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31日 星期三

有了幾分清淨、一點小智慧,說這就是相應,錯了:距離佛法的標準還非常非常的遠|心無所住;佛號分明|不起心動念是真心:真心裡面生起佛號|佛號是從無住生心生出來的,暗合道妙|淨空老法師

 


有了幾分清淨、一點小智慧,說這就是相應,錯了:距離佛法的標準還非常非常的遠|心無所住;佛號分明|不起心動念是真心:真心裡面生起佛號|佛號是從無住生心生出來的,暗合道妙|淨空老法師


◈妄心念念相續,如急流水從未暫息
◇眾生妄心,念念相續,如急流水,從未暫息
◇這是根本問題:妄想雜念太多,從沒暫息
◈粗念稍息,便云相應:實大謬誤
◇今若勉強按捺,粗念雖得稍息,細念從未暫止;行人倘若錯認,便云相應,實大謬誤
◇妄念少了,有了幾分清淨、一點小智慧,說這就是相應,錯了:距離佛法的標準還非常非常的遠
◇製造六道輪迴容易;讓六道輪迴停止可不容易:這就要靠阿彌陀佛

  我們的念頭,這是根本問題,就是妄想雜念太多,從沒暫息。「今若勉強按捺,粗念雖得稍息,細念從未暫止」。這個細念,我剛才講彌勒菩薩所說的細念,阿賴耶的細念。「行人倘若錯認,便云相應」,這大錯特錯。我們妄念少了,有了幾分清淨,有了一點小智慧,如果說這就是相應,錯了,距離佛法的標準還非常非常的遠。可見得製造六道輪迴容易,讓六道輪迴停止可不容易,這就要靠阿彌陀佛了。

◈彌陀興無緣慈,垂茲奇妙方便法門
◇大悲慈父,興無緣之慈,垂茲奇妙方便法門
◇這個慈悲沒有起心動念,叫無緣之慈,完全從真心裡流露出來的
◇奇妙方便法門:信願持名往生淨土
◈指方立相,攝心專注
◇指定西方,樹立形象:西方有極樂;極樂有彌陀
◇把心收在一處,專想專念阿彌陀佛,一心希求極樂世界
◈念彌陀佛造極樂;妄想雜念造輪迴
◇即此妄心,持佛名號,念一佛名,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
◇這把念佛的作用說出來了
◇不念佛時,你有無量無數的妄想雜念,這個妄想雜念就是六道輪迴的因:你在製造六道輪迴

  下面說,「大悲慈父」,這是阿彌陀佛,興起無緣大慈,「垂茲」,垂慈,「奇妙方便法門」。這就是說阿彌陀佛大慈大悲,這個慈悲沒有起心動念,叫無緣之慈,完全從真心、從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這就是信願持名往生淨土法門。「指方立相」,指定西方,樹立形象,西方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讓我們「攝心專注」,把心收一收,收在一處,專想阿彌陀佛,專念阿彌陀佛,一心希求極樂世界,這就對了。就用這個妄心「持佛名號,念一佛名,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這把念佛的作用說出來了,為什麼要念佛,不念佛的時候,你有無量無數的妄想雜念。這個妄想雜念就是六道輪迴的因,有這麼多妄想雜念,你在製造六道輪迴

◇六道輪迴它永遠存在:你天天在製造
◇現在叫你把念頭轉過來,專念阿彌陀佛
◇念阿彌陀佛是造極樂世界;妄想雜念是造六道輪迴
◇極樂是阿彌陀佛一心專注成就的;我們今天也一心專注,跟阿彌陀佛相應,就能往生極樂
◇這個道理懂,你就肯念佛、真念佛了
◇本來不肯放下;搞明白了,我應該要放下:放下輪迴,不再搞了
◈一句彌陀一生往生不退作佛
◇一句佛號就學賢公,做了九十二年,目的叫我們看明白:學他這個樣子就行了
◇他一生沒念過經、咒;一句阿彌陀佛圓滿成就
◇統統沒有障礙:只要你肯幹,你這一生就能往生不退作佛
◈念得純熟,乃忘能所
◇念得純熟,不起心不動念,能所就沒有了;還有能有所,起心動念了

  所以六道輪迴它永遠存在,它不會消失,什麼原因?你天天在製造現在叫你把念頭轉過來,專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是造極樂世界,妄想雜念是造六道輪迴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一心專注成就的。我們今天也一心專注,跟阿彌陀佛相應,就能往生極樂世界。這個道理要懂,你就肯念佛了,就真念佛了本來不肯放下,搞清楚、搞明白了,我應該要放下。放下什麼?放下輪迴,不再搞輪迴了。這一句佛號就學海賢老和尚,他做了九十二年,目的是什麼?目的叫我們看清楚、看明白,學他這個樣子就行了,非常簡單。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他一生沒念過經,也沒有念過咒,就一句阿彌陀佛圓滿成就。男女老少,賢愚不肖,各行各業統統沒有障礙,只要你肯幹,你這一生就能往生不退作佛。那念得純熟了,不起心不動念,能所就沒有了。還有能有所,起心動念了

◈心無所住;佛號分明
◇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佛號分明
◇這句佛號自自然然生起的;不是從意識裡生起的:意識生起有分別執著
◇佛號從自性真心生起的:不起心不動念是真心
◇真心裡面生起這個佛號,就是「暗合道妙」:你沒有修禪定功夫;禪定最上乘功夫在你身上出現了
◇暗合道妙,便契《金剛般若經》無住生心之妙諦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大師在這一句開悟的
◇我們念佛人可以到這個境界:念得純熟,能所心沒有了
◇心無所住就是真心現前;佛號清清楚楚
◈佛號從無住生心生出,暗合道妙
◇佛號是從無住生心生出來的,暗合道妙:跟八萬四千法門成佛之道相應
◇人家歷盡千辛萬苦,無量劫才證得八地;你一生一句佛號念得純熟、萬緣放下,你跟那些大菩薩境界相同
◇能大師在這一句開悟;你也到這個境界了

  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佛號分明」,這句佛號自自然然生起的,不是從意識裡生起的,意識生起是有分別執著。這從哪裡生起?從自性生起的,從真心生起的,不起心不動念是真心真心裡面生起這個佛號,就是「暗合道妙」,你沒有修禪定的功夫,禪定最上乘的功夫在你身上出現了便契《金剛般若經》上所說的「無住生心之妙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什麼意思?明白的告訴我們,惠能大師在這一句開悟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念佛人可以到這個境界。什麼時候到?念得純熟,能所心沒有了,能所是分別執著。心無所住就是真心現前,佛號清清楚楚,這個佛號是從無住生心生出來的,暗合道妙跟八萬四千法門成佛之道相應人家歷盡千辛萬苦,用無量劫的時間才能證得八地;你在一生當中,沒有多久的時間,一句佛號念得純熟,萬緣放下,你跟那些大菩薩境界相同,惠能大師在《金剛經》這一句開悟,你也到這個境界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十二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12




眾生妄心,念念相續,
如急流水,從未暫息。

今若勉強按捺,
粗念雖得稍息,
細念從未暫止。

行人
倘若錯認,便云相應,
實大謬誤。


於是大悲慈父,
興無緣之慈,
垂茲奇妙方便法門,
指方立相,
攝心專注。


即此妄心,持佛名號,

念一佛名,
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

念得純熟,
乃忘能所。心無所住,佛號分明。
暗合道妙,便契《金剛般若經》無住生心之妙諦。

◎(一)教起因緣



2024年7月30日 星期二

要往上上乘求;得不到也中乘、下乘|希求、不希求沒有:這心定的,自性本定|我們要取|總想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就是沒辦法:你還有求、不求|不希求也是個希求:心還是動了|如何能叫它不動?無住生心|淨空老法師

 


要往上上乘求;得不到也中乘、下乘|希求、不希求沒有:這心定的,自性本定|我們要取|總想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就是沒辦法:你還有求、不求|不希求也是個希求:心還是動了|如何能叫它不動?無住生心|淨空老法師


◈如如不動,希求、不希求都沒有
◇人在世間無所希求;還要加一個亦無不希求想
◇希求、不希求沒有:這心定的,自性本定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沒動:有希求,動了;有不希求,也動了
◇如如不動,希求、不希求念頭都沒有:我們要取
◇念佛為什麼功夫不得力?總想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就是沒辦法:你還有求、不求
◈如何能叫它不動?無住生心
◇不希求也是個希求,希求不希求:心還是動了
◇如何能叫它不動?無住生心
◇生心是辦事;無住是功夫
◈二邊不住、中道不存
◇自己的事是求生淨土;別人的事是聽聞正法、依法修行
◇別人的事,遇到了要幹;幹的時候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高明,中道:二邊不住、中道不存
◇有沒有中道?有,二邊不住就是中道;心裡有個中道,又有了

  人在世間無所希求,還要加一個亦無不希求想希求,沒有,不希求也沒有。這個心是什麼?這心定的,自性本定。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第四句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沒動有希求,動了;有不希求,也動了。如如不動,希求、不希求這個念頭都沒有我們要取念佛為什麼功夫不得力?念了這麼多年,不得受用,妄念還是很多,總想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就是沒有辦法做到。什麼原因?你還有求,你還有不求。你有希求想,不希求也是個希求,希求不希求,所以心還是動了如何能叫它不動?其實這些所說的,在《金剛經》上就是四個字,「無住生心」,生心無住。生心是什麼?辦事。無住是什麼?功夫。我生心辦事,辦事,有自己的事、有別人的事。自己的事是什麼?求生淨土。別人的事情是什麼?聽聞正法,依法修行別人的事。遇到了,遇到了要幹,不能不幹。幹怎麼樣?幹的時候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高明,中道,二邊不住,中道不存有一個中道又錯了有沒有中道?有,二邊不住就是中道,心裡有個中道,又有了

◈要往上上乘求;得不到也中乘、下乘
◇我們想求的:要往上上乘求;得不到也中乘、下乘
◇上上乘是佛,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菩薩,有起心動念,沒分別執著;阿羅漢,有分別,沒執著;六根在六塵境界,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六道凡夫
◇有分別,不執著,清淨心現前:超越六道輪迴;住四聖法界
◇如果念佛求生極樂,必定得到阿彌陀佛幫助,接引你到極樂世界

  所以我們想求的,要往上上乘求,得不到也得中乘、也得下乘,總有收穫的。上上乘是佛,佛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菩薩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阿羅漢有分別,沒執著。我們想想,六根在六塵境界,有起心有動念、有分別有執著,這就叫六道凡夫。不執著了,好,有分別,不執著,清淨心現前,超越六道輪迴,住十法界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你在這個裡面修行。如果是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你必定得到阿彌陀佛的照顧,佛幫助你,接引你到極樂世界去了,這重要!

二O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六二集 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62




亦無不希求想」者,即於「不希求」亦無。一法不立,是真無求也。

希求,是無為。
不希求,是不住無為。

不著有為,
不住無為,方契中道。(是為理入。)

以上明彼土菩薩平等遊剎之妙德。

◎ 菩薩修持第三十



保持心地清淨平等覺|用真心不用妄心,成佛很快|用妄心不用真心,永遠沒法成佛|有求、無求都放下|有求錯用了心;無求也錯用了心|學佛菩薩隨緣度日:生心|不但做完了無作;正在幹也是無作:法喜充滿|淨空老法師

 


保持心地清淨平等覺|用真心不用妄心,成佛很快|用妄心不用真心,永遠沒法成佛|有求、無求都放下|有求錯用了心;無求也錯用了心|學佛菩薩隨緣度日:生心|不但做完了無作;正在幹也是無作:法喜充滿|淨空老法師


◈如如不動,希求、不希求都沒有
◇人在世間無所希求;還要加一個亦無不希求想
◇希求、不希求沒有:這心定的,自性本定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沒動:有希求,動了;有不希求,也動了
◇如如不動,希求、不希求念頭都沒有:我們要取
◇念佛為什麼功夫不得力?總想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就是沒辦法:你還有求、不求
◈如何能叫它不動?無住生心
◇不希求也是個希求:希求不希求,心還是動了
◇如何能叫它不動?無住生心
◇生心是辦事;無住是功夫
◈二邊不住、中道不存
◇自己的事是求生淨土;別人的事是聽聞正法、依法修行
◇別人的事,遇到了要幹;幹的時候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高明,中道:二邊不住、中道不存
◇有沒有中道?有,二邊不住就是中道;心裡有個中道,又有了

  人在世間無所希求,還要加一個亦無不希求想希求,沒有,不希求也沒有。這個心是什麼?這心定的,自性本定。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第四句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沒動有希求,動了;有不希求,也動了。如如不動,希求、不希求這個念頭都沒有我們要取念佛為什麼功夫不得力?念了這麼多年,不得受用,妄念還是很多,總想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就是沒有辦法做到。什麼原因?你還有求,你還有不求。你有希求想,不希求也是個希求,希求不希求,所以心還是動了如何能叫它不動?其實這些所說的,在《金剛經》上就是四個字,「無住生心」,生心無住。生心是什麼?辦事。無住是什麼?功夫。我生心辦事,辦事,有自己的事、有別人的事。自己的事是什麼?求生淨土。別人的事情是什麼?聽聞正法,依法修行別人的事。遇到了,遇到了要幹,不能不幹。幹怎麼樣?幹的時候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高明,中道,二邊不住,中道不存有一個中道又錯了有沒有中道?有,二邊不住就是中道,心裡有個中道,又有了

◈要往上上乘求;得不到也中下乘
◇我們想求的:要往上上乘求;得不到也中乘、下乘
◇上上乘是佛,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菩薩,有起心動念,沒分別執著;阿羅漢,有分別,沒執著;六根在六塵境界,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六道凡夫
◇不執著了,有分別,清淨心現前:超越六道輪迴;住四聖法界
◇如果念佛求生極樂,必定得到阿彌陀佛幫助,接引你到極樂世界

  所以我們想求的,要往上上乘求,得不到也得中乘、也得下乘,總有收穫的。上上乘是佛,佛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菩薩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阿羅漢有分別,沒執著。我們想想,六根在六塵境界,有起心有動念、有分別有執著,這就叫六道凡夫不執著了,好,有分別,不執著,清淨心現前,超越六道輪迴,住十法界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你在這個裡面修行。如果是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你必定得到阿彌陀佛的照顧,佛幫助你,接引你到極樂世界去了,這重要!

◈病好了藥還抓住不放:麻煩在這裡
◇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都是假的,包括佛法
◇執著有佛法,錯了;執著沒有佛法,也錯了:你不懂如來真實義
◇有這病就有對治的藥,吃了藥病就好了;病沒有了,藥也不要了
◇病好了再吃藥,又吃出病來了
◇有病才有藥,它是相對而生的:一邊沒有了;那一邊也就沒有了
◇我們今天最困難的:病好了藥還抓住不放,麻煩就在這裡
◇所以一起放下,保持心地清淨平等覺
◈有求錯用了心;無求也錯用了心
◇用真心不用妄心,成佛很快;用妄心不用真心,永遠沒法成佛
◇用真心對待自己:有求、無求都放下了
◇有求錯用了心;無求也錯用了心
◈有為、無為,二邊不著
◇學佛菩薩隨緣度日:生心
◇不但做完了無作;正在幹也是無作:你這樣幹,法喜充滿
◇菩薩才能做到;不是菩薩做不到
◇不著有為,不住無為,方契中道。(是為理入。)以上明彼土菩薩平等遊剎之妙德
◇有為、無為,二邊不著。這叫妙德

  所以一定要知道,整個宇宙,佛法講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都是假的,包括佛法。沒有說一切法是假的,佛法在外,沒說。所以你執著有佛法,錯了,執著沒有佛法也錯了,你不懂得如來真實義。這個東西好比大夫治病一樣,你有這個病就有對治的藥,你吃了這個藥你的病就好了。好了之後病沒有了,藥有沒有?藥也不要了病好了再吃藥,就又吃出病出來了有病才有藥,它是相對而生的。所以一邊沒有了,那一邊也就沒有了,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今天最困難的,就是病好了藥還抓住不放,麻煩就在這裡。這個東西是好東西,把我病治好了,你要繼續再吃它又生病了,治不好了。所以一起放下,保持什麼?保持心地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就是真心,就是我們的本性。用真心不用妄心,成佛很快;用妄心不用真心,永遠沒辦法成佛用真心對待自己,有求、無求都放下了有求,錯用了心,無求也錯用了心學佛菩薩隨緣度日,那叫生心,《金剛經》上講生心。不但做完了不執著,作而無作,正在幹的時候也是無作你這樣幹的時候生歡喜心,法喜充滿。為什麼?菩薩才能做到,不是菩薩做不到。《般若經》上講的,有為、無為,二邊不著。這叫妙德

二O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六二集 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62




亦無不希求想」者,即於「不希求」亦無。一法不立,是真無求也。

希求,是無為。
不希求,是不住無為。

不著有為,
不住無為,方契中道。(是為理入。)

以上明彼土菩薩平等遊剎之妙德。

◎ 菩薩修持第三十



2024年7月29日 星期一

什麼事都看不慣,凡夫|什麼事都看得慣,菩薩|苦從迷來的;悟從覺來的|你學佛,你不能愛眾生:你沒入門|一體:真樂就現前|佛多快樂:盡未來際沒有一個冤家對頭|頭一個要你修清淨心|淨空老法師

 


什麼事都看不慣,凡夫|什麼事都看得慣,菩薩|苦從迷來的;悟從覺來的|你學佛,你不能愛眾生:你沒入門|一體:真樂就現前|佛多快樂:盡未來際沒有一個冤家對頭|頭一個要你修清淨心|淨空老法師


◈自性就是定:那伽常在定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自性從來沒有動搖過;我們宇宙有動搖
◇本無動搖就是自性本定
◇自性就是定: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一體:真樂就現前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萬法是整個宇宙
◇造物主,不是上帝;是你的自性
◇自性只有一個,我們共同一個自性:所以整個宇宙是一體
◇一體能不愛護嗎?所以自性第一德就是大慈大悲
◇悲是離苦;慈是與樂
◇所以成佛、成菩薩了,完全明白自他是一體:對於傷害、侮辱、欺負、殺我的人,沒有怨恨了
◇一體:這個時候真樂就現前了
◇所以佛的愛是真愛:不是只愛善人不愛惡人、只愛讚美他不愛毀謗他的人
◇佛連你滅佛殺佛,佛還是愛你:牙齒跟舌頭的關係
◇你才曉得佛、阿羅漢的愛是真愛
◇阿羅漢見性,少分;菩薩見性,多分;佛陀見性,圓滿

  第四句,「何期自性,本無動搖」。自性是什麼?從來沒有動搖過,我們宇宙有動搖本無動搖就是自性本定。自性什麼樣子?自性就是定,大乘教上佛常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最後一句很重要,「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什麼?整個宇宙。我們眼睛能看得見的、耳朵能聽得見的很有限,宇宙多大?無量無邊,天外還有天。所以整個宇宙,我們今天講造物主,不是上帝,是誰?是你的自性自性只有一個,我們共同一個自性。所以整個宇宙是一體一體能不愛護嗎?所以自性的德,自性裡頭第一德就是大慈大悲。悲是什麼?悲是離苦。慈是什麼?慈是與樂,離苦與樂。所以成佛了,成菩薩了,他完全明白了,自他是一體,那對於我,傷害我的人、侮辱我的人、欺負我的人,甚至於殺我的人,還有沒有怨恨?沒有了。為什麼?一體。這個時候真樂就現前了。牙齒跟舌頭是一體,牙齒不小心把舌頭咬破了,沒有聽說舌頭要報仇,為什麼?一體。佛告訴我們,整個宇宙跟我們是一體,所以佛的愛是真愛,不是只愛善人不愛惡人,只愛讚美他的人,不愛毀謗他的人,佛不是的。佛連你滅佛殺佛,佛還是愛你,為什麼?牙齒跟舌頭的關係你才曉得佛家是真的,阿羅漢的愛都是真愛。因為阿羅漢見性了,少分;菩薩見性,多分;佛陀見性,圓滿,這麼個關係。

◈你學佛,你不能愛眾生:你沒入門
◇你學佛,你不能愛人、愛動植物、山河大地,入門的人會搖頭:經典念得再多,你沒入門;在門外
◇你沒有愛心,你不能原諒得罪你的人
◈佛多快樂:盡未來際沒有冤家對頭
◇佛多快樂:不但這一生;盡未來際,沒有一個冤家對頭
◇冤家對頭對他的很多;佛心裡沒有,心乾淨清淨
◇佛只看到:六道眾生要幫助他離苦;學佛同學要幫助他得樂
◇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叫慈悲:修行人內心上修養確實如是
◇這個事情真的全靠自己;不靠他人
◈頭一個要你修清淨心
◇你為什麼不能開悟?你的妄念、雜念、分別、染污太多,你的心不乾淨
◇頭一個要你修清淨心:心真清淨,萬緣放下了,證阿羅漢果,小悟
◈一面斷習氣;一面幫眾生破迷開悟
◇然後再清除更深層的煩惱
◇習氣沒法子斷:時間長了,自自然然沒有了
◇所以菩薩在這個階段當中:一面斷無明習氣,不執著;一面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
◈苦從迷來的;悟從覺來的
◇什麼事情看不慣,凡夫;什麼事情都看得慣,菩薩
◇阿羅漢還有放不下的習氣;菩薩沒有了
◇菩薩還有看不慣是無始無明;把這斷掉,成佛了

  你學佛,你不能愛人,你不能愛動植物,你不能愛山河大地,在佛學上入門的人會搖頭,你沒入門,經典念得再多,沒入門,在門外。為什麼?你沒有愛心,你不能原諒得罪你的人。這是佛法。你說佛多快樂,不但這一生,生生世世,盡未來際,沒有一個冤家對頭冤家對頭對他的很多,他心裡頭沒有,心裡乾淨清淨,沒有污染。他的心裡只是看到六道眾生要幫助他離苦,學佛的同學要幫助他得樂,好!他在世間幹什麼?幫助一切眾生,該離苦的幫助他離苦,該得樂的幫助他得樂離苦得樂叫慈悲,修行人內心上修養確實如是。而且這個事情真的全靠自己,不靠他人你為什麼不能開悟?你的妄念太多,雜念太多,分別太多,染污太多了,你的心不乾淨。所以頭一個要你修清淨心,心真清淨,萬緣放下了,證阿羅漢果,小悟然後再要清更深層的煩惱,比阿羅漢更深的,菩薩,菩薩四十一個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些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他們真沒有煩惱,真放下了,可是還有什麼?有習氣。為什麼有這麼多等級?習氣厚薄差別不一樣。什麼叫習氣?古大德用酒瓶做比喻,盛酒的酒瓶,酒倒掉了,擦乾淨了,確確實實沒有了,一滴也沒有,聞聞還有味道,這比喻習氣。你的煩惱無明真斷了,可是好像還有一點味道,不純。習氣怎麼斷?沒法子斷,時間長了,自自然然沒有了所以菩薩在菩薩這個階段當中,沒有證得究竟圓滿,他一面斷習氣,不執著,一面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來的。悟從哪裡來的?悟從覺來的。只要你覺悟了,你真正了解事實真相。我剛才舉的例子,是我修學的心得,什麼事情看不慣,凡夫;什麼事情都看得慣,是菩薩,是阿羅漢。阿羅漢還有放不下的習氣,菩薩沒有了菩薩有看不慣是無始無明,這個東西沒斷,把這個東西都斷掉,成佛了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四五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45



2024年7月28日 星期日

十善本為天業|別人幹這個是生天|我們幹這個是念佛迴向求生淨土|念佛之人能轉惡業,何有天業而不能轉|《還源觀》四德,那是四條菩薩戒律,菩薩行|如果能做到,往生極樂肯定生實報土|淨空老法師

 


十善本為天業|別人幹這個是生天|我們幹這個是念佛迴向求生淨土|念佛之人能轉惡業,何有天業而不能轉|《還源觀》四德,那是四條菩薩戒律,菩薩行|如果能做到,往生極樂肯定生實報土|淨空老法師


◈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者,大要當作善
◇諸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者,雖不能大精進、禪定、持經戒,大要當作善
◇要行大善,大善是利益社會、利益大眾
◈十善本為天業
◇得人身,都是阿賴耶裡五戒十善種子,投胎時它起現行
◇善心動了,人道來了;惡念動了,畜生道、餓鬼道去了
◈轉天業而成淨業
◇今以念佛因緣,迴向極樂,即轉天業而成淨業
◇五戒十善不能虧缺,常常念在心裡頭
◇不殺生,要做到沒有害人之心,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喜歡幫助別人;不能障礙別人
◇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以十善為標準,真幹
◇別人幹這個是生天;我們幹這個是念佛迴向求生淨土
◇念佛之人能轉惡業;何有天業而不能轉:念佛人的心地純淨純善

  《吳譯》本裡面說,這都是經文,「」是一些大眾,要想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雖然不能夠大精進、禪定、奉持經戒,但是至少要「大要當作善」,要作善。當是應當,應當上加一個大要,加強這個語氣。要行善,要行大善,大善是利益社會、利益大眾。「彭際清居士曰:十善本為天業」。這大家都知道的,要生欲界天,應當修上品十善,生欲界天,四王天、忉利天;來生不失人身要修中品十善,才能得到人身。六道裡頭得人身,都是阿賴耶裡頭有五戒十善的種子,投胎的時候它現行,它起作用了,就是有緣把它引發出來,這到人道。不定什麼因緣讓你善心動了,就到人道來了;惡的念頭動了,畜生道去了、餓鬼道去了。緣觸動,因感果。我們現在是用念佛的因緣「迴向極樂」,這是「轉天業而成淨業」。要記住,五戒十善不能虧缺,常常念在心裡頭不殺生,要做到沒有害人之心,讓別人受到傷害,不能有這種念頭。不能破壞別人的善行,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喜歡幫助別人,不能障礙別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以十善為標準,真幹別人幹這個是生天,我們幹這個是念佛迴向求生淨土,轉生天的業報,成就往生淨土的業報。「何以故?念佛之人能轉惡業,何有天業而不能轉。」念佛人的心地純淨純善

◈還源觀四德能做到,往生極樂實報土
◇《還源觀》四德,那是四條菩薩戒律,菩薩行:如果能做到,往生極樂肯定生實報土
◈隨緣妙用
◇隨緣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妙用是不著相,成就一切利生功德,心裡三輪體空、無四相
◇恆順一切眾生;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菩薩行、真正的修行
◇得到境界當中;離開境界到哪裡修?
◈威儀有則
◇表現在外面是社會大眾的模範
◇起心動念得想想:社會上人都像我這個念頭行不行?說話、造作亦如是
◇釋迦牟尼佛是我們最好的典範:一切時、一切處,身口意造作都是十法界眾生最好的榜樣
◇怎樣學佛?看到釋迦牟尼佛那個樣子就是
◈柔和質直
◇裡面是真誠心;外面是和顏悅色,和睦親愛
◈代眾生苦
◇菩薩的存心:要有這個精神、願力
◇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入地獄幹什麼?度那些業極重、受極苦的眾生
◇地獄眾生見到地藏菩薩,不信的多:這些人傲慢、好面子
◇他要是聽了地藏菩薩的教誨,真正生起恭敬心,他就離開地獄了:一念真誠恭敬就離開地獄

  賢首國師在《還源觀》上舉出四德,那是四條戒律,菩薩的戒律,不是普通的。很簡單,能做到好,如果能做到,往生到極樂世界肯定生實報莊嚴土,為什麼?菩薩行。第一條「隨緣妙用」,隨緣就是普賢十願裡面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妙用是什麼?妙用不著相,成就一切利生功德,心裡三輪體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妙用。通常我們在大乘經上讀到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落實在哪裡?落實在隨緣。恆順一切眾生,不起心動念、不分別執著,高,真高!這是菩薩行,這是真正的修行。沒有這些境界,你怎麼知道你不執著,你不分別、不起心動念?得到境界當中,離開境界到哪裡修?第二個「威儀有則」,表現在外面是社會大眾的榜樣、模範。我起心動念得想想,社會上這些人都像我這個念頭(起心動念)行不行?行可以做,不行就不能做,念頭不能動。說話亦如是,造作亦如是,一定是給人做好樣子釋迦牟尼佛是我們最好的典範,一切時、一切處,身口意的造作都是十法界眾生最好的榜樣。一切眾生怎麼樣學佛?看到釋迦牟尼佛就行了,那個樣子就是佛的樣子。第三言色,言語、容貌,「柔和質直」。質直是真誠心,裡面是真誠心,外面是和顏悅色,表現在外面是和睦、是親愛。最後一條是菩薩的存心,「代眾生苦」,要有這個精神,要有這個願力地藏菩薩為我們示現,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入地獄幹什麼?度那些業極重、受極苦的眾生地獄眾生見到地藏菩薩不信的多,為什麼?這些人傲慢,好面子。如果他要是聽了地藏菩薩的教誨,真正生起恭敬心,他就離開地獄了,一念真誠恭敬就離開地獄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七0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0-0570




又《吳譯》曰:「諸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者,雖不能大精進、禪定、持經戒,大要當作善。」

彭際清居士曰:「
十善本為天業。
今以念佛因緣,迴向極樂,即轉天業而成淨業。

何以故?
念佛之人能轉惡業,
何有天業而不能轉。」

是故修淨業者,當盡己力,兼行眾善也。

◎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2024年7月27日 星期六

又有以行善為人天乘,而輕之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三歲小兒亦說得;八十老翁行不得|若是圓人,法法皆圓:人天乘即是一佛乘,又何能輕之耶?|心穢則土穢;心惡則趣惡:一一無非自心所現也|淨空老法師

 


又有以行善為人天乘,而輕之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三歲小兒亦說得;八十老翁行不得|若是圓人,法法皆圓:人天乘即是一佛乘,又何能輕之耶?|心穢則土穢;心惡則趣惡:一一無非自心所現也|淨空老法師


◈人天乘即是一佛乘,何能輕之耶?
◇又有以行善為人天乘,而輕之者
◇認為念佛求生淨土不必行善
◇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人道;下品十善,修羅
◇唐鳥窠禪師以吹布毛示弟子會通,弟子悟入;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示白居易
◇白云:此二句三歲小兒亦說得。鳥窠曰:八十老翁行不得
◇以此二句為淺、吹布毛為深者,白居易也;以此二句與吹布毛平等無二者,鳥窠禪師也:一迷一悟,何啻天淵
◇若是圓人,法法皆圓,人天乘即是一佛乘。又何能輕之耶?
◇淨宗之妙,在於照真達俗。若廣行眾善,則造福於當前之社會,且成為淨業之助行。復深信願,持佛名號,則自他兼利,常樂無極

  「又有以行善為人天乘,而輕之者。」認為念佛求生淨土不必行善,十善業道是天道的,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人道;下品十善,修羅。修羅的福報很大,為什麼把他貶到第三?因為修羅死了以後多半都墮三途,他不行善,喜歡鬥爭、喜歡作惡。這些業因果報我們都要知道,才不至於走錯路。下面念老舉個例子,「唐鳥窠禪師以吹布毛示弟子會通,弟子悟入」。「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示白居易」,白居易說,「此二句三歲小兒亦說得」。鳥窠說:「八十老翁行不得。」這就是,以此二句為淺,以吹布毛為深,這是白居易,唐朝大文學家;跟吹布毛平等無二,是鳥窠禪師。「一迷一悟,何啻天淵。若是圓人,法法皆圓。」這句話好!圓教的人,學人,他樣樣都圓。「人天乘即是一佛乘。又何能輕之耶?淨宗之妙,在於照真達俗。若廣行眾善,則造福於當前之社會,且成為淨業之助行。復深信願,持佛名號,則自他兼利,常樂無極。」這個幾句話也說得非常好。

◈心穢則土穢;心惡則趣惡
◇此品廣明濁世惡苦:雖只廣陳事相;實則圓顯一心
◇心穢則土穢;心惡則趣惡:一一無非自心所現也
◈詳明兩土淨穢,令知欣厭
◇經中詳明兩土淨穢,令知欣厭
◇經文把極樂跟地球,做一個對照來看
◇你真看明白了,你就會一心嚮往極樂,一念想離開這個世界,不想在這多住

  後面還有一段,我們還有點時間,把它念下去。「又此品廣明濁世惡苦。雖只廣陳事相,實則圓顯一心。心穢則土穢,心惡則趣惡,一一無非自心所現也。經中詳明兩土淨穢,令知欣厭。」這品經確實好,經文把極樂世界跟我們現前的地球,做一個很好的比喻,對照來看你真看清楚、看明白了,你就會一心嚮往極樂世界,一念想離開這個世界,不想在這兒多住,功德利益在此地。

◈厭穢須捨至究竟;欣淨須取至究竟
◇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
◇厭穢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
◇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
◈全事即理:一取一捨,無非法界
◇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是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不圓
◇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一取一捨,無非法界
◇《要解》之說,事理圓融,妙契中道
◇經教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堅定求願往生,這個堅固的信心就幫助我們往生極樂

  「《彌陀要解》云: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厭穢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妙宗鈔云: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是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不圓。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一取一捨,無非法界。」蕅益大師《要解》這一段說得好,「事理圓融,妙契中道」。這個註解所引的,我們多念幾遍就明白了。所以,經教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幫助我們堅定求願往生,這個心堅固,這個堅固的信心就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二三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23




又有以行善為人天乘,而輕之者。


唐鳥窠禪師
以吹布毛示弟子會通,弟子悟入。
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示白居易。

白云:「
此二句三歲小兒亦說得。」

鳥窠曰:「
八十老翁行不得。」


以此二句為淺、吹布毛為深者,白居易也。
以此二句與吹布毛平等無二者,鳥窠禪師也。

一迷一悟,何啻天淵。

若是圓人,法法皆圓。
人天乘即是一佛乘。又何能輕之耶?


淨宗之妙,在於照真達俗。
若廣行眾善,則造福於當前之社會,且成為淨業之助行。
復深信願,持佛名號,則自他兼利,常樂無極。


又此品廣明濁世惡苦。

雖只廣陳事相,
實則圓顯一心。

心穢則土穢,
心惡則趣惡,一一無非自心所現也。


經中詳明兩土淨穢,令知欣厭。

《彌陀要解》云:「
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
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

厭穢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
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

妙宗鈔云:「
取捨若極,
與不取捨亦非異轍。」

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
即是執理廢事;

既廢於事,
理亦不圓。


若達
全事即理,
取亦即理,
捨亦即理。

一取一捨,無非法界。」


《要解》之說,事理圓融,妙契中道。

◎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2024年7月26日 星期五

愛面子是很大的障礙|讓你懺悔懺不乾淨,罪業沒完全消除|冤親債主怎麼度?|把自己怨恨的人立長生牌位,天天拜完佛也拜他三拜,拜三年看看|三年還有疙瘩在,再拜三年|不但自己怨結解開;而且教化眾生|淨空老法師

 


愛面子是很大的障礙|讓你懺悔懺不乾淨,罪業沒完全消除|冤親債主怎麼度?|把自己怨恨的人立長生牌位,天天拜完佛也拜他三拜,拜三年看看|三年還有疙瘩在,再拜三年|不但自己怨結解開;而且教化眾生|淨空老法師


◈冤親債主怎麼度?
◇把自己怨恨的人立長生牌位,天天拜完佛也拜他三拜,拜三年看看;三年還有疙瘩在,再拜三年
◇聽到名字,見到這個人,不起怨恨心了
◇不但自己怨結解開;而且教化眾生
◇演戲給大家看:從前是冤家對頭,深仇大恨;現在化解了,像兄弟姐妹一樣,你看佛法有這種力量
◈愛面子是很大的障礙
◇很多,自己心裡知道是不對;就不肯當眾承認:面子問題
◇不敢發露懺悔,愛面子
◇愛面子是很大的障礙:讓你懺悔懺不乾淨,罪業沒有完全消除
◇真懺悔,把面子放下:不但自利;而且度人
◇不但自己罪業消除、功德累積;幫助別人生起信心,感動造作罪業的人也想回頭:這個功德就大了

  冤親債主怎麼度他?過去我在台灣講經的時候常常教人,有個老太太來告訴我,用我的方法。把自己怨恨的人立長生牌位,供在家裡佛堂的旁邊,天天拜佛,拜完佛之後也拜他三拜。拜了三年,她來告訴我,怨恨的念頭減輕了,但是還是有,聽到他的名字、看到他的人,心裡還是不高興,清淨平等心生不起來。問我怎麼辦?我說減輕是減輕了,妳已經不錯了,有效果了,繼續再拜,你再拜三年,你再拜三年看看。三年還有疙瘩在的時候,再拜三年,就消掉了。聽到名字,見到這個人,不起怨恨心了。功夫不夠!根性利的,有勇猛精進的,三年時間真夠了。再見面,他要不嫌棄,就跟他打招呼,跟他道歉,向他懺悔,能做到。不但你自己的怨結解開,而且你在那裡教化眾生。變成什麼?變成演戲,演給大家看。你看從前是冤家對頭,深仇大恨,現在化解了,像兄弟姐妹一樣。做給別人看,你看佛法有這種力量,這是功德事。可是我們看出,有不少,很多,知道錯了,也不再怨恨了,願不願意承認錯?不願意,面子問題自己心裡知道是不對,但是就不肯當眾承認,這就是講發露懺悔,不敢發露懺悔,愛面子。所以,愛面子是很大的障礙讓你自己知道懺悔,懺不乾淨,罪業是減輕了,沒有完全消除。他不曉得,如果你真懺悔的話,把面子放下,不但自利,而且度人不但自己罪業消除,功德累積,幫助別人生起信心,感動那些造作罪業的人自己也想回頭,這個功德就大了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三三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39-0533



2024年7月25日 星期四

極樂世界人都是一心|到了極樂世界還是一心專念,永遠不離一心|現在就培養我們的一心:盡可能的把世緣、佛緣放下|於佛,我們只守住:信願持名|一:生萬法;萬法不離一實之理|一是真心;二是妄心|淨空老法師

 


極樂世界人都是一心|到了極樂世界還是一心專念,永遠不離一心|現在就培養我們的一心:盡可能的把世緣、佛緣放下|於佛,我們只守住:信願持名|一:生萬法;萬法不離一實之理|一是真心;二是妄心|淨空老法師


◈一生萬法;萬法不離一
◇一者,一實之理。於密宗初地菩薩之位,先得淨菩提心。自此一實,出生無量之三昧總持門,漸次增長至於第十地
◇理用一來表示
◇一,生萬法;萬法不離一實之理
◇一是真心;二是妄心
◇一心能生不變;二心能變:把實報土變成十法界、六道輪迴
◈現在就培養我們的一心
◇極樂世界人都是一心,一心專念
◇到了極樂世界還是一心專念,永遠不離一心
◇現在就培養我們的一心:盡可能的把世緣、佛緣放下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於佛,我們只守住四個字:信願持名
◇信西方真有極樂世界,信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這不是假的;其他都是假的
◇信願合起來就是無上菩提心

  「一者,一實之理。於密宗初地菩薩之位,先得淨菩提心。自此一實,出生無量之三昧總持門,漸次增長至於第十地」,這是密宗裡頭的說法。一實之理,這個理用一來表示,佛法常用,中國古人也常用,你看《說文解字》,第一個字就是一,一生萬法,萬法不離一實之理。一是什麼?一是真心,二就是妄心一心能生能現,二心能變,二心就把你變成,你看,把實報土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輪迴,妄心能變。一心能生不變極樂世界人都是一心,一心專念到了極樂世界還是一心專念,永遠不離一心,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明瞭之後我們現在就幹,現在就培養我們的一心盡可能的把世緣放下,不但世緣要放下,佛緣也要放下於佛,我們只守住四個字,信、願、持名,這四個字是蕅益大師提出來的,太好了,簡單明瞭。真信,信西方真有極樂世界,信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這不是假的,其他都是假的,這個不是假的,這是真的。這個信願合起來就是無上菩提心

◇一向:一個方向,西方;一個目標,親近彌陀
◇專念:專念阿彌陀佛
◇你看這法門多容易,大道至簡
◈佛號功德不可思議
◇一句佛號:具足一切法、一切諸佛菩薩名號、一切佛所說經典、一切諸佛無量無邊智慧功德
◇只要念這句佛號,全都念到了:遍法界虛空界,你沒有漏掉一個
◇佛號功德不可思議:你能不念嗎?你還念什麼?念什麼都比不上這句佛號

  下面我們怎麼修法?一向專念,一個方向,西方;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專念阿彌陀佛,就對了。你看這法門多容易,大道至簡。這一句阿彌陀佛,黃念老在《淨修捷要報恩談》裡面說絕了,一句佛號具足一切法,具足一切諸佛名號,具足一切菩薩名號,聚集一切佛所說的經典,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全在佛號裡頭,一字不漏。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量無邊的智慧功德,也在這一句佛號當中,你只要念這句佛號,全都念到了,遍法界虛空界,你沒有漏掉一個。所以說佛號功德不可思議你能不念嗎?你還念什麼?念什麼都比不上這句佛號,這真的不是假的。

◇密宗初地菩薩之位,先得淨菩提心;自此一實,出生無量之三昧總持門,漸次增長至於第十地(以上乃密十地,不同於顯教之十地)
◇一句佛號裡頭就是無量三昧總持法門,一樣都不缺

  所以密宗裡頭講,初地菩薩之位,初地菩薩明心見性了,先得淨菩提心,清淨菩提心。自此一實,出生無量之三昧總持門,為什麼?一句佛號裡頭就是無量三昧總持法門,一樣都不缺漸次增長到十地,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到十地。這下面有個括弧,這是密教的十地,跟顯教的十地不一樣。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九七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97




若依密教,
者,一實之理。


於密宗初地菩薩之位,先得淨菩提心。

自此一實,出生無量之三昧總持門,漸次增長至於第十地(以上之初地至十地,乃密十地,不同於顯教之十地。)
更有第十一地,即佛地。

以一轉生補佛處,是名一生補處

◎發大誓願第六



2024年7月24日 星期三

小乘大乘都很難;一乘反而容易|這造成一樁難信之法|南無阿彌陀佛:這是一乘願海|一心只求往生:這叫成熟眾生|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不解;但彌陀名號,一經於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淨空老法師

 


小乘大乘都很難;一乘反而容易|這造成一樁難信之法|南無阿彌陀佛:這是一乘願海|一心只求往生:這叫成熟眾生|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不解;但彌陀名號,一經於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淨空老法師


◈人身難得佛難值,信慧聞法難中難
◇人身難得佛難值,是一大慶也
◇遇到佛能相信、能發願往生:這是天大的喜事,沒有比這個更殊勝
◇你永遠解脫了,不但永遠脫離六道十法界;你參加無比殊勝的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大會
◇復聞無量壽聲
◇信慧聞法難中難;何況所聞乃六字洪名、一乘願海,最極圓頓,不可思議之妙法
◈南無阿彌陀佛:這是一乘願海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開三乘願海;阿彌陀佛開的是一乘願海,世尊展示給我們
◈小乘大乘都很難;一乘反而容易
◇我們學佛,學大乘、小乘,還是一乘?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今得值佛』,「值者遇也」,遇到了。「經云人身難得佛難值,是一大慶也」,歡喜,慶幸你能夠遇到佛,遇到佛能相信,遇到佛能發願往生,這是天大的喜事,沒有比這個更殊勝,沒有比這個更歡喜。為什麼?你永遠解脫了,不但脫離六道輪迴,永遠脫離十法界了,你參加無比殊勝的大會,就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一會,你到那邊去了。『復聞無量壽聲』,「經云信慧聞法難中難何況所聞乃六字洪名、一乘願海,最極圓頓,不可思議之妙法」,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這是一乘願海,一乘願海就是讚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開的,像辦班教學,他開的這門課一乘願海。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開的,三乘願海,聲聞、緣覺、菩薩,不是一乘。阿彌陀佛開的是一乘世尊在三乘之外,又將阿彌陀佛的一乘願海展示給我們,我們是因釋迦牟尼佛的介紹,知道有一乘願海,那我們學佛,學大乘、學小乘,還是學一乘

◇小乘、大乘都很難;一乘無比無上,反而最容易
◇這造成一樁難信之法:學小乘、大乘的沒人相信
◈我們是初學;還是成熟眾生?
◇遇到淨土三經,你真搞清楚、搞明白,發願求生:才叫成熟
◇我們今天是初學的人,還是成熟的人?
◇初學的人半信半疑;成熟的人決定信心、深切願心
◇一心只求往生極樂、親近彌陀:這叫緣成熟的眾生
◈六字洪名、一乘願海,最極圓頓
◇六字洪名、一乘願海,最極圓頓:記住這十二個字
◇六字洪名,一乘願海,最極圓頓:這是真正彌陀弟子,真正這一生往生
◇年歲愈大愈要抓住:很快要去了

  小乘、大乘都不容易成就,都很難。一乘是無比無上,它反而是最容易。這造成一樁什麼事情?造成一樁難信之法學小乘、學大乘的沒人相信。一般人怎麼想法?大概這是釋迦牟尼佛對那個下下根人、不相信佛的人,來個方便法門,給他種一點善根。真的是這個想法。這些人有沒有種到善根?善根真種到了,不能成佛,等待機會,哪一生哪一世生到人天,遇到佛為你說淨土三經,你真搞清楚、真搞明白,發願求生,才叫成熟我們今天是初學的人還是成熟的人?初學的人半信半疑,成熟的人決定信心,深切的願心,沒有疑惑、沒有雜念,一心只求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叫緣成熟的眾生。下面這一句讚歎,整句我們要記下來,「六字洪名、一乘願海,最極圓頓,不可思議之妙法」。希望這十九個字,我們能記住前面這十二個字就行六字洪名,一乘願海,最極圓頓,這是真正彌陀弟子,真正這一生往生年歲愈大愈要抓住,為什麼?很快要去了

◈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解不解
◇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不解;但彌陀名號,一經於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
◇我們要牢記在心:幫助我們斷疑生信
◇至心是一心稱念;散心夾雜著妄想
◇有心念好;無心念也好
◇理解經義念佛好;不解經義念佛也好
◈彌陀名號,一經於耳:畢竟因斯度脫
◇只要你會念南無阿彌陀佛,你念的聲音自己聽到: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得度
◇這一句跟阿彌陀佛結了緣:你將來得人身聞佛法,就是這個緣幫助你往生極樂,在極樂究竟成佛,因斯得度
◇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又《彌陀要解》曰: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不解,但彌陀名號,一經於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這是蕅益大師說的,說得好!我們要牢記在心,為什麼?幫助我們斷疑生信,我們再不懷疑了。至心是一心稱念,散心裡面夾雜著妄想、夾雜著雜念,至心好,散心也好;有心念好,無心念也好能夠理解經義念佛好,不解經義念佛也好。但念彌陀名號,只要你會念南無阿彌陀佛,一經於耳,你聽到了,你念出,念的聲音聽到了,自己念自己聽到。蕅益大師告訴我們,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得度,為什麼?這一句跟阿彌陀佛結了緣,跟阿彌陀佛有緣,你將來得人身聞佛法,就是這個緣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究竟成佛,因斯得度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最好的念頭
◇勸人什麼話最好?南無阿彌陀佛最好
◇這一生縱然不得利益;來生後世準得利益:為什麼不念?
◇圓滿智慧、功德、福德,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能幫助我們統統得到:你要不要?
◇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
◇心好、言好、行好:諸佛讚歎,人天恭敬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最好的念頭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最好的一句話
◇無比殊勝的智慧功德福德都在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裡頭
◇畢竟因斯得度:出輪迴、出十法界,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
◇希望大家努力認真,不要把這個機會失掉了

  勸人念佛,就勸這一句阿彌陀佛,勸人什麼話最好?南無阿彌陀佛最好這一生縱然不得利益,來生後世準得利益,決定可靠,為什麼不念?我們要想成就圓滿智慧、圓滿功德、圓滿的福德,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能幫助我們統統得到,你要不要?我跟你說的話都是真話,沒有假話。又何況大乘經常說,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人只要心好、言好、行好,有這三種好,諸佛讚歎,人天恭敬。我們今天明白了,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最好的念頭,嘴裡的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最好的一句話,沒有比這更好了,我們要求無比殊勝的智慧功德福德都在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裡頭,你統統都能得到。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得度,這個度,出輪迴,出十法界,畢竟就是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希望大家努力認真,不要把這個機會失掉了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O四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04




今得值佛」。

」者遇也。

經云「人身難得佛難
是一大慶也。


復聞無量壽聲」,

經云「信慧聞法難中難」,
何況所聞乃六字洪名,一乘願海,最極圓頓,不可思議之妙法。


又《彌陀要解》曰:「
不論
至心散心,
有心無心,
或解不解,
但彌陀名號,一經於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

◎ 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2024年7月23日 星期二

不要盲修瞎練:淘汰煩惱習氣就成了|一切本有:不是外頭來的;也不是你修得的|修得,就不自然了|雖然念了很多;佛說自然有,你就不肯把障礙放下|試試看,一點一點放,一點一點的放光,光就愈來愈大|淨空老法師

 


不要盲修瞎練:淘汰煩惱習氣就成了|一切本有:不是外頭來的;也不是你修得的|修得,就不自然了|雖然念了很多;佛說自然有,你就不肯把障礙放下|試試看,一點一點放,一點一點的放光,光就愈來愈大|淨空老法師


  【自然保守。真真潔白。志願無上。淨定安樂。一旦開達明徹。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迴。轉變最勝。】

◈自然:本有的;修得,就不自然了
◇自然:本有的,不是外頭來的,也不是你修得的
◇修得,就不自然了
◈不要盲修瞎練:淘汰煩惱習氣就成了
◇一切本有:現在外面蓋了灰塵;洗乾淨它就現前了
◇它本來就是這樣的,不是你得到的:智慧現前,得到定,開悟了,一切自然明瞭
◇自然自見:為什麼會自見?自然而有,它本來就有;只是有障礙
◇有方法把障礙去掉了,它自然現前、起作用:作用是大德大能、無量無邊
◇要在這裡下功夫:要放下、要捨
◇不放下,雖然念了很多;佛說自然有,你就不肯把那個障礙東西去掉
◇試試看,一點一點放,一點一點的放光,那個光就愈來愈大,妙不可言
◈每一品、每一頁,都在放光現瑞
◇經文包括註解,字字句句都是寶:我們要肯用,每一品經,每一頁文字,都在放光現瑞
◇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就在我們面前跳舞:我們坐在這裡觀賞自性的妙用

  這裡總共九句經文,都講自然,為什麼?本有的,不是外頭來的,也不是你修得的修得就不自然了,這個意思深,所以不要盲修瞎練。那修什麼?淘汰煩惱習氣就成了,因為一切本有,現在外面蓋了灰塵,你迷失了方向,你把這個洗洗乾淨,它就現前了它本來就是這樣的,不是你得到的,智慧現前,得到定了,定開悟了,一切明瞭了,自然明瞭。「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那個講自然自見,為什麼會自見?自然而有,它本來就有,只是有障礙,你今天有方法把障礙去掉了,它自然現前,自然起作用,作用是大德大能,無量無邊要在這裡下功夫。要放下,要捨不放下,雖然念了很多,佛說自然有,你就不肯把那個障礙東西去掉,不肯放下。試試看,一點一點放,一點一點的放光,那個光就愈來愈大,妙不可言。我們看念老的註解。真的,這個經文包括註解,字字句句都是寶,我們學過來要肯用,每一品經,每一頁的文字,都在放光現瑞,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就在我們面前跳舞,我們坐在這裡觀賞,自性的妙用

◈自然保守,即宗門所稱之保任
◇任就是任運,任運就是自然:要行便行,要坐便坐,這自在
◈一句佛號接著一句佛號,就是保
◇保者念念不異也
◇一句佛號接著一句佛號,這就是保
◇保就有用,這就是功夫
◇你真正能保得住,念念不異,不許可妄想雜念摻進來,這叫保
◇保住這一句佛號,永遠就是一句佛號,不能有雜念妄想進來,這叫念佛功夫得力
◇功夫得不得力,就在這個地方
◇功夫得力往生快

  這個裡頭說,『自然保守』,『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迴,轉變最勝』,最勝是什麼?沒得比,無法比。好,這一段禪宗的味道很濃。我們看念老註解。「自然保守,真真潔白。自然保守即宗門所稱之保任」。保任這兩個字禪宗用得最多,特別是語錄,祖師大德的語錄說得很多。保任,任就是「任運」,任運就是自然,「要行便行,要坐便坐」。想怎麼就怎麼著,愛怎麼就怎麼,這自在!「保者」,給我們一個字一個字解釋,「念念不異」。這就是保。我們念佛,一句佛號接著一句佛號,這就是保保就有用,這就是功夫,你真正能保得住,念念不異,不許可妄想雜念摻進來,這叫保。保住什麼?保住這一句佛號,永遠就是一句佛號,不能有雜念進來,不能有妄想進來,這叫念佛功夫得力。你的功夫得不得力,就在這個地方功夫得力往生快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三八六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86




自然保守,真真潔白。

自然保守」即宗門所稱之保任
者任運,要行便行,要坐便坐也。
者念念不異也。
自然即任運之義,故任運保守即是保任也。

◎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2024年7月22日 星期一

只要是動的,就是假的|真的決定不生不滅、如如不動|修定重要|淨土用念阿彌陀佛這個方法修禪定|這個禪定裡頭有一念,阿彌陀佛;除這一念之外別無二念:這叫念佛三昧|學佛最後目的:融入常寂光|淨空老法師

 


只要是動的,就是假的|真的決定不生不滅、如如不動|修定重要|淨土用念阿彌陀佛這個方法修禪定|這個禪定裡頭有一念,阿彌陀佛;除這一念之外別無二念:這叫念佛三昧|學佛最後目的:融入常寂光|淨空老法師


◈自性沒動搖過、沒有生滅
◇本無動搖是自性本定:這就是自性的樣子,從來沒動搖過
◇自性不是物質、心理;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地球、太陽系、銀河系,都在自性裡面轉圈:活動都不是真相;是妄相
◇活動就是生滅;自性沒有生滅
◇只要是動的,就是假的;真的決定不生不滅、如如不動
◈淨土法門用念阿彌陀佛修禪定
◇修定重要
◇淨土法門是不是修定?是的
◇用念阿彌陀佛這個方法修禪定
◇念念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這叫念佛三昧
◇這個禪定裡頭有一念,阿彌陀佛;除這一念之外別無二念:這叫念佛三昧

  本無動搖是自性本定,這就是自性,自性的樣子,從來沒動搖過。它是什麼樣子?它沒有形狀,不是物質現象,也不是心理現象,在心裡是有念頭,它不生念頭,沒有念頭。從來沒有動搖過,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我們這個地球,我們這個太陽系,乃至於我們的銀河系,都在自性裡面轉圈,都在裡頭活動。活動都不是真相,是妄相,活動就是生滅,自性不生不滅,沒有生滅,所以它是真的。只要是個動的,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真的決定是不生不滅,決定是如如不動。由此可知,修定重要。我們淨土法門是不是修定?是的,是修定。用什麼方法?用讀經的方法,或者用念佛的方法。最簡單、最容易的就是念佛,心裡面念念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什麼妄想都沒有,這叫念佛三昧。三昧就是禪定,印度人叫三昧,翻成中國意思是禪定。我們用念阿彌陀佛這個方法修禪定,好!這個禪定裡頭有一念,就是阿彌陀佛這一念,除這一念之外別無二念,這叫念佛三昧

◈學佛最後目的:融入常寂光
◇這句佛號往生極樂世界之後要放下,入自性大定
◇自性大定裡面,連阿彌陀佛都沒有,這叫真圓滿、真究竟
◇世法佛法到最後都歸成一體,叫法身、常寂光、大光明藏
◇每盞燈光跟光都融在一起,你看不出這是哪一盞燈的光
◇成佛:融入一切諸佛如來的常寂光
◇常是不生不滅;寂是清淨、沒有污染

  這句佛號還是要把它放下,什麼時候放下?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要放下,那就是入自性大定了。自性大定裡面,連阿彌陀佛都沒有,這叫真圓滿,真究竟世法佛法到最後都歸成一體,這個一體叫法身,法身叫常寂光,華嚴經上稱之為大光明藏,大乘教裡頭叫它做法身,法身就是常寂光。我們學佛最後的目的,就是融入常寂光。就像我們這個教室有十幾盞燈,每盞燈都打開,光跟光都融在一起,你看不出這是哪一盞燈的光,每一盞燈的光都有。成佛就像這個比喻,融入一切諸佛如來的常寂光常是不生不滅,寂是清淨,就是沒有污染

二O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六七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67



2024年7月21日 星期日

開悟:智慧|沒開悟,聽善知識教導:福報|福慧都沒有:遇到佛等於沒遇到|半信半疑:所以功夫有進有退|放不下就是疑|全放下,智慧就開了|你能非常嚴格遵守倫理道德|真心裡頭沒有疑惑|淨空老法師

 


開悟:智慧|沒開悟,聽善知識教導:福報|福慧都沒有:遇到佛等於沒遇到|半信半疑:所以功夫有進有退|放不下就是疑|全放下,智慧就開了|你能非常嚴格遵守倫理道德|真心裡頭沒有疑惑|淨空老法師


◈開悟:智慧;聽善知識教導:福報
◇開悟了,這是智慧
◇沒有開悟,聽善知識教導的,那是福報
◇福慧都沒有,遇到佛等於沒有遇到,空過了
◇有福報的人能遇到真正善友,常常聽教誨,明白了:這不是真正明白;還有疑
◈半信半疑:所以功夫有進有退
◇我有沒有進進退退、半信半疑?
◇不能騙自己,不能騙別人
◇放不下就是疑
◈智慧開了:嚴格遵守倫理道德
◇全放下,智慧就開了
◇雖然不是究竟智慧,在這個世間很管用:你能夠非常嚴格遵守倫理道德,你不會做壞事
◇思想、見解、言論、行為,決定遵奉倫理道德
◇這是明白人;他不是羅漢、菩薩。他為什麼能遵守?他明白了善惡、因果報應
◇所以他一生,善的幹,不善的不幹:不會受外面境界的影響
◇不懷疑的人只做到這一步

  開悟了,這是智慧,沒有開悟,聽善知識教導的,那是福報。如果福慧都沒有,遇到佛等於沒有遇到,空過了有福報的人能遇到,遇到真正善友,常常聽善友的教誨,明白了。這不是真正明白,這還有疑,疑沒斷,我們講半信半疑,所以功夫有進有退。這在我們社會,特別是佛門的同學,都看得清清楚楚,看得明明白白。回過頭來要觀照自己,我有沒有進進退退?我有沒有半信半疑?有,說老實話,不能騙自己,不能騙別人。為什麼我們說我們有疑,我們的疑沒斷?因為我們有很多放不下,放不下就是疑,要真的沒有疑,全放下,智慧就開了雖然不是大智慧,不是究竟智慧,在這個世間很管用。管什麼用?你能夠非常嚴格遵守倫理道德,你不會做壞事,你不會違背倫理道德,思想、見解、言論、行為,決定是遵奉倫理道德。這是什麼人?明白人他是人道,他不是羅漢,他不是菩薩。他為什麼能遵守?他明白了,明白什麼?明白了善惡,明白了因果報應。所以他一生,善的他幹,不善的他不幹,不會受外面境界的影響,這他不懷疑,不懷疑的人只做到這一步

◈疑斷慧生
◇慧生不容易,至少是阿羅漢,圓教七信
◇十信沒有見性:只斷見思;塵沙、無明沒斷
◇疑斷慧生是圓教初住
◈真心裡頭沒有疑惑
◇應不應該疑惑?一般人都說應該:用妄心不用真心
◇用真心:真心裡頭沒有疑惑;妄心有
◇貪瞋痴慢疑都是妄心:六道凡夫用這個心;四聖法界不用了
◇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五種見惑
◈無明塵沙見思
◇見思煩惱統統斷掉,證阿羅漢果,七信位
◇八信、九信、十信菩薩,再破塵沙煩惱
◇無始無明破一品,圓初住,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疑斷慧生

  慧生,這個不容易。慧生至少是阿羅漢,在大乘裡面是圓教七信位的菩薩。大乘講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個位次,十信沒有見性。見性,初住,圓教初住見性了。他只斷見思煩惱,塵沙沒斷,無明沒斷,塵沙、無明如果要是斷了,他就超越十住、十行、十迴向,他登地了,別教初地菩薩,明心見性,自性的智慧就透出來。這個地方講「疑斷慧生」,是圓教初住的,最低的位次是別教初地,圓教初住,別教初地,是這個位次。疑斷慧生,我們應不應該疑惑?一般人都說應該。為什麼?你用妄心不用真心,怎麼可能沒有疑惑?用真心,真心裡頭沒有疑惑,妄心有貪瞋痴慢疑,這五個字都是妄心,六道凡夫用這個心,四聖法界不用了。阿羅漢把這個斷掉了,貪瞋痴慢疑五種思惑,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這五種見惑斷掉了。見思煩惱統統斷掉,證阿羅漢果,大乘教裡面叫十信菩薩,十信位,阿羅漢相當於第七信位。由此可知,八信、九信、十信,這些菩薩比阿羅漢高很多,阿羅漢的智慧神通道力都比不上。他們再破塵沙煩惱,一定要到無始無明破一品,圓初住,別初地,這才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疑斷慧生是說這個層次的。

二O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六七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67



2024年7月20日 星期六

念佛,說來說去:真心、妄心|妄心持名不能往生|一句佛號裡不摻雜一切法|極樂世界是淨土;你心不清淨,念阿彌陀佛去不了|佛號幫我們恢復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極樂世界從清淨心所現|淨空老法師

 


念佛,說來說去:真心、妄心|妄心持名不能往生|一句佛號裡不摻雜一切法|極樂世界是淨土;你心不清淨,念阿彌陀佛去不了|佛號幫我們恢復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極樂世界從清淨心所現|淨空老法師


◈念佛,說來說去:真心、妄心
◇以如是之心,而持佛名號。如是念佛,功德難思
◇念佛,說來說去,還說的這個心:真心、妄心
◈佛號幫我們恢復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
◇妄心持名不能往生
◇極樂世界是淨土;你心不清淨,念阿彌陀佛去不了
◇佛號是幫助我們恢復清淨心的:心淨則佛土淨
◈極樂世界從清淨心所現
◇極樂世界從清淨心所現的;我們這個世界從五欲六塵變現的
◇五欲六塵、七情五欲,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沒離開,難!
◇佛教我們正念不能間斷
◇淨宗的正念就是一句佛號:不能間斷;煩惱不能夾雜
◇煩惱是七情五欲:喜怒哀樂愛惡欲、財色名食睡
◇凡夫生生世世生活在七情五欲之中
◇這裡頭有善惡:善感三善道;惡則感三惡道,永遠不能出離
◇我們在六道裡住了無量劫,生生世世在這裡頭輪轉,苦不堪言

  「以如是之心,而持佛名號。如是念佛,功德難思」。所以念佛,說來說去,還說的這個心,真心、妄心妄心持名不能往生,為什麼?極樂世界是淨土,你心不清淨,念阿彌陀佛去不了。這一句佛號對我們來說是幫助我們恢復清淨心的,心淨則佛土淨極樂世界從哪來的?清淨心所現的。我們這個世界從哪來的?從五欲六塵裡頭變現的,跟七情五欲同一個意思,五欲六塵、七情五欲,從這變現出來的。我們起心動念沒離開,言語造作也沒離開,難!大乘教裡怎麼教我們的?教我們正念不能間斷淨宗的正念就是一句佛號,不能間斷,煩惱不能夾雜,統統放下。煩惱是什麼?七情五欲。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這七情;五欲就是最後這個欲,欲又分作五,財色名食睡。六道凡夫都是生活在,生生世世都在七情五欲之中這裡頭有善惡,善感三善道,惡則感三惡道,永遠不能出離我們在六道裡住多久了?無量劫,我們在這過了無量劫,生生世世在這裡頭輪轉,苦不堪言

◈三途一墮五千劫
◇地獄不能去
◇餓鬼、地獄、畜生,三途一墮五千劫。掉下去什麼時候再又轉上來?五千劫;不是五萬年
◇佛、菩薩說的話句句真實;包括阿羅漢,阿羅漢不妄語
◈六道不能待,趕快走
◇把這搞明白,你的出離心生出來了:這六道不能待,趕快走
◇這個念頭好:這個念頭決定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
◈一句佛號裡不摻雜一切法
◇在這個世間用什麼態度?逢場作戲,可不能當真:沒有一樣是真實的
◇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一句佛號裡頭不摻雜一切法:一切法放下了
◈起心動念想極樂世界
◇往生到極樂世界快樂自在:極樂世界我所需要的全有
◇極樂世界一切受用,心想事成:想什麼就現什麼;不想就沒了
◇所以我們的心可以完全放下:我那邊統統有;比這邊好
◇極樂的身比這個身好:這個身是物質,阿賴耶的相分;極樂世界是法性身
◇法性身好,不老,無量壽;化生,不是胎生,沒有生苦
◇生老病死苦在極樂世界沒有,名詞都聽不到
◈要用真心念佛
◇真信真願,從什麼地方表現?徹底放下、一塵不染
◇心裡就一句阿彌陀佛;嚮往就一個極樂世界:這樣念佛,功德難思

  地獄不能去,不但講地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三途,餓鬼、地獄、畜生,三途一墮五千劫。掉下去了,什麼時候再出頭,再又轉上來?五千劫。不是萬年,是論劫數算,五千劫,怎麼得了!這些話不是佛嚇唬我們的,不是佛騙我們的,我們這樣想,我們就全錯了。佛所說的話、菩薩說的話句句真實,包括阿羅漢所說的,阿羅漢不妄語,真的不是假的。你要曉得這些,把這個東西搞清楚、搞明白,你的出離心生出來了,這六道不能待,趕快走,你會有這個想頭。這個念頭好,這個念頭決定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在這個世間,日常生活當中用什麼態度?逢場作戲,可不能當真,沒有一樣是真實的,都是假的。「一切法」,一切善法、一切惡法都叫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一句佛號裡頭不摻雜一切法,一切法放下了,心裡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起心動念想極樂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快樂自在,為什麼?極樂世界我所需要的全有,我這個地方一樣都不要帶,極樂世界一切受用,享受,心想事成,想什麼它就現什麼,不想就沒了。還有哪個世界能跟它相比?所以我們的心可以完全放下了,我那邊統統有,比這邊好。無論什麼,衣服、需要用的東西,統統有,不必從這帶一件去,連這個身體都不要。那邊的身比這個身好,這個身是物質,阿賴耶的相分,境界相,極樂世界是法性身法性身好,不老,無量壽,永遠不老,化生,不是胎生,化生,沒有生苦生老病死苦在極樂世界沒有,名詞都聽不到。所以我們要用真心念佛真信真願。從什麼地方表現?從放下,徹底放下,一塵不染心裡就一句阿彌陀佛,嚮往的就一個極樂世界,除這個什麼都不想,什麼念頭都沒有了。這樣念佛,功德難思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三O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30



用「向無量壽心」念這句佛號|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最重要的是清淨心|清淨心要跟無量壽結合|無量壽就是願生淨土、願見彌陀:這個願要念念相續不能中斷|脫盡婬怒癡之三毒,具成就三明之智德|淨空老法師

 


用「向無量壽心」念這句佛號|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最重要的是清淨心|清淨心要跟無量壽結合|無量壽就是願生淨土、願見彌陀:這個願要念念相續不能中斷|脫盡婬怒癡之三毒,具成就三明之智德|淨空老法師


◈清淨心要跟無量壽結合
◇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最重要的就是清淨心
◇清淨心要跟無量壽結合
◈用「向無量壽心」念這句佛號
◇無量壽就是願生淨土、願見彌陀:這個願要念念相續不能中斷
◇這句佛號用什麼心念?用向無量壽心
◇這個心是清淨心:裡面沒有夾雜妄想
◇我們有什麼願?就這兩個願: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一切都圓滿了
◇夾雜別的念頭就是六道輪迴,出不去
◇乃至十念:即使是下下等只有十念也行
◇這是真心念佛
◈脫盡三毒,成就三明,而持佛名號
◇以脫盡淫怒痴之三毒,具成就三明之智德,以如是之心,而持佛名號。如是念佛,功德難思
◇脫盡,一絲毫都沒有了
◇三毒煩惱徹底放下,就成就三明六通:自性本具的智慧現前了
◇自性裡無量的智慧德能統統現前:不需要修,自性本具的
◇智慧、功德:向內求;不向外求
◇內求是圓滿的;外面怎麼修都不圓滿
◇一切向內,好;不向外
◇三明是天眼、宿命、漏盡,完全恢復了:裡面的障礙統統放乾淨了

  「本經」,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上有,「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最重要的就是清淨心清淨心要跟無量壽結合起來,這個無量壽就是願生淨土、願見彌陀這個願要念念相續不能中斷。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念這句佛號,用什麼心念?用向無量壽心,用這個心。這個心是清淨心,為什麼?裡面沒有夾雜妄想,沒有夾雜。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願見本師阿彌陀佛,問我們有什麼願?就這兩個願,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一切都圓滿了。絕不能夾雜別的念頭,夾雜別的念頭就是六道輪迴,出不去乃至十念,這就是講即使是下下等只有十念也行這是真念佛,真心念佛。「即以脫盡淫怒痴之三毒,具成就三明之智德」,脫盡,這一句裡頭最重要就是盡,一絲毫都沒有了,淫怒痴就是貪瞋痴,三毒煩惱放下了,徹底放下了,沒有絲毫念頭了,統統放下了。放下貪瞋痴就成就三明六通,這是什麼?自性本具的智慧現前了。我們前面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自性裡頭無量的智慧統統現前,無量的德能也現前,就是所說的功德,無量無邊的功德,只說德不說功。不需要修,是自性本具的,一個智、一個德,無量無邊。所以智慧、功德,向內求,不向外求,內求是圓滿的,外面怎麼修都不圓滿一切向內,好,不向外三明是天眼、宿命、漏盡,完全恢復了,這裡面的障礙統統放乾淨了

◈念佛,說來說去:真心、妄心
◇以如是之心,而持佛名號。如是念佛,功德難思
◇念佛,說來說去,還說的這個心:真心、妄心
◈佛號幫我們恢復清淨心
◇妄心持名不能往生
◇極樂世界是淨土;你心不清淨,念阿彌陀佛去不了
◇佛號是幫助我們恢復清淨心的:心淨則佛土淨
◈極樂世界從清淨心所現
◇極樂世界從清淨心所現的;我們這個世界從五欲六塵變現的
◇五欲六塵、七情五欲,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沒離開,難!
◇佛教我們正念不能間斷
◇淨宗的正念就是一句佛號:不能間斷;煩惱不能夾雜
◇煩惱是七情五欲:喜怒哀樂愛惡欲、財色名食睡
◇凡夫生生世世生活在七情五欲之中
◇這裡頭有善惡:善感三善道;惡感三惡道,永遠不能出離
◇我們在六道裡住了無量劫,生生世世在這裡頭輪轉,苦不堪言

  「以如是之心,而持佛名號。如是念佛,功德難思」。所以念佛,說來說去,還說的這個心,真心、妄心妄心持名不能往生,為什麼?極樂世界是淨土,你心不清淨,念阿彌陀佛去不了。這一句佛號對我們來說是幫助我們恢復清淨心的,心淨則佛土淨極樂世界從哪來的?清淨心所現的。我們這個世界從哪來的?從五欲六塵裡頭變現的,跟七情五欲同一個意思,五欲六塵、七情五欲,從這變現出來的。我們起心動念沒離開,言語造作也沒離開,難!大乘教裡怎麼教我們的?教我們正念不能間斷淨宗的正念就是一句佛號,不能間斷,煩惱不能夾雜,統統放下。煩惱是什麼?七情五欲。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這七情;五欲就是最後這個欲,欲又分作五,財色名食睡。六道凡夫都是生活在,生生世世都在七情五欲之中這裡頭有善惡,善感三善道,惡則感三惡道,永遠不能出離我們在六道裡住多久了?無量劫,我們在這過了無量劫,生生世世在這裡頭輪轉,苦不堪言

◈三途一墮五千劫
◇地獄不能去
◇餓鬼、地獄、畜生,三途一墮五千劫。掉下去什麼時候再又轉上來?五千劫;不是五萬年
◇佛、菩薩說的話句句真實;包括阿羅漢,不妄語
◈六道不能待,趕快走
◇把這搞明白,你的出離心生出來了:這六道不能待,趕快走
◇這個念頭好:這個念頭決定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
◈一句佛號裡頭不摻雜一切法
◇在這個世間用什麼態度?逢場作戲,可不能當真:沒有一樣是真實的
◇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一句佛號裡頭不摻雜一切法:一切法放下了
◈起心動念想極樂世界
◇往生到極樂世界快樂自在:極樂世界我所需要的全有
◇極樂世界一切受用,心想事成:想什麼就現什麼;不想就沒了
◇所以我們的心可以完全放下:我那邊統統有;比這邊好
◇極樂的身比這個身好:這個身是物質,阿賴耶的相分;極樂世界是法性身
◇法性身好,不老,無量壽;化生,不是胎生,沒有生苦
◇生老病死苦在極樂世界沒有,名詞都聽不到
◈要用真心念佛
◇真信真願,從什麼地方表現?徹底放下、一塵不染
◇心裡就一句阿彌陀佛;嚮往就一個極樂世界:這樣念佛,功德難思

  地獄不能去,不但講地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三途,餓鬼、地獄、畜生,三途一墮五千劫。掉下去了,什麼時候再出頭,再又轉上來?五千劫。不是萬年,是論劫數算,五千劫,怎麼得了!這些話不是佛嚇唬我們的,不是佛騙我們的,我們這樣想,我們就全錯了。佛所說的話、菩薩說的話句句真實,包括阿羅漢所說的,阿羅漢不妄語,真的不是假的。你要曉得這些,把這個東西搞清楚、搞明白,你的出離心生出來了,這六道不能待,趕快走,你會有這個想頭。這個念頭好,這個念頭決定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在這個世間,日常生活當中用什麼態度?逢場作戲,可不能當真,沒有一樣是真實的,都是假的。「一切法」,一切善法、一切惡法都叫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一句佛號裡頭不摻雜一切法,一切法放下了,心裡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起心動念想極樂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快樂自在,為什麼?極樂世界我所需要的全有,我這個地方一樣都不要帶,極樂世界一切受用,享受,心想事成,想什麼它就現什麼,不想就沒了。還有哪個世界能跟它相比?所以我們的心可以完全放下了,我那邊統統有,比這邊好。無論什麼,衣服、需要用的東西,統統有,不必從這帶一件去,連這個身體都不要。那邊的身比這個身好,這個身是物質,阿賴耶的相分,境界相,極樂世界是法性身法性身好,不老,無量壽,永遠不老,化生,不是胎生,化生,沒有生苦生老病死苦在極樂世界沒有,名詞都聽不到。所以我們要用真心念佛真信真願。從什麼地方表現?從放下,徹底放下,一塵不染心裡就一句阿彌陀佛,嚮往的就一個極樂世界,除這個什麼都不想,什麼念頭都沒有了。這樣念佛,功德難思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三O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30




本經所云「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即以脫盡婬怒癡之三毒,具成就三明之智德,
以如是之心,而持佛名號。如是念佛,功德難思。
以此為因,則臨終正念現前,定得往生。

◎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2024年7月19日 星期五

我們學佛能不能得到佛教導我們無比殊勝的利益,從哪裡看?就從清淨平等覺裡面看|菩薩要在這下功夫:修清淨平等覺|平等就歸一;二就不平等|了別是般若智慧;分別是貪瞋痴慢疑|淨空老法師

 


我們學佛能不能得到佛教導我們無比殊勝的利益,從哪裡看?就從清淨平等覺裡面看|菩薩要在這下功夫:修清淨平等覺|平等就歸一;二就不平等|了別是般若智慧;分別是貪瞋痴慢疑|淨空老法師


◈佛說之十念,不雜結使
◇《彌勒發問經》中佛說之十念,不雜結使:是乃菩薩念;而非凡夫念
◇這個十念是清淨、平等、不夾雜見思煩惱的十念
◇證得阿羅漢果:剛剛把結使放下,還有習氣,習氣放下沒那麼容易
◇習氣放下了,稱他辟支佛、緣覺:他要修菩薩法,塵沙煩惱
◈菩薩要在這下功夫:修清淨平等覺
◇見思煩惱斷了,得清淨心;不再分別就平等,三賢菩薩修的
◇平等就歸一:一裡頭平等;二就不平等
◇我們學佛能不能得到佛教導我們無比殊勝的利益,從哪裡看?就從清淨平等覺裡面看
◈了別是般若;分別是貪瞋痴慢疑
◇眼睛一見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喜歡不喜歡是見思煩惱
◇大乘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動念;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完全用真心,這是自性見
◇清清楚楚、明明瞭瞭,叫了別
◇了別是般若智慧;分別是貪瞋痴慢疑

  《彌勒發問經》裡面所說的十念,這個十念是清淨的十念、是平等的十念、是不夾雜見思煩惱的十念。我們就知道,不雜結使,阿羅漢以上,證得阿羅漢果是剛剛把結使放下。我們一定會聯想到,煩惱還有習氣習氣放不下,沒有那麼容易習氣要是放下了,他就不叫阿羅漢,佛經上稱他為辟支佛、緣覺。緣覺比阿羅漢高一等,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習氣沒斷;辟支佛見思煩惱斷了,習氣也斷了。他要修什麼?他要修菩薩法,菩薩法是從阿羅漢向上提升的,塵沙煩惱。塵沙是形容它多,煩惱太多太多了,叫塵沙煩惱。這裡頭,善惡統統包括在裡頭,起心動念都是煩惱。所以菩薩要在這下功夫,修什麼?修平等心。我們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是見思煩惱斷了,得清淨心;平等是不分別,分別就不平等,分別沒有了。染污是見思,見思斷了,清淨心現前;分別斷了,不再分別,不再分別就平等,菩薩修的,三賢菩薩。平等就歸一,一裡頭平等,二就不平等,這些概念非常重要。我們學佛能不能得到佛教導我們無比殊勝的利益,從哪裡看?就從清淨平等覺裡面看,你的心清不清淨、有沒有染污。什麼是染污?眼見色起分別,這個我喜歡,那個我不喜歡,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喜歡不喜歡是見思煩惱。你看看,眼睛一見,見的時候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起心動念接著就分別,塵沙煩惱;又起愛欲了,或者是愛憎,喜歡的,不喜歡的討厭它,煩惱全起來了。大乘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起心動念,這完全用真心。這是自性見清清楚楚、明明瞭瞭,叫了別,它不是分別,了別,了別是般若智慧。分別是貪瞋痴慢疑,是落在這個裡頭,喜歡的,你貪愛它;不喜歡的,你瞋恨它,他起這種念頭。

◈首先要看破
◇事實真相完全明瞭、不迷惑,叫看破
◇事實真相是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一切相包括實相在內
◈實相了不可得;能現一切相
◇實相是真相,不生不滅,淨宗稱常寂光:它沒有相,了不可得;它能現一切相
◇心現識變:它現的一切相叫實相;通過分別現的相叫假相
◈起心動念是無明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境界是心現識變:唯心所現是真相;真相通過阿賴耶變了
◇阿賴耶是能變;六塵境界是所變:就是阿賴耶的見分、相分
◇起心動念是阿賴耶;不起心動念就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識成智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起心動念,完了,迷了,無明起來了
◇起心動念是無明:明白沒有了,就迷了
◇不迷是明,明瞭

  所以佛教導我們首先要看破。看破是什麼意思?對於事實真相完全明瞭,不迷惑,這叫看破。事實真相是什麼?事實真相是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事實真相。《般若經》上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個一切相包括實相在內實相是真相,不生不滅,淨宗稱它作常寂光。它有沒有相?它沒有相,了不可得。它能現一切相心現識變。它現的一切相叫實相,通過分別現的相叫假相、幻相。《華嚴經》上告訴我們,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境界是心現識變。唯心所現是真相,真相通過阿賴耶變了阿賴耶是能變,六塵境界是所變就是阿賴耶的相分、見分。阿賴耶迷了,為什麼叫阿賴耶?起心動念是阿賴耶。不起心、不動念就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識成智。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起心動念,完了,迷了,無明起來了起心動念是無明。無明是什麼?就這個字的意思就明白了,無是沒有,明是明白,明白沒有了就迷了,就這個意思,用一個字說「迷」了。不迷呢?不迷是明,明瞭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三O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30




如前引《彌勒發問經》中佛說之十念,不雜結使,是乃菩薩念,而非凡夫念。
◎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真信真願,從什麼地方表現?徹底放下、一塵不染|心裡就一句彌陀,嚮往就一個極樂|這樣念佛,功德難思|放下,萬緣放下;提起,一句佛號|提起放下同時,無住生心,跟禪宗不謀而合:我們就這個念法|淨空老法師

 


真信真願,從什麼地方表現?徹底放下、一塵不染|心裡就一句彌陀,嚮往就一個極樂|這樣念佛,功德難思|放下,萬緣放下;提起,一句佛號|提起放下同時,無住生心,跟禪宗不謀而合:我們就這個念法|淨空老法師


◈佛說之十念,不雜結使
◇《彌勒發問經》中佛說之十念,不雜結使:是乃菩薩念;而非凡夫念
◇這個十念是清淨、平等、不夾雜見思煩惱的十念
◇證得阿羅漢果:剛剛把結使放下,還有習氣,習氣放下沒那麼容易
◇習氣放下了,稱他辟支佛、緣覺:他要修菩薩法,塵沙煩惱
◈菩薩要在這下功夫:修清淨平等覺
◇見思煩惱斷了,得清淨心;不再分別就平等,三賢菩薩修的
◇平等就歸一:一裡頭平等;二就不平等
◇我們學佛能不能得到佛教導我們無比殊勝的利益,從哪裡看?就從清淨平等覺裡面看
◈了別是般若;分別是貪瞋痴慢疑
◇眼睛一見: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喜歡不喜歡是見思煩惱
◇大乘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動念;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完全用真心,這是自性見
◇清清楚楚、明明瞭瞭,叫了別
◇了別是般若智慧;分別是貪瞋痴慢疑

  《彌勒發問經》裡面所說的十念,這個十念是清淨的十念、是平等的十念、是不夾雜見思煩惱的十念。我們就知道,不雜結使,阿羅漢以上,證得阿羅漢果是剛剛把結使放下。我們一定會聯想到,煩惱還有習氣習氣放不下,沒有那麼容易習氣要是放下了,他就不叫阿羅漢,佛經上稱他為辟支佛、緣覺。緣覺比阿羅漢高一等,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習氣沒斷;辟支佛見思煩惱斷了,習氣也斷了。他要修什麼?他要修菩薩法,菩薩法是從阿羅漢向上提升的,塵沙煩惱。塵沙是形容它多,煩惱太多太多了,叫塵沙煩惱。這裡頭,善惡統統包括在裡頭,起心動念都是煩惱。所以菩薩要在這下功夫,修什麼?修平等心。我們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是見思煩惱斷了,得清淨心;平等是不分別,分別就不平等,分別沒有了。染污是見思,見思斷了,清淨心現前;分別斷了,不再分別,不再分別就平等,菩薩修的,三賢菩薩。平等就歸一,一裡頭平等,二就不平等,這些概念非常重要。我們學佛能不能得到佛教導我們無比殊勝的利益,從哪裡看?就從清淨平等覺裡面看,你的心清不清淨、有沒有染污。什麼是染污?眼見色起分別,這個我喜歡,那個我不喜歡,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喜歡不喜歡是見思煩惱。你看看,眼睛一見,見的時候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起心動念接著就分別,塵沙煩惱;又起愛欲了,或者是愛憎,喜歡的,不喜歡的討厭它,煩惱全起來了。大乘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起心動念,這完全用真心。這是自性見清清楚楚、明明瞭瞭,叫了別,它不是分別,了別,了別是般若智慧。分別是貪瞋痴慢疑,是落在這個裡頭,喜歡的,你貪愛它;不喜歡的,你瞋恨它,他起這種念頭。

◈首先要看破
◇事實真相完全明瞭、不迷惑,叫看破
◇事實真相是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一切相包括實相在內
◈實相了不可得;能現一切相
◇實相是真相,不生不滅,淨宗稱常寂光:它沒有相,了不可得;它能現一切相
◇心現識變:它現的一切相叫實相;通過分別現的相叫幻相
◈起心動念是無明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境界是心現識變:唯心所現是真相;真相通過阿賴耶變了
◇阿賴耶是能變;六塵境界是所變:就是阿賴耶的見分、相分
◇起心動念是阿賴耶;不起心動念就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識成智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起心動念,完了,迷了,無明起來了
◇起心動念是無明:明白沒有了,就迷了
◇不迷是明,明瞭

  所以佛教導我們首先要看破。看破是什麼意思?對於事實真相完全明瞭,不迷惑,這叫看破。事實真相是什麼?事實真相是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事實真相。《般若經》上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個一切相包括實相在內實相是真相,不生不滅,淨宗稱它作常寂光。它有沒有相?它沒有相,了不可得。它能現一切相心現識變。它現的一切相叫實相,通過分別現的相叫假相、幻相。《華嚴經》上告訴我們,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境界是心現識變。唯心所現是真相,真相通過阿賴耶變了阿賴耶是能變,六塵境界是所變就是阿賴耶的相分、見分。阿賴耶迷了,為什麼叫阿賴耶?起心動念是阿賴耶。不起心、不動念就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識成智。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起心動念,完了,迷了,無明起來了起心動念是無明。無明是什麼?就這個字的意思就明白了,無是沒有,明是明白,明白沒有了就迷了,就這個意思,用一個字說「迷」了。不迷呢?不迷是明,明瞭

(中略)

◈真信真願表現:徹底放下、一塵不染
◇真信真願,從什麼地方表現?徹底放下、一塵不染
◇心裡就一句彌陀,嚮往就一個極樂;除這個什麼念頭都沒有了:這樣念佛,功德難思

  生老病死苦在極樂世界沒有,名詞都聽不到。所以我們要用真心念佛真信真願。從什麼地方表現?從放下,徹底放下,一塵不染心裡就一句阿彌陀佛,嚮往的就一個極樂世界,除這個什麼都不想,什麼念頭都沒有了。這樣念佛,功德難思

◈以脫盡三毒、成就三明之心,持佛名號
◇以脫盡婬怒癡之三毒,具成就三明之智德,以如是之心,而持佛名號。如是念佛,功德難思
◇以此為因,則臨終正念現前,定得往生
◈菩薩之十念:我們能學
◇此乃菩薩之十念:我們能不能學?能學
◇學賢公就是菩薩的十念:他十念當中一切妄念都沒有;在日常生活當中都放下了
◈放下,萬緣放下;提起,一句佛號
◇放下是無住;放下之後最可貴的還能提起,提起是生心
◇放下,萬緣放下;提起,一句佛號
◇提起佛號時是放下;放下佛號時是提起:提起跟放下是同時,這就是無住生心、生心無住
◇生心就是無住,無住就是生心:跟禪宗不謀而合,不可思議
◇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就這個念法

  「以此為因,則臨終正念現前,定得往生」,這個定字用得好,肯定,毫無懷疑。「但此乃菩薩之十念」,我們能不能學?能學,學海賢就是菩薩的十念。他十念當中一切妄念都沒有,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在日常生活當中都放下了放下是《金剛經》上講的無住,放下之後最可貴的還能提起提起是《金剛經》上講的生心。用在我們功夫上是什麼?放下,萬緣放下,佛法也放下;提起呢?一句佛號提起佛號的時候是放下,放下佛號的時候是提起,提起跟放下是同時,這就是無住生心,生心無住。生心是提起,生心就是無住,無住就是生心,跟禪宗不謀而合,不可思議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怎麼念法?就這個念法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三O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30




如前引《彌勒發問經》中佛說之十念,不雜結使,是乃菩薩念,而非凡夫念。
本經所云「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即以脫盡婬怒癡之三毒,具成就三明之智德,
以如是之心,而持佛名號。如是念佛,功德難思。
以此為因,則臨終正念現前,定得往生。

◎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2024年7月18日 星期四

真心、妄心不搞清楚,怎麼個修法?|覺悟時,好像有始有本;真正覺,始本是一不是二:覺跟不覺的念頭全沒有了|大海才是真正的自己|水泡是臨時的,錯認了|染淨是混合在一起的:盡量往清淨心這邊靠攏|淨空老法師

 


真心、妄心不搞清楚,怎麼個修法?|覺悟時,好像有始有本;真正覺,始本是一不是二:覺跟不覺的念頭全沒有了|大海才是真正的自己|水泡是臨時的,錯認了|染淨是混合在一起的:盡量往清淨心這邊靠攏|淨空老法師


◈始覺、究竟覺:統統是本覺
◇既是修因感果之土,而亦有始;寧容得言,非因非果,凝然常耶?
◇修因感果,是始覺智;無為凝然,則本覺理:始覺究竟,無非本覺
◇始覺跟究竟覺,統統是本覺
◇建立常然,本性常、不斷常、相續常:相上有這三樁事情;性上沒有

  「望西設問曰」,這是假設的問題,是教學一種方式。「既是修因感果之土」,我們在經上看到的,阿彌陀佛在無量劫前面,他是個國王,出家了,初出家的時候叫法藏比丘,以後開悟了稱他作法藏菩薩,這有始,有始應該就有終。所以「寧容得言」,怎麼能,容也是容許的意思,怎麼能可以說「非因非果,凝然常耶」,有因有果,這是一個問題。「復自答曰」,然後望西師自問自答。「修因感果,是始覺智」,修因感果。「無為凝然,則本覺理始覺究竟,無非本覺」,始覺跟究竟覺統統是本覺。所以從體上講能講得通。這還是前面所說的這三種常,建立常然,這三種:本性常、不斷常、相續常,說這三樁事情。相上有,有這三樁事情,性上沒有,體上沒有。

(中略)

◈回歸自性的清淨:本自清淨
◇我們現在嚴重的染污:妄想、分別、執著
◇不清淨是習性;你把它放下,本性就現前
◇本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它是自性常
◇真心人人都有;妄心是依真心起的:真心上有迷惑就變成妄心
◈迷是局部迷;不是全迷
◇這個迷是局部迷;不是全迷
◇要是全迷,諸佛菩薩就會受到干擾
◇我迷,對我有干擾;你不迷,對你沒有干擾

  回歸自性的清淨,「本自清淨」,沒有染污。我們現在看自己嚴重的染污,染污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染污,不清淨。什麼?這習性,不是本性。習性不是真的,你要認清楚,你把它放下,本性就現前本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它不生不滅,所以它是自性常。這是真的,真心人人都有。我們的妄心是依真心起來的,沒有真心,哪來的妄心?妄心怎麼來的?真心上有迷惑就變成妄心但是這個迷不是全迷,真的是局部迷,不是全迷要是全迷的話,諸佛菩薩就會受到干擾。不是全迷,我迷,對我有干擾;你不迷,對你沒有干擾。它是一樁事情,也可以作兩樁事情來看。

(中略)

◈真心妄心不搞清楚,怎麼個修法?
◇真心、妄心不把它搞清楚,怎麼個修法?
◇念經、講學、教學還是妄心:原地踏步,還是搞輪迴,沒辦法出離
◇真妄首先搞清楚;然後就懂得真正修行綱領是什麼
◈修學綱領:看破、放下
◇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看破、放下,互相幫助:愈看得透,愈放得多
◇學經教,不能放下、不能變成生活:那是世間學問,對你修行功夫一絲毫幫助都沒有
◈總的指導原則:淨業三福
◇學了要管用,總的指導原則就是淨業三福: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過去、現在、未來,所有聲聞、緣覺、菩薩修行,都不離這個最高指導原則

  所以真心、妄心你要不把它搞清楚,怎麼個修法?生活用妄心,工作用妄心,待人接物統統都用妄心,結果你念經、講學、教學還是妄心,原地踏步沒動,還是搞六道輪迴,沒有辦法出離。所以真妄首先搞清楚然後我們就懂得真正修行綱領是什麼。章嘉大師告訴我的,修學綱領就是四個字「看破放下」,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又倒過頭來幫助你看破,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互相幫助,愈看得透愈放得多學經教不能放下,不能把所學的變成生活、變成工作、變成處事待人接物,那是世間學問,對你修行的功夫一絲毫的幫助都沒有學了要管用。大乘教裡頭總的指導原則,就是《觀經》裡面講的淨業三福。佛說得很清楚,這個三條「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過去、現在、未來,所有這些聲聞、緣覺、菩薩修行,都不離這個綱領,最高指導原則

◇淨宗行門五科就是戒律,我們必須遵守的
◇三福不但淨土宗;任何宗派都要學

  所以,我們淨宗學會成立,我是選了五科,這五科就是戒律,我們必須遵守的。第一個就是三福。三福不但淨土宗,任何宗派都要學

(中略)

◈大海才是真正的自己
◇思惟大公無私,起心動念都是想到整個人類、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的幸福
◇心量就大了,我沒有了
◇對立沒有了: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一體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大海比作自性;水泡比作個人
◇水泡無量無邊,沒有離開大海,起泡時好像有自己;泡一裂掉了回歸大海:大海才是真正的自己
◇水泡是臨時的,錯認了,那叫妄心

  人與人相處,我們沒有我見,好!你的思惟大公無私,起心動念都是想到整個人類的幸福,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的幸福,只想這個,好!心量就大了,我沒有了。邊見,邊見是對立,對立沒有了,為什麼?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一體。《壇經》上所說的,末後「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那個自性是我的自性,是我們自己自性。自性是共同的,只有一個自性,像大海水一樣,佛經的比喻,把大海比作自性,把水泡(海裡頭起的水泡)比作個人水泡無量無邊,無量無邊沒有離開大海,起泡的時候好像有自己;那個泡一裂掉了,回歸大海,大海才是自己,真正的自己水泡是臨時,是自己所變的,錯認了,那叫妄心。這個比喻得好,我們能體會到,會有一個概念。

(中略)

◈放下,初步學就是戒律
◇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
◇放下,初步學就是戒律:戒律幫助我們放下
◇把它養成習慣,跟自性一樣,自自然然不會犯錯

  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放下,初步學的時候就是戒律,戒律就幫助我們放下把它養成習慣,跟自性一樣,自自然然不會犯錯,這就好。

(中略)

◈始覺究竟,無非本覺
◇修因感果,是始覺智;無為凝然,則本覺理:始覺究竟,無非本覺
◇至善是本覺:始覺合本覺,始覺就是本覺
◇本覺迷了;現在回頭又覺悟了,還是本覺,無非本覺
◇始本是一
◇若得始覺,還同本覺
◇始覺那個覺就是本覺:本覺沒有生滅,本覺就是自性
◇雖似有始;至所證時,始本不二,本有常住
◇在始覺,他還是不覺;到所證,真正覺悟才知道:始覺跟本覺是一不是二,本有常住
◇始覺就是本覺,本覺就是能覺

  我們再看望西師自己答的,答得好。始覺智,無為凝然,則本覺理,始覺究竟。這一句就是本覺,始覺就是本覺,我們中國人講的本善。《大學》裡面講的至善、明德、親民、止於至善,至善是本覺。始覺合本覺,始覺就是本覺本覺迷了,現在回頭又覺悟了,還是本覺。無非本覺,後面這句話說得好,始本是一,不要在這裡去分別,不要執著就好。下面他舉《釋大衍論》一句話來給我們做證明,「若得始覺,還同本覺」。始覺那個覺就是本覺,本覺沒有生滅,本覺就是大乘經上講的自性,我們中國老祖宗講的本性,是一樁事情,哲學裡面所講的萬有的本體,也是講的它。「談能證曰」,談到能證時候說:「雖似有始,至所證時,始本不二,本有常住」。始覺,始,在始這個字裡頭,他還是不覺,到所證的時候真正覺悟,真正覺悟才知道,始覺跟本覺是一不是二,本有常住始覺就是本覺,本覺就是能覺

◇在有說有證之日,雖似有始
◇當到家時(即至有所證時),言語道斷,一切不二,本有常住
◇我們現在在迷、在修學;念經念上幾千遍,覺悟了
◇覺悟時,好像有始有本;真正覺,始本是一不是二:覺跟不覺的念頭全沒有了
◈念頭生煩惱;覺心生智慧
◇不起心不動念,這是自性本定;自性起作用,智慧
◇不覺,迷,是妄心,就是念頭
◇念頭起作用生煩惱;覺心起作用生智慧

  望西末後這幾句話要著眼。談,談就是說,至就是到。「在有說有證之日,雖似有始」,好像是有始,開始了。「當到家時」,到家就是你證得的時候,「言語道斷,一切不二,本有常住。以上皆引申望西之說」。念老這幾句話說得好,把它說白了。我們現在在迷,我們在修學,特別是念經,念上幾百遍、念上幾千遍,覺悟了,這個覺悟的時候好像是有始有本,真正覺的時候,始本是一不是二。這個時候怎麼樣?念頭沒有了,覺跟不覺的念頭全沒有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起心不動念,這是自性本定,自性起作用,智慧不覺,迷,是妄心,就是念頭念頭起作用生煩惱;覺心起作用生智慧,不生煩惱,這是它的差別。

(中略)

◈盡量往清淨心這邊靠攏
◇如來藏心:自性就在這裡頭
◇妄心裡所藏的是無明:無明就是愚痴,什麼也不知道
◇妄心跟真心咱們搞清楚
◇妄心裡充滿了煩惱;煩惱的反面是德行
◇初學的人,染淨是混合在一起的:盡量往清淨心這邊靠攏;慢慢的遠離迷惑顛倒
◇用什麼方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有這個功能
◇我們今天選擇念佛法門:很容易修,成就特別高
◈還是要把大概狀況搞清楚,才會相信
◇先決條件:還是要把大概狀況搞清楚,你才會相信
◇不相信就沒法子了:淨土法門易行難信

  如來藏心,真心的別名,什麼意思?如來是法身,是自性,自性就在這裡頭,那個心就是真心,不是阿賴耶藏在裡頭。那妄心裡面是什麼?妄心裡面所藏的是無明,無明就是愚痴,什麼也不知道,是這麼個性質。妄心跟真心咱們搞清楚妄心裡面充滿了煩惱,煩惱的反面是德行初學的人,染淨是混合在一起的,盡量往清淨心這邊靠攏慢慢的遠離迷惑顛倒,這就對了。具體用什麼方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有這個功能,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今天選擇的,用念佛的法門,這個方法很容易修,成就特別高,我們能夠把它做到。但是先決的條件,還是要把大概狀況搞清楚,你才會相信,你要不相信就沒法子了。這個法門易行難信,是真的,不是假的。

(中略)

◈一切法從心想生
◇心想從業相生出來的
◇業就是波動現象:造業,極其微細的念頭,從無明、完全無知波動裡頭生的現象
◇極樂世界是由智慧產生的現象;這個世界是從無知、痴這個念頭波動現象產生的
◇念頭產生物質
◇念頭從哪來?一念不覺,把自性變成阿賴耶,真心變成妄心
◈一念不覺假的:所以要修定
◇一念不覺是假的,沒有原因:有原因就是有真的,有因就有果;它沒有
◇想它,它就存在;不想它,它就不存在
◇所以功夫就是要修定:定到極處,一念不生,恍然大悟
◇這種恍然大悟人人都有分;不是佛獨有的
◇把妄念放下;真相就現前
◈回歸自性,一切具足
◇佛教的教學沒有別的:幫助我們回歸自性、回歸常寂光
◇回歸自性,我們有無量智慧、神通、道力、相好,一切具足
◇絕不是在外頭;外面什麼都沒有: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一切法從心想生,那心想從哪來的?心想也不是真的,佛在經上有,從業相生出來的。業是什麼?業就是波動現象。我們講造業,極其微細的念頭是從無明,是從完全無知,無知波動裡頭生的現象。換句話說,極樂世界是由智慧產生的現象,它不是無知我們這個世界它是無知,貪瞋痴,就是痴,從痴這個念頭波動現象產生的,產生的念頭,念頭產生的物質現象。那個念頭從哪來?那個念頭,佛經上講一念不覺,把自性變成阿賴耶,就是真心變成妄心,一念不覺。一念不覺是假的,不是真的。沒有原因,如果有原因就是有真的,有因就有果,它沒有。只要你不要去理會它,你不要去想它,想它,它就存在,你不想它,它就不存在所以,功夫就是要修定,定到極處了,一念不生,恍然大悟這種恍然大悟是人人都有分,不是說佛獨有的,不是,每個人都有分。只要你把妄念放下,真相就現前佛教的教學沒有別的,幫助我們回歸自性,幫助我們回歸常寂光回歸到自性,我們有無量智慧、無量神通、無量道力、無量相好,一切具足絕不是在外頭,外面什麼都沒有,所以佛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二三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23




望西設問曰:「
既是修因感果之土,而亦有始,
寧容得言,非因非果,凝然常耶?」

復自答曰:「
修因感果,是始覺智。
無為凝然,則本覺理,
始覺究竟,無非本覺。

如《釋大衍論》云:『若得始覺,還同本覺。』
談能證曰(談到能證之時曰):
雖似有始,
至所證時,始本不二,本有常住。」

望西末後數語,宜著眼。

談者,說也。
至者,到也。

在有說有證之日,雖似有始。
當到家時(即至有所證時),言語道斷,一切不二,本有常住。

以上皆引申望西之說。

◎ 積功累德第八



2024年7月17日 星期三

必須把老祖宗的東西找回來|老祖宗的東西不是他的思想;他所代表的是自性的性德|人人都是佛、都是聖人:只要你用真實心就是的|現在把真實心全丟掉了,什麼叫真實心都不知道,這個問題嚴重|淨空老法師

 


必須把老祖宗的東西找回來|老祖宗的東西不是他的思想;他所代表的是自性的性德|人人都是佛、都是聖人:只要你用真實心就是的|現在把真實心全丟掉了,什麼叫真實心都不知道,這個問題嚴重|淨空老法師


◈必須把老祖宗的東西找回來
◇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丟掉一百多年
◇現在怎樣恢復安定和諧?必須把老祖宗的東西找回來
◇老祖宗的東西不是他的思想;他所代表的是自性的性德
◈只要你用真實心就是的
◇人人都是佛、都是聖人:只要你用真實心就是的
◇現在把真實心全丟掉了,什麼叫真實心都不知道:這個問題嚴重

  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丟掉一百多年。滿清亡國之後,中國社會動亂,軍閥割據,各霸一方,民國十六年才勉強統一,但是接著中日戰爭,一直到解放戰爭才結束。解放之後,把傳統文化也疏忽了,把教育疏忽了。這是我們今天處在這個困難的局面,所造成的原因不能不知道。現在怎樣恢復安定和諧必須把老祖宗的東西找回來。為什麼?老祖宗的東西不是他的思想,你要認為是他的思想,錯了,他所代表的是自性的性德,人人都是佛,人人都是聖人。他是聖人,你也是聖人,他是佛,你也是佛,只要你用真實心就是的。那現在怎麼樣?現在把真實心全丟掉了,什麼叫真實心都不知道,不認識了,這個問題嚴重

◇今天無論修什麼,也帶著懷疑、名聞利養
◇沒有把名利丟開,他心就不真,他不知道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
◈聖教的基礎建立在一體上
◇聖教的基礎建立就是建立在一體上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全宇宙是你的心現出來的。誰的心?自己的心

  到今天,無論修什麼,確實像善導大師講的,起心動念縱然是善念,善念也帶著懷疑,也帶著名聞利養。他為什麼做?為名、為利,沒有把名利丟開,他心就不真,他心是假的,還有自私自利,他不知道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聖教的基礎建立就是建立在一體上,能大師講得好,言簡意賅,「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說得多明白!全宇宙從哪來的?是你的心現出來的。誰的心?自己的心

◈真正有道德修行的人,磁場不一樣
◇孔夫子要處在今天這個社會,他還是快樂無比:心不一樣
◇有個顯著的事相:真正有道德、修行的人,無論是佛、儒、道,他居住的環境,磁場不一樣,感受不相同
◇過去在湯池做實驗,很多人告訴我,進入地區就不一樣
◇早年親近章嘉大師,進入他的門,覺得很舒適、安靜、歡喜

  孔夫子要處在今天這個社會,他還是快樂無比,為什麼?他心不一樣。所以有個顯著的事相,真正有道德、有德行的人、有修行的人,無論是佛、是儒、是道,他居住的環境,磁場不一樣,到那個地方感受不相同,這是大環境。小環境更不一樣,小環境是什麼?他居住的地方,他住的那個村莊,他住的那個小鎮,你一進去就不相同。我們過去在湯池做實驗,是短期的,就有很多人告訴我,進入地區就不一樣,感受就不相同。這是我相信的,為什麼?我在早年親近章嘉大師,大師給我約的,因為我只有星期天能出來,其他的要上班,有工作,沒有時間,星期天,每個星期天我到他那裡去。進入他的門,磁場就不一樣,覺得很舒適,很安靜,歡喜

(中略)

◈學佛裡面雜著財色名利:雜毒之善
◇現在學佛,裡面總是雜著財色名利:夾雜這個,就是「雜毒之善」
◇他不是真善;他是有目的、有企圖的
◇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

  所以現在學佛,裡面總是雜著名利,還有財色,財色名利,夾雜這個。這就是善導大師講的「雜毒之善」,他不是真善,他是有目的的,他是有企圖的。這個事情就麻煩了。所以「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

(中略)

◇今天我們也不求智慧、也不求福報;只求往生
◇求往生,那個條件要抓住:真信、真願、老實念佛,你就取到了
◇千萬別給自己找麻煩:要在這個裡面求名聞利養,那就壞了
◇生前這種心態學佛;死後無間地獄,太可怕了!

  我們今天,我們也不求智慧,我們也不求福報,我們只求往生。只求往生,那個條件要抓住,真信、真願、老實念佛,你就取到了千萬別給自己找麻煩,要在這個裡面求名聞利養,那就壞了!有沒有這種人?有。生前這種心態學佛,死後無間地獄,太可怕了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O一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01




《四帖疏》曰:「
者真。
者實。
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
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貪瞋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指惡性牢固),事同蛇蝎。
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

◎ 十方佛讚第二十三



2024年7月16日 星期二

說法的人要用真心:至少沒有名聞利養,遠離七情五欲|雖然隨緣,恆順眾生;但是心裡頭不落印象|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全部都落實在生活當中;心沒染,沒放在心上|心永遠是清淨平等覺|淨空老法師

 


說法的人要用真心:至少沒有名聞利養,遠離七情五欲|雖然隨緣,恆順眾生;但是心裡頭不落印象|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全部都落實在生活當中;心沒染,沒放在心上|心永遠是清淨平等覺|淨空老法師


  「又鐘身鑄有真言、種子字、大乘經偈」

(中略)

  「鳴鐘一聲,即如轉誦鐘身所具一切顯密經法」。

(中略)

◈說法人,一一聲中皆寓無量妙義
◇鐘身鑄有真言、種子字、大乘經偈。鳴鐘一聲,即如轉誦鐘身所具一切顯密經法
◇以喻說法人,一一聲中,皆寓無量妙義也
◈心永遠是清淨平等覺
◇說法的人要用真心:至少沒有名聞利養,遠離七情五欲
◇雖然隨緣,恆順眾生;但是心裡頭不落印象
◇凡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全放在心上
◇真正修行人真有功夫,他不放在心上,心地清淨
◇賢公給我們表法:一年到頭,心上只有阿彌陀佛
◇跟大眾接觸,滿面春風,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心上一塵不染:這叫真功夫、真修行人
◇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全落實生活當中;心沒染,沒放在心上
◇心保持清淨、平等、覺
◇放在心上就染污,就不平等,就迷了
◇心永遠是清淨平等覺:一切時一切處都保持著
◇心裡只有一尊阿彌陀佛;其他的什麼都沒有

  用這個來比喻說法的人,「一一聲中,皆寓無量妙義」。鐘敲一下,無量妙義,說法人亦如是。所以說法的人要用真心,至少沒有名聞利養,遠離七情五欲。七情五欲離了,當然還有習氣,雖然隨緣,所謂恆順眾生,但是心裡頭不落印象,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也就是說不放在心上。六道凡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全放在心上,所以他的心是染污的。真正修行人他修什麼?這修行人真有功夫,他不放在心上,他心地清淨海賢老和尚給我們表這個法,一天到晚,一年到頭,他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他跟大眾接觸,一團歡喜,滿面春風,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心上一塵不染,這叫真功夫,這真修行人。佛所教我們的,我們以我們淨宗來說,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全部都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心怎麼樣?沒染,沒放在心上,這就對了。心保持這經上所說的清淨、平等、覺放在心上就迷了,就染污了,就不平等,就迷了;不放在心上,心永遠是清淨平等覺。一切時一切處都保持著,心裡只有一尊阿彌陀佛,其他的什麼都沒有

◇這樣修行的說法人,他一一聲中有無量妙義
◇你聽黃念公《報恩談》,愈聽愈有味道,捨不得放下,它有這麼大的攝受力量:讓你聽到法喜充滿、斷疑生信、一心專念阿彌陀佛

  說法人,這樣修行的說法人,他一一聲中有無量妙義,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們可以從黃念老的《報恩談》裡面完全體現。你聽《報恩談》,愈聽愈有味道,捨不得放下,它有這麼大的攝受力量。讓你聽到法喜充滿,讓你聽到斷疑生信,讓你聽到會跟他一樣,一心專念阿彌陀佛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九七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97




語如鐘聲」者,
謂說法人,聲如洪鐘,中正宏廣,持續遠聞。
震醒長夜,警覺昏迷,引生善心,停息諸苦。
音聲功德,並如也。


身鑄有真言、種子字、大乘經偈。鳴鐘一聲,即如轉誦鐘身所具一切顯密經法。

以喻說法人,一一聲中,皆寓無量妙義也。

◎發大誓願第六



2024年7月15日 星期一

淨宗三寶:《無量壽經科註》、《淨修捷要報恩談》、《來佛三聖永思集》 | 淨宗三寶具足:你不能成就不能怪人;要怪自己業障習氣太重|淨空老法師

 


淨宗三寶:《無量壽經科註》、《淨修捷要報恩談》、《來佛三聖永思集》 | 淨宗三寶具足:你不能成就不能怪人;要怪自己業障習氣太重|淨空老法師


◈淨宗三寶
◇修淨土宗,學一部經,其他的都不學:我一定介紹《報恩談》給你
◇這一部保證你往生極樂世界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顯教密教、宗門教下,統統包括在其中,沒有漏掉一法
◇淨宗三寶:《無量壽經科註》、《淨修捷要報恩談》、《來佛三聖永思集》
◇淨宗三寶具足:你不能成就不能怪人;要怪自己業障習氣太重
◇說得這麼清楚明白,你還半信半疑,妄想雜念還那麼多
◇這一生去不了,必定要搞六道:六道再打一圈,不知道何年何月

  我們修淨土宗,我們學一部經,其他的都不學,你要問我介紹一部給你,我一定會介紹《報恩談》給你這一部保證你往生極樂世界。這個裡頭他所講到的範圍,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顯教密教、宗門教下,統統包括在其中,沒有漏掉一法,太稀有了、太難得了。我叫它做我們淨宗三寶,第一個,《無量壽經》念老的註解;第二個,《淨修捷要報恩談》;第三個,海賢老和尚的《永思集》。我們現前淨宗三寶,三寶具足,你要不能成就,那你不能怪人,你要怪自己業障習氣太重。為什麼?說得這麼清楚明白,你還聽不懂,你還半信半疑,你自己妄想雜念還那麼多這一生去不了,必定要搞六道,六道再打一圈,不知道何年何月,不是開玩笑的。

◇再得人身要很多劫,你才再有機會遇到人身
◇這一生,這三樣東西都在我們面前,我們怎能疏忽、不認真?
◇認真的人太少了,佛菩薩都流眼淚
◈能夠專注十幾個小時,沒有一個不成就
◇眾生難度:心浮氣躁到極處,甚至幾分鐘都沒辦法安靜。叫他專注,十五分鐘之後就專注不了了,這怎麼能學道?
◇能夠專注幾個、十幾個小時的人,沒有一個不成就
◇榜樣都在我們眼前:看到了、聽到了,要有真誠恭敬心向他們學習

  墮入六道再得人身,時間上講要很多劫,你才再有機會遇到人身這一生,這三樣東西都在我們面前,我們怎麼能夠疏忽,怎麼能不認真?畢竟認真的人太少了,佛菩薩都流眼淚,真的是所謂眾生難度,他不能接受。他真正是心浮氣躁,浮躁到極處,甚至於幾分鐘他都沒有辦法安靜。叫他專注,專注的時間一般大概是十五分鐘,十五分鐘之後就專注不了了,這怎麼能學道能夠專注幾個小時、十幾個小時的人,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榜樣都在我們眼前,所貴的,你要能看到,有這個緣分,看到了、聽到了,要有真誠恭敬心向他們學習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九七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97



不要以為學佛一定會生極樂世界,不會墮地獄|我們有沒有障礙別人學佛?讓別人生起疑惑、退轉信心?|我們沒有認真依教奉行,「你看學佛,假的,不是真的」,這個罪名就是地獄|淨空老法師

 


不要以為學佛一定會生極樂世界,不會墮地獄|我們有沒有障礙別人學佛?讓別人生起疑惑、退轉信心?|我們沒有認真依教奉行,「你看學佛,假的,不是真的」,這個罪名就是地獄|淨空老法師


◈賢公流淚;佛菩薩嘆息
◇賢公用了一生的精力,九十二年為我們表法:幾個人相信?
◇賢公流淚;佛菩薩嘆息
◇到來佛寺的人多了:都是來觀光旅遊;不是來求法的
◇佛弟子已經把佛法丟掉了,真正在搞鬥諍堅固

  「震醒長夜,警覺昏迷」,這是第一個作用。前幾天,我收到一份報告,來佛寺寄來的,還有一個錄影機,是那一邊有附體的,把附體的所說的錄下來,一共有三十多分鐘。告訴我們,海賢老和尚用了一生的精力,九十二年為我們表法,幾個人相信?所以老和尚流淚,佛菩薩嘆息到來佛寺去的人多了,比以前多了,都是來觀光旅遊的,不是來求法的。這個半個小時,三十七分鐘,完全告訴我們現前社會佛門的狀況,佛弟子已經把佛法丟掉了,真正在搞鬥諍堅固

(中略)

◈淨宗三寶
◇修淨土宗,學一部經,其他的都不學:我一定介紹《報恩談》給你
◇這一部保證你往生極樂世界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顯教密教、宗門教下,統統包括在其中,沒有漏掉一法
◇淨宗三寶:《無量壽經科註》、《淨修捷要報恩談》、《來佛三聖永思集》
◇淨宗三寶具足:你不能成就不能怪人;要怪自己業障習氣太重
◇說得這麼清楚明白,你還半信半疑,妄想雜念還那麼多
◇這一生去不了,必定要搞六道:六道再打一圈,不知道何年何月

  我們修淨土宗,我們學一部經,其他的都不學,你要問我介紹一部給你,我一定會介紹《報恩談》給你這一部保證你往生極樂世界。這個裡頭他所講到的範圍,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顯教密教、宗門教下,統統包括在其中,沒有漏掉一法,太稀有了、太難得了。我叫它做我們淨宗三寶,第一個,《無量壽經》念老的註解;第二個,《淨修捷要報恩談》;第三個,海賢老和尚的《永思集》。我們現前淨宗三寶,三寶具足,你要不能成就,那你不能怪人,你要怪自己業障習氣太重。為什麼?說得這麼清楚明白,你還聽不懂,你還半信半疑,你自己妄想雜念還那麼多這一生去不了,必定要搞六道,六道再打一圈,不知道何年何月,不是開玩笑的。

◇再得人身要很多劫,你才再有機會遇到人身
◇這一生,這三樣東西都在我們面前,我們怎能疏忽、不認真?
◇認真的人太少了,佛菩薩都流眼淚
◈能專注幾個小時,沒有一個不成就
◇眾生難度:心浮氣躁到極處,甚至幾分鐘都沒辦法安靜。叫他專注,十五分鐘之後就專注不了了,這怎麼能學道?
◇能夠專注幾個、十幾個小時的人,沒有一個不成就
◇榜樣都在我們眼前:看到了、聽到了,要有真誠恭敬心向他們學習

  墮入六道再得人身,時間上講要很多劫,你才再有機會遇到人身這一生,這三樣東西都在我們面前,我們怎麼能夠疏忽,怎麼能不認真?畢竟認真的人太少了,佛菩薩都流眼淚,真的是所謂眾生難度,他不能接受。他真正是心浮氣躁,浮躁到極處,甚至於幾分鐘他都沒有辦法安靜。叫他專注,專注的時間一般大概是十五分鐘,十五分鐘之後就專注不了了,這怎麼能學道能夠專注幾個小時、十幾個小時的人,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榜樣都在我們眼前,所貴的,你要能看到,有這個緣分,看到了、聽到了,要有真誠恭敬心向他們學習

◈功夫不得力:不知道死生大事
◇為什麼信願持名功夫不得力?不知道死生大事
◇印光大師關房,佛像後面老法師寫的一個「死」大字
◇我就要死了,還有什麼留戀的?真正是萬緣放下,一心稱念阿彌陀佛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發菩提心:真相信有淨土、有彌陀,真正發願求生淨土
◇真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一心稱念就能往生
◇不必功夫成片,不需一心不亂;只要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佛就來接引你

  上一回,我記得上一次,自了法師有一份報告,寫得好,我們也學習過了。裡面最主要的,提醒我們一句話,我們為什麼信願持名功夫不得力?不知道死生大事,對這樁事情不知不覺。如果能知道這個事實,你還敢放逸嗎?印光大師一生把死貼在額頭上,你看他的關房,不大,我去參觀過,桌子上只供一尊佛像,阿彌陀佛,一對蠟台,一個小木魚、引磬,一個香爐,一杯供水,其他的沒有了。佛像後面,老法師自己寫的一個「死」,大字,讓自己時時刻刻看到了,我就要死了,這時候怎麼辦?還有什麼留戀的?真正是萬緣放下,一心稱念阿彌陀佛,《無量壽經》講的這句話完全兌現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是什麼?真相信有淨土、有阿彌陀佛,真正發願求生淨土真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蕅益大師說的,一心稱念就能往生,蕅益大師說得好。不必功夫成片,不需一心不亂,經上講得很清楚、很白,只要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佛就來接引你

◇功夫不得力,是放不下:雜念、妄想、欲望太多,煩惱習氣太重
◇不要說祖師來我們回不了頭;釋迦、彌陀來,恐怕我們還是回不了頭
◇如果能回頭,他就真來了:他沒有架子,我們真心哀求,他就跟我們見面
◇一切都要放下
◇我沒有方法幫助別人往生;我自己要往生淨土:這一生這個機會、緣分一定要牢牢的抓住

  我們今天功夫不得力,是放不下,雜念太多,妄想太多,欲望太多,煩惱習氣太重不要說祖師來我們回不了頭,釋迦、彌陀自己來,恐怕我們還是回不了頭。為什麼?如果能回頭,他就真來了,他沒有架子,我們真心哀求,他就跟我們見面,現身給我們看。所以,一切都要放下,至少,我沒有方法幫助別人往生,我自己要往生淨土,這一生這個機會、緣分一定要牢牢的抓住

◈就在學佛當中就造地獄業
◇震醒長夜,警覺昏迷
◇我們總是在昏迷當中,警覺不了
◇一旦壽命到了,有沒有想到,馬上就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到哪一道去?地獄道的成分最多
◇我們遇到這樣好的法,沒有認真修行,這個罪就很重
◇不能依教奉行,不能在這一生解脫往生成佛,還搞六道:那我們造作地獄的業肯定有
◇就在學佛當中就造地獄業,自己不知道
◇我們有沒有障礙別人學佛?讓別人生起疑惑、退轉信心?
◇我們沒有認真依教奉行,「你看學佛,假的,不是真的」,這個罪名就是地獄
◇不要以為學佛一定會生極樂世界,不會墮地獄
◇慈雲灌頂法師念佛人一百種果報,第一個就是地獄

  所以這是你看,震醒長夜,警覺昏迷我們總是在昏迷當中,警覺不了一旦壽命到了,你有沒有想到,馬上就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到哪一道去?在我想像當中,地獄道的成分最多。為什麼?我們遇到這樣好的法,沒有認真修行,這個罪就很重。沒有遇到不要緊,他沒有緣分。我們遇到了,遇到了不能依教奉行,不能在這一生解脫,往生成佛,還搞六道,那我們可以想想,我們造作地獄的業肯定有就在學佛當中就造地獄業,自己不知道我們有沒有障礙別人學佛?有沒有讓別人在佛法裡面生起疑惑,退轉信心?如果有的話,這就是地獄因。我們沒有認真依教奉行,讓外頭人看到我們這個樣子,「你看學佛,假的,不是真的」,這個罪名就是地獄。所以不要以為學佛一定會生極樂世界,不會墮地獄慈雲灌頂法師在《大勢至圓通章疏鈔》裡面最後的一頁,念佛人一百種果報,第一個就是地獄。他說得好,說得有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沒有警覺。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九七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97




語如鐘聲」者,
謂說法人,聲如洪鐘,中正宏廣,持續遠聞。
震醒長夜,警覺昏迷,引生善心,停息諸苦。
音聲功德,並如也。

◎發大誓願第六



2024年7月14日 星期日

不要養成小乘習慣|《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全是菩提心,全是大乘法|去用大心;何故至彼證入小果?|大乘心的人,沒有自己|有自己的,凡夫心|沒有自己,不肯利他,小乘心|淨空老法師

 


不要養成小乘習慣|《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全是菩提心,全是大乘法|去用大心;何故至彼證入小果?|大乘心的人,沒有自己|有自己的,凡夫心|沒有自己,不肯利他,小乘心|淨空老法師


◈先雖習小;臨欲去時,要發大心
◇天親作往生偈,二乘種皆不得生;《觀經》宣說,小乘眾生亦得往生:其義云何?
◇言二乘種不得生者,就此國中往去時說
◇若用小心求生彼國,無得去理。為是天親言,二乘種不得往生
◇臨命終時你是小乘心,你不能往生
◇平常修小乘;往生的時候發心求生淨土,那就是大乘心,大乘心就能生
◇小乘,臨終時發了菩提心
◇真信、真願就是無上菩提心
◇這不是小乘,所以他就能生
◇在這一念之間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佛就現身來接引他

  「天親作往生偈」,就是《往生論》上的偈頌,「二乘種皆不得生」,說得很清楚。「《觀經》宣說小乘眾生亦得往生其義云何?」天親菩薩《往生論》講的不一樣,有人問淨影大師,淨影大師的回答說,「言二乘種不得生者,就此國中往去時說。小乘眾生先雖習小,臨欲去時,要發大心,方得往生若用小心求生彼國,無得去理。為是天親言,二乘種不得往生。」是講什麼?往生的時候,往生那個時候,你臨命終時,你是小乘心,你不能往生;如果平常修小乘,往生的時候發心求生淨土,那就是大乘心,大乘心就能生。是在這個時候說的,說得很有道理。小乘先學習小,臨終的時候他發了菩提心。什麼菩提心?《要解》講得好,真信、真願就是無上菩提心。真正相信極樂世界,沒有懷疑,真想往生,求往生,這個心就叫無上菩提心,這不是小乘。所以他就能生在這一念之間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佛就現身來接引他

◈能不能往生,在最後一念
◇往生這一剎那,你本來是求生淨土的;到這個時候對這個世間情執放不下:不能往生
◇最後一念是真的「信願持名」,決定得生
◇平時念,好,不念,也好;臨終決定要念
◇平常不念;臨終會念:這個緣太少了
◇一口氣還沒斷,有人提醒你;萬緣放下、真信切願,念一、兩聲阿彌陀佛,都能往生
◇那要非常僥倖:你臨命終時有沒有這個機會?
◇這個機會是無量劫修積的大福報,在這一時享受

  所以在往生這一剎那的時候,你本來是求生淨土的,到這個時候對這個世間情執放不下,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往生,能不能往生,在最後一念最後一念是真的,「信願持名」,符合這四個字,蕅益大師說的,決定得生,與這四個字不相應不能往生。平時念,好,不念也好,臨終決定要念。但是平常不念,臨終會念,這個緣太少了。臨命終時一口氣還沒斷,有人提醒你,你一聽,明白了,萬緣放下,真信切願,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兩聲阿彌陀佛,都能往生。我們要用這個,那要非常僥倖,你臨命終時有沒有這個機會這個機會是大福報,無量劫修積的大福報在這一時享受,這一剎那間有人提醒,自己真信,那就真往生了,往生到極樂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薩。

◈去用大心;何故至彼證入小果
◇最後一念大菩提心;為什麼到極樂花開見佛,他是阿羅漢?
◇由其本習小乘多故。本在此處,多學觀察苦、無常等;至彼聞說苦、無常等,即便悟解。故證小果
◇他多劫以來都學小乘,阿賴耶的種子很多、很堅固;到極樂世界還起現行
◇極樂世界六塵都說法,有說苦空無常:有不少凡聖同居土往生的
◇他是發大菩提心去的;但那是臨時發的
◇對極樂世界深信不疑,對阿彌陀佛起嚮往的心
◇到極樂世界之後花開見佛,佛講經說法跟人的習性有關係:你想聽什麼經就聽到什麼經
◇不要養成小乘習慣

  我們再看下面這個問答。「問云:若言去用大心」,這最後一念大菩提心,「何故至彼證入小果」,為什麼到極樂世界去證果的時候,花開見佛,他是阿羅漢?這底下解釋,「由其本習小乘多故。本在此處,多學觀察苦、無常等」,這是小乘人,世世生生多劫以來都學小乘,都觀苦空無常,這個習氣很深,阿賴耶的種子很多、很堅固,到極樂世界還起現行。所以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六塵都說法,有沒有說小乘?有,說苦空無常。為什麼學這個?因為有不少凡聖同居土往生的他是發大菩提心去的,但是那個發心是臨時發的,是臨終時候發的,對極樂世界深信不疑,對阿彌陀佛起嚮往的心,因為這個時候這一念心到極樂世界。但到極樂世界之後花開見佛,佛講經說法是跟人的習性有關係,你想聽什麼經就聽到什麼經。這要養成習慣,不要養成小乘習慣

◇中國已經用儒道代替小乘
◇所以中國人念佛經都是念大乘;沒有念小乘的
◈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彌陀世尊說法,沒有起心動念;眾生有感自然有應:你想聽什麼經,聽到的就是這個經
◇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同樣學一部經,我聽的比較淺,你聽的比較深
◇你的程度比我高:你聽彌陀、六塵說法,都是契機契理

  這在中國人大概不會,在南傳的可能很多,我們相信。為什麼?中國已經把小乘丟掉了,用儒道代替小乘所以中國人念佛經都是念大乘,沒有念小乘的。南傳有,南傳可以說活在這個世間都是學小乘經論,是我們《大藏經》裡面《四阿含》,他們就學這個。所以你心裡這個印象很深,常常會想起來,你在極樂世界聽到阿彌陀佛說法,說小乘經。實際是彌陀世尊說法,沒有起心動念,眾生有感自然有應,你想聽什麼經、想學什麼經,你所聽到的就是這個經。所以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每個人聽的不一樣。同樣學一部經,淺深不一樣,我聽的比較淺,你聽的比較深,為什麼?你的程度比我高。你聽彌陀、六塵說法,都是契機契理,這是他方世界沒有的。

◈到極樂世界好
◇極樂的身不是物質,是法性,不需要營養、睡眠,你用功真用到底
◇就在當下,當下即是
◇一切自己所需要用的都是隨心變化
◇心想事成,想什麼現什麼
◇想佛身,就現佛相;想菩薩身,現菩薩相
◇有能力分無量身:供佛修福、聞法;幫佛教化眾生
◇只要是有關係、有緣,你就能度他:他相信你,他歡喜
◇有緣的,有感;你就能應
◇上求佛法,下化眾生:同時可以做到
◈大乘心的人沒有自己
◇大乘心的人,沒有自己;沒有自己,不肯利他,小乘心;有自己的,凡夫心

  到極樂世界好,為什麼?不是這個肉身,法性身,我們這個身是法相身、是物質,極樂世界的身不是物質,是法性。法性是什麼?不需要營養,不需要飲食,不需要茶水,不需要睡眠。所以你那個用功真用到底,你沒有障礙,你不需要睡眠。所以佛門有一句話說,就在當下,當下即是。這麼好的地方,一切自己所需要用的都是隨心變化,我想要房子,房子就現成的,你就坐在房子當中;我想要樹下,那就在一棵大樹下,完全是心想事成,真正是沒有虛願,心想事成,想什麼現什麼。自己也一樣,想佛身,就現佛的身相;想菩薩身,現菩薩相;想人天身,現人天相。有能力分無量身,分身幹什麼?除了供佛修福、聞法之外,還可以幫佛教化眾生。那個佛國土裡頭肯定跟我們有緣,我們過去世曾經在那住過,還有很多熟人,還有很多各種不同關係的人,只要是有關係、有緣,你就能度他。為什麼?你說話,他相信你;你現相,他歡喜,這就有緣。沒有緣的就沒有感,有緣的,有感就有應,你就能應。所以上求佛法,下化眾生,上求下化,你同時可以做到,這是極樂世界的殊勝。發大乘心的人更容易,大乘心的人沒有自己有自己的,凡夫心;沒有自己,不肯利他的,小乘心。這個要知道。所以經上都勸我們發菩提心,大乘。

◈《無量壽經》全是菩提心、大乘法
◇在彼國中,得羅漢已,即便求大
◇《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全是菩提心,全是大乘法
◇在極樂證得阿羅漢,他馬上就會迴小向大:得佛力加持
◈極樂世界全是正面;沒有負面
◇環境對人的影響很深:環境是社會大眾造成的,輿論、文化造成的,這文化是負面不是正面
◇極樂世界全是正面;沒有負面
◇六根所接觸六塵境界,全是大乘、菩薩乘

  這個解釋得好,「以本乘終發大乘心,求生彼故。在彼國中,得羅漢已,即便求大(迴小向大)。曇鸞道綽諸祖勝解,已引錄於前」,就不再多說了。所以《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全是菩提心,全是大乘法。生到彼國,在彼國中證得阿羅漢,他馬上就會迴小向大。為什麼?得佛力加持環境對人的影響很深環境是怎麼造成的?社會大眾造成的,今天最明顯的,輿論造成的,文化造成的,這文化是負面不是正面極樂世界全是正面,沒有負面六根所接觸六塵境界全是大乘,菩薩乘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二一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21




疏曰:「

天親作往生偈,二乘種皆不得生。
《觀經》宣說小乘眾生,亦得往生。

其義云何?


釋言:
言二乘種不得生者,就此國中,往去時說。

小乘眾生
先雖習小,臨欲去時,要發大心,方得往生。
若用小心求生彼國,無得去理。


為是天親言,二乘種不得往生。


問云:
若言去用大心,何故至彼證入小果。


釋言:
由其本習小乘多故。

本在此處,多學觀察苦、無常等。
至彼聞說苦、無常等,即便悟解。故證小果


以本垂終發大乘心,求生彼故。
在彼國中,得羅漢已,即便求大(迴小向大)。」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2024年7月13日 星期六

證入實相,離一切相:放在心上就錯了|實相無相:你怎麼還有個實相?|諸無起作之理,皆曰無生|為什麼有起作說無起作?它太快了:說有;它已經無了|修行功夫純熟樣子是什麼?智冥於理,無相無功|淨空老法師

 


證入實相,離一切相:放在心上就錯了|實相無相:你怎麼還有個實相?|諸無起作之理,皆曰無生|為什麼有起作說無起作?它太快了:說有;它已經無了|修行功夫純熟樣子是什麼?智冥於理,無相無功|淨空老法師


◈證入實相離一切相
◇證入實相,離一切相:後頭一句重要
◇證入實相放在心上,就錯了
◇實相無相:你怎麼還有個實相?
◇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是真的,這叫無生法忍
◇七八九地,無生法忍
◇十地,下品寂滅忍;等覺中品;妙覺上品寂滅忍

  若證入實相離一切相,這個後頭一句重要。證入實相離一切相,證入實相放在心上,就錯了,實相無相,你怎麼還有個實相?一定要放下,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這個叫無生法忍,則在七地菩薩以上。通常大乘教有說,七八九,無生法忍,十地以上叫寂滅忍,就是還有個寂滅,清淨寂滅;十地,下品寂滅忍,等覺中品,妙覺是上品,大乘教有這個說法。

◈諸無起作之理,皆曰無生
◇無生忍,略有二種:一約法,二約行
◇諸無起作之理,皆曰無生。慧心安此,故名為忍
◇哪個法無起無作?所有一切法都是無起無作
◇它起作等於無起作:這個現相生起;馬上就滅掉了,我們對它毫無感覺
◇給你講真相:一切法了不可得
◇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可別當真,當真就上大當,當真就搞六道輪迴
◇有起作為什麼說無起作?它太快了:說有,它已經無了;說無,它已經有了
◇我們看到這個現象,說它不生不滅:它有生有滅;生滅我們都得不到
◇所以生滅跟不生滅是一個意思
◇從理上講,皆曰無生
◈慧心安此,故名為忍
◇智慧安於此,對這個承認,不懷疑,這叫忍
◇這科學家可以得到;但是不起作用

  又《彌陀疏鈔》,蓮池大師說的。他說「無生忍,略有二種:一約法,二約行。約法,則諸無起作之理,皆曰無生。慧心安此,故名為忍」。這也是大乘教裡頭常說的,從法門講的,這個法無起無作。哪個法無起無作?所有一切法都是無起無作。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想想彌勒菩薩跟我們說的,一切法的生滅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單位是兆,二千二百四十兆個生滅,一秒鐘。我們說它無起無作,沒有起作,可不可以說?可以,它太快了!它起作等於無起作。這個相,現相生起馬上就滅掉了,我們對它毫無感覺,為什麼?我們身體的細胞就是的,有生有滅。大家知道。這還不是細胞的生滅,細胞太大了,細胞裡頭有很多東西,有原子、有電子、有中子、有夸克、有微中子,太多東西了,一個細胞裡頭好多好多。最小的物質,組成細胞的就是由微中子,微中子的生滅就是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的生滅。所以給你講真相,一切法了不可得,《般若經》上講得好,「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可別當真,當真就上大當,當真就搞六道輪迴。它有沒有起作?有起作,為什麼有起作說無起作?它太快了,說有,它已經無了;說無,它已經有了。有無的間隔一秒鐘是二千二百四十兆次,我們不能掌控。我們看到這個現象,用什麼來說它?不生不滅。它有生有滅,生滅都得不到,我們都得不到所以生滅跟不生滅是一個意思,這從理上講。皆曰無生慧心,智慧,安於此。對這個承認,不懷疑,這叫忍這是科學家可以得到的,但是它不起作用

◈報行純熟:智冥於理,無相無功
◇修行功夫純熟樣子是什麼?智冥於理,無相無功
◇智冥於理:理跟智融合,理在智裡頭,智在理裡頭
◇無相無功:他全放下了;放下,有沒有相、功?有:心裡頭沒有;事上有
◇釋迦牟尼佛在這世間住了八十年,真有其人,真有其事;釋迦佛自己沒有:他無相無功,無有一法可得
◇有人要說他講經說法,就是謗佛:無相無功,自性本來如此
◇自性,你不能挖一塊,也不能補東西進去:什麼也進不去;什麼也不損失
◇無相無功是我們的自性,我們自性跟佛的自性是一不是二

  「約行,則報行純熟」,這修行功夫到家,修行所得到的果報純熟了。純熟的樣子是什麼?「智冥於理」,理跟智融合,理在智裡頭,智在理裡頭,「無相無功」,他全放下了。放下來,有沒有相、有沒有功?有,有怎麼說沒有?心裡頭沒有,事上有。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現身說法,普度眾生,有,釋迦牟尼佛現相,在我們這個世間住了八十年,真有其人,真有其事。釋迦佛自己沒有,他無相無功,他智跟理融合成一體了,無相無功,不可得,無有一法可得。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有人要說他講經說法,他就是謗佛。為什麼?無相無功,是自性本來如此自性,你不能把它挖一塊,你也不能補一樣東西進去,什麼東西也進不去,它什麼也不損失無相無功是我們的自性,我們自性跟佛的自性是一不是二。這個要知道。

◈修行決定要跟自性相應
◇行要管用:斷惡修善不著相
◇斷惡阿彌陀佛,修善也是阿彌陀佛:就跟這個很接近了
◇著相了,就不是無生忍了
◇「我今天做了好多好事幫助眾生」,不能執著,一執著就錯了:跟自性不相應
◇修行決定要跟自性相應

  這個約行,現在時間到了,約行這一條,我們下一堂課接著再講。行要管用,換句話說,就是說斷惡修善,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斷惡阿彌陀佛,修善也是阿彌陀佛,就跟這個很接近了。不要以為我今天懺悔,修了這個,他著相了,那就不是無生忍了我做了好事,我今天做了好多好多,幫助眾生,不行,不能執著,一執著就錯了,跟自性不相應修行決定要跟自性相應,就好。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六七集 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67




若證入實相離一切相,名為得無生法忍,則在七地菩薩以上。


又《彌陀疏鈔》曰:「
無生忍,略有二種:
㈠約法,
㈡約行。

約法,
則諸無起作之理,皆曰無生
慧心安此,故名為忍。

約行,
則報行純熟,
智冥於理,無相無功,
曠若虛空,湛若渟海,
心識妄惑,寂然不起,方曰無生

前說猶通諸地,
後唯八地所專。」

◎ 菩提道場第十五

2024年7月12日 星期五

誹謗正法,罪極重故|末法時期互相毀謗:我這個宗是正法;你那個宗是邪法|三學是一體,古時候沒有爭執|戒裡頭有定、有慧;定裡面有戒、有慧;慧裡頭有定、有戒: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淨空老法師

 


誹謗正法,罪極重故|末法時期互相毀謗:我這個宗是正法;你那個宗是邪法|三學是一體,古時候沒有爭執|戒裡頭有定、有慧;定裡面有戒、有慧;慧裡頭有定、有戒: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淨空老法師


◈五逆真正懺悔信願持名,也能往生
◇造了五逆罪;沒有毀謗佛法:真正覺悟回頭、懺悔,信願持名,也能往生
◇顯示出淨宗的殊勝、不可思議,慈悲到極處

  造了五逆罪,這個人沒有毀謗佛法,能不能往生?《觀無量壽佛經》上說的,他可以往生,真正覺悟回頭、懺悔,信願持名,也能往生。這才顯示出淨宗的殊勝,淨宗的不可思議,慈悲到極處。《觀經》這麼說的。

◈誹謗正法,罪極重故
◇但誹謗正法,而不犯五逆,可往生否?但令誹謗正法,雖更無餘罪,必不得生
◇五逆罪人墮阿鼻大地獄中,具受一劫重罪(但劫盡得出)
◇誹謗正法人墮阿鼻大地獄中,此劫若盡,復轉至他方阿鼻大地獄中,如是展轉經百千阿鼻大地獄,佛不記得出時節
◇誹謗正法,罪極重故

  「若有一人,但誹謗正法,而不犯五逆,可往生否」,能不能往生?《往生論註》上卷有解答,「但令誹謗正法,雖更無餘罪,必不得生。何以言之?經云:五逆罪人墮阿鼻大地獄中,具受一劫重罪(但劫盡得出)。誹謗正法人墮阿鼻大地獄中,此劫若盡,復轉至他方阿鼻大地獄中,如是展轉經百千阿鼻大地獄,佛不記得出時節。以誹謗正法,罪極重故。」

(中略)

◈墮無間地獄沒有出期
◇世間判無期徒刑,到死為止
◇墮在無間大地獄,一大劫地獄壞了,他轉到別的地獄,每一個諸佛剎土都有一個無間地獄,這樣輾轉去受報,永遠沒有出期
◇你問佛,佛也算不出來
◇這個罪業不能造:造的時候很容易;墮地獄就不容易出來了
◇造了怎麼辦?趕緊懺悔
◇佛菩薩非常慈悲,真正認錯,後不再造,就有救了
◇不但自己不造,還勸別人不造:你得度的時間就愈來愈近

  下面再講,毀謗正法的人,他墮阿鼻地獄之中,此劫盡了,釋迦牟尼佛這個大劫盡了,盡了怎麼樣?他出不來,他轉到他方阿鼻地獄當中受罪。要轉多少次?如是展轉經百千阿鼻大地獄,佛不記得出時節,你要問他什麼時候出來,佛都說不出,為什麼?時間太長了,沒有辦法用數字說得出來的。以毀謗正法,罪極重故,這個兩句話一定要記住,毀謗正法,罪極重故墮無間地獄沒有出期,期是期限,沒期限。像現在世間法刑的重罪,無期徒刑,無期徒刑到一個人死為止,死了就沒有了。在大宇宙裡面,死了以後別的地方托生,他墮在無間大地獄,沒有地方出生,也就像人間無期徒刑,這個地獄壞了,一大劫地獄壞了,壞了他轉到別的地獄,還是無間地獄。這個大宇宙當中,每一個諸佛剎土都有一個無間地獄,這樣輾轉去受報,永遠沒有出期。你看經百千阿鼻大地獄,這個數字怎麼算法?所以你問佛,佛也算不出來這個罪業不能造,造的時候很容易,墮地獄就不容易出來了,為什麼要造?如果造了怎麼辦?趕緊懺悔佛菩薩畢竟是非常慈悲,真正認錯,後不再造,就有救了。如果不但自己不造了,還勸別人不造,你得度的時間就愈來愈近

◈五逆罪:從無正法生
◇汝但知五逆罪為重,而不知五逆罪從無正法生
◇為什麼造五逆罪?這個世間沒有正法,他才敢造
◇世間有正法,造作罪業的人都回頭、懺悔了,這個功德很大
◇所以毀謗正法那個罪是最重的
◇兩百年前佛教大小寺廟庵堂都有真正如法修行的人,每一個地方都講經,寺院庵堂是學校,是佛陀教育
◇現在道場還在,沒有人講經、沒有人聽到正法了,於是造作罪業的人多了:這就是佛法走到末法時代

  下面又說,「汝但知五逆罪為重,而不知五逆罪從無正法生」。這就說明了,為什麼人造五逆罪?這個世間沒有正法,他才敢造。如果這個世間有正法,許許多多造作罪業的人都回頭了、都懺悔了,這個功德很大所以毀謗正法那個罪是最重的,所有一切罪業裡頭沒有比這個更重的,決定不可以造。現在這個世間雖然佛教還有,但是跟過去不一樣了。方東美先生告訴我,兩百年前的中國,那個時候的社會,佛教大小寺廟庵堂都有真正如法修行的人,每一個地方都講經,寺院庵堂是學校,是佛陀教育現在這些道場還在,可惜沒有人講經了,沒有人聽到正法了,於是造作罪業的人多了,這就是佛法走到末法時代

(中略)

◈謗法很容易犯:沒智慧,愚痴
◇正符如來抑止之意,令人慎莫謗法
◇謗法很容易犯,為什麼?沒智慧,愚痴
◈三學是一體,古時候沒有爭執
◇中國十個宗派,末法時期互相毀謗:我這個宗是正法;你那個宗是邪法
◇三學是一體,古時候沒有爭執
◇戒裡頭有定、有慧;定裡面有戒、有慧;慧裡頭有定、有戒:一即是三,三即是一

  「《論註》正符如來抑止之意,令人慎莫謗法」。記住這一句話,這一生當中決定不要謗法。很容易犯,為什麼?沒智慧,愚痴。佛法大海,森羅萬象,在中國十個宗派,末法時期互相毀謗,我這個宗是正法,你那個宗是邪法,不說邪,你總不如我,我這是正,互相毀謗。總的來說,從佛法的性質上講,三種不同,第一種戒律,第二種禪宗,第三種教下,古人稱為三學。學戒律的人說學禪的沒有學戒,不如法。但是人家能夠明心見性,能夠得三昧,超過戒律太多了,戒律是著相的。三學是一體,古時候沒有爭執,為什麼?戒裡頭有定、有慧,慧就是教下,定裡面有定共戒,有戒、有慧,慧裡頭,就是教下,教下裡有定、有戒,它是圓融的,一即是三,三即是一

◈自讚毀他是第一重戒
◇《瑜伽戒本》,自讚毀他是第一條重戒
◇如果佛教走向自讚毀他,佛教就快要滅亡了
◇社會上的大眾不相信了:你們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徒弟,學的法門不一樣,互相毀謗
◇毀謗的罪比五逆十惡還要重,怎麼能得生淨土?
◈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
◇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法門互相讚歎就對了

  今天我們講,在中國的佛教,大小乘十個宗派。這十個宗派,小乘沒有了,宋朝以後就斷了,成實宗、俱舍宗,不是研究佛教的人都不知道還有這兩宗,大乘這八個宗一般大家都知道。這八個宗,有賢首,華嚴,賢首就是華嚴,天台就是法華,有三論、有法相唯識、有律宗、有淨土宗、有密宗,這些統統屬於教下的,所以教下有七個宗。信徒不明白究理(究竟的道理),互相毀謗,自讚毀他。佛把自己讚歎自己、毀謗別人列入重戒,《梵網經》裡面有,《瑜伽戒本》裡頭,自讚毀他是擺在第一條重戒。為什麼?如果佛教走向自讚毀他,佛教就快要滅亡了社會上的大眾不相信了。你看,你們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徒弟,學的法門不一樣,互相毀謗,學華嚴的說華嚴好,讚歎華嚴,毀謗別的宗;學法華的,《法華經》第一,其他都不如。這種念頭、這種思想、這種行為都是毀謗大乘,怎麼辦?毀謗的罪比五逆十惡還要重,怎麼能得生淨土?你造這麼重的罪業,你怎麼能往生?不能毀謗,要互相讚歎。所以祖師大德提出來,「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法門互相讚歎就對了

◇日本淨宗都是慧遠大師、善導大師一脈相承
◇要互相讚歎、尊重,互助合作,淨土宗才能興旺起來
◇如果彼此都毀謗,誰相信?這麼多宗派,哪個是真的?不來了,都靠不住
◇都是自讚毀他,佛法就滅了
◇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同學一個宗派,那就是親兄弟,親兄弟怎麼可以互相毀謗、不常往來?
◇爭信徒、爭供養,錯了
◈世界宗教是一家
◇同一個宗派,親兄弟;不是一個宗派,堂兄弟;不同的宗教,只要是正法,表兄弟:不可以毀謗
◇世界宗教是一家,社會衝突可以化解,世界和平、地球盛世可以實現
◇互相毀謗,會引起互相鬥爭、互相戰爭,那社會就亂了,世界就毀滅了

  我過去在日本講經,勸導日本的淨宗同學,我們都是學淨土的,都是慧遠大師、善導大師一脈相承,日本淨土宗很多,信徒很多,寺廟很多,我勸他們要互相讚歎,要互相尊重,要互助合作,淨土宗才能興旺起來如果你說你的淨土宗是真的,他那個淨土宗是假的,我這裡能往生,他不能往生,彼此都這樣毀謗,誰相信?讓信眾產生懷疑,這麼多宗派,哪個是真的?這麼多道場,哪一個是靠得住的?到最後怎麼樣?不來了,都靠不住,你們都是自讚毀他,佛法就滅了。我勸他們,我們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同學一個宗派,那就是親兄弟,親兄弟怎麼可以互相毀謗?親兄弟怎麼可以不常往來?為什麼?爭信徒、爭供養,錯了。所以同一個宗派,不同的寺院庵堂,知道一家人,決定不能毀謗。不是我們宗派的,我們對待禪宗、對待密宗、對待律宗、對待天台宗、對待華嚴宗、對待法相,這統統都是釋迦牟尼佛傳的,不是跟我們學一個宗派,咱們堂兄弟,這要知道,我們是一家人,怎麼可以毀謗?再擴大,這個世間不同的宗教,只要它是正教正法,它不是邪教,它是正教,那就是我們的表兄弟不可以毀謗。對基督教不能毀謗,對伊斯蘭教、對猶太教,甚至對新興起來的摩門教,都不可以毀謗,都要稱讚。世界宗教是一家,社會衝突可以化解,世界和平、地球的盛世可以實現。如果互相毀謗、互相吵架,會引起互相鬥爭、互相戰爭,那社會就亂了,世界就毀滅了

◈起心動念不能不謹慎
◇本經是口業擺在第一,身業第二,意業第三:排列順序不一樣,意思就不相同
◇口業最容易犯:對口業的防範特別重視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不可以說別人的過失
◇賢公一生沒說人過失,沒瞧不起任何人,對人都真誠、謙虛、恭敬

  我們起心動念多麼重要,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謹慎。特別是這部經《無量壽經》,世尊常說的十善,順序都是依身口意這樣排列的,身三、口四、意三,唯獨本經不是這個排列,本經是把口業擺在第一,身業擺在第二,意業擺在第三。這個排列順序不一樣,意思就不相同。佛為什麼這麼排?口業最容易犯,把它排在第一,你看身三、意三、口四,對口業的防範特別重視。「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你做到沒有?不可以說別人的過失海賢老和尚做到了,一生沒有說人過失,沒有瞧不起任何人,對人都真誠、謙虛、恭敬,這是佛的教誨。

(中略)

◇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緩一緩,不要太快,想一想:有沒有違背十善業?
◇於十善違背,決定不能說、不能行:這叫持戒

  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緩一緩,不要太快,想一想有沒有違背十善業?不違背十善業的,可以說、可以行;於十善要是違背了,決定不能說、決定不能行,這叫持戒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八五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