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假的,連念頭都是假的,念頭都不生:所以佛住至樂的境界|佛法是絕對的;沒有相對|極樂世界沒有苦樂,二邊不著、離四句絕百非:真樂|感覺到很快樂,假的|苦是苦;樂叫壞苦|至樂無過於往生極樂|淨空老法師
◈一體:智慧現前;跟著慈悲現前
◇佛眼睛看的一點錯誤都沒有
◇凡夫看不見;佛、法身菩薩看見了:共同一法身,智慧現前,跟著慈悲心現前
◇一體:見到還有沒覺悟的部分,肯定是全心全力幫助他回歸自性、離苦得樂
◈苦樂都沒有,是真樂
◇自性上沒苦:沒有苦就是樂;還有樂,樂也是苦
◇樂叫壞苦:樂過去了,苦就來了,所以它是假的
◇無苦無樂是真的
◇極樂,苦樂都沒有,是真樂
佛眼睛看的一點錯誤都沒有,凡夫看不見,佛看見了。再放寬一點說,法身菩薩看見了,共同一法身。智慧,這是智慧現前,跟著慈悲心現前。一體,還有沒覺悟的部分,他見到了,肯定是全心全力幫助他回歸自性,為什麼?回歸自性就是幫助他離苦得樂。自性上沒苦,沒有苦就是樂。如果說還是有樂,有樂,樂也是苦,這一點希望諸位細心去體會。所以樂叫什麼?壞苦,樂過去了,苦就來了,所以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無苦無樂是真的,極樂,苦樂都沒有是真樂。佛在大乘經教裡頭講得很多,要細心體會。
◈離了苦苦;還有壞苦
◇離苦得樂:離了苦苦;還有壞苦:是樂,又不長
◇十幾歲身體健康,快樂;五十就衰了,六、七十,很多人就過不去了
◈找到真的就真樂了
◇真的是真心,古聖先賢說誠意正心,真樂,他們真享受到了
◇至樂無過於往生極樂世界
◇極樂沒有苦,沒有苦就叫做樂;真的叫你感到很快樂,假的
◇苦樂二邊都沒有,才叫真樂
◇樂叫壞苦:樂的時候不知道;樂離開了感覺到苦
◈佛法是絕對的;沒有相對
◇認識宇宙萬物的真相:這就是智慧
◇原來全是假的,連念頭都是假的,念頭都不生:所以佛住至樂的境界
◇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他哪來的苦、哪來的樂
◇有樂,樂離開你了,感覺到苦,相對的;佛法不說相對
◇佛法是絕對的;沒有相對
◇相對的出不了六道輪迴:相對叫邊見,對立
◇五種錯誤的見解,第一個身見
◇執著身是我,就有苦有樂;能把身放下,我苦我樂就沒有了,你就解脫了
◇執著,是個牢籠,很麻煩
我們今天離苦得樂,離了苦苦,還有壞苦,壞苦就是樂,樂又不長。我們以自身來做比喻,身體健康快樂,十幾歲、二十幾歲、三十幾歲、四十幾歲,好!五十就衰了,六十、七十,有很多人就過不去了,你問他樂在哪裡?七十、八十就更不必說了,他所現的,所表的法,苦,苦不堪言。這些好在什麼?假的,不是真的,找到真的就真樂了。真的是什麼?真心,中國古聖先賢說誠意正心,樂不樂?真樂,他們真享受到了,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如果認真學習,真得受用。至樂無過於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那個地方沒有苦,沒有苦就叫做樂。不是真的叫你感到很快樂,感覺到這個很快樂,假的,不是真的。換句話說,苦樂二邊都沒有才叫真樂。苦是苦,樂叫壞苦,樂的時候不知道,樂離開你了,感覺到苦。你所愛的親愛的人,你所喜歡的物,離開你的時候,你感到苦,捨不得離開,你被它迷了。佛教給我們要認識,這就是智慧。認識宇宙萬物的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原來全是假的,連念頭都是假的,那怎麼樣?念頭都不生。所以佛住的是至樂的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哪裡來的苦,他哪裡來的樂,他沒有苦,他沒有樂。有樂,樂離開你了,感覺到苦,相對的。佛法不說相對,佛法是絕對的,沒有相對,要明白這個道理。相對的出不了六道輪迴,相對叫邊見,二邊,對立。佛給我們講五種錯誤的見解,第一個身見,執著身是我。身是我就有苦有樂,如何能把身放下,我苦我樂就沒有了,你就解脫了。你要執著,這是個牢籠,很麻煩,你不能不知道。
◈虛心自謙,仰信諸智
◇若未能信得及,但虛心自謙,仰信諸智,亦得往生,不墮疑城
◇有這樣的心態,我們這一生沒有白過,會有成就
◇淨業行人當三復斯言,深體虛心仰信之要
◇虛心仰信。我為什麼相信?我敬釋迦牟尼佛,敬老師,相信老師不騙我:這就叫仰信
◇仰信是孝養父母、尊師重道:憑孝敬相信
念老末後這兩句話說得好,「若未能信得及,但虛心自謙,仰信諸智,亦得往生,不墮疑城」。這個提醒我們,至少我們要有這樣的心態,我們這一生沒有白過,會有成就。「淨業行人當三復斯言,深體虛心仰信之要。」最後這句話重要,虛心仰信。我為什麼相信?我敬老師,我敬釋迦牟尼佛,我相信他的話。我敬我的老師,我相信老師不騙我。這就叫仰信,事實真相沒搞清楚;事實真相搞清楚了,真信。仰信是孝養父母,尊師重道,憑什麼相信?憑這個相信,憑孝敬相信。
◈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
底下這一段,「猶信罪福」。很難得,他還相信有因果報應,罪福是因果報應,做善得福報,做不善得罪報。我們看經文:
【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
◇這一類往生凡聖同居土
◇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穢土;極樂凡聖同居土,淨土
◇我們這有苦有樂;極樂沒有苦樂,二邊不著、離四句絕百非,真樂!
◇極樂世界,一切境界你都會稱心如意、心想事成
◇想不想去?我們要下定決心
◇所以他們能修習善本、斷惡修善,願生其國
這一類往生的人生凡聖同居土。我們這個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穢土;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是淨土,不一樣,它那個地方沒有苦受。我們這地方有苦,有苦有樂;極樂世界沒有苦樂,二邊不著,離四句絕百非,真樂!不是假的,我們凡夫無法想像。到極樂世界,簡單的說,一切境界你都會稱心如意,我只有這個樣子,把極樂世界介紹給大家,心想事成,在極樂世界稱心如意,這兩句做到了。想不想去?我們要下定決心。所以他們能『修習善本』,斷惡修善,『願生其國』。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六二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62
如何仰信?
應如《起信論》所云:「
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
以眾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
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
諸佛如來
離於見相,無所不遍,
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
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
隨諸眾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是即「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無所見
故,無所不見,
如是對治第四疑也。
元曉師《宗要》復云:「
若人不決如是四疑,雖生彼國,而在邊地。
如其有人,雖未明解如前所說四智之境,
而能自謙,心眼未開。
仰推如來,一向伏信。
如是等人,隨其行品。往生彼國,不在邊地。
生彼邊地者,別是一類,非九品攝。
是故不應妄生疑惑。」
此論至精至要。
如能信如來諸智,是為上根利智;
若未能信得及,但虛心自謙,仰信諸智,亦得往生,不墮疑城。
淨業行人當三復斯言,深體虛心仰信之要。
◎ 邊地疑城第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