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 星期二

離一切散動,究竟寂靜,謂之大寂|凡夫心是散的、動的,妄心|真心離念、常住、不動,真心是凝聚的,不散|六根在六塵當中入大寂定|我們今天的麻煩就是妄想太多|怎麼個治法?頭一個把手機放下|淨空老法師

 


離一切散動,究竟寂靜,謂之大寂|凡夫心是散的、動的,妄心|真心離念、常住、不動,真心是凝聚的,不散|六根在六塵當中入大寂定|我們今天的麻煩就是妄想太多|怎麼個治法?頭一個把手機放下|淨空老法師


◈入大寂定

  【而白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

◇離一切散動,究竟寂靜,謂之大寂。大寂定者,如來所入之禪定
◈凡夫心散動的;真心不動凝聚的
◇凡夫心是散的、動的,妄心
◇真心離念、常住、不動,真心是凝聚的,不散
◇真心沒有念頭;我們有想有念
◈我們今天的麻煩就是妄想太多
◇怎麼個治法?真正要把心定下來,頭一個把手機放下
◇我手機用得很少;現在完全不要了,麻煩
◈念佛要緊;不再打閒岔
◇事情可以知道;也可以不必知道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我們不要自己擾亂自己
◈雜念妄想大量減少:就修這個
◇我們雖然不能入定;但是一般講清淨多了:雜念妄想有,大量的減少,這對自己有好處
◇真正修行人修什麼?就修這個
◇該放下的統統要放下

  這是阿難說出來的。「白」是表白,下對上。『白佛言』,「阿難長跪合掌,向佛陳說,敬發所問」,恭敬之至。『入大寂定』,「離一切散動,究竟寂靜,謂之大寂。大寂定者,如來所入之禪定」,這一句是念老寫的。離一切散動,凡夫的心是散的、是動的,這是妄心。經教裡頭常說,真心離念、真心常住、真心不動,動是妄心,真心是凝聚的,不散。真心沒有妄想,真心沒有念頭,我們有想有念,想跟念都是妄心,這個一定要懂。我們今天的麻煩就是妄念太多、妄想太多怎麼個治法?我今天教六和園的幾個同學,如果真正要把心定下來,頭一個把手機放下。我自己有經驗,我手機用得很少,過去幾年,我每個月充一次電,你就知道用得少;這兩年,三個月充一次電,半年充一次電。那電池可管用了,放在那裡半年了,按一下還是有,電還沒有跑光。現在完全不要了,麻煩。別人打電話找我,他找有手機的人再轉給我,我不要了。省多少事,心清淨了。我們自己要有對治自己的方法,沒方法不行。念佛要緊,不再打閒岔,什麼事情,那些可以知道,也可以不必知道。「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我們不要自己擾亂自己,這樣就好。所以要離一切散動,我們雖然不能入定,但是一般講清淨多了,雜念妄想有,少了,大量的減少,這對自己有好處真正修行人修什麼?就修這個,章嘉大師說的放下,該放下的統統要放下

◈離一切散動,究竟寂靜
◇離一切散動,究竟寂靜,謂之大寂
◇如來,一切散動全沒有,真離開了
◇究竟寂靜:寂靜是真心,真心本來就是寂靜的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動搖就是散動;真心不動
◇我們如何從散動回歸到不動?這就是真正功夫得力;到究竟寂靜就成佛,大寂
◈大寂定者,如來所入之禪定
◇自性本定;不是從外頭來的
◈大寂定者,名大涅槃
◇我於此間娑羅雙樹,入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槃
◇大般涅槃是活著證得的;不是死了叫入大般涅槃
◇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六根在六塵當中入大寂定:這是真功夫、真修行、真正的佛法
◇八萬四千法門是門道;境界就是大寂定
◇每個法門到最後都入大寂定,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如來,真的,一切散動全沒有,真離開了究竟寂靜,這個寂靜是真心,真心本來就是寂靜的。惠能大師明心見性,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動搖就是此地講的散動,由此可知真心不動我們如何回歸到真心,從散動回歸到不動?這就是真正功夫,這就是功夫得力,到究竟寂靜就成佛,這大寂。「大寂定者,如來所入之禪定」,是自性本定,不是從外頭來的。《涅槃經》裡面第三十卷有這麼一句話,「我於此間娑羅雙樹入大寂定」,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我在娑羅雙樹間入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槃」。大般涅槃是活著證得的,不是死了叫入大般涅槃,這個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不能搞錯。就是我們常講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在什麼時候?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眼在色塵上入大寂定,耳在聲塵上入大寂定,六根在六塵當中入大寂定,這是真功夫,這是真修行,這是真正的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那是門道,境界就是大寂定,每個法門到最後都入大寂定,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二二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0-0122




戊二、陳辭 分二 己一、最勝奇特

【而白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

」者,表白也。
阿難長跪合掌,向佛陳說,敬發所問。


入大寂定」。離一切散動,究竟寂靜,謂之大寂。

大寂定」者,如來所入之禪定。

《涅槃經卅》曰:「
我於此間娑羅雙樹,入大寂定
大寂定者,名大涅槃。」

◎ 大教緣起第三



2025年9月29日 星期一

一面念佛;一面作惡:如是修淨,決定不能往生|有人念佛沒往生;甚至於墮惡道:口念佛;他心裡沒佛|心裡對這個世間沒放下,還有貪求、瞋恚、愚痴:這個他去不了|又有認為念佛求生淨土不必行善|淨空老法師

 


一面念佛;一面作惡:如是修淨,決定不能往生|有人念佛沒往生;甚至於墮惡道:口念佛;他心裡沒佛|心裡對這個世間沒放下,還有貪求、瞋恚、愚痴:這個他去不了|又有認為念佛求生淨土不必行善|淨空老法師


◈如何成就淨業?從修天業下手
◇諸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者,雖不能大精進、禪定、持經戒,大要當作善
◇你連善人標準都達不到,極樂沒分
◇十善本為天業;今以念佛因緣,迴向極樂,即轉天業而成淨業
◇如何能成就淨業?從修天業下手,把它轉成淨業

  吳譯本裡頭也有,「諸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者,雖不能大精進、禪定、持經戒」,這些你很不容易做到,「大要當作善」。大要就是重要的,重要的你要做個善人。你連善人標準都達不到,極樂世界沒分。彭際清居士也說得很好,「十善本為天業」。十善業道,它本來是幫助人生天的,「今以念佛因緣,迴向極樂,即轉天業而成淨業」。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說得好!我們如何能成就淨業?從修天業下手把它轉成淨業,這就好辦了,這個一般看起來好像不是太困難。

◇修淨業者,當盡己力,兼行眾善
◈帶業往生:只限宿業;決非現行之業
◇帶業往生,其業蓋指宿業也:宿世惡業雖未全消,但仗佛本願,及持名妙德,故可帶業往生,不更惡趣也
◇這一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讓賢公得事一心、理一心
◇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復更墮惡趣
◇所謂帶業者,只限宿業,而決非現行之業
◇廣額屠兒,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故知成佛,必須放下屠刀也

  「是故修淨業者,當盡己力,兼行眾善也。且所謂帶業往生,其業蓋指宿業也。宿世惡業雖未全消,但仗佛本願,及持名妙德,故可帶業往生」,這幾句話比什麼都重要!宿世惡業雖沒有完全消掉,怎麼辦?我們仗佛,仗佛本願,四十八願,及持名的妙德,這就是老實念佛,就這一句佛號。這個持名妙德可以從海賢老和尚一生當中完全體現出來,他就是持名。這一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讓他自己得事一心、得理一心,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只是師父不准他說,他真得到了。可以帶業往生,「不更惡趣」,他再不會回到六道輪迴,他超越了。「彌陀第二願曰: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復更墮惡趣。但所謂帶業者,只限宿業,而決非現行之業。如《涅槃經》中,廣額屠兒,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故知成佛,必須放下屠刀也。」《涅槃經》裡頭有個故事,講一個屠戶,以屠宰為事業者,必須放下屠刀。

◈一面念佛;一面作惡:決定不能往生
◇若行人習淨,一面念佛,一面作惡,如是修淨,決定不能往生也
◇為什麼有人念佛往生;有人沒往生,還墮到惡道?
◇口念佛;心裡沒有佛,還有貪求、瞋恚、愚痴:他去不了

  「若行人習淨」,修行人,學念佛法門,「一面念佛,一面作惡,如是修淨,決定不能往生」,這個要知道。為什麼說修淨土的人多,往生的人少?有人念佛往生,有人念佛沒往生,甚至於還墮到惡道,這個例子很多,細細去研究,原因都明白了。口念佛,他心裡頭沒有佛,心裡面對這個世間沒放下,還有貪求、還有瞋恚、還有愚痴,這個他去不了

◈念佛求生淨土不必行善?
◇又有以行善為人天乘,而輕之者:認為念佛求生淨土不必行善
◇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人道;下品十善,修羅
◇修羅福報很大,為什麼把他貶到第三?因為修羅死了多半墮三途:他不行善;喜歡鬥爭、作惡
◇這些業因果報我們都要知道,才不至於走錯路
◈圓人法法皆圓:人天乘即是一佛乘
◇唐鳥窠禪師以吹布毛示弟子會通,弟子悟入;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示白居易
◇白云:「此二句三歲小兒亦說得。」鳥窠曰:「八十老翁行不得。」
◇以此二句為淺、吹布毛為深者,白居易也;以此二句與吹布毛平等無二者,鳥窠禪師也:一迷一悟,何啻天淵
◇若是圓人,法法皆圓。人天乘即是一佛乘。又何能輕之耶?
◈廣行眾善淨業助行;信願持名自他兼利
◇淨宗之妙,在於照真達俗:若廣行眾善,則造福於當前之社會,且成為淨業之助行;復深信願,持佛名號,則自他兼利,常樂無極

  「又有以行善為人天乘,而輕之者。」認為念佛求生淨土不必行善,十善業道是天道的,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人道;下品十善,修羅修羅的福報很大,為什麼把他貶到第三?因為修羅死了以後多半都墮三途,他不行善,喜歡鬥爭、喜歡作惡這些業因果報我們都要知道,才不至於走錯路。下面念老舉個例子,「唐鳥窠禪師以吹布毛示弟子會通,弟子悟入」。「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示白居易」,白居易說,「此二句三歲小兒亦說得」。鳥窠說:「八十老翁行不得。」這就是,以此二句為淺,以吹布毛為深,這是白居易,唐朝大文學家;跟吹布毛平等無二,是鳥窠禪師。「一迷一悟,何啻天淵若是圓人,法法皆圓。」這句話好!圓教的人,學人,他樣樣都圓。「人天乘即是一佛乘。又何能輕之耶淨宗之妙,在於照真達俗。若廣行眾善,則造福於當前之社會,且成為淨業之助行。復深信願,持佛名號,則自他兼利,常樂無極。」這個幾句話也說得非常好。

◈經中詳明兩土淨穢,令知欣厭
◇此品廣明濁世惡苦。雖只廣陳事相,實則圓顯一心
◇心穢則土穢,心惡則趣惡,一一無非自心所現也。經中詳明兩土淨穢,令知欣厭
◇經文把極樂跟地球做一個很好對照:你真看明白了,你就會一心嚮往極樂;一念想離開這,不想在這多住

  後面還有一段,我們還有點時間,把它念下去。「又此品廣明濁世惡苦。雖只廣陳事相,實則圓顯一心心穢則土穢,心惡則趣惡,一一無非自心所現也。經中詳明兩土淨穢,令知欣厭。」這品經確實好,經文把極樂世界跟我們現前的地球,做一個很好的比喻,對照來看。你真看清楚、看明白了,你就會一心嚮往極樂世界,一念想離開這個世界,不想在這兒多住,功德利益在此地。

◈若達全事即理,取捨無非法界
◇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
◇厭穢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
◇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
◇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是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不圓
◇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一取一捨,無非法界
◇《要解》之說,事理圓融,妙契中道
◈經教幫助我們堅定信願往生極樂
◇經教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堅定求願往生:這個心堅固,就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

  「《彌陀要解》云: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厭穢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妙宗鈔云: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是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不圓。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一取一捨,無非法界。」蕅益大師《要解》這一段說得好,「事理圓融,妙契中道」。這個註解所引的,我們多念幾遍就明白了。所以,經教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幫助我們堅定求願往生這個心堅固,這個堅固的信心就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二三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23




又《吳譯》曰:「諸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者,雖不能大精進、禪定、持經戒,大要當作善。」

彭際清居士曰:「
十善本為天業。
今以念佛因緣,迴向極樂,即轉天業而成淨業。

何以故?
念佛之人能轉惡業,
何有天業而不能轉。」

是故修淨業者,當盡己力,兼行眾善也。



且所謂帶業往生,其業蓋指宿業也。
宿世惡業雖未全消,但仗佛本願,及持名妙德,故可帶業往生,不更惡趣也。
(彌陀第二願曰:「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復更墮惡趣」)


但所謂帶業者,只限宿業,而決非現行之業。

如《涅槃經》中,廣額屠兒,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故知成佛,必須放下屠刀也。

若行人習淨,一面念佛,一面作惡,
如是修淨,決定不能往生也。



又有以行善為人天乘,而輕之者。


唐鳥窠禪師

以吹布毛示弟子會通,弟子悟入。


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示白居易。

白云:「
此二句三歲小兒亦說得。」

鳥窠曰:「
八十老翁行不得。」


以此二句為淺、吹布毛為深者,白居易也。
以此二句與吹布毛平等無二者,鳥窠禪師也。

一迷一悟,何啻天淵。


若是圓人,法法皆圓。
人天乘即是一佛乘。又何能輕之耶?


淨宗之妙,在於照真達俗。
若廣行眾善,則造福於當前之社會,且成為淨業之助行。
復深信願,持佛名號,則自他兼利,常樂無極。



又此品廣明濁世惡苦。

雖只廣陳事相,
實則圓顯一心。

心穢則土穢,
心惡則趣惡,一一無非自心所現也。


經中詳明兩土淨穢,令知欣厭。

《彌陀要解》云:「
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
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

厭穢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
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

妙宗鈔云:「
取捨若極,
與不取捨亦非異轍。」

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
即是執理廢事;

既廢於事,
理亦不圓。


若達
全事即理,
取亦即理,
捨亦即理。

一取一捨,無非法界。」


《要解》之說,事理圓融,妙契中道。

◎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2025年9月27日 星期六

阿彌陀佛是佛種當中的佛種,真正的種子|從阿彌陀佛生出一切佛法、成就無量諸佛|菩提心、六度萬行,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全在一句佛號中|大總持法門,總一切法,持一切義:這樣殊勝法門沒地方找|淨空老法師

 


阿彌陀佛是佛種當中的佛種,真正的種子|從阿彌陀佛生出一切佛法、成就無量諸佛|菩提心、六度萬行,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全在一句佛號中|大總持法門,總一切法,持一切義:這樣殊勝法門沒地方找|淨空老法師


◈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菩薩所行法界諸度,是佛種性
◇菩薩所行,名為佛種
◇佛種是菩薩的行為:四攝、六度、十大願王
◇法界諸度,是佛種性
◇兩說正同,均以菩薩所行之六度萬行,為佛種性

  下頭一句,『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護佛的種性。「護者,維護。佛種性者,有多說」。下面念老不厭其煩,把這些說法全部抄在這個地方。《探玄記》第十一卷,是賢首國師《華嚴經》的註解,這個註解所用的本子是晉譯的《華嚴經》,那個時候《八十華嚴》還沒有翻出來,東晉時代所翻的《六十華嚴》,《探玄記》是他註解的名稱。這個裡頭說:「菩薩所行,名為佛種」。佛種是什麼?是菩薩的行為。菩薩的行為,四攝六度,十大願王。「又《淨影疏》曰:法界諸度,是佛種性兩說正同,均以菩薩所行之六度萬行,為佛種性」。

◈如何能夠永遠脫離六道輪迴?
◇度者,即度生死流,登涅槃岸,故以度為佛種性也
◇我們學佛的目的就在此地:如何能夠永遠脫離六道輪迴?

  下面繼續為我們解釋,「所謂度者,即度生死流,登涅槃岸,故以度為佛種性也」,我們學佛的目的就在此地。生死流就是六道輪迴,如何能夠永遠脫離六道輪迴

(中略)

◈紹隆佛種:開發彼本具之如來藏
◇菩薩為興教化,開發彼本具之如來藏,名為紹隆佛種
◇學佛要肯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本來是佛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中國老祖宗聖人:教化眾生立足點就在此地

  「菩薩為興教化,開發彼本具之如來藏,名為紹隆佛種」。這個意思深。首先學佛要肯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也就是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陀教育,不但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立足點就在此地,是相同的。我們中國老祖宗是聖人,不是凡人,為什麼?他們立足點也在這一點

(中略)

◇菩薩教化的目的:開發對方自性本具的佛種
◈佛種是:阿彌陀佛,自性彌陀
◇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
◇這是自性本具的。這話不是比喻、形容;是事實真相
◇真搞清楚,你就曉得學習淨宗是多麼大的幸運、福報
◇這一生遇到了還能不珍惜、不往生嗎?
◇往生就是一切圓滿成就、成佛了:這法到哪裡去找?
◈根本掌握住;枝枝葉葉全明瞭了
◇先把根本掌握住;枝枝葉葉一看全明瞭了,一點都不費事
◇一切諸佛在無量無邊世界對眾生宣說的經教,全通了、全明白了
◇你要行菩薩道,到處去學,要學無量劫
◇你學無量劫;我幾天就行了:菩薩也不相信
◇明心見性,菩薩相信了:淨宗是無比殊勝的法門

  菩薩教化眾生,教化的目的,就是要開發對方自性本具的佛種佛種是什麼?阿彌陀佛,自性彌陀。你看《三時繫念》,中峰禪師開示裡頭有兩句話說,「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這是什麼?自性本具的。這話不是假的,不是比喻,不是形容,是事實真相。你要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你就曉得你學習淨宗是多麼大的幸運,是多麼大的福報。有史以來,我們過去生生世世沒有遇到過,這一生遇到了還能不珍惜嗎?還能不往生嗎?哪有這種道理!往生就是一切圓滿成就,就成佛了。這法到哪裡去找?所以先把根本掌握住,然後枝枝葉葉一看全明瞭了,一點都不費事。就是一切諸佛在無量無邊世界對眾生宣說的經教,全通了,全明白了你要行菩薩道,到處去學,你要學多少年?無量劫你學無量劫,我只要幾天就行了。這個話講起來菩薩也不相信,菩薩說,我辛辛苦苦搞無量劫才搞懂,哪有這麼快?你跟他講他不相信,但是是事實真相,他還沒學通。到什麼時候他明白了?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相信了,他相信淨宗這一門是無比殊勝的法門,他明白了

◈幫助眾生一心歸命、信願持名
◇要開發眾生本具如來藏,也就是自心本具的阿彌陀佛:怎樣去啟發、幫助他深信不疑、一心歸命、信願持名

  所以,要開發眾生本具的如來藏,也就是他自心本具的阿彌陀佛。怎樣去啟發他,幫助他深信不疑,幫助他一心歸命、信願持名

(中略)

◈若有菩薩發菩提心,則佛種不斷
◇譬如無牛,則無醍醐。若無菩薩發心,則無佛種
◇若有牛則有醍醐。如是若有菩薩發心,則佛種不斷
◇發菩提心的人就是菩薩;不發菩提心不稱菩薩
◇菩提心是什麼心?直心、深心、大悲心:三心是一體、一個心
◇直心是菩提心的體
◇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我們生活用什麼心;對待眾生用什麼心
◇慈是與樂;悲是離苦
◇幫助眾生:脫離輪迴,離苦;往生極樂,得樂
◈淨宗是大乘,要用真心:清淨平等
◇淨宗是大乘;不是小乘,要用真心;不是用妄心:真心是清淨平等

  下面這幾句說,「若有牛則有醍醐。如是若有菩薩發心,則佛種不斷」。菩薩,發菩提心的人就是菩薩,不發菩提心的人不稱菩薩菩提心是什麼心?《大乘起信論》裡面說三心:第一個,直心;第二個,深心;第三個,大悲心。三心是一體,一個心直心是菩提心的體,本體,其實就是自性,真心。深心是自受用,有體有用。大悲心是他受用,也就是我們自己生活用什麼心,對待一切眾生用什麼心。對待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慈是與樂,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悲是離苦,幫助他離苦,慈是幫助他得樂。換句話說,要幫助眾生脫離輪迴,這離苦;往生極樂世界,得樂淨宗是大乘,不是小乘,要用真心,不是用你妄心。真心是什麼心?清淨平等

(中略)

◈一定要求清淨平等覺
◇對自己:不求名聞利養;一定要求清淨平等覺
◇清淨平等覺:是自性的性德、自性的戒定慧
◈自性覺,戒定慧;迷,貪瞋痴
◇戒定慧不是外來的;自性裡頭本來具足
◇為什麼變成貪瞋痴?迷失自性之後,習性把它變成貪瞋痴
◇貪瞋痴反面就是戒定慧,全是自性本有的:一個是迷;一個是悟
◇覺悟了,貪瞋痴就變戒定慧;迷惑了,自性戒定慧變貪瞋痴
◇迷了,自性就變煩惱;煩惱覺悟了,就回歸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無量智慧、德能
◇戒定慧是德,它的能力能破煩惱、能幫眾生離苦得樂
◇以法性為佛種,佛種不斷

  對自己不要求名聞利養,一定要求清淨平等覺,比什麼都重要。清淨平等覺是自性的性德,是自性的戒定慧。所以戒定慧不是外來的,是我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為什麼變成貪瞋痴?貪瞋痴的反面就是戒定慧。貪瞋痴是迷失了自性之後,習性上變的,習性把它變成貪瞋痴貪瞋痴的反面就是戒定慧。全是自性本有的,一個是迷,一個是悟,覺悟。覺悟了,貪瞋痴就變成戒定慧,迷惑了,自性的戒定慧變成貪瞋痴,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迷了,自性就變成煩惱,煩惱覺悟了,就回歸自性,一點都不稀奇。自性的性德本來具足,惠能大師說得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無量智慧,具足無量德能戒定慧是德,它的能力能破煩惱,能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是以法性為佛種,佛種不斷

◈聞佛名號,如得種子
◇以稱名為佛種
◇努力念、天天念、不間斷念,你這個佛種殊勝
◇三種說法:前面兩種不包括念佛;念佛包括前面兩種
◇譬如種樹,有其種子,離於腐敗,具足生芽因緣
◇善男子:聞佛名者,得其種子,具足因緣,便得受記
◇按經義云:種植種子,如不腐敗,必能生根發芽,長成大樹
◇種子你種下去,照顧得很好,水分、肥料都能很適當,它就生芽,長成小樹,慢慢就長成大樹
◇聞佛名號,如得種子,信願持名,即是具足因緣,必得受記作佛,故云持名為佛種

  第三,「以稱名為佛種」。妙,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是佛種。我努力的念,天天念,不間斷的念,你這個佛種殊勝三種說法,還是最後一種說法最好,統攝前面兩種,前面兩種不包括念佛,念佛包括前面兩種。下面舉「《寶雲經》曰:譬如種樹,有其種子,離於腐敗,具足生芽因緣」。這個樹種種子,你種下去,照顧得很好,水分、肥料都能很適當,它就生芽,它就長成小樹,慢慢就長成大樹了,這是種子,所以長成大樹。「聞佛名號,如得種子信願持名,即是具足因緣,必得受記作佛,故云持名為佛種」。這講得好。

(中略)

◈感恩彌陀的心:感應道交
◇你真搞明白,你對於世尊、彌陀感恩的心說不出的,不可思議,真誠的感恩
◇佛慈悲幫助我們離究竟苦、得究竟樂;我們的感恩無有窮盡
◇心心相印、感應道交,佛怎麼會不來照顧你?
◈菩薩都希望我們念阿彌陀佛
◇我們起心動念想佛;佛就現前
◇不要想其他東西:想其他東西都是六道輪迴
◇只有一個念頭,想阿彌陀佛;菩薩、聲聞、羅漢都不要想:到極樂,這些菩薩統統見到,統統開歡迎會歡迎我們去
◇菩薩都希望我們念阿彌陀佛:沒有一個菩薩不歡喜;比念他還歡喜
◇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念其他菩薩、佛,不能生極樂
◇生極樂才是這些菩薩、佛的願望、本懷

  你真搞清楚搞明白,你對於世尊,對於阿彌陀佛感恩。這個感恩的心,感恩的情,說不出的,也是不可思議,真誠的感恩佛慈悲愛護我們,幫助我們離苦得樂,離究竟苦,得究竟樂,我們的感恩也是無有窮盡這個是心心相印,感應道交,佛怎麼會不來照顧你我們起心動念想佛,佛就現前,已經養成習慣了。不要想其他東西,想其他東西都是六道輪迴只有一個念頭,想阿彌陀佛。菩薩、聲聞、羅漢都不要想,到極樂世界,這些菩薩統統見到,統統歡迎,開歡迎會歡迎我們去。絕對不會說,我一度照顧你,我是觀音菩薩,你都不念我了,那是凡夫心,那不是菩薩心。菩薩都希望我們念阿彌陀佛,包括所有的菩薩,我們沒有念,念阿彌陀佛沒有一個菩薩不歡喜,比念他還歡喜。什麼道理我不說,你應該曉得。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念其他的菩薩、佛的時候,不能生極樂世界,就這麼回事情。生極樂世界才是這些菩薩、佛們的願望,他們的本懷

◈念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歡喜
◇念釋迦牟尼佛;不念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看到會流眼淚:你把他當作凡人,還有親情
◇他不能往生,他能證果嗎?
◇不能證得初果,麻煩大了:來生六道輪迴,能得人身大幸運;很多人失了人身

  我初到香港講經,有個天台宗的朋友,學天台的,他不念阿彌陀佛,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說我們跟本師親,阿彌陀佛距離我們太遠了。我就跟他說,念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歡喜;念釋迦牟尼佛,不念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看到會流眼淚。為什麼?你把他的意思全解錯了,你把他當作凡人,還有親情。這出家人這麼執著,他的佛堂供釋迦牟尼佛、迦葉、阿難,跟我們供的不一樣。他不能往生,他能證果嗎?至少小乘初果,看樣子不像。那不能證得初果,麻煩大了,來生六道輪迴,能得人身大幸運,很多人失了人身,不能再得人身了,得人身難。這在這個地方可以看到多麼難。

◈阿彌陀佛是佛種當中的佛種
◇阿彌陀佛是佛種當中的佛種,真正的種子
◇從阿彌陀佛生出一切佛法、成就無量諸佛:比菩提心、六度萬行,殊勝太多了;而且容易修
◇一句佛號包括了:菩提心、六度萬行,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全在一句佛號中
◇你真的掌握了大總持法門,總一切法、持一切義:這樣殊勝的法門沒地方找
◈不是多世積福;遇到當面錯過
◇要不是多生多世修積的福報,你遇不到;遇到了也當面錯過
◇現在這個世間,有許多法門在勸你別念佛:你聽了,把這次機會放棄了,空過了;死了以後曉得,後悔來不及了

  佛種是什麼?阿彌陀佛是佛種當中的佛種,真正的種子,沒有二話可說。從阿彌陀佛生出一切佛法,從阿彌陀佛成就無量諸佛前面講菩提心,比前面講六度萬行,殊勝太多了,而且容易修。六度萬行跟發菩提心都不容易,可是這一句佛號包括了菩提心,包括了六度萬行,全包了。戒律裡頭三聚淨戒,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全在這一句佛號當中說你多方便!真的掌握了大總持法門,總一切法,持一切義。這樣殊勝的法門沒地方找,是你前生修積的福報,讓你這一生遇到了。要不是過去生中多生多世修積的福報,你遇不到,遇到了也當面錯過。何況現在這個世間,有許許多多的法門在勸你別念佛,你聽了,你接受了,你把這次機會放棄了,空過了。現在你不知道後悔,你死了以後就曉得後悔了,那個時候後悔來不及了

◈信願持名即具足因緣,必得受記
◇聞佛名號,如得種子,信願持名,即是具足因緣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信願持名,你的因緣具足了:善根是不迷;福德是真幹
◇念佛的人最有福,他到極樂成佛去了:世間有什麼福報能跟這個比?
◇世間做上天王,也沒辦法脫離六道輪迴
◇信願持名這四個字還得了!
◇信願持名,即是具足因緣,必得受記作佛,故云持名為佛種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以菩提心與稱佛名號為佛種性。足證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正是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也

  我們把這句文念下去,聞佛名號,如得種子,信願持名,即是具足因緣。《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因緣是其中一個,信願持名,你的因緣具足了善根是不迷,福德是真幹。什麼人有福?念佛的人最有福,他到極樂世界成佛去了,世間還有什麼福報能跟這個比世間做上皇上,做上天王,也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迴,所以不能比。信願持名這四個字還得了!這四個字是蕅益大師提出來的,簡單到極處。真信切願,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就具足因緣必得受記作佛,故云持名為佛種。「據《會疏》義,菩提心與稱佛名號為佛種性。足證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正是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一五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15




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者,維護。



佛種性」者,有多說。

《探玄記十一》曰:「菩薩所行,名為佛種。」

又《淨影疏》曰:「法界諸,是佛種性。」

兩說正同,均以菩薩所行之六度萬行,為佛種性


所謂「」者,即度生死流,登涅槃岸,
故以「」為佛種性也。



又《會疏》據諸經論,標舉佛種性之四義,今但舉其三:

㈠眾生所具佛性
眾生心中具如來性,本來不變能生過恆沙功德,但為無明所蔽,雖有同無。
菩薩為興教化,開發彼本具之如來藏,名為紹隆佛種

㈡以菩提心佛種
《華手經》曰:「

譬如無牛,則無醍醐。
若無菩薩發心,則無佛種

若有牛則有醍醐。
如是若有菩薩發心,則佛種不斷。」

㈢以稱名佛種
《寶雲經》曰:「
譬如種樹,
有其種子,離於腐敗,具足生芽因緣。

善男子:
聞佛名者,得其種子,
具足因緣,便得受記。」


按經義云:
種植種子,如不腐敗,必能生根發芽,長成大樹。

聞佛名號,如得種子,
信願持名,即是具足因緣,
必得受記作佛,故云持名為佛種


據《會疏》義,以菩提心稱佛名號為佛種性
足證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正是「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也。

◎ 德遵普賢第二



我常常說;聽懂真做的很少|身上帶的自己的;不是身上帶的都不是自己的|緣真諦智,能照空理,故名慧眼|菩薩沒有佔有、控制、支配:他看到事實真相|現實環境跟電視沒兩樣,把人生當作看電視:空有不二|淨空老法師

 


我常常說;聽懂真做的很少|身上帶的自己的;不是身上帶的都不是自己的|緣真諦智,能照空理,故名慧眼|菩薩沒有佔有、控制、支配:他看到事實真相|現實環境跟電視沒兩樣,把人生當作看電視:空有不二|淨空老法師


◈法眼照俗諦;慧眼照空諦
◇緣真諦智,能照空(真空)理,故名慧眼
◇法眼照俗諦;慧眼照空諦
◇慧眼看到自性,自性是真空,真空不空;法眼看的是俗諦,俗諦是妙有,妙有非有
◇妙有非有,慧眼見到了;真空不空,法眼見到了
◇法眼見到不空;慧眼見到真空:但是一樁事情裡頭,空、有都在其中
◇法眼看到是事;慧眼看到是性
◈屏幕不動,真;畫面動,假
◇法眼看電視頻道裡的色相;慧眼看到屏幕什麼都沒有
◇有跟沒有合在一起:屏幕裡有色相;色相裡有屏幕
◇其實是兩回事:頻道關起來沒有了;屏幕在
◇慧眼看真空,知道屏幕不動;畫面是動的:所以畫面是假的;屏幕是真的
◇我們所看到十法界依正莊嚴:現象是假的;能夠現相的自性是真的,它如如不動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生萬法的自性不動;生出來的萬法是動的、剎那生滅的

  下面第四『慧眼』,「望西曰:緣真諦智,能照空(真空)理,故名慧眼」。法眼照俗諦,慧眼照空諦慧眼看到自性,自性是真空,真空不空法眼看的是俗諦,俗諦是妙有,妙有非有。妙有非有,慧眼見到了;真空不空,法眼見到了。法眼見到不空,慧眼見到真空,但是一樁事情裡頭,空、有都在其中。譬如說法眼看到是事,慧眼看到是性。像我們看電視一樣,法眼看電視頻道裡頭的表演,這色相,慧眼看什麼?慧眼看到屏幕,屏幕什麼都沒有。你看有跟沒有合在一起,這就是屏幕裡頭有色相,色相裡頭有屏幕,我們講分不開,其實是兩回事,頻道關起來,頻道沒有了,屏幕在慧眼看真空是看屏幕,看電視知道屏幕不動,畫面是動的,所以畫面是假的,屏幕是真的我們所看到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現象是假的。什麼是真的?能夠現相的那個自性是真的,它如如不動。就跟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生萬法的自性不動,生出來的這些現象,萬法它是動的,它是剎那生滅的

◈沒有佔有、控制、支配:非常自在
◇菩薩全都見到,一點都不迷惑,所以菩薩能隨一切眾生的緣,不執著:高明處、妙處就在此地
◇菩薩雖然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他沒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
◇菩薩沒有佔有、控制、支配:所以非常自在,他看到事實真相
◇為什麼不佔有?假的,生滅法: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不可得你怎麼佔有?
◇不但一切物質現象不能佔有,身體都不能佔有
◇真有本事佔有,這身體就不死;到時候你得要走:身不是你的
◇一切萬物不要生佔有、控制的念頭,你的貪瞋痴慢疑就斷掉了
◇貪瞋痴怎麼斷?搞清楚、搞明白,知道那是絕對錯誤的觀念

  菩薩全都見到,一點都不迷惑,所以菩薩能隨一切眾生的緣,不執著,高明處就在此地,妙處就在此地他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雖然和光同塵,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換句話說,沒有佔有,他沒有控制,他沒有支配,這些念頭全沒有,所以他非常自在他看到事實真相。為什麼不佔有?假的,生滅法,就像《般若經》上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不可得你怎麼佔有?你佔不了。不但一切物質現象不能佔有,身體都不能佔有,身體有生有滅,你怎麼把它佔有?如果真有本事佔有,這身體就不死。你能不能把它佔有?不行,到時候你得要走,身不是你的。所以,一切萬物不要生佔有的念頭,不要生控制的念頭,你的貪瞋痴慢疑就斷掉了貪瞋痴是三毒煩惱,怎麼樣把它斷了?你搞清楚、搞明白,知道那是絕對錯誤的觀念

◈常作如是觀:什麼是我的?
◇我常常說;聽懂真做的很少
◇我常作如是觀:什麼是我的?
◇身上帶的自己的;不是身上帶的都不是自己的,你就會很自在:別人拿去也好,若無其事
◇沒有擔憂、牽掛:你多自在
◇你有憂慮、牽掛、得失,很苦:那全是假的
◈有法眼、慧眼:真能看破、放下
◇所以你要看得破、放得下
◇學佛入佛境界從哪裡下手:看破放下
◇只要真能看破、真能放下,你就得大自在
◇所以人要有法眼、慧眼

  我常常跟一些同學們,說是說了,聽懂真做的人很少。我說的是真話,我自己常作如是觀,什麼是我的?穿在身上的衣服是我的,脫下來就不是我的;身上帶的是自己的不是身上帶的都不是自己的你就會很自在。不是自己的什麼?別人拿去也好,就若無其事,你多快樂!你不會擔憂,沒有擔憂的事情,沒有牽掛的事情,你說你多自在你有憂慮、有牽掛、有得失,很苦,那全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你要看得破、要放得下。我學佛,第一次跟出家人見面就是章嘉大師,他就教我看破放下。我向他請教學佛,入佛境界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看破放下。說的是真話,一點都不假,只要真能看破、真能放下,你就得大自在所以人要有法眼、要有慧眼

◈慧眼:了見破相空理、見真空
◇見真者…能見真空,故名見真:見真是慧眼
◇慧眼了見破相空理及見真空
◇慧眼,了了見破相空理
◈把人生當作看電視:空有不二
◇真把電視的現象看破了,它是假的,你不會執著分別它,也沒意思去佔有控制它:你曉得是空的,你見到了真空
◇有就是空、空就是有,空有不二:你在電視上看到了
◇再轉變一下,現實環境跟電視沒兩樣:把人生當作看電視

  我們看這個文,「又見真者。淨影曰:能見真空,故名見真」,見真是慧眼。「《大乘義章》曰:慧眼了見破相空理及見真空」,這是慧眼,了了見,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見,了見,破相空理。我們用電視做比喻就很容易體會,你真的把電視裡頭的現象看破了,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你不會執著它,你不會分別它,你也沒有意思去佔有它、去控制它,你曉得是空的,你見到了真空有就是空,空就是有,空有不二在這裡看到了,在電視上看到了。然後再轉變一下,現實的環境跟電視沒有兩樣,完全一樣,把人生當作看電視

◈真信、真願、念佛:保證一生成就
◇我怎樣超越,契入佛法界
◇淨土法門確實保證我們一生成就:這本《無量壽經》是保證書,往生極樂的護照
◇只要求我們六個字:真信、真願、念佛
◈把念佛當一回大事;其他雞毛蒜皮
◇要把念佛當作一回大事;其他都是雞毛蒜皮小事,一概可以不理會
◇把這句佛號念好,決定生淨土
◇要多長時間?最快的一天;最遲的七天,七代表圓滿
◇絕大多數不超過三年,真成功了

  可是這個問題解決不了,我怎樣超越、怎麼契入佛法界,這個重要。今天我們遇到這個法門太好了,這個法門確實保證我們一生成就,這本《無量壽經》是保證書,往生極樂世界的護照,往生極樂世界的保證書。只要求我們六個字,真信、真願、念佛,你看多簡單。要把念佛當作一回大事,其他的都是雞毛蒜皮小事,一概可以不理會把這句佛號念好,決定生淨土要多長的時間?根據《阿彌陀經》上所說的,最快的一天,若一日,最遲的七天。但是那個七天,一二三四五六是數目字,七不是數目字,七代表什麼?你功夫圓滿的那一天,七代表圓滿。七的意思是四方、上下、當中,是這個意思。那我們看過去跟現前念佛往生的人,他念了多久往生?絕大多數不超過三年,真成功了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八六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37-0386




慧眼」。

望西曰:「緣真諦智,能照空(真空)理,故名慧眼。」


憬興曰:「慧眼即以空智為體,照真空理。」


又《大乘義章》曰:「
慧眼者,
觀達名,慧能照矚,故名慧眼。」


又「見真」者。

淨影曰:「能見真空,故名見真。」


《大乘義章》曰:「慧眼了見破相空理及見真空。」

◎ 菩薩修持第三十



2025年9月25日 星期四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大者,常;其性廣博|大乘:正喻「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是明這一面;迷是暗那一面:放下暗,明自然就現;不要再去找明|在六根門頭放下|心清淨平等覺;證如來智慧德相|淨空老法師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大者,常;其性廣博|大乘:正喻「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是明這一面;迷是暗那一面:放下暗,明自然就現;不要再去找明|在六根門頭放下|心清淨平等覺;證如來智慧德相|淨空老法師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
◇它先於天地:它能生天地、萬法
◇它沒有形狀:自性不是物質、精神、自然現象;但是它能生這三種現象
◇有無兩個字用得好
◇有不能執著;無當然也不能執著
◇有是有自性;你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它,是能生的本體
◇它沒有形狀、清淨寂滅;它能生天地、萬物
◈大者,名之為常;其性廣博
◇故強名為大:不得已勉強用一個字來代表它,大
◇所言大者,名之為常
◇為什麼說它大?只有它不生不滅、永恆存在:這叫常
◇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如虛空

  如傅大士偈言:「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這兩句話說的是什麼?說的是自性。有一個物,它先於天地,為什麼?它能生天地、能生萬法它沒有形狀。自性不是物質現象,也不是精神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三種現象都沒有,但是它能生這三種現象。這個地方用了一個、一個,這兩個字用得好,有、無在此地是一個意思,有不能執著,無當然也不能執著有是什麼?有自性,自性非物質、非精神、非自然,你看不到它,你聽不到它,你摸不到它,這是能生的本體,自性。它沒有形狀,它是清淨寂滅的,它能生天地、能生萬物。所以,這兩句話是形容自性本體。「故強名為大」,不得已勉強用一個字來代表它,就用字。「如《涅槃經》云:所言大者,名之為常」。為什麼說它大?只有它不生不滅,永恆存在,它不變不易,它沒有改變,不會變易,永恆的,這叫常。「又云: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如虛空」,這都是經上形容大這些文字。

◈大乘:正喻「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今此經中「大乘」二字,正喻「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淨宗第一義諦
◇淨土宗修行證果之所依,理就是這兩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佛是明這一面;迷是暗那一面
◇心本來是佛;迷了變成凡夫:返迷歸覺,就作佛了
◇把迷放下,覺就現前;不要再去找覺:找覺就又迷了
◇明暗是一體兩面:有明,暗沒有了;有暗,明沒有了
◇佛是明這一面;迷是暗那一面:只要放下暗,明自然就現;不要再去找明

  「今此經中大乘二字」,正是比喻「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淨宗第一義諦」。淨土宗修行證果是什麼?道理,道理就是這兩句話,淨宗之所依,「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本來是佛,迷了變成凡夫,現在我們返迷歸覺,就作佛了。只要把迷放下,覺就現前,不要再去找覺,找覺就又迷了,只要放下迷惑,那就是覺。明暗是一體兩面,有明,暗就沒有了,有暗,明就沒有了佛是明的這一面,迷是暗的那一面只要放下暗,明自然就現了,不要再去找明。所以說放下就是!

◈在六根門頭放下
◇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在什麼時候、場所放下?在六根門頭放下
◇眼見色、耳聽音聲、起心動念在想像當中放下:這真修行、真功夫
◈什麼是佛?
◇佛眼看、佛聽聲音,清楚明白;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叫做佛,這就是回歸自性,這叫真用功
◈心永遠是清淨、平等、覺
◇真會用功,完全回歸到清淨平等覺
◇你能這樣修,你的心永遠是清淨、平等、覺而不迷
◇淨宗修行總綱領:清淨、平等、覺
◇心淨則佛土淨:只要心淨;外面環境統清淨,為什麼?不染污了

  放下妄想、放下分別、放下執著,在什麼時候放下?在什麼場所放下?修行人第一步,在六根門頭放下眼見色的地方放下,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耳聽音聲的時候放下,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鼻在聞香的時候放下;舌在嘗味的時候,在你吃飯、吃東西的時候放下;起心動念在想像當中放下。這真修行,真功夫什麼是佛佛眼看得清楚、聽得明白,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佛聽聲音聽得很清楚、聽得很明白,也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叫做佛,這就是回歸自性。這叫真用功真會用功,完全回歸到清淨平等覺你能這樣修,你的心永遠是清淨、永遠是平等、永遠是覺而不迷,這就是經題上教導我們淨宗修行的總綱領,清淨、平等、覺心淨則佛土淨只要心淨,外面環境統清淨,為什麼?不染污了

◈能念本來是佛;念佛念念作佛
◇能念之心,本來是佛,是能乘者大
◇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
◇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心;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心
◇能修所修,只是一心。即心即佛,心佛不二:心就是佛、佛就是心
◇覺而不迷、淨而不染:這就是佛
◈自他不二;自他宛然
◇自佛他佛,只是一佛。自他不二,自他宛然
◇自佛他佛,只是一佛:這不就變成一體?
◇自他確實是一體;但是自他又宛然:不二、宛然是一,就契入佛的境界了
◈能所不二;修證不無
◇能所不二,修證不無。超情離見,強名為大
◇有沒有修、證?有,雖然有修、有證;不執著修證的痕跡
◇執著修證的痕跡,變成凡夫了,你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凡聖差別就在這裡
◇超情離見:情就是分別;見就是執著

  我們接著看下文,「能念之心,本來是佛,是能乘者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又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心」,用什麼修?用這個修,用心去修。「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心能修所修,只是一心。即心即佛,心佛不二」。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覺而不迷,淨而不染,這就是佛。即心即佛,「自佛他佛,只是一佛」,這不就變成一體?「自他宛然。能所不二,修證不無。超情離見,強名為大」。自他確實是一體,但是自他宛然。不二、宛然是一,你要能夠在這裡證實、證得,就契入佛的境界了有沒有修、有沒有證?有,雖然有修、有證,不執著修證的痕跡。為什麼?執著修證的痕跡,變成凡夫了,為什麼?你有起心動念,你又有分別執著,凡聖差別就在這裡。所以超情,情就是分別,見就是執著

◈方便法要放下,你才能見真實
◇大也是不得已說的
◇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
◇名是假名,教學時方便;方便法要把它放下,你才能見到真實
◈全經是般若當中流出的
◇故經題中,以大乘為喻,以明全經要旨
◇大乘是智慧、般若,全經就是在般若當中流出來的
◈心清淨平等覺;證如來智慧德相
◇大乘表智慧;無量壽表德行;莊嚴表相好:這是極樂世界的果報
◇果必有因:因是清淨、平等、覺
◇只要你的心清淨、平等、覺;你一定會證得大乘、無量壽、莊嚴
◇大乘無量壽莊嚴,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如來智慧德相:大乘是智慧;無量壽是德;莊嚴是相,說盡了

  大也是不得已說的,為什麼?哪有名字可說!連老子都說,「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是假名,教學的時候是方便,如果契入真實,這個方便法要把它放下,你才能見到真實。「故經題中,以大乘為喻」,以大乘做比喻,「以明全經要旨」。大乘是智慧,大乘是般若,全經就是在般若當中流出來的,全經重要的宗旨,宗旨就是修行的理論、方法。通常我們講大乘表智慧,無量壽表德行,莊嚴表相好,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果報果必有因,因是什麼?因就是下面講的,清淨、平等、覺只要你的心清淨、平等、覺,你一定會證得大乘、無量壽、莊嚴大乘無量壽莊嚴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如來智慧,大乘是智慧,德,無量壽是,莊嚴是,智慧德相,說盡了。這部經說的什麼?就說這個。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十六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56




又此者,
當體得名,常遍為義。
體無邊涯,絕諸對待。
橫該十方,豎通三世。
過去無始,未來無終。

無有一法先之,
唯此先於諸法,(如傅大士偈:「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
故強名為


如《涅槃經》云:「所言者,名之為常。」

又云:「所言者,其性廣博,猶如虛空。」



今此經中「大乘」二字,正喻「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淨宗第一義諦。

能念之心,本來是佛,是能乘者大
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

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心,
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心。
能修所修,只是一心。
即心即佛,心佛不二。

又可云,
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佛,
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佛,

自佛他佛,只是一佛。
自他不二,自他宛然。
能所不二,修證不無。
超情離見,強名為

以此為能乘所乘,強名大乘

故經題中,以大乘為喻,以明全經要旨。

◎(九)總釋名題



念佛人功夫標準:妄想雜念少了|都攝六根:六根都控制住,起正用;不起偏邪|心上要放真的|把虛假的放心上,造業,產生變態的幻相:六道十法界|賢公田園的勞作,一聲佛號一聲心:顯明清白,自得心開|淨空老法師

 


念佛人功夫標準:妄想雜念少了|都攝六根:六根都控制住,起正用;不起偏邪|心上要放真的|把虛假的放心上,造業,產生變態的幻相:六道十法界|賢公田園的勞作,一聲佛號一聲心:顯明清白,自得心開|淨空老法師


◈洗濯垢污,即迥脫根塵
◇若融通禪門,則「洗濯垢污」,即「迥脫根塵」;「顯明清白」,是「靈光獨耀」
◈在六根上修,放下執著成見對立
◇修行人不但要放下六塵,還要放下六根、六識
◇在六根上修,眼見色,放下執著、成見、對立:這是起步的功夫,這是真修行
◈六道輪迴:自作自受
◇知道外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修行就是修這個心,不被外面環境染污
◇放在心上就被染污了
◇眼看色,喜歡這個、討厭那個,放在心上,就造輪迴業
◇兩個比重,討厭比喜歡還要過分,那就是:三惡道在前;三善道在後
◇六道輪迴自己製造的:自作自受;與任何人都沒關係
◇怪別人,那是罪加一等
◈六根接觸六塵:清楚明白;如如不動
◇外面的現象你願不願意接受,全在自己:看得清楚、聽得明白;不放在心上,就對了
◇不放在心上是淨業:眼不為色、耳不為音聲染污、欺騙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楚明白,智慧;如如不動,禪定
◇戒定慧在哪裡修?在見色聞聲嗅香嘗味修;離開境界到哪修去?
◈迥脫根塵,轉識成智
◇起心動念,造業;不起心動念,修行,真的修定,迥脫根塵
◇根塵一脫,妄心放下,馬上轉識成智,當家做主用事的,真心
◈顯明清白,是靈光獨耀
◇妄心放下去;真心就現前,真心充滿智慧德能:靈光獨耀
◇顯明清白:我們的自性露出來
◇靈光獨耀:自性的德用露出來,自性本有智慧現前,不再迷失了

  下面,念老集註集得好,「若融通禪門」,跟禪宗合會,「洗濯垢污」,就是禪宗講的「迥脫根塵」。我在《印光大師文鈔》裡面看到老人有一段開示,修行人要放下六塵,不但要放下六塵,還要放下六根、六識。脫就是放下,迥是遠,遠遠的離開它,就這個意思。在哪裡修?在六根上修,眼見色,放下執著,放下成見,放下對立,這是起步的功夫,這是真修行。知道什麼?知道外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修行就是修這個心,不被外面環境染污。垢污就是染污。如果放在心上就被染污了,放在心上,我們眼看色,喜歡這個、討厭那個,放在心上就造輪迴業,你喜歡那個,那是三善道,你討厭的那些是三惡道。兩個比重,如果討厭的比喜歡的還要過分,那就是三惡道在前,三善道在後六道輪迴自己製造的,真正是自作自受,與任何人都沒關係,不能不知道。如果還得怪別人,那是罪加一等,罪上加罪,錯了。外面的現象你願不願意接受,全在自己看得清楚、聽得明白,不放在心上就對了不放在心上是什麼?淨業,心地清淨,沒有被它染污。眼不為色染污,不受色欺騙;耳不為音聲染污,不為音聲欺騙;鼻對的是香,舌對的是味,身對的是觸。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智慧;如如不動,不受染污、不受動搖,那是禪定。所以戒定慧在哪裡修?在見色聞聲、嗅香嘗味,在這裡頭修。離開這個境界到哪裡修去?沒地方修。起心動念,造業;不起心、不動念就是修行,你就真的修定,這就是宗門講的迥脫根塵根塵一脫,妄心放下,馬上轉識成智,當家做主用事的是誰?真心。妄心放下去,真心就現前真心充滿智慧,充滿德能,「靈光獨耀」。「顯明清白」,我們的自性露出來,自性的德用露出來靈光獨耀就是作用,自性起作用。靈光是智慧,自性本有的智慧現前,不再迷失了。這是融會在禪宗。

◈都攝六根:六根控制住,起正用
◇都攝六根:六根都控制住,起正用;不起偏邪
◇十法界裡面菩薩做到了;阿賴耶用得正,也就是嚴持戒律、清淨無染:相似即佛
◈用真心就是真佛;用妄心叫造業
◇用真心就是真佛:不分別執著起心動念
◇阿賴耶沒轉過來,還是用妄心,分別、執著、落印象:這叫造業
◈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天下太平
◇賢公真做到了,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人人都像他那樣,天下太平
◇兄弟姐妹相親相愛,這個要父母教得好:他慢慢明理,他能保持
◇這對父母叫盡孝;兄弟不和,這大不孝

  「會歸淨宗,則都攝六根」,六根都控制住,起正用,不起偏邪。誰能做到?十法界裡面菩薩做到了,佛做到了。雖然做到,很像佛,很像菩薩,大乘教裡面沒有承認他是真菩薩、他是真佛。為什麼?他依舊用阿賴耶。阿賴耶用得正,也就是嚴持戒律,清淨無染,清淨比丘也能做到,這個叫相似即佛,很像佛。他如果用真心就是真佛,可惜阿賴耶沒轉過來,還是用妄心。阿賴耶就是分別、執著、落印象,第六的分別,第七的執著,第八落印象,這叫造業。我們學佛的,誰能做到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誰能做到?能做到就成佛了,是真佛,不是相似即佛。有,我們看到海賢老和尚他真做到了,他跟任何人相處,我們常說的,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他不但做到,他做到了究竟圓滿。人人都像他那樣,天下太平,人與人之間沒事,非常和睦,相親相愛,像兄弟姐妹一家人一樣的。兄弟姐妹什麼時候看那個相親相愛?沒有成年,應該是什麼?大概十四、五歲之前,相親相愛。長大之後,他有他的想法,每個人想法、看法不一樣。十四、五歲差不多,兄弟姐妹多,我看到一家人,兄弟姐妹七個,相親相愛。這個要父母教得好,為什麼?父母教好了,他慢慢明理,他能保持。中國傳統教育是保持一生都要相親相愛,不生變化,這對父母叫盡孝。兄弟不和,父母最痛心,這大不孝,現在人不懂。

◈念佛法門裡頭有禪、有密
◇念佛法門裡頭有禪、有密,沒有不包含的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都攝六根,是洗濯垢汙
◇淨念相繼、自得心開,是顯明清白
◇洗濯垢污是斷煩惱,修行;顯明清白是明心見性,證果
◈念佛人功夫標準:妄想雜念少了
◇一聲佛號一聲心,念佛即是始覺合本
◇我們今天念佛,始覺合不了本:我們的心是染污、不平的,是妄心;不是真心
◇念了幾十年,還是妄想雜念很多,叫功夫不得力
◇念佛人要以這個為標準:妄想少了,雜念少了
◇確實少了,但是還有;還要繼續努力,要不斷放下

  從這個地方看,我們知道念佛法門裡頭有禪,念佛法門裡面有密,沒有不包含的。「則都攝六根是洗濯垢汙淨念相繼、自得心開,是顯明清白」。顯明清白是見性,明心見性。洗濯垢污是斷煩惱,這個是修行。顯明清白是證果,你看自得心開,開悟了。「蓋一聲佛號一聲心,念佛即是始覺合本。」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今天念佛,始覺合不了本,是什麼原因?我們的心是染污的,是不平的,是妄心,不是真心。所以我們念了幾十年,還是妄想雜念很多,換句話說,叫功夫不得力念佛人要以這個為標準,妄想少了,雜念少了確實是少了,但是它還有,還要繼續努力,要不斷放下

◈知事少時煩惱少
◇我的妄想、雜念比人少:五十年不看電視、報紙,與外面境界統統斷絕
◇知事少時煩惱少:我沒有手機電話,你找不到我;跟大家見面就是在電視、網路上
◈田園勞作,一聲佛號一聲心
◇我不能住大廟:沒那麼大定功、智慧
◇廟愈大,人愈多,從早到晚應酬
◇賢公能住小廟幾十年:他有禪定、有真實智慧
◇環境好,窮鄉僻野,人跡罕至,便於清修
◇賢公的農田就是他的道場:田園的勞作,一聲佛號一聲心;顯明清白,自得心開
◈念佛即是始覺合本
◇念佛就是始覺合本,本覺出現了,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淨土叫理一心不亂

  我的妄想、雜念比人少,這個很明顯。什麼原因?五十年不看電視、不看報紙、不看雜誌,與外面境界統統斷絕,古人講「知事少時煩惱少」。我沒有手機,沒有電話,你找不到我,跟大家見面就是在電視、網路畫面上,這個道理要懂。我不能住大廟,什麼原因?我沒有那麼大的功夫,沒有那個定功,沒有那個智慧廟愈大,人愈多,從早到晚應酬,這個我沒辦法。海賢能住小廟幾十年,他有禪定的功夫,有真實智慧,我的小廟跟他比比不上,他的環境好,窮鄉僻野,人跡罕至,便於清修田園的勞作,一聲佛號一聲心,那是他的道場,他工作在那念佛,佛號沒間斷。收成的糧食可以維持生計,道場沒有香火、沒有供養,他能活得下去,他的農田就是他的道場,這些道理我們要懂。他的顯明清白,自得心開,他有那麼好的環境。一聲佛號一聲心,用在海賢和尚身上恰到好處。念佛就是始覺合本,本覺出現了,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淨土叫理一心不亂,他證得了。我們看到了,我們要深信不疑,應該認真努力學習。

◈悲智療苦
◇這一段文字重要,我們很想學到手

  再看底下一段經文,「悲智療苦」,這個分三段。看到這個品題,知道這一段文字重要,我們很想學到手。分三小科,第一小科「調宣」。

◈調眾生,宣妙理

  【調眾生。宣妙理。】

◇調者,和也。眾生者,一切有情也
◇社會動亂災難多,根本原因:居住在地球上眾生不和
◇自己跟自己不和
◇心裡煩躁就是不和,六根不能和睦
◇無情眾生也被有情眾生感染,失去了調和:這是大麻煩
◇宣:把事實真相、來龍去脈、業因果報,講明白,問題才能解決
◈妙理者,實相理體,佛之知見
◇妙理者,實相之理體,亦即《法華》「佛之知見」也
◇把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相,講明白,讓大家覺悟
◇心上要放真的;把虛假的放心上,造業,產生變態的幻相:六道十法界
◇這樁事情只有佛法講得透徹;儒、道、各宗教都在講

  這是經文,經文就六個字。『調眾生,宣妙理』,註解裡頭說,「調者,和也。眾生者,一切有情也」。這一句重要。我們今天社會動亂,地球災難這麼多,根本原因從哪裡來的?居住在地球上這些眾生不和人跟人不和,畜生跟畜生不和,鬼神跟鬼神不和。在人,講到人身,咱們身內,不講身外,我們自身自己跟自己不和,從哪裡看到?心裡煩躁,煩躁就是不和,六根不能和睦。家庭,現在的家庭,夫妻衝突、父子衝突、兄弟衝突,所以引起整個地球上的生物都失去調和,這個事情嚴重。念老註解裡頭所說的眾生,指一切有情眾生。無情眾生,樹木花草、山河大地,現在也被有情眾生感染,失去了調和,這是大麻煩。「」是宣示,必須把這個事實真相、來龍去脈、業因果報,講清楚、講明白,這個問題才能解決。要宣妙理,妙理是什麼?「實相之理體」。不能騙人,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萬法的真相,講清楚、講明白,讓大家覺悟。放在心上要放真的,不能把虛假的放在心上。把虛假的放在心上,心就被染污、就被動搖,那就造業了,產生變態的幻相,這個幻相就是六道輪迴、就是十法界這樁事情確確實實也只有佛法講得透徹。世間有沒有講的?有,在講,在講,各個不同的宗教都在講

◈宣妙理講經教學,調眾生和睦相處
◇宗教不和;宗教裡頭支派也不和;甚至一個寺廟住眾也不和
◇佛法:和就興;不和就衰;衰到極處就滅
◇從我自己做起:他不跟我和;我要跟他和
◇調眾生:求一切有情眾生,都能和睦相處
◇用什麼方法?講經教學:宣妙理

  宗教裡頭不和,再往深處看,同一個宗教它也分支分派,這些支派也互相不和甚至於一個寺廟,住眾幾十人也不和。古聖先賢對這個問題看得很重,告訴我們,關係著佛法的興衰,和,佛法就興,不和就衰了,衰到極處就滅了,所以不能不和。從哪裡做起?從我自己做起,他不跟我和,我要跟他和,這才能把和睦相處落實。也就是此地這兩句話,「調眾生」,調眾生就是求全世界一切有情眾生,都能夠和睦相處,能夠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助合作,能不能做到?能,用什麼方法?講經教學,「宣妙理」。真正能做到,諸位要是細心去觀察,你看得到。

◈老實聽話真幹
◇我這個人好處:有幾分老實
◇老實聽話真幹,一般學生只有三、五分,我還有三十分:所以老師還肯教我
◇完全不聽話、有傲慢心,老師不教:浪費時間精神
◇真正肯學,不教是罪過;不肯學的,可以不教
◈賢公:百分之百真誠恭敬聽話
◇賢公成就是百分之百:百分之百的真誠、恭敬、聽話
◇師父教他一句,九十二年不變;念到功夫圓滿,理一心不亂
◇佛委託他住世表法
◈娑婆障緣太多;你能都通過,了不起
◇娑婆修行一天,抵得極樂修行一百年
◇娑婆世界難修,障緣太多,你能夠都通過,了不起!在極樂的人也未必能通過
◇逆增上緣非常非常之多,你能夠不受影響,所以成就快

  我這個人沒什麼長處,也沒智慧,好處就還有幾分老實。我這跟大家講得很坦白,老實一百分,我只有三十分,我沒有做到五、六十分,我要做到五、六十分,我的成就就不止今天這個樣子。我跟這三個老師,三個老師對我都非常了解,比起現在一般學生,那就好多了。老實聽話真幹,一般學生大概只有三、五分,我還有三十分,所以老師沒有捨棄我,還肯教我。如果完全不聽話的,有傲慢心的,老師不教,他教你沒有用,浪費時間,浪費精神真正肯學,不教,是罪過;不肯學的人,可以不教,不浪費時間,不浪費精神。海賢老和尚成就是百分之百,百分之百的真誠,百分之百的恭敬,百分之百的聽話師父教他一句,九十二年不變,念到功夫圓滿,理一心不亂來了,委託他住世表法;他要是往生,大概在二十多歲的時候,他就有資格往生了。功夫成片就有資格,見阿彌陀佛,壽命不要了,求佛帶他到極樂世界去,沒有問題,這個例子很多。佛要留他住世,那就是佛門裡所謂的,娑婆世界修行一天,可以抵得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為什麼?極樂世界容易修,娑婆世界難修,障緣太多,你能夠都通過,了不起!在極樂世界的人也未必能通過逆增上緣非常非常之多,你能夠不受影響,所以成就快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九十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90




融通禪門,
洗濯垢污」,即「迥脫根塵」。
顯明清白」是「靈光獨耀」。


會歸淨宗,
「都攝六根」是「洗濯垢汙」。
「淨念相繼」,「自得心開」,是「顯明清白」。


蓋「一聲佛號一聲心」,
念佛即是始覺合本也。



癸二、悲智療苦 分三 子一、調宣

【調眾生,宣妙理。】


調眾生,宣妙理。

調者,和也。
眾生者,一切有情也。

者,示也。
妙理者,實相之理體,亦即《法華》「佛之知見」也。


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乃「宣妙理」也。
令一切有情,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乃「調眾生」也。

◎ 德遵普賢第二



2025年9月24日 星期三

覺門正門自力成就;淨門他力加持|全靠佛力加持;自己要清淨心|念佛必須徹底放下;不徹底就不行|帶業往生:帶舊業;不能帶新業|今天不造,今天能往生|念佛人多;往生的人不多:心不清淨|淨空老法師

 


覺門正門自力成就;淨門他力加持|全靠佛力加持;自己要清淨心|念佛必須徹底放下;不徹底就不行|帶業往生:帶舊業;不能帶新業|今天不造,今天能往生|念佛人多;往生的人不多:心不清淨|淨空老法師


◈覺門正門自力成就;淨門他力加持
◇念佛法門,同於密法,是他力門,屬於果教
◇念佛法門全憑他力,同於密法,都是講清淨心的
◇法門無量無邊;但是走到最後,到達目的地只有三門:覺、正、淨
◇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走覺門,上上根人
◇絕大多數中下根人,走正門,依照經教修行,漸漸向上提升,放下穢土;生到淨土
◇密跟淨土,走淨門,清淨心
◇清淨、平等,就能進來:心淨則佛土淨
◇前面兩門是自力成就;淨門是他力加持
◈全靠佛力加持;自己要清淨心
◇完全靠佛力加持;但是自己要用清淨心:心要不清淨;佛加不上
◇臨命終十念、一念往生:也是清淨心起的作用
◇最後那一念心不清淨,他有夾雜、妄想,他就進不來
◇念佛人多;往生的人不多:心不清淨
◇決定你能不能往生關鍵在此地,所以放下就太重要了

  念佛法門全憑他力,同於密法,密宗也是的,完全要憑佛菩薩、護法神的加持,是他力門,都是講清淨心的法門無量無邊,但是走到最後,到達目的地只有三門。譬如我們香港佛陀教育協會,在這個地球上從四面八方來門路很多,但是到達協會,你能進門,進來只有三個門。這三個門覺、正、淨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走覺門,上上根人;絕大多數中下根人,走的是正門,覺正淨,正門。依照經教修行,漸漸向上提升,放下穢土,生到淨土,走正門,教下的。密跟淨土它走的是淨門,清淨心。我們這個經題上清淨、平等,就能進來心淨則佛土淨前面兩門是自力成就的,淨門是他力加持的,不一樣,完全靠佛力加持。但是自己要用清淨心,所以心淨則佛土淨,心要不清淨,佛加不上臨命終時十念、一念往生,也是清淨心起的作用;他最後那一念心不清淨,他有夾雜、他有妄想,他就進不來。所以念佛人多,往生的人不多,原因是什麼?心不清淨決定你能不能往生關鍵在此地,所以放下就太重要了

◈念佛必須徹底放下;不徹底就不行
◇念佛必須一切放下:往生到極樂,一樣都帶不去
◇帶業往生:帶舊業;不能帶新業
◇今天不造,今天清淨,今天能往生;昨天還造,昨天不能往生
◇淨土法門到最後,放下就是:徹底放下;不能徹底就不行
◇念佛佛力加持;你那個心要清淨、專一:不夾雜,才有感應
◇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冤親債主找不到你:你有護法神保佑

  念佛必須一切放下,往生到極樂世界,一樣都帶不去。淨宗叫帶業往生,是帶舊業,不能帶新業,舊業是過去的。昨天造作的也是舊業,我今天不造,我今天清淨,今天能往生;昨天還造了,昨天不能往生。這個說明,為什麼有人往生,有人不能往生。這個法門到最後,放下就是,徹底放下,不能徹底就不行真正發心念佛,佛力加持,你那個心要清淨,你那個心要專一,決定不能夾雜,才有感應。像《十往生經》裡頭所說的,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阿彌陀佛就派遣二十五位菩薩擁護修行人,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你的冤親債主找不到你,因為你有護法神保佑

◈阿彌陀佛是果:我們用果作因
◇念佛法門,同於密法,是他力門,屬於果教
◇一句阿彌陀佛是果;法藏比丘證得無上菩提,是佛的果號:我們用果作因
◈念公往生前半年,每天念佛十四萬聲
◇黃念公往生前半年,一切放下,一心專念,每天念佛十四萬聲
◇十四萬聲怎麼念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個接著一個
◇念公休息時間四個小時;其他時間都在念佛,拼命念佛。需要這個樣子嗎?做給我們看的
◇二十小時念十四萬聲,不能有妄想夾在裡頭,妄想進不去,半年往生
◇表法給我們看:真正要往生要這個幹法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但念佛法門,同於密法,是他力門,屬於果教」。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果,法藏比丘證得無上菩提,是佛的果號,我們用果作因。所以「行人發心念佛」,我們用追頂念佛的方法,一句接著一句。黃念祖老居士往生之前半年,就是六個月,他告訴我,他一切放下了,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每天念佛十四萬聲。十四萬聲是怎麼念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個接著一個。我做過實驗,十分鐘念一千聲,二十分鐘可以念兩千多聲,一個小時念六千聲佛號,十個小時六萬聲佛號,二十個小時十二萬聲佛號。如果再加得快一點,二十個小時夠了,二十個小時可以念到十四萬聲。老人休息的時間四個小時,二十四小時,四個小時睡眠夠了,其他時間都在念佛,拼命念佛。需要這個樣子嗎?做給我們看的。二十個小時念十四萬聲,不能有妄想夾在裡頭,妄想進不去,沒有雜念、沒有妄想,半年往生。他也是在表法,表法給我們看的,真正要往生要這個幹法

◈往生極樂,一定要信願持名
◇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真有信、願,往生條件就具足了
◇品位高下,是念佛功夫的淺深
◇往生極樂世界,一定要信願持名
◈念佛功夫深:用清淨平等覺念
◇念佛功夫深,一念、十念,都能上上品往生
◇怎麼念的?深心
◇什麼叫深?清淨心深;平等心更深;覺最深
◇用清淨平等覺念,上上品;用平等心念,上中品、上下品;用清淨心念,生方便有餘土,中輩往生
◇功夫成片往生,這是我們一般人都做得到的

  蕅益大師說得最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真有信、真有願,往生的條件就具足了品位高下,生到極樂世界什麼品位,這是念佛功夫的淺深。所以往生極樂世界,一定要信願持名念佛的功夫深,深在什麼地方?他沒有說念佛多少,念佛多少沒說,一念、十念,如果功夫深,都能到上上品往生。一生沒念過佛,最後往生的時候念十聲,他上上品往生,這怎麼念的?深心,什麼叫深清淨心深,平等心更深,覺最深用清淨平等覺念,上上品;用平等心念,上輩,上中品、上下品;用清淨心念,生方便有餘土,中輩往生,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功夫成片往生,這是我們一般人都做得到的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十一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11




但念佛法門,同於密法,是他力門,屬於果教。

行人發心念佛,
仗彌陀本願攝受,威神加被,護持行者,魔不能擾。


如《十往生經》云:「

佛言:
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
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

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
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一)教起因緣



2025年9月23日 星期二

念佛用清淨心;生活用清淨心|清淨心不著相;著相不清淨|真清淨,難|一切法歸一法,這個好修|學賢公九十二年只著彌陀的相:念佛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心裡只有一個真佛;除彌陀什麼都沒有|淨空老法師

 


念佛用清淨心;生活用清淨心|清淨心不著相;著相不清淨|真清淨,難|一切法歸一法,這個好修|學賢公九十二年只著彌陀的相:念佛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心裡只有一個真佛;除彌陀什麼都沒有|淨空老法師


◈極樂叫淨土:心淨則佛土淨
◇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
◇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獲得一念淨心,清淨心
◇極樂世界叫淨土:心淨則佛土淨
◈八萬四千法門,都不能離開清淨心
◇清淨心重要!八萬四千法門,包括淨土在內,都不能離開清淨心:清淨心沒有現前,你的修行功夫不得力
◇清淨心是功夫,也有三輩九品
◈如何得清淨心?一定得放下
◇念佛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
◇真的要放在心上;不是真的決定不放在心上:你的心就清淨
◇心裡只有一尊阿彌陀佛;除這一尊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這叫一念淨心

  我們這個經裡頭,「《三輩往生品》云: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這是世尊在三輩往生品裡面所說的,這幾句話裡頭,最重要的一句就是第一句,獲得一念淨心,這個淨心就是經題上的清淨心。極樂世界叫淨土,祖師大德都告訴我們、提醒我們,「心淨則佛土淨」,可見得清淨心重要!八萬四千法門,包括淨土法門在內,都不能離開清淨心。清淨心沒有現前,你的修行功夫不得力。功夫是什麼?清淨心是功夫。清淨心的程度不一樣,都得清淨心,清淨心也有三輩九品,細分不止。如何得清淨心?一定得放下。像老和尚所說的,念佛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真的要放在心上,不是真的決定不放在心上,你的心就清淨。清淨心,心裡只有一尊阿彌陀佛,除這一尊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這叫一念淨心

◈最後一念阿彌陀佛,決定生淨土
◇發一念心,念於彼佛
◇你到哪一道去:最後一念做決定
◇最後一念貪戀,鬼道去了;瞋恨,地獄道去了;愚痴,畜生道去了;十善五戒,這是人天道
◇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決定生淨土
◇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
◇就像在作夢,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
◈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這個不退轉是圓滿的三種不退轉
❖位不退,絕不會退到凡夫
❖行不退,不退大菩提心,不會退到小乘
◇無上菩提是以度眾生為本願;成就自己在其次:先度眾生後成就自己
◇絕對不會退墮到小乘:小乘是把提升自己放在第一;度眾生放在第二
❖念不退,念念無上菩提,證得究竟佛果
◇自己嚮往無上菩提;自己所做功德統統迴向眾生,希望大家都能證得無上菩提

  「發一念心」,這個一念心是臨命終時,臨命終時最後這個心是念佛,「念於彼佛」。因為最後一念,你到哪一道去,最後一念做決定最後一念是貪戀的念頭,鬼道去了;最後一念是瞋恨,想到的人跟事不如意,起怨恨這一念,地獄道去了;最後一念是愚痴,懵懵懂懂什麼都不知道,糊裡糊塗,畜生道去了;最後一念是十善五戒,這是人天道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決定生淨土。這個人臨命終的時候,他就像在作夢,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跟四十八願相應。這個不退轉不是普通的不退轉,是圓滿的三種不退轉。第一個位不退,他是聖人,絕對不會退到六道當凡夫,多殊勝。第二個行不退,就是不退大菩提心,無上菩提心不退無上菩提是以度眾生為本願,成就自己在其次,先度眾生後成就自己絕對不會退墮到小乘小乘是把提升自己放在第一,度眾生放在第二,這是小乘,大小乘不同的地方在此地,大乘把幫助苦難眾生擺在第一。第三個是念不退,念念無上菩提,證得究竟的佛果,他的目標向著這個。自己嚮往無上菩提,自己所做的這些功德統統迴向眾生,希望大家都能夠證得無上菩提

◈淨心念佛一聲無量功德
◇此明淨心念佛一聲之無量不可思議功德
◇不但念佛用清淨心;日常生活統統用清淨心
◇清淨心不著相;著相不清淨
◈學賢公九十二年只著彌陀的相
◇學賢公九十二年只著彌陀的相:念佛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心裡只有一個真佛;除彌陀什麼都沒有
◈用佛號代替一切法:一切法歸一法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八萬四千法門連阿彌陀佛的相都不著,真清淨:這個難
◇淨宗的方便就是,用一句佛號代替一切法:一切法都把它放下;只有這一法
◇一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都歸一法:這個好修

  下面念老告訴我們,「此明淨心念佛一聲之無量不可思議功德」。念佛要用清淨心,不但念佛用清淨心,日常生活當中要用,工作裡頭要用,待人接物統統用清淨心清淨心是什麼?不著相,著相就不清淨學海賢老和尚,九十二年只著一個相,阿彌陀佛的相,其他的相全沒有。這就是他常常說的,念佛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他心裡面只有一個真的,真佛,除這個真佛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連佛法也放下,「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八萬四千法門裡面,連阿彌陀佛的相都不著,真清淨,這個難,我們做不到。淨宗的方便就是用一句佛號代替一切法,一切法都把它放下,只有這一法,一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都歸一法,這個好修,我們凡夫可以做到。

◈聞名得福
◇大願中有聞名得福願。十方眾生以聞名故,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常修殊勝梵行
◇賢公起心念佛都是大聲;大概十分鐘改小聲念佛;念個十幾分鐘,默念
◇大聲念佛,眾生得福:聽到生歡喜心;壽終之後,得彌陀威神加持,生到有地位財富人家
◇諸根無缺:孩子非常健康沒有疾病;長大之後跟佛有緣,遇到佛法會修行,世間大富長者,佛門護法

  「又大願中有聞名得福願。十方眾生以聞名故,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常修殊勝梵行。」這是聞名得福。所以念佛,老和尚念佛平常的習慣,起心念佛都是大聲,大概念十分鐘,十分鐘、八分鐘,他就改小聲念佛,念個十幾分鐘,默念,不出聲。大聲念佛,聽到這聲佛號,這個眾生就得福,聽到生歡喜心。壽終之後,生尊貴家,得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生到有地位、有財富,生到這種人家諸根無缺,孩子非常健康沒有疾病,長大之後跟佛有緣,遇到佛法他會修行,世間的大富長者,佛門的護法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十九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49




經中《三輩往生品》云:「
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
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此明淨心念佛一聲之無量不可思議功德。


又大願中有聞名得福願。
十方眾生以聞名故,「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常修殊勝梵行」。

又有聞名得忍願,
他方菩薩以聞名故,應時可獲一二三忍,證不退轉。


可證彌陀名號,妙德難思。

◎(六)藏教所攝



2025年9月22日 星期一

執持名號:這個好修|不著相,可難修|靠自力,得離相|靠他力,不離相|不著阿彌陀佛的相;就著貪瞋痴慢、是非人我的相|佛用心像鏡子:照得清楚;沒起心動念|菩提大道全在放下;經教幫助看破|淨空老法師

 


執持名號:這個好修|不著相,可難修|靠自力,得離相|靠他力,不離相|不著阿彌陀佛的相;就著貪瞋痴慢、是非人我的相|佛用心像鏡子:照得清楚;沒起心動念|菩提大道全在放下;經教幫助看破|淨空老法師


◈彼等所種善根。不能離相

  【佛言彼等所種善根。不能離相。】

◈做了之後心裡真有:就感果報
◇你做了之後,心裡頭真有,它就感果報
◇善惡果報都不是真的:自己招感的
◈沒善惡業,天堂地獄面前看不到
◇有沒有天堂地獄?有:自己善業惡業所感召的
◇沒有善惡業,天堂地獄在你面前也看不到
◈信願持名;跟佛相應:佛土自土不二
◇有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有
◇從自分上來說,是我們自己淨業,信願持名變現出來的
◇阿彌陀佛雖然有淨土;我們要沒有信願持名,跟佛不相應,見不到淨土
◇我們有信願持名;跟佛完全相應:佛的淨土就是我們自心淨土,是一不是二
◇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淨土立宗理論: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十方一切佛法,就是「是心是佛」
◇十方眾生依教修行,信願持名,就是「是心作佛」

  修善著修善的相,造惡著造惡的相。你做了之後怎麼樣?心裡頭真有,就有果報,它就感果報。要知道,善惡果報都不是真的,是自己招感的。《感應篇》裡面說得好,所謂禍福的果報,都是自己作善作惡所感召的。有沒有天堂?有。天堂從哪來的?自己善業所感的。有沒有地獄?有。地獄從哪來的?惡業所感召的。你沒有善惡業,你就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在你面前你也看不到有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有。極樂世界從哪裡來的?從自分上來說,也是我們自己淨業變現的,信願持名變現出來的阿彌陀佛雖然有淨土,我們要沒有信願持名,跟他不相應,見不到淨土我們有信願持名,跟他完全相應,他的淨土就是我們自心變現的淨土,是一不是二。所以經論上說得很好,「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淨宗所依據的理論,就是《觀經》上佛說的兩句話,淨土宗立宗的理論,「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十方一切佛法,就是是心是佛,十方世界眾生依教修行,信願持名,那就是是心作佛

◈不著相,難;執持名號,好修
◇靠自力,得離相;靠他力,不離相
◇執持名號:這個好修;不著相,可難修
◇不著阿彌陀佛的相;就著貪瞋痴慢、是非人我的相
◈諸佛如來用心如鏡:十法界沒了
◇夢中現的相,就是你阿賴耶識那些現相,不能控制:阿賴耶種子現行
◇能把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六道輪迴不見了
◇六道輪迴是一場夢;放下,沒完全醒來,還是個夢,十法界的夢境
◇佛真正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了,用心像鏡子一樣:照得清楚;沒起心動念
◇諸佛如來用心像鏡子:十法界沒了;一真法界現前,諸佛實報莊嚴土

  靠自力,還得離相;我們靠他力,不離相。《彌陀經》上告訴我們,「執持名號」,執就是執著,持是保持,絕不失掉,這個好修。我們要把這個放下,不著相,可難修不著阿彌陀佛的相,就著貪瞋痴慢的相,就著是非人我的相,著相的習氣非常嚴重。你晚上作夢,夢中現的相,就是你阿賴耶識裡頭那些現相。晚上睡覺了,不能控制,阿賴耶種子現行,那就是作夢,醒來之後一場空,什麼也沒有。告訴我們,我們什麼時候能把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六道輪迴不見了六道輪迴是一場夢,放下來,清醒了,沒有完全醒來,還是個夢境,十法界的夢境真正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了,用心像鏡子一樣,鏡子你看照外面,照得很清楚,它有沒有起心動念?它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樣樣清楚,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用心像鏡子,這個時候十法界沒有了,一真法界現前了,一真法界就是諸佛的實報莊嚴土。

◈最後的夢醒了;完全融入常寂光
◇沒有起心動念,哪來的實報土?
◇自性清淨心中一法不立
◇無明斷了,不起心動念了,習氣尚存:只要有習氣,就有實報土;習氣斷乾淨,實報土不見了
◇實報土也不是真的,也是一場夢
◇最後的夢醒了;真的境界現前了:常寂光
◇完全融入常寂光,叫妙覺如來:沒有比這個更高的
◇圓教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次住實報土
◇再往上升,實報土不見了;住常寂光:究竟圓滿

  實報莊嚴土怎麼來的?沒有起心,沒有動念,哪來的實報土自性清淨心中一法不立,所以實報土講不通。實報土是無始無明習氣變出來的,無明斷了,不起心不動念了,習氣尚存,只要有習氣,就有實報土。習氣斷乾淨了,沒有了,實報土不見了,所以實報土也不是真的,也是一場夢最後的夢醒了,真的境界現前了,是什麼?常寂光,這個時候完全融入常寂光了,這叫妙覺如來。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他在等覺之上,等覺還住實報土,《華嚴經》上,華嚴圓教初住以上,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住實報土再往上升,實報土不見了,住常寂光,究竟圓滿

◈菩提大道全在放下;經教幫助看破
◇菩提大道全在放下
◇經教幫助看破:看破事實真相,才肯放下;沒有看破,不肯放
◇財色名利得來好不容易,叫我放下?誰聽你的?
◇財色名利不是好東西,你在這上起貪瞋痴慢疑,就永遠搞六道輪迴:六道這麼苦,你也真能受得了!

  這是菩提大道,菩提大道全在放下。為什麼我們要學習經教?經教幫助我們看破就是幫助我們看破事實真相,我們才肯放下沒有看破,不肯放財色名利得來好不容易,你怎麼叫我放下?誰聽你的?佛把它講清楚、講明白了,財色名利不是好東西,你要在這上起貪瞋痴慢疑,就永遠搞六道輪迴。六道這麼苦,你也真能受得了

◈常寂光:無時無處不在;能生萬法
◇佛證得究竟圓滿,常寂光: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能生萬法
◇整個宇宙從常寂光裡變現的,絕對沒有超越常寂光
◇雖變現,沒人認識、沒人知道,完全沒有覺察
◈從六道十法界實報土醒過來
◇我們所覺察的,全是虛妄的幻相:就像夢中現的相一樣
◇眼前見的相,跟夢中是一不是二
◇醒過來,六道假的;再醒過來,十法界假的;最後徹底醒過來,實報莊嚴土也是假的:都不可以留戀;都應當放下

  佛證得究竟圓滿,究竟圓滿就是常寂光,常寂光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常寂光能生萬法整個宇宙從哪裡來的?常寂光裡頭變現出來的,絕對沒有超越常寂光雖變現出來,人不認識,沒有人認識,沒有人知道,對它完全沒有覺察我們所覺察到的、領會到的,全是虛妄的幻相,就像作夢的時候,夢中現的相一樣,我們眼前見的相跟夢中是一不是二。醒過來知道夢是假的,我們就能想到,我們如果醒過來,六道是假的,再醒過來,十法界也是假的,最後徹底醒過來,實報莊嚴土也是假的,都不可以留戀,都應當放下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九九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0-0599






2025年9月21日 星期日

沒有淨土:六道苦難眾生度不了|超越六道要斷見思;不是伏|斷要有定、有慧|伏只有定;沒有慧|用真心就是真佛|用妄心不算真佛|這樁事情每個人不知道幹多少次:又爬上去又掉下來,在六道裡無量劫了|淨空老法師

 


沒有淨土:六道苦難眾生度不了|超越六道要斷見思;不是伏|斷要有定、有慧|伏只有定;沒有慧|用真心就是真佛|用妄心不算真佛|這樁事情每個人不知道幹多少次:又爬上去又掉下來,在六道裡無量劫了|淨空老法師


◈阿彌陀佛為六道眾生建立極樂
◇四十八大願,初先為凡夫,後兼為三乘聖人
◇阿彌陀佛為什麼人建立極樂世界?六道眾生為主;三乘聖人想學淨土也歡迎
◇我們在末法時期遇到淨土法門,真正是當機:我們一生當中決定成就

  阿彌陀佛為什麼人建立西方極樂世界的?是為六道眾生,以這個為主,三乘聖人想學這個法門也歡迎,也不拒絕,主要是六道眾生。我們在末法時期遇到這個法門,真正是當機,這個法門我們一生當中決定成就

◈沒有淨土:六道苦難眾生度不了
◇淨土宗意:本為凡夫;兼為聖人也
◇本、兼要認識
◇此說之要妙,在於直顯如來度生無盡之悲願,掃盡凡夫退怯之心,普令正信此法,發心念佛。乘佛願力,悉得往生也
◇沒有淨土法門,六道苦難眾生度不了
◇展開《大藏經》,無論哪部經、哪個法門,我們都感覺非常困難:要斷煩惱
◈六道裡爬上去掉下來多少次了
◇要出六道就要斷煩惱,要慢慢向上提升
◇四王、忉利全靠上品十善;夜摩以上要修禪定,不到家
◇定功要修成,就到色界;不在欲界,到初禪天去了;再四空天
◇每一層定功都要能夠伏住煩惱;伏到最後真正斷了,才能出六道輪迴
◇不能斷,縱然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四空天最高一層,依舊要往下墮落
◇這樁事情每個人不知道幹多少次:又爬上去又掉下來,在六道裡無量劫了

  「故知淨土宗意」,淨土宗的意思,「本為凡夫,兼為聖人也」。這個本、兼要認識,就是度六道眾生而示現的。「此說之要妙」,這個說法,要是重要,妙是微妙,「在於直顯如來度生無盡之悲願」。沒有這個法門,六道苦難眾生度不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除這個法門之外,經典留下來不少,古大德把它編成一部叢書《大藏經》,我們展開《大藏經》,無論哪部經,無論哪個法門,我們都感覺非常困難。為什麼?要斷煩惱。我們也很想斷煩惱,斷不掉。為什麼斷不掉?在六道的時間太長了,無量劫來在六道裡頭輪迴,出不來。要出六道就要斷煩惱,要慢慢向上提升。你看我們今天在人道,必得要修上品十善,還要修禪定,才能生欲界天。欲界天下面兩層,四王、忉利全靠上品十善,夜摩以上要修禪定,有一點定功,不到家定功要修成就到色界去了,不在欲界了。欲界上面有四層天,夜摩、兜率、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愈往上面去,定力的功夫愈強,但是都沒有得到初禪,如果修到初禪,他就不在欲界,到初禪天去了。再向上,二禪、三禪、四禪,再四空天。每一層定功都要能夠伏住煩惱,他沒斷,伏煩惱而已,伏到最後真正斷了,才能出六道輪迴。如果要不能斷,縱然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四空天最高的一層,依舊要往下墮落這樁事情,我們深深相信我們每個人不知道幹多少次,爬到最後掉下來,慢慢又爬上去又掉下來,我們在六道裡頭無量劫了

◈超越六道輪迴要斷見思
◇跟著佛學,才有把握超越六道
◇超越六道輪迴要斷見思煩惱
◇斷要有定、要有慧;伏只有定,沒有慧:世間禪定跟出世間禪定不一樣的地方
◇超越六道就是阿羅漢,生到聲聞法界
◇見思習氣斷了,辟支佛
◈塵沙煩惱習氣斷盡,相似即佛
◇塵沙煩惱斷掉就升等了,十法界裡的菩薩,沒見性
◇塵沙煩惱習氣斷盡了,十法界裡面的佛,相似即佛

  必須要跟著佛學,才有把握超越六道輪迴,佛告訴我們,超越六道輪迴要斷見思煩惱,要斷,不是伏,剛才給諸位講的,色 界天、無色界天是伏煩惱,沒斷。斷比伏更難,斷要有定、要有慧,伏只有定,沒有慧,這就是世間禪定跟出世間禪定不一樣的地方。就縱然證得阿羅漢果,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六道就是阿羅漢,在佛法裡有一點小成就,生到哪裡?生到十法界裡頭聲聞法界。在這個裡頭還得要修,往上修,聲聞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的習氣沒斷,他在聲聞法界斷習氣。見思習氣斷了,向上提升,辟支佛,他升等了,從阿羅漢升一等到辟支佛,辟支佛是見思煩惱斷了,習氣也斷了。這個時候修什麼?塵沙煩惱,塵沙煩惱斷掉他就升等了,他是菩薩了,十法界裡面的菩薩,沒見性。在菩薩這個階段當中,要斷塵沙煩惱的習氣,塵沙煩惱習氣斷盡了,他在十法界成佛了,十法界裡面的佛。天台大師就是智者大師,說六即佛,這個佛叫相似即佛,就是十法界的佛,叫相似,不是真的。

◈用真心就是真佛
◇用妄心不算真佛:佛經講的全做到,沒見性,相似即佛
◇無明破了,不起心不動念,到一真法界,見性了,圓教初住菩薩

  什麼樣是真的?用真心就是真佛用妄心不算真佛,但是他很像佛,也就是佛在經教裡講的他全做到,但是怎麼樣?沒開悟,沒有見性,所以叫相似即佛。他要修什麼?你看相似即佛不錯,見思煩惱包括習氣,塵沙煩惱包括習氣,統統斷盡了,他現在要斷的,無明,要破無明,無明破了,無明破了是什麼?不起心不動念。這個位次上起心動念,就是十法界的佛,他還有起心動念,必須把起心動念斷掉,他就脫離十法界了。他到哪裡去了?他到一真法界去了,見性了,就是中國禪宗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到一真法界,也就是實報莊嚴土。我們從《華嚴經》說,是圓教初住菩薩,無明斷了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十六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36




如元曉云:『

四十八大願,
初先為凡夫,
後兼為三乘聖人。』


故知淨土宗意,
本為凡夫,
兼為聖人也。」


此說之要妙,
在於
直顯如來度生無盡之悲願,
掃盡凡夫退怯之心,

普令正信此法,發心念佛。
乘佛願力,悉得往生也。

◎(五)所被根機



2025年9月20日 星期六

一心就是佛|一心是圓滿覺悟;二心就迷了;三心就迷得重了|三心二意凡夫全體是迷;佛全體是覺|迷放下,覺就現前;不必去求覺|覺是現成的:覺是不生不滅;迷是有生有滅|所以覺是真;迷是假|淨空老法師

 


一心就是佛|一心是圓滿覺悟;二心就迷了;三心就迷得重了|三心二意凡夫全體是迷;佛全體是覺|迷放下,覺就現前;不必去求覺|覺是現成的:覺是不生不滅;迷是有生有滅|所以覺是真;迷是假|淨空老法師


◈一心最為第一:一其心者諸善隨之
◇諸善之中,獨有一心最為第一。一其心者,諸善隨之
◇想修善積德修福:最大的善果是成佛;其次的大果是生天
◇你真正修到一心,那就諸善隨之:世出世間所有善法都從這生出來了
◇一心是真心:真心生萬萬善也不止
◇妄心生煩惱:妄心生的是善惡之善;不是真善
◇善惡之善,果報是三善道,是六道輪迴裡頭的
◇一心的善不可思議:一心的善是諸佛如來現身說法遍滿法界,哪裡有緣就到哪去教化

  「諸善之中,獨有一心最為第一一其心者,諸善隨之。」所以我們相信這句話是問答,答國王所問的。在這個社會,現在也有不少環境很好的、富裕的人家,想修善,想積德修福,怎麼做才能得真正的善果,甚至於得很大的善果?最大的善果是成佛,其次的大果是生天。那先比丘說,獨有一心最為第一,不需要花費金錢,你真正修心修到一心,那就諸善隨之,世出世間所有的善法都從這生出來了。從哪裡?從一心,一心是真心真心生萬善,萬萬善也不止妄心生煩惱,妄心裡面生的善是善惡之善,不是真善善惡之善的果報是在三善道,惡,果報在三惡道,這是善惡之善,是六道輪迴裡頭的。一心的善不是這個,一心的善不可思議,一心的善是諸佛如來現身說法遍滿法界,哪裡有緣就到哪裡去教化,這個功德果報不可思議。

(中略)

◈第一善就是一心,沒妄想分別執著
◇獨有一心最為第一
◇第一善就是一心,就是心裡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第一心,一心
◈一心就是往生淨土的真因
◇這樣的人只要念一聲佛號,就能感動阿彌陀佛來接引他,而且隨時可以去
◇阿彌陀佛一心;他也一心:心心相印
◇到達極樂地位是:實報土法身菩薩

  一其心者,諸善隨之;獨有一心最為第一。什麼是第一善?第一善就是一心,就是心裡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第一心,這叫一心。這個一心就是往生淨土的真因這樣的人他只要念一聲佛號,就能感動阿彌陀佛來接引他,而且隨時可以去,他條件具足。為什麼?阿彌陀佛一心,他也一心,心心相印,這麼個道理。到達極樂世界他是什麼地位?他是實報土裡面法身菩薩

(中略)

◈一心就是佛:佛全體是覺
◇即此一心,全體是佛。又此一心,即定中之定故,即菩薩念佛三昧故,即達摩直指之禪故
◇什麼是佛?一心就是佛
◇一心是圓滿的覺悟;二心就迷了;三心就迷得重了
◇三心二意是凡夫,全體是迷;佛全體是覺
◇所以我們要皈依佛:從迷要回歸到覺
◇迷是自己;覺也是自己
◇迷放下,覺就現前;不必去求覺
◇覺是現成的:覺是不生不滅;迷是有生有滅
◇所以覺是真的;迷是假的
◇自性能生萬法:整個宇宙是自性變現出來的
◇學佛,對於佛這個字要有清楚的概念,才不至於誤會搞錯了

  底下引用蓮池大師《疏鈔》說,「《彌陀疏鈔》曰:即此一心,全體是佛。又此一心,即定中之定故,即菩薩念佛三昧故,即達摩直指之禪故。」蓮池大師這一句說得好,什麼是佛?一心就是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心是覺悟,圓滿的覺悟,二心就迷了,三心就迷得重了。我們這個世間成語常講「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凡夫,不是佛,全體是迷佛全體是覺所以我們要皈依佛,從迷要回歸到覺。迷是自己,覺也是自己,只要把迷放下,覺就現前,不必去求覺覺是現成的。覺是不生不滅的,迷是有生有滅的,所以覺是真的,迷是假的。六祖開悟時說了五句,第一句「本自清淨」,第二句「本不生滅」,第三句「本自具足」,第四句「本無動搖」,第五句「能生萬法」,整個宇宙從哪來的?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學佛,對於佛這個字要認識清楚,要有清楚的概念,才不至於誤會,不至於搞錯了

(中略)

◈佛是智慧、覺悟
◇佛是智慧、覺悟的意思:智慧是體;覺悟是用
◇覺裡面講三種: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智裡頭講三種: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二足尊:智慧、福報圓滿
◇不要佛,就是不要智慧、不要福報
◇老祖宗聽到佛歡喜:要智慧、要福報
◇現在人聽到佛就討厭忌諱:不要福報、不要智慧
◇有福有慧,那是極樂世界
◇大乘能幫助社會化解衝突,帶來安定和諧、幸福美滿

  佛是智慧的意思、是覺悟的意思智慧是體,覺悟是用,有體有用。覺裡面講三種: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智裡頭也講三種: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所以它的意思很豐富,找不到適合的字來翻,用音譯,再加以解釋。它是智慧,它是覺悟,在三皈依裡面,這個誓詞裡頭叫二足尊,就是福慧圓滿,智慧、福報圓滿不要佛,就是不要智慧,也不要福報,不就這個意思嗎?古時候老祖宗聽到這個歡喜,完全接受,老祖宗要智慧、要福報。現在社會的人他不要,聽到佛就討厭,提到佛好像有忌諱;換句話說,現在人不要福報,也不要智慧,受苦受難。有福有慧,那是極樂世界。湯恩比的話說得不錯,大乘能幫助這個社會化解衝突,帶來安定和諧,帶來幸福美滿,這不是假的。

(中略)

◈一心就見到:此方即淨土
◇即此一心,全體是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即心是佛,即佛是心
◇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
◇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
◇我們這就是極樂;極樂就是我們這:一心就見到了
◈如何保持第一念:就叫功夫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作用,沒有起心動念;聽得清清楚楚:這叫佛知佛見,這人就是佛
◇第一念沒分別;第二念就有分別;第三念就起執著:這就迷了
◇如何保持第一念,這就叫功夫

  蓮池大師說,「即此一心,全體是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即心是佛,即佛是心。中峰禪師在《三時繫念法事》裡面說了兩句話,說得好,「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禪宗祖師說的;還說了兩句,接著說的,「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我們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什麼時候見到?一心就見到了。換句話說,大乘教裡頭佛常常教導我們,我們從早到晚,六根緣六境,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第六意識思想,想過去想未來、想近想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作用,不起心、不動念看得清清楚楚,沒有起心動念聽得清清楚楚,這叫佛知佛見,這人就是佛。在什麼時候?大乘教講得好,第一念。第一念的時候沒分別,第二念就不行,第二念就有分別;第三念就起執著,這就迷了。一有分別就迷,起心動念就迷。所以如何保持第一念,這就叫功夫

(中略)

◈一心一念,清淨信心:保證你往生
◇念佛第一樂:有佛力加持,法喜充滿,心裡生智慧不生煩惱;對於一切事理、人事物看得清楚明瞭,一心求往生
◇把佛放在心裡;把心裡垃圾,妄想雜念、是非人我清除乾淨,恢復到清淨心、平等心,就是一心一念,這叫清淨信心:這個心就保證你往生

  念佛第一樂,有佛力加持,法喜充滿,心裡生智慧不生煩惱,對於一切事理,人事物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瞭瞭,一心求往生。要把佛放在心裡,把心裡面的垃圾清除乾淨,妄想清除掉,雜念清除掉,是非人我清除掉,恢復到清淨心、平等心,就是一心一念,這叫清淨信心,這個心就保證你往生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六五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0-0465




《那先經》云:「
諸善之中,獨有一心,最為第一。
一其心者,諸善隨之。」


《彌陀疏鈔》曰:「
即此一心,全體是佛。

又此一心
即定中之定故,
即菩薩念佛三昧故,
即達摩直指之禪故。」

◎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