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1日 星期四

我們修學最大的難關:起心動念|大光明藏:想不出來|第六意識範圍很窄小,包不過它;它太大了:這就是無所有、不可得|應緣現相是生心;雖然生心,沒有念頭|不生不滅,叫涅槃;除自性之外全是生滅法|淨空老法師

 


我們修學最大的難關:起心動念|大光明藏:想不出來|第六意識範圍很窄小,包不過它;它太大了:這就是無所有、不可得|應緣現相是生心;雖然生心,沒有念頭|不生不滅,叫涅槃;除自性之外全是生滅法|淨空老法師


◈不生不滅,叫涅槃
◇自性不生不滅;除自性之外全是生滅法
◈道,謂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
◇道義云何,謂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
◇佛法這個道路就是幫助我們回歸自性
◇覺悟了,阿賴耶就是自性:阿賴耶就是自性帶著迷變現出來的妄心
◇阿賴耶跟自性一樣大,沒有邊際
◇迷了叫阿賴耶,悟了叫自性
◇明心見性能往涅槃城,涅槃城就是常寂光淨土
◇往生極樂最高境界就是回歸常寂光
◈通至佛果,故名道
◇佛道:用這個方法幫助你成佛
◈涅槃之體,排除諸障,無礙自在
◇涅槃之體,排除諸障,無礙自在,謂之道
◇涅槃之理體,就是淨宗講的常寂光,儒家講的明德
◇它沒有障礙,真正得大自在,這叫道
◇雖然無礙自在;能現一切相:遇到緣它起作用
◇雖起作用,永遠是無住生心、生心無住:它永遠自在
◇今天這個地球這麼混濁:從常寂光出現的,體是常寂光
◇常寂光能隨一切眾生的心願,你想什麼它現什麼:從極樂世界到阿鼻地獄,它統統能現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無礙自在

  涅槃是比喻,涅槃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不生不滅,叫涅槃。什麼不生不滅?自性不生不滅,除自性之外全是生滅法,只有自性不生不滅。所以佛法這個道路就是幫助我們回歸自性,明心見性。心是阿賴耶,阿賴耶迷了;如果覺悟了,阿賴耶就是自性,阿賴耶就是自性帶著迷變現出來的妄心阿賴耶有多大?跟自性一樣大,沒有邊際。迷悟,迷了叫阿賴耶,悟了叫自性明心見性能往涅槃城,涅槃城在淨土宗就是常寂光淨土往生極樂世界最高的境界就是回歸常寂光。「又《華嚴大疏十八》曰:通至佛果,故名道。」佛道就是用這個方法幫助你成佛。第二個意思,「二者,涅槃之體,排除諸障,無礙自在,謂之道。」這第二個意思。涅槃之體、相、用,佛家講體相用,體是理體,相用是從體起用。理就是淨宗講的常寂光儒家《大學》裡面所講的明德,這都是從體上說的。中國古人常講「本性本善」,都是從體上講的。它沒有障礙,無礙自在,真正得大自在,這叫道雖然無礙自在,自在能現一切相,遇到緣它起作用雖起作用,像《金剛經》上說的,永遠是無住生心、生心無住,這個要知道,就是說它永遠自在。你看看,我們今天這個六道輪迴,今天這個地球上這麼混濁,從哪裡出現的?從常寂光出現的,體是常寂光常寂光能隨一切眾生的心願,你想什麼它就現什麼,無量智慧,無量功德,無量的能量,無量的相好,從極樂世界到阿鼻地獄,它統統能現,真的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無礙自在,這是道。

◈不可以形名得;不可以有心知
◇涅槃之為道也:寂寥虛曠,不可以形名得;微妙無相,不可以有心知
◇無法形容,它真能起作用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雖生萬法,它的形狀、名字得不到
◇不可以有心知:它不起作用時,微妙無相,一片光明,稱為大光明藏
◇大光明藏:想不出來
◇第六意識範圍很窄小,包不過它;它太大了:這就是無所有、不可得
◇無所有、不可得,就得放下
◇不但放下,想都不能想,這叫無住生心
◇應緣現相是生心;雖然生心,沒有念頭:自然的
◇好比擊鼓,鼓捶下去鼓響,鼓沒有念頭:自性現相亦如是
◈我們修學最大的難關:起心動念
◇阿賴耶起心動念;自性不起心不動念
◇我們修學最大的難關,就是阿賴耶的障礙,起心動念
◇什麼時候練到不起心不動念,恭喜你,見性了

  《涅槃無名論》這上面說的,「夫涅槃之為道也,寂寥虛曠,不可以形名得。微妙無相,不可以有心知。」微妙無相,不可以有心知,這兩句話,不可以形名得,沒有辦法說出來,無法形容,它真能起作用。這一段話就是六祖大師所說的末後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雖生萬法,不可以形名得,你得不到它,它的形狀,它的名字得不到。微妙無相,不可以有心知,它不現相的時候,不起這個作用的時候,微妙無相,一片光明,大乘經上稱之為大光明藏,用這四個字來形容,大光明藏。能不能想?想不出來,你的思想第六意識,範圍很窄小,包不過它,它太大了。這個就是不可得,無所有,不可得。無所有、不可得就得放下,不但放下,想都不能想,這叫無住生心。真正無住,應緣現相是他生心,他雖然生心,心裡沒有念頭。如果以為心裡有個念頭,那就錯了,是自然的。經上有比喻,好比我們擊鼓,我們鼓捶下去,鼓的聲音響,鼓它有沒有念頭,你敲我我要響一下?沒有。敲鐘亦如是,自性現相亦如是,它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妄心,阿賴耶起心動念,自性不起心不動念我們的修學最大的難關,就是阿賴耶的障礙,起心動念什麼時候練到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恭喜你,你見性了,到不起心不動念就見性。

◈求定,才能夠入門
◇不起心不動念是大定:自性本定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自性沒動過、沒搖晃過
◇所以要求定,才能夠入門
◇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在修禪定
◇念佛、讀經也是在修禪定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部經,不要改,天天念,念上幾千、幾萬遍,豁然開悟
◇不要想經的意思;只要字沒念錯,句子沒漏掉
◇目的是叫你得定:得定是心裡沒有妄念、雜念
◇把雜念妄想念掉:目的是在三昧
◇三昧得定,定到一定程度,不定碰到什麼緣,豁然開悟
◇什麼根性,用什麼方法:對了根性容易修、容易成就

  不起心不動念是大定,是什麼?自性本定。惠能大師的第四句,「何期自性,本無動搖」。自性沒動過,沒有搖晃過,本定。所以要求定才能夠入得了這個門。換句話說,八萬四千法門,實在講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都在修禪定念佛的方法也是在修禪定,讀經的方法也是在修禪定。知識分子喜歡讀書,佛菩薩、祖師教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部經,不要改,就這一部經天天念,念上幾百遍、幾千遍、幾萬遍,豁然開悟了。不要想經的意思,只要字沒念錯,句子沒有念漏掉,就行了。念到會背那是自然的,那是副作用,目的不是叫你背誦的,目的是叫你得定。得定是什麼?心裡沒有妄念、沒有雜念,就這個意思。把雜念妄想念掉,豁然開悟,就起作用了。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在修禪定,海賢老和尚一句佛號念了二十年得定,得定才開悟,叫念佛三昧;我們念《華嚴經》,叫華嚴三昧;念《法華經》,叫法華三昧,目的是在三昧。三昧得定,定到一定的程度,不定碰到什麼緣,豁然開悟,目的達到了。我們是什麼根性,用什麼方法,對了根性容易修,容易成就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三六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36




【道】(術語)
能通之義。

大要有三種:

一有漏道,
善業通人使至善處,惡業通人使趣惡處,故善惡二業謂之道。
所至所趣之處亦名為道,如地獄等之六道是也。

淨土論註上曰:「
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是果,酬如是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為道。」

大乘義章八末曰:「
所言道者,從因名也。善惡兩業,通因至果,名之為道。地獄等報,為道所詣,故名為道。」


二無漏道,
七覺八正等法,能通行人使至涅槃,故謂之道。
又行體虛融無礙,故為通之義。以通故,名為道。如道諦,道品,聲聞道,佛道等。梵言菩提是也。

大乘義章十六曰:「
諸行同體,虛融無礙。名之為通。通故名道。」

三論玄義曰:「
至妙虛通,目之為道。」

俱舍論二十五曰:「
道義云何,謂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

法界次第中之下曰:「
道以能通為義,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為道。」

華嚴大疏十八曰:「
通至佛果,故名道。」


三涅槃之體,
排除一切障礙,無礙自在,謂之道。

涅槃無名論曰:「
夫涅槃之名道也。寂寥虛曠,不可以形名得。微妙無相,不可以有心知。」

淨土論註下曰:「
道者,無礙道也。」

大乘義章曰:「末伽。」Mārga

梵語雜名曰:「末唎識。」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024年7月10日 星期三

法身: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法身每個人都有;就是不認識|把肉身當自己;把法身忘記|開悟的人知道:我這個生滅身,跟不生不滅的自性,是一不是二|自性本具無量功德,這個無量就是整個宇宙|淨空老法師

 


法身: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法身每個人都有;就是不認識|把肉身當自己;把法身忘記|開悟的人知道:我這個生滅身,跟不生不滅的自性,是一不是二|自性本具無量功德,這個無量就是整個宇宙|淨空老法師


◈最真實的利益:在菩提心裡頭
◇不可思議四十八願。四十八,一一願皆具不可思議德故
◇善導大師在四十八願裡頭選出五條最重要的
◇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利益裡最真實的利益:在菩提心裡頭
◈法身: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
◇佛的智慧為什麼那麼大?法身菩薩跟佛好像差不多:明心見性了
◇什麼叫法身?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
◇法身每個人都有,從來沒有離開過,就是不認識
◇把肉身當自己;把法身忘記:著相了
◇開悟的人知道:我這個生滅身,跟不生不滅的自性,是一不是二
◈自性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自性本具無量功德:這個無量就是整個宇宙,整個宇宙是我自己心變現出來的
◇從整個宇宙來看,你就能慢慢體會到自性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這個下面說得好,「又曰不可思議四十八願。四十八,一一願皆具不可思議德故」,這句重要,願願都具足不可思議的功德,不止五個。善導大師在四十八願裡頭選出五條最重要的,那就是「定成正覺」,第十二願;十三,「光明無量」,光明是智慧。所以惠能大師開悟,第三句說「本自具足」,具足什麼?第一就是具足光明無量,第二個具足壽命無量這是利益裡頭最真實的利益。在哪裡?在菩提心裡頭佛的智慧為什麼那麼大?菩薩的智慧,法身菩薩跟佛好像差不多,為什麼?明心見性了。明心見性就叫法身菩薩,為什麼?他證得法身了。什麼叫法身?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這就是法身。我們每個人都有,從來沒有離開過,就是不認識把這肉身當作自己,把法身忘記,著相了開悟的人知道,我這個生滅身跟不生不滅的自性是一不是二,他真正相信自性本具無量功德,這個無量就是整個宇宙,整個宇宙是我自己心變現出來的。所以你從整個宇宙來看,你就能慢慢體會到自性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O六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06




四十八願不要了,專念十八願,行不行?|會的人行;不會的人不行|四十八願每一願都具足其他四十七願,這叫會|四十八願互融互入,一一皆是超世之願|淨空老法師

 


四十八願不要了,專念十八願,行不行?|會的人行;不會的人不行|四十八願每一願都具足其他四十七願,這叫會|四十八願互融互入,一一皆是超世之願|淨空老法師


◈最真實的利益:在菩提心裡頭
◇不可思議四十八願。四十八,一一願皆具不可思議德故
◇善導大師在四十八願裡頭選出五條最重要的
◇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利益裡最真實的利益:在菩提心裡頭
◈法身: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
◇佛的智慧為什麼那麼大?法身菩薩跟佛好像差不多:明心見性了
◇什麼叫法身?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
◇法身每個人都有,從來沒有離開過,就是不認識
◇把肉身當自己;把法身忘記:著相了
◇開悟的人知道:我這個生滅身,跟不生不滅的自性,是一不是二
◈自性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自性本具無量功德:這個無量就是整個宇宙,整個宇宙是我自己心變現出來的
◇從整個宇宙來看,你就能慢慢體會到自性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這個下面說得好,「又曰不可思議四十八願。四十八,一一願皆具不可思議德故」,這句重要,願願都具足不可思議的功德,不止五個。善導大師在四十八願裡頭選出五條最重要的,那就是「定成正覺」,第十二願;十三,「光明無量」,光明是智慧。所以惠能大師開悟,第三句說「本自具足」,具足什麼?第一就是具足光明無量,第二個具足壽命無量這是利益裡頭最真實的利益。在哪裡?在菩提心裡頭佛的智慧為什麼那麼大?菩薩的智慧,法身菩薩跟佛好像差不多,為什麼?明心見性了。明心見性就叫法身菩薩,為什麼?他證得法身了。什麼叫法身?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這就是法身。我們每個人都有,從來沒有離開過,就是不認識把這肉身當作自己,把法身忘記,著相了開悟的人知道,我這個生滅身跟不生不滅的自性是一不是二,他真正相信自性本具無量功德,這個無量就是整個宇宙,整個宇宙是我自己心變現出來的。所以你從整個宇宙來看,你就能慢慢體會到自性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本願念佛:會的行;不會的不行
◇四十八願不要了,專念十八願,行不行?
◇會的人行;不會的人不行
◇四十八願每一願都具足其他四十七願,這叫會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把這一願獨立了,其他都不要了:那阿彌陀佛的願有欠缺
◇願願都圓滿,一願就是一切願,願願都是四十八願

  在日本,日本有一派專門念第十八願,十八願是什麼?十念必生;四十八願不要了,就要一願。我在日本講經講過兩次,他們那邊的法師、同修問過我這個問題,我們專念十八願行不行?我說會的人行,不會的人不行。他問我什麼叫會?四十八願每一願都具足其他四十七願,這叫會;一願,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執著這一願,這一願裡頭圓滿其他四十七願。這他才曉得。你把這一願獨立了不行,其他都不要了,那怎麼可以?那阿彌陀佛的願有欠缺、不圓滿。願願都圓滿,願願都不缺,一願就是一切願,願願都是四十八願,這才沒有搞錯。單單執著一願,其他四十七願不要了,錯了。

◈四十八願互融互入,一一皆是超世之願
◇四十八,一一願皆具不可思議德故。諸願相入,而無所隔,名無礙
◇四十八願互融互入,一一皆是超世之願也
◇祖師講四十八願哪幾願殊勝,是對初學人說的: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還很濃,讓你生起信心,求願往生,慢慢再向上提升

  所以這個後面說得好,這個我們要記住,四十八願,一一願皆具不可思議德故。「諸願相入,而無所隔,名無礙」,把無礙解釋出來了。「由上可見四十八願互融互入,一一皆是超世之願也」。祖師跟我們講的四十八願哪幾願殊勝,是對初學人說的,為什麼?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還很濃,給你說這個,讓你生起信心,求願往生,慢慢再向上提升,這就對了。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O六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06




雖數有四十八,而但是一正覺善巧所莊嚴。……故曰無礙誓願。
又曰不可思議四十八願。四十八,一一願皆具不可思議德故。諸願相入,而無所隔,名無礙。」

由上可見四十八願互融互入,一一皆是超世之願也。

◎ 必成正覺第七



2024年7月9日 星期二

阿彌陀佛願願度眾生;我們跟眾生還有意見|無礙:有障礙、好惡就不行|貪瞋痴慢疑放下,心無礙;怨恨惱怒煩放下,事無礙|四十八願總的來說是一願:普度眾生|我們只求自己往生;彌陀願願普度眾生|淨空老法師

 


阿彌陀佛願願度眾生;我們跟眾生還有意見|無礙:有障礙、好惡就不行|貪瞋痴慢疑放下,心無礙;怨恨惱怒煩放下,事無礙|四十八願總的來說是一願:普度眾生|我們只求自己往生;彌陀願願普度眾生|淨空老法師


◈我們只求自己往生;彌陀願願普度眾生
◇雖數有四十八,而但是一正覺善巧所莊嚴……故曰無礙誓願
◇這個願是普度眾生
◇我們發願,只求自己往生;阿彌陀佛,願願普度一切眾生
◇上到等覺菩薩,下到地獄眾生,一個不漏:彌陀四十八願,這個心量多大
◇我們這世間人心量,就是想到家親眷屬;學佛的人量再大一點,冤親債主;幾個人能想到這一個地區、一個國家?很少
◇阿彌陀佛一切眾生全包了:這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我們的願才跟阿彌陀佛相應;否則怎麼發,跟阿彌陀佛都不相應

  所以,《甄解》裡面的後面這段說得好,他說願有四十八,但這四十八願是一願,總的來說是一願。這個願是什麼?這個願是普度眾生,我們要學的是這個。我們今天發的願是什麼願?只求自己往生,沒有想到別人。回頭看看阿彌陀佛這個願,還得了嗎?願願都是普度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裡面一切眾生上到等覺菩薩,下到地獄眾生,一個不漏。這是彌陀四十八願,這個心量多大!我們千萬不要疏忽、不要忘掉。我們這世間人心量就是想到家親眷屬,學佛的人量再大一點,冤親債主、六親眷屬,有幾個人能想到我們這一個地區、一個國家?很少;做大法會裡面,有,迴向偈裡頭我看到這個願文。沒有看到像阿彌陀佛這樣,遍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眾生;這個一切眾生,上面是等覺菩薩,下面是無間地獄,全包了,一個也沒漏掉。這是我們應該要記得、要學習的,我們的願才跟阿彌陀佛相應,否則怎麼發,跟阿彌陀佛都不相應

◈修淨土法門,心量要拓開
◇阿彌陀佛願願度眾生;我們跟眾生還有意見
◇這個我喜歡他,我要度他;那個我討厭他,我才不度他,好像度他到極樂世界,天天看到他不高興:這樣的心態能去得了極樂嗎?
◇臨終一念還有這些念頭在,就去不了
◇淨宗法門之殊勝,叫帶業往生:著重在臨終那一念
◇修淨土法門,心量要拓開,臨終才有把握
◇我對於貪瞋痴慢疑、怨恨惱怒煩全放下了;對往生淨土信心增長了、願力加強了
◇這個世間對我再不好的人,都原諒他,不把它放在心上,像諸佛如來一樣寬宏大量
◇大量:什麼都能包容,沒有一樣不能包容,這個重要

  阿彌陀佛願願度眾生,我們跟眾生還有意見這個眾生我喜歡他,我要度他;那個我討厭他,我才不度他,好像度他到極樂世界,天天看到他不高興。我們想一想,這樣的心態能去得了極樂世界嗎?也許在你臨終一念沒有這個雜念,你去了;如果臨終一念還有這些念頭在,就去不了淨宗法門之殊勝,不講這些煩惱習氣,叫帶業往生著重在臨終那一念,這是這個法門無比殊勝。所以修這個法門,心量要拓開,臨終才有把握我對於貪瞋痴慢疑、怨恨惱怒煩全放下了,這個東西都不放在心上,對我們往生淨土的信心增長了,願力加強了。在這個世間,對我再不好的人,生生世世陷害我的人,都原諒他,不把它放在心上,像諸佛如來一樣寬宏大量大量是什麼都能包容,沒有一樣不能包容,這個重要

◈理事無礙,是一不是二
◇無礙:有障礙、好惡就不行
◇貪瞋痴慢疑放下,心無礙;怨恨惱怒煩放下,事無礙:理事都無礙
◇我們得學這一點,日常生活當中在這下功夫
◇毀謗、障礙、陷害我們的人,要原諒他:他跟我是一體,他也是我自性生的,是一不是二

  這個地方總結為「無礙誓願」,「無礙」兩個字要重視,有障礙就不行,有好惡就不行。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怨恨惱怒煩,這能放下就無礙了。前面放下,心無礙了;後面怨恨惱怒煩放下,事無礙了理事都無礙。我們得學這一點,在日常生活當中在這下功夫毀謗我們的人、障礙我們的人、陷害我們的人,要原諒他,為什麼?我們知道他跟我是一體,我們是自性生的,他也是我自性生的,是一不是二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O六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06




雖數有四十八,而但是一正覺善巧所莊嚴。……故曰無礙誓願。
又曰不可思議四十八願。四十八,一一願皆具不可思議德故。諸願相入,而無所隔,名無礙。」

◎ 必成正覺第七



清淨平等覺不能疏忽:就修這個|發菩提心,真佛弟子|沒發菩提心,門外旁聽的|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利益裡最真實的利益:在菩提心裡頭|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無為法身就是真實之際:合起來就是真實利益|淨空老法師

 


清淨平等覺不能疏忽:就修這個|發菩提心,真佛弟子|沒發菩提心,門外旁聽的|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利益裡最真實的利益:在菩提心裡頭|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無為法身就是真實之際:合起來就是真實利益|淨空老法師


◈清淨平等覺不能疏忽:就修這個
◇清淨、平等、覺,這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清淨,阿羅漢;第二,平等,菩薩;第三,覺,見性成佛
◇清淨平等覺不能疏忽:修什麼?就修這個
◇對內修自己的清淨平等覺;用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對人
◇處事待人接物:統統用真的;不能用假的
◈發菩提心:真佛弟子
◇菩提心是平等的
◇發菩提心,真佛弟子;沒發菩提心,不是真佛弟子,是在門外旁聽的學生

  清淨、平等、覺,這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清淨,清淨心是阿羅漢;第二,平等,平等是菩薩,比阿羅漢是高了;第三個,覺,覺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自受用。清淨平等覺不能疏忽,在修什麼?就修這個對內修自己的清淨平等覺,清淨,沒有染污;平等,沒有高下;覺,圓滿成佛。對人,用清淨心對人,用平等心對人,用正覺心對人處事待人接物統統用真的,不能用假的。這是佛教,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乃至八萬四千法門,菩提心是平等的發菩提心,真佛弟子沒有發菩提心,不是真佛弟子,是在門外的學生,在門外旁聽的真正發心才是佛的真正真實弟子,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懂。

(中略)

◈最真實的利益:在菩提心裡頭
◇不可思議四十八願。四十八,一一願皆具不可思議德故
◇善導大師在四十八願裡頭選出五條最重要的
◇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利益裡最真實的利益:在菩提心裡頭
◈法身: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
◇佛的智慧為什麼那麼大?法身菩薩跟佛好像差不多:明心見性了
◇什麼叫法身?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
◇法身每個人都有,從來沒有離開過,就是不認識
◇把肉身當自己;把法身忘記:著相了
◇開悟的人知道:我這個生滅身,跟不生不滅的自性,是一不是二
◈自性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自性本具無量功德:這個無量就是整個宇宙,整個宇宙是我自己心變現出來的
◇從整個宇宙來看,你就能慢慢體會到自性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這個下面說得好,「又曰不可思議四十八願。四十八,一一願皆具不可思議德故」,這句重要,願願都具足不可思議的功德,不止五個。善導大師在四十八願裡頭選出五條最重要的,那就是「定成正覺」,第十二願;十三,「光明無量」,光明是智慧。所以惠能大師開悟,第三句說「本自具足」,具足什麼?第一就是具足光明無量,第二個具足壽命無量這是利益裡頭最真實的利益。在哪裡?在菩提心裡頭佛的智慧為什麼那麼大?菩薩的智慧,法身菩薩跟佛好像差不多,為什麼?明心見性了。明心見性就叫法身菩薩,為什麼?他證得法身了。什麼叫法身?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這就是法身。我們每個人都有,從來沒有離開過,就是不認識把這肉身當作自己,把法身忘記,著相了開悟的人知道,我這個生滅身跟不生不滅的自性是一不是二,他真正相信自性本具無量功德,這個無量就是整個宇宙,整個宇宙是我自己心變現出來的。所以你從整個宇宙來看,你就能慢慢體會到自性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中略)

◈佛無有定法可說
◇三個真實
◇對自己:真實智慧、真實之際、真實利益
◇對別人:真實智慧、真實利益、真實之際
◇隨緣度眾:佛法沒有定法、沒有定相
◇他需要什麼法,就說什麼法;佛無有定法可說
◇所謂的法,全是方便法;方便裡頭有真實
◇開悟,就真實的;不開悟,真實也是方便

  這三個真實,我們不按經典排列,我們按我們自己的需要,第一個,智慧,真實智慧;第二個,真實之際;第三個,真實的利益,這對自己。對別人呢?對別人的時候,後面兩個要調換一下,對別人真實智慧、真實利益,後面是真實之際。排列的次第,活的,不是呆板的。隨緣度眾,隨緣就是活潑的,所以佛法沒有定法,活的,哪來定法?佛現的身相,沒有定相,《法華.普門品》裡面說,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你看多活潑;他需要什麼法,就說什麼法。佛有沒有法可說?無有定法可說。由此可知,所謂的法,全是方便法,真實也是方便。方便裡頭有真實,為什麼?你開悟,就真實的了;不開悟,真實也是方便,妙!

◈弘誓多門四十八,遍標念佛最為親
◇一一之願悉為念佛也
◈一法句:三種真實
◇又《往生論》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
◇三種莊嚴:依報、彌陀、菩薩,入一法句
◇一法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無為法身就是真實之際,合起來就是真實的利益:這是淨宗的宗旨

  這淨土宗,遍標念佛最為親一一之願悉為念佛,沒有一樣不是念佛。「又《往生論》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這個三種莊嚴說得多了,國土莊嚴,先從依報說,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莊嚴,十七種,說了十七種;正報莊嚴,正報有佛、有菩薩,佛,說了八種,菩薩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太多太多了,說了四種。這三種是大分的,三種是依報、彌陀、其他的菩薩,入一法句。「一法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無為法身就是真實之際,合起來就是真實的利益,這是淨宗的宗旨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O六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06





雖數有四十八,而但是一正覺善巧所莊嚴。……故曰無礙誓願。
又曰不可思議四十八願。四十八,一一願皆具不可思議德故。諸願相入,而無所隔,名無礙。」

由上可見四十八願互融互入,一一皆是超世之願也。


又善導大師於《法事贊》中云:「弘誓多門四十八,遍標念佛最為親。」
是謂一一之願悉為念佛也。


又《往生論》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
一法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法藏菩薩大願攝三種莊嚴,究竟圓滿。
圓入一法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 必成正覺第七



2024年7月7日 星期日

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清楚」兩個字我們很難懂|沒有起心動念:你自性見到的,你真的見到了|起心動念,就叫無明煩惱,看不到真相:你會在那裡猜測,麻煩就來了|用真心;永遠把妄心捨棄掉不用|淨空老法師

 



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清楚」兩個字我們很難懂|沒有起心動念:你自性見到的,你真的見到了|起心動念,就叫無明煩惱,看不到真相:你會在那裡猜測,麻煩就來了|用真心;永遠把妄心捨棄掉不用|淨空老法師


◈無明煩惱:起心動念了
◇本來你什麼都明白,現在什麼都不明白了,叫無明
◇無明煩惱是起心動念
◇雖然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沒有起心動念:你自性見到的,你真的見到了
◇起心動念了,就叫無明煩惱
◇起心動念看不到真相:你會在那猜測,起分別執著,麻煩就來了
◈「清楚」兩個字我們很難懂
◇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清楚」兩個字我們很難懂
◇我們心裡面的概念只是眼前:實際上佛看透了;我們看不透
◇三樓下面兩層我們看不見;佛能看見,這個牆壁不能障礙他:這是羅漢的能力

  煩惱無量無邊,佛把它分成三大類。第一大類是無明煩惱,本來你什麼都明白,現在什麼都不明白了,叫無明無明煩惱是什麼?是起心動念,我們把它講清楚、講白了。譬如眼看外面境界,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這是智慧雖然很清楚、很明白,沒有起心動念,那就是你自性見到的,你真的見到了。如果起心動念了,就叫無明煩惱起心動念看不到真相,你會在那裡猜測這是什麼、那是什麼,起了分別、起了執著,麻煩就來了。耳聽聲音聽得清楚,看得清楚、聽得清楚,這清楚兩個字我們很難懂。為什麼很難懂?我們心裡面的概念只是眼前。而實際上呢?他看透了,我們看不透。你說我們在這個房間裡面,這是三層樓,下面兩層我們看不見,佛能看見,這個牆壁不能障礙他,他看是透明的,那邊人的活動都看得清清楚楚,樓上樓下人活動也看得很清楚。這個能力我們就沒有了,這能力不大,這個能力是羅漢的能力

◇塵沙煩惱:像塵沙那麼多粗細煩惱
◇見思煩惱:見是你看錯了,思是你想錯了,你自以為是、自以為非,是非統統錯了
◇這三大類煩惱,六道凡夫個個都有;佛沒有,所以他看東西看得清楚
◇能看現在、過去、未來;能看現前、他方;能看太陽系、銀河系、無量無邊太空
◇這種能力我們每個人都有:只要我們把煩惱去掉

  三大類的煩惱,第一個是無明;第二個是塵沙煩惱,塵沙是比喻像塵沙那麼多粗細煩惱;第三類叫見思煩惱,見是你看錯了,思是你想錯了,你自以為是、自以為非,其實是非統統錯了。所以有這三大類,三大類把所有煩惱全部包括。這三大類的煩惱我們統統具足,六道凡夫個個都有佛沒有這三種煩惱,所以他看東西看得清楚不但能看現在,他能看過去,他能看未來他能看現前,他能看他方。今天我們講宇宙,他能看整個宇宙,我們沒辦法,我們連個地球都沒有看清楚,他能看太陽系、能看銀河系、能看無量無邊太空,而且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沒看錯,他有這種能力。佛告訴我們,這種能力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只要我們把煩惱去掉

◈用真心;永遠把妄心捨棄掉不用
◇眼見色、耳聞聲,清楚明白,智慧;不起心不動念就是佛
◇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菩薩
◇有起心動念、分別,沒有執著,阿羅漢
◇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就全看錯了、全想錯了,六道裡的人
◇想錯看錯就有染淨;真心永遠不會被污染
◇我們迷了之後從真心生出一個妄心,阿賴耶識:現在什麼都是它做主
◇阿賴耶是生滅心,有生有滅;真心不生不滅、永恆不變
◇佛教我們用真心,教我們永遠把妄心捨棄掉不要用它
◇用它就有六道輪迴;不用它六道輪迴沒有了:六道輪迴是一場夢
◇用真心能見到佛、見到上帝、見到神

  我們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清清楚楚,智慧,明明白白,怎麼樣?不起心不動念就是佛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那個人叫菩薩,比佛差一等。第三等人,他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叫阿羅漢。第四等人,就是我們六道裡頭的人,我們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有執著,那就全看錯了、全想錯了想錯看錯就有染淨,怎麼?我們的心被污染。其實真心是永遠不會被污染的,我們迷了之後從真心裡面生出一個妄心,佛學的名詞叫阿賴耶識,這個東西是假的不是真的,是假的心,它現在管用,現在什麼都是它做主阿賴耶是生滅心,有生有滅;真心不生不滅,真心永恆不變教教什麼?教我們用真心教我們永遠把妄心捨棄掉不要用它用它就有六道輪迴,不用它六道輪迴沒有了六道輪迴是一場夢,不是真的。用真心能見到佛,用真心能見到上帝、能見到神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三0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30



2024年7月6日 星期六

莊嚴是美好,就是究竟樂|得真正的樂|清淨平等覺,享受的樂是真樂|那個樂裡頭不造業、依舊保持清淨平等覺|七情五欲之樂不是真的|清淨平等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放下多少;你就恢復多少|淨空老法師

 


莊嚴是美好,就是究竟樂|得真正的樂|清淨平等覺,享受的樂是真樂|那個樂裡頭不造業、依舊保持清淨平等覺|七情五欲之樂不是真的|清淨平等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放下多少;你就恢復多少|淨空老法師


◈學佛學什麼?回歸到覺而不迷
◇就是迷悟不一樣:凡夫迷而不覺;佛、法身菩薩,覺而不迷
◇覺而不迷就是佛菩薩,就融入常寂光,具足無量清淨莊嚴
◈清淨平等覺:學佛就為這個
◇學佛要恢復清淨心就成佛了
◇清淨裡面,包含著平等,也包含著覺悟
◇清淨平等覺:修什麼?就修這個
◇這三樣都是本有的:它就在面前,從來沒丟失過;可是我們完全沒有感覺到
◇把染污放下,清淨平等覺就現前
◇放下多少;你就恢復多少
◇清淨心,阿羅漢所證得;平等心,菩薩所證得;佛跟法身大士所證的,覺
◇清淨平等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學佛就是希望得到這個
◇這是本有的,現在迷了;迷破了之後,你就能證得:證得這個得大自在

  我們學佛學什麼就是迷悟不一樣,凡夫迷而不覺;佛菩薩,法身菩薩,覺而不迷,就這麼回事情。我們學佛,希望我們回歸到覺而不迷覺而不迷就是佛菩薩,就融入常寂光,自性本能,也是此地講的具足無量清淨莊嚴。清淨是自性,是本性,我們今天完全變成染污,清淨心不見了,學佛要恢復清淨心就成佛了。清淨裡面包含著平等,也包含著覺悟,我們的經題「清淨平等覺」,修什麼?就修這個這三樣都是本有的,我們現在不是真的失掉了,迷失。它在,就在面前,從來沒有丟失過,可是我們不知道,完全沒有感覺到。佛教我們把染污放下,清淨平等覺就現前。我們放下多少,這就是功夫,你就恢復多少。這裡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清淨心,阿羅漢所證得的,小乘尊者證得的;第二是平等心,菩薩所證得的;最高的是佛跟法身大士所證的,覺。這清淨平等覺,這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學佛就是希望得到這個這是本有的,現在迷了,迷破了之後它就現前,你就能證得,證得這個得大自在,我們不能不知道。

(中略)

◇真正佛法當機者,現在愈來愈少了
◇除了淨土法門之外,要想得到清淨平等覺,難
◇清淨平等覺是修學的目標:學佛就為這個
◇得清淨心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輪迴;得平等心,法身菩薩,超越十法界;覺,回歸常寂光
◈清淨平等覺,享受的樂是真樂
◇成佛才真正離究竟苦、得究竟樂
◇大乘:不可思議圓滿的智慧
◇無量壽:不生不滅,自性本來沒有生滅
◇自性是真正的自己,是自己的真心
◇莊嚴:美好,就是究竟樂
◇七情五欲之樂不是真的
◇享受七情五欲,沒有倫理道德的約束,太過分了,就造業
◇業因果報絲毫不爽
◇佛教導我們,得真正的樂:那個樂裡頭不造業、依舊保持清淨平等覺
◇清淨平等覺,享受的樂是真樂

  真正是佛法當機者,現在愈來愈少了除了這個法門之外,要想得到清淨平等覺,難清淨平等覺是修學的目標,我們學佛為什麼?就為這個得清淨心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輪迴;證得平等心,法身菩薩,超越十法界;覺,回歸常寂光,那是無上菩提,在經題上。這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佛才真正離究竟苦,得究竟樂。究竟樂是什麼?也在經題上,「大乘」,大乘是圓滿的智慧,不可思議,圓滿的智慧;「無量壽」,無量壽是不生不滅,真的不是假的,因為自性本來是沒有生滅的。惠能大師開悟了,這是我們最熟悉的,你看《壇經》記載的,他開悟見性了,性是什麼樣子,他說了五句話,第二句話就是「何期自性,本不生滅」。自性是真正的自己,是自己的真心,不生不滅,無量壽,這一句就是無量壽。後面還有「莊嚴」,莊嚴是美好,就是究竟樂。我們凡夫,這個裡面所謂是五欲之樂,七情五欲,七情五欲之樂不是真的。如果享受七情五欲,沒有倫理道德的約束,他就造罪業,為什麼?太過分了,過分就造業。善業,三善道的果報;惡業,三惡道的果報,有因有果,業因果報絲毫不爽,這個道理要懂。佛教導我們永遠脫離,得真正的樂那個樂裡頭不造業,那個樂裡面依舊保持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他享受的那個樂是真樂,跟我們這個天上人間完全不一樣,不造業。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六八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68



2024年7月5日 星期五

行菩薩道不能著相|十法界裡的菩薩,著相;不著相,超越十法界|於人無爭,於世無求|跟一切人、物不爭;在一切萬法當中無求:假的|有爭有求,錯了:你造罪業,冤枉造了|淨空老法師

 


行菩薩道不能著相|十法界裡的菩薩,著相;不著相,超越十法界|於人無爭,於世無求|跟一切人、物不爭;在一切萬法當中無求:假的|有爭有求,錯了:你造罪業,冤枉造了|淨空老法師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什麼都要放下;到最後連佛法也得放下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放下之後,就明心見性,那叫真得法身,真佛、真菩薩
◇我們在迷,在江河裡頭我們要用船,船就是佛法
◇過了河就不要了,你才能上岸;還把佛法抓住,你不能達到彼岸
◇彼岸就是法身菩薩、如來法身
◈行菩薩道而不著相
◇所以願很重要,行菩薩道不能著相
◇十法界裡的菩薩,著相;不著相,超越十法界

  什麼都要放下,到最後連佛法也得放下,你看《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要放下之後,就明心見性,就大徹大悟了,那叫真得法身,那是真佛、是真菩薩,不是假的。可是我們在迷,我們今天依靠的,沒有神通,沒有本事,在江河裡頭我們要用船,那個船是什麼?船就是佛法。過了河,過了河就不要了,你才能上岸;你要還把佛法抓住,你不能達到彼岸,彼岸就是法身菩薩、如來法身所以願很重要,行菩薩道不能著相著相就錯了,是十法界裡面的菩薩,著相不著相超越十法界了。

◇賢公行菩薩道而不著相:他在這個世間真正做到
◇對這個世間確確實實於人無爭、於世無求
◇跟一切人、物不爭;在一切萬法當中無求:假的
◇有爭有求,錯了:你造罪業,冤枉造了
◈真空不空,能現萬法;所現萬法,剎那生滅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自性;自性就是萬法
◇自性真有,但是不可得:它沒有現相,它是一片常寂光,所以叫它真空,它無所有
◇為什麼用個真字?真空不空,它能現萬法;所現一切萬法,是假的不是真的
◇體是空的,自性空;現萬法,你可以欣賞,決定得不到:剎那生滅,不能在上面起妄念

  今天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了榜樣,怎樣行菩薩道而不著相他在這個世間真正做到,我們要想成佛,這是好樣子,要記住,對這個世間確確實實於人無爭,於世無求跟一切人、物不爭,在一切萬法當中無求,為什麼?假的,它不是真的。你要有爭有求,錯了,你造罪業,冤枉造了。記住,惠能大師說得好,我們聽得懂,一切萬法從哪來的?自性生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自性,自性就是萬法自性真有,但是不可得,為什麼不可得?它沒有現相,它是一片常寂光所以佛法叫它做真空真空什麼?它無所有。為什麼用個真字?真空不空,它能現萬法所現一切萬法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要知道。為什麼?體是空的,自性空。所以現萬法,你可以欣賞,你決定得不到,為什麼?剎那生滅。可以欣賞,決定不能夠佔有,不能在上面起妄念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五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55



一塵不染:得到根本智|根本智是禪定|六根緣六塵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成就後得智|本覺現在不覺:有了身見|身見是無明:誤以為身真有;宇宙真有|遇到佛是何等幸運:特別是淨宗|把心安在阿彌陀佛上|淨空老法師

 


一塵不染:得到根本智|根本智是禪定|六根緣六塵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成就後得智|本覺現在不覺:有了身見|身見是無明:誤以為身真有;宇宙真有|遇到佛是何等幸運:特別是淨宗|把心安在阿彌陀佛上|淨空老法師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什麼都要放下;到最後連佛法也得放下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放下之後,就明心見性,那叫真得法身,真佛、真菩薩
◇我們在迷,在江河裡頭我們要用船,船就是佛法
◇過了河就不要了,你才能上岸;還把佛法抓住,你不能達到彼岸
◇彼岸就是法身菩薩、如來法身
◈行菩薩道而不著相
◇所以願很重要,行菩薩道不能著相
◇十法界裡的菩薩,著相;不著相,超越十法界

  什麼都要放下,到最後連佛法也得放下,你看《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要放下之後,就明心見性,就大徹大悟了,那叫真得法身,那是真佛、是真菩薩,不是假的。可是我們在迷,我們今天依靠的,沒有神通,沒有本事,在江河裡頭我們要用船,那個船是什麼?船就是佛法。過了河,過了河就不要了,你才能上岸;你要還把佛法抓住,你不能達到彼岸,彼岸就是法身菩薩、如來法身所以願很重要,行菩薩道不能著相著相就錯了,是十法界裡面的菩薩,著相不著相超越十法界了。

◇賢公行菩薩道而不著相:他在這個世間真正做到
◇對這個世間確確實實於人無爭、於世無求
◇跟一切人、物不爭;在一切萬法當中無求:假的
◇有爭有求,錯了:你造罪業,冤枉造了
◈真空不空,能現萬法;所現萬法,剎那生滅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自性;自性就是萬法
◇自性真有,但是不可得:它沒有現相,它是一片常寂光,所以叫它真空,它無所有
◇為什麼用個真字?真空不空,它能現萬法;所現一切萬法,是假的不是真的
◇體是空的,自性空;現萬法,你可以欣賞,決定得不到:剎那生滅,不能在上面起妄念

  今天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了榜樣,怎樣行菩薩道而不著相他在這個世間真正做到,我們要想成佛,這是好樣子,要記住,對這個世間確確實實於人無爭,於世無求跟一切人、物不爭,在一切萬法當中無求,為什麼?假的,它不是真的。你要有爭有求,錯了,你造罪業,冤枉造了。記住,惠能大師說得好,我們聽得懂,一切萬法從哪來的?自性生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自性,自性就是萬法自性真有,但是不可得,為什麼不可得?它沒有現相,它是一片常寂光所以佛法叫它做真空真空什麼?它無所有。為什麼用個真字?真空不空,它能現萬法所現一切萬法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要知道。為什麼?體是空的,自性空。所以現萬法,你可以欣賞,你決定得不到,為什麼?剎那生滅。可以欣賞,決定不能夠佔有,不能在上面起妄念

◈一塵不染:得到根本智
◇根本智是禪定
◇看得清楚、聽得清楚,六根緣六塵境界:成就後得智
◇後得智是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能幫助十法界眾生
◇雖幫助他,沒放在心上,痕跡也不著:真正學佛
◈本覺現在不覺:有了身見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求道就是求覺悟:覺悟是本來自己有的,本覺,本來是佛
◇本覺現在不覺:有了身見
◇身見是個妄念、無明、錯覺:誤以為身真有;誤以為宇宙真有

  你看得清楚,聽得清楚,六根緣六塵境界成就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一塵不染是得到根本智根本智是禪定,是定。後得智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得大自在,能幫助虛空法界諸佛剎土裡面無量無邊的十法界眾生,有能力幫助他,也有義務要幫助他。雖幫助他,沒有放在心上,痕跡也不著,這真正學佛。道家所謂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跟這個道理相應。求道就是求覺悟,覺悟是本來自己有的,本覺,本來就是覺悟的,所以說本來是佛本覺現在不覺了,為什麼不覺?有了身見,就不覺了。這個身見是個妄念、是無明、是錯覺,誤以為身真有,誤以為這宇宙真有

◈宇宙之間所有物質現象是假的
◇物質現象是念頭產生的幻相;能產生物質現象的念頭也是個幻相
◈要用佛的理念方法;絕不能搞科技
◇真的東西科學家不能見到:他用分別執著的心,他能了解這樁事;他永遠找不到底,理體他找不到
◇他成不了佛,成不了阿羅漢,沒有辦法出離六道輪迴
◇學佛要用佛的理念、方法;絕不能搞科學技術:那個能發現;但是不能斷煩惱

  我們這樣學佛,跟今天量子力學家我們都不如他,他們真正相信,絲毫懷疑都沒有,宇宙之間所有物質現象是假的。為什麼?他見到了,佛法講的極微色被他證明了,他看到了。極微色打破之後就沒有了,物質現象就沒有了,所以明白了,物質現象是起心動念念頭裡面產生的幻相,不是真的。能產生物質現象的念頭它也是個幻相,它也不是真的。這樁事情科學家還沒證得,我們相信十年,頂多二十年,他就會證得,念頭也不是真的。真的東西他能不能見到?他不能見到。為什麼?他用分別心,他用執著的心,所以他能了解這樁事,他永遠找不到底,理體他找不到。就是說他成不了佛,他成不了阿羅漢,他沒有辦法出離六道輪迴。所以,學佛要用佛的理念、要用佛的方法,絕不能搞科技,科學技術,那個是能發現,但是不能斷煩惱。你看科學家,妄想分別執著還是一大堆,沒減少。

◈把心安在阿彌陀佛上
◇才知道佛法之可貴,遇到佛是何等的幸運:不依教奉行就太可惜了,特別是淨宗
◇淨宗是保證一切人,男女老少、賢愚不肖,上到等覺菩薩,下到地獄眾生,你真相信這個理念、方法,依教奉行,你這一生決定往生,生到極樂你決定成佛
◇把心安到哪裡?安在阿彌陀佛上就對了
◇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心裡頭佛號不間斷、沒有丟失,就成功了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然後才知道佛法之可貴,遇到佛是何等的幸運,要不依教奉行就太可惜了。特別是淨宗淨宗是保證一切人,男女老少、賢愚不肖,上面到等覺菩薩,下面到地獄眾生,除非你沒遇到,你要遇到了,你真相信這個理念、方法,依教奉行,你這一生決定往生,生到極樂世界你決定成佛,這還得了嗎?所以,我們把心安到哪裡?安在阿彌陀佛上就對了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心裡頭佛號不間斷,佛號沒有丟失,就成功了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五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55



2024年7月4日 星期四

事上要求;理上空寂|心上不能有;事上天天念佛拜佛|心上沒事;心上只有阿彌陀佛:結果當然是極樂世界|你心上有佛;佛心上有你:所以感應道交|理忘掉,就跟大乘不相應|淨空老法師

 


事上要求;理上空寂|心上不能有;事上天天念佛拜佛|心上沒事;心上只有阿彌陀佛:結果當然是極樂世界|你心上有佛;佛心上有你:所以感應道交|理忘掉,就跟大乘不相應|淨空老法師


◈一生什麼都不求;就求生淨土
◇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都是假的
◇信願持名:淨土修行的樞紐
◇對於淨土真信,沒有絲毫懷疑,難
◇一點懷疑都沒有,全心投靠阿彌陀佛,沒有第二個念頭,真正發心求生淨土,這一生什麼都不求,就求這一樁
◈心上沒事;心上只有阿彌陀佛
◇利益眾生佛法的事情,有緣應當做,不妨礙你修行
◇做了不放在心上,這叫隨緣
◇心上沒事;心上只有阿彌陀佛:結果當然是極樂世界
◇你心上有佛;佛心上有你:所以感應道交

  「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都是假的」。好好念佛就是「信願持名」,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上所說的這一句,這是淨土修行的樞紐,最重要的綱宗。對於淨土法門真信,沒有絲毫懷疑,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一點懷疑都沒有,全心投靠阿彌陀佛,沒有第二個念頭,真正發心求生淨土,我這一生什麼都不求,就求這一樁事情利益眾生的事情、利益佛法的事情隨緣,有緣應當做,不妨礙你修行。做了怎麼樣?不放在心上,這叫隨緣;放在心上叫攀緣。不放在心上,心上沒事,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那個結果當然是極樂世界你心上有佛,佛心上有你,所以他就感應道交

◈清淨心才能感應
◇別求感應:求感應永遠沒感應;有感應都是魔不是佛
◇清淨心才能感應;有求的心,心不清淨:被求的念頭染污了
◈事上要求;理上空寂
◇求不可以放在心上;要把佛號放在心上:願才跟性德相應
◇性德是真空、無所有
◇事上要求;理上空寂
◇事上可以有;心上不能有
◇事上,天天念佛、拜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理上,心上真有阿彌陀佛你就做到了
◇菩提心真發了;但是不可以放在阿賴耶裡頭
◇要用真心,真心沒有念頭
◇不起心動念,看得清楚,真心看的;起心動念,是妄心看
◇順自己意的,喜歡得到擁有它,這叫煩惱:這完全墮在事一邊;理忘掉了
◇理忘掉,就跟大乘不相應

  我們學佛學了多年跟佛沒感應,別求感應,求感應永遠沒感應,有感應都是魔不是佛,為什麼?你不如法。什麼才能感應?清淨心才能感應有求的心,心不清淨,被那個求的念頭染污了我們有沒有求?真有求。真有求這個求不可以放在心上,要把佛號放在心上,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我們的願才跟性德相應性德是真空,是無所有事上要求,理上空寂。所以這個心不能放在心上,事上可以有,心上不能有事上天天念佛、拜佛,連經上都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事上,這個要知道。理上沒有,理上就是心上,心上真有阿彌陀佛你就做到了。真正發菩提心,菩提心真發了,但是不可以放在阿賴耶裡頭。我們用的是妄心,要用真心,真心沒有念頭,真心就是不起心不動念,我看得清楚,真心看的。起心動念的是妄心看了,不是真心,妄心就生煩惱,順自己意思的喜歡得到它,喜歡擁有它,這叫煩惱。這完全墮在事一邊,理忘掉了理忘掉就跟大乘不相應,大乘是圓滿的智慧、圓滿的理體。這比較難懂,慢慢學。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五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55



別求感應:求感應永遠沒感應|有感應都是魔;不是佛|清淨心才能感應|求不可以放在心上;要把佛號放在心上:願才跟性德相應|性德是真空、無所有|菩提心真發了;但是不可以放在阿賴耶裡頭|淨空老法師

 


別求感應:求感應永遠沒感應|有感應都是魔;不是佛|清淨心才能感應|求不可以放在心上;要把佛號放在心上:願才跟性德相應|性德是真空、無所有|菩提心真發了;但是不可以放在阿賴耶裡頭|淨空老法師


◈一生什麼都不求;就求生淨土
◇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都是假的
◇信願持名:淨土修行的樞紐
◇對於淨土真信,沒有絲毫懷疑,難
◇一點懷疑都沒有,全心投靠阿彌陀佛,沒有第二個念頭,真正發心求生淨土,這一生什麼都不求,就求這一樁
◈心上沒事;心上只有阿彌陀佛
◇利益眾生佛法的事情,有緣應當做,不妨礙你修行
◇做了不放在心上,這叫隨緣
◇心上沒事;心上只有阿彌陀佛:結果當然是極樂世界
◇你心上有佛;佛心上有你:所以感應道交

  「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都是假的」。好好念佛就是「信願持名」,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上所說的這一句,這是淨土修行的樞紐,最重要的綱宗。對於淨土法門真信,沒有絲毫懷疑,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一點懷疑都沒有,全心投靠阿彌陀佛,沒有第二個念頭,真正發心求生淨土,我這一生什麼都不求,就求這一樁事情利益眾生的事情、利益佛法的事情隨緣,有緣應當做,不妨礙你修行。做了怎麼樣?不放在心上,這叫隨緣;放在心上叫攀緣。不放在心上,心上沒事,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那個結果當然是極樂世界你心上有佛,佛心上有你,所以他就感應道交

◈清淨心才能感應
◇別求感應:求感應永遠沒感應;有感應都是魔不是佛
◇清淨心才能感應;有求的心,心不清淨:被求的念頭染污了
◈事上要求;理上空寂
◇求不可以放在心上;要把佛號放在心上:願才跟性德相應
◇性德是真空、無所有
◇事上要求;理上空寂
◇事上可以有;心上不能有
◇事上,天天念佛、拜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理上,心上真有阿彌陀佛你就做到了
◇菩提心真發了;但是不可以放在阿賴耶裡頭
◇要用真心,真心沒有念頭
◇不起心動念,看得清楚,真心看的;起心動念,是妄心看
◇順自己意的,喜歡得到擁有它,這叫煩惱:這完全墮在事一邊;理忘掉了
◇理忘掉,就跟大乘不相應

  我們學佛學了多年跟佛沒感應,別求感應,求感應永遠沒感應,有感應都是魔不是佛,為什麼?你不如法。什麼才能感應?清淨心才能感應有求的心,心不清淨,被那個求的念頭染污了我們有沒有求?真有求。真有求這個求不可以放在心上,要把佛號放在心上,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我們的願才跟性德相應性德是真空,是無所有事上要求,理上空寂。所以這個心不能放在心上,事上可以有,心上不能有事上天天念佛、拜佛,連經上都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事上,這個要知道。理上沒有,理上就是心上,心上真有阿彌陀佛你就做到了。真正發菩提心,菩提心真發了,但是不可以放在阿賴耶裡頭。我們用的是妄心,要用真心,真心沒有念頭,真心就是不起心不動念,我看得清楚,真心看的。起心動念的是妄心看了,不是真心,妄心就生煩惱,順自己意思的喜歡得到它,喜歡擁有它,這叫煩惱。這完全墮在事一邊,理忘掉了理忘掉就跟大乘不相應,大乘是圓滿的智慧、圓滿的理體。這比較難懂,慢慢學。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五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55



2024年7月3日 星期三

法身大士,不難;難在放不下|「我放下了,我不快樂」:你是很勉強的放下;實際上念念都牽掛在心上|說幾句難聽的話要嘔氣幾天:這不能往生|人家來考試的:考及格你就高升了;不及格就往下墮落|淨空老法師

 


法身大士,不難;難在放不下|「我放下了,我不快樂」:你是很勉強的放下;實際上念念都牽掛在心上|說幾句難聽的話要嘔氣幾天:這不能往生|人家來考試的:考及格你就高升了;不及格就往下墮落|淨空老法師


◈往生極樂,是真實之杜惡趣
◇來生我剎,不復更墮惡趣。是真實之杜惡趣也
◇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四道極樂世界沒有
◇往生到極樂世界,永遠脫離三惡道,真杜惡趣

  「今經彌陀大願曰:來生我剎,不復更墮惡趣。是真實之杜惡趣也」。換句話說,往生到極樂世界,就不再墮三惡道了。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它有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只有兩道,人道、天道。我們這個世間,除這兩道之外,有修羅、有畜生、餓鬼、地獄,這個四道極樂世界沒有,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永遠脫離三惡道,真杜惡趣

◈開善門者,大慈德也
◇開善門者…大慈德也,善門則菩提涅槃之門也
◇幫助我們離苦是大悲;讓我們得樂是大慈
◈善門則菩提涅槃之門也
◇菩提:真信真願,決定要相信極樂真有、彌陀真有
◇慧遠大師四次見到極樂世界
◇賢公多次見到阿彌陀佛

  「又開善門者,《會疏》曰:大慈德」,幫助我們離苦是大悲,讓我們得樂這是大慈,「善門則菩提涅槃之門也」,這善門。菩提在此地,我們就記住蕅益大師的一句話,真信真願,決定要相信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真有。我們在傳記裡頭看到,初祖東晉慧遠大師,是我們淨土宗開山的祖師,他一生四次見到極樂世界,定中見到的,念佛止靜的時候入定了,不是假的,他雖然見到,從來沒有跟人說過。最後一次是往生,極樂世界現前,他告訴大家,我往生的時候到了,佛來接引我,看到蓮社同修,比他早往生的人,都在阿彌陀佛的身邊來迎接他,歡迎他到極樂世界。海賢老和尚給我們作證,他自己說的,絕不是打妄語,他說他很多次見到阿彌陀佛,他都求佛帶他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沒帶他,他講他多次,那就不是一次。阿彌陀佛讚歎他,說他修得很好,留在世間給念佛人做個榜樣,所以他是有任務來的。

(中略)

◇下面我們念佛的人要接著賢公表法
◇要真幹:信願持名,萬緣放下,一心專念,對這個世間不能有絲毫留戀
◈放下多自在、多快樂:你放下才知道
◇徹底放下,世間事怎麼管:他們樣樣都要擁有,放不下;我們樣樣都放下
◇放下多自在、放下多快樂;沒人知道:你放下你才知道
◇「我放下了,我不快樂」:你是很勉強的放下;實際上念念都牽掛在心上
◇徹底放下,快樂,清淨心、平等心現前;功夫再向上提升,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下面諸位就要知道,下面,我們念佛的人要接著他表法,表法就是做一個榜樣給念佛人看,讓念佛人統統生起信心,那就要真幹。幹什麼?信願持名,萬緣放下,一心專念對這個世間不能有絲毫留戀徹底放下,世間事要不要管?當然要管,怎麼管?我們做榜樣給他看。做什麼樣子?他們樣樣都要擁有,放不下,我們樣樣都放下,就表這個樣子給大家看。放下多自在、放下多快樂,沒人知道,你放下你才知道。你說我放下了,我不快樂,你沒有真放下,你是很勉強的放下,實際上念念都牽掛在心上,所以你的心不快樂。徹底放下,快樂,清淨心現前,平等心現前,功夫再向上一提升,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像海賢老和尚一樣。

(中略)

◈法身大士,不難;難在放不下
◇功夫成片: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
◇煩惱習氣沒斷,佛號完全伏住了:有這個功夫就能往生、就見佛
◇人雖然沒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已經註冊了,有你了
◇賢公得事一心,三十歲之前;理一心,四十前後
◇法身大士,不難;難在放不下
◇不肯放下虧可吃大了

  功夫成片就是說,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成片,煩惱習氣沒斷,伏住了,佛號完全伏住了,起作用,有這個功夫就能往生,有這個功夫就見佛。阿彌陀佛一定現身,告訴他,你還有多長壽命,到你命終時候我來接引你,一定通知他。他心就踏實了,死心塌地,等於授記了,人雖然沒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已經註冊了,有你了。這樣的功夫繼續不斷,有個三年、五年,事一心不亂得到了,我估計他得事一心,三十歲之前。再提升,理一心,明心見性,我覺得是在三十到四十之間,頂多四十前後。得理一心不亂,往生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法身大士,不難!難在放不下,這個道理要懂,不肯放下虧可吃大了。他真的給我們表演最好的榜樣,學佛人的榜樣、修淨土人的榜樣。

◈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
◇學佛人不和,總不外乎:嫉妒障礙、自讚毀他
◇自讚毀他:《瑜伽戒本》裡第一條,很重
◇千萬不要毀謗出家人:那是破和合僧,這個罪是無間地獄
◇別人毀謗我可以;我不但不毀謗他,我還感恩他
◇他毀謗我我能忍,這就考驗我
◈沒有怨恨、不高興:看功夫關鍵
◇沒有怨恨心、不高興:這是關鍵,看功夫
◇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一絲毫怨恨都沒有,歌利王幫助他提前成佛,他感恩:我成佛第一個度你
◇這是我們應該學的

  最後為我們表僧讚僧這個榜樣,是彌陀無盡的慈悲,看到我們現在社會,這個地方,學佛的,出家人跟出家人不和,總不外乎嫉妒障礙,自讚毀他,這犯了重戒,自己讚歎自己毀謗別人,極重的罪業。自讚毀他是《瑜伽戒本》裡頭第一條,《梵網戒經》裡面,大概是第十幾條的樣子,《瑜伽戒本》是第一條,很重。所以古人說「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我們決定要記住這句話,千萬不要毀謗出家人。為什麼?那是破和合僧破和合僧這個罪就是無間地獄,決定不能幹別人毀謗我可以,他造業,我絕不能毀謗他。我不但不毀謗他,我還感恩他,為什麼?他毀謗我我能忍,這就考驗我,沒有這種人我怎麼知道我有忍辱。我能忍,沒有怨恨心,沒有不高興的念頭,這是關鍵,看功夫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一絲毫怨恨都沒有,他成佛了,歌利王幫助他提前成佛,這他感恩。他跟歌利王說,我成佛第一個度你,釋迦牟尼佛成佛了,第一個得度的憍陳如尊者,憍陳如就是當年的歌利王,這都是我們的榜樣,我們應該學的

◇說幾句難聽的話要嘔氣幾天:這不能往生
◇人家來考試的:考及格你就高升了;不及格就往下墮落
◇順境逆境都是好境界
◇逆境不生怨恨,順境不生貪戀,我們的功夫一直往上升:你所感受到真的常生歡喜心
◇出家人的壽命長、身體好:他真幹,忍辱波羅蜜
◇忍者心安,那是多麼大的享受
◇世間人心不安、心浮氣躁;你心安理得、得大自在
◇這就是菩提涅槃之門

  說幾句難聽的話要嘔氣幾天,那怎麼行?這不能往生人家來考試的,考及格通過了你就高升了;不及格就往下墮落了,然後才知道,順境逆境都是好境界。順境不生貪戀,順境裡頭有貪戀,你就被它破壞你的功夫,又把你拉下去。要知道順境比逆境還厲害,因為你沒有警覺,歡歡喜喜就跟人家墮落了,逆境你有警覺心,你生氣。所以,逆境不生怨恨,順境不生貪戀,我們的功夫一直往上升,你所感受到真的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出家人的壽命長,出家人的身體好,什麼原因?他真幹。幹什麼?忍辱波羅蜜。順境不貪戀是忍辱,逆境不瞋恚也是忍辱,都是忍辱,忍者心安,這心安,那是多麼大的享受現在世間人心不安,生活在恐慌之中,他不安,心浮氣躁。你心安理得,得大自在,這是現前的受用,這就是菩提涅槃之門

◈往生阿彌陀佛國:是為真實之開善門
◇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是為真實之開善門也
◇你能這樣修行,必定超絕六道、十法界;到極樂世界去了
◇這是真實究竟的開善門:送我們到極樂世界去

  「本經《壽樂無極品》曰: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是為真實之開善門也。」你能這樣修行,必定超絕,超絕六道輪迴、超絕十法界,你到哪裡去了?到極樂世界去了。必得,這個語氣無比的肯定,一絲毫懷疑都沒有,這是真實開善門,究竟的開善門,送我們到極樂世界去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一八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18




」者,也。
惡趣」者,畜生、鬼、地獄三惡趣也。
惡趣極苦,欲令出離,教人離惡,則閉通往惡趣之道。

今經彌陀大願曰:「來生我剎,不復更墮惡趣。」是真實之「杜惡趣」也。


又「開善門」者,
《會疏》曰:「大慈德也,善門則菩提涅槃之門也。」

本經《壽樂無極品》曰:「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是為真實之開善門也。

◎ 德遵普賢第二



2024年7月2日 星期二

分別執著把我們害慘了:修了幾十年功夫不得力|真修行:修清清楚楚;如如不動|起心動念一週比一週淡薄,上上乘功夫:你哪有不成無上道的道理|一句佛號幫助我們斷貪瞋痴、成戒定慧|淨空老法師

 


分別執著把我們害慘了:修了幾十年功夫不得力|真修行:修清清楚楚;如如不動|起心動念一週比一週淡薄,上上乘功夫:你哪有不成無上道的道理|一句佛號幫助我們斷貪瞋痴、成戒定慧|淨空老法師


◈真修行:修清清楚楚;如如不動
◇在色塵裡沒有分別執著,小乘定
◇在色塵裡不起心動念,法身菩薩的大定
◇清清楚楚是智慧;如如不動是禪定:定慧等學
◇真修行修什麼?修清清楚楚,慧;如如不動是定;用這方法是戒: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
◇六根在六塵境界起心動念,裡頭如果有分別執著:你在凡夫位子上原地踏步
◇起心動念一週比一週淡薄,上上乘功夫:你哪有不成無上道的道理
◈分別執著把我們害慘了
◇分別執著把我們害慘了:修了幾十年功夫不得力
◇明白之後就要把分別執著放下:假的
◇好好念佛;啥都是假的:都是假的就應該放下
◇什麼都要放下;就抓住這個佛號:這是念佛人
◈授法眼
◇淨土法門最踏實、最簡單、最容易;而且成就之殊勝、之高,無法想像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學什麼,眼見色,在色塵裡面沒有分別執著,這修小乘定在色塵裡頭不起心不動念,法身菩薩的大定。看得清清楚楚是智慧,如如不動是禪定,定慧等學,在哪裡修?在見色上修,眼在見色上修;耳在聞聲上修;鼻在聞香上修;舌在嘗味上修;身在接觸上修;意在念頭上修,真修行。修什麼?修清清楚楚,慧,如如不動是定,你用的這個方法就是戒律,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這是真正的修行。阿羅漢以上的,這功夫得力了,效果感受到了。我們天天修行,六根在六塵境界當中,當然起心動念,這凡夫,不起心不動念就成佛了,肯定起心動念。起心動念裡頭有沒有分別、有沒有執著?如果有分別有執著,你在凡夫位子上原地踏步,一點進步都沒有。要怎樣?起心動念一年比一年淡薄,一月比一月淡薄,現在人說一週,一星期,一個星期比一個星期淡薄,上上乘功夫,你哪有不成無上道的道理。所以要曉得,分別執著把我們害慘了,修了幾十年功夫不得力明白之後就要把分別執著放下,我不分別不執著,為什麼?假的。你看海賢老和尚說的話多好,「好好念佛,啥都是假的」,都是假的就應該放下什麼都要放下,就抓住這個佛號,這是什麼?這是念佛人這個法門最踏實、最簡單、最容易,而且成就之殊勝、成就之高,無法想像

◇自己學這個法門,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人,這就是授法眼
◇有法眼了,底下的效果,「杜惡趣,開善門」
◈杜惡趣
◇愚痴墮畜生道;貪欲,餓鬼道;瞋恨,地獄道
◇賢公一生沒怨恨過一個人,沒發過脾氣:不墮地獄
◇沒有貪心,點點滴滴都為供養大眾,非常節儉:不墮餓鬼道
◇生智慧不生煩惱,常生歡喜心:不墮畜生道
◇一天從早到晚歡歡喜喜,只生戒定慧;不生貪瞋痴:惡趣堵塞了

  我們自己學這個法門,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人,這就是授法眼。我們的老師把法眼傳給我們,我們得受用了,我們也把這個法眼傳給別人。有法眼了,底下這句說它的效果,『杜惡趣,開善門』,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自自然然的,沒有絲毫勉強。杜是堵塞,惡趣就是畜生、餓鬼、地獄三惡趣。用畜生餓鬼、地獄來說,是從事相上講的,果上講的,因是什麼?因是貪瞋痴。愚痴墮畜生道;貪欲,餓鬼道;瞋恨,地獄道。所以要記住海賢老和尚,你看為我們講解的人告訴我們,海賢老和尚一生,沒有怨恨過一個人,沒有發過脾氣,這是什麼?他決定不墮地獄。他沒有貪心,點點滴滴都是要為供養大眾、供養別人,自己生活非常節儉,他不墮餓鬼道。他有智慧,他心裡很清楚、很明白,生智慧不生煩惱,所以生活雖然清苦,常生歡喜心,不墮畜生道。你看他一天從早到晚,歡歡喜喜、快快樂樂,心裡頭沒有貪瞋痴,生什麼?只生戒定慧。貪瞋痴的反面就是戒定慧,生戒定慧不生貪瞋痴,惡趣堵塞了

◇惡趣極苦,欲令出離,教人離惡,則閉塞通往惡趣之道
◇杜惡趣:真正把貪瞋痴斷掉了
◈一句佛號斷貪瞋痴、成戒定慧
◇用什麼斷?一句阿彌陀佛:信願持名,功夫好的,貪瞋痴自自然然不見了
◇常生歡喜心,對一切人都好,決定沒有批評人、輕視人的,對人對事對物真誠恭敬:這叫修行
◇身口意三業行為錯誤了,把它修正過來
◇隨順貪瞋痴是錯誤的;堵塞貪瞋痴是正確的
◇用什麼方法?一句佛號
◇一句佛號幫助我們斷貪瞋痴、成戒定慧
◇自己如是修行;也用這個方法幫助別人,閉塞通往惡趣之道

  我們把底下念下去,「惡趣極苦,欲令出離,教人離惡,則閉塞通往惡趣之道」,這就是杜惡趣,真正把貪瞋痴斷掉了用什麼斷?一句阿彌陀佛。信願持名,功夫好的,貪瞋痴自自然然不見了,你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對一切人都好,決定沒有批評人的,沒有輕視人的,對人都尊重、都恭敬,對人對事對物真誠恭敬,這叫修行。行是行為,身口意三業行為,行為錯誤了,把它修正過來,隨順貪瞋痴是錯誤的,堵塞貪瞋痴是正確的用什麼方法?一句佛號。貪念頭起來了,阿彌陀佛,把貪打掉;瞋恚生起來了,阿彌陀佛,瞋恚心息掉了;愚痴生起來了,一句阿彌陀佛,轉愚痴為智慧,一句佛號幫助我們斷貪瞋痴,成戒定慧自己如是修行,也用這個方法幫助別人,則閉塞通往惡趣之道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一八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18



2024年7月1日 星期一

一切眾生受異苦,悉是如來一人苦|如來是我們的自性|本來是如來:所以眾生受苦,確實是如來在受|如來要離苦得樂,就得幫助一切眾生都離苦得樂:這是如來的本願、本懷|宇宙之間一切諸法總是一體|淨空老法師

 


一切眾生受異苦,悉是如來一人苦|如來是我們的自性|本來是如來:所以眾生受苦,確實是如來在受|如來要離苦得樂,就得幫助一切眾生都離苦得樂:這是如來的本願、本懷|宇宙之間一切諸法總是一體|淨空老法師


◈一切眾生受異苦,悉是如來一人苦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一切眾生受異苦,悉是如來一人苦
◇宇宙之間一切諸法總是一體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就是自己;萬法是從自性生出來的
◇明心見性的菩薩,具足如來的五眼,真正見到宇宙萬有的真相:在這個境界裡頭不再分了
◇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
◇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
◇如來是我們的自性
◇本來是如來:所以眾生受苦,確實是如來在受
◇如來要離苦得樂,就得幫助一切眾生都離苦得樂:這是如來的本願、本懷

  「如《涅槃經》偈曰:一切眾生受異苦,悉是如來一人苦。」這是解釋經文「於諸眾生,視若自己」,念老在這裡引《涅槃經》的偈子。什麼人知道眾生跟自己是一體?應該說宇宙之間一切諸法總是一體。惠能大師明白的告訴我們,「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就是自己,能生萬法,萬法是從自性生出來的、變現出來的,什麼人知道?明心見性的菩薩統統知道,他們看到了。在這個境界裡頭,具足如來的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真正見到宇宙萬有的真相。在這個境界裡頭不再分了,像《華嚴》說的,《華嚴》講最高的境界,「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自性、就是本性。中國古時候老子說過,「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這才是事實真相,叫諸法實相。《涅槃經》上這句話,我們就能夠理解,眾生受苦是如來在受苦,如來是我們的自性,自性是佛,本來是佛,本來是如來,如來從性上說的,本來是,所以眾生受苦,確確實實是如來在受如來要離苦得樂,那就得幫助一切眾生都要離苦得樂,這是如來的本願、本懷

◈普願拯濟負荷,皆度彼岸
◇這是教化眾生終極的目標:一定要把眾生度盡,統統都能夠離究竟苦、得究竟樂
◇六道輪迴是究竟苦
◇這裡頭亂成一團;難得出現一個短暫的太平盛世:那是這個階段眾生知道斷惡修善、積累功德,感得佛菩薩出世,講經教學,幫助我們覺悟
◈沒有真正放下,就沒有真正覺悟
◇真正覺悟了,自然就放下
◇我們只是知道了;但是沒放下
◇沒有真正放下,就沒有真正覺悟
◇哪有覺悟了不肯放下?
◇千萬不要以為自己覺悟了
◇徹底放下,這才叫覺悟
◇沒有放下;說得天花亂墜,也沒有離究竟苦、離六道輪迴

  「故普願拯濟負荷,皆度彼岸」。這是教化眾生終極的目標,一定要把眾生度盡,統統都能夠離苦得樂,離究竟苦,得究竟樂。離究竟苦是什麼?真正脫離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究竟苦,苦不堪言,這裡頭亂成一團。難得出現一個短暫的太平盛世,那是在這個階段眾生知道斷惡修善、積累功德,所以才感得佛菩薩出世,講經教學,幫助我們覺悟真正覺悟了,自然就放下;換句話說,我們只是說覺悟,我明白了,我知道了,但是怎麼樣?沒放下。章嘉大師早年給我一個標準,沒有真正放下的,就沒有真正覺悟哪有覺悟了他不肯放下?沒有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千萬不要以為自己覺悟了。自己真正放下,徹底放下,這才叫覺悟。沒有放下,說得天花亂墜,也沒有離究竟苦,沒有離開六道輪迴

◈佛用教學幫助苦難眾生
◇佛教的小學,普世教育:可以幫助世間人化解衝突,社會安定,國家富足,天下太平
◇太平盛世,是從教學得來的:教育多麼重要
◇不是回歸自性的教育,是不究竟的:沒有出離六道輪迴
◇佛真正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教我們要脫離六道、十法界;幫助我們證得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是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這是得究竟樂
◇世間一般教育沒有出六道;佛法小乘只出六道輪迴;大乘出十法界,證得究竟圓滿

  佛用什麼方法幫助這些苦難眾生?佛用的是教學。你看看釋迦牟尼佛一生,他老人家三十歲開悟(這為我們示現的),開悟之後就一直教學,沒有一天休息,我們在經典上沒有見到釋迦牟尼佛放一天假,教學一輩子,七十九歲圓寂。他教學是有次第的,在鹿野苑講阿含十二年,佛教的小學,普世教育,這個教育可以幫助世間人化解衝突,幫助世間人社會安定,國家富足,天下太平。我們常講太平盛世,是從教學得來的,教育多麼重要。這教育裡頭,用中國文字來說,什麼教育?宗教教育。什麼是宗教教育?宗教兩個字,諸位分開來看,什麼叫宗,什麼叫教,然後連起來,什麼叫宗教。宗教是人生主要的教育,為什麼?它教人回歸自性。回歸自性的教育是主要的,是重要的教學,是尊崇的教化。如果不是回歸自性的教育,那是不究竟的,不究竟就是沒有出離六道輪迴。教學的對象是六道眾生。教學的結果是行善得三善道,得這個果報,福報,人天福報;心行不善,那就是三惡道,感得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六道裡頭的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是徹底覺悟,真正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他教我們要脫離六道輪迴,還要脫離十法界,幫助我們證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這是得究竟樂。離究竟苦,得究竟樂,法身菩薩所證得的。所以佛陀的教育超過世出世間一般教育,一般教育沒有出六道,沒有出十法界。在佛法裡面,小乘沒有出十法界,只出六道輪迴,大乘出十法界,證得究竟圓滿

◈同體大悲;無緣大慈
◇眾生無邊誓願度,每一個法身菩薩一定發這個大願:自他是一體,度眾生是真正度自己
◇大悲是同體大悲;大慈是無緣大慈
◇無緣,無條件的幫助眾生得究竟樂:幫助他往生有佛出世的世界
◈菩薩擔:荷負一切眾生出離世間
◇拯濟即是救度之義
◇負者,擔荷也:這個擔子你挑起來了,這是你的使命

  我們看下面文,「故普願拯濟負荷,皆度彼岸」,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每一個法身菩薩一定發這個大願,為什麼?原來自他是一體,度眾生是真正度自己,我們不知道。菩薩在此地證得究竟圓滿,從自性裡面流出大慈大悲,大悲是同體大悲,大慈是無緣大慈無緣,無條件的幫助眾生得樂,要幫助他得究竟樂。得究竟樂怎麼幫助?要幫助他往生有佛出世的世界,這對他真正的幫助,他能夠見佛,他能夠聞法,就能夠度眾生。下面解釋拯濟,「拯者,救助也。濟者,渡也,成也,益也」,對他有真實的利益。「故拯濟即是救度之義。負者,擔荷也」,這個擔子你挑起來了,這是你的使命

◇菩薩擔者,誓願荷負一切眾生出離世間
◇菩薩的本分,就幹這樁事情:幫助一切眾生出離世間
◇譬如長者家內豐饒,多諸珍寶,唯有一子,以愛念故,財寶樂具悉給與之,無有疲倦
◇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樂具盡皆與之,乃至令入無餘涅槃,是故名為荷負重擔
◇菩薩明白,一切眾生跟他是同體,同體大悲心就是愛心,生出來了,愛護一切眾生
◇特別是苦難眾生,幫助這些人離苦得樂,這叫行菩薩道
◇得樂終極的目標:乃至令入無餘涅槃
◇涅槃:滅,滅煩惱,滅生死;圓:智慧、德能、相好圓滿
◇阿羅漢、辟支佛所證得的涅槃是有餘;等覺菩薩所證得的涅槃是無餘
◇荷負重擔:這個擔子很重,要幫助一切眾生成佛
◇無餘涅槃是圓成佛道

  下面引《大法炬陀羅尼經》,「佛言:菩薩擔者,誓願荷負一切眾生出離世間」。這是菩薩,菩薩的使命,菩薩的本分,菩薩幹什麼?就幹這樁事情,幫助一切眾生出離世間,這個世間是六道輪迴。下面,「譬如長者家內豐饒,多諸珍寶,唯有一子,以愛念故,財寶樂具悉給與之,無有疲倦」。佛在此地用個比喻說,譬如長者,大乘經裡面我們常常看到長者,長者是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財富、有聰明智慧,也要有年歲,這個年紀是長壽,一般總得四十、五十以上。所以他們家是富貴人家,多諸珍寶,家裡多財、富有收藏珍寶很多,他有一個兒子,獨生子,對這個兒子愛護,以愛念故,家裡這些財寶樂具,所有讓他在物質享受、精神享受,這些資源全部都給他,給他這個兒子,無有疲倦,歡喜。「菩薩亦復如是」,菩薩明白,一切眾生跟他是同體,同體大悲心就是愛心,生出來了,生出來起什麼作用?愛護一切眾生。特別是苦難眾生,菩薩有使命有責任,一定要幫助這些人離苦得樂,這叫行菩薩道。先幫助他離苦,然後再幫他得樂,得樂終極的目標,「乃至令入無餘涅槃」。涅槃是梵語,翻作滅,滅煩惱,滅生死,這就是涅槃。也翻作圓寂,圓是圓滿,智慧圓滿,德能圓滿,相好圓滿。特別是涅槃上加個無餘,無餘是究竟圓滿的涅槃。阿羅漢、辟支佛所證得的涅槃是有餘,等覺菩薩所證得的涅槃是無餘。這叫「荷負重擔」,這個擔子很重,要幫助一切眾生成佛無餘涅槃是圓成佛道。上面引的經文,「深顯拯濟負荷之義」。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一九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19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表同體之悲。

人所寶愛,莫過自身;
視眾生,如同自己,故能救度群生,心不暫捨。

如《涅槃經》偈曰:「一切眾生受異苦,悉是如來一人苦。」
故普願「拯濟負荷,皆度彼岸。



」者,救助也。
」者,渡也,成也,益也。

故「拯濟」即是救度之義。


」者,擔荷也。

《大法炬陀羅尼經》佛言:「
菩薩者,誓願荷負一切眾生出離世間。……

譬如
長者家內豐饒,多諸珍寶,唯有一子,以愛念故,財寶樂具悉給與之,無有疲倦。
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樂具盡皆與之,乃至令入無餘涅槃,是故名為荷負。」


上引經文,深顯「拯濟負荷」之義。

◎ 德遵普賢第二



2024年6月30日 星期日

證得;不取證得的相,不取證得的念頭:你真的證得了|著了相,我證阿羅漢、法身菩薩了:假的|證得的人,相放下了;你還沒放下|事放下了;理上還沒放下:只要有一樁沒放下,你沒有真正證得|淨空老法師

 


證得;不取證得的相,不取證得的念頭:你真的證得了|著了相,我證阿羅漢、法身菩薩了:假的|證得的人,相放下了;你還沒放下|事放下了;理上還沒放下:只要有一樁沒放下,你沒有真正證得|淨空老法師


◈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證
◇特別是初學佛的,有相、有受、有證
◇相、受、證,真的沒有
◇自性哪來的相、受;證也是佛的方便說

  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證,這個意思說得深。一般,特別是初學佛的,取相就是著相,有相、有受、有證。是不是真的?真的沒有自性哪來的相、哪來的受?相是物質現象,受是精神現象,心理現象。證也是佛的方便說,證果,證小乘、證大乘、證一乘,這證果。

◈要深解空,空是自性
◇何期自性
◇本自清淨,沒有物質現象
◇本不生滅,沒有分別起心動念
◇阿賴耶是假的,一念不覺,從自性變現出來的

  我們必須要知道,要深解空,空是什麼?是自性。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上所說的自性,他開悟的時候說了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清淨是什麼?沒有物質現象,自性沒有物質。第二個,「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不生不滅。不生不滅裡面就是沒有分別,沒有起心動念。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就不是自性。不是自性是什麼?是阿賴耶。阿賴耶是假的,從哪裡來的?從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為什麼會變現出來?一念不覺。這個一念六道凡夫不知道,阿羅漢、辟支佛也不知道,三乘菩薩也不知道。誰知道?大乘圓教初住以上,知道有這回事情,肯定沒有懷疑,有這個事情。見到沒有?見到了,沒證得。什麼時候才能證得?佛在大乘經上常說八地以上,這個八地是圓教八地,八地以上五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這五個位次證得了。

◈學佛最怕取相、受、證
◇相、受、證是名相,便利於說明事實真相,你不能真的認為有
◇自性清淨心中一法不立
◇有相、有受、有證,這是六道凡夫
◇放在心上,你就不能證得,你就取相了
◇最重要的如何不取
◇懂得意思,不能著相,你就證得了
◇著相沒證得
◇深解空義,空是:沒有相受證,假名相受證
◇心上真的有這個東西就壞了

  相、受、證得,都是佛教學方便所用的名詞,如果你要執著真的有相、有受、有證,這是六道凡夫,取相就是著相。相、受、證是佛在教學上建立的名相,便利於說明事實真相,可是你不能著相,你不能真的認為有相、有受、有證,那就壞了。為什麼?自性清淨心中一法不立,跟你說佛、說菩薩、說聲聞緣覺,都是假設的,決定不是真實的。你了解這個意思,了解真相,把佛說的這些東西統統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就不能證得,你就取相了最重要的如何不取,不取相、不取受、不取證,知道這三個名詞是假設的,懂得它的意思,不能著相,那你就證得了,就真的證了。如果著相?著相沒證得。這個理事都很深,很不容易體會到,它是事實真相,諸法實相。真正是深解空義,空是沒有相受證,假名相受證學佛最怕的就是在這個地方取相、取受、取證你心理上真的有這個東西,這就壞了

◇自性清淨心中一法不立,連佛也沒有
◇自性清淨心裡沒有文字、沒有分別執著
◇放下就是
◇佛所說、所表演的,體會到就行了,千萬不要放在心上
◇放在心上就是取相、取受、取證:是你心裡產生的妄想、概念,全是空的
◇萬法皆空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一樣是真的
◇現在擺在面前不都是真的?假的,你沒有看出來,生滅法
◇真實的不生不滅

  自性清淨心中一法不立,連佛也沒有。所以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教導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學佛。第一個,「不著言說相」,事實真相語言說不出來。文字是語言的符號,那不著言說相,當然也就不能執著名字相、文字相,都不能執著,自性清淨心裡面沒有文字,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有分別、有執著、有起心動念,是六道凡夫,六道凡夫不但不解大乘,連小乘他也不通。那到底怎麼辦?古大德有一句話說破了,放下就是佛所說的、佛所表演的,我們懂得他的意思,能體會到就行了,千萬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是取相、取受、取證。這個東西有沒有?沒有,你心裡頭產生的妄想、產生的概念,全是空的。空到什麼程度?遍法界虛空界什麼也沒有,萬法皆空。《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一樣是真的。那我們現在擺在面前不都是真的嗎?假的,你沒有看出來。為什麼是假的?假的是生滅法。真的,真實的不生不滅,是真的。

◈只要你不取
◇宇宙之間所有現象,沒有一樣不是假的,佛法也是假的
◇證得;不取證得的相,不取證得的念頭:你真的證得了
◇著了相,我證阿羅漢、法身菩薩了:假的
◇證得的人,相放下了;你還沒放下
◇事放下了;理上還沒放下:只要有一樁沒放下,你沒有真正證得
◇深解空的人不執著空,沒有空、受、證這個概念,什麼都沒有,真正契入實相
◇不取相:物質現象;不取受、證:心理現象

  宇宙之間所有現象,沒有一樣不是假的,佛法也是假的。這個道理要細心去體會,你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說明證得,不取證得的相,不取證得的這個念頭,你就真的證得了。如果你著了相,我證阿羅漢了,我證法身菩薩了,假的,你是六道凡夫,沒有證得。為什麼?證得的人相放下了,你還沒放下事放下了,理上還沒放下,只要有一樁沒放下,你沒有真正證得,這個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所以前面這三個字太深了,深解空,深解空的人不執著空,沒有空這個概念,那就是沒有,也沒有證的這個概念,什麼都沒有,他是真正契入實相,如來讚歎。這句話有非常大的受用只要你不取,不取相,不執著物質現象;不取受、不取證是心理現象。物質現象、心理現象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

◈一生當中契入境界:就是一句彌陀
◇這句佛號是圓圓滿滿的一切法,沒有一法漏掉
◇這句佛號裡有圓滿的大戒,有究竟圓滿的智慧德能相好
◇一切法不離自性,它能生能現;一切法是它所生所現
◇能生能現的不生不滅;所生所現的剎那生滅
◈生滅就是不存在
◇我們以為這一切法是存在,實際上不存在,如同作夢一樣
◇阿賴耶識所變的就是夢幻泡影,可別當真,當真就壞了

  海賢老和尚告訴我們,彌陀諸佛如來有巧妙的方便,巧妙到了極處,幫助我們在一生當中契入境界,這個巧妙的方便就是一句佛號,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是什麼?這句佛號是一切法,圓圓滿滿的一切法,沒有一法漏掉,妙極了。一切諸佛,一切諸佛名號,一切諸佛所修所證的究竟圓滿的功德,就在這一句佛號裡頭。這句佛號裡頭有沒有戒律?有,圓滿的大戒。有沒有智慧?有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的德能、究竟圓滿的相好,為什麼?性德。一切法不離自性,一切法的本體就是自性,它能生能現,一切法是它所生所現能生能現的不生不滅,所生所現的剎那生滅生滅那就是不存在我們以為這一切法是存在,實際上不存在。就如同作夢一樣,夢中境界好像都有,有人夢醒了,夢中境界清清楚楚,好像真有這回事情。再找,再也找不到了,這一生當中,不可能做兩次相同的夢。阿賴耶識所變的就是夢幻泡影,可別當真,當真就壞了

◈不取相受證,就是圓滿具足清淨平等覺
◇深解空,有
◇深解而不取相受證,少有
◇清淨平等覺,就是常寂光,就是無量壽,就是諸法實相,就是無上菩提,就是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
◇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這一句經文裡頭深解空,有深解而不取相受證,這個少有不取相受證,就是圓滿具足清淨平等覺,這是什麼意思?大乘經裡面稱他作法身如來,淨土宗稱他為常寂光,常寂光就是法身如來。常是不生不滅,寂是清淨平等,覺,光明遍照。經題上「清淨平等覺」,就是常寂光,就是無量壽,就是諸法實相,就是無上菩提。最後一句話總結,就是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在哪裡?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凡夫出不了輪迴,就是因為取相、取受
◈一句佛號念到底不拐彎,真正方便
◇真正肯放下、能放下,凡夫就成佛了
◇凡夫成佛很快,一念之間
◇淨宗的方法最為巧妙,一句佛號

  六道輪迴像大海的水泡,忽生忽滅,生滅無常,生滅不住,前念滅了後念生,相似相續。凡夫出不了輪迴,就是因為取相、取受,問題在此地。佛教導我們,真正肯放下,真正能放下,凡夫就成佛了。凡夫成佛很快,一念之間,圓滿證得了。用什麼方法?淨宗的方法最為巧妙,一句佛號,海賢老和尚給我們作證。淨宗十四代的祖師,祖師的條件,在這個時代,對淨土宗做出最大的貢獻,度人無量,我推薦海賢老和尚是我們淨土宗第十四祖,你們贊不贊成?有沒有反對的?我學佛六十三年,歸心淨土大概有四十年,我這四十年的心得,迴向給海賢老和尚,依他做老師,我向他學習,我承認他是我們淨宗第十四代祖。在這個大時代裡面,為我們表演修學的方法,究竟圓滿成就,一句佛號念到底,不拐彎,這才叫真正的方便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00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00



2024年6月29日 星期六

淫欲障生梵天;何況菩提!|斷除淫欲,禮佛念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即趣向大涅槃根本法輪之妙行也|淫欲沒斷,色界、無色界你都沒有分;何況菩提?|殊勝梵行:持戒斷淫、到大涅槃之行|淨空老法師

 


淫欲障生梵天;何況菩提!|斷除淫欲,禮佛念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即趣向大涅槃根本法輪之妙行也|淫欲沒斷,色界、無色界你都沒有分;何況菩提?|殊勝梵行:持戒斷淫、到大涅槃之行|淨空老法師


◈梵行,清淨無欲之行
◇梵行是清淨行,男女之欲沒有了,財名食睡統統沒有了
◇釋迦牟尼佛在世為我們表演,不貪名、利養,財色名食睡、七情五欲統統放下,做個苦行僧

  梵行是清淨行,男女之欲沒有了,對世間財、名、食、睡,這些欲望統統沒有了釋迦牟尼佛在世為我們表演,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繼承父親的王位,他做國王去了。他十九歲出家,王位繼承權捨棄了,不貪名;不貪利養,榮華富貴的生活不要了,去當苦行僧。所以你看,財、色、名、食、睡統統放下,放下七情五欲,做個苦行僧,這是修梵行。

(中略)

◈淫欲障生梵天;何況菩提!
◇通取一切戒為梵行;別名斷淫為梵行
◇持戒沒有斷淫不算梵行
◇淫欲障生梵天;何況菩提!
◇欲不斷只能在欲界
◇淫欲沒斷,色界、無色界你都沒有分;何況菩提
◇菩提是成佛

  下面念老引用《法華經》,嘉祥大師的疏,他說「有人言通取一切戒為梵行,別名斷淫為梵行」。這是嘉祥《法華經疏》裡頭所說的,梵行有這兩個意思,持戒是梵行,也有人說特別專門指斷淫是梵行,持戒沒有斷淫不算梵行。「故《大品》曰:淫欲障生梵天,何況菩提!」這句話重要。淫欲沒斷,你生欲界天,你去不了色界天,色界叫梵天。欲不斷只能在欲界,欲界六層天裡頭沒有斷淫欲,淫欲斷了就生梵天,色界天,再上去無色界天。六道裡頭最上面的兩層,色界、無色界你都沒有分,何況菩提菩提是成佛,那怎麼能夠?「以上皆以離欲為梵行」,這個是佛門裡頭,特別是小乘,他們所說的。

◈以證涅槃之萬行為梵行
◇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即根本法輪大涅槃也。行即萬行,到大涅槃也
◇大乘,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生實報莊嚴土,這是梵行
◇小乘,大梵天就是梵行,沒離六道
◇菩薩行就是六度萬行,六度是六大綱領,每一個綱領裡細行都是沒有邊際的
◈無量壽經十善從口業修起
◇十善業道是善惡的根本:大乘展開就是菩薩八萬四千細行;小乘展開三千威儀
◇念佛人抓住這個根: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跟十善相應
◇為什麼會上升;為什麼會下墮:關鍵都在十善
◇本經,十善從口業修起:口、身、意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口業最容易造,把它擺在第一

  可是還有更深的意思,「但另有深義」,比前面意思深,「以證涅槃之萬行為梵行」,這就高了。「如《法華嘉祥疏》曰: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即根本法輪大涅槃也。行即萬行,到大涅槃也。」這個意思深了,這個梵行是指誰?成佛。佛以前,法身菩薩是梵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圓教初住以上,生實報莊嚴土,這是梵行大乘的;小乘,大梵天就是梵行,差別很大。大梵天沒有離六道,圓初住菩薩是生實報莊嚴土,不是同居土、方便土,不是,是實報土,這個意思高了。所以說是根本法輪大涅槃也。菩薩行就是六度萬行,六度是六大綱領,每一個綱領裡頭細行都是沒有邊際的大乘經上告訴我們,十善業道是善惡的根本,十善業展開來就是菩薩所修的八萬四千細行(就是善行),八萬四千細行把它歸納起來就是十善業。在小乘,這十善業展開三千威儀,阿羅漢證得的,三千威儀,濃縮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通大小乘,根!我們念佛人抓住這個根就行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跟十善相應,不能違背十善。違背十善就是十惡,十惡到哪裡去?十惡到三途地獄去了,這不能不知道。為什麼會上升,為什麼會下墮,關鍵都在十善本經佛教給我們,十善從哪裡修起?口業修起,跟一般經上講的不一樣,一般經上都是身、口、意。本經的排列,在第八品裡頭我們會讀到,第一句「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它是口、身、意這樣排法,用意很深。為什麼?口業最容易造,最容易犯的,把它擺在第一。像這些排列的順序先後,都有很深的意思,我們不能輕易看過。所以這個另有深義是要證大涅槃。

◈到大涅槃之行,為梵行
◇行即萬行,到大涅槃也
◇十善圓滿就是萬行圓滿,也就是大乘菩薩的大般涅槃
◇梵謂涅槃。梵行謂修梵行者名。具大涅槃名為梵
◇具有大涅槃,這才稱為梵
◈殊勝梵行:持戒斷淫、到大涅槃之行
◇上二經疏,皆謂到大涅槃之行,為梵行。是則梵行之深義,不侷限於持戒與斷淫而已
◇持戒與斷淫這是小乘
◇今願文曰「殊勝梵行」,應兼此二義
◇大小乘所說的統統包括其中

  《法華嘉祥疏》裡頭說,「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即根本法輪大涅槃也」。這是根本法輪大般涅槃,圓教初住以上證得,證得這個果位生實報土。不是修淨土的人都到華藏世界去了,就是《華嚴經》,《華嚴》講的華藏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實報莊嚴土,到那邊去了。行就是萬行,修這個到大涅槃十善圓滿就是萬行圓滿,也就是大乘菩薩的大般涅槃。又《大日經疏》第十七卷,這是密教的,密宗,這裡頭說「梵謂涅槃」,跟大乘經講的沒有兩樣。「梵行謂修梵行者名」,修梵行的人稱為梵行。「具大涅槃名為梵」,具是具有,具有大涅槃,這才稱為梵。由此可證,密宗裡頭有大乘,大小乘都有。「上二經疏,皆謂到大涅槃之行,為梵行。是則梵行之深義,不侷限於持戒與斷淫而已」,它的意思比這深,持戒與斷淫這是小乘。「今願文曰殊勝梵行」,這殊勝兩個字意思可深了,念老在此地給我們解釋說,殊勝梵行「應兼此二義」,大小乘所說的統統包括其中

◈斷除淫欲,迴向發願,信願持名
◇斷除淫欲,禮佛念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即趣向大涅槃根本法輪之妙行也
◇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
◇至誠心,真誠到極處,真心,這是菩提心之體
◇自受用,深心;他受用,大悲心
◇迴向發願是慈悲的表現:修積的功德不完全自己享受;希望供養一切眾生都能享受到,這個心量大
◇每天發心念佛,迴向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苦難眾生
◇願一切眾生都能遇到淨土法門、信願持名,同生極樂國: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這是趣向大般涅槃根本法輪的妙行
◇信願就是發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專念

  「蓋斷除淫欲,禮佛念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即趣向大涅槃根本法輪之妙行也」。這個跟大乘經上講的相應,這是《無量壽經》上所說的,也是修淨土的人應該要知道的。我們每天禮佛念佛,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觀經》上講的(這是淨土宗的經典)至誠心,真誠到極處,真心,這是菩提心之體。有體有用,用裡面有自受用、有他受用,就自受用來講,深心他受用,慈悲心、大悲心,《觀經》上講迴向發願心,迴向發願是慈悲的表現。我們修積的功德不完全自己享受,希望供養大家,一切眾生都能享受到,這個心量大。我每天發心念佛,迴向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苦難眾生,好!願一切眾生都能夠遇到淨土法門,都能信願持名,同生極樂國,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趣向大般涅槃根本法輪的妙行,這個妙行就是一向專念。蕅益大師說得最簡單,信、願、持名。信願持名,信願就是發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專念,跟本經完全相同。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九一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91




梵行」,
者,清淨之義;

梵行,清淨無欲之行。


斷淫欲諸天,皆名為梵天
梵天斷淫欲之行,曰梵行


《法華嘉祥疏》曰:「

有人言
通取一切戒為梵行,
別名斷淫為梵行,

故《大品》曰:『淫欲障生梵天,何況菩提!』」


以上皆以離欲梵行


但另有深義,以證涅槃之萬行為梵行

如《法華嘉祥疏》曰:「

梵行之相者,
涅槃,即根本法輪大涅槃也。
即萬行,到大涅槃也。」


又《大日經疏十七》曰:「

涅槃
梵行謂修梵行者名。

大涅槃名為。」



上二經疏,皆謂到大涅槃,為梵行
是則梵行之深義,不局限於持戒斷淫而已。


今願文曰「殊勝梵行」,應兼此二義。


斷除淫欲,禮佛念佛,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即趣向大涅槃根本法輪之妙行也。

◎發大誓願第六



2024年6月28日 星期五

修就是放下|為什麼要放下?因為本來無一物|一切經教都要捨:無非是黃葉止啼|到最後連阿彌陀佛都要捨掉|可以念;心裡頭痕跡都不著:那叫真念佛|佛法,就是看破、放下|沒放下:不是我執;就是法執|淨空老法師

 


修就是放下|為什麼要放下?因為本來無一物|一切經教都要捨:無非是黃葉止啼|到最後連阿彌陀佛都要捨掉|可以念;心裡頭痕跡都不著:那叫真念佛|佛法,就是看破、放下|沒放下:不是我執;就是法執|淨空老法師


◈修什麼?修就是放下
◇為什麼要放下?因為本來無一物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到最後一切經教都要捨,這是佛的方便法,不是真的:一切經論無非是黃葉止啼而已
◇逗小孩真管用;你覺悟之後它就沒用處了
◇覺悟之後再要這個,那就是累贅,被染污了
◇非法是一切世間法;法是佛所說的一切法:統統要捨
◇自性清淨心裡頭本來無一物:你怎麼可以有一物在裡頭?

  修什麼?這個要知道,修就是放下為什麼要放下?因為本來無一物,這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甚至於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什麼?佛法。到最後一切經教都要捨,為什麼?這是佛的方便法,不是真的,一切經論無非是黃葉止啼而已。黃葉止啼是什麼?小孩在哭、在鬧,大人在外面拈一片黃葉,樹上落下來的,掉在土地上,大人拿著個黃葉,不要哭不要哭,來,這是好東西,你拿去換糖吃,小孩他就不哭了,目的就達到了,逗小孩的。這三藏十二部經教作用在此地,你要認識,逗小孩真管用。你覺悟之後它就沒用處了覺悟之後再要這個,那就是累贅,被染污了,你就錯了。所以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非法是一切世間法,法是佛所說的一切法,統統要捨,自性清淨心裡頭本來無一物,你怎麼可以有一物在裡頭

◈到最後連阿彌陀佛都要捨掉
◇可以念;心裡頭痕跡都不著:那叫真念佛
◇那念幹什麼?勸人念的,大慈大悲;他自己知道本來無一物
◇這一句佛號是一切諸佛如來究竟圓滿的方便,方便到極處了:你得到這個方便,就到極樂世界去了
◇到極樂世界還念這句佛號:第一個報佛恩;第二個對眾生表法
◇自行化他,不離這一句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你要不懂,佛法就害了你:佛不害你;是你自己上當了

  到最後連阿彌陀佛都要放下,都要捨掉可以念,心裡頭痕跡都不著,那叫真念佛那念幹什麼?勸人念的,那是大慈大悲,他自己知道本來無一物這一句佛號是一切諸佛如來究竟方便圓滿的方便,方便到極處了,你得到這個方便你就到極樂世界去了到極樂世界還念這句佛號,那是什麼?那是完全明白了,一點都不迷惑。念這句佛號有兩個意思,第一個報佛恩,我這一句佛號,讓我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生到極樂世界,我念念不忘,表這個意思;第二個是對眾生的表法,這個法門,一切眾生,男女老少、賢愚不肖,只要你肯學,你這一生就能成就,是教化眾生的。自行化他,不離這一句,要明白這個意思。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你要不懂,佛法就害了你,佛不害你,是你自己上當了。八萬四千法門是斷八萬四千不同的煩惱,對症下藥,藥到病除,是這麼個意思,一定要懂。

◈佛法,就是看破、放下
◇看破,明瞭真相
◇放下,絲毫不沾染,決定不放在心上
◇放在心上,你沒有放下
◈沒放下:不是我執;就是法執
◇沒有放下:不是屬於我執;就是屬於法執
◇執著佛法不放下叫法執;執著世間法不放下叫我執:這兩種執著是最大的障礙

  佛法,早年頭章嘉大師教我,就是看破、放下,這就是真正佛法。看破什麼?明瞭真相,叫看破。放下,絲毫不沾染,決定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錯了,放在心上,你沒有放下沒有放下,不是屬於我執,就是屬於法執執著佛法不放下叫法執,執著世間法不放下叫我執,這兩種執著是最大的障礙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二一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21



2024年6月27日 星期四

念佛也要練,不能把它丟掉|什麼事都可以幹,不要放在心上;心裡就一句佛號|我們的目標是清淨平等覺|名聞利養、七情五欲不放下,你這一生全功盡棄|斷惡修善,用清淨心、平等心來修,不著相|淨空老法師

 


念佛也要練,不能把它丟掉|什麼事都可以幹,不要放在心上;心裡就一句佛號|我們的目標是清淨平等覺|名聞利養、七情五欲不放下,你這一生全功盡棄|斷惡修善,用清淨心、平等心來修,不著相|淨空老法師


◈念佛也要練,不能把它丟掉
◇日常生活什麼事都可以幹,不要放在心上;心裡就一句佛號
◈我們的目標是要清淨平等覺
◇我們的目標是要清淨平等覺,放在心上就是染污
◇不善的、負面的是染污;善的、正面的還是染污
◇斷惡修善都不要著相,就是我們用清淨心、平等心來修,不著相
◇世間名聞利養、七情五欲統統要放下:這些東西你不放下,障礙你往生,讓你這一生的功夫全功盡棄
◈阿彌陀佛是我們每個人的根
◇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生無量智慧
◇阿彌陀佛是我們的真心,阿彌陀佛是我們的自性
◇阿彌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
◇他的根是阿彌陀佛,我們每個人的根統統是阿彌陀佛
◇根不能一時一刻離開,把這個根照顧好
◈不念佛;就是念其他的
◇念其他的都是空過、都是造業

  這個念佛也要練,不能把它丟掉,在日常生活當中,什麼事情都可以幹,心裡就一句佛號。幹什麼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為什麼?我們的目標是要清淨平等覺,放在心上就是染污不善的、負面的是染污,善的、正面的還是染污,正面的果報是三善道,負面的果報是三惡道,三惡道染污,三善道也是染污,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斷惡修善都不要著相,那就是我們用的是清淨心來修、用平等心來修,不著相世間名聞利養、七情五欲統統要放下,這些東西你不放下,障礙你往生,讓你這一生的功夫全功盡棄,那就錯了,不可以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生無量智慧阿彌陀佛是我們的真心,阿彌陀佛是我們的自性,像賢公老和尚說,「阿彌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他的根是阿彌陀佛,我們每個人的根統統是阿彌陀佛根不能一時一刻離開,把這個根照顧好不念佛,那就是念其他的念其他的都是空過、都是造業,總不外乎善念、惡念、無記念,無記是無所謂善惡。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二一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21



阿彌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我們每個人的根統統是阿彌陀佛|根不能一時一刻離開,把這個根照顧好|不念佛;就是念其他的|念其他的都是空過、都是造業|淨空老法師

 


阿彌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我們每個人的根統統是阿彌陀佛|根不能一時一刻離開,把這個根照顧好|不念佛;就是念其他的|念其他的都是空過、都是造業|淨空老法師


◈念佛也要練,不能把它丟掉
◇日常生活什麼事都可以幹,不要放在心上;心裡就一句佛號
◈我們的目標是要清淨平等覺
◇我們的目標是要清淨平等覺,放在心上就是染污
◇不善的、負面的是染污;善的、正面的還是染污
◇斷惡修善都不要著相,就是我們用清淨心、平等心來修,不著相
◇世間名聞利養、七情五欲統統要放下:這些東西你不放下,障礙你往生,讓你這一生的功夫全功盡棄
◈阿彌陀佛是我們每個人的根
◇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生無量智慧
◇阿彌陀佛是我們的真心,阿彌陀佛是我們的自性
◇阿彌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
◇他的根是阿彌陀佛,我們每個人的根統統是阿彌陀佛
◇根不能一時一刻離開,把這個根照顧好
◈不念佛;就是念其他的
◇念其他的都是空過、都是造業

  這個念佛也要練,不能把它丟掉,在日常生活當中,什麼事情都可以幹,心裡就一句佛號。幹什麼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為什麼?我們的目標是要清淨平等覺,放在心上就是染污不善的、負面的是染污,善的、正面的還是染污,正面的果報是三善道,負面的果報是三惡道,三惡道染污,三善道也是染污,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斷惡修善都不要著相,那就是我們用的是清淨心來修、用平等心來修,不著相世間名聞利養、七情五欲統統要放下,這些東西你不放下,障礙你往生,讓你這一生的功夫全功盡棄,那就錯了,不可以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生無量智慧阿彌陀佛是我們的真心,阿彌陀佛是我們的自性,像賢公老和尚說,「阿彌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他的根是阿彌陀佛,我們每個人的根統統是阿彌陀佛根不能一時一刻離開,把這個根照顧好不念佛,那就是念其他的念其他的都是空過、都是造業,總不外乎善念、惡念、無記念,無記是無所謂善惡。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二一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21



2024年6月26日 星期三

希望這一生,是我們在娑婆世界最後的一生|念佛往生,永遠跟輪迴離開|再到六道輪迴,是來度人的,大慈大悲|無量劫輪迴裡誰最愛你?彌陀、觀音|攝受不捨,勸導不休:但欲我回心於一念|淨空老法師

 


希望這一生,是我們在娑婆世界最後的一生|念佛往生,永遠跟輪迴離開|再到六道輪迴,是來度人的,大慈大悲|無量劫輪迴裡誰最愛你?彌陀、觀音|攝受不捨,勸導不休:但欲我回心於一念|淨空老法師


◈攝受不捨,勸導不休:但欲我回心於一念
◇可見極樂世界菩薩、聲聞、天人俱皆無量者,正表彌陀因地,於無量劫,於生死海中,教化攝受六道眾生,實無量也
◇且我今日,於此妙法,能聞能信,是必彌陀於往劫中,追逐我於泥犁之中,教誨我於火宅之內。攝受不捨,勸導不休。不惜共輪轉於六道,但欲我回心於一念
◇我輪轉於六道,是業力;佛也輪轉在六道,他是願力
◇佛是覺而不迷;我們在六道是迷而不覺
◇佛只有一個願望:「但欲我回心於一念」

  「可見極樂世界菩薩、聲聞、天人俱皆無量者,正表彌陀因地,於無量劫,於生死海中,教化攝受六道眾生,實無量也。且我今日,於此妙法,能聞能信,是必彌陀於往劫中,追逐我於泥犁之中」,這個泥犁是地獄,「教誨我於火宅之內」,這就在惡道。「攝受不捨,勸導不休,不惜共輪轉於六道」,這個共,就是佛跟我,我輪轉於六道是業,業力,佛也輪轉在六道,他是願力,他是覺而不迷,我們在六道是迷而不覺。在這裡,顯示出的慈悲。攝受不捨,勸導不休,共同在六道裡頭,他只有一個願望,「但欲我回心於一念,就這一句話。

◈這一生是我們在娑婆最後一生
◇恩德無極,威德無窮。為我培植善根,今幸生育增長。註釋至此,不禁淚零!
◇阿彌陀佛生生世世陪著我們
◇他有神通、智慧、大福報,在六道無量劫中照顧我們,從來沒有捨棄,一直到現在
◇希望在這一生,我們把事實真相真搞明白
◇希望這一生,是我們在娑婆世界最後的一生:這才叫真報佛恩!
◇萬緣放下,一心嚮往極樂世界

  「恩德無極,威德無窮。為我培植善根,今幸生育增長。註釋至此,不禁淚零!」這是黃念祖老居士寫這個註解,寫到這個地方流淚。為什麼流淚?感恩。阿彌陀佛生生世世陪著我們他有神通,他有智慧,他有大福報,在六道裡頭,無量劫中照顧我們,從來沒有捨棄過,一直到現在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我們把事實真相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希望在這一生中,是我們在娑婆世界最後的一生這才叫真報佛恩萬緣放下,一心嚮往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樣樣如法、殊勝
◇聽了這部經,等於我們去過極樂一次,釋迦牟尼佛做導遊:我們看到極樂的美好殊勝,極樂的人們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得到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樣樣如法,比我們這邊殊勝
◇我們這邊,一面學教一面生煩惱,妄想、分別、起心動念,它不停止,它在干擾我們:我們不能得一心、得禪定
◇所以我們見不到真心;二六時中所用的全是妄心:八識五十一心所,這叫造業
◇念佛往生,永遠跟輪迴離開;再到六道輪迴,像阿彌陀佛一樣,是來度人的,大慈大悲

  聽了這部經之後,等於說我們到極樂世界去過一次,釋迦牟尼佛做導遊。我們看到,我們聽到,極樂世界的美好,極樂世界的殊勝,極樂世界的人們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得到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樣樣如法,比我們這邊太殊勝了我們這邊,一面學教一面生煩惱,妄想、分別、起心動念,它不停止,它在干擾我們,我們不能得一心,我們不能得禪定所以我們見不到真心,二六時中所用的全是妄心,八識五十一心所,這叫造業。業雖然有善、惡,都不是好事,惡業感三惡道,善業感三善道,出不了六道輪迴。念佛往生,永遠跟輪迴離開,再到六道輪迴,像阿彌陀佛一樣,那是來度人的,那是大慈大悲

◈無量劫輪迴裡誰最愛你?彌陀、觀音
◇阿彌陀佛的恩德超過父母
◇輪迴裡無量劫,誰最愛你、關懷你、照顧你?諸佛菩薩,特別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

  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看到念老末後這兩句,有沒有同感?不禁淚零。阿彌陀佛的恩德超過父母。你在這個輪迴裡面無量劫,誰最愛你,誰最關懷你、照顧你?諸佛菩薩,特別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我們不知道,知道你也會淚零。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五O七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507




可見極樂世界菩薩、聲聞、天人俱皆無量者,
正表彌陀因地,於無量劫,於生死海中,教化攝受六道眾生,實無量也。


且我今日,於此妙法,能聞能信,

是必
彌陀於往劫中,
追逐我於泥犁之中,
教誨我於火宅之內。

攝受不捨,
勸導不休。

不惜共輪轉於六道,
但欲我回心於一念。

恩德無極,
威德無窮。

為我培植善根,
今幸生育增長。

註釋至此,不禁淚零!

◎ 聞經獲益第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