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4日 星期二

安住涅槃道: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無住生心:功德幫助我們往生極樂|這個寶藏儲存在阿彌陀佛功德之藏|寶藏:資助我們德行|著相:阿賴耶善根福德種子|不著相:就是性德、涅槃道|淨空老法師

 


安住涅槃道: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無住生心:功德幫助我們往生極樂|這個寶藏儲存在阿彌陀佛功德之藏|寶藏:資助我們德行|著相:阿賴耶善根福德種子|不著相:就是性德、涅槃道|淨空老法師


  【由成如是諸善根故。所生之處。無量寶藏。自然發應。】

◈因地福智不能少;積功累德不能忘
◇上文積功累德之種種善根,是為能感:感必有應、果必酬因
◇菩薩所行,念念為苦難眾生;沒有為自己
◇為自己也有感應,感應不殊勝;不為自己為眾生那個感應非常殊勝,是你想不到的
◇因地上的福智是不能少的,積功累德這一句不能忘掉
◈無住生心:功德幫助我們往生極樂
◇雖然積功累德,最好都不要放在心上,做等於沒做,這個果就殊勝:這就是智慧
◇做了多少好事,功過格天天記,很好:那是人天福報
◇不放在心上,這就叫無住生心、生心無住:變成功德;不是福德
◇功德能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
◇念念都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就對了

  念老的註解,『如是諸善根』,「指上文積功累德之種種善根,是為能感。感必有應。果必酬因」。有因就有果,有感就有應。菩薩所行,念念為苦難眾生,沒有為自己為自己也有感應,感應不殊勝,不為自己為眾生那個感應非常殊勝,是你自己想不到的。可是,因地上的福智是不能少的,積功累德這一句不能忘掉雖然積功累德,最好都不要放在心上,做一切善事,幫助一切苦難眾生,不放在心上,做等於沒做,這個果就殊勝了,這就是智慧做了多少好事還要把它記下來,哪年哪月哪日我做的些什麼好事,像了凡先生的功過格,天天記,好不好?很好,我們不能做,為什麼?那是人天福報,感的是這個。如果不放在心上,這就叫無住生心,生心無住,那就變成功德,不是福德功德能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咱們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念念西方極樂世界,這就對了,沒錯。

◈沒放心上:儲存在彌陀功德之藏
◇是故法藏菩薩感得勝果。生生世世,所生之處,均得如下文所得之妙果
◇無量寶藏,就是他所得的妙果
◇無量寶藏,自然發應:境隨心轉,這就是無量
◇寶藏:資助我們德行
◇寶藏者,累積珍寶之庫藏也
◇著相,阿賴耶裡面落謝善根福德種子;不著相,回歸性德、涅槃道
◇安住涅槃道: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
◇幹一切善事都是這樣心態:沒放心上;心上只有阿彌陀佛
◇這個寶藏儲存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功德之藏

  「是故法藏菩薩感得勝果。生生世世,所生之處,均得如下文所得之妙果。」底下講得多了,這個地方籠統講一句『無量寶藏』,就是他所得的妙果。「首云」,開頭就說,「無量寶藏,自然發應」。這一句讓我們都想到,現在量子學家所發現的境隨心轉,這就是無量寶藏是什麼?資助我們德行。《箋註》裡頭說,「累積珍寶之庫藏也」,這個寶藏就是珍寶的倉庫。如果著相,阿賴耶裡面落謝的種子,善根福德的種子;不著相,那就是性德,回歸性德,就是前面所講的涅槃道安住涅槃道是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幹一切善事都是這樣的心態,沒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那這個寶藏儲存在哪裡?儲存在極樂世界,儲存在阿彌陀佛功德之藏

◈妙法能濟眾生之苦厄
◇寶藏者,累積珍寶之庫藏也。妙法能濟眾生之苦厄,故以為喻
◇眾生有需要時,隨時智慧、德能、資具現前
◇需要財力,自然有人送錢來;需要糧食救濟苦難,就有人送糧食來:不必自己操心,一切境界隨心所欲、境隨心轉
◈念頭轉了:整個身體物質重新改造
◇以心控物:物質是從念頭產生的
◇念頭善,物質就善;念頭不善,物質就有毒
◇人得重病;心地一端正,念佛,病不想了,不用治病就好了
◇念頭轉了:念頭把整個身體物質現象重新改造
◇有些人不放心,還要找其他的方法來補助,也好,不要去攔阻別人: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統統不放在心上:我們的心行跟大乘教相應

  《箋註》說,「累積珍寶之庫藏。妙法能濟眾生之苦厄,故以為喻」,這比喻。這個意思很深,是真的不是假的。眾生有需要的時候,隨時現前,智慧現前、德能現前、資具現前,需要用財力幫助眾生的,自然就有人送錢來,需要糧食救濟苦難的,就有人送糧食來。不必自己操心,一切境界真的是隨心所欲,境隨心轉。現在科學家提倡這個,跟這個意思是一樣的,他是「以心控物」,提出這四個字,知道什麼?物質從哪裡來的?物質是從念頭產生的。所以念頭善,物質就善;念頭不善,物質就有毒,就不善。所以人得重病,癌症,甚至於比癌症更嚴重的,他心地一端正,念佛了,病不想了,那病幾天就好了。為什麼不用治他病就好了?那是什麼?念頭轉了念頭把,因為這個身體是物質現象,把整個身體這個物質現象重新改造,那些病毒統統都沒有了,不見了。科學給我們做證明,我們對這樁事情深信不疑,確實是如此。可是還有些人不放心,還要找其他的一些方法來補助,也好,不要去攔阻別人。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統統不放在心上,這就好!我們的心行跟大乘教相應

◈菩薩多劫布施持戒,感寶藏涌出應其德
◇發應者,相感而自然開發也
◇菩薩於多劫積布施持戒功,故自感寶藏涌出應其德
◇菩薩到十方供佛,手上自然有供養物出現,沒有起心動念;這個供養物一定是諸佛很歡喜的:那不是變化;是感應
◇需要禮物供佛,禮物自然出現;需要幫助苦難眾生,財物也自然從手中出來:這是應其德
◈一定要相信:一切法從心想生
◇對一切法從心想生有懷疑,就現不出來
◇決定不能不相信、不能有懷疑、不能有雜念

  下面,「發應者,相感而自然開發也」,這是發應。《會疏》說的:「菩薩於多劫積布施持戒功,故自感寶藏涌出應其德。」菩薩到十方去供佛,伸出手掌手上自然就有供養物出現,沒有起心動念,這個供養物一定是諸佛很歡喜的。菩薩能做到,大概阿羅漢也可以做到。那不是變化,那是感應,我需要禮物供佛,禮物自然出現,這是應其德需要幫助苦難眾生,幫助苦難眾生需要用的,財物也自然從手中心就出來了。一定要相信,一切法從心想生,對一切法從心想生有懷疑的話,就現不出來,他有障礙。決定不能不相信,不能有懷疑,不能有雜念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三七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37




【由成如是諸善根故。所生之處。無量寶藏。自然發應。】

如是諸善根」,指上文積功累德之種種善根,是為能感。
感必有應。
果必酬因。

是故法藏菩薩感得勝果。
生生世世,所生之處,均得如下文所得之妙果。


首云「無量寶藏,自然發應」。

寶藏」者,

《箋註》曰:「累積珍寶之庫藏也。妙法能濟眾生之苦厄,故以為喻。」

發應」者,相而自然開發也。

《會疏》曰:「菩薩於多劫積布施持戒功,故自寶藏涌出其德。」

◎ 積功累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