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3日 星期日

菩提的本是:純善純淨|菩提是覺悟;心不清淨不會覺悟:清淨心是開悟的根本|佛家的開悟是修定,修定一定要持戒:戒不清淨不會得定,沒有定哪來的智慧?|轉相拯濟:發此大心,念佛名號,才契本經之宗|淨空老法師

 


菩提的本是:純善純淨|菩提是覺悟;心不清淨不會覺悟:清淨心是開悟的根本|佛家的開悟是修定,修定一定要持戒:戒不清淨不會得定,沒有定哪來的智慧?|轉相拯濟:發此大心,念佛名號,才契本經之宗|淨空老法師


◈發自覺覺他之大心,念佛名號
◇轉相拯濟是利他行,是即釋尊開示之第二點
◇拯者,救也。謂輾轉救度於他身,是即眾生無量誓願度也
◇發此自覺覺他之大心,念佛名號,才契本經之宗
◇本經的宗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以至誠心,積累善本
◇既發大心,則應以至誠之心,積累善本,以求得本願之妙果
◇世尊以真誠心,四十九年表演積累善本
◈從涅槃寂靜生出大慈大悲普度眾生
◇開悟之後沒有自己了;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菩薩不知道;一切諸佛如來清楚
◇入佛境界了,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叫大般涅槃
◇從涅槃寂靜裡生出大慈大悲,普度眾生:這叫大乘
◇涅槃裡不生大慈大悲、普度眾生這大願,那不叫菩薩:那叫小乘
◇生起大慈大悲普度眾生,叫轉小成大

  「轉相拯濟是利他行,是即釋尊開示之第二點。拯者,救也。謂輾轉救度於他身,是即眾生無量誓願度也發此自覺覺他之大心,念佛名號,才契本經之宗」。本經的宗是什麼?就是宗旨,就是下面這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本經的宗旨。「既發大心,則應以至誠之心,積累善本,以求得本願之妙果。」這樁事情,釋迦牟尼佛表演給我們看了。世尊以真誠心,四十九年的表演,表演什麼?這四個字說得非常好,『積累善本』。自己開悟之後沒有自己了,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別人不知道,他自己清楚,菩薩不知道,一切諸佛如來清楚。為什麼?入佛的境界了,佛的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境界就叫做大般涅槃。涅槃寂靜,從涅槃寂靜裡面生出大慈大悲,普度眾生,這叫大乘涅槃裡頭不生大慈大悲,不生普度眾生這個大願,那不叫菩薩,那叫小乘生起大慈大悲普度眾生,叫轉小成大

◈大慈大悲,普度眾生、代眾生苦
◇小乘的涅槃,清淨寂滅,只斷見思煩惱;塵沙沒有斷:也就是分別、起心動念沒有斷
◇菩提心沒有發,普度眾生這個願,大慈大悲沒有發出來
◇圓教初住,真把起心動念放下了,起心動念就是根本無明
◇這一放下,十法界沒有了,一場夢,放下夢就醒過來;醒過來是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

  小乘的涅槃,清淨寂滅,只斷見思煩惱,塵沙沒有斷也就是他分別沒有斷,起心動念沒有斷。小乘涅槃,的地位在哪裡?四聖法界最低的聲聞,超越六道了,六道之外,聲聞道、緣覺道,這兩個都是小乘。菩提心沒有發,普度眾生這個願,大慈大悲沒有發出來。到什麼時候才能發出來?初住,《華嚴經》圓教初住。真的把起心動念放下了,起心動念就是根本無明,這一放下,十法界沒有了。十法界是假的,一場夢,放下夢就醒過來,醒過來是一真法界,是實報莊嚴土

(中略)

◇轉小成大:他有大慈大悲,他有普度眾生的大願、代眾生苦的悲心,願意表演示範,威儀有則
◇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是表演,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他戒定慧圓滿,貪瞋痴早就息滅,舞台上表演給我們看,這叫慈悲至極

  這個時候真的轉小成大,他有大慈大悲,他有普度眾生的大願,他有代眾生苦的悲心,願意表演、示範,威儀有則,這就是表演做示範。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是表演,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是示範。他戒定慧圓滿,貪瞋痴早就息滅,舞台上表演,給我們看的,這叫慈悲至極

◈既發大心,就應該用至誠心積累善本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的人,既發大心,就應該用至誠心去表演,積累善本
◇三惡五惡是惡本,一切惡業的根本
◇反過來就是善本,不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世出世間所有善法都從這生的
◈轉識成智怎麼轉?把見愛痴慢放下
◇我們的心本來是清淨的;現在還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污過:好像是被染污了;其實沒有
◇染污是誰?阿賴耶:被末那染污
◇末那叫染污意:因為它裡頭有貪瞋痴,四大煩惱常相隨
◇末那是我執、我見,執著阿賴耶見分的一分,把這一分當作自己的心:這是妄心,煩惱的根
◇從這個地方起我愛、我痴、我慢:見愛痴慢四大煩惱常相隨不斷
◇四大煩惱要是斷掉,轉末那為平等性智
◇法身菩薩轉八識成四智,超越十法界,怎麼轉的?把這四樣東西放下

  所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的人,既發大心,就應該用至誠心去表演,積累善本。「善本」是什麼?三惡、五惡反過來就是善本。因為三惡五惡是惡本,所有一切惡業的根本反過來就是善本,不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世出世間所有的善法都從這裡生的我們的心本來是乾淨的,本來是清淨的,惠能大師說得很好,現在還是乾淨的,還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污過。好像是被染污了,其實沒有染污是誰?阿賴耶,阿賴耶被染污了。被誰染污?被末那染污,末那不是個好東西,末那叫染污意,為什麼染污意?因為它裡頭有貪瞋痴。唯識經論裡面說四大煩惱常相隨,所以末那識它的基礎就是四大煩惱。頭一個是我見,末那是我執,我見,執著阿賴耶見分的一分。阿賴耶的見分無量無邊無數無盡,他執著一分。把這一分當作自己的心,這是妄心,這是煩惱的根從這個地方起來什麼?我愛。你看有我了,我見,這就產生我愛,我愛是貪;我痴,愚痴;我慢,慢是瞋恚。見愛痴慢這四大煩惱常相隨不斷,這個四大煩惱要是斷掉,沒有了,轉末那為平等性智,這就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轉八識成四智,超越十法界,不再住十法界裡頭。我們曉得,怎麼轉的?把這四樣東西放下

◈破身見,真智慧!
◇破四相能脫離六道輪迴;破四見才能超越十法界
◇四見破了,圓教初住菩薩;小乘須陀洹,開始破四相
◇初信位,他破煩惱等於小乘須陀洹,證得位不退,絕對不會退轉做凡夫
◇他是真正的佛弟子:不會墮三惡道,也就是決定不會再搞貪瞋痴慢

  破身見,真智慧!《金剛經》雖然不長,它分前後兩部分,前面是破四相,後面是破四見。破四相能脫離六道輪迴,破四見才能超越十法界。《金剛經》後半部說的是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四見破了。四見破了,圓教初住菩薩。四相破了,小乘須陀洹,開始破四相,《華嚴》是大乘,十信位子裡面的初信位,他破煩惱等於小乘須陀洹,證得位不退,三不退的第一個他得到,就是絕對不會退轉做凡夫。他是真正的佛弟子,不會墮三惡道,也就是說,決定不會再搞貪瞋痴慢這個事情

◈既發大心,要以至誠心斷惡修善
◇既發大心,一定要以至誠的心斷惡修善、積累善本
◇對於善惡一定要認識清楚: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絕對標準是:與性德相應的就是善;與性德相違背的就是惡
◇古人對這個非常重視;現在人不懂

  世尊開示第二點,就是拯救,「輾轉救度於他身,是即眾生無量誓願度」。「發此自覺覺他之大心,念佛名號」,跟本經的宗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相應。既發大心,一定要以至誠的心斷惡修善,積累善本對於善惡一定要認識清楚,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絕對標準是:與性德相應的就是善,與性德相違背的就是惡。古人對這個非常重視,現在人不懂

(中略)

◈清淨心是開悟的根本
◇菩提根、菩提的本是:純善純淨
◇菩提是覺悟;心不清淨不會覺悟:清淨心是開悟的根本
◇佛家的開悟是修定,修定一定要持戒:戒不清淨不會得定,沒有定哪來的智慧?
◇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
◇學佛終極的目標,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你就超越十法界
◇不是修淨土的,多半都到華藏世界去了;修淨土的人,到極樂世界實報土去了:這是修學真正的成就

  「以求得本願之妙果」。下面說,「善本,同於善根。《勝鬘經上》曰:善本,本亦因也」,也是因,「欲以此善為菩提根,故名為本」。所以菩提根,菩提的本是什麼?純善純淨菩提是智慧,菩提是覺悟,心不清淨不會覺悟清淨心是開悟的根本。所以,佛家的開悟是修定,修定一定要持戒,戒不清淨不會得定,沒有定哪來的智慧?所以,戒定慧三學稱之為三無漏學學佛終極的目標,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你就超越十法界不是修淨土的,多半都到華藏世界去了,毘盧遮那佛的報土,實報莊嚴土。修淨土的人,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實報土去了,這是修學真正的成就

◈真有求往生的一顆心,一向專念
◇求願者,願往生心也
◇你真有求往生的一顆心
◇善本,通名諸善,別指稱名念佛
◇念佛是大善、善中之善;沒有比念佛更善的
◇稱名念佛正是往生極樂之善本,積累善本正是一向專念也
◇一向專念就是積累善本

  下面,「又《會疏》曰:求願者,願往生心也」,你真有求往生的一顆心。「善本,通名諸善,別指稱名念佛」,《會疏》這一句講得好,念佛是大善,念佛是善中之善,沒有比念佛更善的,「稱名念佛正是往生極樂之善本」。「積累善本,正是一向專念」,一向專念就是積累善本,積累善本就是一向專念。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一七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39-0517




下「轉相拯濟」是利他行。是即釋尊開示之第二點。

」者救也。
謂輾轉救度於他身,是即「眾生無量誓願度」也。


庚二、真實因果 分二 辛一、短時修因

【至心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間耳。】

上段顯生死輪轉,憂苦不絕,勸令出離,是為厭離娑婆。
此段則勸求生淨土,即欣求極樂也。

《彌陀要解》以「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為願。
又以「信願持名」為「一乘真因」。

故知世尊勸諭,正是往生切要。
發此自覺覺他之大心,念佛名號,才契本經之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既發大心,則應以至誠之心,「積累善本」,以求得本願之妙果。

善本」同於「善根」。

《勝鬘經上》曰:「
善本,本亦因也。
欲以此善為菩提根,故名為。」
又《會疏》曰:「
求願』者,願往生心也。
善本
通名諸善,
別指稱名念佛。」

稱名念佛正是往生極樂之善本
積累善本」正是一向專念也。
◎ 心得開明第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