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 星期二

阿彌陀佛在哪裡?沒有離開我們|法身彌陀是常寂光,遍一切處一切時;我們都在他光中|真誠、清淨、恭敬:就能見佛|見不到:三種心分數不夠|感應道交:不在佛那邊;在自己這邊|淨空老法師

 


阿彌陀佛在哪裡?沒有離開我們|法身彌陀是常寂光,遍一切處一切時;我們都在他光中|真誠、清淨、恭敬:就能見佛|見不到:三種心分數不夠|感應道交:不在佛那邊;在自己這邊|淨空老法師


◈事一心:屬定門攝;未有慧故
◇實報莊嚴土。若憶佛念佛,歷歷分明,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是名事一心。事上即得,理上未徹,屬定門攝,未有慧故
◈理一心必定通過事一心
◇若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於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無念
◇這是從念佛三昧上開悟了,開悟是理一心;必定通過事一心
◇事一心就是念佛三昧;理一心是見性
◈賢公老實、聽話、真幹;真精進
◇賢公具足念佛的條件:老實、聽話、真幹;而且真精進,從二十歲到一百一十二歲,九十二年不間斷,功夫一天一天向上提升
◇三年能得功夫成片,有能力往生就一定見佛
◈真誠、清淨、恭敬:就能見佛
◇眾生有感,佛就現形,感應道交:不在佛那邊;在自己這邊
◇你想見見不到,是你用妄心;用真心就見到
◇真誠、清淨、恭敬:有這三個心就能見到佛
◇見不到,這三種心分數不夠,三十分不能感應;七、八十分肯定有感應:全操在自己;不是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完全是我們感;自自然然的應

  「實報莊嚴土。若憶佛念佛,歷歷分明,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這事一心。「事上即得,理上未徹」,這是得念佛三昧,沒開悟。「若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於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無念」,這是什麼?這是從念佛三昧上開悟了,開悟是理一心。開悟必定通過事一心事一心就是念佛三昧,理一心是開悟,開悟就是見性。所以我看海賢法師的光碟,我的判斷,他具足念佛的條件就是老實、聽話、真幹。而且是真精進,從二十歲接受老師的教誨,到一百一十二歲,九十二年不間斷,功夫一天一天的向上提升。念到功夫成片,三年他就得到了,這是一般講法。三年能得功夫成片,他就能往生,還有壽命可以不要了,阿彌陀佛為什麼不帶他往生?有能力往生就一定見佛,念佛三年,他有資格見佛眾生有感,佛就現形,感應道交。這個不是在佛那邊,在自己這邊,我想見就見到。你想見見不到是你用妄心,用真心就見到。也不是純正,我們常講的真誠、清淨、恭敬,有這三個心就能見到佛。那見不到呢?見不到,這三種心分數不夠,如果只有三十分不能感應,如果有七、八十分肯定有感應。全操在自己,不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完全是我們感,自自然然的應

◈我們都在法身彌陀光中
◇阿彌陀佛在哪裡?沒有離開我們
◇法身彌陀是常寂光,遍一切處一切時;我們都在他光中
◈真誠清淨恭敬不夠:沒有感
◇我們心真誠、清淨、恭敬不夠,所以沒有感;佛就沒有應
◇分數夠了有感,肯定就見佛:佛一定告訴你還有多久壽命,壽命到我來接引你,等於給你授記
◈你往生讓很多人生信發願:這是功德
◇你如果要求壽命不要了,馬上帶你走。佛通常會留你三、四天,讓你去宣揚,提升你的功德
◇你往生,讓很多人生起信心、發願求生淨土,這是功德

  阿彌陀佛在哪裡?沒有離開我們,法身佛,法身彌陀是常寂光,遍一切處一切時,我們都在他光中。就是我們的心真誠不夠、清淨不夠、恭敬不夠,所以沒有感,他就沒有應如果有感,分數夠了,肯定就見佛。見佛的時候就面對面談話了,佛一定會告訴你,你還有多久壽命,一定會講,等你壽命到的時候我來接引你,等於來給你授記,你曉得什麼時候走。但是你如果要求我壽命不要了,馬上就帶你走。帶你走一定留幾天,為什麼?提升你的功德。就是你往生的時候,別人知道這念佛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就是功德。你讓很多人生起信心,你讓很多人發願求生淨土,這是功德;如果當時帶你走,這個功德你就沒辦法得到了。慈悲,通常會給你三、四天,讓你去宣揚。尤其你沒有生病,身體好好的,怎麼說走就走,哪有這種事情?到時候真讓你看到,這才佩服,這才知道不是假的。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十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25




㈢實報莊嚴土。

若憶佛念佛,歷歷分明,
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
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是名事一心

事上即得,
理上未徹,

屬定門攝,未有慧故。


若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於自本性,忽然契合,

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
不住有念,
不落無念。

如《疏鈔》云:「
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
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

無念而念,念而無念;
言思路絕,不可名狀;
唯是一心,清淨本然之體,更有何法而得雜亂,是名理一心

屬慧門攝,兼得定故。

◎(三)一經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