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不單指金剛經|世尊一生所說,字字都是般若|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我有覺,我有照」:假的|佛經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就在空有兩邊不著、應無所住而行布施上用功夫|淨空老法師
◈有照有覺,俱名障礙
【《圓覺經》云:有照有覺,俱名障礙。】
◇障礙就是分別執著
◇「我有覺,我有照!」:假的
◇五個人跑到我面前,要我給他授記開悟;我不打妄語:「你們沒有開悟」
◇我沒開悟;你來找我,你一定沒開悟
◇自認為開悟,還貢高我慢
◇開悟的人,四相沒有了;他那個四相、貪瞋痴慢都表現在面前
◇有覺有照,「有」就是障礙:分別執著
◇無覺無照,還是障礙:無又墮到無明
◇有無都不要:有無是一不是二,就開悟了;有無當作兩樁,你怎麼也悟不出來
◈萬法歸一難;帶業往生靠得住
◇萬法歸一:什麼時候你歸一,就沒事了;還有二三,那你慢慢來吧
◇歸到一就沒事了:說話很容易;做起來真難
◇老實念佛、帶業往生,靠得住:沒第二條路好走
◇第二條路,一定要做到萬法歸一:你歸歸看
障礙在哪裡?你們想想,障礙就是分別執著。他說:我有覺,我覺悟了,我有照!其實他沒覺也沒照。說自己有覺有照,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我有一年在洛杉磯講經,洛杉磯佛教裡面大概很多人都知道,說有五個年輕人開悟了,是密宗的仁波切給他授記的,給他做證明,這幾個人開悟了。我正好在洛杉磯講經,這五個人也要我給他授記,給他證明,說他開悟了。他們跑到我面前來,我說老實話,我不打妄語,我搖搖頭,我說:你們沒有開悟。他們很生氣說:仁波切上師都說我開悟了,法師你怎麼說我沒有開悟?我就跟他說:我沒有開悟,你來找我,你一定沒開悟。自認為開悟,還貢高我慢;開悟的人,四相沒有了,你看他那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貪瞋痴慢都表現在面前,那開悟了嗎?那哪裡是開悟的樣子,簡直被人騙了。所以說有覺有照,你有就錯了,有就是分別,有就是執著,這就是障礙。有是障礙,那無呢?無又墮到無明裡去了。你說無覺無照,還是障礙,墮在無明裡去了。有無都不要,有無怎麼不要?有無是一不是二,那就開悟了,只要把有無當作兩樁事情,你怎麼也悟不出來。宗門常講「萬法歸一」,這句話的味道很長,什麼時候你歸到一,你的問題就解決,你就沒事了。如果你還有二、三,那你慢慢來吧!時間還長遠得很,歸到一就沒事了。我說這個話很容易,做起來那就真難!它真難,沒法子,那就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帶業往生,靠得住;除此以外,沒有第二條路好走。第二條路,一定要做到萬法歸一,你就歸歸看,你還行藏落二、三,那就完了。
◈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
【佛說般若,本令人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
◇般若這幾句話,不是單指這一部經;單指這一部經,你又落到二、三去了
◇世尊一生所說一切法,字字都是般若
◇目的是教我們:依文字、依言教
◇觀照就是做:真聽話、真照做
◇然後證實相:性相圓融、無礙自在
◈還沒契入嚴持戒律;解脫後還嚴持
◇娑婆世界證得法身的人很少;大部分眾生,還是不斷在搞六道輪迴,苦不堪言
◇佛菩薩是可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循規蹈矩,好像樣樣都還很執著
◇釋迦牟尼佛表現穿衣、托缽的樣子;不是隨便拿一下:這叫大慈大悲
◇你們沒到這個境界要守規矩,對你們有好處:斷惡修善,雖不出三界;不墮三惡道
◇樣樣守規矩、守法,嚴持戒律:做給眾生看
◇還沒契入境界,戒律一定要嚴持;解脫之後還嚴持戒律,那是教化眾生,做樣子給別人看
◇沒開悟之前,這樣做自利利他;悟了,圓融之後,自利圓滿了,完全是利他
佛說般若這幾句話,不是單指這一部經,如果你單指這一部經,你又落到二、三去了。世尊一生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字字都是般若,他的目的是教我們依文字,佛當年在世依言教,依釋迦牟尼佛的教誨,要去做;觀照就是做,你要真聽話、真照做,然後你才能證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自己才能夠證實。宇宙人生真相就是前面所講的性相圓融、無礙自在,那是真相。說到這個地方,諸位必須要曉得,唯佛與大菩薩、法身大士入這個境界,在娑婆世界證得法身的人很少,希有!大部分的眾生,還是不斷在搞六道輪迴,苦不堪言。佛菩薩是可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循規蹈矩,好像樣樣都還很執著。釋迦牟尼佛穿衣整整齊齊,表現穿衣的樣子;托缽,缽托得端端正正,不是隨便拿一下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要表現這個樣子?這叫大慈大悲,為一切眾生做一個樣子。你們沒有到這個境界要守規矩,守規矩對你們有好處;斷惡修善,雖不出三界,不墮三惡道,這是佛的大慈大悲,這一點我們要深深去體會。我們樣樣都守規矩、樣樣守法,嚴持戒律,是做給眾生看的,給別人做個好樣子,是這麼一回事情。我們學佛,說實在話,自己還沒有契入這個境界,戒律一定要嚴持,自己沒有到解脫境界,解脫之後還嚴持戒律,那就是教化眾生,做樣子給別人看的,完全是利他而不是自利,現在沒有開悟之前,我們這樣做自利利他;悟了以後,圓融之後,完全是利他,那沒有自利,自利圓滿了,完全是利他了。
◈恐人存照覺之智、向名言中覓般若
◇但恐人存有照覺之智,其下者甚至向名言中覓般若
【但恐人存有照覺之智,其下者甚至向名言中覓般若。】
◇我們不是這個意思;他把意思弄錯了:佛講話;大家也常出這毛病
◇願解如來真實義很重要
◇許多人誤解曲解如來真實義:佛法殊勝功德利益不但得不到;還要造罪業,謗佛、謗法、謗僧
◇我有覺,我明瞭了:都錯了
◇般若在哪裡?言說、文字裡都沒有;般若是你自己真心本性裡本來具足的
這是錯誤的。世尊說這段經文,也是防止後來的佛弟子,聽了佛這一段開示之後,沒有能夠了解真正的意思,把佛的意思錯會了,這個錯會是有的,不是沒有。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朋友當中常常談話,都引起對方的誤會;他聽了之後,把意思聽錯了,我們不是這個意思,他把意思弄錯了。佛講話大家聽,也常常出這個毛病,願解如來真實義很重要,可以說許許多多人是誤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那就很糟了。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不但他得不到,還要造罪業,謗佛、謗法、謗僧,這就是錯解佛的意思。如果存著有覺照之智,就是前面講:我有覺,我覺得我覺悟了,我覺得我明瞭了,這個都錯了。錯得更大的,般若在哪裡?般若在《金剛經》裡頭、在《大般若經》裡頭,那更糟糕,更錯誤了。經裡頭沒有,言說、文字裡面都沒有。般若在什麼地方?般若是你自己真心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那就沒錯了。哪裡在外頭!
◈般若則非般若
【故特於奉持之所以時,曰般若則非般若。】
◇怕你以為般若智慧是在般若經裡面,所以佛說般若則非般若,防止這個誤會
◇但說老實話,也不能離開般若經
這是防止,怕你以為般若智慧是在般若經裡面的,所以佛說般若則非般若。這句話是防止這個誤會,告訴你般若不是在般若經裡面,但說老實話,也不能離開般若經。
◈不留一字,不沾跡相
◇如此一說,直使奉持者心中不留一字,不沾跡相。真是快刀斬亂麻手段。即此便是金剛般若
【如此一說,直使奉持者心中不留一字,不沾跡相。真是快刀斬亂麻手段。即此便是金剛般若。】
◈見到花燈水,都提醒自己
◇佛前供水也要作如是觀:一切地方見到水就表這個法
◇佛前供花,提醒我們要修六波羅蜜:任何地方看到花都是;甚至人家衣服上印的花
◇看到油燈、蠟燭:燃燒自己;照耀別人
◇任何地方見到都提醒自己,這才叫修行人
◇只是在佛堂、佛像面前;離開就沒有了:那你修個什麼?
這個金剛般若就顯示出來了。可見得金剛般若也不在文字裡頭,是釋迦牟尼佛用的手段;我們要能夠體會,要能夠認識清楚。我剛才用最淺顯的比喻,諸位要能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讓它來提醒自己,就會生智慧。佛前供的這一杯水,學佛的人要懂得這一杯水的意義;不是佛前面我們看到的水,也要作如是觀。不能說它不是佛前水,大概就不表法,那就錯了;一切地方見到水就表這個法。佛前供的花,提醒我們要修六波羅蜜;任何地方看到花,都是提醒我們修六波羅蜜,這才對。甚至於人家穿的衣服,衣服上印的花,我們看到,也是提醒我們要修六波羅蜜,這才行。看到油燈、蠟燭,一見到,燃燒自己,要照耀別人,佛前面我們會想到,任何地方見到都提醒自己,這才叫修行人,你才真正懂得佛的意思。只是在佛堂、佛像面前,離開就沒有了,那你修個什麼?完全把佛的意思錯解、曲解了。
◈佛經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
◇經,也當鏡子講: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一面鏡子是照心的,對於法相、非法相,空、有,還有分別執著,就要洗乾淨
◇不這樣修行、用功,你怎麼會得受用?
◇一切依正莊嚴哪一法不是般若、金剛?法法皆是
◇在一切法裡面我們都有警覺心、都回頭,心就清淨,清淨心就放智慧光明
◇直使奉持者心中不留一字,不沾跡相:這就是金剛般若
經,經也當作鏡子講,它的意思很多,《華嚴》講十種意思。我們每天照鏡子,就想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照鏡子是臉上有骯髒擦乾淨,馬上就想到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一面鏡子是照心的,我們心對於法相、非法相,對於空、有,還有沒有分別,還有沒有執著;若有分別執著就是骯髒東西,要把它洗乾淨。每天早晚照鏡子,就是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不這樣修行,不這樣用功,你怎麼會得受用?由此可知,佛經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依正莊嚴哪一法不是?哪一法不是般若?哪一法不是金剛?法法皆是。在一切法裡面我們都有警覺心,在一切法裡面我們都回頭,這一回頭,心就清淨,清淨心裡面就放智慧光明。這兩句話很好,「直使奉持者心中不留一字,不沾跡相」,這就是金剛般若。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
◇即一切法,沒有離開一切法
◇過去我過的是什麼;現在還是過的這個,沒有變樣子:這叫即一切法
◇離一切相:從前生活做工著相;現在不著相,這就是修金剛般若波羅蜜多
◈空有不著、應無所住而行布施
◇生活工作不著有;心地清淨不著空,空有兩邊都不著:應生無所住心,而行布施
◇每天生活工作,就是而行布施;心地清淨不分別執著,就是應無所住
◇要在這裡頭去練:練到圓融、性相是一不是二
◇見一切法是一不是二,明心見性;還有二、三,決定沒見性
◇向哪個方向努力?就在空有兩邊不著、應無所住而行布施上用功夫
◇而行布施是廣義的,就是我們整個的生活
即一切法,沒有離開一切法。過去我過的是什麼日子,現在還是過的這個日子;過去我做的是什麼工作,現在還是幹這個工作,沒有變樣子,這叫即一切法。離一切相,那跟從前不一樣。從前生活做工著相,現在明白了,生活做工不著相,這就是修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生活工作不著有,心地清淨不著空,空有兩邊都不著。兩邊都不著,豈不就是佛所講的,「應生無所住心,而行布施」。我們每天生活工作,就是而行布施;心地清淨,不分別、不執著,就是應無所住,這兩句圓圓滿滿的做到了。什麼時候做到圓融,你就見性,要在這裡頭去練,練到圓融,練到性相是一不是二;什麼時候發現是一不是二,那就恭喜你,你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如果你見到一切法還有二、三,決定沒見性,要繼續不斷努力,向哪個方向努力?空有兩邊不著上努力。沒有別的辦法,就在空有兩邊不著;換句話說,就在應無所住而行布施上用功夫。這個而行布施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大家千萬不能夠搞錯,而行布施就是我們整個的生活。這叫離一切相。
◈離一切相;行一切法
◇復能離一切相,行一切法
【復能離一切相,行一切法。】
◇離一切相是應無所住;行一切法是而行布施
離一切相是應無所住,行一切法是而行布施。
六九、示不著身相持
16、當知般若,是人人本具之智,即是清淨心。
此清淨心,住處無方所,用時無痕迹。本是把不住、取不得的。所謂「心月孤圓,光吞萬象」。
《圓覺經》云:「有照有覺,俱名障礙。」
17、佛說般若,本令人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
但恐人存有照覺之智。其下者甚至向名言中覓般若。
故特於「奉持」之所以時,曰「般若則非般若」。
如此一說,直使奉持者心中不留一字,不沾迹相。真是快刀斬亂麻手段。
即此便是金剛般若。
18、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復能離一切相,行一切法。
果能如是奉持,方於世出世法,究竟達其本末邊際,
謂之『波羅蜜』。
金剛經講義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