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破除眾生無明痴暗|為什麼要講經、念佛?就是為這個|講經是啟發;法會是學習|今天的道場,修行的樣子有;講經沒有了|應該怎麼樣?先講經;後修行:五天講經;二天修行|講經不能中斷|淨空老法師

 


破除眾生無明痴暗|為什麼要講經、念佛?就是為這個|講經是啟發;法會是學習|今天的道場,修行的樣子有;講經沒有了|應該怎麼樣?先講經;後修行:五天講經;二天修行|講經不能中斷|淨空老法師


◈講經、念佛:破除眾生無明癡暗
◇大鳴法鼓,高建法幢,大放慧光,廣宏妙法,破除眾生無明癡暗
◇為什麼要講經、念佛?就是為這個
◇講經是啟發:把道理、方法搞清楚;法會是學習:怎麼落實的,互相交流、提升
◇講經是接引;法會是修行

  「大放慧光,廣宏妙法,破除眾生無明痴暗」。為什麼要講經?為什麼要念佛?就是為這個講經是啟發你,你把道理搞清楚、方法搞清楚法會是學習,互相交換心得,我怎麼落實的,你怎麼落實的,我學的什麼,你學的什麼,互相交流,互相提升。所以法會是修行講經是接引

◈先講經;後修行:講經不能中斷
◇今天的道場,修行的樣子有;講經沒有了:怎麼修法、修得對不對?不知道
◇應該怎麼樣?先講經;後修行:五天講經;二天修行
◇經聽了五天,如何落實?把它變成我們日常生活、身心修養
◇更高明的,用佛法修正自己起心動念:念頭與佛法不相應,趕快放下;相應的,提起
◇菩薩、羅漢都是要做榜樣給別人看的,破除眾生無明痴暗:讓眾生看到、聽到、接觸到都開智慧、都知道檢點自己身口意三業是正還是邪
◇自己清楚,然後才真正能做到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寺院庵堂都是課堂、教室;以前出家人,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四十九年講經教學:教學重要
◇一位法師的師父遺言,拉著他的手:要講經,講經不能中斷

  今天的道場有修行,修行的樣子有,講經沒有了怎麼修法,我們修得對不對?不知道應該怎麼樣?先講經,後修行。一個星期,五天講經,二天修行,這個方法好。講經聽了五天,五堂課了,如何落實?把它變成我們日常生活,變成身心修養,變成我們的工作,變成我們依它處事待人接物,管用,用上了,不是所學非所用,統統用上了。更高明的能夠用佛法,修正自己的起心動念,我起個念頭,與佛法相不相應?不相應,這個念頭趕快把它放下,相應的把它提起。自己有受用,別人也有受用。菩薩、羅漢都是要做榜樣給別人看的,破除眾生無明痴暗,讓眾生看到、聽到、接觸到都開智慧,都知道檢點自己身口意三業是正還是邪,自己清楚,然後才真正能做到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寺院庵堂都是課堂、都是教室以前出家人,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四十九年講經教學,教學重要。我最近看到一位法師傳給我的信息,他的師父往生了,最後遺言,最後是拉著他的手,告訴他要講經,講經不能中斷。很難得,很不容易!

◈表演溫良恭儉讓;放下貪瞋痴慢疑
◇菩薩內心純淨,儀態溫和,得乎中而形於外,表裏一如也
◇孔子多麼可愛、受人尊敬,他的儀態形象:溫良恭儉讓
◇希望我們的學生統統能做到:外要學孔子,表演溫良恭儉讓;裡面要學佛,放下貪瞋痴慢疑
◇這是聖人賢人、菩薩佛陀:我們要學得像才行;學得不像,人家說我們是假的

  我們接著往下看,「菩薩內心純淨,儀態溫和,得乎中而形於外,表裏一如也」。儒講求,佛也講求,我們讀《論語》,就會想到孔老夫子多麼可愛,多麼受人尊敬,憑什麼?就是他的儀態,他那個形象溫和。弟子對老師的讚歎,真的不是假的,老師儀態溫和、善良,有五個。恭敬,對人、對事、對物沒有不恭敬的;節儉;忍讓,謙讓、禮讓,你看他處事待人接物誰不歡喜,溫良恭儉讓。我們希望我們漢學院的學生統統能做到,外要學孔子,裡面要學釋迦牟尼佛,放下貪瞋痴慢疑,表演出溫良恭儉讓。記住,這是聖人,這是賢人,這是菩薩,這是佛陀。我們要學,要學得像才行,學得不像,人家說我們是假的,要真正學得像。

二O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七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75




菩薩一心正直,安住一乘法中。
復具善巧方便,精勤求法,廣為人說,悉無厭倦。

菩薩戒德清淨,故所言說,能令聞者,心悅信伏。
於是則大鳴法鼓,高建法幢,大放慧光,廣宏妙法,破除眾生無明癡暗。

菩薩內心純淨,儀態溫和,得乎中而形於外,表裏一如也。

菩薩「寂定明察」,定慧均等,寂照同時也。
故於眾生,為大導師,自覺覺他。

◎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2025年8月30日 星期六

惡盡曰功,善滿稱德|稱名:功德裡第一功德|在法界第一善知識阿彌陀佛座下,一生證得圓滿佛果|善惡:這兩個字要認識清楚|惡的行為、言論、念頭沒有了:這是真的功|惡沒有了;善就積累了|淨空老法師

 


惡盡曰功,善滿稱德|稱名:功德裡第一功德|在法界第一善知識阿彌陀佛座下,一生證得圓滿佛果|善惡:這兩個字要認識清楚|惡的行為、言論、念頭沒有了:這是真的功|惡沒有了;善就積累了|淨空老法師


◈普利一切眾生,廣施功德之寶
◇廣施者,普遍施給也
◇普利一切眾生,故云廣施。所施之物,乃功德之寶
◇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叫功德
◈施物名功,歸己曰德
◇財、法、無畏布施:都稱為功
◇功歸自己:這是德
◇要養成一個施捨的心。常存著財、法、無畏布施的心,這是功德
◇遇到緣盡心盡力去做

  「廣施」是普遍施給一切眾生。「普利一切眾生,故云廣施。所施之物,乃功德之寶」。「功德」,佛法裡面最普通的術語,常言說得好,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叫功德。功德是什麼?《仁王經疏》上卷有說,「施物名功」,我們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都稱之為功,「歸己」,這個功歸自己,這是德。這兩句話我們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像章嘉大師早年教給我的,要養成一個施捨的心。心常常存著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常有布施的心,這是功德遇到緣盡心盡力去做,自己在積累功德。

◈惡盡曰功,善滿稱德
◇惡的行為、言論、念頭沒有了:這是真的功
◇惡沒有了;善就積累了
◇惡是破壞善的
◈善惡:這兩字要認識清楚
◇善惡簡單的說:十善、十惡
◇害眾生的念頭沒有了;不貪、不瞋、不痴
◇這兩個字要認識清楚,才知道如何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德者,得也:修功所得
◇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從根上說就是念頭:惡念天天少;善念天天多
◈稱名:功德裡頭的第一功德
◇善中之善,以稱名為第一,所有一切惡念都放下了;一心只照顧佛號,讓佛號念念相續,前念是佛號、後念接著還是佛號:這是功德裡頭第一功德

  下面,「又《勝鬘寶窟上》曰:惡盡曰功,善滿稱德」,這兩句話說得很好,惡,惡的行為沒有了,惡的言論沒有了,惡的念頭沒有了,這是真的功惡沒有了,善就積累了惡是破壞善的,破壞你的善念、善言、善行。惡要是盡了,簡單的說這個惡,十惡,簡單的說這個善就是十善害眾生的念頭沒有了。殺盜淫,這是身的三種惡業,這個惡業沒有了,這是功。翻過來,惡斷了,不貪、不瞋、不痴,這個善圓滿,這就是德。這兩個字要認識清楚,我們才知道如何斷惡修善,如何積功累德。「又德者,得也」,跟得失的得這個意思相同。「修功所得」,你所修積的功德,惡天天少,善天天多,好事!從根上說就是念頭,惡念天天少,善念天天多善中之善,以稱名為第一所有一切惡念都放下了,一心只照顧到佛號,讓佛號念念相續,前念是佛號,後念接著還是佛號,這樣好,這是功德裡頭的第一功德

◈利生去惡名功;此功之果曰德
◇綜上二說,則:利生與去惡名功;此功之果曰德
◇利生是利益眾生:教化幫助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
◇能利生當然就去惡;去惡是成就自己
◇惡念、惡言、惡行都放下了,這是功;這個功的果,就是德
◈在法界第一善知識彌陀座下,一生證得圓滿佛果
◇念佛這個功德的果是: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果德
◇生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在遍法界虛空界是第一善知識:我們在阿彌陀佛座下,一生證得圓滿的佛果,就是圓滿的功德

  「綜上二說」,前面兩種講法,「則利生與去惡名功」。利生是利益眾生,這是說的化他,教化眾生,幫助眾生斷惡修善,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利生。能夠利生當然就去惡了去惡是成就自己。剛才講了,惡念、惡言、惡行都離開了,都放下了,這是功。這個功的果就是德念佛這個功德的果是什麼?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果,果德生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遍法界虛空界是第一善知識,好老師,我們在阿彌陀佛座下一生證得圓滿的佛果,那就是圓滿的功德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一二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12




廣施」者,普遍施給也。
普利一切眾生,故云廣施
所施之物,乃功德之寶。

功德」者,

天臺《仁王經疏上》曰:「
施物名
歸己曰。」

又《勝鬘寶窟上》曰:「
惡盡言
善滿曰

者,得也。
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綜上二說,
利生與去惡名
此功之果曰

者得也。
者,修功所得也。

◎ 必成正覺第七



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極樂世界:非常理想的佛教大學|到極樂大學去拿博士學位|到極樂:佛教我們;菩薩輔導我們|大乘佛教教學目標:回歸自性|自性是真正的自己|宇宙、萬物:自性變現|我們今天環境跟夢境沒兩樣|淨空老法師

 


極樂世界:非常理想的佛教大學|到極樂大學去拿博士學位|到極樂:佛教我們;菩薩輔導我們|大乘佛教教學目標:回歸自性|自性是真正的自己|宇宙、萬物:自性變現|我們今天環境跟夢境沒兩樣|淨空老法師


◈自性是真正的自己:能生萬法
◇宇宙怎麼來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整個宇宙、這些萬物,是自性變現出來的;不是外頭生的
◇自性是真正的自己
◇「我這個自性能生這些嗎?」,能
◇你做過夢沒有?夢中境界也有山河大地、許多眾生?
◇醒過來:都是自己心生的
◇我們今天環境跟夢境沒兩樣:夢境的時間短;咱們的時間長一點
◈大乘佛教教學目標:回歸自性
◇大乘佛教教學的目標:教我們回歸自性
◇回歸自性就是成佛:自性怎麼變現宇宙,不但完全明白,而且你完全能掌控,有這個大智、大德、大能
◇次一等的,明心見性了,還有些習氣存在,菩薩
◈佛菩薩的話:決定沒有錯
◇佛的話、菩薩的話決定沒有錯,可以相信
◇阿羅漢、辟支佛,小悟,有小智慧:解決人世間問題綽綽有餘;了解整個宇宙他還差很遠

  宇宙怎麼來的?六祖惠能大師,大家都知道,他大徹大悟,向老師提出的報告五句話,最後一句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那就是什麼?整個宇宙從哪來的?這些萬物從哪來的?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是什麼?自性是真正的自己,是自己的真心叫自性,不是外頭生的我這個自性能生這些嗎?能,你要不相信,你做過夢沒有?做過夢。夢中境界從哪來的?不是也有山河大地,也有許許多多眾生嗎醒過來之後,都是自己的心生的我們今天環境一樣,跟夢境沒有兩樣,夢境的時間短,咱們的時間長一點大乘佛教教學的目標,最後都教我們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是成佛,這個課程你就畢業了。一定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宇宙,自性怎麼變現,你完全明白了。不但你完全明白,而且你自己完全能掌控,有這個大智、大德、大能,這個人在佛教稱他為佛陀。次一等的,明心見性了,但是還沒有圓滿,還有些習氣存在,稱為菩薩佛的話決定沒有錯,菩薩的話也沒錯,可以相信阿羅漢、辟支佛,小悟,等於說小學畢業,他有小智慧,沒有大智慧,解決我們人世間的問題他綽綽有餘,了解整個宇宙他還差很遠

◈到極樂大學去拿博士學位
◇西方極樂世界實在是一所非常理想的佛教大學
◇我們到極樂世界去接受教育、拿博士學位:決定能拿到;而且時間會提前
◇在這修行很辛苦;到極樂不會辛苦,很快就拿到:這是佛陀給我們的恩德
◈到極樂:佛教我們;菩薩輔導
◇我們稱釋迦、彌陀叫本師,根本的老師
◇菩薩是我們的老師、學長,他也是佛的學生:智慧道力神通都比我們大
◇到極樂世界:佛陀教我們;菩薩輔導我們
◈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
◇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這是我們必須記住的

  西方極樂世界實在是一所非常理想的大學,佛教大學我們到極樂世界去幹什麼?去接受教育,到那個地方去拿博士學位,決定能拿到,而且時間會提前在這個地方修行很辛苦,到那個地方不會辛苦,很快就可以拿到。這是佛陀給我們的恩德佛陀跟我們什麼關係?老師我們稱釋迦、稱阿彌陀佛叫本師,根本的老師我們稱菩薩,菩薩也是我們的老師,他也是佛的學生,是我們的學長,他有能力教我們,他的智慧道力神通都比我們大到極樂世界,佛陀教我們,這些菩薩輔導我們,我們有疑難雜症,他們都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是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三九六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96



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

發菩提心,修菩提行|菩提行中,實以一向專念最為上首|一切菩薩萬善齊修;但十地菩薩地地不離念佛|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覺而不迷:叫菩提行|基礎,菩提心|菩提心的基礎,真誠|相是清淨、平等|淨空老法師

 


發菩提心,修菩提行|菩提行中,實以一向專念最為上首|一切菩薩萬善齊修;但十地菩薩地地不離念佛|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覺而不迷:叫菩提行|基礎,菩提心|菩提心的基礎,真誠|相是清淨、平等|淨空老法師


◈極樂大士宏化十方,咸以勸信為首
◇是以極樂大士宏化十方,咸以勸信為首也
◇相信,慢慢你自然會發願
◇想去,就一句佛號
◈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
◇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
◇能信、能願,你就決定往生
◇念佛是往生到極樂品位高下
◇大道至簡:就這麼簡單、容易
◈滿腦袋科學,不信;機會當面錯過
◇因為太簡單、太容易,所以一般人不能相信
◇如果有大經大論的基礎比較容易;沒有大經大論的基礎,勸人很難
◇現在人滿腦袋科學技術;都認為這是迷信,這一生機會當面錯過,真可惜!

  「是以極樂大士」,就是阿彌陀佛,「宏化十方」,統統是以勸信為第一。只要你相信,慢慢你自然會發願,為什麼?看到這個世界這麼好,你會動心,你就想去。想去,就一句佛號。蕅益大師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你能信、能願,你就決定往生念佛,是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高下,你念佛功夫愈好,生到極樂世界品位高。真正是顯示出大道至簡,就這麼簡單、這麼容易因為太簡單、太容易,所以一般人不能相信如果有方等,《楞嚴》、《法華》、《華嚴》這些大經大論的基礎比較容易,沒有這些大經大論的基礎勸人很難,尤其現在人,滿腦袋是科學技術,都認為這是宗教、是迷信,這一生把機會當面錯過,真可惜

◈有了信心,接著要修菩提行
◇有了信心,接著要修行:修菩提行
◇修行:修正行為
◇修什麼樣的行?菩提
◇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覺而不迷:叫菩提行
◈三輩往生,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三輩往生都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發菩提心就是信願
◇真相信有西方極樂,真相信有阿彌陀佛,這就是無上菩提心,取得極樂的條件
◇一向專念,一生當中,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
◇我到極樂世界幹什麼?去見阿彌陀佛,做阿彌陀佛的學生,在極樂世界圓滿成佛

  下面,有了信心,接著要修行,『修菩提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要修什麼樣的行?「菩提」,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悟。起心動念要覺而不迷,言語覺而不迷,身體造作覺而不迷,這叫菩提行。下面經文,在第二十五品裡頭,「三輩往生,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無量壽經》上介紹我們的,三輩,上輩生實報莊嚴土,中輩生方便有餘土,下輩生凡聖同居土,三輩往生都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重要。發菩提心就是信願,真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真相信有阿彌陀佛,這就是無上菩提心,取得極樂世界的條件。下面就是一向專念,在一生當中,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幹什麼?去見阿彌陀佛,做阿彌陀佛的學生,在極樂世界圓滿成佛,去幹這個事情的。

◈修菩提行:具發心、專念兩要義
◇修菩提行,即具發心與專念兩要義
◇修菩提行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發起菩提覺悟的大心
◇修菩提之大行,必由於發起菩提之大心。且菩提行中,實以一向專念最為上首。一切菩薩萬善齊修,但十地菩薩地地不離念佛
◇菩提行是大乘,法身菩薩
◇從哪裡修起?一定是發起菩提覺悟的大心
◇真的是大心:不但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
◇信有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願意往生極樂、親近彌陀:這就是無上菩提大心
◇這個心還得了嗎?你一生圓滿成佛了: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菩提行當中,一向專念最為上首
◇菩提行當中,一向專念最為上首:沒有比這更高的了
◇賢公二十歲,師父把這個法傳給他,教他一直念下去;他一直念到往生,九十二年沒有中斷,最為上首:做出真正的榜樣給我們看

  「今云修菩提行,即具發心與專念兩要義」。修菩提行就是經上這兩句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這八個字。「修菩提之大行,必由於發起菩提之大心。且菩提行中,實以一向專念最為上首。一切菩薩萬善齊修,但十地菩薩地地不離念佛」。這幾句話意思都很深。菩提行是大乘,法身菩薩從哪裡修起?一定是發起菩提的大心,菩提是覺悟。發起覺悟的大心真的是大心,為什麼?它不但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那就是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願意往生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就是無上菩提大心這個心還得了嗎?你一生圓滿成佛了,沒有比這更大的了菩提行當中,行是行動,在日常生活當中,那就是一向專念最為上首,沒有比這更高的了海賢老和尚做到了,活了一百一十二歲,二十歲出家剃度,師父把這個法傳給他,教他一直念下去,他一直念到往生,九十二年沒有中斷,最為上首,做出真正的榜樣給我們看

◈菩薩萬善齊修;十地菩薩不離念佛
◇一切菩薩萬善齊修,但十地菩薩地地不離念佛
◇一切菩薩以十地為最高;從下往上,第一是十信:信擺在第一
◇五十個位次的菩薩都是萬善齊修:離一切惡、修一切善
◇凡是利益眾生的都是善;凡是利益自己的都是惡
◇利益自己增長貪瞋痴慢、增長貪戀:你去不了
◇為別人會很快樂,我幹的事情多少人得利益、得好處,真叫快樂無比:你不幹不知道
◇原來利益眾生這麼快樂,難怪諸佛菩薩天天幹:他永遠幹不厭,也不會疲倦
◇登了地,把念佛擺在第一:為了成佛證得究竟圓滿,念佛成佛

  這底下說,一切菩薩萬善齊修,但是十地菩薩地地不離念佛,這是《華嚴經》上說的,我們要特別注意。一切菩薩以十地為最高,《華嚴經》給我們說菩薩地位一共五十個,從下往上去,第一是十信位,信擺在第一,再入門,往上去,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個位次,五十個位次的菩薩都是萬善齊修,離一切惡,修一切善。善惡最簡單的解釋,凡是利益眾生的都是善,凡是利益自己的都是惡,一定要曉得。為什麼說利益自己的是惡?利益自己增長貪瞋痴慢,增長你對這個世間的貪戀,你去不了。所以要學菩薩,起心動念為別人不為自己。為別人會很快樂,我幹的事情多少人得利益,多少人得好處,這個真叫快樂無比。你不幹不知道,你幹了之後才發現,原來利益眾生這麼快樂,難怪諸佛菩薩天天幹,他永遠幹不厭,他也不會疲倦登了地,把念佛擺在第一,為什麼?登地快成佛了,為了成佛證得究竟圓滿,念佛,念佛成佛

◈大行菩薩,普賢為首
◇大行菩薩,普賢為首:故教化一切有情,行普賢道
◇淨宗把普賢擺在第一

  「又大行菩薩,普賢為首。故教化一切有情,行普賢道」。淨宗把普賢擺在第一

(中略)

◈普賢何以為真?他是用的真心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個禮敬,第二個稱讚
◇普賢何以為真?他的心是平等的、清淨的
◇他是用的真心:稱讚用真心,禮敬也是真心,一味都是真心
◇心量廣大沒有邊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禮敬諸佛
◇花草樹木、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是諸佛,平等的禮敬:所以他的禮敬遍法界虛空界
◇廣修供養,懺悔業障
◇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我們要認真學習
◇十願前面七個是願;後面三個是迴向:迴向眾生、迴向菩提、迴向自性

  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第一個禮敬,第二個稱讚普賢何以為真?就是他的心是平等的,他的心是清淨的,他沒有染污,他沒有分別,他沒有高下,他是用的真心,稱讚用真心,禮敬也是真心,一味都是真心。所以他跟一般菩薩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心量廣大沒有邊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禮敬諸佛諸佛在哪裡?一切眾生是諸佛,花草樹木是諸佛,山河大地是諸佛,沒有一樣不是諸佛,平等的禮敬,所以他的禮敬遍法界虛空界廣修供養,懺悔業障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我們要認真學習十願前面七個是願,後面三個是迴向,迴向眾生、迴向菩提、迴向自性。所以行普賢道。

(中略)

◈大乘佛法能救世界:淨宗五科
◇大乘佛法能救世界,有道理!
◇學佛不要多,只要把我們淨宗五科落實就行
◇淨業三福、六和敬、戒定慧三學、菩薩六度、普賢十願:就這五樣落實就能救全世界;不要再找其他麻煩
◇基礎,菩提心
◈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
◇菩提心的基礎就是真誠
◇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的體,真誠,真誠到極處
◇一生能不妄語、不欺人:你多快樂、多幸福
◇跟著佛菩薩走,不會錯的
◇真誠是根;它的相是清淨、平等:沒有染污,不受任何境界動搖
◇自受用是覺悟:覺而不迷
◇他受用是慈悲: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湯恩比說大乘佛法能救世界,有道理!我們學佛不要多,只要把我們淨宗五科德目落實就行。你看淨宗學會,過去在美國成立,我們提出來的,行門,第一個「淨業三福」,第二個「六和敬」,第三個「戒定慧三學」,第四個「菩薩六度」,第五個「普賢十願」,就這五樣落實就能救全世界,不要再找其他麻煩。基礎,菩提心菩提心的基礎就是真誠。我早年講菩提心,我講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的體,真誠,真誠到極處。決定不能欺騙人,欺騙人是罪過。一生能不妄語,一生能不欺人,你說你多快樂、你多幸福跟著佛菩薩走,不會錯的真誠是根,它的相是清淨、平等,這是相,相是相狀,它的樣子是清淨沒有染污,不受任何境界動搖。清淨、平等,這是相。自受用是覺悟,覺而不迷他受用是慈悲,慈悲就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九八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98




又小本曰:「汝等眾生,當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又曰:「汝等皆當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是以極樂大士宏化十方,咸以勸信為首也。


修菩提行」,蓋三輩往生,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今云「修菩提行」,即具發心專念兩要義。


修菩提之大
必由於菩提之大

且菩提行中,實以一向專念,最為上首。

一切菩薩,萬善齊修,
但十地菩薩,地地不離念佛也。


又大行菩薩,普賢為首。故教化一切有情,「行普賢道」。

◎發大誓願第六



2025年8月27日 星期三

這一句佛號會念:眼見色心動了,趕快,阿彌陀佛|迷的再久也不怕:假的;一念覺就回頭了|一天到晚念佛,念念覺,為什麼回不了頭?兩種執著:情執、法執|念佛功夫得力:實相就現前|淨空老法師

 


這一句佛號會念:眼見色心動了,趕快,阿彌陀佛|迷的再久也不怕:假的;一念覺就回頭了|一天到晚念佛,念念覺,為什麼回不了頭?兩種執著:情執、法執|念佛功夫得力:實相就現前|淨空老法師


◈平常老實,綿密念去
◇平平常常,老老實實,綿密念去:一句接著一句,不要間斷
◇知道這個世間什麼都是假的,沒有什麼值得留戀的
◈抓到淨土這一門很幸運
◇佛法抓到這一門很幸運,這是大總持法門:一門就是一切門
◇佛家的法門,任何一門都是一切門;但是難易不一樣
◇淨土法門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特別有受用;超出其他法門太多了
◇要感到慶幸:這一生怎麼這麼好運氣遇到了
◇這一世碰到;如果失掉了,恐怕又要經無量劫才會遇到一次

  個個都是平平常常、老老實實,這個我們要學綿密念去,一句接著一句,不要間斷知道這個世間什麼都是假的,沒有什麼值得留戀的佛法抓到這一門,這一門很幸運,這是大總持法門一門就是一切門。原本佛家的法門,任何一門都是一切門,但是難易不一樣,這一門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四十八願本願的加持,特別有受用,超出其他法門太多了。自己要感到慶幸,這一生怎麼有這麼好的運氣遇到了。無量劫來沒有遇到,這一世碰到,如果失掉了,恐怕又要經無量劫才會遇到一次。很難很難遇到,遇到要珍惜。

◈暗合道妙,念念離念
◇自然暗合道妙,念念離念
◇念,阿彌陀佛
◇離念,阿彌陀佛以外的一切妄想雜念統統放下,沒有了
◇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就對了
◇像賢公那樣念佛就對了:得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這就是暗合道妙
◇念念離念,後頭這個念字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離掉

  底下說,「自然暗合道妙,念念離念」。念,阿彌陀佛;離念,阿彌陀佛以外的一切妄想雜念統統放下,沒有了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就對了。海賢老和尚念了九十二年,給我們做出榜樣,像他那樣念佛就對了,他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在光碟,在《永思集》裡頭,你細心觀察,你會發現,他什麼時候功夫成片,什麼時候得事一心,什麼時候得理一心,你統統可以看出來,這就是暗合道妙。尤其念念離念,後頭這個念字一定要懂得,那個念是什麼?是妄想,是雜念,是分別,是執著,統統離掉,太妙了!

◈以凡夫心入實相:唯持名持咒最易
◇以凡夫心入諸法實相,唯持名與持咒為最易
◇證得諸法實相,什麼法門最容易成就?持名第一,持咒第二
◇它直截了當,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得清淨心、平等心、大徹大悟:清淨平等覺
◈念佛功德:因念念暗合實相
◇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因念念暗合實相故
◇實相就是自性、真如、本性,裡頭沒有起心動念
◇起心動念是阿賴耶:一有這個,一真法界不見了
◇迷失了一真法界,落在四聖法界、六道輪迴:一念不覺
◈佛號就是覺;佛號不間斷念念覺
◇這句佛號就是覺;佛號不間斷,念念覺,念念覺而不迷
◇念念是無量覺,你怎麼會迷?
◈念念覺,為什麼回不了頭?
◇一念不覺就迷了
◇迷的時間再久也不怕,它是假的;只要一念覺就回頭了
◇念佛一念覺,一天到晚在念,念念覺,為什麼回不了頭?兩種執著,情執、法執都放下,就回頭了

  「以凡夫心入諸法實相」,說它快,「唯持名與持咒為最易」。這就是你能證得諸法實相,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什麼法門最容易成就?持名第一,持咒第二。為什麼?它直截了當。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他得清淨心、得平等心,最後大徹大悟。清淨平等覺,覺就是大徹大悟。「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念咒也是一樣,「因念念暗合實相故。」實相就是自性、就是真如、就是本性,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真心、真如、自性,裡頭沒有起心動念。為什麼?起心動念是阿賴耶,一有這個東西,一真法界就不見了迷失了一真法界落在哪裡?落在四聖法界,落在六道輪迴。落在四聖法界是輕的,落在輪迴是指嚴重的,那是一念不覺。由此可知,這句佛號就是覺佛號不間斷,念念覺,念念覺而不迷,你說妙不妙!阿彌陀佛是覺,照字面上完全翻為中國話,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無量覺。念念是無量覺,你怎麼會迷一念不覺就迷了。我們迷的時間久,不怕,迷的時間再久也沒有關係,為什麼?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只要一念覺就回頭了一般人念佛一念覺,一天到晚拿著念珠在念,念念覺,他為什麼回不了頭來?煩惱習氣太重,對這個世間情執放不下,學佛修道的對這個世間法執放不下,兩種執著,必須情執、法執都放下就回頭了

◈法門樣樣都喜歡:嚴重的分別執著
◇學佛好不好?好,佛的法門很多,樣樣都喜歡:喜歡是嚴重的分別執著
◈阿賴耶所變:就是虛無縹緲
◇要把它放下,一眼要把它看破,假的
◇阿賴耶所變現的,就是虛無縹緲、就是相似相續
◇它的體是自心現量;它的相、作用是相似相續,幻相
◈一念迷了念念迷,回不了頭
◇阿賴耶的三細相,第一個業相,一念不覺,無明,迷了
◇一念迷了以後念念迷,就回不了頭,叫起心動念
◇從起心動念裡起分別執著,愈陷愈深
◇這是迷的事實真相
◈知道一念不覺、分別執著:假的
◇覺的事實真相,要知道一念不覺、分別執著是假的:世出世間法無不如是
◈六根在六塵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真正的佛法就是教你,六根在六塵境界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就成佛
◇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菩薩
◇有分別,三賢菩薩;有執著,六道眾生
◇這幾句話把佛法都講盡了,佛法不過如此而已
◇愈是大道,愈簡單、愈容易
◇眼見色練不起心動念,這就是修行,修一佛乘
◇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修大乘
◇有分別,沒有執著,修小乘

  學佛好不好?好,佛的法門很多,都想學,華嚴喜歡,法華也喜歡,三論喜歡,法相也喜歡,樣樣都喜歡喜歡是什麼?要知道,嚴重的分別執著,它是障礙,這東西要把它放下。你一眼要把它看破,假的,不是真的,阿賴耶所變現的。阿賴耶就是虛無縹緲,就是相似相續。沒錯,它的體是自心現量,可是它的相、它的作用是相似相續,幻相。科學也講到這個問題。佛說阿賴耶的三細相,第一個是業相,業相是什麼?一念不覺,這叫無明,迷了一念迷了以後怎麼樣?念念迷了,就回不了頭,叫起心動念從起心動念裡面起分別,從分別裡頭起執著,愈陷愈深,這是迷的事實真相覺的事實真相,要知道一念不覺是假的,不是真的,分別執著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世出世間法無不如是,所以佛才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真正的佛法是什麼?就是教你六根在六塵境界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佛法,這就成佛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菩薩有分別就變成三賢菩薩十法界裡面的菩薩;有執著就是六道輪迴眾生,就這麼一回事情。這幾句話把佛法都講盡了,佛法不過如此而已。中國《易經》上講得沒錯,愈是大道,愈簡單,愈容易眼見色,練,練什麼?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修行修什麼行?一乘,一佛乘;如果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修大乘;還有分別,沒有執著,修小乘,如是而已,學佛同學不能不知道。

◈念佛功夫得力:實相就現前
◇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因念念暗合實相故
◇念念暗合實相:實相沒有相
◇你念佛,心裡只有這句佛號;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就跟實相暗合
◇實相是什麼?實相是大徹大悟,對於整個宇宙、世法、佛法完全明白了,真相你看到了
◇這一句佛號會念:眼見色心動了,趕快,阿彌陀佛,統統歸到阿彌陀佛,不准分別執著起心動念,就是這一句佛號
◇這會念,功夫得力,實相就現前

  末後一句說,念佛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功德?因念念暗合實相。實相是什麼?實相沒有相你念佛,心裡只有這句佛號,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就跟實相暗合實相是什麼?實相是覺悟,大徹大悟,對於整個宇宙、世法、佛法完全明白了,真相你看到了。真正練功夫,這一句佛號會念,我眼見色,看到外面這些,心裡動了,趕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統統歸到阿彌陀佛去。不准分別,不准執著,不讓它起心動念,就是這一句佛號,這個念佛功夫,這會念,功夫得力功夫得力實相就現前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八四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84




世人多慕玄妙,而不知最極玄妙祇在平常中,故云「平常心是道」。

但當
平平常常,老老實實,綿密念去,

自然
暗合道妙,念念離念。

以凡夫心入諸法實相,唯持名與持咒為最易。

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因念念暗合實相故。

◎發大誓願第六



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

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不單指金剛經|世尊一生所說,字字都是般若|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我有覺,我有照」:假的|佛經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就在空有兩邊不著、應無所住而行布施上用功夫|淨空老法師

 


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不單指金剛經|世尊一生所說,字字都是般若|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我有覺,我有照」:假的|佛經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就在空有兩邊不著、應無所住而行布施上用功夫|淨空老法師


有照有覺,俱名障礙

  【《圓覺經》云:有照有覺,俱名障礙。】

障礙就是分別執著
「我有覺,我有照!」:假的
五個人跑到我面前,要我給他授記開悟;我不打妄語:「你們沒有開悟」
我沒開悟;你來找我,你一定沒開悟
自認為開悟,還貢高我慢
開悟的人,四相沒有了;他那個四相、貪瞋痴慢都表現在面前
有覺有照,「有」就是障礙:分別執著
無覺無照,還是障礙:無又墮到無明
有無都不要:有無是一不是二,就開悟了;有無當作兩樁,你怎麼也悟不出來
萬法歸一難;帶業往生靠得住
萬法歸一:什麼時候你歸一,就沒事了;還有二三,那你慢慢來吧
歸到一就沒事了:說話很容易;做起來真難
老實念佛、帶業往生,靠得住:沒第二條路好走
第二條路,一定要做到萬法歸一:你歸歸看

  障礙在哪裡?你們想想,障礙就是分別執著。他說:我有覺,我覺悟了,我有照!其實他沒覺也沒照。說自己有覺有照,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我有一年在洛杉磯講經,洛杉磯佛教裡面大概很多人都知道,說有五個年輕人開悟了,是密宗的仁波切給他授記的,給他做證明,這幾個人開悟了。我正好在洛杉磯講經,這五個人也要我給他授記,給他證明,說他開悟了。他們跑到我面前來,我說老實話,我不打妄語,我搖搖頭,我說:你們沒有開悟。他們很生氣說:仁波切上師都說我開悟了,法師你怎麼說我沒有開悟?我就跟他說:我沒有開悟,你來找我,你一定沒開悟自認為開悟,還貢高我慢;開悟的人,四相沒有了,你看他那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貪瞋痴慢都表現在面前,那開悟了嗎?那哪裡是開悟的樣子,簡直被人騙了。所以說有覺有照,你有就錯了有就是分別,有就是執著,這就是障礙。有是障礙,那無呢?無又墮到無明裡去了。你說無覺無照,還是障礙,墮在無明裡去了。有無都不要,有無怎麼不要?有無是一不是二,那就開悟了只要把有無當作兩樁事情,你怎麼也悟不出來。宗門常講「萬法歸一」,這句話的味道很長,什麼時候你歸到一,你的問題就解決,你就沒事了。如果你還有二、三,那你慢慢來吧!時間還長遠得很,歸到一就沒事了。我說這個話很容易,做起來那就真難!它真難,沒法子,那就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帶業往生,靠得住;除此以外,沒有第二條路好走第二條路,一定要做到萬法歸一,你就歸歸看,你還行藏落二、三,那就完了。

◈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

  【佛說般若,本令人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

◇般若這幾句話,不是單指這一部經;單指這一部經,你又落到二、三去了
◇世尊一生所說一切法,字字都是般若
◇目的是教我們:依文字、依言教
◇觀照就是做:真聽話、真照做
◇然後證實相:性相圓融、無礙自在
◈還沒契入嚴持戒律;解脫後還嚴持
◇娑婆世界證得法身的人很少;大部分眾生,還是不斷在搞六道輪迴,苦不堪言
◇佛菩薩是可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循規蹈矩,好像樣樣都還很執著
◇釋迦牟尼佛表現穿衣、托缽的樣子;不是隨便拿一下:這叫大慈大悲
◇你們沒到這個境界要守規矩,對你們有好處:斷惡修善,雖不出三界;不墮三惡道
◇樣樣守規矩、守法,嚴持戒律:做給眾生看
◇還沒契入境界,戒律一定要嚴持;解脫之後還嚴持戒律,那是教化眾生,做樣子給別人看
◇沒開悟之前,這樣做自利利他;悟了,圓融之後,自利圓滿了,完全是利他

  佛說般若這幾句話,不是單指這一部經,如果你單指這一部經,你又落到二、三去了世尊一生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字字都是般若,他的目的是教我們依文字,佛當年在世依言教,依釋迦牟尼佛的教誨,要去做;觀照就是做,你要真聽話、真照做然後你才能證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自己才能夠證實。宇宙人生真相就是前面所講的性相圓融、無礙自在,那是真相。說到這個地方,諸位必須要曉得,唯佛與大菩薩、法身大士入這個境界,在娑婆世界證得法身的人很少,希有!大部分的眾生,還是不斷在搞六道輪迴,苦不堪言佛菩薩是可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循規蹈矩,好像樣樣都還很執著釋迦牟尼佛穿衣整整齊齊,表現穿衣的樣子;托缽,缽托得端端正正,不是隨便拿一下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要表現這個樣子?這叫大慈大悲,為一切眾生做一個樣子。你們沒有到這個境界要守規矩,守規矩對你們有好處;斷惡修善,雖不出三界,不墮三惡道,這是佛的大慈大悲,這一點我們要深深去體會。我們樣樣都守規矩、樣樣守法,嚴持戒律,是做給眾生看的,給別人做個好樣子,是這麼一回事情。我們學佛,說實在話,自己還沒有契入這個境界,戒律一定要嚴持,自己沒有到解脫境界,解脫之後還嚴持戒律,那就是教化眾生,做樣子給別人看的,完全是利他而不是自利,現在沒有開悟之前,我們這樣做自利利他;悟了以後,圓融之後,完全是利他,那沒有自利,自利圓滿了,完全是利他了

◈恐人存照覺之智、向名言中覓般若
◇但恐人存有照覺之智,其下者甚至向名言中覓般若

  【但恐人存有照覺之智,其下者甚至向名言中覓般若。】

◇我們不是這個意思;他把意思弄錯了:佛講話;大家也常出這毛病
◇願解如來真實義很重要
◇許多人誤解曲解如來真實義:佛法殊勝功德利益不但得不到;還要造罪業,謗佛、謗法、謗僧
◇我有覺,我明瞭了:都錯了
◇般若在哪裡?言說、文字裡都沒有;般若是你自己真心本性裡本來具足的

  這是錯誤的。世尊說這段經文,也是防止後來的佛弟子,聽了佛這一段開示之後,沒有能夠了解真正的意思,把佛的意思錯會了,這個錯會是有的,不是沒有。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朋友當中常常談話,都引起對方的誤會;他聽了之後,把意思聽錯了,我們不是這個意思,他把意思弄錯了佛講話大家聽,也常常出這個毛病願解如來真實義很重要,可以說許許多多人是誤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那就很糟了。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不但他得不到,還要造罪業,謗佛、謗法、謗僧,這就是錯解佛的意思。如果存著有覺照之智,就是前面講:我有覺,我覺得我覺悟了,我覺得我明瞭了,這個都錯了。錯得更大的,般若在哪裡?般若在《金剛經》裡頭、在《大般若經》裡頭,那更糟糕,更錯誤了。經裡頭沒有,言說、文字裡面都沒有。般若在什麼地方?般若是你自己真心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那就沒錯了。哪裡在外頭!

◈般若則非般若

  【故特於奉持之所以時,曰般若則非般若。】

◇怕你以為般若智慧是在般若經裡面,所以佛說般若則非般若,防止這個誤會
◇但說老實話,也不能離開般若經

  這是防止,怕你以為般若智慧是在般若經裡面的,所以佛說般若則非般若。這句話是防止這個誤會,告訴你般若不是在般若經裡面,但說老實話,也不能離開般若經

◈不留一字,不沾跡相
◇如此一說,直使奉持者心中不留一字,不沾跡相。真是快刀斬亂麻手段。即此便是金剛般若

  【如此一說,直使奉持者心中不留一字,不沾跡相。真是快刀斬亂麻手段。即此便是金剛般若。】

◈見到花燈水,都提醒自己
◇佛前供水也要作如是觀:一切地方見到水就表這個法
◇佛前供花,提醒我們要修六波羅蜜:任何地方看到花都是;甚至人家衣服上印的花
◇看到油燈、蠟燭:燃燒自己;照耀別人
◇任何地方見到都提醒自己,這才叫修行人
◇只是在佛堂、佛像面前;離開就沒有了:那你修個什麼?

  這個金剛般若就顯示出來了。可見得金剛般若也不在文字裡頭,是釋迦牟尼佛用的手段;我們要能夠體會,要能夠認識清楚。我剛才用最淺顯的比喻,諸位要能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讓它來提醒自己,就會生智慧。佛前供的這一杯,學佛的人要懂得這一杯水的意義;不是佛前面我們看到的水,也要作如是觀。不能說它不是佛前水,大概就不表法,那就錯了;一切地方見到水就表這個法佛前供的花,提醒我們要修六波羅蜜任何地方看到花,都是提醒我們修六波羅蜜,這才對。甚至於人家穿的衣服,衣服上印的花,我們看到,也是提醒我們要修六波羅蜜,這才行。看到油燈、蠟燭,一見到,燃燒自己,要照耀別人,佛前面我們會想到,任何地方見到都提醒自己,這才叫修行人,你才真正懂得佛的意思。只是在佛堂、佛像面前,離開就沒有了,那你修個什麼?完全把佛的意思錯解、曲解了。

◈佛經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
◇經,也當鏡子講: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一面鏡子是照心的,對於法相、非法相,空、有,還有分別執著,就要洗乾淨
◇不這樣修行、用功,你怎麼會得受用?
◇一切依正莊嚴哪一法不是般若、金剛?法法皆是
◇在一切法裡面我們都有警覺心、都回頭,心就清淨,清淨心就放智慧光明
◇直使奉持者心中不留一字,不沾跡相:這就是金剛般若

  經,經也當作鏡子講,它的意思很多,《華嚴》講十種意思。我們每天照鏡子,就想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照鏡子是臉上有骯髒擦乾淨,馬上就想到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一面鏡子是照心的,我們心對於法相、非法相,對於空、有,還有沒有分別,還有沒有執著;若有分別執著是骯髒東西,要把它洗乾淨。每天早晚照鏡子,就是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不這樣修行,不這樣用功,你怎麼會得受用?由此可知,佛經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依正莊嚴哪一法不是?哪一法不是般若?哪一法不是金剛?法法皆是在一切法裡面我們都有警覺心,在一切法裡面我們都回頭,這一回頭,心就清淨,清淨心裡面就放智慧光明。這兩句話很好,「直使奉持者心中不留一字,不沾跡相」,這就是金剛般若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

◇即一切法,沒有離開一切法
◇過去我過的是什麼;現在還是過的這個,沒有變樣子:這叫即一切法
◇離一切相:從前生活做工著相;現在不著相,這就是修金剛般若波羅蜜多
◈空有不著、應無所住而行布施
◇生活工作不著有;心地清淨不著空,空有兩邊都不著:應生無所住心,而行布施
◇每天生活工作,就是而行布施;心地清淨不分別執著,就是應無所住
◇要在這裡頭去練:練到圓融、性相是一不是二
◇見一切法是一不是二,明心見性;還有二、三,決定沒見性
◇向哪個方向努力?就在空有兩邊不著、應無所住而行布施上用功夫
◇而行布施是廣義的,就是我們整個的生活

  即一切法,沒有離開一切法過去我過的是什麼日子,現在還是過的這個日子;過去我做的是什麼工作,現在還是幹這個工作,沒有變樣子,這叫即一切法離一切相,那跟從前不一樣。從前生活做工著相,現在明白了,生活做工不著相,這就是修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生活工作不著有,心地清淨不著空,空有兩邊都不著。兩邊都不著,豈不就是佛所講的,「應生無所住心,而行布施」。我們天生活工作,就是而行布施;心地清淨,不分別、不執著,就是應無所住,這兩句圓圓滿滿的做到了。什麼時候做到圓融,你就見性,要在這裡頭去練,練到圓融,練到性相是一不是二;什麼時候發現是一不是二,那就恭喜你,你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如果你見到一切法還有二、三,決定沒見性,要繼續不斷努力,向哪個方向努力?空有兩邊不著上努力。沒有別的辦法,就在空有兩邊不著;換句話說,就在應無所住而行布施上用功夫。這個而行布施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大家千萬不能夠搞錯,而行布施就是我們整個的生活。這叫離一切相。

◈離一切相;行一切法
◇復能離一切相,行一切法

  【復能離一切相,行一切法。】

◇離一切相是應無所住;行一切法是而行布施

  離一切相是應無所住,行一切法是而行布施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三十八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9-023-0038




六九、示不著身相持

16、當知般若,是人人本具之智,即是清淨心。
此清淨心,住處無方所,用時無痕迹。本是把不住、取不得的。所謂「心月孤圓,光吞萬象」。
《圓覺經》云:「有照有覺,俱名障礙。」

17、佛說般若,本令人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
但恐人存有照覺之智。其下者甚至向名言中覓般若。

故特於「奉持」之所以時,曰「般若則非般若」。
如此一說,直使奉持者心中不留一字,不沾迹相。真是快刀斬亂麻手段。
即此便是金剛般若。

18、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復能離一切相,行一切法。
果能如是奉持,方於世出世法,究竟達其本末邊際,
謂之『波羅蜜』。

金剛經講義節要



經具貫、攝、常、法四義|貫則貫穿所說之理|攝則攝持所化之眾生|常則古今不易:三千年前正確;三千年後還是正確|法則近遠同遵:印度適合;中國也適合|真經不可以修改|唐朝註解跟漢朝不一樣|淨空老法師

 


經具貫、攝、常、法四義|貫則貫穿所說之理|攝則攝持所化之眾生|常則古今不易:三千年前正確;三千年後還是正確|法則近遠同遵:印度適合;中國也適合|真經不可以修改|唐朝註解跟漢朝不一樣|淨空老法師


◈經具貫、攝、常、法四義
◇貫則貫穿所說之理;攝則攝持所化之生
◇常則古今不易:三千年前正確;今天正確;三千年後還是正確,超越時空,不會改變,這叫真實智慧
◇法則近遠同遵:印度適合;中國也適合,任何一個角落都是正確的
◇這四個意思統統具足稱之為經,它不會過時
◇有時間性、空間性,換個地方、過個幾年就行不通,不具貫攝常法四義,不能稱經
◈真經不可以改動;講法不一樣
◇這部經常常去修改,要適應當前環境:這個經是假的
◇真經是不可以修改的
◇無論在什麼時代、地點,統統講得通
◇唐朝註解跟漢朝不一樣:經文沒有改動;講法不一樣
◇現在的講法一定是古人講法承傳下來,做一些修訂
◇它的精神、理論永遠不改變
◇如何落實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之處,在這些地方修訂
◇上述四字,可盡經字之義

  「經具貫、攝、常、法四義:貫則貫穿所說之理;攝則攝持所化之生(指眾生)」,用這個教學來攝受眾生;「常則古今不易」,我們今天講超越時空三千年前正確的,三千年後今天學習還是正確的,三千年後還是正確的,不會改變,這叫真實智慧,古今不易;「」,方法,「近遠同遵」,近是現前,遠是遠方,這是講空間。古今不易講時間,近遠同遵講空間,在印度適合,在中國也適合,在地球任何一個角落都是正確的,這叫法。所以經具足這四個意思,貫、攝、常、法,這四個意思統統具足則稱之為經,它不會過時。有很多學術著作、學術的理論,有時間性、空間性,在某一個地區可以行,換一個地方就行不通;在某一個時代可以行,再過個幾年之後就行不通,常有的。不具貫攝常法四義,這個不能稱經,稱經一定具足這四個意思。如果這部經常常去修改,要適應當前環境,這個經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經是不可以修改的。它決定講得通,無論在什麼時代、在什麼地點,統統講得通。看註解就知道了,漢朝註解的時候,那個時候人用的,唐朝註解跟漢朝不一樣,可見得經文沒有改動,講法不一樣。但是現在的講法一定是跟古人講法承傳下來,做一些修訂它的精神、它的理論永遠不改變,在我們如何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工作、落實在待人接物之處,在這些地方修訂。「上述四字,可盡經字之義。」經這一個字含這麼多的意思在裡頭。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十八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58




四義:
則貫穿所說之理;
則攝持所化之生(指眾生)
則古今不易;
則近遠同遵。

上述四字,可盡「經」字之義。

◎(九)總釋名題



2025年8月24日 星期日

一切法都是教學為先:極樂不例外|極樂這麼殊勝、這麼好:佛陀講經沒休息|極樂不退轉,每天都在提升;此地退多進少,很難成就|極樂快速成佛,圓證圓斷|此地要先斷小乘八個位次;大乘五十一個位次|淨空老法師

 


一切法都是教學為先:極樂不例外|極樂這麼殊勝、這麼好:佛陀講經沒休息|極樂不退轉,每天都在提升;此地退多進少,很難成就|極樂快速成佛,圓證圓斷|此地要先斷小乘八個位次;大乘五十一個位次|淨空老法師


◈凡夫帶業往生,親聞佛訓無退轉
◇凡夫帶業往生同居土,以親聞佛訓故,無退轉故,壽命無量故。故必於此一生,圓斷諸惑,圓淨四土,故生同居,亦即生上三土,故曰圓生四土
◇我們今天是六道凡夫,怎麼樣到極樂世界?是帶業往生,生同居土
◈一切法都是教學為先:極樂不例外
◇生極樂好處第一個,親自聽到阿彌陀佛為我們講經說法
◇一切法裡頭都是教學為先,極樂世界不例外
◇極樂世界這麼殊勝、這麼好:佛陀講經沒有休息

  下面是勸勉我們要掌握到這個緣分,我們看底下第三。「凡夫帶業往生同居土,以親聞佛訓故,無退轉故,壽命無量故。故必於此一生,圓斷諸惑,圓淨四土,故生同居,亦即生上三土,故曰圓生四土」。這一段講得太好了,我節錄的時候全錄了,一個字不少。我們一定要記住,我們今天是六道凡夫,怎麼樣到極樂世界?是帶業往生,生同居土。好處在哪裡?好處是,第一個,親自聽到阿彌陀佛為我們講經說法。真的,一切法裡頭都是教學為先,極樂世界不例外極樂世界有這麼殊勝、這麼好,佛陀講經沒有休息

◈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阿彌陀佛有大講堂: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聽阿彌陀佛給我們說的就是普通話;美國人跟我坐在一起,他聽的是美國話
◇講什麼經?你想聽什麼經,聽到就是這部經,不可思議
◇所以到極樂世界成就快
◈極樂的人法性身,能量自性生
◇極樂的人不需要飲食,法性身
◇這個身是物質現象,一天要吃三餐飯補充能量;極樂能量是從自性生出來的,不需要外面補充
◇極樂的人沒有大小便溺、不需要睡眠、不需要太陽、燈火,每個人、所有物質現象都放光,沒有晝夜、時間、空間,完全是一片大光明藏

  佛陀講經,阿彌陀佛有大講堂,大講堂裡頭,每一個往生的人都有座位,座位像蓮花一樣,都有自己的名字,不會有絲毫差錯。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我們到那裡去了,聽阿彌陀佛給我們說的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普通話,聽得懂,不要翻譯。他是個美國人,跟我坐在一起,他聽的是美國話,跟我不一樣,他也懂。各人說各人的話,每個人都有能力都聽得懂,可是聽佛講經一定是自己的語言。講什麼經?你想聽什麼經,聽到就是這部經,不可思議所以到極樂世界成就快極樂世界的人不需要飲食,法性身,跟這個身不一樣,這個身是物質現象,一天要吃三餐飯補充能量,極樂世界能量是從自性生出來的,不需要外面補充。所以他不需要飲食,他也沒有大小便溺,他也不需要睡眠。極樂世界是光明世界,它不需要太陽、月亮,不需要燈火,每個人身放光,所有物質現象都放光,居住的宮殿放光,樹木花草放光,光明世界。它沒有黑暗,所以它沒有晝夜。晝夜、年月日、東南西北方在極樂世界都沒有,所謂時間、空間沒有了,完全是一片大光明藏

◈極樂不退轉;此地退多進少
◇所以,聽佛講經說法不退轉:每天都在提升,進步得好快,不可思議
◇我們在這個地方學佛進進退退,實在說進得太少,退得太多,很難成就
◇真正看明白了,下定決心:「我要往生極樂;不在這裡住了」
◇在這裡住的時間長,阿彌陀佛叫你表法的:你的壽命不是自己的;佛會幫助你延長壽命
◇表法功德圓滿,阿彌陀佛自然通知,你曉得哪一天幾點幾分往生

  所以,聽佛講經說法不退轉,無退轉故,每天都在提升,每天都在進步,進步得好快,讓人看到感到不可思議我們在這個地方學佛進進退退,實在說進得太少,退得太多,很難成就真正看清楚、看明白了,要下定決心,我要往生極樂世界,我不在這裡住了。這是什麼?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在這住幹什麼!在這裡住的時間長,那就是阿彌陀佛叫你表法的,阿彌陀佛叫你表法,你的壽命不是自己的,佛給你的,佛會幫助你延長壽命。到表法功德圓滿了,阿彌陀佛自然通知,你曉得哪一天幾點幾分往生,一點都不含糊。

◈極樂無量壽,通達無量法門
◇極樂世界壽命無量,無量法門沒有一樣不通達,只要見性就通達了:一切法是自性變現的
◇自性是能現能生;萬法是所生所現:只要證得自性;自性所生一切法自然貫通,沒有絲毫障礙
◈極樂圓證圓斷,快速成佛
◇到極樂是快速成佛
◇故必於此一生,圓斷諸惑,注意那個圓字,圓滿:見思、塵沙、無明煩惱斷了,圓斷,一斷一切斷
◇不像在這個世界:先斷小乘八個位次;大乘五十一個位次
◇極樂世界圓證圓斷,一斷一切斷、一證一切證,所以是圓淨四土
◈往生同居,亦即圓生四土
◇故生同居,亦即生上三土,故曰圓生四土
◇同時你就生實報莊嚴土;對於常寂光土完全明瞭,但是不能去
◇你還有障礙:無始無明煩惱習氣沒斷,這個習氣就是障礙;習氣斷了,就融入常寂光

  極樂世界壽命無量,無量法門沒有一樣不通達。又何況只要見性,見性就通達了,為什麼?一切法是自性變現的自性是能現能生,萬法是所生所現,只要證得自性,自性所生的一切法自然貫通,沒有絲毫障礙。所以到極樂世界是快速成佛必於此一生,圓斷諸惑,注意那個圓字,圓滿見思煩惱斷了,見思惑,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煩惱斷了,圓斷,一斷一切斷不像在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先斷見思,證小乘果位,小乘有四果四向,八個位次,大乘從初信位到等覺位五十一個位次。到極樂世界圓證圓斷,一斷一切斷,一證一切證,所以是圓淨四土故生同居,亦即生上三土,故曰圓生四土。這幾句話比什麼都重要。同時你就生實報莊嚴土,對於常寂光土完全明瞭,但是不能去。為什麼不能去?你還有障礙,什麼障礙?無始無明煩惱習氣沒斷,這個習氣就是障礙,這不能不知道。習氣要是斷了,就融入常寂光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十六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26




凡夫帶業往生同居土,
親聞佛訓故,
無退轉故,
壽命無量故,

故必於此一生,
圓斷諸惑,
圓淨四土,

故生同居,亦即生上三土,
故曰圓生四土。

◎(三)一經宗趣



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佛法教學沒有別的:希望你放下一念迷;回歸一念覺|一念迷,就有十法界六道|一念覺,全不見了|阿賴耶種子力量再強:它是假的|能把習慣放下,就叫功夫|帶業往生:能把煩惱伏住、不起貪瞋|淨空老法師

 


佛法教學沒有別的:希望你放下一念迷;回歸一念覺|一念迷,就有十法界六道|一念覺,全不見了|阿賴耶種子力量再強:它是假的|能把習慣放下,就叫功夫|帶業往生:能把煩惱伏住、不起貪瞋|淨空老法師


◈道理不明白,懷疑就斷不掉
《觀無量壽經》只講兩樁事情:淨土的理論、方法
◇如果道理不明白,懷疑就斷不掉
◈是心是佛:你本來是佛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淨土宗依據的理論
◇是心是佛:你本來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因為你本來是佛;你現在要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
◇修學淨宗對這句話要完全接受肯定:佛沒有妄語
◇心是真心;不是妄心
◇真心本來是佛;妄心現在想作佛:真妄一體,真妄不二

  《觀無量壽經》只講兩樁事情,一個是講淨土依據的理論如果道理你要不清楚、不明白,懷疑就斷不掉,淨土根據什麼道理建立的。世尊在《觀經》上說了一句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淨土宗依據的理論。第一個,是心是佛,你本來是佛。《華嚴》上佛根據這個理論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就是因為你本來是佛,你現在迷失了自性變成凡夫,你現在要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你不是佛,你想作佛就難了,你本來是佛。修學淨宗的人對這句話要完全接受,要完全肯定,確確實實如佛所說,佛沒有妄語,不會騙人,一切眾生確實本來是佛。大乘教細說說得多了,像《華嚴》、《法華》,講得非常詳細、非常透徹。心是真心,不是妄心,真心本來是佛,妄心現在想作佛,真妄一體,真妄不二,這淨宗的理論。

◈起心動念,想前想後:全是妄心
◇起心動念,想前想後、想自想他,全是妄心:阿賴耶的三心二意
◇三心都有分別、執著,看哪一種功能最強給它命名
◇第六意識分別特別強
◇第七末那執著特別強,執著就被染污,所以也叫染污意
◈真心永遠不會染污、永遠清淨
◇真心永遠不會染污、永遠是清淨的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常說心被染污,那是妄心不是真心,是第七識被染污了;真心從來沒有染污過
◇我們不曉得真心在哪裡,從來沒有用過真心;起心動念一切造作所用的統統是妄心

  我們今天起心動念,想前想後、想自想他,全是妄心,阿賴耶的三心二意。第六意識是分別心,第七末那是執著心,這就是講它作用的輕重。三心都有分別、都有執著,看哪一種功能最強,用特別強的來說它,給它命名第六意識功能,分別特別強,第七末那執著特別強,執著就被染污,所以也叫做染污意真心永遠不會染污,永遠是清淨的。六祖惠能明心見性了,我們看他的報告,他在開悟的時候告訴五祖忍和尚說,「何期自性」,沒有想到自性,「本自清淨」,本來是清淨。有沒有染污?沒有。要知道,我們常常說心被染污,那是妄心不是真心,是第七識被染污了。真心從來沒有染污過我們不曉得真心在哪裡,從來沒有用過真心,起心動念一切造作所用的統統是妄心。這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清楚。

◈第八識哪個種子力量大,命終它做主
◇前面七識所造,善業、惡業、無記業,統統落在阿賴耶識:第八識落謝種子
◇如果阿賴耶是物質現象,每個人無始劫所含藏的習氣,哪怕像微塵那麼大,盡虛空都容納不下
◇我們的念頭從來沒斷過,前念滅後念生,這些習氣就變成阿賴耶種子,無量無邊
◇哪一個種子力量大,我們命終它起現行、它來做主、它去投胎,就造成六道輪迴的現象

  第八識落謝種子,就是前面七識所造的,善業、惡業、無記業,統統落在阿賴耶識裡面,阿賴耶像個倉庫一樣,像個資料室一樣,統統有記錄在那個地方。古人說,如果阿賴耶是物質現象,有色相的話,我們每個人無始劫到今天,阿賴耶所含藏的習氣哪怕再小,像微塵那麼大,盡虛空都容納不下。真的,不是假的。我們的念頭從來沒有斷過,前念滅了後念生,這些習氣就變成阿賴耶的種子,無量無邊、無數無盡。哪一個種子力量大,我們命終的時候它起現行,它來做主,它去投胎,就造成六道輪迴的現象,六道輪迴怎麼來的。

◈阿賴耶種子力量再強:它是假的
◇力量再強,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
◇它連痕跡都找不到,但是不能說它無;它真有
◇這個東西實際上就是自性裡的一分迷
◈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迷惑不是真的,自性沒有這個;但是現在有
◇一念迷就是無始無明、阿賴耶;一念覺,它就不存在了
◇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希望你放下一念迷;回歸一念覺,問題就解決了
◇一念迷,就有十法界、六道三途;一念覺,全不見了
◇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一念覺了,十法界六道輪迴沒有了:像夢醒了你再去找,它永遠不會再現前

  要知道,力量再強,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實際上說,它連痕跡都找不到,但是不能說它無,它真有這個東西是什麼?實際上就是自性裡頭的一分迷,迷惑,就這個東西。迷惑不是真的,自性沒有這個,但是現在有一念迷這就是無始無明,無始無明就是阿賴耶;一念覺,它就沒有了,它就不存在了。所以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希望你放下一念迷,回歸一念覺,問題就解決了一念迷,就有十法界、就有六道、就有三途,一念覺,全不見了。永嘉大師說得好,說「夢裡明明有六趣」,有六道輪迴,「覺後空空無大千」,這一念覺了,十法界不見了,六道輪迴沒有了。像夢,夢醒了,你再去找,找那個夢,永遠找不到,它永遠不會再現前

◈知道不是真的,就不要放在心上
◇我們現前的十法界六道,是夢中境界;不是真的
◇知道不是真的,就不要放在心上:這就放下了
◈放下真難;能把習慣放下叫功夫
◇但是放下很難,真難:難在已經養成習慣
◇久遠劫到現在,養成習慣,知道錯了,就是改不掉
◇能把習慣放下,這就叫功夫:功夫深的,徹底放下;功夫淺的,放下一部分,還有一部分
◈帶業往生:能把煩惱伏住、不起貪瞋
◇每個修行人功夫淺深不一樣,這就造成極樂四土三輩九品
◇我們是帶業往生,煩惱一品也沒斷;但是佛要求,要能把煩惱伏住才能往生
◇帶舊習;不能帶現行:臨命終還有一點貪愛、瞋恚,這去不了
◇關鍵是最後的一念: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你決定得生
◇誰能保證自己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
◇要把念佛養成習慣,無論什麼時候、什麼場所,順境逆境統統是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
◇順境善緣不起貪戀;逆境惡緣不生瞋恚:這叫功夫,這樣就能夠帶業
◇一定要念到自在往生,這決定有把握

  所以我們六道輪迴,現前的十法界,是夢中境界,不是真的知道不是真的,就不要放在心上,這就放下了但是放下很難,真難,難在什麼地方?已經養成習慣。什麼時候養成的?久遠劫到現在,養成習慣,知道錯了,就是改不掉能把習慣放下,這就叫功夫功夫深的,徹底放下;功夫淺的,放下一部分,還有一部分。所以每個修行人功夫淺深不一樣,這就造成極樂世界的四土三輩九品。這個東西從哪來?是從我們,我們往生是帶業往生,煩惱沒斷,一品也沒斷,但是佛要求,你要能把煩惱伏住才能往生,所謂是帶舊習,不能帶現行。臨命終時還有一點貪愛,還有瞋恚,這去不了關鍵是最後的一念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你決定得生誰能保證自己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祖師大德教導我們,我們要把念佛養成習慣,無論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場所,順境、逆境,統統是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順境、善緣不起貪戀,逆境、惡緣不生瞋恚,這叫功夫,這樣就能夠帶業一定要念到自在往生,這決定有把握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十六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26




善根福德:能夠堅持一直學下去,八萬四千法門動不了他|賢公一天到晚法喜充滿,好像此地就是極樂,男女老少都是善知識:心定了|我們自己真心裡頭有寶,不要向外希求;外面是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淨空老法師

 


善根福德:能夠堅持一直學下去,八萬四千法門動不了他|賢公一天到晚法喜充滿,好像此地就是極樂,男女老少都是善知識:心定了|我們自己真心裡頭有寶,不要向外希求;外面是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淨空老法師


◈將說濟凡秘術,故住奇特
◇濟凡秘術,今日將說,故曰住奇特
◇有一個祕術,脫離六道十法界的方法:這個方法不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所以就祕
◇不能說它祕密;深密:十法界沒人知道;雖然知道,他不相信,等於不知道
◈修學淨土中途退心:善根福德不夠
◇淨土法門,十方諸佛如來都說難信之法
◇修學淨土法門,他會中途退心、改變,一點都不稀奇:他沒那麼大的善根、福報

  有一個祕術,術是方法。什麼方法?脫離六道的方法,脫離十法界的方法,這個方法不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面,不在無量法門裡面,所以就祕了。這個祕是祕密,其實這不能說它祕密,深密,可以用這兩個字來解釋。深密,十法界裡面沒有人知道,雖然知道,他不相信,等於不知道。真正見到這個法門,聽到這個法門,能相信,能不懷疑,對他也是深密,他能相信。可是這個法門,絕大多數的人不相信,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說的,幾乎是十方諸佛如來,他們大家都說,都這個說法,都肯定這個法門難信之法。所以修學這個法門,他會中途退心、會改變,一點都不稀奇。不但不稀奇,是正常現象。什麼原因?他沒那麼大的善根,沒那麼大的福報

◈善根福德:堅持一直學下去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善根福德不夠:看到別的法門會動心,不能堅持一直學下去
◇能夠堅持一直學下去,不為外頭境界所動,八萬四千法門動不了他
◇無量法門他不是不接觸;接觸如如不動,就像善財童子一樣
◈五十三參,成就後得智,住奇特法
◇善財修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在文殊會上開悟,得根本智;五十三參,成就後得智
◇後得智是無所不知;根本智是無知
◇般若無知;起作用無所不知
◇得根本智之後,五十三參成就如來圓滿的智慧:這才能度眾生,這才是住奇特法
◈相信了:善根福德立刻補足
◇這個奇特法,在這個會上佛為大家宣說:現前大眾中有人能接受、不懷疑,有人能修證,往生極樂就是證,佛歡喜
◇證的人多了;善根不足的人看到,立刻就能把善根福德補足:他看到,相信了、不懷疑了,他善根就足了
◇往生,讓許多人親眼見到、聽到,發心跟著往生:自行化他
◇記錄成文字,後世善根福德不足的人,他看到、聽到了,很快就補上了
◈補不上的:來生種子成熟必得度脫
◇還有補不上的,阿賴耶裡善根增長,雖然增長他還不願往生,他對世間還留戀,對十二分教還貪戀,不能專一:這一世善根增長;再等來生後世
◇這一生當中,聽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我們看到、聽到都生歡喜心:這個人後世必定是這個種子成熟而得度脫三界六道,往生極樂成佛作祖

  這個法門,《彌陀經》上說得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縱然我們有因緣,有這個機會遇到,我們的善根福德不夠,所以看到別的法門會動心,不能夠堅持一直學下去能夠堅持一直學下去,不為外頭境界所動,八萬四千法門動不了他無量法門也動不了他,他不是不接觸,接觸如如不動,就像善財童子一樣。《華嚴經》上我們看到善財五十三參,善財修什麼法門?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善財修的這個法門。他在文殊會上開悟,俗話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文殊會上這叫得根本智五十三參是成就他的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無知,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所以得根本智之後,五十三參成就如來圓滿的智慧,這才能度眾生,這才是住奇特法這個奇特法,今天在這個會上,釋迦牟尼佛要為大家宣說,什麼原因?世尊觀機,現前學生大眾當中有人能接受,有人不懷疑,有人能修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證,佛歡喜證的人多了,善根不足的人看到,立刻就能把他的善根福德補足,為什麼?他看到那麼多人,他相信了,他不懷疑了,他善根就足了。這些人往生,讓許許多多人親眼見到的、聽到的,發心跟著往生,自行化他。這個傳說,記錄成文字的這些經典,留傳給後世,後世善根福德有還不足的人,他看到了,他聽到了,同時也在他當時見到真有這樣的人,雖然不多,二個、三個,這些善根稍稍不足的人很快就補上了還有補不上的,補不上的在阿賴耶裡面他的善根增長,雖然增長他還不願意往生,他對這個世間還留戀,他對於十二分教還貪戀,不能專一,這一世善根增長,再等來生後世。我們有理由相信,他最後必定還是這個法門往生成佛。我們看到歡喜,看到讚歎。這一生當中,聽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我們看到、聽到都生歡喜心,知道這個人來生後世必定是這個種子成熟而得度脫三界六道,往生極樂世界成佛作祖。這個法門真的是奇特。

◈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
◇佛要說這個奇特的法門,當然先要住奇特的境界: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
◇諸佛所住是彌陀淨土;導師之行是信願持名:這兩種都是最勝之道
◇這幾句話把淨宗讚絕了
◇善根福德深厚的人,讀了「世尊今日入大寂定」到「最勝之道」這幾句,就會死心塌地,認真學習淨土法門
◈賢公:此地就是極樂,男女都善知識
◇賢公一輩子不拐彎,沒有比這個更殊勝,它達到登峰造極:這一句佛號統攝一切法門、一切經教、一切諸佛菩薩德號
◇淨土法門不妨礙工作,落實在生活,活活潑潑,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當下就得大自在
◇賢公一天到晚法喜充滿,好像此地就是極樂,男女老少都是善知識:體會到,你的心定了,決定不再浮動,受境界影響,入大寂定
◇心是定的,順境逆境如如不動,決定不會隨外頭境界影響轉變:這叫大寂定
◈住大寂定、奇特法:引發大眾大菩提心
◇世尊要不是住大寂定、住奇特法最勝之道,怎麼能說得出來?連教學也要契入這個境界。從這個境界裡頭,流露出來的言語、威儀,讓觀聽大眾生起信心,引發道心、大菩提心

  佛要說這個奇特的法門,當然先要住奇特的境界。奇特的境界是什麼?下面經文講的,『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這十二個字讚歎這個法門,這就是奇特法。「諸佛所住」的是彌陀淨土,「導師之行」是信願持名,這兩種都是最勝之道,誰知道?讀《無量壽經》的,讀到這一段就過去了,不知道這幾句話把淨宗讚絕了。一個善根福德深厚的人,讀了這段經文,「世尊今日入大寂定」,到「最勝之道」,就讀這幾句,他就會死心塌地,認真學習這個法門。像海賢老和尚九十多年不拐彎,這一輩子他都不拐彎,為什麼?沒有比這個更殊勝,它達到登峰造極,這一句佛號統攝一切法門,統攝一切經教,統攝一切諸佛菩薩的德號。而且這個法門不妨礙工作,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活活潑潑,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當下就得大自在。你看海賢老和尚,我們在光碟上看到老人,一天到晚法喜充滿,好像此地就是極樂世界,在他的心目當中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世界上各種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在他心目當中都是善知識,我們要能體會到。你能夠看出來、體會到,你的心定了決定不可能再有浮動,還會受外頭境界影響,不可能,那就是入大寂定。大寂定不是盤腿面壁,心是定的,順境如如不動,逆境也如如不動,決定不會隨外頭境界影響,不會跟著外頭境界轉變,這叫大寂定世尊要不是住大寂定,不是住奇特法、最勝之道,他怎麼能說得出來?連教學也要契入這個境界。從這個境界裡頭,流露出來的言語,流露出來的威儀,讓觀聽的這些大眾生起信心,引發他們的道心,大菩提心

(中略)

◈阿彌陀佛是正覺果海裡的第一佛
◇奇特法者,如來正覺果海,名為奇特
◇念佛人往生到極樂就成佛:成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是正覺果海裡面的第一佛、根本佛、自性佛:一切眾生都有;只是迷而不覺
◇世尊為我們宣說淨土法門,讓我們統統覺悟過來
◇我們自己真心裡頭有寶,不要向外希求;外面是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念佛人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成佛,成什麼佛?你是哪一尊佛?告訴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正覺果海裡面的第一佛,是根本佛,是自性佛一切眾生都有,只是迷而不覺。今天世尊要為我們宣說這個法門,讓我們統統覺悟過來,認識我們自己真心裡頭有寶,不要向外希求外面沒有,外面是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要向自性裡面去求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二五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25




戊二、陳辭 分二 己一、最勝奇特

【而白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

(中略)

住奇特法」。

《淨影疏》曰:「佛所得法,超出餘人,在世所無,故云奇特。」

《合贊》曰:「濟凡秘術,今日將說,故曰住奇特。」

又《甄解》曰:「
奇特法者,如來正覺果海,名為奇特
奇特之極,至下「華光出佛」之文彰矣。

(中略)

今日世尊欲宣
彌陀弘願一乘、最奇特之法,
於彌陀之所住,佛佛相念。故曰:「住奇特法」。


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

◎ 大教緣起第三



2025年8月21日 星期四

六根清淨,一塵不染: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要求別人:全染污了|相應非常重要:身語意起心動念像不像佛?佛是不起心不動念|出家人如法不如法,他個人的事情:他有他的因果|淨空老法師

 


六根清淨,一塵不染: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要求別人:全染污了|相應非常重要:身語意起心動念像不像佛?佛是不起心不動念|出家人如法不如法,他個人的事情:他有他的因果|淨空老法師


◈六根清淨: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
◇淨是什麼?六根清淨,一塵不染: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我們才能成就
◇不要求自己,要求別人,就全染污了

  淨是什麼?六根清淨,一塵不染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我們才能成就。如果我不要求自己,要求別人,就全染污了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0二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02


◈佛弟子一生抓住三皈,決不能丟
◇佛弟子一生要抓住三皈,決定不能丟
◇三皈就像車票,要常常放在身上,上車要檢查;中途會查票;最後到站要交回去:從初發心到成佛圓滿,一時一刻都不能夠離開,它是最高指導原則
◈皈依佛、皈依法
◇皈依佛,佛是覺而不迷;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
◈用經典正知見,修正邪知見
◇從邪知邪見回歸到正知正見;用經典正知見修正我們的邪知見:與經典講的不相應叫邪知邪見
◈佛不在世:法第一;佛第二
◇佛陀在世,佛為老師;佛不在世,法就是我們修行的依據
◇佛在世,佛第一,法第二;佛不在世,法第一,佛第二
◇看到泥塑木雕佛像如同真佛在世,恭敬供養
◈皈依僧:六根清淨,一塵不染
◇僧是出家人,六根清淨,一塵不染

  佛弟子一生要抓住三皈,決定不能丟。我受三皈是在章嘉大師面前,我跟他三年,頭一年沒有,第二年才皈依,行皈依禮。大師告訴我,皈依,他用比喻說,就像你從台北到高雄坐火車,三皈是什麼?就是這張車票,你要常常放在身上,你上車要檢查,中途他也會查票,最後到站的時候要交回去。他說三皈就像車票一樣,你從初發心到成佛圓滿,一時一刻都不能夠離開的,它是最高指導原則皈依佛佛是什麼意思?覺悟,覺而不迷。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就是經典所說的。我們從邪知邪見回歸到正知正見,用經典正知見修正我們的邪知見與經典上講的不相應叫邪知邪見,這重要!佛陀在世,佛為老師,請佛開導;佛不在世,法就是我們修行的依據佛在世,三寶排的是佛第一,法第二;佛不在世,法擺在第一,佛是第二泥塑木雕的佛像,只讓我們景仰,看到佛像如同真佛在世,恭敬供養僧是出家人,六根清淨,一塵不染

◇出家人如法不如法,他個人的事情:他有他的因果
◇見到出家人就想到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我要向他學習
◇覺、正、淨叫自性三寶:真正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寶;不是形像
◇形像是表法提醒我們:看到佛像想到自性覺;看到經書想到自性正;看到出家人想到自性淨
◇一般大眾:這個出家人非常守戒律,他尊敬你;不守戒律,他就毀謗
◇他毀謗造的業誰負責?這個出家人要負責
◇出家人不守清規,讓人毀謗佛法:出家人造滅法的罪業,果報在無間地獄
◇所以出家不能隨便
◈印光大師一生不敢給人剃度
◇將來敗壞佛法家風,墮地獄,剃度師要負責任,得背因果責任:你為什麼收這個徒弟?收了為什麼不教他?
◇收了之後你能教他,以身作則:他不遵守、破戒,罪過是他的,老師沒責任;老師沒好好教他,老師要負責任
◇印光大師:你去學他會教你;他不給你剃度
◇有很多人要跟我出家,要我給他剃度;我不敢
◈肯依經教修學,你一生決生淨土
◇我講經教學五十六年沒中斷;你不肯學那是你自己的事情
◇肯依照經教修學,你是個好法師,你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能生淨土是無量功德

  今天我們看到出家人,不要批評他,他如法不如法他個人的事情,他有他的因果我們見到出家人這個形象,就想到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我要向他學習,這就對了。所以這個三條,覺、正、淨叫自性三寶。真正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寶,不是形像形像是表法的,它的作用提醒我們看到佛像就想到自性覺,看到經書就想到自性正,看到出家人就想到自性清淨。這個好,沒有這個提醒常常忘掉,所以三寶住世的功德就在這裡。但是他對真正懂得經教,真正給修行人做了好榜樣,起這個表法作用;如果是一般大眾,就不起這個作用。一般大眾,如果這個是出家人,非常守持戒律,他尊敬你,這是個好人,這不是壞人;如果不守戒律的話,他就毀謗他毀謗造的這個業誰負責?這個出家人要負責。這個事麻煩可就大了,出家人不守清規,讓這些人毀謗佛法,出家人造的什麼罪業?滅法的罪業。滅佛法果報在無間地獄,阿鼻地獄,你說多可怕!所以出家不能隨便印光大師一生不敢給人剃度。為什麼?他了解,我給你剃度了,將來你敗壞佛法的家風,你墮地獄,剃度師要負責任,得背因果責任,你為什麼收這個徒弟?收了之後你為什麼不教他收了之後你能教他,以身作則,他不遵守,他破戒,罪過是他的,老師沒有責任老師要沒有做好榜樣給他看,沒有好好教他,老師要負責任印光大師一生不敢給人剃度,他只收學生,你去學他會教你,他不給你剃度。印祖這種表法也是給我們看的,有很多人要跟我出家,要我給他剃度,我不敢,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好在我們講經教學五十六年沒中斷,你不肯學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肯依照經教修學你是個好法師,你這一生,特別是淨土法門,決定得生淨土,能生淨土是無量功德

◈相應非常重要:身語意像不像佛
◇相應兩個字非常重要,身語意起心動念像不像佛?佛是不起心不動念
◈後不再造叫真懺悔
◇佛與一切眾生相應,善眾生相應;惡眾生也相應:統統給他純正的表法
◇善的看到了,歡喜學習;不善的看到了,提高警覺,讓他生真正懺悔心
◇懺悔是改過,最重要是後不再造叫真懺悔;懺悔之後還幹,那不是真懺悔;那是欺騙佛菩薩,果報都非常不好
◈如來的意沒有了;全是真實智慧
◇如來的身口意,意沒有了;有阿賴耶才有意:如來轉八識成四智
◇如來全是真實智慧,自性般若智慧注照遍法界虛空界:這個智慧是常寂光
◇常寂光是遍照法界,所以法身如來稱為毘盧遮那,光明遍照:光明遍照就是法身
◈無相是體;無不相是用
◇法身沒有形相,不能說它無:起作用它就現相;不起作用它就沒相
◇所以無相無不相:無相是體;無不相是起作用
◇不相應菩薩不知道;相應菩薩就知道:護念這些菩薩
◈身口意三業頓契如來三密
◇為令眾生身口意三業頓契如來三密,故即身成佛。故密宗亦稱相應宗

  所以相應兩個字非常重要,身語意起心動念像不像佛佛是不起心不動念佛與一切眾生相應,善的眾生相應,惡的眾生也相應。統統給他純正的表法,善的看到了,歡喜跟他學習;不善的看到了,提高他的警覺,讓他生慚愧心、真正懺悔心懺悔是改過,最重要的是後不再造,這叫真懺悔。懺悔之後還幹,那就錯了,那不是真懺悔,那是欺騙佛菩薩,這果報都非常不好,不能不知道。如來的意,身口意,意沒有了,有阿賴耶才有意。如來轉八識成四智如來要是講,譬如我們說起心動念,全是智慧,真實智慧。自性般若智慧注照遍法界虛空界,這個智慧是常寂光常寂光是遍照法界所以法身如來,梵語稱為毘盧遮那,毘盧遮那的意思光明遍照,光明遍照就是法身法身沒有形相,不能說它無,為什麼?它能現相,起作用它就現相,不起作用它就沒相。所以無相無不相,無相是體,無不相是起作用。所以才有相應,不相應菩薩不知道,相應菩薩就知道,護念這些菩薩。所以,「為令眾生身口意三業頓契如來三密,故即身成佛。故密宗亦稱相應宗」。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九十三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93




常習相應無邊諸行」。

相應」者契合之義。三密相應與境智相應等。

密宗以三密相應之旨為主,
為令眾生身口意三業頓契如來三密,故即身成佛。故密宗亦稱相應宗。

◎ 德遵普賢第二



2025年8月20日 星期三

心裡想著佛、想著字;口裡念著佛號:心口相應|事一心把見思煩惱念掉了|怎麼知道念掉了?心不離佛、佛不離心|都攝六根|見色聞聲,六塵境界不放在心上|不是叫你不看、不聽|淨空老法師

 


心裡想著佛、想著字;口裡念著佛號:心口相應|事一心把見思煩惱念掉了|怎麼知道念掉了?心不離佛、佛不離心|都攝六根|見色聞聲,六塵境界不放在心上|不是叫你不看、不聽|淨空老法師


◈方便有餘土
◇若人念佛功深,以離雜亂之心,專念一句名號,心口相應,字字分明,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如是念佛,名事一心
◇這個離很重要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心裡想著佛,心裡想著阿彌陀佛四個字;口裡念著佛號:心口相應
◇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心上真正有佛,沒有妄想雜念,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淨念相繼
◇都攝六根:見色聞聲,六塵境界不放在心上;不是叫你不看、不聽
◇凡夫把看到、聽到都放在心上,這就錯了,被染污了
◇看得清楚、聽得明白;不放在心上,沒有染污
◇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就是事一心

  下面說,「以離雜亂之心」,這個離很重要,「專念一句名號,心口相應」。心裡想著佛,口裡念佛的名字,或者心裡面也想阿彌陀佛四個字,也很好。心裡想著字,口裡念著佛號,心口相應,「字字分明,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如是念佛,名事一心」。事一心把見思煩惱念掉了,怎麼知道念掉了?你看這裡寫的,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心上真正有佛,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是把見色聞聲,六塵境界不放在心上,不是叫你不看、不聽,你能看,你能聽。凡夫把看到、聽到都放在心上,這就錯了,被染污了;看得清楚,聽得明白,不放在心上,沒有染污。心上呢?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就是事一心

(中略)

◈一心繫念,佛光一照就一心不亂
◇若達此境界,雖不求斷惑,而見思煩惱自然斷落
◇念佛往生的人念到這個功夫,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一定是先用光照你;你被佛光注照,你的功夫就提升一倍
◇《阿彌陀經》梵文原文是「一心繫念」;不是「一心不亂」
◇有人看到一心不亂,覺得太難我做不到;一心繫念,想想我可以做到
◇實際上做到一心繫念,佛來接引的時候光一照就把你提升到一心不亂,所以鳩摩羅什大師沒翻錯
◇玄奘大師是因上說的;羅什大師是果上講的,往生佛來接引,把你提升一倍就是事一心
◈見惑斷下中品;思惑斷上品方便土
◇見思煩惱自然斷落。則從此界之同居穢土,橫生極樂方便有餘淨土
◇見惑斷了生下品、中品;思惑斷了生上品方便有餘土

  「若達此境界」,達到這個境界,「雖不求斷惑」,沒有想到斷惑,「而見思煩惱自然斷落」。真的,念佛往生的人念到這個功夫,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一定是先用光照你,佛放光照你,你被佛光注照,你的功夫就提升一倍。所以鳩摩羅什大師翻譯《阿彌陀經》,說「一心不亂」是非常有道理的。梵文原文上沒有這個意思,梵文的原文是「一心繫念」,不是一心不亂。有人看到一心不亂,覺得這個太難做到,大概我做不到;一心繫念,這就比較好一點,想想我可以做到實際上做到一心繫念,佛來接引的時候光一照就把你提升到一心不亂,所以鳩摩羅什大師沒翻錯玄奘大師是依照經文,是因上說的,羅什大師是果上講的,往生的時候佛來接引,把你提升一倍就是事一心。玄奘大師翻的本子雖然忠實可靠,可是中國修淨土的還是念鳩摩羅什的《阿彌陀經》,沒有人念玄奘大師的。這些事實真相我們都要搞清楚、搞明白。見思煩惱自然斷落。「則從此界之同居穢土,橫生極樂方便有餘淨土。」見惑斷了生下品、中品,思惑要是斷了生上品。這是給我們介紹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十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25




㈡方便有餘土。

若人念佛功深,
以離雜亂之心,專念一句名號,

心口相應,字字分明,
心不離佛,佛不離心,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如是念佛,名事一心。

若達此境界,雖不求斷惑,而見思煩惱自然斷落。

則從此界之同居穢土,橫生極樂方便有餘淨土。

◎(三)一經宗趣



2025年8月19日 星期二

阿彌陀佛在哪裡?沒有離開我們|法身彌陀是常寂光,遍一切處一切時;我們都在他光中|真誠、清淨、恭敬:就能見佛|見不到:三種心分數不夠|感應道交:不在佛那邊;在自己這邊|淨空老法師

 


阿彌陀佛在哪裡?沒有離開我們|法身彌陀是常寂光,遍一切處一切時;我們都在他光中|真誠、清淨、恭敬:就能見佛|見不到:三種心分數不夠|感應道交:不在佛那邊;在自己這邊|淨空老法師


◈事一心:屬定門攝;未有慧故
◇實報莊嚴土。若憶佛念佛,歷歷分明,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是名事一心。事上即得,理上未徹,屬定門攝,未有慧故
◈理一心必定通過事一心
◇若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於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無念
◇這是從念佛三昧上開悟了,開悟是理一心;必定通過事一心
◇事一心就是念佛三昧;理一心是見性
◈賢公老實、聽話、真幹;真精進
◇賢公具足念佛的條件:老實、聽話、真幹;而且真精進,從二十歲到一百一十二歲,九十二年不間斷,功夫一天一天向上提升
◇三年能得功夫成片,有能力往生就一定見佛
◈真誠、清淨、恭敬:就能見佛
◇眾生有感,佛就現形,感應道交:不在佛那邊;在自己這邊
◇你想見見不到,是你用妄心;用真心就見到
◇真誠、清淨、恭敬:有這三個心就能見到佛
◇見不到,這三種心分數不夠,三十分不能感應;七、八十分肯定有感應:全操在自己;不是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完全是我們感;自自然然的應

  「實報莊嚴土。若憶佛念佛,歷歷分明,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這事一心。「事上即得,理上未徹」,這是得念佛三昧,沒開悟。「若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於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無念」,這是什麼?這是從念佛三昧上開悟了,開悟是理一心。開悟必定通過事一心事一心就是念佛三昧,理一心是開悟,開悟就是見性。所以我看海賢法師的光碟,我的判斷,他具足念佛的條件就是老實、聽話、真幹。而且是真精進,從二十歲接受老師的教誨,到一百一十二歲,九十二年不間斷,功夫一天一天的向上提升。念到功夫成片,三年他就得到了,這是一般講法。三年能得功夫成片,他就能往生,還有壽命可以不要了,阿彌陀佛為什麼不帶他往生?有能力往生就一定見佛,念佛三年,他有資格見佛眾生有感,佛就現形,感應道交。這個不是在佛那邊,在自己這邊,我想見就見到。你想見見不到是你用妄心,用真心就見到。也不是純正,我們常講的真誠、清淨、恭敬,有這三個心就能見到佛。那見不到呢?見不到,這三種心分數不夠,如果只有三十分不能感應,如果有七、八十分肯定有感應。全操在自己,不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完全是我們感,自自然然的應

◈我們都在法身彌陀光中
◇阿彌陀佛在哪裡?沒有離開我們
◇法身彌陀是常寂光,遍一切處一切時;我們都在他光中
◈真誠清淨恭敬不夠:沒有感
◇我們心真誠、清淨、恭敬不夠,所以沒有感;佛就沒有應
◇分數夠了有感,肯定就見佛:佛一定告訴你還有多久壽命,壽命到我來接引你,等於給你授記
◈你往生讓很多人生信發願:這是功德
◇你如果要求壽命不要了,馬上帶你走。佛通常會留你三、四天,讓你去宣揚,提升你的功德
◇你往生,讓很多人生起信心、發願求生淨土,這是功德

  阿彌陀佛在哪裡?沒有離開我們,法身佛,法身彌陀是常寂光,遍一切處一切時,我們都在他光中。就是我們的心真誠不夠、清淨不夠、恭敬不夠,所以沒有感,他就沒有應如果有感,分數夠了,肯定就見佛。見佛的時候就面對面談話了,佛一定會告訴你,你還有多久壽命,一定會講,等你壽命到的時候我來接引你,等於來給你授記,你曉得什麼時候走。但是你如果要求我壽命不要了,馬上就帶你走。帶你走一定留幾天,為什麼?提升你的功德。就是你往生的時候,別人知道這念佛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就是功德。你讓很多人生起信心,你讓很多人發願求生淨土,這是功德;如果當時帶你走,這個功德你就沒辦法得到了。慈悲,通常會給你三、四天,讓你去宣揚。尤其你沒有生病,身體好好的,怎麼說走就走,哪有這種事情?到時候真讓你看到,這才佩服,這才知道不是假的。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十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25




㈢實報莊嚴土。

若憶佛念佛,歷歷分明,
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
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是名事一心

事上即得,
理上未徹,

屬定門攝,未有慧故。


若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於自本性,忽然契合,

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
不住有念,
不落無念。

如《疏鈔》云:「
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
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

無念而念,念而無念;
言思路絕,不可名狀;
唯是一心,清淨本然之體,更有何法而得雜亂,是名理一心

屬慧門攝,兼得定故。

◎(三)一經宗趣



2025年8月18日 星期一

寂靜轉|寂靜是自性本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明心見性要學本無動搖,就是禪定|禪是放下萬緣,讓心回歸到無念|心到寂靜,諸法實相現前,你才能示轉、勸轉、證轉|本能透出來,一定是從清淨平等覺|淨空老法師

 


寂靜轉|寂靜是自性本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明心見性要學本無動搖,就是禪定|禪是放下萬緣,讓心回歸到無念|心到寂靜,諸法實相現前,你才能示轉、勸轉、證轉|本能透出來,一定是從清淨平等覺|淨空老法師


◈明信佛慧才能辯才無礙
◇慧辯才建立在明信佛慧的基礎上
◇相信佛的智慧,就是相信自性本有的智慧
◇明信佛慧才能辯才無礙
◈明心見性要學本無動搖,禪定
◇有一世界……有一菩薩名寂靜轉,就是慧辯才
◇寂靜表證涅槃
◇寂靜是自性本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教我們放下,放下之後自性本定現前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一句就是自性本定,本無動搖就是自性
◇明心見性要學本無動搖,就是禪定
◇禪是放下萬緣,讓心回歸到無念
◇本無動搖,是自性的本來面目,自性的實相
◈萬法平等,不再起心動念,圓滿了
◇它起作用,能生萬法:萬法是它所生所現;自性是能生能現
◇能所不二,能所一如:我們要在萬法裡頭去見自性
◇見到自性,萬法就平等了,法法皆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
◇不再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這就圓滿成就了

  「慧辯才建立在明信佛慧的基礎上」,對於佛的智慧要相信,相信佛的智慧,就是相信自性本有的智慧,「明信佛慧才能辯才無礙」。「正如《科註》云:有一世界……有一菩薩名寂靜轉」,就是慧辯才,「其中寂靜表證涅槃」,這一句很重要。寂靜是自性本定,你看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是教我們放下,放下之後自性本定現前。惠能大師說的第四句,「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本自具足是第三句,本無動搖是第四句,這一句就是自性本定,自性從來沒有動搖的,要相信。本無動搖就是自性,我們現在要明心見性要學什麼?學本無動搖,本無動搖就是禪定禪是放下萬緣,讓心回歸到無念,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是本無動搖,那就是自性的本來面目,自性的實相它起作用,能生萬法,萬法是它所生所現,自性是能生能現,能所不二,能所一如,我們要在萬法裡頭去見自性。見到自性,萬法就平等了,法法皆如,古人有個比喻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看到金,看到金器了,金器跟金是一不是二,不再分別,不再執著,不再起心動念,這就圓滿成就了,就這麼回事情。

◈心到寂靜,實相現前,度生得大自在
◇寂靜表證涅槃,證諸法實相
◇心到寂靜,諸法實相現前,涅槃現前了,你才能示轉、勸轉、證轉,你度眾生得大自在了
◇示轉、勸轉、證轉跟誰學?沒人教你,這是自性性德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能、相好:三轉法輪是智慧、德、能,自性全現前
◇釋迦牟尼佛十二年參學,三十歲完全放下,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說出八萬四千法門:哪一個法門他跟什麼人學的?沒人教他;完全是自性自然流露
◇只要你見性,你就能跟佛一樣的得大自在,轉大法輪,沒有障礙
◇不能向外求;佛法講內,向內:向內就是向自性

  「其中寂靜表證涅槃,證諸法實相」,心到寂靜的時候,諸法實相現前,涅槃現前了,然後你才能夠「示轉、勸轉、證轉」,你度眾生得大自在了示轉、勸轉、證轉跟誰學的?沒有人學,沒人教你,這是自性性德。你看佛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能、相好三轉法輪是德,是智慧,是德能,自性全現前。我們要問,釋迦牟尼佛當初在印度,以應身到這個世間來住了八十年,雖然有十二年參學,他完全放下,完全拋棄,十九歲出家是放下煩惱障,三十歲放下了求學,不再去學了,是放下所知障。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說出八萬四千法門,哪一個法門他跟什麼人學的?沒人教他。《華嚴》跟誰學的?《法華》跟誰學的?全沒有,完全是自性自然流露。所以,只要你見性,你就能跟佛一樣的得大自在,轉大法輪,沒有障礙不能向外求,佛法講內,向內,向內就是向自性,這個要相信。

◈見性的門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佛法教學的功夫全在明心見性
◇真正好老師,教我們這個門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自見就是開悟了,世出世間一切法全出來了,沒有一樣不知道:這是你的本能,一切眾生都有
◇一切眾生迷,不懂方法,透不出來;你現在覺悟了,透出來
◈透出來一定是從清淨平等覺
◇透出來一定是從清淨平等覺,才透出來;心不清淨、不平等,透不出來,覺就是透出了:佛法修學總目標就這五個字
◇它所現的相是「大乘無量壽莊嚴」,那就是一真法界、極樂實報土
◇大乘表圓滿的智慧;無量壽表德行,德能相好
◇經題融在一句名號當中
◈信佛慧就是信自性佛,得辯才無礙
◇明信自性佛慧,這個很重要:信佛慧就是要信自性佛,得自性辯才無礙
◈十六正士表四十八願;四十八願落實在菩薩表法
◇光明慧辯願、善談法要願,都是慧辯才菩薩表法:表與會聖眾真信、真願,皆同生極樂,得彌陀本願加持
◇從與會在家菩薩名號上,就呼應四十八願真實不虛
◇十六位菩薩代表了四十八願;四十八願落實在菩薩表法的現相上

  所以佛法教學的功夫全在明心見性真正好老師,教我們這個門道,那就是四句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開悟了,世出世間一切法全出來了,沒有一樣不知道。這是什麼?這是你的本能,一切眾生都有只是一切眾生迷,不懂這個方法,透不出來。你現在覺悟了,透出來透出來一定是從清淨平等覺,才透出來;心不清淨、心不平等,透不出來。只要清淨平等就透出來,覺就是透出了,這個覺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佛法修學總的目標就這五個字,在經題上,它所現的相是「大乘無量壽莊嚴」,那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土大乘表智慧,圓滿的智慧,無量壽表德行,德能相好。全在經題上,這個經題融在一句名號當中,阿彌陀佛。所以「明信自性佛慧」,這個很重要,信佛的慧就是要信自性,自性佛,「得自性辯才無礙」。「第三十三光明慧辯願,和第三十四善談法要願,都是慧辯才菩薩表法的意思,表與會聖眾真信、真願,皆同生極樂,得彌陀本願加持。所以從與會在家菩薩名號上,就呼應四十八願真實不虛」。這十六位菩薩代表了四十八願,四十八願落實在這些菩薩表法的現相上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第六十四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2-0064




乙三、「慧辯才」建立在「明信佛慧」的基礎上

明信佛慧,才能辯才無礙;正如《科註》云:「有一世界……有一菩薩名寂靜轉(慧辯才)」。
其中「寂靜」表證涅般,證諸法實相,才能隨後「示轉、勸轉,證轉」,證如來智得辯才無礙。
念佛法門得到佛力加持,雖帶業往生,依然得「辯才」無礙,但其基礎是建立在「明信」世尊和彌陀「佛慧」的基礎上,明信自性佛慧,得自性辯才無礙。

第三十三「光明慧辯願」和第三十四「善談法要願」都是「慧辯才」菩薩表法的意義,表與會聖眾真信、真願,皆同生極樂,得彌陀本願加持,
所以從「與會在家菩薩名號上」就呼應四十八願真實不虛。

四十八願和五十三參濃縮為十六正士的表法 上官居士



2025年8月17日 星期日

我們重要的是:要把我們念佛三昧的功夫不斷向上提升|在什麼地方見功夫?|六根在六塵境界上,會不會起心動念、生起貪著|順境逆境如如不動,不受境界的干擾:這就是念佛三昧|淨空老法師

 


我們重要的是:要把我們念佛三昧的功夫不斷向上提升|在什麼地方見功夫?|六根在六塵境界上,會不會起心動念、生起貪著|順境逆境如如不動,不受境界的干擾:這就是念佛三昧|淨空老法師


◈事一心:唯此一念;不為煩惱雜亂
◇三、實報莊嚴土:若憶佛念佛,歷歷分明,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是名事一心
◇要勘驗我們自己的功夫,我們在現前就能夠估計:我到極樂大概是什麼品位,完全看現在的功夫
◇事上即得;理上未徹:屬定門攝;未有慧故
◇智慧沒開;他是屬於念佛三昧
◈把念佛三昧功夫不斷向上提升
◇我們重要的是:要把我們念佛三昧的功夫不斷向上提升
◈什麼地方見功夫?順逆境如如不動
◇在什麼地方見功夫?六根在六塵境界上,會不會起心動念、生起貪著
◇會起心動念,沒有貪著,這功夫就不錯了
◇順境沒有貪著;逆境沒有怨恨
◇生怨恨,你就被境界轉了,你生煩惱了:喜怒哀樂都是煩惱
◇接觸境界會生七情五欲就錯了;能不生七情五欲,這就有了一點功夫
◇功夫深厚的人,順境逆境如如不動,不受境界的干擾:這個人有功夫,這就是念佛三昧

  「三、實報莊嚴土。若憶佛念佛,歷歷分明,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是名事一心」。這是生方便有餘土的。這都是要勘驗我們自己的功夫,我們自己在現前就能夠估計,我到極樂世界大概是什麼樣的品位,完全看現在的功夫。「事上即得,理上未徹,屬定門攝,未有慧故」,智慧沒開。他是屬於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功夫淺深也是千差萬別,我們重要的是要把我們念佛三昧的功夫不斷向上提升在什麼地方見功夫?就是六根在六塵境界上,眼見色、耳聞聲,看到外面境界會不會起心動念,會不會對外面境界生起貪著會起心動念,沒有貪著,這功夫就不錯了順境沒有貪著,逆境沒有怨恨。如果是不好的境界,別人毀謗你,別人侮辱你,別人陷害你,你聽到了,你看到了,心裡生怨恨,你就被境界轉了,你生煩惱了。喜怒哀樂都是煩惱,中國人講七情五欲,接觸境界會生七情五欲就錯了;能不生七情五欲,這就有了一點功夫功夫深厚的人無論什麼境界,順境逆境如如不動,不為境界所轉,不受境界的干擾,這個人有功夫,這就是念佛三昧

◈照了事實真相之後會生起大慈悲心
◇得念佛三昧時間久了,不但不生煩惱;順境生智慧,逆境也生智慧
◇智慧是:照了事實真相
◇照了事實真相之後會生起大慈悲心,憐憫造罪業的眾生:看到他們的果報,不但不怨恨;你還會發心怎麼樣救他,讓他少受一點苦

  得念佛三昧時間久了,不但不生煩惱,生智慧順境生智慧,逆境也生智慧智慧是什麼?照了事實真相照了事實真相之後會生起大慈悲心,憐憫那些造罪業的眾生,為什麼?看到他們的果報。你不但不怨恨他,你還會發心怎麼樣救他,怎麼樣讓他少受一點苦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十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25




㈢實報莊嚴土。


若憶佛念佛,歷歷分明,
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
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是名事一心

事上即得,
理上未徹,

屬定門攝,未有慧故。


若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於自本性,忽然契合,

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
不住有念,
不落無念。

如《疏鈔》云:「
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
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

無念而念,念而無念;
言思路絕,不可名狀;
唯是一心,清淨本然之體,更有何法而得雜亂,是名理一心

屬慧門攝,兼得定故。

◎(三)一經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