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

發菩提心,修菩提行|菩提行中,實以一向專念最為上首|一切菩薩萬善齊修;但十地菩薩地地不離念佛|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覺而不迷:叫菩提行|基礎,菩提心|菩提心的基礎,真誠|相是清淨、平等|淨空老法師

 


發菩提心,修菩提行|菩提行中,實以一向專念最為上首|一切菩薩萬善齊修;但十地菩薩地地不離念佛|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覺而不迷:叫菩提行|基礎,菩提心|菩提心的基礎,真誠|相是清淨、平等|淨空老法師


◈極樂大士宏化十方,咸以勸信為首
◇是以極樂大士宏化十方,咸以勸信為首也
◇相信,慢慢你自然會發願
◇想去,就一句佛號
◈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
◇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
◇能信、能願,你就決定往生
◇念佛是往生到極樂品位高下
◇大道至簡:就這麼簡單、容易
◈滿腦袋科學,不信;機會當面錯過
◇因為太簡單、太容易,所以一般人不能相信
◇如果有大經大論的基礎比較容易;沒有大經大論的基礎,勸人很難
◇現在人滿腦袋科學技術;都認為這是迷信,這一生機會當面錯過,真可惜!

  「是以極樂大士」,就是阿彌陀佛,「宏化十方」,統統是以勸信為第一。只要你相信,慢慢你自然會發願,為什麼?看到這個世界這麼好,你會動心,你就想去。想去,就一句佛號。蕅益大師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你能信、能願,你就決定往生念佛,是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高下,你念佛功夫愈好,生到極樂世界品位高。真正是顯示出大道至簡,就這麼簡單、這麼容易因為太簡單、太容易,所以一般人不能相信如果有方等,《楞嚴》、《法華》、《華嚴》這些大經大論的基礎比較容易,沒有這些大經大論的基礎勸人很難,尤其現在人,滿腦袋是科學技術,都認為這是宗教、是迷信,這一生把機會當面錯過,真可惜

◈有了信心,接著要修菩提行
◇有了信心,接著要修行:修菩提行
◇修行:修正行為
◇修什麼樣的行?菩提
◇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覺而不迷:叫菩提行
◈三輩往生,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三輩往生都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發菩提心就是信願
◇真相信有西方極樂,真相信有阿彌陀佛,這就是無上菩提心,取得極樂的條件
◇一向專念,一生當中,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
◇我到極樂世界幹什麼?去見阿彌陀佛,做阿彌陀佛的學生,在極樂世界圓滿成佛

  下面,有了信心,接著要修行,『修菩提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要修什麼樣的行?「菩提」,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悟。起心動念要覺而不迷,言語覺而不迷,身體造作覺而不迷,這叫菩提行。下面經文,在第二十五品裡頭,「三輩往生,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無量壽經》上介紹我們的,三輩,上輩生實報莊嚴土,中輩生方便有餘土,下輩生凡聖同居土,三輩往生都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重要。發菩提心就是信願,真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真相信有阿彌陀佛,這就是無上菩提心,取得極樂世界的條件。下面就是一向專念,在一生當中,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幹什麼?去見阿彌陀佛,做阿彌陀佛的學生,在極樂世界圓滿成佛,去幹這個事情的。

◈修菩提行:具發心、專念兩要義
◇修菩提行,即具發心與專念兩要義
◇修菩提行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發起菩提覺悟的大心
◇修菩提之大行,必由於發起菩提之大心。且菩提行中,實以一向專念最為上首。一切菩薩萬善齊修,但十地菩薩地地不離念佛
◇菩提行是大乘,法身菩薩
◇從哪裡修起?一定是發起菩提覺悟的大心
◇真的是大心:不但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
◇信有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願意往生極樂、親近彌陀:這就是無上菩提大心
◇這個心還得了嗎?你一生圓滿成佛了: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菩提行當中,一向專念最為上首
◇菩提行當中,一向專念最為上首:沒有比這更高的了
◇賢公二十歲,師父把這個法傳給他,教他一直念下去;他一直念到往生,九十二年沒有中斷,最為上首:做出真正的榜樣給我們看

  「今云修菩提行,即具發心與專念兩要義」。修菩提行就是經上這兩句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這八個字。「修菩提之大行,必由於發起菩提之大心。且菩提行中,實以一向專念最為上首。一切菩薩萬善齊修,但十地菩薩地地不離念佛」。這幾句話意思都很深。菩提行是大乘,法身菩薩從哪裡修起?一定是發起菩提的大心,菩提是覺悟。發起覺悟的大心真的是大心,為什麼?它不但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那就是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願意往生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就是無上菩提大心這個心還得了嗎?你一生圓滿成佛了,沒有比這更大的了菩提行當中,行是行動,在日常生活當中,那就是一向專念最為上首,沒有比這更高的了海賢老和尚做到了,活了一百一十二歲,二十歲出家剃度,師父把這個法傳給他,教他一直念下去,他一直念到往生,九十二年沒有中斷,最為上首,做出真正的榜樣給我們看

◈菩薩萬善齊修;十地菩薩不離念佛
◇一切菩薩萬善齊修,但十地菩薩地地不離念佛
◇一切菩薩以十地為最高;從下往上,第一是十信:信擺在第一
◇五十個位次的菩薩都是萬善齊修:離一切惡、修一切善
◇凡是利益眾生的都是善;凡是利益自己的都是惡
◇利益自己增長貪瞋痴慢、增長貪戀:你去不了
◇為別人會很快樂,我幹的事情多少人得利益、得好處,真叫快樂無比:你不幹不知道
◇原來利益眾生這麼快樂,難怪諸佛菩薩天天幹:他永遠幹不厭,也不會疲倦
◇登了地,把念佛擺在第一:為了成佛證得究竟圓滿,念佛成佛

  這底下說,一切菩薩萬善齊修,但是十地菩薩地地不離念佛,這是《華嚴經》上說的,我們要特別注意。一切菩薩以十地為最高,《華嚴經》給我們說菩薩地位一共五十個,從下往上去,第一是十信位,信擺在第一,再入門,往上去,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個位次,五十個位次的菩薩都是萬善齊修,離一切惡,修一切善。善惡最簡單的解釋,凡是利益眾生的都是善,凡是利益自己的都是惡,一定要曉得。為什麼說利益自己的是惡?利益自己增長貪瞋痴慢,增長你對這個世間的貪戀,你去不了。所以要學菩薩,起心動念為別人不為自己。為別人會很快樂,我幹的事情多少人得利益,多少人得好處,這個真叫快樂無比。你不幹不知道,你幹了之後才發現,原來利益眾生這麼快樂,難怪諸佛菩薩天天幹,他永遠幹不厭,他也不會疲倦登了地,把念佛擺在第一,為什麼?登地快成佛了,為了成佛證得究竟圓滿,念佛,念佛成佛

◈大行菩薩,普賢為首
◇大行菩薩,普賢為首:故教化一切有情,行普賢道
◇淨宗把普賢擺在第一

  「又大行菩薩,普賢為首。故教化一切有情,行普賢道」。淨宗把普賢擺在第一

(中略)

◈普賢何以為真?他是用的真心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個禮敬,第二個稱讚
◇普賢何以為真?他的心是平等的、清淨的
◇他是用的真心:稱讚用真心,禮敬也是真心,一味都是真心
◇心量廣大沒有邊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禮敬諸佛
◇花草樹木、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是諸佛,平等的禮敬:所以他的禮敬遍法界虛空界
◇廣修供養,懺悔業障
◇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我們要認真學習
◇十願前面七個是願;後面三個是迴向:迴向眾生、迴向菩提、迴向自性

  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第一個禮敬,第二個稱讚普賢何以為真?就是他的心是平等的,他的心是清淨的,他沒有染污,他沒有分別,他沒有高下,他是用的真心,稱讚用真心,禮敬也是真心,一味都是真心。所以他跟一般菩薩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心量廣大沒有邊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禮敬諸佛諸佛在哪裡?一切眾生是諸佛,花草樹木是諸佛,山河大地是諸佛,沒有一樣不是諸佛,平等的禮敬,所以他的禮敬遍法界虛空界廣修供養,懺悔業障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我們要認真學習十願前面七個是願,後面三個是迴向,迴向眾生、迴向菩提、迴向自性。所以行普賢道。

(中略)

◈大乘佛法能救世界:淨宗五科
◇大乘佛法能救世界,有道理!
◇學佛不要多,只要把我們淨宗五科落實就行
◇淨業三福、六和敬、戒定慧三學、菩薩六度、普賢十願:就這五樣落實就能救全世界;不要再找其他麻煩
◇基礎,菩提心
◈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
◇菩提心的基礎就是真誠
◇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的體,真誠,真誠到極處
◇一生能不妄語、不欺人:你多快樂、多幸福
◇跟著佛菩薩走,不會錯的
◇真誠是根;它的相是清淨、平等:沒有染污,不受任何境界動搖
◇自受用是覺悟:覺而不迷
◇他受用是慈悲: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湯恩比說大乘佛法能救世界,有道理!我們學佛不要多,只要把我們淨宗五科德目落實就行。你看淨宗學會,過去在美國成立,我們提出來的,行門,第一個「淨業三福」,第二個「六和敬」,第三個「戒定慧三學」,第四個「菩薩六度」,第五個「普賢十願」,就這五樣落實就能救全世界,不要再找其他麻煩。基礎,菩提心菩提心的基礎就是真誠。我早年講菩提心,我講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的體,真誠,真誠到極處。決定不能欺騙人,欺騙人是罪過。一生能不妄語,一生能不欺人,你說你多快樂、你多幸福跟著佛菩薩走,不會錯的真誠是根,它的相是清淨、平等,這是相,相是相狀,它的樣子是清淨沒有染污,不受任何境界動搖。清淨、平等,這是相。自受用是覺悟,覺而不迷他受用是慈悲,慈悲就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九八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98




又小本曰:「汝等眾生,當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又曰:「汝等皆當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是以極樂大士宏化十方,咸以勸信為首也。


修菩提行」,蓋三輩往生,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今云「修菩提行」,即具發心專念兩要義。


修菩提之大
必由於菩提之大

且菩提行中,實以一向專念,最為上首。

一切菩薩,萬善齊修,
但十地菩薩,地地不離念佛也。


又大行菩薩,普賢為首。故教化一切有情,「行普賢道」。

◎發大誓願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