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不著相的|不起心動念,平等一相:學佛終極目標|學智慧:從不著相學|著就是造業;不著就是智|逛街如如不動,真定,接觸統統不著相|智無所著,而能大悲薰心:憐憫一切做錯事、著相的眾生|淨空老法師
◈佛境界:遠離四句、平等一相
◇佛法不著有,不著無,有無亦不著,非有非無亦不著,不著亦不著:徹底放下
◇要之,不住二邊,遠離四句,妙契中道,平等一相:這是大乘,心地乾淨
◇有念就著了;根本沒有念頭
◇不起心動念,平等一相:學佛終極目標
◇修行修什麼?不能執著有、無、中道,世間法、佛法
◇說得容易,誰做到?惠能大師:惠能之前沒看到;惠能之後也沒看到
◇我們今天唯一能走得通、得到結果的,只有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也就是淨土法門、這一部經典:不能離開這部經典
「又曰:佛法不著有,不著無,有無亦不著,非有非無亦不著,不著亦不著」,徹底放下。「要之,不住二邊,遠離四句,妙契中道,平等一相」,這是大乘,心地乾淨。著是什麼?有念就著了。根本沒有念頭,不起心、不動念,這什麼境界?佛境界。佛的境界是平等一相,這是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我們希望自己證得平等一相。我們修行修什麼?這幾句話就是我們修行重要之處,不能執著有,也不能執著無,有無都不執著,中道也不執著,世間法不執著,佛法也不執著。話說得容易,誰做到?自古以來最明顯做到的,惠能大師,惠能之前沒看到,惠能之後也沒看到,這我們不能不知道。那我們怎麼辦?我們今天唯一能走得通的,能得到結果的,只有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也就是淨土法門,也就是這一部經典,不能離開這部經典。
◈無四見修一切法,得無上正等正覺
◇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四見,修一切法,那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佛法修學終極的目標
下面引《金剛經》說,「《金剛經》曰: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這是《金剛經》前半段,「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說得籠統,細說,下面還少了一個字,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得成阿羅漢。如果是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修一切法,那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句是印度話,梵語音譯的,可以翻成中國字,為什麼不翻?尊重不翻。因為這句話就是成佛,就是佛法修學最終的目的。阿翻作無,耨多羅翻作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下面三是正,後面菩提是覺,所以統統翻成中國字,無上正等正覺。可以翻而不翻,這尊重。這是佛法修學終極的目標,佛法求什麼?就求這個。
◈十方正士,深達法空,專求淨土
◇是故十方正士,深達法空,專求淨土
◇深深通達一切法皆空,不執著分別、起心動念
◇他們對於阿彌陀佛非常敬仰、羨慕,想學阿彌陀佛,所以到極樂來參學
◈遠離四相修一切善,必成如是剎
◇是即遠離四相,修一切善,故必成如是剎也
◇阿彌陀佛授記:你們必定成就像極樂世界一樣的剎土、像阿彌陀佛一樣的佛身
「是故十方正士」,因為這個緣故,來到這裡參學的,禮供聽法的,來這參學的,是十方諸佛剎土裡面法身菩薩,個個都是明心見性的。不是明心見性的,他們到不了極樂世界,他們見不到阿彌陀佛。他們這些人「深達法空」,明心見性,深深通達一切法皆空,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個個都是這種境界。「專求淨土」,他要不專求淨土,他就不來見阿彌陀佛,他就不會到極樂世界來。他們對於阿彌陀佛非常佩服、非常敬仰、非常羨慕,想學阿彌陀佛,所以到極樂世界來參學,這就是專求淨土。「是即遠離四相,修一切善,故必成如是剎也」。所以阿彌陀佛給他授記,你們必定成就像極樂世界一樣的剎土;換句話說,你們將來成佛,一定像阿彌陀佛一樣的佛身。
◈智慧是不著相的;著就是造業
◇菩薩雖洞達三空,智無所著
◇三空:人空、法空、空空
◇智慧是不著相的;如果有所著,那不叫智,那叫業
◇著就是造業;不著就是智
◇學智慧:從不著相學
◇不要把事相放在心上,就叫不著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如如不動,不著相、不動念
◇看到心裡想要:心裡有了就著相了
◇逛街可以修定、練功夫:樣樣不放心上、不執著
◇一著會動心
◇逛街如如不動,真定
◇鬻香長者,他修定是在市廛,接觸統統不著相,而且不起心動念,真修行
「又《會疏》曰:所以菩薩雖洞達三空」,三空,人空、法空、空也空。「智無所著」,記住,智慧是不著相的;如果有所著,那不叫智,那叫什麼?那叫業,造業。著就是造業,不著就是智,這一定要知道。我們要學智慧從哪裡學?從不著相學。不著相,簡單說一句,不要把這些事相放在心上,就叫不著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上街逛市場,看到那個東西心裡想要,著相了,心裡有了就著相了。如何練到?不著相。所以逛街可以修定,練功夫,練的什麼?樣樣都不放在心上,樣樣都不執著,高等的禪定是在這個地方學。盤腿面壁是小定,那不管用的,他要一著的時候他會動心。只有在像那種熱鬧場合當中,去逛街的時候,如如不動,那真定。《華嚴經》上鬻香長者,他修定,他是在市廛,就是最熱鬧的街道,他看,不著相;聽,不著相,接觸統統不著相,而且不起心、不動念,真修行。
◈智無所著,而能大悲薰心
◇眾生著相,就是搞輪迴;不著相,輪迴就沒有了
◇大慈悲:憐憫一切做錯事、著相的眾生
◈雖淨佛土,而常寂靜
◇阿彌陀佛在極樂天天講經教學沒有中斷過;阿彌陀佛自己住常寂光,從來沒有動過:所以而常寂靜
智無所著,「而能大悲薰心」,為什麼?看到眾生著相,眾生著相就是搞輪迴。不著相,輪迴就沒有了,阿羅漢不著相,輪迴不見了。我們看到阿羅漢在世間,那是他回來度眾生的,他對於一切相決定不執著;他要執著,他就墮落了,他退轉了,阿羅漢不退轉。所以大悲薰心,他有大慈悲。有大慈悲就憐憫一切做錯事情的眾生、著相的眾生。所以「發願淨土」。「雖淨佛土,而常寂靜」,這句話非常重要。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天天講經教學沒有中斷過,為什麼?為幫助這些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讓他們早一天開悟,早一天成佛,是為這個。阿彌陀佛自己住哪裡?給諸位說,自己住常寂光,從來沒有動過。所以而常寂靜,他住常寂光。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八八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0-0488
又曰:「
佛法
不著有,
不著無,
有無(亦有亦無)亦不著,
非有非無亦不著,
不著亦不著。」
要之,
不住二邊,遠離四句,
妙契中道,平等一相。
《金剛經》曰:「
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十方正士,
深達法空,專求淨土,
是即
遠離四相,修一切善,
故「必成如是剎」也。
又《會疏》曰:「
所以菩薩
雖
洞達三空,智無所著,
而能
大悲薰心,發願淨土。
雖淨佛土,而常寂靜。
是則
即一法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而二十九種(《往生論》謂極樂共二十九種莊嚴)。
即二十九種而一法句之義也。」
疏說精妙。
蓋
一切法
無不從此一法界流出,
亦莫不還歸此一法界。
一法界正是一法句。
◎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