
◈隨順於空無相:這是大乘,這是菩薩
◇雖願悉斷悉修,而不違於無願三昧
◇空、無相、無作:不違背,圓融的
◇雖願皆度無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隨順於空無相:這是真修行,這是大乘,這是菩薩
◈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做再多的好事;做完了,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
◇如是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度無量眾生,這是事;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是理
◇理不礙事、事不礙理:理事圓融,真修
◇怕著相,著了:著了「怕著相」

  所以不能說它是完全是空的,那是惡取空,錯了。有而非有,空而不空,這才是事實真相。所以,「可斷可修」。我們不否定它,五戒十善我們真幹,中國老祖宗教我們的五倫、五常、八德,我們真幹,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不違背,自己應該遵守性德,以這個教化別人。教化有身教、有言教,說給他聽是言教,做樣子給他看是身教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回頭,好事,應該做,與菩提心相應。可斷可修,「是故雖願悉斷悉修,而不違於無願三昧」。無願三昧就是三空三昧,空、無相、無作,不違背,圓融的。「雖願皆度無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隨順於空無相」。這個很重要,這是真修行,這是大乘,這是菩薩做再多的好事,做完了,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好!慢慢的自己開悟了。「如經言:如是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一句經文是《金剛經》上說的,菩薩度一切眾生、度無量眾生,這是事;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是理理不礙事,事不礙理,理事圓融,真修怕著相,他有沒有著相?著了,他著了怕著相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八七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87




所言順理而發心者:

信解諸法皆如幻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


依此信解,發廣大心。

雖不見有煩惱善法,
而不撥無(撥無者,排除也)可斷可修,

是故
雖願悉斷悉修,而不違於無願三昧;
雖願皆度無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隨順於空無相

如經言:『如是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乃至廣說故。


如是發心不可思議,是明順理發心相也。

◎發大誓願第六



2024年6月1日 星期六

任何一法只要專一,就能明心見性|可是一個人用的專跟一太少了|真修的人,與城市隔絕|他們真修;我們沾他的光|世界上造這麼重的業,還能存在:靠這些修行人|人不但不感恩,還毀謗;他們還是大慈大悲|淨空老法師

 


任何一法只要專一,就能明心見性|可是一個人用的專跟一太少了|真修的人,與城市隔絕|他們真修;我們沾他的光|世界上造這麼重的業,還能存在:靠這些修行人|人不但不感恩,還毀謗;他們還是大慈大悲|淨空老法師


◈極樂依正,只是彌陀法身之流現
◇若約佛所證,則四十八願皆入光壽法身
◇極樂依正,只是彌陀法身之流現也
◇地球、太陽系、銀河系、這個宇宙:是我們自己法身的流現
◇我們有法身;我們迷惑顛倒,特別是見思煩惱:錯誤的看法,見惑;錯誤的想法,思惑
◇因為見思煩惱變現出六道輪迴,我們被困在輪迴裡頭出不去,愈陷愈深
◈任何一法只要專一,就能明心見性
◇從原理上講:任何一法只要專一,就能明心見性
◇可是一個人,用的專跟一太少了
◇真正修行的人,與城市隔絕,到深山裡面去了,過原始人類的生活,他得大自在
◇他們真修;我們沾他的光,得他的福報
◇世界上這麼多人造這麼重的業,還能存在:靠這些修行人
◇沒有這些修行人,嚴重的災難,人類會滅絕
◇現在人不但不感恩,還毀謗;他們還是大慈大悲:這是佛菩薩、真正覺悟的人

  下面引《甄解》,就是日本的淨宗祖師,「若約佛所證,則四十八願皆入光壽法身」。這個意思細心去體會。「蓋謂極樂依正,只是彌陀法身之流現也」,真的,這不是假的,這事實真相。我們今天這個地球、太陽系、銀河系、這個宇宙,是我們自己法身的流現我們有沒有法身?有,迷而不覺,不是說迷了就沒有了,有!我們迷惑顛倒,特別是見思煩惱,錯誤的看法,見惑;錯誤的想法,思惑,正因為見思煩惱變現出六道輪迴,我們被困在輪迴裡頭出不去,愈陷愈深。八萬四千法門救不了,從原理上講沒問題,任何一法只要專一,就能明心見性可是一個人,用的專跟一太少了,不能說沒有。有這樣的人他不說,真正修行的人,他與城市隔絕了,到深山裡面去了,住山洞,過原始人類的生活,他得大自在,我相信這樣的人不少,依舊在我們這個世間。他們真修,我們沾他的光,我們得到他的福報,為什麼?世界上這麼多人造這麼重的業,還能存在,靠誰?靠這些修行人。要沒有這些修行人,嚴重的災難,我們人類會滅絕。我們對這些真正修行的人要感恩。現在人不但不感恩還毀謗,剛才我說了,對他們的毀謗,他們還是大慈大悲,決定沒有絲毫減幾分,這是佛菩薩,這是真正覺悟的人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七七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77




若約佛所證
則四十八願皆入光壽法身。」

蓋謂
極樂依正,只是彌陀法身之流現也,
故四十八願全顯法身。


若論度生,《甄解》又曰:「

又以攝生,則願願皆為眾生。
故云:『四十八願,攝受眾生。』
又云:『一一誓願,為眾生故。』

如是四十八願,互攝互融,不可思議。

◎發大誓願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