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7日 星期六

修什麼?就是修無住生心|怎樣把無住、生心關係調好|六道凡夫,生心不能無住|阿羅漢,生心又能無住|小乘只曉得伏斷煩惱,慈悲心生不起來|知道自己跟宇宙萬法是一體,慈悲心流出來了:愛他就是愛自己|淨空老法師

 


修什麼?就是修無住生心|怎樣把無住、生心關係調好|六道凡夫,生心不能無住|阿羅漢,生心又能無住|小乘只曉得伏斷煩惱,慈悲心生不起來|知道自己跟宇宙萬法是一體,慈悲心流出來了:愛他就是愛自己|淨空老法師


◈往生極樂的條件是真信真願
◈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
◇功夫深的品位高;功夫差的品位低
◇執著的念頭沒有了,生方便土
◇沒有分別心,宇宙萬法是一體,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
◇平等心現前是權教菩薩,方便土上品上生
◇起心動念也放下了,生實報土
◇等著無始無明習氣消失,就入常寂光,這叫修寂靜行
◇修寂靜行的人:法身菩薩
◇四十一個階級是斷無明習氣;他沒有無明煩惱
◇在這個世間不能契入沒關係,生到極樂世界直趣常寂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行寂靜行

  祖師大德告訴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是真信、真願;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功夫深的品位高,功夫差的品位就低。功夫是什麼?功夫就是執著的念頭沒有了,生方便有餘土,不在凡聖同居土。功夫再往上提升一層,不分別了,沒有分別心,宇宙萬法是一體,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海賢老和尚說這句話就這個意思,換句話說,他告訴我們他念佛的功夫不簡單,縱然沒有到大徹大悟,看什麼都好,這就是平等心現前。平等心現前是權教菩薩,他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方便土的上品上生。如果他徹悟了,大徹大悟,徹悟了,起心動念也放下了,那他往生實報莊嚴土等著無始無明習氣消失之後,他就入常寂光了,這叫修寂靜行。所以修寂靜行的人是什麼人?法身菩薩。因為他有四十一個階級,四十一個階級是斷習氣,他沒有煩惱,無明煩惱他斷盡了,他沒有煩惱,他還有無明煩惱的習氣。這個需要三個阿僧祇劫才能真正消失,完全沒有了,回歸常寂光沒妨礙了。所以這一句高!我們怎樣能契入?在這個世間不能契入沒關係,生到極樂世界直趣常寂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行寂靜行

◈懂得諸法實相,隨緣不攀緣
◇不攀緣要做得很徹底
◇隨緣,不放在心上
◈功夫成片,小悟;平等心,大悟
◇心裡面只有一尊阿彌陀佛、一聲佛號
◇日用平常,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沒有一樣不歡喜,沒有一樣執著
◇慢慢養成習慣,功夫就現前:功夫成片

  現在我們真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懂得屏幕跟色相的關係,這個就是事實真相,諸法實相,那我們隨緣不攀緣了。不攀緣要做得很徹底,那就是什麼?隨緣,不放在心上,這就做得很徹底。斷惡,修斷惡行,不把它放在心上;行善,修行善行,也不把它放在心上。心裡面只有一尊阿彌陀佛、只有一聲佛號,其他的日用平常,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沒有一樣不歡喜,沒有一樣執著,一樣都不執著,有很好,歡喜,沒有也很好,也歡喜。慢慢養成習慣,功夫就現前了,這就是淨宗所說的功夫成片

◇功夫成片,初級的禪定功夫,開小悟,就比一般人有智慧
◇平等心現前,大悟,這大智慧
◇大徹大悟,法身大士,明心見性,行寂靜行

  有了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也是禪定的功夫,初級的,開小悟,就比一般人聰明,就比一般人有智慧。你有疑難雜症請教他,他都有方法來給你解答,他學過沒有?沒學。智慧從哪裡來?自性本具的。如果平等心現前了,這大智慧,不是小悟,大悟,平等心現前。清淨心是小乘的,聲聞緣覺的,清淨,還沒有到平等;平等是大悟,權教菩薩,四聖法界裡面菩薩、佛,他們證得的。大徹大悟,那就法身大士,明心見性,在《華嚴經》上他是初住以上。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四十個位次,再加上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住報土,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行寂靜行

◇我們對於這一句有相當的距離,可是我們目標要定在這個地方
◈努力不執著、不分別
◇方法就是不放在心上
◇樣樣都好,沒有一樣不好:全是假的
◇屏幕上顯的聲相假的;屏幕上一片光明也是假的
◇能現的自性不可得,所生一切萬相不可得,統統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這才乾淨
◇起作用的時候活活潑潑,能生萬法

  所以我們對於這一句有相當的距離,可是我們目標要定在這個地方。我們今天努力不執著、不分別,把這個減少,方法就是不放在心上,樣樣都好,沒有一樣不好。為什麼?全是假的。你看,屏幕上顯的聲相假的,屏幕上一片光明也是假的,用這個來比喻好。能現的自性不可得,能生一切法的自性是屏幕,所生一切萬相不可得,統統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這才乾淨起作用的時候活活潑潑,能生萬法,能現萬法。所以這個境界細心去體會,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法界寂然大滅度法:無住生心到圓滿
◇唯佛一人究竟清淨,故名牟尼
◇能大師,也是五祖講到這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徹悟了,完全明白了
◇不分別,八信、九信、十信
◇不執著,從初信到七信
◇初信不執著身,不執著對立
◇知道自己跟宇宙之間一切萬法是一體,一個自性變的,是一不是二:慈悲心流出來了
◇愛他就是愛自己,利他就是利益自己

  如是法界寂然大滅度法,就是無住生心到圓滿唯佛一人究竟清淨,故名牟尼,牟尼是這個意思,就是《金剛經》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做到最圓滿的時候。惠能大師,五祖給他講《金剛經》也是講到這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開悟了,他完全明白了,這是徹悟。這個徹悟就是法身菩薩,最低的位子初住,超過十信。在十信裡面,七信位是阿羅漢,斷證功夫跟阿羅漢平等,就是見思煩惱斷了,不執著了。不分別,就是上面的三個位次,八信、九信、十信,不分別;不執著,從初信到七信都是不執著。初信不執著身,身見破了,不執著我們這個肉身是自己,不執著對立,就是邊見,知道自己跟宇宙之間一切萬法是一體,一個自性變的,是一不是二,慈悲心流出來了愛他就是愛自己,利他就是利益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小乘須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薩,這個愛心就出來了。然後境界步步提升,二信、三信、四信、五信、六信,到七信證阿羅漢。

◈修什麼?就是修無住、生心
◇功夫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練:離開生活你到哪裡去練?
◈怎麼樣把無住生心關係調好
◇六道凡夫,生心不能無住,無住不能生心
◇阿羅漢,既無住又能生心,既生心又能無住:他搞得很清楚
◇大乘有智慧;小乘智慧還沒開,只曉得伏斷煩惱,慈悲心生不起來

  功夫在哪裡?功夫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練,離開生活你到哪裡去練去?叫修,修鍊,離開環境,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沒地方修。修就在日常生活當中,修什麼?就是修無住、生心怎麼樣把無住生心關係調好六道凡夫,無住他就不生心,生心他就不無住,他沒有辦法,生心的時候不能無住,無住的時候不能生心,這六道凡夫。阿羅漢有善巧,既無住又能生心,既生心又能無住,妙極了!他搞得很清楚、搞得很明白。小乘還不行,要大乘,大乘有智慧,小乘智慧還沒開,他只曉得伏斷煩惱,慈悲心生不起來,這是小乘不如大乘的地方。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二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25




「行寂靜行」。

《探玄記》云:「無餘涅槃名寂靜。修彼名行。」

又《資持記》曰:「寂靜,即涅槃理也。」

又世尊釋迦牟尼聖號。牟尼譯作寂靜或寂默。

《理趣釋下》云:「牟尼者,寂靜義。身口意寂靜,故稱牟尼。」

又《大日經疏》云:「
牟尼者,寂默義也。
常寂之土,微妙寂絕,幽深玄遠,不可以言說之。
如是法界寂然大滅度法,唯佛一人究竟清淨,故名牟尼也。」

◎積功累德第八



2024年8月16日 星期五

業力,會障礙願力|業力消除了,願力能量不可思議|念純,這個念非常有效果|有絲毫私心,那在造業:就變成業力在主宰|還有病,向內反省:我這個心有問題|起心動念不純:雖有善念;裡頭夾雜著不善|淨空老法師

 


業力,會障礙願力|業力消除了,願力能量不可思議|念純,這個念非常有效果|有絲毫私心,那在造業:就變成業力在主宰|還有病,向內反省:我這個心有問題|起心動念不純:雖有善念;裡頭夾雜著不善|淨空老法師


◈功夫不得力:對「兩個有」懷疑
◇但能信「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深信此兩個「有」字
◇功夫不得力,就是對於這兩個有懷疑
◇有信;沒有深信:所以常常會動心
◈念力不可思議
◇賢公他深信,從堂弟這他明白了:念力不可思議
◇為什麼他念靈;你念就不靈?
◇他是專心念,一心稱念,就靈;你夾雜很多妄想雜念,不是不靈:能量不夠
◇一心專念,一定會起這個作用:一切法從心想生

  「深信此兩個有字」,我們功夫不得力,就是對於這兩個有懷疑。信心不夠,我們有信,沒有深信,所以我們常常會動心。我們從海賢老和尚看到了,他深信。非常難得,他在十二歲的時候,種了個冬瓜被他堂弟偷了,他不知道。他就在咒人,像念咒一樣,小聲咒,「誰偷了我的冬瓜,讓他害瘡長病」,就這樣念這一句話。念了三天,他堂弟真的長瘡害病了。嬸娘知道了,來找他:你別再念了,你的弟弟只摘了一個冬瓜,你念著,他現在長瘡害病不能起床了。他聽了非常驚訝,趕緊轉念,「快叫他好了、快叫他好了」,堂弟果然很快就好了。從這個地方他明白了,念力不可思議為什麼他念靈,你念它就不靈專心念,一心稱念,就靈的起心動念裡頭夾雜著很多妄想、很多雜念,不是不靈,能量不夠。如果你一心專念,一定會起這個作用。這就說明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

◇念到一個人生病;再叫他恢復正常
◈端正心念,病就沒有了
◇無論小病大病:不正當的念力造成的
◇端正心念,病就沒有了
◇我們還有病,向內反省:我這個心有問題
◇起心動念不純:雖有善念;裡頭夾雜著不善
◈業力消除了,願力能量不可思議
◇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夾雜就不善
◇念佛要全心念佛;遇到善緣,要用真心去做:不能有自己的利益好處夾雜在裡頭
◇念純,這個念非常有效果
◇有絲毫私心,那在造業:就變成業力在主宰;不是願力
◇業力,會障礙願力;業力消除了,願力能量不可思議
◈一生不再念別人的過失
◇像賢公一樣,一生不再念別人的過失
◇念別人過失,害他:我不願意別人害我;我就不能害人
◇他害我沒關係,我有正念,我受的傷害不大
◇他造業,那是性罪,一定會感得果報,自作自受;我不要再給他添一點
◇我再給他增加一點,那就是我的過失
◈回不了頭:習氣太重,名利心太切
◇希望他覺悟回頭,這善念
◇有人能回頭;有人回不了頭:習氣太重,名利心太切,放不下

  念到一個人生病了,再叫他念他恢復正常,他就恢復正常。從這一點你慢慢把它延伸,無論生什麼毛病,小病大病,哪來的?不正當的念力造成的。你明白這個道理,端正心念,病就沒有了,真的,不是假的。我們還有病,常常向內反省,我這個心有問題,起心動念不純,雖有善念,善念裡頭夾雜著不善的念頭。什麼?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夾雜就不善了。於是乎就明白,念佛要全心念佛。遇到善緣,這個善緣是什麼?利益眾生,利益正法,我們去做,要用真心去做;就是幹這些事情不能有自己的利益、好處夾雜在裡頭,這個念純,這個念非常有效果。如果有絲毫自己的私心、好處,就不靈了,那什麼?那在造業造業就變成業力在主宰,不是願力業力會障礙願力,業力消除了,願力能量不可思議像海賢老和尚一樣,他明白了,他在這個裡頭證悟了,所以一生不再念別人的過失。為什麼?念別人過失,害他,我不願意別人害我,我就不能害人他害我沒關係,我有正念,我受的傷害不大,能過得去。他自己造業,那是性罪,一定會感得果報,我不要再給他添一點,所謂自作自受我再給他增加一點,那就是我的過失,不能給他增加,希望他覺悟,希望他回頭,這善念有人能回頭,有人回不了頭來,什麼原因?習氣太重,名利心太切,放不下。我們在旁邊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五八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58




是以具縛凡夫

但能信「
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佛,號阿彌陀」。

深信此兩個「」字,
切願往生,
一向持名,
即可如願,逕登不退。

◎發大誓願第六



2024年8月15日 星期四

怎樣無師自通?持戒、禪定、開慧|根基:倫理、道德、因果|這人真有德行:心地清淨,欲望很少,悲心很重|五戒、十善、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這人身上能看到|一體、無我:這人靜中會得定、開悟|淨空老法師

 


怎樣無師自通?持戒、禪定、開慧|根基:倫理、道德、因果|這人真有德行:心地清淨,欲望很少,悲心很重|五戒、十善、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這人身上能看到|一體、無我:這人靜中會得定、開悟|淨空老法師


◈眾生業力不一樣;所以佛應機說法
◇無量無邊的眾生,業力、習氣不一樣:所以佛說八萬四千法門
◇應機說法:眾生喜歡什麼,就給他說什麼
◈無師自通:你相不相信?
◇世界上所有宗教創始人;伏羲神農、堯舜禹湯、黃帝:都是大徹大悟,佛菩薩再來的
◇他們講的、留下來的東西,跟誰學的?歷史上沒記載他老師是誰;開悟的:無師自通
◇能大師無師自通;賢公無師自通
◇你問他,他都能給你解答;沒有問題把他難倒的:無師自通
◇釋迦牟尼佛講的一切經,誰教他的?他所學的印度宗教哲學,統統沒用上:給我們示現無師自通
◈怎樣無師自通?持戒、禪定、開慧
◇無師自通,怎麼樣才能通?持戒、禪定、開慧
◇三十歲,把過去所學的全部放下,到菩提樹下去入定,定中開悟的
◇開悟就是見性成佛;成佛就是成就一切智:什麼都知道,而且決定沒有錯誤
◇世間的東西可能有錯誤;從自性流出來的決定沒有錯誤

  世界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眾生,業力、習氣不同,不一樣,所以佛說法,為什麼說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是代表無量,是因為應機說法,眾生他喜歡什麼,你就給他說什麼。我的感覺當中,世界上所有宗教的創始人,乃至於像中國古時候,伏羲、神農、堯舜禹湯、黃帝這些人,都是大徹大悟,佛菩薩再來的。中國人喜歡聖人,他就以聖人的身分出現。他們講的東西,留下來的東西,他跟誰學的?歷史上沒有記載,他老師是誰?開悟的。諺語有句話說,「無師自通」,你相不相信?無師自通的。你看在中國,後面歷史上有記載,惠能大師無師自通。我們眼前的,海賢老和尚無師自通,他的佛法誰教他的?他也沒有學過,他沒有老師,為什麼他什麼都懂?你問他,他都能給你解答,沒有問題把他難倒的,無師自通。佛的教學法,釋迦牟尼佛講的一切經,誰教他的?他在世所學的是印度的宗教,是印度的哲學,他統統沒用上。不就給我們示現無師自通嗎?怎麼樣才能通?持戒,禪定,開慧。所以他三十歲,把過去在一切宗教裡所學的、哲學學派裡所學的全部放下,到菩提樹下去入定,定中開悟的開悟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佛就是成就一切智,他什麼都知道,而且決定沒有錯誤世間的東西或者還可能有錯誤,從自性流出來的決定沒有錯誤

◈無師自通:這人身上能看到五科
◇老一代懂得傳統文化的都不在世了,跟誰學?
◇幾個人相信無師自通?
◇他無師,他說他自通了:他胡說八道你怎麼辦?
◇無師自通要有很好的根基:倫理、道德、因果
◇這人真有德行:心地清淨,欲望很少,悲心很重,真有菩薩救苦救難的心腸
◇細心去觀察,五戒、十善、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在這個人身上能看到:我們就相信他無師自通
◇如果看不到這些東西,假的

  今天的社會,讓不少人感到困惑,老一代的人過世了,懂得傳統文化的、學習傳統文化的都不在世了,現在我們遇到困難了,咱們傳統文化跟誰學?這個問題是全世界的問題,我們幾個人相信無師自通他無師,他說他自通了,他胡說八道你怎麼辦?難!無師自通要有很好的根基,根基從哪裡扎?倫理、道德、因果,從這上扎根。這人真有德行,心地清淨,欲望很少,悲心很重,真有菩薩救苦救難的心腸,細心去觀察,他五戒、十善有沒有?三學、六度有沒有?普賢十願有沒有?在這個人身上能看到這些東西,我們就相信他無師自通如果看不到這些東西,假的,這不是真的。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拿五科來觀察,統統都符合
◈一體、無我:這人靜中會得定、開悟
◇倫理,人與人、人與天地萬物的關係,一體
◇從一體流出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條件的愛心
◇上帝、神聖的愛:裡頭沒有私心、沒有我
◇這樣的人,他在靜中,會得定、會開悟
◇我們為什麼得不到定?坐在那裡胡思亂想,妄念雜念太多,習氣太重
◇我們不把這些事情搞明白,就走投無路;搞明白了,前途有一線光明
◈找再來人:幫助他回歸自性
◇年輕人裡頭去找,肯定有佛菩薩再來的
◇這些再來人,德行好像是天生的:給他機會,幫助他慢慢長成,讓他成就,幫助他回歸自性、大徹大悟

  一定要有德行,你看古聖先賢,無論是中國外國,我們拿這個五科來觀察,統統都符合倫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天地萬物的關係,一體。從一體流出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無條件,愛心。這個愛,上帝的愛,神聖的愛,裡頭沒有私心,裡頭沒有我這樣的人,他在靜中,就是靜坐當中,會得定,會開悟我們為什麼得不到定?坐在那裡胡思亂想,妄念太多,雜念太多,習氣太重,所以不能得定,不能開悟。我們不把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就走投無路,搞清楚、搞明白了,前途有一線光明。我們自己來不及了,年輕人很多,年輕人裡頭去找,肯定有,有佛菩薩再來的,肯定有。這些再來人,天生的有德行,德行好像是天生的。我們要給他機會,我們要幫助他,讓他慢慢長成,讓他成就,幫助他回歸自性,幫助他大徹大悟。這是我們有信心可以做得到的。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九七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97



為什麼信願持名功夫不得力?對死生大事不知不覺|一旦壽命到了:六道輪迴到哪一道去?|知道這個事實,你還敢放逸嗎?|不必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只要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佛就來接引你|淨空老法師

 


為什麼信願持名功夫不得力?對死生大事不知不覺|一旦壽命到了:六道輪迴到哪一道去?|知道這個事實,你還敢放逸嗎?|不必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只要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佛就來接引你|淨空老法師


◈功夫不得力:不知道死生大事
◇為什麼信願持名功夫不得力?對死生大事不知不覺
◇知道這個事實,你還敢放逸嗎?
◇印光大師一生把「死」貼在額頭上
◇佛像後面大師寫個「死」,大字,讓自己時時刻刻看到:我就要死了,還有什麼留戀的?
◇真正是萬緣放下、一心稱念阿彌陀佛,《無量壽經》講的這句話完全兌現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發菩提心是:真相信有淨土、有彌陀;真發願求生淨土
◇真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一心稱念就能往生
◇不必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只要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佛就來接引你

  自了法師有一份報告,寫得好,我們也學習過了。裡面最主要的,提醒我們一句話,我們為什麼信願持名功夫不得力?不知道死生大事,對這樁事情不知不覺。如果能知道這個事實,你還敢放逸嗎印光大師一生把死貼在額頭上,你看他的關房,不大,我去參觀過,桌子上只供一尊佛像,阿彌陀佛,一對蠟台,一個小木魚、引磬,一個香爐,一杯供水,其他的沒有了。佛像後面,老法師自己寫的一個「死」,大字,讓自己時時刻刻看到了,我就要死了,這時候怎麼辦?還有什麼留戀的真正是萬緣放下,一心稱念阿彌陀佛,《無量壽經》講的這句話完全兌現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是什麼?真相信有淨土、有阿彌陀佛,真正發願求生淨土真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蕅益大師說的,一心稱念就能往生,蕅益大師說得好。不必功夫成片,不需一心不亂,經上講得很清楚、很白,只要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佛就來接引你

◇功夫不得力,是放不下:雜念、妄想、欲望太多,煩惱習氣太重
◇不要說祖師來我們回不了頭;釋迦、彌陀來,恐怕我們還是回不了頭
◇如果能回頭,他就真來了:他沒有架子,我們真心哀求,他就跟我們見面
◇一切都要放下
◇我沒有方法幫助別人往生;我自己要往生淨土:這一生這個機會、緣分一定要牢牢的抓住

  我們今天功夫不得力,是放不下,雜念太多,妄想太多,欲望太多,煩惱習氣太重不要說祖師來我們回不了頭,釋迦、彌陀自己來,恐怕我們還是回不了頭。為什麼?如果能回頭,他就真來了,他沒有架子,我們真心哀求,他就跟我們見面,現身給我們看。所以,一切都要放下,至少,我沒有方法幫助別人往生,我自己要往生淨土,這一生這個機會、緣分一定要牢牢的抓住

◈就在學佛當中就造地獄業
◇震醒長夜,警覺昏迷
◇我們總是在昏迷當中,警覺不了
◇一旦壽命到了,有沒有想到,馬上就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到哪一道去?地獄道的成分最多
◇我們遇到這樣好的法,沒有認真修行,這個罪就很重
◇不能依教奉行,不能在這一生解脫往生成佛,還搞六道:那我們造作地獄的業肯定有
◇就在學佛當中就造地獄業,自己不知道
◇我們有沒有障礙別人學佛?讓別人生起疑惑、退轉信心?
◇我們沒有認真依教奉行,「你看學佛,假的,不是真的」,這個罪名就是地獄
◇不要以為學佛一定會生極樂世界,不會墮地獄
◇慈雲灌頂法師念佛人一百種果報,第一個就是地獄

  所以這是你看,震醒長夜,警覺昏迷我們總是在昏迷當中,警覺不了一旦壽命到了,你有沒有想到,馬上就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到哪一道去?在我想像當中,地獄道的成分最多。為什麼?我們遇到這樣好的法,沒有認真修行,這個罪就很重。沒有遇到不要緊,他沒有緣分。我們遇到了,遇到了不能依教奉行,不能在這一生解脫,往生成佛,還搞六道,那我們可以想想,我們造作地獄的業肯定有就在學佛當中就造地獄業,自己不知道我們有沒有障礙別人學佛?有沒有讓別人在佛法裡面生起疑惑,退轉信心?如果有的話,這就是地獄因。我們沒有認真依教奉行,讓外頭人看到我們這個樣子,「你看學佛,假的,不是真的」,這個罪名就是地獄。所以不要以為學佛一定會生極樂世界,不會墮地獄慈雲灌頂法師在《大勢至圓通章疏鈔》裡面最後的一頁,念佛人一百種果報,第一個就是地獄。他說得好,說得有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沒有警覺。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九七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97



2024年8月13日 星期二

把邪知邪見當作正知正見:變成現在這個世界|儒釋道都落實在人心,三業所行接近菩薩:這就是太平盛世:也是念頭轉的|這世界能不能救?再嚴重的災難都能救|一切法從心想生,色由心生、相隨心轉|淨空老法師

 


把邪知邪見當作正知正見:變成現在這個世界|儒釋道都落實在人心,三業所行接近菩薩:這就是太平盛世:也是念頭轉的|這世界能不能救?再嚴重的災難都能救|一切法從心想生,色由心生、相隨心轉|淨空老法師


◈生相無明:此品無明,其力最大
◇十地上面等覺,就是後補佛:還有一品無明沒破
◇生相無明:此品無明,其力最大
◇能生萬法,就是這一品
◈心想生,末那、意識:這兩個造成的
◇生相,相是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
◇阿賴耶:境界相就是物質;轉相就是念頭
◇物質是從自性流出來的
◇自性流出來的是真實、平等的;但是這裡頭有阿賴耶起作用,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六道輪迴
◇心想生,心想是末那、意識:就這兩個造成的

  在《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從十住開始,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四十個位次,十地上面就是等覺,就是後補佛。等覺位還有一品無明沒破,這裡說一生無明,具足,就是詳細的說,是一分生相無明沒破。你看看這個名詞,生相。下面說,此品無明,其力最大,它的能量最大。大在哪裡?惠能大師在《壇經》上告訴我們,能生萬法,就是這一品,叫生相無明。相是現象,我們今天講的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在佛法的名詞是境界相,境界相就是,阿賴耶的境界相就是物質。轉相就是念頭物質從哪裡來的?是從自性流出來的自性流出來的是真實的、是平等的,但是這個裡頭有阿賴耶起作用,阿賴耶把這個境界轉變了,所以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輪迴。這是怎麼回事情?就是心想生,心想是末那、意識,就這兩個造成的

◇佛教沒有造物主
◇真心能生能現;妄心能變,把真心所生的變成十法界、六道輪迴:完全是念頭變的
◇一切法從心想生,色由心生、相隨心轉
◈太平盛世:也是念頭轉的
◇今天地球亂成一團,毫無秩序:我們的念頭思想亂成一團
◇起心動念把正知正見丟掉了;把邪知邪見當作正知正見:變成現在這個世界
◇漢唐盛世怎麼成就的?儒釋道都落實在人心,三業所行接近菩薩,這就是太平盛世:也是念頭轉的

  所以佛法講得很清楚,跟現在科學家所看到的完全相應。佛教裡頭沒有造物主,沒有說到神,沒有,佛講自性,講真心、妄心。真心能生能現,妄心能變,把真心所生的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輪迴,完全是念頭變的。所以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跟我們講到相由心生,色由心生,相隨心轉,這很重要。今天我們居住的地球,這個現象我們看到了,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怎麼樣?亂成一團,毫無秩序。為什麼?我們的念頭亂成一團,我們的思想亂成一團,起心動念把正知正見丟掉了,邪知邪見把邪知邪見當作正知正見,變成現在這個世界。在中國過去,漢唐盛世,怎麼成就的?儒釋道三樣東西都落實在人心,都落實在行為當中,端正眾生的三業,好!三業所行接近菩薩,這就是歷史上所傳的盛世,太平盛世,也是念頭轉的

◈再嚴重的災難都能救
◇這世界能不能救?再嚴重的災難都能救
◇地球上的居民都能夠覺悟,棄惡揚善、端正心念:地球上的秩序就恢復了、災難就不見了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這世界能不能救?能,再嚴重的災難都能救怎麼救法?美國布萊登博士說得好,地球上的居民都能夠覺悟,棄惡揚善,端正心念,地球上的秩序就恢復了,地球上的災難就不見了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九七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97




又如《會疏》曰:「
一生補處者,是等覺位。

尚有一生無明(具足應云:一分生相無明)未破。故曰一生


此品無明,其力最大。唯此後心,以金剛智破之,即補妙覺之位,故曰補處。」

◎發大誓願第六

2024年8月12日 星期一

念佛人為什麼最後往生去不了:他六根在六塵上留戀,捨不得離開|阿彌陀佛不等你,看你念頭不專他走了|佛號念念相續,好處在什麼地方?|不造惡業;善業也不造:善惡都離,往生容易|淨空老法師

 


念佛人為什麼最後往生去不了:他六根在六塵上留戀,捨不得離開|阿彌陀佛不等你,看你念頭不專他走了|佛號念念相續,好處在什麼地方?|不造惡業;善業也不造:善惡都離,往生容易|淨空老法師


◈離惑:內無惡想;不著六塵
◇今法藏菩薩:內無惡想,即離惑因;不著六塵,是離惑緣
◇因、緣離開了,當然就不會有貪瞋痴慢的果
◇內因既離,外緣斯止,故云不著
◇由於無三惡想,乃離惑業之因
◇六塵為緣,不著六塵,復離起惑之緣
◇修行就在這上修,這叫功夫
◇念佛人無比方便殊勝就一句佛號: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起心動念,阿彌陀佛,就把那個念頭打掉了
◈佛號念念相續,好處在什麼地方?
◇不造惡業;善業也不造:善惡都離,往生容易
◇念佛人為什麼最後往生去不了:他六根在六塵上留戀,捨不得離開
◇阿彌陀佛不等你,看你念頭不專他走了
◇所以有人追頂念佛:一句接一句,不放鬆
◇黃念公往生也表演給我們看:往生前六個月,每天十四萬聲佛號
◇三業清淨,全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
◇信願具足,念佛功夫是這麼懇切
◇六個月的功夫,就能把自己品位提到上上乘

  「今法藏菩薩」,他老人家為我們現身說法,「內無惡想」,沒有惡念,沒有貪瞋痴的念頭,「即離惑因」,迷惑顛倒的因他沒有。「不著六塵,是離惑緣」。因離開了,緣離開了,當然就不會有貪瞋痴慢的果,沒有這個。「內因既離」,憬興法師說的,「外緣斯止,故云不著色等」。「由於無三惡想,乃離惑業之因。六塵為緣,不著六塵,復離起惑之緣」。這真修行,修行在哪裡修?就在這上修,這叫功夫念佛人無比方便殊勝就一句佛號,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起心動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把那個念頭打掉了所以佛號要念念相續,好處在什麼地方不造惡業,善業也不造。善惡都離,往生容易,往生的時候真的統統放下念佛人為什麼最後往生去不了,原因都在此地,他六根在六塵上留戀,捨不得離開阿彌陀佛不等你,看你念頭不專他走了所以念佛,有人追頂念佛,什麼意思?就這個意思。追頂是一句接一句,不放鬆。甚至於黃念祖老居士往生,也表演給我們看,他往生前六個月(半年),每天念十四萬聲佛號,一句接著一句,一句接著一句,就是這個樣子做給我們看。三業清淨,全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信願具足,念佛功夫是這麼懇切。要照經上所說的,他往生的品位就很高,肯定是在實報土,絕對不是同居土、方便土,不是的。六個月的功夫,就能把自己品位提到上上乘

◈內離惑業之因,能止外惑業之緣
◇內因既離,外緣斯止,故云不著色等
◇內離惑業之因,故能止外惑業之緣,內外皆離矣
◈為什麼能離?知道世間是假的
◇為什麼他能離?他知道這個世間是假的
◇科學證明了,宇宙之間所有物質現象都是如夢如幻
◇般若講了二十二年,時時刻刻提醒我們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不執著是對的;執著就錯了
◇不執著不是拒絕;可以受用,不要放在心上:就是不執著
◈學佛要把孝悌忠信做出來
◇不放在心上,不近人情:不能六親不認
◇學佛要把孝悌忠信做出來,給世間人做榜樣
◇內裡面是阿彌陀佛;外面是演戲,幫助別人覺悟、斷惡修善

  憬興說得好,內因既離,外緣斯止,故云不著色等。由於無三惡想,乃離惑業之因。六塵為緣,不著六塵,復離起惑之緣。「憬興師明其因果,謂內離惑業之因,故能止外惑業之緣,內外皆離矣。」為什麼他能離?他知道這個世間是假的,不是真的。今天的科學家,特別是量子力學家,他們的研究報告我們看了,對我們修行人有很大的幫助。科學證明了,宇宙之間所有物質現象都是如夢如幻,沒有一樣是真的,全是從高頻率波動產生的幻相。佛在《般若經》裡面講得很多,般若講了二十二年,時時刻刻提醒我們。《金剛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綱要,中國人喜歡讀這一卷,用這個幫助我們觀照,讓我們常常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執著是對的,執著就錯了不執著不是拒絕,可以受用,不要放在心上,就是不執著不放在心上,不近人情,人家說你怪怪的,你學佛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不能六親不認,學佛要把孝悌忠信做出來,給世間人做榜樣內裡面呢?心裡頭是阿彌陀佛。外面是演戲,做給別人看的,幫助別人覺悟,幫助別人斷惡修善,這都是功德。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二四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24




今法藏菩薩,
內無惡想,即離惑因。
不著六塵,是離惑緣。

憬興云:「內因既離,外緣斯止,故云不著。」

由於無三惡想,乃離惑業之因。
六塵為緣,不著六塵,復離起惑之緣。

憬興師明其因果,
內離惑業之因,
故能止外惑業之緣,內外皆離矣。

◎ 積功累德第八



不執著不是拒絕;可以受用,不要放在心上:就是不執著|離惑:內無惡想;不著六塵|內因既離,外緣斯止,故云不著|學佛要把孝悌忠信做出來|內裡面是阿彌陀佛;外面是演戲,幫助別人覺悟|淨空老法師

 


不執著不是拒絕;可以受用,不要放在心上:就是不執著|離惑:內無惡想;不著六塵|內因既離,外緣斯止,故云不著|學佛要把孝悌忠信做出來|內裡面是阿彌陀佛;外面是演戲,幫助別人覺悟|淨空老法師


◈離惑:內無惡想;不著六塵
◇今法藏菩薩:內無惡想,即離惑因;不著六塵,是離惑緣
◇因、緣離開了,當然就不會有貪瞋痴慢的果
◇內因既離,外緣斯止,故云不著
◇由於無三惡想,乃離惑業之因
◇六塵為緣,不著六塵,復離起惑之緣
◇修行就在這上修,這叫功夫
◇念佛人無比方便殊勝就一句佛號: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起心動念,阿彌陀佛,就把那個念頭打掉了
◈佛號念念相續,好處在什麼地方?
◇不造惡業;善業也不造:善惡都離,往生容易
◇念佛人為什麼最後往生去不了:他六根在六塵上留戀,捨不得離開
◇阿彌陀佛不等你,看你念頭不專他走了
◇所以有人追頂念佛:一句接一句,不放鬆
◇黃念公往生也表演給我們看:往生前六個月,每天十四萬聲佛號
◇三業清淨,全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
◇信願具足,念佛功夫是這麼懇切
◇六個月的功夫,就能把自己品位提到上上乘

  「今法藏菩薩」,他老人家為我們現身說法,「內無惡想」,沒有惡念,沒有貪瞋痴的念頭,「即離惑因」,迷惑顛倒的因他沒有。「不著六塵,是離惑緣」。因離開了,緣離開了,當然就不會有貪瞋痴慢的果,沒有這個。「內因既離」,憬興法師說的,「外緣斯止,故云不著色等」。「由於無三惡想,乃離惑業之因。六塵為緣,不著六塵,復離起惑之緣」。這真修行,修行在哪裡修?就在這上修,這叫功夫念佛人無比方便殊勝就一句佛號,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起心動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把那個念頭打掉了所以佛號要念念相續,好處在什麼地方不造惡業,善業也不造。善惡都離,往生容易,往生的時候真的統統放下念佛人為什麼最後往生去不了,原因都在此地,他六根在六塵上留戀,捨不得離開阿彌陀佛不等你,看你念頭不專他走了所以念佛,有人追頂念佛,什麼意思?就這個意思。追頂是一句接一句,不放鬆。甚至於黃念祖老居士往生,也表演給我們看,他往生前六個月(半年),每天念十四萬聲佛號,一句接著一句,一句接著一句,就是這個樣子做給我們看。三業清淨,全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信願具足,念佛功夫是這麼懇切。要照經上所說的,他往生的品位就很高,肯定是在實報土,絕對不是同居土、方便土,不是的。六個月的功夫,就能把自己品位提到上上乘

◈內離惑業之因,能止外惑業之緣
◇內因既離,外緣斯止,故云不著色等
◇內離惑業之因,故能止外惑業之緣,內外皆離矣
◈為什麼能離?知道世間是假的
◇為什麼他能離?他知道這個世間是假的
◇科學證明了,宇宙之間所有物質現象都是如夢如幻
◇般若講了二十二年,時時刻刻提醒我們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不執著是對的;執著就錯了
◇不執著不是拒絕;可以受用,不要放在心上:就是不執著
◈學佛要把孝悌忠信做出來
◇不放在心上,不近人情:不能六親不認
◇學佛要把孝悌忠信做出來,給世間人做榜樣
◇內裡面是阿彌陀佛;外面是演戲,幫助別人覺悟、斷惡修善

  憬興說得好,內因既離,外緣斯止,故云不著色等。由於無三惡想,乃離惑業之因。六塵為緣,不著六塵,復離起惑之緣。「憬興師明其因果,謂內離惑業之因,故能止外惑業之緣,內外皆離矣。」為什麼他能離?他知道這個世間是假的,不是真的。今天的科學家,特別是量子力學家,他們的研究報告我們看了,對我們修行人有很大的幫助。科學證明了,宇宙之間所有物質現象都是如夢如幻,沒有一樣是真的,全是從高頻率波動產生的幻相。佛在《般若經》裡面講得很多,般若講了二十二年,時時刻刻提醒我們。《金剛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綱要,中國人喜歡讀這一卷,用這個幫助我們觀照,讓我們常常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執著是對的,執著就錯了不執著不是拒絕,可以受用,不要放在心上,就是不執著不放在心上,不近人情,人家說你怪怪的,你學佛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不能六親不認,學佛要把孝悌忠信做出來,給世間人做榜樣內裡面呢?心裡頭是阿彌陀佛。外面是演戲,做給別人看的,幫助別人覺悟,幫助別人斷惡修善,這都是功德。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二四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24




今法藏菩薩,
內無惡想,即離惑因。
不著六塵,是離惑緣。

憬興云:「內因既離,外緣斯止,故云不著。」

由於無三惡想,乃離惑業之因。
六塵為緣,不著六塵,復離起惑之緣。

憬興師明其因果,
內離惑業之因,
故能止外惑業之緣,內外皆離矣。

◎ 積功累德第八



2024年8月11日 星期日

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從哪來的?一念不覺|一念不覺:沒有原因|不理會它,它不礙事;你一理會,它就會干涉|無住生心|無住:不理它|生心,隨它去,隨緣|隨緣妙用:鍛鍊自己;成就眾生|淨空老法師

 


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從哪來的?一念不覺|一念不覺:沒有原因|不理會它,它不礙事;你一理會,它就會干涉|無住生心|無住:不理它|生心,隨它去,隨緣|隨緣妙用:鍛鍊自己;成就眾生|淨空老法師


◈極樂無為涅槃界…無衰無變湛然常
◇常然等,即本性常、凝然常也
◇常然,無衰變也
◈真心不變;妄心怎麼變都是假的
◇變跟不變是一樁事情
◇不變的是體;變是起作用
◇誰在指導、主宰變?阿賴耶
◇真心不變;妄心在變
◇妄心不管怎麼變,都是假的:假的怎麼會變出真的?
◈一念不覺,而有無明
◇妄心的體是真心,為什麼變成妄心?迷了
◇一念不覺,而有無明
◇無明從哪來的?一念不覺
◇一念不覺:沒有原因
◇有原因就有結果,那就是真的了
◇沒有原因,假的
◇只要不理會它,什麼事也沒有,它不礙事;你一理會,它就會干涉,就壞事了

  善導大師《事贊》裡頭說:「極樂無為涅槃界。」又云:「無衰無變湛然常。」「可見今之經文,所云常然等,即本性常、凝然常也」,這些說的是法身,是自性。「是故常然,無衰變也。」這個意思說得好。決定要相信,變跟不變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不變的是體,變是起作用誰在那裡指導變,在主宰變?就是阿賴耶。阿賴耶是妄心,真心不變,妄心在變妄心不管怎麼變,都是假的,因為妄心本身是假的,假的怎麼會變出真的出來妄心的體是真心,為什麼變成妄心?迷了,這大乘經上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從哪來的?一念不覺一念不覺有沒有原因?沒有原因有原因就有結果,那就是真的了沒有原因,假的,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只要不理會它,什麼事也沒有,它不礙事,你一理會,它就會干涉,它就壞事了

◈隨緣妙用:鍛鍊自己;成就眾生
◇無住生心
◇無住:不理它;生心:隨它去,隨緣
◇隨緣妙用:鍛鍊自己;成就眾生
◇隨順境,練不起貪戀;遇逆境,練不生瞋恚
◇對別人,雖然全心全意為眾生服務,做完了之後,心地清淨平等覺,沒有一點沾染
◇自利、利他:統統無住
◇環境不好,處處障礙、碰壁,遇到的都是惡人:不生瞋恚,練自己的功
◇我在這個境界有瞋恚心,不行,禁不起考驗
◇沒有瞋恚,不生煩惱,不要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
◇生心是我們要反省:那是一面好鏡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我們有不好的要改過、懺悔;沒有要加勉:不能犯這個過失

  所以《般若經》上教給我們「無住生心」,無住就是不理它生心,隨它去,隨緣隨緣妙用,鍛鍊自己,成就眾生隨順境,樣樣都稱心如意,隨善緣,遇到的人都是好人,遇到的事都是好事,稱心如意。練自己是什麼?不起貪戀,這是練自己,對自己,沒有貪戀。對別人,那就是全心全意為眾生服務,雖然全心全意為他們做事,做完了之後,心地清淨平等覺,沒有一點沾染自利利他,統統無住。如果遇到是逆境、惡緣,逆境是環境不好,處處障礙,處處碰壁,遇到的人都是惡人。這個環境什麼?不生瞋恚,練自己的功我在這個境界裡頭有沒有瞋恚心?有瞋恚心,不行,禁不起考驗沒有瞋恚,不生煩惱,不要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生心是我們要反省,那是一面好鏡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如果我們有這些惡的,不行,不好的要改過、要懺悔。沒有呢?沒有要加勉,不能犯這個過失。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二二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22




善導大師《事贊》云:「極樂無為涅槃界。」
又云:「無衰無變湛然常。」

可見今之經文,所云常然等,即本性常、凝然常也,法身也,自性也。
是故常然,無衰變也。

◎ 積功累德第八



現在學道的人最常見的:自讚毀他|抬高自己身分,貪瞋痴慢放不下,錯了|佛法第一個目的:往生極樂世界|這個世界所有一切是法相,阿賴耶的|到那邊轉識成智了,這個東西全都不用:要它幹什麼?|淨空老法師

 


現在學道的人最常見的:自讚毀他|抬高自己身分,貪瞋痴慢放不下,錯了|佛法第一個目的:往生極樂世界|這個世界所有一切是法相,阿賴耶的|到那邊轉識成智了,這個東西全都不用:要它幹什麼?|淨空老法師


◈極樂無為涅槃界…無衰無變湛然常
◇常然等,即本性常、凝然常也
◇常然,無衰變也
◈真心不變;妄心怎麼變都是假的
◇變跟不變是一樁事情
◇不變的是體;變是起作用
◇誰在指導、主宰變?阿賴耶
◇真心不變;妄心在變
◇妄心不管怎麼變,都是假的:假的怎麼會變出真的?
◈一念不覺,而有無明
◇妄心的體是真心,為什麼變成妄心?迷了
◇一念不覺,而有無明
◇無明從哪來的?一念不覺
◇一念不覺:沒有原因
◇有原因就有結果,那就是真的了
◇沒有原因,假的
◇只要不理會它,什麼事也沒有,它不礙事;你一理會,它就會干涉,就壞事了

  善導大師《事贊》裡頭說:「極樂無為涅槃界。」又云:「無衰無變湛然常。」「可見今之經文,所云常然等,即本性常、凝然常也」,這些說的是法身,是自性。「是故常然,無衰變也。」這個意思說得好。決定要相信,變跟不變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不變的是體,變是起作用誰在那裡指導變,在主宰變?就是阿賴耶。阿賴耶是妄心,真心不變,妄心在變妄心不管怎麼變,都是假的,因為妄心本身是假的,假的怎麼會變出真的出來妄心的體是真心,為什麼變成妄心?迷了,這大乘經上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從哪來的?一念不覺一念不覺有沒有原因?沒有原因有原因就有結果,那就是真的了沒有原因,假的,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只要不理會它,什麼事也沒有,它不礙事,你一理會,它就會干涉,它就壞事了

◈隨緣妙用:鍛鍊自己;成就眾生
◇無住生心
◇無住:不理它;生心:隨它去,隨緣
◇隨緣妙用:鍛鍊自己;成就眾生
◇隨順境,練不起貪戀;遇逆境,練不生瞋恚
◇對別人,雖然全心全意為眾生服務,做完了之後,心地清淨平等覺,沒有一點沾染
◇自利、利他:統統無住
◇環境不好,處處障礙、碰壁,遇到的都是惡人:不生瞋恚,練自己的功
◇我在這個境界有瞋恚心,不行,禁不起考驗
◇沒有瞋恚,不生煩惱,不要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
◇生心是我們要反省:那是一面好鏡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我們有不好的要改過、懺悔;沒有要加勉:不能犯這個過失

  所以《般若經》上教給我們「無住生心」,無住就是不理它生心,隨它去,隨緣隨緣妙用,鍛鍊自己,成就眾生隨順境,樣樣都稱心如意,隨善緣,遇到的人都是好人,遇到的事都是好事,稱心如意。練自己是什麼?不起貪戀,這是練自己,對自己,沒有貪戀。對別人,那就是全心全意為眾生服務,雖然全心全意為他們做事,做完了之後,心地清淨平等覺,沒有一點沾染自利利他,統統無住。如果遇到是逆境、惡緣,逆境是環境不好,處處障礙,處處碰壁,遇到的人都是惡人。這個環境什麼?不生瞋恚,練自己的功我在這個境界裡頭有沒有瞋恚心?有瞋恚心,不行,禁不起考驗沒有瞋恚,不生煩惱,不要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生心是我們要反省,那是一面好鏡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如果我們有這些惡的,不行,不好的要改過、要懺悔。沒有呢?沒有要加勉,不能犯這個過失。

◇現在學道的人最常見的:自讚毀他
◇喜歡批評別人,說別人的不是;抬高自己身分,貪瞋痴慢放不下,錯了
◈佛法第一個目的:往生極樂
◇佛法第一個目的:往生極樂世界,人人都有分
◇這個世界所有一切是法相,阿賴耶的
◇到那邊轉識成智了,這個東西全都不用:要它幹什麼?捨得乾乾淨淨
◈一切萬法一體觀
◇為全世界的人民,為所有一切宗教
◇所有宗教是一體:那些人都是佛菩薩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這就是不斷的常
◇一切萬法一體觀:比一家人親;是一體
◇千經萬論說明這事實真相:要接受、要肯定、要真幹

  現在學道的人,最常見的,自讚毀他喜歡批評別人,說別人的不是,抬高自己的身分,貪瞋痴慢放不下,錯了。既然遇到佛法,佛法的目的是什麼?第一個目的,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人人都有分。到極樂世界去,這個世界什麼都帶不去,這個世界所有一切是法相,阿賴耶的到那邊轉識成智了,這個東西全都不用。那邊所有一切,無論精神的受用、物質的受用都是大圓滿,得大自在。這些東西要它幹什麼?要把它捨得乾乾淨淨。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要為全世界的人民,為佛教,還要為所有一切宗教,為什麼?我們很清楚、很明白所有宗教是一體。耶穌是誰?也許就是阿彌陀佛化身,在他那個教裡頭。你要批評他,毀謗他,那是毀謗了阿彌陀佛,是真的不是假的。那些人都是佛菩薩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基督身得度者,即現基督去教化。這就是不斷的常。整個宇宙確確實實是一體,我們現在一切萬法一體觀,比一家人親,是一體,真的是一體,一點都沒錯。千經萬論說明這事實真相,我們有緣遇到了,要接受、要肯定、要真幹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二二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22




據《佛地論》「」有三種:
本性常
不斷常
相續常

又據《三藏法數八》曰:「
本性常者,即法身也。謂法身本性常住,無生無滅也。
不斷常者,即報身也。謂報身常依法身,無間斷也。
相續常者,即應身也。謂應身於十方世界,沒已復現,化無窮盡也。」

又《華嚴演義鈔卅四》云「自性,則凝然常」指法身。

善導大師《事贊》云:「極樂無為涅槃界。」
又云:「無衰無變湛然常。」

可見今之經文,所云常然等,即本性常凝然常也,法身也,自性也。
是故常然,無衰變也。

◎ 積功累德第八



2024年8月10日 星期六

人間人口在膨脹:共業所感,是來受報的|科學技術把人都迷了,總認為:科技是萬能的;佛菩薩是虛無縹緲的|經教沒把握幫助我們斷煩惱、看破放下;馬上要回頭,信願持名:我們要入阿彌陀佛的僧團|淨空老法師

 


人間人口在膨脹:共業所感,是來受報的|科學技術把人都迷了,總認為:科技是萬能的;佛菩薩是虛無縹緲的|經教沒把握幫助我們斷煩惱、看破放下;馬上要回頭,信願持名:我們要入阿彌陀佛的僧團|淨空老法師


◈科學突飛猛進,把人都迷了
◇人間人口在膨脹:共業所感,是來受報的
◇往後還有沒有佛法、淨土,我也不敢說
◇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把人都迷了,總認為:科技是萬能的;佛菩薩是虛無縹緲的
◇天、修羅、鬼、地獄,沒見過:過去半信半疑;現在根本就不相信
◈先度自己;再幫助別人
◇自己要沒得度,大限到了到哪一道去?
◈五戒十善、四維八德:保住人身
◇五戒十善全做到,來生可以保住人身
◇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做到:來生一定得人身,而且福報比這一生大
◈後面九千年只有無量壽經能度
◇那個時候有沒有佛法?不一定:有佛法的時間不長

  人間人口在膨脹,一年比一年多,這什麼原因?共業所感,是來受報的往後還有沒有佛法,我不敢說;還有沒有淨土,我也不敢說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把人都迷了,人總認為科技是萬能的,佛菩薩是虛無縹緲的六道輪迴除了畜生道、人道,其他的沒見過,天道沒見過,修羅道沒見過,鬼道沒見過,地獄道也沒見過。沒有見過的,過去半信半疑,現在根本就不相信,怎麼辦?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我這算過來人,先度自己,再幫助別人,這個重要。自己要沒有得度,大限到了到哪一道去五戒十善有沒有全做到?全做到,佛告訴我們,來生可以保住人身。中國古聖先賢教我們,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標準的人道。如果這個做到了,來生一定得人身,而且福報比這一生大,富貴人家,你是貴人,你是富翁。那個時候有沒有佛法?不一定,有佛法的時間不長

◇釋迦牟尼佛法運一萬二千年,現在是第三千年開端;後面還有九千年
◇九千年只有無量壽經能得度
◇無量壽經、淨土法門有三寶加持:釋迦、彌陀以威神,保護這個經不會失傳
◇修學淨土法門的人愈來愈少;雖少,成就的多
◈七十以上要以念佛求生淨土為主
◇如果經教沒把握幫助我們斷煩惱、看破放下;馬上要回頭,信願持名:我們要入阿彌陀佛的僧團,到極樂去學習
◇七十歲以上,要以念佛求生淨土為主修,絕不改變
◇經每天能讀一遍,很好;不能,沒關係,讀《阿彌陀經》一樣的

  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現在是第三千年的開端,後面還有九千年。佛說了,九千年只有這部經能得度,我們相信,這個經,這個法門有三寶加持釋迦、彌陀憐憫這個地方有緣眾生,以佛陀的威神,保護這個經不會失傳,我有這個信心。但是,修學這個法門的人愈來愈少,雖少,成就的多。這兩句,我們如果經教沒有把握幫助我們斷煩惱,就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我們馬上要回頭,信願持名,我們要入阿彌陀佛的僧團,到極樂世界去學習,這就對了。所以七十歲以上,時間就不長了,要以念佛求生淨土為主,主修,絕不改變,這就對了。經每天能讀一遍,很好,不能,沒關係,讀《阿彌陀經》一樣的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六八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68



2024年8月9日 星期五

看到蟲、狗、貓,有沒有想到:我會不會變成牠們?|人人明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之道|餓鬼是貪欲|蒐集講經資料,自己沒時間學;也不肯給別人:現在在鬼道|淨空老法師

 


看到蟲、狗、貓,有沒有想到:我會不會變成牠們?|人人明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之道|餓鬼是貪欲|蒐集講經資料,自己沒時間學;也不肯給別人:現在在鬼道|淨空老法師


◈轉生受身,改形易道
◇脫人身,受鬼畜等身,故云轉生受身
◇四生轉變,云改形;六道生死,云易道
◇四生指胎卵濕化。例如捨麻雀身而得狗身,是為「改形」
◇又如捨人身而作狗,則從人道轉為畜生道,是為「易道」
◇眾生輪轉於六道之中。「泥犁」即地獄;「蜎飛」者,飛蟲;「蠕動」者,爬蟲

  轉生受身,改形易道,「《會疏》曰:脫人身,受鬼畜等身,故云轉生受身。四生轉變,云改形。六道生死,云易道」,改形易道。「四生」,指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例如捨麻雀身而得狗身,是為改形。又如捨人身而作狗」,人變成狗的身,「則從人道轉為畜生道,是為易道。眾生輪轉於六道之中。泥犁即地獄,蜎飛者飛蟲,蠕動者爬蟲」。

◇這些都是在眼前,天天看到的
◇看到蟲、狗、貓,有沒有想到:我會不會變成牠們?
◇三途裡頭地獄最苦:容易進去;不容易出來
◈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之道也
◇深深感受到因果教育重要
◇人人明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之道也

  這些我們不能不知道,都是在眼前看見的,而且是天天看到的,人不能警覺。看到這小蟲在畜生道,有沒有想到,我會不會變成牠們看到狗、看到貓、看到鬼,有人看到的,真看到,不是假看到的。怕不怕?地獄我們沒看到,有人在夢中見到,真的,不是假的,三途裡頭地獄最苦,容易進去,不容易出來。所以我們看到這一段,深深感受到因果教育重要,正如周安士所說,「人人明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明信因果;「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之道也」。所以《安士全書》,他留下來的著作,以因果為主,都是講善因善果、惡因惡報,勸勉大家斷惡修善,很有道理。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一一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11



◈極樂:非胎藏所生育;非妄業所感
◇非胎藏所生育。故自然
◇非妄業所感,佛願令然,故謂自然
◇極樂世界不是業力往生的
◈六道輪迴:業力感召的
◇六道輪迴:三善道是三善業所感;三業不善所感是三惡道
◇地獄是瞋恚;餓鬼是貪欲;畜生是愚痴:業力感召的
◈餓鬼是貪欲
◇最近同修往生的不少;只有一個情況比較好一點,在鬼道講經說法
◇蒐集講經資料,自己沒時間學;也不肯給別人:現在在鬼道

  我們這個地方,動物、畜生都是胎生,在胎胞裡面慢慢變化成形,這樣生育的;極樂世界沒有胎胞,蓮花化生,所以自然。「《會疏》曰:非妄業所感,佛願令然,故謂自然」,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業力往生的。我們六道輪迴,三善道是造三善業所感得的果報;如果三業不善,三業都惡,他所感的是三惡道地獄是瞋恚,餓鬼是貪欲,畜生是愚痴,它是業力感召的。這個事情真有。我們在最近這段時期,同修當中往生的有不少人,有六、七個人。有一些通靈的人告訴我,大概這些往生的人當中,只有一個情況比較好一點,一個人,是悟字輩的悟弘。他在哪裡?在鬼道,在鬼道講經說法,算不錯了。為什麼?在生的時候蒐集不少講經的這些資料,自己沒有時間學,也不肯給別人,現在在鬼道,大概閻王叫他補課,要把這些課補出來。也不錯,再去度餓鬼,度餓鬼有功德,將來可以生天。如果沒有把極樂世界忘掉,可以從餓鬼道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有經典做依據,古時候這個例子很多。這算是好的,還沒有把出家人本分忘掉,還知道講經。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八三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83


◈三途一墮五千劫
◇真覺悟了還有救
◇一生不覺悟,來生接著再幹:那還要你保證得人身
◇如果不能到人道來,麻煩可大了
◇天道很樂,樂多苦少:被快樂迷了心竅,大幅度的退轉
◇三惡道,餓鬼、畜生、地獄的壽命都比人道長

  真覺悟了還有救,如果是一生不覺悟,來生接著再幹,那還要什麼?還要你保證得人身,你來生是六道,不是一個地方,如果不能到人道來,麻煩可大了。要是到天道去了,好,天上很樂,樂多苦少,被快樂迷了心竅,大幅度的退轉。如果不能生天道,很不幸的墮三惡道,餓鬼、畜生、地獄,怎麼辦?這三道眾生的壽命都比人道長

◇蚊蟲螞蟻,壽命短促:牠是論次數;不是論時間的
◇祇樹給孤獨園一窩螞蟻,七尊佛過去了,牠還沒有離開螞蟻身:牠誤會螞蟻就是牠的身
◇一尊佛證果成佛,三個阿僧祇劫;二十一阿僧祇劫,牠還在做螞蟻
◇畜生愚痴,把牠這個身當作自己的身,把牠的環境永遠記住,牠不會改變
◇牛死了還變牛,羊死了還變羊,至少要變幾十、幾百次,才能遇到人天的身體

  那畜生,蚊蟲螞蟻,壽命短促,只有一、二天的,還有幾個小時的,那不是很快就報掉了嗎?對,這些小動物牠是論次數的,不是論時間的,時間很短暫,螞蟻死了還是螞蟻,這螞蟻死了,來世還是螞蟻。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早年在祇樹給孤獨園,那一邊在蓋房子,就看到一窩螞蟻,佛看到之後就笑起來了。這些弟子們問佛為什麼會笑,佛說你們看到螞蟻沒有?看到了。佛說這一窩螞蟻,七尊佛以前牠就做螞蟻,投胎做螞蟻,到今天七尊佛過去了,牠還沒有離開螞蟻身,牠誤會螞蟻就是牠的身。我們說一尊佛修行證果成佛,三個阿僧祇劫,三七二十一個阿僧祇劫,牠還在做螞蟻,這多可怕!畜生愚痴把牠這個身當作自己的身,把牠的環境永遠記住,牠不會改變。那我們今天看動物,家裡養的畜生,養的牛、養的羊,牛死了之後來生還變牛,羊死了以後來生還變羊,至少要變幾十次、幾百次,才能遇到人天的身體,不簡單。

◇這一生,你要是了解事實真相,你會很歡喜、很珍惜:它太難得了
◇三途一墮五千劫
◇七尊佛出世了還是螞蟻身:五千劫比那個短
◈珍惜這一生的緣分:信願持名求生淨土
◇真正明白了,我們會非常珍惜這一生的緣分,信願持名,求生淨土

  所以我們這一生,你要是了解事實真相,你會很歡喜,你會很珍惜,它太難得了。三惡道,佛是說一句籠統的話,「三途一墮五千劫」。五千劫比剛才說,佛說這個螞蟻,七尊佛出世了還是螞蟻身,五千劫比那個短,七尊佛出世牠還是螞蟻身,這個太可憐了。這是真正懂得明白了,我們會非常珍惜這一生的緣分,幹什麼?信願持名,求生淨土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六八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68




轉生受身,改形易道」。

《會疏》曰:「
脫人身,受鬼畜等身,故云『轉生受身』。
四生轉變,云『改形』。
六道生死,云『易道』。」

四生指胎卵濕化。例如捨麻雀身而得狗身,是為「改形」。
又如捨人身而作狗,則從人道轉為畜生道,是為「易道」。

眾生輪轉於六道之中。

泥犁」即地獄,
蜎飛」者,飛蟲,
蠕動」者,爬蟲。

◎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自然化生」。

自然者,

義寂云:「非胎藏所生育。故自然。」

《會疏》曰:「非妄業所感,佛願令然,故謂自然。」

◎ 泉池功德第十七



2024年8月8日 星期四

一定要從文字般若起觀照|觀照是修行、真幹,照見五蘊皆空|這樣才入實相:真正徹底明瞭宇宙萬有真相|沒人敢說;佛敢說:佛自己入於實相|肯用真心本性,自然入於實相|淨空老法師

 


一定要從文字般若起觀照|觀照是修行、真幹,照見五蘊皆空|這樣才入實相:真正徹底明瞭宇宙萬有真相|沒人敢說;佛敢說:佛自己入於實相|肯用真心本性,自然入於實相|淨空老法師


◈遵依佛示:從文字起觀照入實相
◇我等遵依佛示,從文字般若而起觀照,入於實相,是名敬荷佛恩
◇一定要從文字般若起觀照;觀照是修行、真幹,照見五蘊皆空;這樣才入實相
◇入實相:真正徹底明瞭宇宙萬有的真相
◇沒人敢說;佛敢說:佛自己入於實相
◇每個人都有真心本性,只要你肯用真心本性,就自然入於實相:實相是自性裡本有的
◇現在迷了自性,變成凡夫;回過頭來,把障礙統統放下
◇障礙就是煩惱: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
◇放下見思煩惱,對於六道裡的真相完全明白了
◇放下塵沙煩惱,對於十法界裡真相大白
◇理一心不亂,遍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全明白了
◇外面的相是自性變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自性變現出來的:明心見性的人哪有不知道的道理?

  一定要從文字般若起觀照,觀照是修行,觀照是真幹,照見五蘊皆空,這樣才入實相入實相這一句,就是真正徹底明瞭宇宙萬有的真相沒有人敢說,佛敢說。為什麼佛敢說?佛自己入於實相。佛知道,每個人都有真心,每個人都有本性,只要你肯用真心,你肯用本性,就自然入於實相,因為實相是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一樁難事情。現在迷了,迷了自性,變成凡夫,六道凡夫,什麼都不知道了。回頭,回過頭來,我們把障礙統統放下障礙就是煩惱,煩惱有三大類,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放下見思煩惱,證阿羅漢果,對於六道裡面的真相完全明白了放下塵沙煩惱,境界向上提升,對於十法界,也就是我們常講一尊佛的教化區,這個裡面真相大白。再向上提升,理一心不亂,那就是遍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全明白了,沒有絲毫障礙。為什麼?外面的相是自性變的,惠能大師說得好,最後一句他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原來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變現出來的,明心見性的人哪有不知道的道理?所以自然就明白了。

◈入於實相,頓入佛智
◇入於實相,頓入佛智,都是真的:諸佛菩薩做榜樣給我們看
◇佛達到圓滿;菩薩還沒達到圓滿,但是在做榜樣
◇我們要像菩薩一樣真正去修學
◈妄想雜念消除了;得一心不亂不難
◇我們要「依此經中種種教誡」,這一部經就夠了
◇一部經能念上一萬遍、兩萬遍,滾瓜爛熟
◇熟透了,妄想雜念消除了;得一心不亂不難

  所以,入於實相,頓入佛智,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諸佛菩薩做榜樣給我們看佛達到圓滿,菩薩還沒達到圓滿,但是在做榜樣我們要像菩薩一樣真正去修學我們具體要「依此經中種種教誡,這一部經就夠了一部經能念上一萬遍,能念上兩萬遍,滾瓜爛熟,無論哪一句經,提起來你都曉得在哪一頁哪一行。熟透了,妄想雜念消除了,得一心不亂不難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O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05




我等遵依佛示,從文字般若而起觀照,入於實相,是名敬荷佛恩
依此經中種種教誡,端正身心,止惡修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橫生四土,圓登不退,纔是真實敬佛也。

◎ 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2024年8月7日 星期三

大徹大悟:真真主主能相續|念念相續,都是沒有起心動念:這就是真心、真真|真真是主中主:能生萬法|能大師:外面是舂米破柴;裡面真真、主主,相續不斷|回歸自然就證得:不起心動念就自然|淨空老法師

 


大徹大悟:真真主主能相續|念念相續,都是沒有起心動念:這就是真心、真真|真真是主中主:能生萬法|能大師:外面是舂米破柴;裡面真真、主主,相續不斷|回歸自然就證得:不起心動念就自然|淨空老法師


◈無上: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
◇無上者,言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
◇這個道,理到盡頭,性達到圓滿,沒有絲毫欠缺了。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能超過
◈潛行密用,如愚若魯
◇潛行密用,如愚若魯,但能相續,名主中主
◇他們修行外表看不出來,也沒看到他用功;推他不動,喊他不應:他真的在參
◇看起來像個呆子一樣;可是他能念念相續,都是沒有起心動念:這就是真心、真真
◈大徹大悟:真真主主能相續
◇真真是主中之主
◇為什麼叫主中主?能生萬法
◇能大師在黃梅,每天外面是舂米破柴;裡面他真真、主主,相續不斷
◇大徹大悟:他用真真、他用主主,真真主主能相續
◇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二十個字,就是講的真真、主中主

  「無上者,《往生論註》曰:無上者,言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這個道,理到盡頭了,理到盡頭,窮理盡性,性達到圓滿了,沒有絲毫欠缺了,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能超過,就這個意思。「如宗門《寶鏡三昧》曰:潛行密用,如愚若魯,但能相續,名主中主」。宗門裡頭參禪,怎麼參法?此地舉個例子,這是很高的境界。他們修行外表看不出來,也沒看到他用功,要是盤腿面壁,他在那裡打瞌睡,你叫他,他也不答應你,你推他,他也不動,喊他不應。實在講,他真的在參。所以我們看起來,如愚,像個呆子一樣,魯也是愚笨,跟愚的意思一樣,沒有智慧,愚痴人,看樣子,他是這麼個樣子。可是怎麼樣?他能念念相續,什麼念?無念,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念念相續,念念都是沒有起心,念念都是沒有動念,這是什麼?這就是真心,這就是真真真真是主中之主為什麼叫主中主?能生萬物,惠能大師說「能生萬法」。那麼我們就知道了,惠能大師在黃梅,每天幹什麼?舂米破柴,外面是在幹活,舂米破柴,裡面怎麼樣?裡面他真真、主主,他相續不斷。那這樣的境界可以說五祖會下找不到第二個人。他確實是大徹大悟,他用真真,他用主主,真真主主能相續。惠能怎麼開悟的?他的報告二十個字就解決了:「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能大師這幾句話講什麼?就是講此地的真真,宗門裡面講的主中主

◈不墮法身數中
◇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最高是等覺;他是妙覺,超越了
◈毘盧頂上行走
◇毘盧遮那佛是法身佛,超越了
◇禪宗極則事,淨宗之寂光上上品也
◇超越上面是平等境界,淨土叫常寂光,教下叫法身
◇法身是常寂光,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我們全在常寂光中:我們確實是在毘盧頂上行,自己一點感覺都沒有;所感覺到都是煩惱痛苦,起心動念全是造業障
◇錯了不知錯:這錯中之錯,更錯了

  「此正不墮法身數中」。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超越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最高的是等覺,他是妙覺,超越了。「毘盧頂上」,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佛是法身佛,法身沒相,我們要給他塑個像,把他供在大殿裡,這是毘盧遮那如來,讓它來代表法身佛,毘盧頂上行,超越了,為什麼?超越上面是平等境界,常寂光,淨土叫常寂光,教下叫法身法身是什麼?常寂光。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全在常寂光中。也就是,我們確實是在毘盧頂上行,自己不知道,一點感覺都沒有,所感覺到的都是煩惱痛苦,起心動念全是造業障,幹這個事情,錯了。錯了怎麼樣?不知錯,這錯中之錯,更錯了

(中略)

◈淨定安樂
◇就是孔子所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佛家講「皆大歡喜」
◇淨定安樂,你怎麼會不快樂?人生最高的享受
◇清淨是不染: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受干擾
◇定是不動搖:因為你住在真真,所以你淨定安樂、自在無礙

  『淨定安樂』,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佛家裡面講皆大歡喜,歡喜什麼?淨定安樂,你怎麼會不快樂?人生最高的享受,還有這個嗎?清淨就是不染,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受干擾定是不動搖,為什麼你不動搖?因為你住在真真,所以你淨定安樂,你自在無礙

(中略)

◈不會用真真;向真真靠攏
◇咱們不會用真真;向真真這個方向靠攏:總靠著這邊,不要遠離
◈怎麼開悟的?自然中自然相
◇要懂得主中主的味道:那就是自然中自然相
◇怎麼開悟的?自然中自然相
◇持戒自然的,沒有絲毫勉強,性德
◇尊崇聖賢教誨自然的:這些美德全是自性本有;不是外來的
◇智慧神通自在,樣樣都是自然的
◇說到自然,就跟自性、真心連在一起
◇用真心用久了,不知不覺自自然然,其味無窮

  咱們不會用真真,向真真靠攏,向這個方向靠攏,總靠著這邊,不要遠離要懂得禪宗裡頭,主中主的味道,那就是自然中自然相麼開悟的?你就用這句話告訴他,自然中自然相。你看,持戒自然的,沒有絲毫勉強,性德,怎麼忍心殺人害人?那個不自然,怎麼忍心騙人?那也是不自然,尊崇聖賢教誨是自然的,這些美德全是自性本有的,不是外來的智慧神通自在樣樣都是自然的說到自然就跟自性、跟真心連在一起,只要用真心用久了,不知不覺自自然然,其味無窮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三八六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86



◈真中之真,主中之主
◇真真,真中之真,主中之主,真主
◇伊斯蘭的上帝叫真主:既是真又是主
◇主之外都是賓,賓跟主是一不是二
◈回歸自然就證得:不起心動念就自然
◇大乘佛法裡面沒有假的,純真無妄:回歸自然就證得
◇自然是什麼樣子?不起心不動念,就自然
◇心裡面沒有念頭:妄念沒有;正念也沒有

  前面講真真,真中之真,主中之主,真主伊斯蘭的上帝叫真主,既是真又是主主之外都是賓,賓跟主是一不是二大乘佛法裡面沒有假的,純真無妄,什麼人能證得?回歸自然就證得自然是什麼樣子?自然是不起心、不動念,就自然心裡面沒有念頭,妄念沒有,正念也沒有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三八七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87




無上」者,

《往生論註》曰:「無上者,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

如宗門《寶鏡三昧》曰:「
潛行密用,如愚如魯,
但能相續,名主中主。」

此正不墮法身數中。
毘盧頂上行走,
禪宗極則事,
淨宗之寂光上上品也。

以此為志願,故云「無上」。

◎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2024年8月6日 星期二

返聞:能聞的是誰?|能聞是自性:性成無上道|耳根對音聲,不把外面的音聲放在心上|六根接觸六塵,清楚明瞭是智慧;如如不動是禪定,就是念佛三昧:能成無上道|淨宗:理上跟禪、密沒兩樣;事上不相同|淨空老法師

 


返聞:能聞的是誰?|能聞是自性:性成無上道|耳根對音聲,不把外面的音聲放在心上|六根接觸六塵,清楚明瞭是智慧;如如不動是禪定,就是念佛三昧:能成無上道|淨宗:理上跟禪、密沒兩樣;事上不相同|淨空老法師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返聞自性
◇觀世音菩薩於無量劫前,於古觀世音如來,受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法。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返聞自性,得無上道
◇觀音菩薩修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成佛的,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觀音菩薩耳根最利:教我們耳根對音聲,不把外面音聲放在心上
◇把外面音聲放在心上,你就被污染,你的聞性沒有了:那就不叫聞自性;就聞音聲了
◇返聞是像禪宗參禪,把念頭轉到「能聞的是誰?」
◇能聞的是自性:性成無上道

  「又《首楞嚴經》」,《大佛頂首楞嚴經》裡面說,「觀世音菩薩於無量劫前,於古觀世音如來,受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法。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返聞自性,得無上道。」這段講得比較詳細,觀音菩薩修什麼法門成佛的?他所修的法門是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這就是他證果,得無上道,返聞自性。所以觀音菩薩耳根最利,教我們耳根對音聲,不把外面的音聲放在心上。要把外面音聲放在心上,你就被污染,你的聞性沒有了個性就不叫聞自性,就聞音聲了。他能返聞,返聞是什麼?返聞是就像禪宗參禪一樣,能聞的是誰把念頭轉到這裡。我聽到聲音了,我不能說所聞的是什麼聲音,那心跑外面去了,回過頭來,能聞的是誰?能聞的是自性,性成無上道。這是觀世音菩薩用功的方法。這都是禪宗用的。《楞嚴》,於禪、於密是重要的經典。

◇我們不是這個根性,這個法門對我們來說非常困難
◇我們聽聲音一定是跟著聲音走
◇連聽講經亦如是,聽喜歡了一定要把經聽完他再走,不懂得返聞
◈六根接觸六塵清楚明瞭;不放在心上
◇淨宗的方法:理上跟禪、密沒兩樣;事上不相同
◇淨宗: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楚明瞭;但是都不能放在心上
◇心上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這重要
◇能夠做到睡覺還在念佛,就功夫成熟了
◇外面一切看清楚、聽清楚,不放在心上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楚明瞭是智慧;如如不動是禪定,就是念佛三昧:這能成無上道
◇如果不能這樣用功,成就就很難,這一生不保險
◇功夫是六根在六塵境界上如如不動、清楚明瞭,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高!這就是無上道,沒有一個不往生

  我們不是這個根性,這個法門對我們來說非常困難我們聽聲音一定是跟著聲音走,聽到喜歡聽的會停留在那裡把它聽完,連聽講經亦如是,聽清楚、聽明白了,喜歡了,他在門外,一定要把經聽完之後他再走,不懂得返聞淨宗的方法,理上講跟禪、跟密沒有兩樣,事上不相同淨宗是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瞭瞭,但是都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就被染污,你就被蒙蔽、被障礙了。心上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這重要。一切時一切處,能夠做到晚上睡覺還在念佛,那就功夫成熟了,睡眠還在念佛,他念佛不斷。外面一切看清楚,不放在心上,聽清楚,也不放在心上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瞭瞭是智慧,如如不動是禪定,就是念佛三昧。這好!這能成無上道如果不能這樣用功,成就就很難,這一生不保險。要能懂得我的功夫是六根在六塵境界上如如不動,清楚明瞭,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高!這就是無上道,沒有一個不往生

◈不要用主觀;要用客觀
◇絕不自以為是,絕不自作主張
◇不要用主觀;要用客觀
◇主觀是以自己為主,那就是一身的罪孽
◇利,我要得到;害,我要避免:凡夫六道輪迴的念頭
◇把六道輪迴放下: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把執著放下
◇一切都不執著:沒有一樣不好,樣樣都好
◈怨怎樣除掉?從自己內心
◇一生在這個世間,不跟人結怨
◇他害我,我不害他;他毀謗我,我讚歎他:這個怨想結也結不上,來生投胎他找不到我
◇我對他怨恨,他對我也怨恨,冤冤相報,就會碰到:生生世世都能想到過去,都受到阿賴耶識影響
◇這些不是小事;是大事
◇要想一生幸福圓滿,不能結怨:有冤仇你就不圓滿、不自在了
◇怨怎樣除掉?從自己內心除掉
◇他有,是他的事情;我沒有就好:他有苦有難;我沒苦沒難,這就自在

  至少我們要做到不執著,絕不自以為是,絕不自作主張,我們今天一般講,不要用主觀,要用客觀主觀是以自己為主,那就是一身的罪孽。為什麼?它裡頭有利害,利我要得到,害我要避免,他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不好,這個念頭是凡夫的念頭,就是六道輪迴的念頭,很麻煩。不能搞六道輪迴,要把六道輪迴放下,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把執著放下一切都不執著,沒有一樣不好,樣樣都好。一個人一生在這個世間,不跟人結怨,結怨都是雙方的,他冤枉我,我不冤枉他;他害我,我不害他;他毀謗我,我讚歎他,這個怨就結不上,想結也結不上,來生投胎他找不到我。如果我對他有怨恨,他對我也有怨恨,冤冤相報,就會碰到,生生世世在哪一個時代出現,都能夠想到過去,都受到阿賴耶識的影響這些不是小事,是大事。人要想一生幸福圓滿,不能結怨,有冤仇你就不圓滿,你就不自在了怨怎樣除掉?從自己內心除掉他有,不管他,是他的事情,我沒有就好,他有苦有難,我沒有苦沒有難,這就自在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四九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49



不要用主觀;要用客觀|以自己為主,就是一身的罪孽|利,我要得到;害,我要避免:凡夫六道輪迴的念頭|把六道輪迴放下: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把執著放下|絕不自以為是,絕不自作主張|淨空老法師

 


不要用主觀;要用客觀|以自己為主,就是一身的罪孽|利,我要得到;害,我要避免:凡夫六道輪迴的念頭|把六道輪迴放下: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把執著放下|絕不自以為是,絕不自作主張|淨空老法師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返聞自性
◇觀世音菩薩於無量劫前,於古觀世音如來,受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法。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返聞自性,得無上道
◇觀音菩薩修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成佛的,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觀音菩薩耳根最利:教我們耳根對音聲,不把外面音聲放在心上
◇把外面音聲放在心上,你就被污染,你的聞性沒有了:那就不叫聞自性;就聞音聲了
◇返聞是像禪宗參禪,把念頭轉到「能聞的是誰?」
◇能聞的是自性:性成無上道

  「又《首楞嚴經》」,《大佛頂首楞嚴經》裡面說,「觀世音菩薩於無量劫前,於古觀世音如來,受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法。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返聞自性,得無上道。」這段講得比較詳細,觀音菩薩修什麼法門成佛的?他所修的法門是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這就是他證果,得無上道,返聞自性。所以觀音菩薩耳根最利,教我們耳根對音聲,不把外面的音聲放在心上。要把外面音聲放在心上,你就被污染,你的聞性沒有了個性就不叫聞自性,就聞音聲了。他能返聞,返聞是什麼?返聞是就像禪宗參禪一樣,能聞的是誰把念頭轉到這裡。我聽到聲音了,我不能說所聞的是什麼聲音,那心跑外面去了,回過頭來,能聞的是誰?能聞的是自性,性成無上道。這是觀世音菩薩用功的方法。這都是禪宗用的。《楞嚴》,於禪、於密是重要的經典。

◇我們不是這個根性,這個法門對我們來說非常困難
◇我們聽聲音一定是跟著聲音走
◇連聽講經亦如是,聽喜歡了一定要把經聽完他再走,不懂得返聞
◈六根接觸六塵清楚明瞭;不放在心上
◇淨宗的方法:理上跟禪、密沒兩樣;事上不相同
◇淨宗: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楚明瞭;但是都不能放在心上
◇心上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這重要
◇能夠做到睡覺還在念佛,就功夫成熟了
◇外面一切看清楚、聽清楚,不放在心上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楚明瞭是智慧;如如不動是禪定,就是念佛三昧:這能成無上道
◇如果不能這樣用功,成就就很難,這一生不保險
◇功夫是六根在六塵境界上如如不動、清楚明瞭,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高!這就是無上道,沒有一個不往生

  我們不是這個根性,這個法門對我們來說非常困難我們聽聲音一定是跟著聲音走,聽到喜歡聽的會停留在那裡把它聽完,連聽講經亦如是,聽清楚、聽明白了,喜歡了,他在門外,一定要把經聽完之後他再走,不懂得返聞淨宗的方法,理上講跟禪、跟密沒有兩樣,事上不相同淨宗是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瞭瞭,但是都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就被染污,你就被蒙蔽、被障礙了。心上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這重要。一切時一切處,能夠做到晚上睡覺還在念佛,那就功夫成熟了,睡眠還在念佛,他念佛不斷。外面一切看清楚,不放在心上,聽清楚,也不放在心上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瞭瞭是智慧,如如不動是禪定,就是念佛三昧。這好!這能成無上道如果不能這樣用功,成就就很難,這一生不保險。要能懂得我的功夫是六根在六塵境界上如如不動,清楚明瞭,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高!這就是無上道,沒有一個不往生

◈不要用主觀;要用客觀
◇絕不自以為是,絕不自作主張
◇不要用主觀;要用客觀
◇主觀是以自己為主,那就是一身的罪孽
◇利,我要得到;害,我要避免:凡夫六道輪迴的念頭
◇把六道輪迴放下: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把執著放下
◇一切都不執著:沒有一樣不好,樣樣都好
◈怨怎樣除掉?從自己內心
◇一生在這個世間,不跟人結怨
◇他害我,我不害他;他毀謗我,我讚歎他:這個怨想結也結不上,來生投胎他找不到我
◇我對他怨恨,他對我也怨恨,冤冤相報,就會碰到:生生世世都能想到過去,都受到阿賴耶識影響
◇這些不是小事;是大事
◇要想一生幸福圓滿,不能結怨:有冤仇你就不圓滿、不自在了
◇怨怎樣除掉?從自己內心除掉
◇他有,是他的事情;我沒有就好:他有苦有難;我沒苦沒難,這就自在

  至少我們要做到不執著,絕不自以為是,絕不自作主張,我們今天一般講,不要用主觀,要用客觀主觀是以自己為主,那就是一身的罪孽。為什麼?它裡頭有利害,利我要得到,害我要避免,他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不好,這個念頭是凡夫的念頭,就是六道輪迴的念頭,很麻煩。不能搞六道輪迴,要把六道輪迴放下,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把執著放下一切都不執著,沒有一樣不好,樣樣都好。一個人一生在這個世間,不跟人結怨,結怨都是雙方的,他冤枉我,我不冤枉他;他害我,我不害他;他毀謗我,我讚歎他,這個怨就結不上,想結也結不上,來生投胎他找不到我。如果我對他有怨恨,他對我也有怨恨,冤冤相報,就會碰到,生生世世在哪一個時代出現,都能夠想到過去,都受到阿賴耶識的影響這些不是小事,是大事。人要想一生幸福圓滿,不能結怨,有冤仇你就不圓滿,你就不自在了怨怎樣除掉?從自己內心除掉他有,不管他,是他的事情,我沒有就好,他有苦有難,我沒有苦沒有難,這就自在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四九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49




2024年8月5日 星期一

今修淨土,主乎心淨|信為急務|相信淨;就會相信極樂、彌陀|一定要從信字下手,不能有懷疑|我們信裡頭摻雜著疑;不是淨信、明信|這是大問題,這不是小事|佛最高明之處就是:知道放下|淨空老法師

 


今修淨土,主乎心淨|信為急務|相信淨;就會相信極樂、彌陀|一定要從信字下手,不能有懷疑|我們信裡頭摻雜著疑;不是淨信、明信|這是大問題,這不是小事|佛最高明之處就是:知道放下|淨空老法師


◈今修淨土,主乎心淨,信為急務
◇今修淨土,主乎心淨。信為急務,明亦甚矣
◇我們今天修淨土,裡頭有個淨字
◈相信淨;就會相信極樂、彌陀
◇從哪裡入門?從信:你要相信淨
◇心淨則佛土淨
◇相信淨,就會相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定要從信字下手,不能有懷疑
◇皈依三寶,受了戒,心依然被染污:信裡頭摻雜著懷疑;不是淨信、明信
◇這是大問題;這不是小事
◇不但障礙我們往生;現前障礙我們修學得不到法喜,不能幫助我們開悟:疑障礙悟
◈讀書千遍:一天真修行十個小時
◇怎麼辦?讀書千遍,《無量壽經》念上一千遍,一天念十遍、十個小時
◇起頭要遍數;熟了要時間:我一天真正修行十個小時
◇什麼意思不問:這完全是自性流露,沒有意思;要有意思,都是你的妄想、雜念
◇沒有意思;別人問你,隨口就答出來,無量義
◇問的人:真正有清淨平等覺,一聽也開悟,圓滿了;沒有,也各個隨得解
◇所以小悟、中悟、大悟、大徹大悟:跟我們各人的根性,也就是煩惱障礙厚薄有關係

  「今修淨土,主乎心淨。信為急務,明亦甚矣。」真難,我們今天修淨土,這裡頭有個淨字,信是急務,從哪裡下手?從哪裡入門?從信你要相信淨,你看淨土常說「心淨則佛土淨」。我們相信淨,就會相信極樂世界,就會相信阿彌陀佛,一定要從這個字下手,不能有懷疑。我們同學大家多年在一起,能說不信嗎?都在信。皈依三寶,受了戒,可是我們的心依然被染污,我們信裡頭摻雜著疑,懷疑,不是淨信,不是明信這是大問題,這不是小事,是大事!不但它障礙我們往生,現前它障礙我們修學得不到法喜,不能幫助我們開悟,疑障礙悟怎麼辦?方法有,就是我們不肯幹。什麼方法?讀書千遍,就讀《無量壽經》,你將《無量壽經》念上一千遍,一天念十遍,初學的大概要十個小時,念熟了之後,念一部大概半個小時,每天念十個小時,就是念二十遍。起頭要遍數,往後熟了要時間,我一天真正修行十個小時,就念這部經什麼意思不問,這完全是自性流露,沒有意思;要有意思,都是你的妄想、你的雜念沒有意思。到別人問你的時候,你隨口就答出來了,那就是意思,無量義問的人,他的恭敬心,他的清淨心,他的平等心,不一樣,真正有清淨平等覺的,一聽也開悟了,就圓滿了;沒有,也各個隨得解,也能滿他的願望。所以小悟、中悟、大悟、大徹大悟,不一樣,跟我們各人的根性有關係,也就是煩惱障礙的厚薄有關係

◈佛最高明之處就是:知道放下
◇所以佛教我們放下
◇放下非常重要
◇放下是不放在心上;不是叫你什麼都不幹:什麼都可以幹;別放在心上
◇放在心上就造業;不放在心上叫造淨業:佛菩薩不放在心上
◇釋迦牟尼佛示現住世八十年,他是淨業
◇他心上乾乾淨淨,什麼也沒有
◇他來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不但沒有把教學放在心上;連起心動念也沒有,高明到極處
◇說法四十九年,你不能說他說法;說他說法錯了:你把他當凡人看待
◇一句一字也沒說:說那麼多,一個字也沒放在心上,所以叫他聖人
◇這個地方塵埃永遠沾惹、染污不了他
◇明白之後要學,要像他一樣
◇他能不放在心上;我們為什麼放在心上
◇不放在心上,沒事;放在心上,沒完沒了,可麻煩了
◇隨緣得大自在;放在心上有大痛苦
◇佛最高明之處就是:知道放下,別放在心上

  所以佛教我們放下放下非常重要放下是不放在心上,不是叫你什麼都不幹,什麼都可以幹,別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造業,不放在心上叫造淨業,佛菩薩不放在心上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印度,住世八十年,他是淨業沒有放在心上,心上乾乾淨淨,什麼也沒有他來幹什麼?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用什麼方法用教學不但沒有把教學放在心上,連起心動念也沒有,高明到極處。他要起心動念,他是凡夫。說法四十九年,你不能說他說法,你要說他說法你錯了,你把他當凡人看待。他來示現怎麼樣?一句一個字也沒說;說那麼多,一個字也沒放在心上,所以叫他聖人。對於這個地方塵埃永遠不沾惹,染污不了他,這是我們要明瞭的。明瞭就是我們悟了、明白了,明白之後要學,要像他一樣他能不放在心上,我們為什麼放在心上不放在心上,沒事;放在心上,沒完沒了,可麻煩了隨緣得大自在,就是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有大痛苦,不管是對人對事、對自己對別人都免不了。佛最高明之處就是知道放下,別放在心上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OO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00




即心淨。

《成唯識論》云:

者,謂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

何言心淨
以心勝故。如水清珠,能清濁水。

又諸染法,各自有相。
唯有不信,自相渾濁。復能渾濁餘心心所。如極穢物,自穢穢他。

信正翻彼,故淨為相。

今修淨土,主乎心淨。
為急務,明亦甚矣。

◎ 十方佛讚第二十三



2024年8月4日 星期日

以談他力為著相?|應知他力,亦是自心|自他不二、自他宛然|因他力而顯自心;從有念以入無念:正是本法深妙處|通達了,哪一法不是佛法|無念是佛法,有念也是佛法:有念無念是一,入不二法門|淨空老法師

 


以談他力為著相?|應知他力,亦是自心|自他不二、自他宛然|因他力而顯自心;從有念以入無念:正是本法深妙處|通達了,哪一法不是佛法|無念是佛法,有念也是佛法:有念無念是一,入不二法門|淨空老法師


◈以談他力為著相?
◇學教、學禪的人認為這是著相
◈應知他力,亦是自心
◇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離開自性,沒有一法可得
◇淨宗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阿彌陀佛是自性變的;極樂世界也是自性變的
◈自他不二、自他宛然
◇從事上看,好像自他是對立的;從自性上看,自他是一不是二

  或者有人「以談他力為著相」,學教的人、學禪的人認為這是著相。念老告訴我們,「應知他力,亦是自心」。這個解釋是真的,為什麼?阿彌陀佛從哪來的?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離開自性,沒有一法可得。所以淨宗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阿彌陀佛是自性變的,極樂世界也是自性變的自他是一不是二,「自他宛然」。從事上看,好像自他是對立的,從自性上看,自他是一不是二

◈因他力顯自心,從有念入無念
◇因他力而顯自心,從有念以入無念,正是本法深妙處
◇我們凡夫沒見性;彌陀是我們自心變現的:彌陀四十八願的加持,顯出自心的能量
◇有念,著相了;從有念念到無念,把起心動念念掉了,佛號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叫理持,得理一心不亂
◇明心見性、理一心不亂、大開圓解:境界完全相同
◇真正覺悟、通達了: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
◇無念是佛法;有念也是佛法:有念無念是一,入不二法門
◈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
◇淨宗法門,完全在明瞭阿彌陀佛就是自己自性變的;身也是自性變的;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統統都是自性變的

  後面說,「因他力而顯自心」,我們凡夫沒見性,彌陀是我們自心變現的,彌陀四十八願的加持,顯出自心的能量。「從有念以入無念,正是本法深妙處」,本法是持名念佛的方法。有念,著相了。但是從有念念到無念,把起心動念念掉了,佛號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是什麼?這叫理持,得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跟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同等的階級,是一不是二。宗門叫明心見性,淨土叫理一心不亂,教下叫大開圓解,名詞不一樣,境界完全相同。所以真正明白、覺悟、通達了,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無念是佛法,有念也是佛法,有念無念是一,入不二法門。「是故《彌陀要解》云: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了是明瞭,淨宗這個法門,完全在明瞭阿彌陀佛就是自己,是自己自性變的,我們這個身也是自性變的,再看看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統統都是這個自性變的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十二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12




或以談他力為著相,

應知他力,亦是自心。
自他不二,自他宛然。

因他力而顯自心,
從有念以入無念,
正是本法深妙處。


是故《彌陀要解》云:「

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

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
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

◎(一)教起因緣



2024年8月3日 星期六

知道是假的;就是放不下:你還是有相|沒有做到無相:你沒有智慧,你還是迷惑|真肯放下,就真肯去|關鍵在自己有沒有菩提心|徹底放下叫涅槃|遇到淨土,又肯發心:你就是極樂的人|淨空老法師

 


知道是假的;就是放不下:你還是有相|沒有做到無相:你沒有智慧,你還是迷惑|真肯放下,就真肯去|關鍵在自己有沒有菩提心|徹底放下叫涅槃|遇到淨土,又肯發心:你就是極樂的人|淨空老法師


◈涅槃:離男女等十相
◇「無相」者,謂無色等五塵,男、女、生、住、壞等十相,名為無相
◇能對的是五根;五根所對的叫五塵:所對的假的,不存在;能對的也是假的
◇佛在千經萬論,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我們做不到

  「又無相者」,哪些是相?這裡舉了十個例子,「謂無色等五塵」,前面有個色,後面省略了,後面是什麼?色,眼睛對的,耳朵對的聲,鼻對的香,舌對的味,色、聲、香、味、觸、法,意所對的法,六塵。說五塵說前面,不說意,就是色聲香味觸,講的這個,五塵。這不是真的,假的。能對的是五根,五根所對的叫五塵,所對的假的,不存在,能對的也是假的佛在千經萬論,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我們做不到。下面,加上「男、女、生、住、壞等十相」,男相、女相、生相、住相,壞就是死,消失了,滅了,舉出這十種相。

◈看破;就是放不下:你還是有相
◇五根五塵真的是沒有,是我們看錯了,像空中花、水中月
◇害眼病:空中沒東西;看到有東西
◇水中沒有月亮:水中月是月亮的影子
◇把這些東西都看破、都放下,叫無相
◇看破,知道是假的;就是放不下:你還是有相
◇沒有做到無相:你沒有智慧,你還是迷惑,沒有開悟
◇開悟:這些相統統放下

  那麼無相,沒有這個東西,五根五塵真的是沒有,是我們看錯了,像空中花、水中月。空花,害過眼病的人有這個經驗,空中沒東西,看到有東西,眼看花了;水中沒有月亮,水中月亮是月亮的影子。都是告訴我們,確確實實沒有。水中月好懂,知道水裡沒有月亮,但這個空中花就難了。把這些東西都看破,都放下,叫無相看破,知道是假的,就是放不下,你還是有相,你沒有做到無相。沒有做到無相,換句話說,你沒有智慧,你還是迷惑,沒有開悟開悟,相,這些相統統放下,是開悟。

◈萬緣放下,心裡只有阿彌陀佛
◇萬緣放下,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都放下了:叫功夫成片
◇真正死心塌地念佛的人,一般三年可以達到
◇一些很聰明的人,見到佛就向佛要求:你現在帶我去,我壽命不要了
◇壽命也放棄了,那也是相:壽者相

  念佛人念到萬緣放下,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都放下了,這種功夫叫成片真正死心塌地念佛的人,一般三年可以達到這個境界。有這個境界現前,在一般狀況之下你會見到阿彌陀佛,或是在定中見到,或是在夢中見到。阿彌陀佛會鼓勵你,告訴你,你的壽命還有多少年,等到你壽命到的時候,佛來接引。消息告訴你了。這裡面有一些很聰明的人,見到佛,就向佛要求,你現在帶我去,我壽命不要了壽命也放棄了,那也是相,壽者相,統統放棄。一般狀況之下佛會答應,好吧,七天之後我來接引你,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到時候果然走了。

◈真肯放下,就真肯去
◇我們看到這麼多人能往生,心裡要嚮往:他去了;我也能去
◇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只要你真肯去
◇真肯放下,就真肯去;真肯去,放不下:還是假的
◈關鍵在自己有沒有菩提心
◇障礙不在外面,於任何人都不相干:關鍵在自己有沒有菩提心
◇有菩提心;念佛念得不多,十念一念也能往生

  這個例子很多,《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記載的,不是假的,不是騙人的,都是事實真相,往生的瑞相可以看到。我們看到這麼多人能成就,心裡頭要嚮往,他去了,我也能去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只要你真肯去真肯放下,就真肯去。真肯去放不下,還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要知道。障礙不在外面,於任何人都不相干,關鍵在自己有沒有菩提心有菩提心,念佛念得不多,十念一念也能往生。這個法門殊勝,不可思議。

◈徹底放下叫涅槃
◇涅槃名為無相:徹底放下叫涅槃
◇真正涅槃,阿羅漢以上,菩薩、佛陀:他是真的無相;凡夫做不到
◇賢公做到了,要向他學習:他是我的好榜樣
◇他能往生;我為什麼不能往生?他統統放下了;我還沒有放下:我要統統放下了跟他一樣

  下面念老又舉《涅槃經》說:「涅槃名為無相。」徹底放下叫涅槃。佛門裡大德往生了,都叫涅槃。真正涅槃,阿羅漢以上,阿羅漢、菩薩、佛陀,他是真的無相,凡夫做不到。我們相信海賢老和尚做到了,記住,要向他學習。念佛人,佛堂裡面供養有阿彌陀佛,西方三聖,最好旁邊再供養一尊海賢老和尚。海賢老和尚留給我們這張照片,最後的遺像,手上捧著《僧讚僧》這本書,我們這邊有一張掛在這裡。這個像做得很好,常常看到他,他是我的好榜樣他能往生,我為什麼不能往生?他統統放下了,我還沒有放下,我要統統放下了跟他一樣

◈遇到淨土,又肯發心:你就是極樂的人
◇世間什麼事情都可以疏忽;往生這樁事情決定不能疏忽
◇往生到極樂,你證得大圓滿,真正是隨心所欲、得大自在:真正離究竟苦、得究竟樂
◇去不成的,是沒有遇到淨土法門、沒有發心
◇遇到淨土法門,又肯發心,你就是極樂世界的人:那邊已經註冊了,等待你上學

  這個話要緊,重要,世間什麼樣的事情都可以疏忽,這樁事情決定不能疏忽往生到極樂世界,可以說你證得大圓滿,真正是隨心所欲,得大自在。真正離一切苦,離究竟苦,得究竟樂,究竟是圓滿的意思。去不成的,是沒有遇到這個法門,沒有發心遇到這個法門,又肯發心,你就是極樂世界的人,那邊已經註冊了,就等待你上學

◈無相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無相

  所以無相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無相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七三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73




又「無相」者,謂無
色等五塵,
男、女、
生、住、壞等十相,名為無相

又《涅槃經》曰:「涅槃名為無相。」

◎ 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無相】(術語)
謂真理之絕眾相也。
又涅槃離男女等十相也。

無量義經曰:「
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

涅槃經三十曰:「
涅槃名為無相,以何因緣名為無相?
善男子!無十相故。何等為十?
所謂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住壞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
無如是相。故名無相。」

佛學大辭典



2024年8月2日 星期五

我們有沒有圓覺性?|善的念頭、智慧,就是你的圓覺|善裡夾雜不善:惡習氣|不警覺,不把不善止住:還是造惡業、結惡果、受報應|報應是自作自受|對冤親債主起心動念:自己害自己|把冤親債主統統捨掉|淨空老法師

 


我們有沒有圓覺性?|善的念頭、智慧,就是你的圓覺|善裡夾雜不善:惡習氣|不警覺,不把不善止住:還是造惡業、結惡果、受報應|報應是自作自受|對冤親債主起心動念:自己害自己|把冤親債主統統捨掉|淨空老法師


◈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
◇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
◇這個大總持法門是自性本自具足的
◇佛陀教初發心到等覺菩薩有無量智慧:這個智慧不是從外來的;自性裡頭本有的
◇自性變成阿賴耶,阿賴耶裡有這些東西,但是迷而不覺
◈我們有沒有圓覺性?
◇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
◇約於體而謂為一心;約於因而謂為如來藏;約於果而謂為圓覺
◇前面從佛果上說;這句從一切眾生因上說
◇我們有沒有圓覺性?
◇善的念頭、智慧,就是你的圓覺
◈報應是自作自受;不是別人造的
◇善裡夾雜的不善:惡習氣
◇不警覺,不把不善止住:還是要造惡業、結惡果、受報應
◇報應是自作自受;不是別人造的:沒有任何一個人有能力造作罪業叫你去受,不可能;全是自作自受

  無上法王是佛陀,有大總持的法門這個大總持法門就是自性本自具足的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佛陀教諸菩薩,從初發心到等覺,佛對他們有無量智慧,真的是無量德能、相好,幫助菩薩破迷開悟。這個智慧不是從外來的,本有的,自性裡頭本有的。現在迷了自性,自性變成阿賴耶,阿賴耶裡面有沒有這些東西?有,但是迷而不覺。又說:「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前面從佛果上說,這句從一切眾生因上說我們有沒有圓覺性?有善的念頭、善的智慧就是你自己的圓覺善裡面夾雜的不善,這是習氣,惡習氣。如果不警覺,不把那個不善止住,那還是要造出惡業,要結惡果,你一定要受報應,不是不受報應,報應是自作自受。不是別人造的沒有任何一個人有能力造作罪業叫你去受,不可能,全是自作自受

◇這個道理學佛人一定要搞清楚,你才能回頭:對於冤親債主不再起心動念
◇對冤親債主起心動念:自己害自己
◇把冤親債主統統捨掉:他跟你一絲毫關係都沒有
◇他的惡念他自己受報;你跟他完全脫離
◇如果念念怨恨,「他對我這樣,我也對他」,那麻煩了:你又掉到輪迴來
◇這些念頭是不善、是輪迴業、是自作自受
◇他雖然給你做緣,讓你起惡念;你不接受、不起,他就無可奈何
◇這是智慧,是你自性圓覺起作用

  這個道理學佛的人一定要搞清楚,搞清楚之後你才能回頭,你對於你的冤親債主,你不再起心動念,為什麼?起心動念自己害自己。你把冤親債主統統捨掉,他跟你一絲毫關係都沒有他的惡念他自己受報,你跟他完全脫離如果你念念怨恨他,他對我這樣,我也對他,那麻煩了,你又掉到輪迴來。為什麼?這些念頭是不善的,是輪迴業,是自作自受。他雖然是給你做個緣,讓你起惡念,你不接受你不起,他就無可奈何這是智慧,這是圓覺,你自性的圓覺起作用了

◈萬緣不放心上;把極樂彌陀放心上
◇善緣不起貪戀;惡緣不起瞋恚
◇萬緣放下:善緣惡緣、逆境順境,都不要放在心上
◇把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放在心上
◇極樂依正莊嚴放在心上比較難,那要修十六觀:心要很細、真誠、沒妄念
◇業障重、習氣深的人,只能用持名
◇持名:前面十五觀對我們都不起作用;只有第十六觀我們用得上

  所以外面的善緣不起貪戀,惡緣不起瞋恚,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萬緣放下,無論是善緣是惡緣、是逆境還是順境,都不要放在心上。要放在心上的,佛教給我們,把極樂世界放在心上,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放在心上比較難,難在哪裡?那要修十六觀,《十六觀經》講十六種觀法,那就是觀極樂世界。那要功夫,心要很細、要真誠,沒有妄念,你才能觀得成功,粗心大意的,一個也不能成就。業障重、習氣深的人只能用持名持名是第十六,就是前面十五種觀法對我們都不起作用,只有第十六我們能用得上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十二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32




圓覺(術語)
一切有情皆有本覺,有真心。
自無始已來,常住清淨,昭昭不昧,了了常知,
約於體而謂為一心。約於因而謂為如來藏。約於果而謂為圓覺。

圓覺者,圓滿之靈覺也。

圓覺經曰:「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

又曰:「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

圭峰圓覺略疏序曰:「
萬法虛偽,緣會而生。生法本無,一切唯識。識如幻夢,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為圓覺。」

佛使證此圓覺,為說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024年8月1日 星期四

無餘念是事一心;入實相是理一心|開悟不容易;功夫成片、事一心,我們都可以爭取到:只要真幹|在這個地方的努力;往生之後,你就感覺到非常值得|在這裡修行禁得起考驗,所以成就快、成就高|淨空老法師

 


無餘念是事一心;入實相是理一心|開悟不容易;功夫成片、事一心,我們都可以爭取到:只要真幹|在這個地方的努力;往生之後,你就感覺到非常值得|在這裡修行禁得起考驗,所以成就快、成就高|淨空老法師


◈功夫成片、事一心:都可以爭取到
◇一心有事理二種
◇無餘念是事一心不亂;入實相是理一心不亂
◇賢公給我們表演的,事一心;他有沒有入實相?有
◇功夫成片就取得往生把握,你只要不退心,決定往生同居土
◇極樂同居土只有人天兩道;釋迦牟尼佛的有六道
◇事一心:心裡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生方便土
◇理一心: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生實報土
◇開悟難,不容易;但是功夫成片、事一心,我們都可以爭取到:只要真幹
◈在這的努力;往生後就感到非常值得
◇在這個地方的努力;往生之後,你就感覺到非常值得
◇極樂從同居土提升到方便土也要相當長的時間;這個地方修行比極樂來得快
◇極樂沒有障緣,提升緩慢;這裡障緣很多,提升很快
◇在這裡修行禁得起考驗,所以成就快、成就高
◇真正會修行的人,此界他方都好;但是決定要這一生往生淨土
◇這個信心要強烈,不能沒有:我決定得生

  「又一心有事理二種」,無餘念這是事一心不亂,入實相是理一心不亂,講得好。海賢老和尚給我們表演的,事一心。他有沒有入實相?有。從他談話裡頭,偶爾也露那麼一句、二句,諸位細細去聽,裡頭有一句話,他說:我什麼都知道,就是不能說。再跟《永思集》裡面的記載對照一下,他的師父給他剃頭,那時他二十歲,剃頭之後,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囑咐他一直念下去。後面還有附帶的話,明白了不能亂說,不能說。這什麼意思?明白了是什麼意思?明白就是大徹大悟,大徹大悟什麼都知道,什麼都知道怎麼樣?不能說,不能亂說,不能說。他依教奉行,他真的不說。所以確確實實他明心見性,他念到理一心不亂,那就是入實相。我從旁邊觀察,淨土念佛的功夫,這三等,第一個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取得往生的把握,你只要不退心,你決定往生。往生生哪裡?生同居淨土,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只有兩道,人天兩道,釋迦牟尼佛的有六道,極樂世界只有兩道,人天,沒有修羅、沒有地獄、沒有餓鬼、沒有畜生,它只有兩道,功夫成片就能生。念到事一心不亂,剛才講了,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念到理一心不亂,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生實報莊嚴土。不一樣。開悟難,不容易但是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我們都可以爭取到,只要真幹在這個地方的努力,往生之後,你就感覺到非常值得,因為在極樂世界從同居土提升到方便土也要相當長的時間。這個地方修行比極樂世界來得快極樂世界沒有障緣,提升緩慢;這個地方障緣很多,所以提升很快在這裡修行禁得起考驗,所以成就快、成就高,跟極樂世界不一樣。所以真正會修行的人,此界他方都好,但是決定要這一生往生淨土這個信心要強烈,不能沒有,我決定得生,有這樣強烈。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八八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88




一心事理二種,
無餘念為之一心,
入實相為之一心。

◎發大誓願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