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 星期三

五止是戒;六觀是看法|菩薩看這個世界:萬法皆空,真空觀|這個觀能見性|真空不空:它遇到緣能生萬法|萬法是妙有:有而非有|佛菩薩心裡空的,如如不動|歡喜、不歡喜,隨著外頭境界轉:都不許可|淨空老法師

 


五止是戒;六觀是看法|菩薩看這個世界:萬法皆空,真空觀|這個觀能見性|真空不空:它遇到緣能生萬法|萬法是妙有:有而非有|佛菩薩心裡空的,如如不動|歡喜、不歡喜,隨著外頭境界轉:都不許可|淨空老法師


◈五止是戒;六觀是看法
◇五止就是戒
❖照法清虛離緣止
◇境界為緣,不能攀緣,隨緣不攀緣,攀緣跟那個緣就結上了,那個東西是六道輪迴的果報
◇要離緣,不受境界影響;如果受境界影響趕快走
❖觀人寂怕絕欲止
◇絕欲,絕是斷絕,欲是五欲,財色名食睡、七情五欲要把它斷掉
❖性起繁興法爾止
◇什麼感應稀奇別求它;一切都是自然的好,法爾如是
❖定光顯現無念止。事理玄通非相止
◇非相,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無念,念佛人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這一念,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不要放在心上,心沒有染污、障礙,你的心清淨平等,清淨平等就照見,跟佛菩薩一樣境界
◇我們現在不是照見;我們現在黏上了,眼見色、耳聞聲,被色聲黏住了。六根脫離不了六塵,被六塵污染、障礙,生生世世搞六道輪迴
◇五止是戒;六觀是看法

  《華嚴經》,賢首國師教我們五止六觀,那就是戒。五止第一個離緣境界為緣,不能攀緣,隨緣不攀緣,攀緣跟那個緣就結上了,那個東西是六道輪迴的果報,善緣三善道,惡緣三惡道。要離緣,不受境界影響如果受境界影響趕快走。第二個絕欲,絕是斷絕,欲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七情五欲要把它斷掉。第三個,用現在話說,海賢老和尚常說自然的好,什麼感應稀奇別求它,離它遠遠的,一切都是自然的好,法爾如是。第四個無念。第五個非相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念,念佛人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這一念,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看到的、聽到的統統不要放在心上,你的心沒有受染污,你的心沒有障礙,你的心清淨,你的心平等,清淨平等就照見,那跟佛菩薩一樣境界,照見。我們現在不是照見,我們現在黏上了,眼見色,眼跟色黏上了,心就被染污了;耳聞聲,被音聲黏住了。六根脫離不了六塵,被六塵污染、被六塵障礙,生生世世搞六道輪迴,善業的力量大,三善道受報;惡的力量大,三惡道受報,搞這個東西去了。所以這五止是戒

❖攝境歸心真空觀
◇佛菩薩怎麼看這個世界。菩薩看這個世界,萬法皆空,真空觀:這個觀比什麼都重要,這個觀能見性
◇真空不空,它遇到緣現相,現萬有,能生萬法
◇萬法是妙有,有而非有,不是真的
◈用佛法;心不要被佛法染污障礙
◇佛法也是相、也是妙有
◇用佛法;心上不要被它染污:有執著,佛法染污你;有分別,佛法會障礙你
◈佛怎麼學?離言說、名字、心緣相
◇學佛怎麼學?不要執著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
◇文字,我們要用它;不受它的害:執著、分別就受它的害了
◇要用平常心去學佛:平是平等心,常是清淨心
◇不要執著名字相:名字是佛為教學方便而假立的
◇名可名,非常名:名字不是真的
◇心緣,你聽了讀了之後,想這什麼意思:它沒意思
◇我們的意思,被它引出來了:這就是凡夫
◇佛菩薩心裡空的,如如不動,怎麼引也引不出來
◇我們別人一勾引,歡喜,馬上笑了;不歡喜,臉色掛出來了,這是你隨著外頭境界轉:都不許可
◇讀經目的把妄想讀掉:不讀經打妄想;讀經,心專注在經文上,妄想慢慢就離開了
◇我們去研究經裡意思,不就又打妄想了嗎?
◇經沒有意思;你要用它,它有無量義
◇一部經自古到今,古人做幾百種註解,那就是幾百種意思:都可以參考;統統不能執著

  六觀是看法怎麼看這個世界,菩薩怎麼看這個世界。菩薩看這個世界,萬法皆空,真空觀這個觀比什麼都重要,這個觀能見性真空不空,它遇到緣現相,現什麼?現萬有,能生萬法萬法是妙有。妙有是什麼?有而非有,不是真的。妙有裡包括佛法,佛法也是相,佛法也是妙有,所以佛教給我們,我們用佛法,心上不要被它染污,你要有執著,佛法染污你;你要有分別,佛法會障礙你。所以馬鳴菩薩《起信論》上教給我們學佛怎麼學?不要執著言說相,看經文不要執著文字相文字是言語的符號,我們要用它,不受它的害,執著就受它的害了,分別也受它的害了要用平常心去看待,平是平等心,常是清淨心,去學佛不要執著名字相,名字是佛為教學方便而假立的,正是老子所說的「名可名,非常名」,名字不是真的,是人給它命名的。不執著心緣相心緣,你聽了之後、你讀了之後,想到它這什麼意思,它沒意思。我們都有個毛病,讀了會想它的意思,不是它的意思,我們的意思,被它引出來了,這就是凡夫佛菩薩心裡空的,如如不動,怎麼引也引不出來我們別人一勾引,你看歡喜,馬上就笑了;不歡喜,臉上臉色又掛出來了。這是什麼?這是你隨著外頭境界轉,都不許可。所以讀經,讀經目的在哪裡?把妄想讀掉。不讀經打妄想;讀經,心專注在經文上,妄想慢慢就離開了,用意在此地,我們去研究經裡意思不就又打妄想了嗎?所以佛告訴我們經沒有意思,你要用它的話,它有無量義。這個我們明暸,你看一部經自古到今,古人給它做註解,大概《金剛經》的註解最多,有幾百種註解,那就是幾百種的意思。我們都可以參考,統統不能執著,執著就上當了,就錯了。

◇離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只是去讀它,有時候意思自己出來了,感應
◇心愈清淨,這個現象愈多:清淨心生智慧,佛經會把你智慧引發出來;六道凡夫,會把你煩惱引發出來
◇同樣讀一部經論,每個人感受不相同:隨著你心清淨、平等的程度,反應不一樣
◇它有無量義,所以愈讀愈歡喜,天天有悟處,天天看到不同的:你才會對經典佩服得五體投地
◇世間典籍做不到;佛法它做到,大小乘經典都這樣的:妙不可言

  《起信論》這三個方法妙絕了,離言說相,包括離文字相;離名字相,名詞術語;離心緣相,只是去讀它,根本不要想它什麼意思。有時候意思自己出來了,這可以,這感應,也不必去把它記下來,用不著。心愈清淨,這個現象愈多,清淨心生智慧,佛經會把你智慧引發出來六道凡夫,會把你煩惱引發出來。可見得,同樣讀的一部經書、一部論,每個人感受不相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隨著你的心清淨、平等的程度反應不一樣它有無量義,所以愈讀愈歡喜,天天有悟處,天天看到不同的,這樣你才會對於經典佩服得五體投地世間的典籍做不到,佛法它做到,大小乘經典都這樣的,這妙不可言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0九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09




五入五止。
一者照法清虛離緣止。
二者觀人寂怕絕欲止。
三者性起繁興法爾止。
四者定光顯現無念止。
五者事理玄通非相止。

六起六觀。
一者攝境歸心真空觀。
二者從心現境妙有觀。
三者心境秘密圓融觀。
四者智身影現眾緣觀。
五者多身入一境像觀。
六者主伴互現帝網觀。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