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悟真,理與俗反:跟世俗不一致|安心無為:心定了,不起心動念|萬有斯空,無所願樂:世間所有願求、愛好放下了,真無求|還被無求染著,不是真清淨|一法不立才真的無求、才真的清淨,叫無為|淨空老法師
◈理入,豁然悟入;行入,修戒修定
◇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謂理入。二謂行入
◇無量法門,方法多、門路多;但是最重要的不出兩樁:理入;行入
◇理,豁然悟入了;行,修戒修定
◇理入得深、圓滿;行入比理入淺
◇菩薩、羅漢,行入的多,理入的少;法身菩薩完全是理入
◇合起來就是戒定慧三學
這個下面念老的解釋,「據《金剛三昧經通宗記》云: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謂理入。二謂行入」。這些地方是我們要學習地方。入道多途,八萬四千法門,佛家常說無量法門,也常說,這就是多途,方法多,門路多。但是,最重要的不出兩樁事情,一個是理入,一個是行入。理豁然大悟,悟入了。行是修行,修戒修定。從戒定入是從行入,從大徹大悟入是理入,兩種都行。理入得深,入得圓滿,行比理入要淺,菩薩、羅漢,行入的多,理入的少,法身菩薩完全是理入。這個合起來就是戒定慧三學。
◈無所求行就是看破、放下
◇行入則有四者,其中第三為無所求行
◇世人常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
◇無所求:真放下了
◇看破、放下合在一起,就是無所求,無所求行就是看破、放下
下面說,「行入則有四者,其中第三為無所求行。世人常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這個幾句話很重要。經上說得很清楚,無所求行,無所求這三個字好,真放下了。我初學佛的時候,也是急著想入門,向章嘉大師請教,有沒有捷徑叫我們很快就能契入?他告訴我有,看得破、放得下。在此地,看破、放下合在一起,就是無所求,無所求行就是看破、放下。
◈世人常迷,處處貪著
◇世人都是迷而不覺,常迷、貪著:這叫求
◈智者悟真,理與俗反
◇悟者入真,真是一切法的真相
◇世間人顛倒了,把假的當作真的,真的迷了,認假為真:這個當可上大了
◇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輪迴業;來生依舊是六道輪迴
◇六道裡頭,造善業的人少;惡業的人多:三途一墮五千劫
◇如果你真害怕,你就回頭了:放下,假的
世間人常迷,處處貪著。在今天這個地球上,全世界可以說一切時一切處,我們所看到的世人都是迷而不覺,都是常迷、貪著。這叫求,名之為求,有求。真正覺悟的人明白了,悟者入真,真是什麼?一切法的真相。一切法的真相,世間人不知道,假的。佛說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告訴我們,世間人顛倒了,把假的當作真的,真的迷了,認假為真,這個當可上大了。為什麼?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業,輪迴業,來生依舊是六道輪迴。一墮三途,在六道裡頭,造善業的人少,惡業的人多,一墮三途,佛在經上講五千劫。多長的時間?五千劫,不是五十萬年、五千萬年,五千劫。你能不害怕嗎?如果你真害怕,你就回頭了,為什麼?放下,假的,不是真的。
(中略)
◇智者悟真,理與俗反
◈安心無為,形隨運轉
◇安心無為:他的心定下來了,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叫無為
◇萬有的形狀隨著念頭在運轉
◈萬有斯空,無所願樂
◇世間所有願求、愛好、貪戀放下了,真無求
◇無希求想,就是無所求行:他的行為也終止了,不再有求
◇亦無不希求想者,即於「不希求」亦無。一法不立,是真無求也
◇亦無不希求想:希求放下了;不希求還在,這也不行,還是障礙
◈一法不立,是真無求
◇還被無求染著,不是真清淨
◇一法不立才真的無求、才真的清淨,叫無為
◈不著有為;不住無為:才叫中道
◇無不希求,是不住無為
◇不著有為;不住無為:這才叫中道。這叫理入
所以這求,「智者悟真,理與俗反」,道理跟世俗是不一致的。「安心無為」,他的心定下來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叫無為。「形」是萬有,萬有的形狀隨著念頭在運轉,所以「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世間所有的願求真放下了,世間種種的愛好、貪戀也都放下,這是真無求。這裡面得出的總結,可見「無希求想」就是無所求行,他的行為也終止了,不再有求。「亦無不希求想」,這個也很重要,我不希求想,不希求了,希求放下了,但是那個不希求的念頭還在,這個也不行,這還是障礙。所以「不希求亦無」。「一法不立,是真無求」,還有一個無求,你心裡還是被無求染著,不是真清淨,一法不立才真的無求,才真的清淨,這叫無為。「無不希求,是不住無為。不著有為,不住無為」,這才叫中道。這叫理入,理入,說得很清楚。
◈平等遊剎,無住生心
◇以上明彼土菩薩平等遊剎之妙德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生心是遊剎;雖然遊剎,他有求無求都不住,不起念,隨順大自然,而沒有隨順的念頭:這叫真無住、真無為
◇能大師、釋迦牟尼佛、孔孟老莊、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他們都是這個境界
「以上明彼土菩薩平等遊剎之妙德」,跟《金剛經》上所說的完全相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心是遊剎,雖然遊剎他不住,有求無求都不住。完全隨順自然,不起念,隨順大自然裡頭,而沒有隨順的念頭,這叫真無住,真無為。禪入這個境界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裡頭,是這個境界;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也是這個境界;中國歷代這些祖師大德,跟我在前面跟諸位報告的,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再往前面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他們都是在這個境界。
◈放下就無住;無住再生心是智慧
◇這個智慧,不是學來的;完全從放下得來的
◇放下,人心就定了,就無住
◇無住再生心,生心是智慧,什麼都明白了
◈如何把妄想習氣放下,這叫功夫
◇我們今天有住,心裡頭有妄想、雜念、習氣
◇如何把這些東西統統放下,這叫功夫
◈理入、行入、兩門同時,都可以
◇求入道,理入行入都可以,兩門同時也可以:因為本來沒有門
◇門是方便說的;哪有門?哪有路?門跟路都沒有
這個智慧從哪來的?不是學來的,完全是從放下得來的,放下,人心就定了,就無住。無住再生心,好!生心是智慧,什麼都明白了。我們今天是有住,心裡頭有妄想、有雜念,有許許多多的習氣,起心動念是煩惱,是妄念;如何把這些東西統統放下,這叫功夫。現在我們求入道,入道這兩門,一門從理入,一門從行入,兩門都可以,兩門同時也可以。因為,它本來沒有門,說門是方便說的,哪有門?哪有路?門跟路都沒有,不能不知道。
◇不著有為;不住無為:這中道
◈極樂一定要去:真想去,專修
◇極樂菩薩平等遊剎
◇往生到極樂不分四土三輩九品,下下品也是平等遊剎
◇不去就真錯了;一定要去
◇真想去,專修淨土
◇淨土三經一論歡哪一種都行,要真信、真發願,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決定往生
◇不能往生的,是這個地方放不下
◇統統放下,障礙沒有了,決定往生
不著有為,不住無為,這中道。這一段是說明極樂世界菩薩平等遊剎,這四個字用得好,往生到極樂世界,不分四土三輩九品。實報土的菩薩、常寂光的菩薩、方便有餘土的菩薩、凡聖同居土的菩薩,下下品也是平等遊剎。不能不去,不去就錯了,真錯了,一定要去。真想去,專修淨土,淨土三經一論由你選擇,喜歡哪一種都行,要真信、真正發願,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決定往生。那不能往生的,是這個地方放不下,現在這個經上講得這麼清楚,講得這麼明白,我們統統放下,障礙沒有了,決定往生。
◈等佛接引,想佛教誨,常讀壽經
◇等著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心裡只有一個念頭,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的形相我們無法想像:太莊嚴了
◇想佛在經典上的教誨,常常讀這部經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我們在這上用功,千遍、兩千遍、三千遍,一定念到阿彌陀佛來見我們,感應道交
◇阿彌陀佛見了面,決定得生
等著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心裡只有一個念頭,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想他的形相我們無法想像, 他太莊嚴了,想他在經典上的教誨,常常讀這部經。古人講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我們在這上用功,千遍、兩千遍、三千遍,一定念到阿彌陀佛來見我們,感應道交,這心就放了。阿彌陀佛見了面,決定得生,臨終的時候他一定來接引你。
二O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六一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61
據《金剛三昧經》云:「
入道多途,要不出二種:
一理入。
二行入。」
行入則有四者,其中第三為「
無所求行。
世人長迷,處處貪求,名之為求。
智者悟真,安心無為,萬有皆空,無所希求,是真無求,
順道而行,故謂之無所求行。」
由上可見「無希求想」,即無所求行。
「亦無不希求想」者,即於「不希求」亦無。一法不立,是真無求也。
又
無希求,是無為。
無不希求,是不住無為。
不著有為,
不住無為,方契中道。(是為理入。)
以上明彼土菩薩平等遊剎之妙德。
◎ 菩薩修持第三十
三無所求行。
世人常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
智者悟真。理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
知彼功德黑暗。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
了達此處。故捨諸有。息想無求。
經云。
有求皆苦。無求乃樂。
了知無求。真為道行。故說言無所求行。
金剛三昧經通宗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