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重要的是:要把我們念佛三昧的功夫不斷向上提升|在什麼地方見功夫?|六根在六塵境界上,會不會起心動念、生起貪著|順境逆境如如不動,不受境界的干擾:這就是念佛三昧|淨空老法師
◈事一心:唯此一念;不為煩惱雜亂
◇三、實報莊嚴土:若憶佛念佛,歷歷分明,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是名事一心
◇要勘驗我們自己的功夫,我們在現前就能夠估計:我到極樂大概是什麼品位,完全看現在的功夫
◇事上即得;理上未徹:屬定門攝;未有慧故
◇智慧沒開;他是屬於念佛三昧
◈把念佛三昧功夫不斷向上提升
◇我們重要的是:要把我們念佛三昧的功夫不斷向上提升
◈什麼地方見功夫?順逆境如如不動
◇在什麼地方見功夫?六根在六塵境界上,會不會起心動念、生起貪著
◇會起心動念,沒有貪著,這功夫就不錯了
◇順境沒有貪著;逆境沒有怨恨
◇生怨恨,你就被境界轉了,你生煩惱了:喜怒哀樂都是煩惱
◇接觸境界會生七情五欲就錯了;能不生七情五欲,這就有了一點功夫
◇功夫深厚的人,順境逆境如如不動,不受境界的干擾:這個人有功夫,這就是念佛三昧
「三、實報莊嚴土。若憶佛念佛,歷歷分明,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是名事一心」。這是生方便有餘土的。這都是要勘驗我們自己的功夫,我們自己在現前就能夠估計,我到極樂世界大概是什麼樣的品位,完全看現在的功夫。「事上即得,理上未徹,屬定門攝,未有慧故」,智慧沒開。他是屬於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功夫淺深也是千差萬別,我們重要的是要把我們念佛三昧的功夫不斷向上提升。在什麼地方見功夫?就是六根在六塵境界上,眼見色、耳聞聲,看到外面境界會不會起心動念,會不會對外面境界生起貪著。會起心動念,沒有貪著,這功夫就不錯了,順境沒有貪著,逆境沒有怨恨。如果是不好的境界,別人毀謗你,別人侮辱你,別人陷害你,你聽到了,你看到了,心裡生怨恨,你就被境界轉了,你生煩惱了。喜怒哀樂都是煩惱,中國人講七情五欲,接觸境界會生七情五欲就錯了;能不生七情五欲,這就有了一點功夫。功夫深厚的人無論什麼境界,順境逆境如如不動,不為境界所轉,不受境界的干擾,這個人有功夫,這就是念佛三昧。
◈照了事實真相之後會生起大慈悲心
◇得念佛三昧時間久了,不但不生煩惱;順境生智慧,逆境也生智慧
◇智慧是:照了事實真相
◇照了事實真相之後會生起大慈悲心,憐憫造罪業的眾生:看到他們的果報,不但不怨恨;你還會發心怎麼樣救他,讓他少受一點苦
得念佛三昧時間久了,不但不生煩惱,生智慧,順境生智慧,逆境也生智慧。智慧是什麼?照了事實真相。照了事實真相之後會生起大慈悲心,憐憫那些造罪業的眾生,為什麼?看到他們的果報。你不但不怨恨他,你還會發心怎麼樣救他,怎麼樣讓他少受一點苦。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十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25
㈢實報莊嚴土。
若憶佛念佛,歷歷分明,
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
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是名事一心。
事上即得,
理上未徹,
屬定門攝,未有慧故。
若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於自本性,忽然契合,
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
不住有念,
不落無念。
如《疏鈔》云:「
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
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
無念而念,念而無念;
言思路絕,不可名狀;
唯是一心,清淨本然之體,更有何法而得雜亂,是名理一心;
屬慧門攝,兼得定故。
◎(三)一經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