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是你自己迷的;悟還要你自己悟|佛不能把所覺的給我;如果能,我們就不要修了|奉持經戒,如貧得寶|真正得佛經:不是得經本;經通達了,幫助你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經怎麼保護?明瞭佛所說意,依教奉行|淨空老法師
◈佛菩薩所說的東西都在眼前
◇細心去觀察,佛菩薩所說的東西都在眼前,六根在六塵境界你都會發現
◇然後你才佩服佛陀真有智慧,全看到、看透了
◇看透之後什麼樣的心態?六根在六塵上不起心動念;六根六塵了了分明
◇不起心動念就是真的;起心動念就是妄的
◇不起心動念,真心用事;起心動念,妄心用事
◇用妄心,凡夫;用真心,佛菩薩
◈迷是自己迷的;悟還要自己悟
◇佛所講的這些道理是珍寶;我們要接受、要學習、要真幹
◇佛不能把所覺的給我;如果能,我們就不要修了
◇迷是你自己迷的;悟還要你自己悟
我們要細心去觀察,佛菩薩所說的東西都在眼前,只要你細心觀察,六根在六塵境界你都會發現,然後你才佩服佛陀真有智慧,真了不起,全看到了,看透了。看透之後什麼樣的心態?沒有起心,沒有動念,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六根在六塵上不起心不動念,六根六塵了了分明。不起心不動念就是真的,起心動念就是妄的。不起心不動念,真心用事,起用;起心動念,妄心用事。用妄心,凡夫;用真心,佛菩薩。佛所講的這些道理,這是珍寶。我們要接受,接受是什麼?我們要學習,我們要真幹。他不能把他所覺的給我,他做不到,如果能做到,我們就不要修了,也不要學了,佛菩薩慈悲,他的慈悲全給我們,他做不到。迷是你自己迷的,悟還要你自己悟,天經地義。
◈奉持經戒,如貧得寶
◇奉持經戒,如貧得寶,乃本品之核心,世尊慈心至極之垂示也
◇貧者得珍寶,則諸苦頓息,從此歡樂無憂
◇此乃以寶喻經戒之妙用也
◇真正得到佛的經:不是得到經本;經通達了,幫助你了解宇宙人生事實真相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這末後這一句,「世尊慈心至極之垂示也」,「奉持經戒,如貧得寶」,念老這話說得好,這是這品經裡面的核心,這品經裡面的宗旨,是釋迦牟尼佛慈心至極的垂示。「貧者得珍寶」,貧窮的人得到珍寶,「則諸苦頓息」,他就離苦得樂了,這個苦是什麼?物質上的苦,缺乏物質生活,得珍寶,物質生活解決了,不再去愁衣食住行了,「從此歡樂無憂」。這樁事情淺顯,在這個社會到處你都能看得到。註解裡說,「此乃以寶喻經戒之妙用也」,用這個來做比喻。如果你真正得到佛的經,不是說你得到這個經本,得到經本不起作用,這個經你通達了,幫助你開悟了,明白了,讓你了解宇宙人生事實真相,包括過去未來,此界他方,你明白了,搞清楚了,這是得寶。
◇貧者既得珍寶,則命根所繫。自當全力護持,不可更失
◈得受經戒,善自奉持,如護頭目
◇此勸行人得受經戒,應善自奉持,如護頭目。如有缺犯,應速懺悔,誓不更作
◇得受經戒:經給你講道理,幫助你覺悟;戒教你守法,幫助你修行
◇讀經,依照經典教訓去修行,把自己錯誤完全糾正過來
◇修行:修正錯誤的行為
◇殺、盜、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痴:改正過來是十善
◇十善統攝一切行法,也就是修行具體的方法
◇經教幫助我們明瞭一切法的真相
◇如護頭目:你真的認識清楚,你會保護它
◇經典怎麼保護?明瞭佛所說意,依教奉行,要做到
◇如有缺犯,應速懺悔,誓不更作
「貧者既得珍寶,則命根所繫。自當全力護持,不可更失」。得到怕丟掉,要好好的把它藏起來,怕丟掉,這是世間人。「此勸行人得受經戒」,受,真正接受了,依教奉行,佛的經給你講理,講道理,佛的戒教你守法,一個是覺悟,經是幫助你覺悟,戒是幫助你修行,斷惡修善是戒。下面是比喻,「如護頭目。如有缺犯,應速懺悔,誓不更作」。這是真正得到了,自自然然,絲毫勉強都沒有,那就是讀經,依照經典教訓去修行,把自己錯誤完全糾正過來。修行記住,修正錯誤的行為,殺、盜、淫是身錯誤的行為;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是言語錯誤的行為;貪、瞋、痴是起心動念的錯誤行為,都把它改正過來,改正過來是什麼?十善,十善統攝一切行法,也就是修行具體的方法。經教是幫助我們,明瞭世出世間一切法相,一切法的真相。對這樁事情應「善自奉持」,這句話重要。能夠善自奉持,「如護頭目」,你真的認識清楚了,你會保護它,經典,怎麼保護它?明瞭佛所說的意思,依教奉行,要把它做到。所以下面舉的比喻,「如護頭目」,急難當中頭一個你會保護頭、保護眼睛,這兩個擺在第一優先,「如有缺犯,應速懺悔,誓不更作」。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三七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37
本品名「如貧得寶」。
故知「奉持經戒,如貧得寶」,
乃
本品之核心,
世尊慈心至極之垂示也。
貧者得珍寶,則諸苦頓息,從此歡樂無憂。
此乃以寶喻經戒之妙用也。
再者,
貧者既得珍寶,則命根所繫。
自當全力護持,不可更失。
此勸行人得受經戒,應善自奉持,如護頭目。
如有缺犯,應速懺悔,誓不更作。
◎ 如貧得寶第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