婬為枷鎖;婬是罪源|一切眾生皆因婬欲而入生死:所以佛法對這個看得很重|生死輪迴誰在那裡推動?第一個因素就是淫欲|把淫欲的念頭都換成阿彌陀佛|此欲法有三種過:苦而似樂、少味多災、不淨似淨|淨空老法師
◈一切眾生皆因婬欲而入生死
◇婬:蕩也,貪色不以禮交也
◇婬者,乃十惡之一
◇婬為枷鎖,縛眾生故;婬為罪源,生諸厄故
◇一切眾生皆因婬欲而入生死,故云,生死根本,欲為第一
「(見《中華大字典》),婬,蕩也,貪色不以禮交也。又婬者,乃十惡之一。婬為枷鎖,縛眾生故;婬為罪源,生諸厄故。一切眾生皆因婬欲而入生死,故云,生死根本,欲為第一」。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淫欲一定要認識清楚,然後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這個世界所以成就,是夫婦造成的
◇根源要找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這個人覺悟了
淫欲,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然後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個世界所以成就,是夫婦造成的,沒有夫婦這個關係,就不存在這個世界,所以它的根源要找到。張子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這個人覺悟了。
(中略)
◈把淫欲的念頭都換成阿彌陀佛
◇婬者,乃十惡之一
◇婬為枷鎖,縛眾生故;婬為罪源,生諸厄故
◇把淫欲的念頭都換成阿彌陀佛:生死輪迴他超越了
◇不想長住地球,不想受這些苦難:把這個念頭轉成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真的就往生了
經上這個比喻,婬者,十惡之一。婬為枷鎖,刑具,縛諸眾生;婬是罪源,生一切罪惡。一切眾生皆因婬欲而入生死,所以佛法對這個看得很重,為什麼?沒有淫欲的念頭,把淫欲的念頭都換成阿彌陀佛,生死輪迴他超越了,他來生到極樂世界,再也不在六道裡頭去輪迴了。我們真的不想長住這個地球,不想受這些苦難,把這個念頭轉成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真的就往生了,你的目的達到了。
◈生死根本,欲為第一
◇引諸經論,皆備言淫欲之患
◇在家五戒,惟制邪婬;出家十戒,全斷婬欲。但干犯世間一切男女,悉名破戒
◇世人因欲,殺身亡家;出俗為僧,豈得更犯
◇生死根本,欲為第一
◇婬泆而生;不如貞潔而死
◇淫泆而生,來生墮三惡道;貞潔而死,來生人天兩道
下面是念老,「引諸經論,皆備言淫欲之患」。我們感謝黃念祖老居士,用心良苦。第一個引的《沙彌律》:「在家五戒,惟制邪婬;出家十戒,全斷婬欲。但干犯世間一切男女,悉名破戒」。不管是在家出家,犯了就是破戒。我們接著看下面。「乃至世人因欲」,因淫欲,「殺身亡家」。家破人亡,這是在家。「出俗為僧,豈得更犯。生死根本,欲為第一。故經云婬泆而生,不如貞潔而死」。為什麼?淫泆而生,來生墮三惡道,貞潔而死的人,來生都是人天兩道,不墮三途,這兩個是非常明顯的例子。
◈淫欲的念頭不斷,輪迴就不會終止
◇婬欲者:流轉生死之根源矣;遠離解脫之因緣也
◇生死輪迴誰在那裡推動?第一個因素就是淫欲
◇淫欲的念頭不斷,輪迴就不會終止,就永遠存在
◇淫欲的念頭斷了,恭喜你,你的輪迴離開了
◇諸愛之中,欲愛為最:若能治彼,餘自然伏
◇生死牢獄,婬為枷鎖。深縛有情,難出離故
「又《無量壽經鈔》曰:夫婬欲者,流轉生死之根源矣。遠離解脫之因緣也」。這個如果不能放下,生死輪迴誰在那裡推動?第一個因素就是淫欲,換句話說,淫欲的念頭不斷,輪迴就不會終止,就永遠存在。淫欲的念頭斷了,恭喜你,你的輪迴離開了,你不會再搞六道輪迴。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如大賢云」,這是一位古大德:「生死牢獄,婬為枷鎖。深縛有情,難出離故。」這個枷鎖,披枷戴鎖,這是刑具,在生死牢獄裡頭,就是六道輪迴裡頭,沒有出頭的日子,所以說難出離故。
◈淫欲在心,能引發種種罪惡
◇婬欲者,雖不惱眾生,繫縛心故,立為大罪
◇它不像偷盜殺生惱害眾生;但是淫欲在心裡面放不下,它能引發種種罪惡,綁住你的善心善意
◇餓鬼、地獄、畜生,你願意去嗎?時時刻刻警惕自己,有這個念頭就是有三途的因:有因必有果
◇這個念頭放下,這個因就沒有
◇一定要下定決心:我在這一生當中,要了生死、出輪迴
「如《智度論》」裡頭說:「婬欲者,雖不惱眾生,繫縛心故,立為大罪。」它不像偷盜殺生惱害眾生,但是淫欲在心裡面放不下,它能引發種種罪惡,所以它綁住你的善心善意,它只要一起作用都是有害的。如果是邪淫,這個罪就更重了,來生果報肯定是三途,他決定去的地方。誰願意去?餓鬼、地獄、畜生,你願意去嗎?時時刻刻警惕自己,有這個念頭就是有三途的因,有因必有果。把這個念頭放下,這個因就沒有,換句話說,來生決定不墮三惡道。我們今天曉得,三善道也不行,出不了輪迴,一定要下定決心,我在這一生當中,要了生死,要出輪迴。三界就是輪迴,欲界、色界、無色界都在輪迴裡頭。
◈真正想超越輪迴:認真修淨土
◇八萬四千法門,難行道;淨土法門,易行道:難信易行
◇學經教就是幫助我們認識淨土、斷疑生信
◇有這個法門,有這部經典,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決定不能改變:保證你往生極樂、親近彌陀
真正想超越輪迴,了生死,我勸同學要認真修淨土,為什麼?八萬四千法門,難行道,成就不容易!淨土法門叫易行道,很容易成就,但是很難相信,難信易行。我們學經教幹什麼?就是幫助我們認識淨土,幫助我們對淨土的疑問斷掉,斷疑生信。我們有這個法門,有這部經典,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決定不能改變,保證你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
◈諸愛之中,欲愛為最
◇慈悲是理智的愛,裡頭沒有情、欲
◇慈是幫助人得樂,悲是幫助人離苦:離苦得樂這就是愛的行為
◇諸愛之中,欲愛為最:情欲,這是最麻煩的事情
《瑜伽師地論》裡頭也有:「諸愛之中,欲愛為最」。愛,這個意思非常廣泛,愛的東西多了。我們學佛要愛佛,要愛菩薩,菩薩大慈大悲,所以佛家不講愛,講慈悲,慈悲是什麼?理智的愛,裡頭沒有情,沒有欲,這個愛就叫慈悲。慈是幫助人得樂,悲是幫助人離苦,離苦得樂這就是愛,愛的行為。佛菩薩大慈大悲,普度眾生,教給我們,諸愛之中,欲愛為最。情欲,這是最麻煩的事情。
◇若能治彼,餘自然伏:如制強力;弱者自伏
◇欲愛伏住,其他的統統都伏住了
◈此欲法有三種過
◇苦而似樂故;少味多災故;不淨似淨故
◇情欲:苦多樂少
◇自古文人才子,愛帶給他多少痛苦災難,到死都沒醒悟過來
◇世間什麼事最樂?念佛最樂,念觀世音菩薩最樂
◇只要把它換一換,把惡就變成善了
◇佛法修學好像是苦,其實他樂;世間這個法好像是樂,實際上真苦
◇何耽剎那之微樂;應受永劫之大苦
「若能治彼,餘自然伏」。你能夠把欲愛伏住,其他的統統都伏住了。「如制強力,弱者自伏。然此欲法有三種過:苦而似樂」,這講過失,情欲苦,苦多樂少。這個愛字很明顯,自古以來,我們看文人才子他們留下來的著作,你就能看出來,愛帶給他多少精神上的痛苦,帶給他多少災難!他不覺悟,到死都沒有醒悟過來,真苦!那怎麼辦?帶到來世去了,帶到來生去了。所以一定要覺悟。世間什麼事最樂?念佛最樂,念觀世音菩薩最樂。所以學佛的人好,只要把它換一換,把惡就變成善了。佛法是樂,好像是苦,在修學的時候很苦,其實他樂,世間這個法好像是樂,實際上真苦,而且「少味多災」,要看到那是災,不是好事情。底下還有一句,「不淨似淨」。「又云:何耽剎那之微樂,應受永劫之大苦」。這也是《瑜伽師地論》裡頭所說的,句句都是真話。
◈怎樣做到念念不犯?
◇女色者,世間之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
◇女色者,世間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
◇女色者,世間之衰禍,凡夫遭之,無厄不至
◇學賢公,讓這句佛號,二六時中總不間斷就好
◇淨業成就,一了百了,學佛圓滿成就
「又《訶欲經》云:女色者,世間之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間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間之衰禍,凡夫遭之,無厄不至。」這幾句話說得非常好,句句都是真言,句句都值得我們一生念念記住,念念不犯。怎樣做到念念不犯?念佛的人知道,學海賢老和尚,讓這句佛號,二六時中總不間斷就好,淨業成就,一了百了,學佛圓滿成就,這就對了。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一五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15
婬者,乃十惡之一。
婬為枷鎖,縛眾生故;
婬為罪源,生諸厄故。
一切眾生皆因婬欲而入生死,
故云:生死根本,欲為第一。
如下引諸經論,皆備言淫欲之患。
《沙彌律》曰:「
在家五戒,惟制邪婬;
出家十戒,全斷婬欲。
但干犯世間一切男女,悉名破戒。
乃至
世人因欲,殺身亡家。
出俗為僧,豈得更犯。
生死根本,欲為第一。
故經云『婬泆而生,不如貞潔而死」。」
又《無量壽經鈔》曰:「
夫婬欲者,
流轉生死之根源矣。
遠離解脫之因緣也。
如大賢云:『
生死牢獄,婬為枷鎖。
深縛有情,難出離故。』
如《智度論》云:『
婬欲者,
雖不惱眾生,
繫縛心故,立為大罪。』
《瑜伽論》云:『
諸愛之中,欲愛為最。
若能治彼,餘自然伏。
如制強力,弱者自伏。
然此欲法有三種過:
苦而似樂故;
少味多災故;
不淨似淨故。』」
又云:「
何耽剎那之微樂,
應受永劫之大苦。」
又《訶欲經》云:「
女色者,世間之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
女色者,世間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
女色者,世間之衰禍,凡夫遭之,無厄不至。」
◎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