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

相似即佛:不是真佛|修成的;不是本來佛|本來佛:他見性了|真佛不是修來的:放下就是|還有修就是假的:你還起心動念,你還修|起心動念都沒有,完全真心:這是真佛|回歸自性,全宇宙你全明白了|淨空老法師

 


相似即佛:不是真佛|修成的;不是本來佛|本來佛:他見性了|真佛不是修來的:放下就是|還有修就是假的:你還起心動念,你還修|起心動念都沒有,完全真心:這是真佛|回歸自性,全宇宙你全明白了|淨空老法師


◈極樂世界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極樂世界多大?極樂世界是法性土,沒有邊際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是法性土:沒有內外是性;識就有內外
◇阿賴耶識有內外、有起心動念、有生滅;法性裡面沒有
◈自性一法不立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法性就是真心自性,自性一法不立
◇自性它能生能現,它不會變;一切諸佛實報土都是自性變現的
◇自性有隱現不同:沒有緣它不現,不現不能說它是無;有緣它能現相,它雖現相不能說它有
◇它所現的相叫幻相:在實報土裡頭講隱現不同;在十法界裡面講生滅不同

  極樂世界多大?極樂世界是法性土,這一點要懂得,如果是法性,那就沒有邊際,中國古人所說的「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是法性土。沒有內外是性,識就有內外了,阿賴耶識有內外,有起心動念,有生滅的現象,法性裡面沒有。法性,惠能大師說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法性就是真心、就是自性,自性一法不立。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都是依自性而顯現出來的,所以自性它能生、它能現,它不會變,一切諸佛的實報土都是自性變現的自性有隱現不同,沒有緣它不現,不現不能說它是無;有緣它能現相,它雖現相不能說它有,這是真的,事實真相。它所現的相叫幻相,在實報土裡頭講隱現不同,在十法界裡面講生滅不同,十法界有生有滅

◈自性沒有阿賴耶;有四智菩提
◇實報土只有自性所生所現;沒有生滅
◇阿賴耶把實報土變成十法界、六道輪迴
◇轉八識成四智,六道輪迴、十法界不見了
◇自性裡頭沒有阿賴耶;有四智菩提
◇自性確實具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生到實報莊嚴土都稱為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真佛,不是假佛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什麼佛?法身佛:法身就是自性

  《華嚴經》上把這個事情說清楚了,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心現識變。心是自性,自性能現能生,阿賴耶能變,實報土裡面只有自性所生所現的,沒有生滅現象。十法界從哪來的?是阿賴耶把實報土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輪迴,就這麼回事情。因此法相宗裡頭說,轉八識成四智,六道輪迴不見了,十法界也不見了。十法界是阿賴耶變現出來的,阿賴耶沒有了十法界就沒有了,轉八識成四智。可見得在自性裡頭沒有阿賴耶,有四智菩提自性確實具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在哪裡?在實報莊嚴土。生到實報莊嚴土都稱為佛,宗門有一句話說得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真佛,不是假佛,所以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佛又告訴我們,法界眾生,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不僅僅是人類,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什麼佛?法身佛,法身就是自性

◈真心沒有善惡、輪迴、染淨
◇性是什麼樣子?
◇本自清淨:本來自然清淨,從來也沒有染污過
◇染污不是自性,染污是阿賴耶;真心從來沒有染污過
◇佛用真心,用真心就叫成佛;用妄心是凡夫
◇六道裡面用妄心,妄心有善惡:善也是妄;惡還是妄
◇真心裡頭沒有善惡、輪迴、染淨
◈真佛不是修來的:放下就是
◇相似即佛,他很像佛: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經上所說的完全一樣
◇那是修成的;不是本來佛
◇本來佛不要修的:本來佛他開悟了,見性成佛,那個佛是真佛
◇真佛不是修來的。真佛從哪來的?放下就是,把那個修放下
◇還有修就是假的:你還起心動念,你還修
◇起心動念都沒有了,那是完全真心:這是真佛

  惠能大師見性了,性是什麼樣子?能大師用二十個字來形容它。第一句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來自然清淨,從來也沒有染污過,這什麼?這是自性。我們今天染污,染污不是自性,染污是阿賴耶,妄心,自性是真心,真心從來沒有染污過佛用真心,用真心就叫成佛,用妄心是凡夫六道裡面用妄心,這個妄心有善、有惡,善也是妄,惡還是妄,惡心感三惡道,就變三惡道,善心就變三善道。由此可知,真心裡頭沒有善惡,沒有輪迴的現象,不但沒有善惡,染淨也沒有。沒有染淨,我們稱它叫四聖法界,聲聞,就是阿羅漢,比阿羅漢高的是辟支佛,比辟支佛高的是菩薩,比菩薩高的是佛。這個佛不是真佛,天台大師六即佛,稱之為相似即佛,他很像佛。你要拿著經典來對照,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經上所說的完全一樣,修得好,那是修成的,不是本來佛本來佛不要修的,他是修成的,所以他是相似佛。本來佛怎麼?他開悟了,他見性了,見性成佛,那個佛是真佛,所以真佛不是修來的。真佛從哪來的?放下就是。放下什麼?把那個修放下還有修就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你還起心動念,你還修。起心動念都沒有了,那是完全真心,那不是妄心,這是真佛,不是假佛。

◈十法界是個夢;六道是夢中之夢
◇真佛住實報土,雖然無明斷盡了;無明的習氣在:習氣不好斷
◇阿羅漢:見思煩惱斷盡了;見思煩惱的習氣在
◇事容易斷;習氣不好斷
◇佛用酒瓶做比喻:酒比喻煩惱,斷盡了;聞聞有習氣
◇辟支佛:見思煩惱,連習氣都斷乾淨了
◇菩薩:塵沙煩惱斷盡了;有塵沙煩惱習氣
◇相似即佛:塵沙習氣、見思習氣統統斷盡了;他要斷無明
◇無明煩惱斷盡,超出十法界:十法界是一個夢,醒過來了
◇六道是個夢,夢中之夢,醒過來是十法界
◇十法界醒過來;一真法界現前
◈法身就是自性:整個宇宙的本體
◇一真法界的菩薩叫法身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證法身就是見本性
◇法身就是自性、本性:整個宇宙的本體
◇宇宙是法身變現的;沒有法身就沒有這些現象
◈妄心做主;真心忘得一乾二淨
◇法身能生能現;阿賴耶能變
◇我們今天妄心做主;真心有,把它忘得一乾二淨:不知道有真心;把妄心當作真心,錯了

  真佛住實報土,為什麼?雖然無明斷盡了,無明的習氣在,習氣不好斷。譬如我們從下面往上面看,見思煩惱斷盡了,證阿羅漢果,脫離六道輪迴,他確實沒有見思煩惱,可是見思煩惱的習氣在,這個很粗、很明顯。譬如在這社會上地位高的,擁有大財富的,確實沒有傲慢,真的很謙虛,可是他有傲慢的樣子,那個習氣在。事容易斷,習氣不好斷,經典上佛用酒瓶來做比喻,盛酒的酒瓶,把酒倒乾淨了,擦得乾乾淨淨,確實沒有了,聞聞還有味道,拿這個比喻習氣,酒比喻煩惱,斷盡了,真的沒有了,聞聞有習氣。習氣有沒有方法斷?粗重的有方法斷,見思煩惱的習氣有方法斷,斷掉之後他升級了,他叫辟支佛,不叫阿羅漢。所以辟支佛見思煩惱連習氣都斷乾淨了,都沒有了,辟支佛。阿羅漢還有習氣,真的沒有煩惱,真的是好人,有習氣。辟支佛他要斷的,塵沙煩惱,塵沙煩惱斷盡了,他升級了,他是菩薩。菩薩有塵沙煩惱的習氣,必須把塵沙煩惱習氣斷盡了,他升級,那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相似即佛,他是連塵沙習氣、見思習氣統統斷盡了。他要斷什麼?斷無明,這是最後的,無明煩惱,無明煩惱斷盡了,他超出十法界。十法界是一個夢,醒過來了,六道是個夢,夢中之夢,醒過來是十法界,十法界醒過來之後,一真法界現前了一真法界這裡面的菩薩我們叫法身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證法身就是見本性法身就是自性、就是本性,在哲學裡面說,那就是整個宇宙的本體宇宙從哪裡來的?法身變現的,沒有法身就沒有這些現象。所以法身能生能現,阿賴耶能變,阿賴耶是妄心。我們今天妄心做主,真心有,把它忘掉了,忘得一乾二淨,不知道有真心,把妄心當作真心,錯了

◈無明是什麼?起心動念
◇妄心有生滅,前念滅後念生,一個接著一個:前念跟後念不一樣
◇電影底片沒有兩張相同的:一秒鐘二十四張就把我們騙了,以為是真的
◇以前的電視,一秒鐘五十張;現在的一秒鐘一百張
◇遍法界虛空界都是高頻率之下產生的,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所有的物質、精神、自然現象,全都是高頻率之下產生的幻相

  無明是什麼?我們用粗顯的話來說,大家容易懂,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太微細了,我們不知道,頻率太高了,這妄心。妄心有生滅,前個念頭滅了,後面念頭又生了,前念滅後念生,一個接著一個,這裡頭我們必須要知道,前念跟後念不一樣。像電影,我們老式的電影,這是電影用的底片,每一張不一樣,沒有兩張相同的,它在放映機裡面的速度,一秒鐘二十四張,一秒鐘二十四張就把我們的眼睛騙了,以為是真的。我們看的電視,以前的電視,一秒鐘要算這樣的幻燈片多少張?五十張,現在的彩色數碼,科學進步了,一秒鐘一百張。換句話說,我們今天看這個電視屏幕,它的頻率是百分之一秒,不斷在那裡換底片,真的沒有一個是相同的,看近處好像相同的。你看整個地球,很明顯的不一樣,秒秒都不一樣,每一個百分之一秒都不一樣。如果再擴大到太陽系,再擴大到銀河系,那更不一樣,差別太大了。佛告訴我們還不止這麼大,遍法界虛空界都是這麼高頻率之下產生的,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上說的,一點沒錯,沒有一樣是真的。所有的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全都是在這種高頻率之下產生的幻相

◈見思、塵沙、無明不是真的
◇只有自性、本性是真的,本性永遠沒有受到這些干擾
◇有緣就現;緣要是斷了就不現:自性有隱現;沒有生滅
◇不生不滅是本性
◇本性是相同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智慧德相是圓滿的,無量無邊無有窮盡:佛證得之後告訴我們
◇沒有證得的眾生有沒有?有;他不起作用,他有障礙:障礙就是無明、塵沙、見思
◇佛的教學,就是告訴你見思、塵沙、無明不是真的:你只要能把它放下,障礙就沒有了,你自性裡面智慧、德能、相好統統恢復了
◇恢復之後,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

  只有自性、本性是真的,本性永遠沒有受到這些干擾。也不能說它完全不相干,只要有現象它會現,我們講有緣就現,緣要是斷了它就沒有了,它就不現。自性有隱現,沒有生滅,現,不生,不現,不滅,不生不滅是本性。佛告訴我們,本性是相同的,所以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德相是圓滿的,無量無邊無有窮盡,佛證得了,證得之後告訴我們沒有證得的眾生有沒有?有,他不起作用,為什麼?他有障礙,障礙就是這三種煩惱,無明、塵沙、見思,就這三大類煩惱障礙了,不起作用。那時候佛教的教學教什麼?就是告訴你見思、塵沙、無明不是真的,是假的,你只要能把它放下,你的障礙就沒有了,你自性裡面智慧、德能、相好統統恢復了恢復之後像什麼樣子?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圓滿具足。世間所有宗教、所有學術沒說到,只有佛講清楚、講明白了。

◈佛知佛見:境界清楚;沒起心動念
◇佛教之所求是向內不向外,所以稱為內學
◇起心動念就是無明煩惱;佛永遠沒有起心動念
◇有起心動念,真心迷了;出來一個妄心,阿賴耶識、情識,這個東西起心動念
◇外面的境界相,看得很清楚很明白,這是自性裡面的智慧
◇沒有分別執著,這就是佛知佛見,沒有起心動念,徹底明瞭,事實真相完全看透了,叫諸法實相
◇不起心動念:本來是佛,如如佛
◇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菩薩
◇起心動念、分別;沒有執著:阿羅漢

  佛教之所求是向內不向外,所以稱為內學。我們再說明白、說清楚一點,無明煩惱是什麼,什麼叫無明煩惱?剛才說過了,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無明煩惱。佛不起心不動念,永遠沒有起心動念,那是真的。有起心動念他就迷了,自性迷了,真心迷了,出來一個妄心,妄心叫阿賴耶識,我們也叫情識,這個東西起心動念。譬如說我們眼見色,眼看外面的境界相,看得很清楚、很明白,這是自性裡面的智慧。這個怎麼樣?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就是佛,佛知佛見,沒有起心、沒有動念,徹底明瞭,看透了,事實真相完全看透了,叫諸法實相。耳聽也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佛,本來是佛,如如佛。如果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菩薩,菩薩見色聞聲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再下一層,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阿羅漢,阿羅漢、辟支佛沒有執著,有起心動念、有分別。佛是講得多清楚、多明白。

◈凡夫跟佛沒兩樣:一個覺;一個迷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叫六道凡夫;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叫成佛
◇凡夫跟佛實在說沒兩樣:一個是覺;一個是迷
◇迷了,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覺悟了,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
◈真正修行:修不起心不動念
◇真正修行在哪裡修?修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上上根人,快!
◇不起心不動念,就是佛知佛見:自性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相好他統統具足
◇他本來是的,他不是學來的
◇佛佛道同:智慧、德能、相好,一切諸佛是平等的
◇同一個自性:所以真的是一體
◈回歸自性,全宇宙你全明白了
◇自性沒有現象;不是物質、精神、自然現象,無法想像
◇一切時、一切處它無所不在:不得已叫它常寂光
◇自性是光明的,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是能生能現;整個宇宙萬事萬物是所生所現
◇你只要能回歸到自性,回歸到能生能現,全宇宙過去現在未來你全明白了
◇不要學,學不來的;學來的是假的

  我們六根對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體的接觸、第六意識的念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叫六道凡夫;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成佛了。凡夫跟佛就這個,實在說沒兩樣,一個是覺,一個是迷,迷了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覺悟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真正修行在哪裡修?修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上上根人,快!只要不起心不動念,他就是佛知佛見,自性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相好他統統具足。為什麼?他本來是的,他不是學來的。而且佛佛道同,就是說智慧、德能、相好一切諸佛是平等的,為什麼?同一個自性。所以真的是一體自性沒有現象,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也不是自然現象,無法想像。它在哪裡?一切時、一切處它無所不在。它是什麼樣子?不得已勉強叫它個名詞,常寂光自性是光明的,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所有一切現象都是從它所生所現,它是能生能現,整個宇宙萬事萬物是所生所現你只要能回歸到自性,回歸到能生能現,全宇宙過去現在未來你全明白了。不要學,學不來的,學來的是假的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五九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59



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沒開悟前不看別的|光碟看一百、兩百遍:多看心是一|腦子想一個問題,容易得三昧、開悟|三個老師開三門課:一門一門學;一天上三門,不行|老師講的不一樣,比較就錯了:每條路路況並不完全相同|淨空老法師

 


沒開悟前不看別的|光碟看一百、兩百遍:多看心是一|腦子想一個問題,容易得三昧、開悟|三個老師開三門課:一門一門學;一天上三門,不行|老師講的不一樣,比較就錯了:每條路路況並不完全相同|淨空老法師


◈一門深入:一門一門的學
◇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能同時學很多門;一門一門的學
◇三個老師開三門課,同時都是學一門;不是學三門:一門一門學
◇每個老師來講三個月;一年當中,三門都學到了
◇一天上三門課,不行:會把我們擾亂了
◇精神集中在一樣上

  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能同時學很多門,一門一門的學。譬如我們這裡有三個老師,開三門課,老師他自己也有學校,他可以一年到我們這裡來教二、三個月,這二、三個月我們只學他一門。第二位老師教的時候,這位老師回去了,第二位老師來,我們跟他學,學他的那一門。我們同時都是學一門,不是學三門。但是在一年當中,三門都學到了每個老師來講三個月,這是正確的。而不是每一天上三堂課,那個方法不行,那個方法會把我們擾亂了。我們的精神、精力要集中,集中在一樣上

◇學三門東西三個老師:一定是三個時代;不是同時
◈二十四小時想一個問題:容易開悟
◇一天二十四小時,腦子裡想一個問題:容易得三昧、容易開悟
◇一個小時想三樣東西:亂了、雜了,不但不能開智慧,會生煩惱
◈比較就錯了;跟定一個人才有好處
◇老師講的不一樣,比較就錯了:每一條道路有每一條道路的路況,並不完全相同
◇自己有主宰,把老師的優點統統吸收了,自己融會貫通,自成一家:明白這個道理,學東西就快樂

  古時候教學法是這個辦法,古人教學是跟一個老師。有在一個老師這裡學了幾年,再去拜第二個老師,學另外一門。學三門東西三個老師,但一定是三個時代,不是同時,這一點要特別留意。我們這一天二十四小時,腦子裡想一個問題,容易得三昧,容易開悟。如果一個小時裡頭想三樣東西,亂了、雜了,不但不能開智慧,會生煩惱。可能老師講的不一樣,你會有比較。比較就錯了,每一條道路有每一條道路的路況,路況並不完全相同。明白這個道理就好辦了,自己有主宰,把老師的優點統統吸收了,自己融會貫通,自成一家,這個例子很多,在中國歷史上我們能看到。明白這個道理,學東西就快樂

◇李老師:過去你所學的,我一概不承認;從今天起從頭學起,以前都得放下,不准再提
◇如果拿前面兩個老師來做比較,一事無成;跟一個人跟定了,這才有好處

  我們年輕時候不知道,所以李老師,我拜老師的時候,我前面有兩個老師,再拜他跟他,他就怕我拿前面老師所教我的跟他來相比較,這就麻煩了。所以他給我的條件,第一條就說,過去你所學的,無論跟什麼人學的,我一概不承認,統統作廢,你要跟我學,從今天起一切從頭學起,以前都得放下,不准再提。這是對的。如果拿前面兩個老師來做比較,一事無成跟一個人跟定了,這才有好處

(中略)

◇不讓我看的書絕對不看;法師、大德講經,不准去聽
◇你能專一,專一能得定,定能開慧
◇多聽,廣學多聞,增長知見:心不能得定、開悟
◈遇不到老師怎麼辦?
老師有著作、光碟,也是要守這個規矩:一門深入
◈沒開悟之前不看別的東西
◇沒開悟之前不看別的東西:堅持這一點,我們就會有成就
◈多看心是一:心無二用才有成就
◇光碟,能不能看一百遍、兩百遍:這就在你了
◇多看就熟透了;多看心是一
◇《淨修捷要報恩談》,我聽五、六十遍,每天還在聽:遍數不多不行,遍數要多
◇聽的時候不要有雜念、妄想:就像上課一樣
◇遍數愈多愈好:心是一個、心無二用,這才會有成就

  老師教的方法有道理,真得受用。在台中的期間,完全聽李老師的指導,他不讓我看的書我絕對不要去看,所有的這些法師、大德到台中,在台中講經,不准去聽。為什麼?你能專一,專一能得定,定能開慧,就這麼個道理。你要是多聽,廣學多聞,增長知見,心不能得定,不能開悟,道理在此地。我們把這個道理搞清楚、搞明白,心就服了,對老師感恩。那我們遇不到老師怎麼辦老師有著作,現在還有光碟,用光碟、用著作是一樣的,也是要守這個規矩,一門深入。自己沒有開悟之前不看別的東西,要堅持這一點,我們就會有成就。你看一片光碟,能不能看一百遍,能不能看兩百遍,這就在你了。為什麼要多看?多看就熟透了,多看心是一。我這段時間在聽黃念祖老居士的《淨修捷要報恩談》,我已經聽了幾十遍,有五、六十遍了,我每天還在聽,遍數不多不行,遍數要多聽的時候不要有雜念,不要有妄想,就像上課一樣遍數愈多愈好,心是一個,心無二用,這才會有成就

◈功夫不得力:都是學太多、太雜
◇凡是功夫不得力,都是學太多、太雜
◇這個法門好;那個也不錯,都想學:問題出來了
◇念佛號,還想念經、念咒,他就不能成就:他不專、他不一
◇古聖先賢的教誨,不但是自己一生的經驗,集古聖先賢的經驗,哪裡會錯?
◈老老實實,一門深入,自然通達
◇有一些人,他學很多門,都有成就,還能觸類旁通:那是極少數的天才兒童
◇普通人要走普通的方法,穩穩當當,不能走少數天才那一些
◇賢公表法表得好,老老實實,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自然通達
◇沒有勉強,沒有我一定要學到什麼程度,完全自然,這就對了

  凡是功夫不得力都是學得太多、太雜這個法門好,那個法門也不錯,都想學,問題出來了。如果海賢老和尚念佛號,還想念經,還想念咒,他就不能成就,他不專、他不一,一門深入,他多門深入,違背古聖先賢的教誨。古聖先賢的教誨了不得,是他一生的經驗,不但是自己一生的經驗,集古聖先賢的經驗,哪裡會錯?我們今天怎麼樣?是對古聖先賢懷疑。也看到有一些人,他學很多門,他都有成就,都還不錯,還能觸類旁通。那是極少數的,稟賦不一樣,我們講有天才兒童。我們是普通人,普通人要走普通的方法,穩穩當當,不能走那一些,是少數天才,我們不是那個少數人,那學不到的。海賢老和尚表法表得好,老老實實,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自然通達。沒有勉強,沒有我一定要學到什麼程度,沒有,完全自然的,這就對了

◈一班十個人:個個都照顧到
◇現在真正有修有學的人少了,一個個都往生走了,往後要想學沒人教了,缺乏師資
◇學校為什麼不能出人才?一班四、五十個人,老師照顧不過來
◇頂多只能照顧十個人:個個都照顧到
◇大家庭不只一個老師:一個老師專門教扎根教育;另外大的孩子,專攻一部經、史,就請兩個老師

  我為什麼說這些話?因為現在真正有修有學的人少了,一個個都往生走了,往後要想學沒人教了,現在就缺乏師資。如果沒有現代的科學技術,這個網路、衛星,這樣的媒體傳播,我們的教學就有困難,能教幾個人?李老師過去告訴我,頂多十個人。學校裡面為什麼不能出人才?那一班四、五十個人,老師照顧不過來,他沒有那樣的精神,頂多只能照顧十個人,個個都照顧到。所以從前教學學生並不多,家裡小孩多了怎麼辦?請兩個老師,兩個老師兩個教室。教室叫塾,私塾的塾,塾就是學校,東塾、西塾,大家庭裡頭不只一個老師。當然有一個老師,專門教小孩的扎根教育另外大的孩子,十二、三歲以上,他可以專攻一部經,或者專攻史,經史之學,就會請兩個老師,這都是我們曾經見到過的。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一二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12



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

徹底放下,妙|真有人聽幾次經,聽懂了,他真變樣子,連相貌都變了|為什麼不肯放下?你知道得不透徹|知道透徹:給你你也不要|這個世界萬法是假的:你只曉得這樁事情,你就不受干擾、蒙蔽|淨空老法師

 


徹底放下,妙|真有人聽幾次經,聽懂了,他真變樣子,連相貌都變了|為什麼不肯放下?你知道得不透徹|知道透徹:給你你也不要|這個世界萬法是假的:你只曉得這樁事情,你就不受干擾、蒙蔽|淨空老法師


◈真的不生不滅;自性之外統是生滅
◇智慧從哪裡來的?本有的,自性裡頭本自具足的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心外求法叫外道,決定是錯誤
◇心外沒有,你怎麼去求?心外全是生滅法,生滅法就是假的
◇真的不生不滅:哪一法不生不滅?自性不生不滅;自性之外的萬法統統是生滅法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就是萬法、一切法:要知道它都是假相、都不是真的
◇菩薩應世,不會把這些假相當真,這就是他的高明處,他不迷
◈煩惱跟智慧是一體:要懂得轉變
◇我們把假相當真,迷了;這一迷,自性的智慧德能全不見了:不見就罷了,它還起煩惱
◇煩惱跟智慧是一體:覺起作用是智慧;迷起作用是煩惱
◇煩惱斷掉智慧就沒有了;轉煩惱為菩提:要懂得轉變

  智慧從哪裡來的?智慧本有的,自性裡頭本自具足的,能大師一句話說得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外求法叫外道,決定是錯誤心外沒有,你怎麼去求?你哪裡去求?心外全是生滅法,生滅法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真的不生不滅。哪一法不生不滅?自性不生不滅,自性之外的萬法統統是生滅法。所以《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就是萬法、就是一切法,要知道它都是假相,都不是真的。所以菩薩應世,不會把這些假相當真,這就是他的高明處,他不迷我們把假相當真,迷了;這一迷,自性的智慧德能全迷了,全不見了不見還就罷了,它還起作用,起什麼作用?煩惱煩惱跟智慧是一體覺的時候起作用是智慧,迷的時候起作用是煩惱。所以煩惱也不能斷掉,煩惱斷掉智慧就沒有了;轉煩惱為菩提,要懂得轉變,妙就妙在這個地方。

◈一門就是一切門;讀書千遍在得定
◇古聖先賢教我們的方法絕對正確: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一門就是一切門:只要見性,一切門就見到了;只要得定,就開智慧
◇讀書千遍,目的在得定;小孩也在得定
◈人都不讀聖賢書,世界會有大災難
◇現在的小孩,從一出生看到電視;稍稍大一點就玩電腦遊戲:裡頭殺盜淫妄,他就扎這個根,根深蒂固,以後怎麼辦?
◇這不是小事,大事!底下一代、再下一代怎麼辦?

  這是告訴我們,古聖先賢教我們的方法絕對正確,「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為什麼?一門就是一切門。為什麼?他見性;只要見性,一切門就見到了。只要得定,就開智慧讀書千遍,目的在得定,小孩也在得定現在的小孩,從一出生睜開眼睛,他看到什麼?他看到電視機。稍稍大一點的,一、二歲了,就看到電腦,就玩電腦遊戲那個裡頭什麼東西?殺盜淫妄,什麼玩意都有。那麼小,他就扎這個根,根深蒂固,以後怎麼辦這不是小事,大事!底下一代、再下一代怎麼辦

(中略)

◇文化水平大幅度的降低,將來讀書人可能沒有了
◇現在是把賺錢放在第一位,讀書不賺錢,不賺錢不能誘惑人,那將來沒讀書人了
◇人都不讀聖賢書,這個世界會有大災難
◇災難,不善的念頭造成的;只有讀聖賢書,才能把不善的念頭化解
◈知道世界萬法假的:你就不受蒙蔽
◇這個世界萬法是假的:你只曉得這樁事情,你就不受干擾、蒙蔽
◇為什麼不肯放下?你知道得不透徹
◇知道透徹:給你你也不要
◇徹底放下,妙
◇真有人聽幾次經,聽懂了,他真變樣子,連相貌都變了
◈正體字文言文不能斷;經書不能不讀
◇佛經不能不讀
◇正體字不能丟失;文言文不能斷掉;經書不能不讀
◇這個話能救中國傳統文化、能救全世界的災難
◇這些菩薩在世說出這些話,多數人不重視

  文化水平大幅度的降低,將來讀書人可能沒有了。為什麼?現在是把賺錢放在第一位,讀書不賺錢,不賺錢不能誘惑人,那將來沒讀書人了人都不讀聖賢書,這個世界會有大災難災難怎麼來的?不善的念頭造成的;只有讀聖賢書,才能把不善的念頭化解。為什麼?你把它真搞清楚、真搞明白,就是我們經典裡說的這一點點你要真聽懂,就開悟了。這個世界萬法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只曉得這樁事情,你就不受干擾,你不受蒙蔽,全是假的,人間是假的,天上也是假的,十法界也是假的。遍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除了實報莊嚴土之外,統統是假的!假的放下就對了。你為什麼不肯放下?你知道得不透徹;知道透徹,給你你也不要,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徹底放下,妙,真妙!真有人聽幾次經,聽懂了,他真變樣子,連相貌都變了佛經不能不讀!好像是瑞典一個漢學家,高本漢,我最欣賞他三句話,「正體字不能丟失,文言文不能斷掉,經書不能不讀」。這是聖賢人說的,這是真正開悟人說的,這個話能救中國傳統文化,能救全世界的災難。那些都是菩薩,外國也有,不僅在中國,外國有。這些菩薩在他們在世的時候說出這些話,多數人不重視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五九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59



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

一切境緣都在考驗我們|修行在哪裡?就在日常生活起心動念之處|一切法全是假相;我們誤以當真:犯錯的根源|人生是夢|醒過來了,萬法皆空|萬法在不在?在|在為什麼說空?明白了是假的,一塵不染|淨空老法師

 


一切境緣都在考驗我們|修行在哪裡?就在日常生活起心動念之處|一切法全是假相;我們誤以當真:犯錯的根源|人生是夢|醒過來了,萬法皆空|萬法在不在?在|在為什麼說空?明白了是假的,一塵不染|淨空老法師


◈娑婆是旅館;家鄉在極樂
◇末法淨土成就:要有真信、真想到極樂;不想住這世間、不想生天
◇天上壽命長,它是有盡的;極樂世界是無盡的,不生不滅
◇對這個世間完全放下,於一切法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就放下了:放下就有大成就
◇功夫不得力為什麼?放不下:放下就得力了;放不下不得力
◇要把這個世間當作旅館來看,我到這來旅遊,住幾天就走了:對娑婆世界要常常存這種心,這不是我的家鄉;我的家鄉在極樂世界

  我們生在末法,末法淨土成就,要有真信,要有切願,真想到極樂世界,不想住這個世間,也不想生天天上福報大,壽命長,不希望。為什麼?它是有盡的,極樂世界是無盡的,不生不滅,這個地方好。真搞清楚、搞明白了,發願求生,對這個世間完全放下,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放下了,放下就有大成就,就能如願以償功夫不得力為什麼?放不下,放下就得力了,放不下不得力要把這個世間當作客棧來看,當作旅館來看,這不是我的家,我到這來旅遊,住幾天就走了。對這個娑婆世界要常常存這種心,這不是我的家鄉,我的家鄉在極樂世界,堅定不移的信念,保證我們這一生往生淨土。

◈得生皆乘彌陀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今逢釋迦佛末法之遺跡,彌陀本誓願極樂之要門
◇世尊末法的遺跡,就是信願持名,求生淨土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一心一意完全依賴阿彌陀佛,不能懷疑,我們靠定了
◇阿彌陀佛大願,不思議的業力,幫助我們往生極樂,讓我們在極樂成無上道;不靠彌陀靠自己,太難了,辦不到
◇誰全心全力統統依靠阿彌陀佛,這個人有福、有智慧,靠定了阿彌陀佛
◇怎麼靠定法?一句阿彌陀佛念念不離口、念念都在心上;心上除阿彌陀佛什麼也沒有

  世尊末法的遺跡,就是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彌陀本誓願極樂之要門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善導大師講的。我們一心一意完全依賴阿彌陀佛,不能懷疑,我們靠定了阿彌陀佛大願,不思議的業力,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讓我們在極樂世界成就無上道。要不靠阿彌陀佛靠自己,難,太難了,辦不到誰全心全力統統依靠阿彌陀佛,這個人有福了,這個人有智慧,靠定了阿彌陀佛怎麼靠定法?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念不離口,念念都在心上,心上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

◈一切境緣都在考驗我們
◇供養不能放在心上;心上只放阿彌陀佛:如果心上被這些東西干擾了,那麻煩大了
◇一樣都不要,統統不放在心上,由常住去分配
◇修行在哪裡?就在日常生活起心動念之處
◈明白了是假的,一塵不染
◇起心動念這個業很可怕,不要小看它
◇一切法全是生滅法、假相;我們誤以當真:犯錯的根源
◇為什麼會犯錯?把假的當作真
◈醒過來了,萬法皆空
◇人生是夢;說人生如夢還不夠,它真的是夢
◇夢中有,你看到都像真的;其實醒過來一樣都找不到

  一切境緣都在考驗我們自己,我們舉最近的一個例子給大家看到的,這幾天遇到中國舊曆年的大節日,許多同學到這來看我,都帶的一些禮物,我有時候看一下,有時候看都不看。來供養我的,我怎麼樣?完全供養大眾,在我們這個地方的大眾都有福,我們平等享受。不能放在心上,心上只放阿彌陀佛,如果心上被這些東西干擾了,那麻煩大了一樣都不要,無論是吃的、是用的,統統不放在心上,由常住去處理,由常住去分配,我沒有意見,沒有一句話,這些都是修行。修行在哪裡?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之處起心動念,造業了,這個業很可怕,不要小看它,這個業太微細了,我們自己不能覺察,佛菩薩不說我們根本不知道。像彌勒菩薩告訴我們,這一切法假的不是真的,全是生滅法,假相我們誤以當真,這是犯錯的根源為什麼會犯錯?把假的當作真,假的什麼?夢幻泡影,大乘教的比喻太好了,人生是夢,真的是夢,不是假的。說人生如夢,那個如還不夠,它真的是夢夢中有,你看到都像真的,其實醒過來一樣都找不到

◇醒過來了,萬法皆空
◇萬法在不在?在
◇在為什麼說空?明白了是假的,一塵不染
◈假的不放在心上,心永遠清淨
◇一塵、極微色:它是念頭產生的幻相,物質的本來面目
◇世間根本沒有物質的存在
◇既然是假的就別執著,假的放在心上把你的心染污了;不放在心上你的心永遠是清淨的,清淨是真心
◇把這個東西放進去裡頭,真心就變成妄心:用妄心就造業;用真心不造業
◇阿羅漢用真心還不到純,跟真心很接近,還帶著幾分虛妄
◇法身菩薩,完全用真心;不用妄心
◇真心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

  我們如果醒過來了,萬法皆空萬法在不在?在在為什麼說空?自己知道了,明白了,它是假的,一塵不染。這個一塵,佛經上講極微色,現在科學家叫微中子。多大?科學家告訴我們,一百億個微中子,一百億,不是一百萬,一百億,聚集在一起,它的體積等於一個電子,原子裡頭的電子,一個電子就是一百億個微中子,這麼小,肉眼看不見。它是真的嗎?不是真的,它是念頭產生的幻相,物質的幻相,這就是物質的本來面目。所以科學家看到了,告訴我們,這個世間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的存在,它是假的,科學家說的。佛告訴我們它是假的,佛的意思是什麼?既然是假的就別執著,假的怎麼可以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把你的心染污了,不放在心上你的心永遠是清淨的,清淨是真心把這個東西放進去裡頭,真心就變成妄心,用妄心就造業,用真心不造業。諸佛菩薩、阿羅漢用真心,阿羅漢用真心還不到純,跟真心很接近,還不是純真心,還帶著幾分虛妄。到明心見性,法身菩薩,完全用真心,不用妄心了,真心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大乘經上講得好,講得清楚、講得明瞭、講得透徹。

◈造惡,也有往生的緣分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造惡,也有往生的緣分;行善的就更不必說了
◇都是乘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為增上緣

  下面,故大師又云,這大師都是善導大師,善導大師又說了,後頭這一句我們要記住,讓我們生起堅定不拔的信心,那就是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我們如果造惡,也有往生的緣分,行善的就更不必說了都是乘阿彌陀佛大願(四十八願)為增上緣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八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85




故善導大師曰:「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意謂,
三世諸佛出興於世,唯為此大事因緣,宣說阿彌陀如來不思議願力,惠救萬眾。


故大師又云:「

今逢
釋迦佛末法之遺跡,
彌陀本誓願極樂之要門,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發大誓願第六



2025年3月27日 星期四

念佛不拘多少;講究功夫淺深:功夫是你能放下|培養慈悲心,放下一切怨恨,不再責怪別人:這是功夫|念佛人修什麼?修清淨心|心不清淨,白學了;所學的是世間善法,來生人天果報|淨空老法師

 


念佛不拘多少;講究功夫淺深:功夫是你能放下|培養慈悲心,放下一切怨恨,不再責怪別人:這是功夫|念佛人修什麼?修清淨心|心不清淨,白學了;所學的是世間善法,來生人天果報|淨空老法師


◈隨順佛清淨教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隨順佛清淨教
◇佛的教誨是清淨的:清淨平等覺
◈念佛人修什麼?修清淨心
◇念佛人修什麼?修清淨心:心不清淨,白學了;不清淨,所學是世間善法,來生人天果報
◇清淨是真心,不是妄心,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
◇心淨則佛土淨
◇我們心不清淨,怎麼能生淨土?
◇清淨心生同居土、方便土;平等心生實報土
◈念佛不拘多少;功夫是你能放下
◇念佛,經上沒有說念多少
◇第十八願說得好:臨命終時,十念必生
◇十念兩種講法:臨終時十念往生;另一種每天早晚課念十句佛號,一生不中斷,就能往生
◇念佛不拘多少;講究功夫淺深:功夫是你能放下
◇培養慈悲心,放下一切怨恨,不再責怪別人:這是功夫

  如是隨順佛清淨教佛的教誨是清淨的。你看我們這個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念佛人修什麼?修清淨心心不清淨,白學了;不清淨,所學的是世間善法,來生人天果報,你不會墮三途。如果心清淨,清淨是真心,不是妄心,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淨土,記住,經論上所說的,古大德所說的,「心淨則佛土淨」,我們心不清淨,怎麼能生淨土?這個道理要知道。清淨心生淨土是同居土、方便土,平等心生淨土是實報土,不一樣。念佛,經上沒有說念多少,多少不拘,第十八願說得好,臨命終時,十念必生。這個十念有兩種講法,一種是臨終的時候十念,他嚥氣了,這個往生另外一種說法就是,你每天早晚課,你工作很忙,你沒有時間,你念十句佛號,不要中斷,一生不中斷,就能往生。應該取後面這個意思好。所以念佛不拘多少,念佛講究功夫淺深。功夫是什麼?你能放下,那是功夫。我們培養慈悲心,放下一切怨恨,不再責怪別人,這是功夫

◈修行人最怕發脾氣
◇瞋恚,是最嚴重的煩惱
◇火燒功德林:你修積的功德,一發脾氣統統燒掉了
◇所以功德不容易修成,功德一定要有忍辱波羅蜜;忍,它能保住你的功德
◇昨天發了一頓脾氣,昨天以前的功德全沒了:昨天到今天就是修一天
◇臨命終時發一頓,全完了:這一生白修了
◇福德有:功德變成人天福報,這就很可惜:人天福報沒離開六道輪迴
◇要學著處處跟人隨和,原諒別人、不計較;修清淨心、慈悲心、忍辱波羅蜜

  修行人最怕發脾氣瞋恚,這是最嚴重的煩惱。所謂火燒功德林,你修積的功德,一發脾氣統統燒掉了,所以功德不容易修成,功德一定要有忍辱波羅蜜,忍,它能保住,保住你的功德。如果一發脾氣,昨天發了一頓脾氣,昨天以前的功德全沒有了,昨天到今天就是修一天。如果臨命終時發一頓,全完了,這一生白修了,但是福德有,功德變成福德了,變成人天福報,這就很可惜人天福報沒有離開六道輪迴。所以要學著處處跟人隨和,原諒別人,不跟人計較,修清淨心,修慈悲心,修忍辱波羅蜜


◈視諸眾生,面門先笑,曾無嚬蹙
◇彌勒菩薩供在山門,上第一堂課:笑面迎人;不能板著面孔進佛門
◈清淨平等,要常常留意
◇心離穢濁,諸根清淨。不染離垢,心不瞋恚。內無恨結
◇為什麼你會那麼歡喜?心裡沒有染污,六根清淨
◇沒有染污:順心的沒有貪戀;不順心的沒有瞋恚,就清淨
◇不順心的瞋恚;順心的喜歡、想得到:你的心被染污了
◇要保持著平常心:平就是平等;常就是清淨
◇覺不容易,那是大徹大悟;清淨平等,要常常留意
◈自性是真我;阿賴耶是假我
◇特別在人事,人事是你最牽掛的:因為你有我
◇無我多好!
◇自性是真我;阿賴耶是假我:自性迷了就變成假我,生生世世假我當家、作善作惡,這就變現六道輪迴

  佛教導我們,「視諸眾生,面門先笑」。你們看到彌勒菩薩,通常都把他供在山門,旁邊是四大天王,這是表法,你進佛門的時候,一定從這個門進來,上第一堂課。第一堂課上什麼?彌勒菩薩笑面迎人,這是第一堂課,不能板著面孔進佛門,不可以,面門先笑。「曾無嚬蹙」。嚬蹙是不高興,板著臉,皺著眉頭,一臉不高興的樣子,這不可以的。「所以然者,心離穢濁,諸根清淨。不染離垢,心不瞋恚」。你看看,這講得多明白。為什麼你會那麼歡喜?心裡頭沒有染污,六根清淨。這個沒有染污,就是順心的沒有貪戀,不順心的沒有瞋恚,就清淨不順心的有瞋恚,你的心被染污了;順心的你喜歡,你想得到,你的心也被染污了。所以一定要保持著平常心,平就是平等,常就是清淨覺不容易,那是大徹大悟,清淨平等要常常留意。在哪裡修?特別在人事,人事是你最牽掛的。為什麼牽掛?因為你有我無我多好身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我,自性是真我,阿賴耶是假我,自性迷了就變成個假我,生生世世假我當家,假我作善作惡,這就是變現的六道輪迴。作善感得三善道的果報,作惡感得三惡道的果報,地獄、餓鬼、畜生。

◈所有不善的人,都要原諒他
◇所有不善的人,都要原諒他:他沒有受過聖賢教育
◇我們年歲比他長,我們還接受到邊緣
◇我們也做得不好;別人譏嫌、毀謗是應該的,是替我們消業障的:我應當感謝他;怎麼可以怨恨他?
◇這就是修行的功夫,這就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今天這個世界亂成這個樣子,所有這些不善的人,都要原諒他。為什麼?同情他,他沒有受過聖賢教育。如果他受過聖賢教育,他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我們年歲比他長一倍,我們還接受到邊緣,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也做得不好,別人譏嫌、毀謗是應該的,是替我們消業障的,我應當感謝他,我怎麼可以怨恨他?這就是修行的功夫,這就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三二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32




《勝天王般若經》曰:『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隨順佛清淨教。
視諸眾生,面門先笑,曾無嚬蹙。
所以然者,心離穢濁,諸根清淨。不染離垢,心不瞋恚。內無恨結。』」

◎ 積功累德第八



修行人最怕發脾氣|火燒功德林|一定要有忍辱波羅蜜:能保住你的功德|昨天發了一頓脾氣:昨天以前的功德全沒了|臨命終時發一頓:這一生白修了|功德變成人天福報,這就很可惜|淨空老法師

 


修行人最怕發脾氣|火燒功德林|一定要有忍辱波羅蜜:能保住你的功德|昨天發了一頓脾氣:昨天以前的功德全沒了|臨命終時發一頓:這一生白修了|功德變成人天福報,這就很可惜|淨空老法師


◈隨順佛清淨教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隨順佛清淨教
◇佛的教誨是清淨的:清淨平等覺
◈念佛人修什麼?修清淨心
◇念佛人修什麼?修清淨心:心不清淨,白學了;不清淨,所學是世間善法,來生人天果報
◇清淨是真心,不是妄心,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
◇心淨則佛土淨
◇我們心不清淨,怎麼能生淨土?
◇清淨心生同居土、方便土;平等心生實報土
◈念佛不拘多少;功夫是你能放下
◇念佛,經上沒有說念多少
◇第十八願說得好:臨命終時,十念必生
◇十念兩種講法:臨終時十念往生;另一種每天早晚課念十句佛號,一生不中斷,就能往生
◇念佛不拘多少;講究功夫淺深:功夫是你能放下
◇培養慈悲心,放下一切怨恨,不再責怪別人:這是功夫

  如是隨順佛清淨教佛的教誨是清淨的。你看我們這個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念佛人修什麼?修清淨心心不清淨,白學了;不清淨,所學的是世間善法,來生人天果報,你不會墮三途。如果心清淨,清淨是真心,不是妄心,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淨土,記住,經論上所說的,古大德所說的,「心淨則佛土淨」,我們心不清淨,怎麼能生淨土?這個道理要知道。清淨心生淨土是同居土、方便土,平等心生淨土是實報土,不一樣。念佛,經上沒有說念多少,多少不拘,第十八願說得好,臨命終時,十念必生。這個十念有兩種講法,一種是臨終的時候十念,他嚥氣了,這個往生另外一種說法就是,你每天早晚課,你工作很忙,你沒有時間,你念十句佛號,不要中斷,一生不中斷,就能往生。應該取後面這個意思好。所以念佛不拘多少,念佛講究功夫淺深。功夫是什麼?你能放下,那是功夫。我們培養慈悲心,放下一切怨恨,不再責怪別人,這是功夫

◈修行人最怕發脾氣
◇瞋恚,是最嚴重的煩惱
◇火燒功德林:你修積的功德,一發脾氣統統燒掉了
◇所以功德不容易修成,功德一定要有忍辱波羅蜜;忍,它能保住你的功德
◇昨天發了一頓脾氣,昨天以前的功德全沒了:昨天到今天就是修一天
◇臨命終時發一頓,全完了:這一生白修了
◇福德有:功德變成人天福報,這就很可惜:人天福報沒離開六道輪迴
◇要學著處處跟人隨和,原諒別人、不計較;修清淨心、慈悲心、忍辱波羅蜜

  修行人最怕發脾氣瞋恚,這是最嚴重的煩惱。所謂火燒功德林,你修積的功德,一發脾氣統統燒掉了,所以功德不容易修成,功德一定要有忍辱波羅蜜,忍,它能保住,保住你的功德。如果一發脾氣,昨天發了一頓脾氣,昨天以前的功德全沒有了,昨天到今天就是修一天。如果臨命終時發一頓,全完了,這一生白修了,但是福德有,功德變成福德了,變成人天福報,這就很可惜人天福報沒有離開六道輪迴。所以要學著處處跟人隨和,原諒別人,不跟人計較,修清淨心,修慈悲心,修忍辱波羅蜜

◈視諸眾生,面門先笑,曾無嚬蹙
◇彌勒菩薩供在山門,上第一堂課:笑面迎人;不能板著面孔進佛門
◈清淨平等,要常常留意
◇心離穢濁,諸根清淨。不染離垢,心不瞋恚。內無恨結
◇為什麼你會那麼歡喜?心裡沒有染污,六根清淨
◇沒有染污:順心的沒有貪戀;不順心的沒有瞋恚,就清淨
◇不順心的瞋恚;順心的喜歡、想得到:你的心被染污了
◇要保持著平常心:平就是平等;常就是清淨
◇覺不容易,那是大徹大悟;清淨平等,要常常留意
◈自性是真我;阿賴耶是假我
◇特別在人事,人事是你最牽掛的:因為你有我
◇無我多好!
◇自性是真我;阿賴耶是假我:自性迷了就變成假我,生生世世假我當家、作善作惡,這就變現六道輪迴

  佛教導我們,「視諸眾生,面門先笑」。你們看到彌勒菩薩,通常都把他供在山門,旁邊是四大天王,這是表法,你進佛門的時候,一定從這個門進來,上第一堂課。第一堂課上什麼?彌勒菩薩笑面迎人,這是第一堂課,不能板著面孔進佛門,不可以,面門先笑。「曾無嚬蹙」。嚬蹙是不高興,板著臉,皺著眉頭,一臉不高興的樣子,這不可以的。「所以然者,心離穢濁,諸根清淨。不染離垢,心不瞋恚」。你看看,這講得多明白。為什麼你會那麼歡喜?心裡頭沒有染污,六根清淨。這個沒有染污,就是順心的沒有貪戀,不順心的沒有瞋恚,就清淨不順心的有瞋恚,你的心被染污了;順心的你喜歡,你想得到,你的心也被染污了。所以一定要保持著平常心,平就是平等,常就是清淨覺不容易,那是大徹大悟,清淨平等要常常留意。在哪裡修?特別在人事,人事是你最牽掛的。為什麼牽掛?因為你有我無我多好身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我,自性是真我,阿賴耶是假我,自性迷了就變成個假我,生生世世假我當家,假我作善作惡,這就是變現的六道輪迴。作善感得三善道的果報,作惡感得三惡道的果報,地獄、餓鬼、畜生。

◈所有不善的人,都要原諒他
◇所有不善的人,都要原諒他:他沒有受過聖賢教育
◇我們年歲比他長,我們還接受到邊緣
◇我們也做得不好;別人譏嫌、毀謗是應該的,是替我們消業障的:我應當感謝他;怎麼可以怨恨他?
◇這就是修行的功夫,這就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今天這個世界亂成這個樣子,所有這些不善的人,都要原諒他。為什麼?同情他,他沒有受過聖賢教育。如果他受過聖賢教育,他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我們年歲比他長一倍,我們還接受到邊緣,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也做得不好,別人譏嫌、毀謗是應該的,是替我們消業障的,我應當感謝他,我怎麼可以怨恨他?這就是修行的功夫,這就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三二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32




《勝天王般若經》曰:『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隨順佛清淨教。
視諸眾生,面門先笑,曾無嚬蹙。
所以然者,心離穢濁,諸根清淨。不染離垢,心不瞋恚。內無恨結。』」

◎ 積功累德第八



2025年3月26日 星期三

修行人百分之九十以上,對於修行的理論、心態、方法、效果都含糊籠統|大多數有名無實,什麼原因?只會讀經,不求解義;煩惱習氣未能斷了:所以走偏、走邪了|佛法廣大,八萬四千法門:你是依哪一門?|淨空老法師

 


修行人百分之九十以上,對於修行的理論、心態、方法、效果都含糊籠統|大多數有名無實,什麼原因?只會讀經,不求解義;煩惱習氣未能斷了:所以走偏、走邪了|佛法廣大,八萬四千法門:你是依哪一門?|淨空老法師


◈知理體無求;仍備修萬行,故能感
◇行者雖知修行往求,了了識知理體無求,仍不壞假名,是故備修萬行,故能感也
◈不求解義;煩惱習氣未能斷了
◇修行人百分之九十以上,對於修行的理論、心態、方法、效果都含糊籠統
◇原因是修行沒有依靠
◇佛法廣大,八萬四千法門:你是依哪一門?
◇有人明瞭,不止依一門;同時依好幾門
◇中國大分十個宗,每一個宗裡面還有派
◇現在大多數有名無實,什麼原因?只會讀經,不求解義;煩惱習氣未能斷了:所以走偏、走邪了
◈一萬個念佛人;真能往生一、二個
◇念佛的人有;往生的人稀有
◇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三、五個;現在能往生的一、二個;再過六十年,二、三萬可能有一、二個

  「今謂行者雖知修行往求,了了識知理體無求,仍不壞假名,是故備修萬行,故能感也」。前面念老給我們說的,修行人在今天來講佔大多數,幾乎是百分之九十以上,對於怎麼個修行、修行所依據的理論、修行的心態、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效果都含糊籠統,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這個原因我相信有不少同學都能理解,原因是修行沒有依靠佛法廣大沒有邊際,法門無量,經上常說八萬四千法門,你是依哪一門有人明瞭,不止依一門,他可以同時依好幾門,天台、賢首、三論、法相,乃至於禪、密、淨土。中國大分十個宗,每一個宗裡面還有派,有派別,愈分愈細。即使是淨土宗也不例外,中國的淨土宗是一個宗派,傳到日本去變成十幾個宗派。他們告訴我這都是淨土宗。每個派別依據的經典、修學的方法都不完全相同,都有依據。甚至於還有一個派別,只依《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第十八願,叫本願宗。都是從唐朝時候,從中國傳過去的,日本那個時候的留學生很多,那是中國佛教黃金時代,十個宗派都有高人,祖師大德。日本、韓國、越南這些留學生到中國,他們很用功,學到真東西,回去之後又建立許多宗派,這一千多年來有成就,不是沒有成就。可是現在不行了,現在大多數有名無實,什麼原因?只會讀經,不求解義,煩惱習氣未能斷了,所以走偏、走邪了念佛的人有,往生的人稀有,真的像李老師所說的,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三、五個。這個話六十年前說的,現在隔了半個世紀,應該是一萬個念佛人,能往生的一、二個而已。只怕再過六十年之後,一萬個念佛的人,往生的可能一個都沒有,要二萬、三萬才可能有一、二個。這個問題是大問題,不是小事。

◈往生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念佛真正能往生,這才叫究竟圓滿
◇怎麼樣才能符合往生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能往生
◈要用真心:菩提心是真心
◇什麼是菩提心?
◇第一,至誠心,真誠到極處
◇往生是大事,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妄心跟它不相應
◇第二從相上說,深心;第三從作用上說,迴向發願心、大悲心
◇大慈大悲救護一切苦難眾生
◇深心是自受用:對於極樂彌陀深信不疑;求生淨土的心要深
◇統統都是從真實心中作;不是用妄心:這一句是概述
◇真要往生極樂,做彌陀弟子,從現在起就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菩提心是真心

  念佛真正能往生,這才叫究竟圓滿怎麼樣才能符合往生的條件?我們這個經裡講得很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能往生。本願念佛只注重一向專念,發菩提心疏忽了。經上講得很清楚,什麼是菩提心?《觀經》上告訴我們,第一,至誠心,真誠到極處。換句話說,往生是大事,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妄心跟它不相應,要用真心。真心從三方面說,第一從體上講,就是真誠心;第二從相上說,就是深心;第三從作用上說,就是迴向發願心。《起信論》上給我們講的大悲心,換句話說,大慈大悲救護一切苦難眾生,這是菩提心的他受用,深心是自受用。深心是什麼意思?深信心,對於西方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深信不疑,沒有絲毫懷疑,這深心;還要有求生淨土的心,這個心要深統統都是從真實心中作,不是用妄心。從這一句,這一句是概述,全說到了,我們真正要往生極樂世界,做阿彌陀佛的弟子,從現在起就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菩提心是真心,真心就是菩提心。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一二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12



2025年3月25日 星期二

信佛:信字好難|對佛菩薩、對自己沒有信心:自己本能完全失效;要靠外援|不是真信、淨信,佛就不靈;信,他就靈了|障礙從自己來的;不是從外來的:你的心不清淨,你沒有通過戒定慧,所以成就就難了|淨空老法師

 


信佛:信字好難|對佛菩薩、對自己沒有信心:自己本能完全失效;要靠外援|不是真信、淨信,佛就不靈;信,他就靈了|障礙從自己來的;不是從外來的:你的心不清淨,你沒有通過戒定慧,所以成就就難了|淨空老法師


◈能忍就能得定;定就能開智慧
◇現在物質資源豐富;但是要能吃苦,無論在物質、精神方面不求享受
◇要在這裡面去磨鍊,修忍辱波羅蜜
◇能忍就能得定;不能忍怎麼能得定?
◇定就能開智慧,目的達到了

  現在物質資源豐富,穿補的人很少了。但是要能吃苦,不求享受,無論在物質方面、精神方面不求要在這裡面去磨鍊。修什麼?修忍辱波羅蜜,能忍,能忍就能得定,不能忍怎麼能得定?定就能開智慧,目的達到了

◈般若無知,無所不知:心要專一
◇經教教他讀;不能教:教就把功夫破壞了
◇一千遍讀完,再讀一千遍,熟透了意思自然懂了,自見其義就開悟了
◇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用這種功夫,心要專、要一
◇用讀誦的方法來修定;不是叫你求解
◇三年、五載豁然開悟,你什麼都明白了;講得頭頭是道,跟佛講的沒兩樣
◇沒有學過的經典,一樣講得透徹:一經通,一切經全通
◇這是人人的本能,各個人都有
◇本能失掉,煩惱障礙了;學這亂七八糟東西障礙了:煩惱障、所知障

  所以這個經教,教他什麼?教他讀。要不要教他?不能教,教就把功夫破壞了。讀什麼?讀一千遍,一千遍讀完之後再讀一千遍,讀完再讀一千遍。意思不要講,熟透了之後,意思自然懂了,所謂自見其義自見其義就開悟了,經典什麼意思完全明白了。所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他用這種功夫,就是心要專要一,就做這個。用讀誦的方法來修定,不是叫你求解的,這個字怎麼講,這一段什麼意思,不是,沒有意思、沒有講法,這是大乘教。三年、五載豁然開悟,你什麼都明白了,這部經從頭到尾講得頭頭是道,跟佛講的沒有兩樣沒有學過的經典拿來,一樣講得透徹,一經通,一切經全通了,他求這個。這是人人的本能,不稀奇,各個人都有,本能。你本能失掉了,失掉什麼?煩惱障礙了,還有你學的這亂七八糟東西障礙了,兩種障,煩惱障、所知障

◈你所學的全是智慧的障礙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十九歲出家,放下煩惱障;十二年所學放棄,放下所知障
◇你所學的東西全是障礙:叫你心不能靜,定不下來,智慧不開:學的是知識;不是智慧
◇知識是智慧的障礙:徹底放下,得定了;夜睹明星,大徹大悟
◇佛一生講那麼多經,誰教他的?沒老師;自己通了
◇講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真實智慧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十九歲離開家庭,過出家人的生活,放下煩惱障。他做知識分子這個角色來給我們表演,知識分子喜歡廣學多聞,印度宗教很多,學派很多,他去參學,去學習,學了十二年。十二年怎麼樣?不能解決問題,所以把十二年所學的放棄了,不學了,到菩提樹下去入定,放下所知障你所學的東西全是障礙,你想想看是不是障礙?叫你心不能靜,定不下來,智慧不開,學的是知識,不是智慧,沒有智慧,知識,知識就是智慧的障礙徹底放下,這一放下之後,得定了,開悟了,夜睹明星,大徹大悟他一生講的那麼多經,誰教他的?沒老師,無論大乘小乘,任何一部經,都沒有人給他講過。他怎麼樣?自己通了。你看他這個順序,講阿含,講方等,講般若,講法華、涅槃,多清楚!那真實智慧

◇從哪裡來的?自性本有的:只要明心見性,自然露出來
◈自性是寶藏;用戒定去開採
◇智慧、能力,包括科學技術,全會;相好、六種神通:每個人本有的;你不懂方法
◇大乘佛法沒有別的:開發自性的智慧
◇自性是寶藏;我們用戒定去開採
◇戒定就是開採自性智慧寶藏的工具、方法
◇不能向外求;外頭沒有東西: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心外怎能得到智慧德能相好;全要從自己自性

  從哪裡來的?自性本有的,只要明心見性,自然露出來。所以智慧、能力,包括科學技術種種能力,全會;相好,應以什麼身相得度,他就能現什麼樣的身,這就講相好包括六種神通,是每個人自己本有的,你不懂方法大乘佛法沒有別的,開發自性的智慧自性是寶藏,什麼都有,我們去開採。用什麼開?用戒定戒定就是開採自性智慧寶藏的工具、方法不能向外求,外頭沒有東西,大乘教上佛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外無法,你在心外怎麼能夠得到智慧?怎麼能得到德能相好?得不到,全要從自己自性,這比什麼都重要。

◈對佛、對自沒信心:本能完全失效
◇大乘修行人對佛有信心:身體重要,阿彌陀佛照顧
◇傳戒法師幫人治病,外面花草樹木隨便拈一點就是藥
◇一切花草樹木都是自性變現的;只要有信心:實際上全是信心治好的
◇對佛菩薩、對自己沒有信心:自己本能完全失效;要靠外援
◈信佛:信字好難

  所以大乘修行人對佛有信心,身體重不重要?身體重要,怎麼樣照顧?阿彌陀佛照顧海賢老和尚的師父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身體有什麼毛病,他能夠幫人治病。他用什麼藥?外面花草樹木他隨便拈一點來就是藥,就能把人病治好,什麼病都能治好。這是什麼?因為,一切花草樹木都是自性變現的,只要有信心,實際上全是信心治好的。你對佛菩薩沒有信心,對自己沒有信心,這很可憐,為什麼?自己的本能完全失效了,要靠外援,要靠外面的藥物,藥物都有副作用。從這個地方就真正體會到,信佛這個信字好難,太難了!

◇我受戒之後去拜老師,指著我大聲講,「你要信佛!」
◇有八十、九十老和尚到臨終還不信佛
◇我們這個信佛裡頭帶著懷疑,不是真信、淨信
◇不信,佛就不靈;信,他就靈了
◇為什麼賢公那麼靈?他沒有懷疑;我們怎麼不靈?有懷疑
◇懷疑把信心攪亂:信心不純

  過去我受戒,出家我兩年之後才受戒,受戒之後,當然第一個去拜老師,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我到慈光圖書館,他在裡面,我在大門外他看見了,看見我就指著我,大聲跟我講,「你要信佛!」到裡面去之後,他說你坐下來,你懂得我的意思嗎?我說我不懂,我要不信,我怎麼會出家,怎麼會去受戒?當然信佛了,你給我講這個信,所以我有疑惑。他就告訴我,有八十、九十老和尚到臨終還不信佛。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我們這個信佛裡頭帶著懷疑,不是真信、不是淨信,裡頭有摻雜著懷疑,有很多疑慮在裡頭,這不信。不信,佛就不靈;信,他就靈了為什麼海賢老和尚那麼靈?他沒有懷疑。我們今天怎麼不靈?有懷疑懷疑把信心攪亂了,所以信心不純。問題在這個地方,不能不知道。

◈信,半信半疑;願,就不是真的願
◇佛沒錯,經沒錯;我們學錯了自己不知道
◇信、願、行:信,半信半疑;那個願,就不是真的願
◇想往生;對這個世界有留戀,捨不得去:名聞利養放不下,欲望還是在膨脹
◇障礙從自己來的;不是從外來的:你的心不清淨,你沒有通過戒定慧,所以成就就難了
◇要想真正成就:萬緣放下,徹底放下,什麼都不要去理會,一心念佛
◇我們的話頭,一句阿彌陀佛,千萬不要丟掉,分秒必爭
◇分分秒秒都是阿彌陀佛,我們淨土宗才真正叫淨
◇淨土宗淨;我們自己心不淨,入不了淨土:有名無實,不能成就

  佛沒錯,經沒錯,我們學錯了自己不知道。你看,信、願、行信,半信半疑,那個願就不是真的願。想往生,對這個世界有留戀,又捨不得去,名聞利養放不下,欲望還是在膨脹這個障礙從自己來的,不是從外來的。你的心不清淨,你沒有通過戒定慧,你沒有學過這個,所以成就就難了。我們今天要想真正成就,萬緣放下,徹底放下,什麼都不要去理會,一心念佛。好好照顧這個話頭,禪宗講的參話頭,我們的話頭,一句阿彌陀佛,千萬不要丟掉,分秒必爭分分秒秒都是阿彌陀佛,我們淨土宗才真正叫淨。現在我們修的淨土宗,淨土宗淨,我們自己心不淨,入不了淨土,有名無實,這不能成就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八十三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83



2025年3月24日 星期一

我們有沒有入佛門?不要問別人;要問自己|我覺悟了沒有?我看破、放下了沒有?|真正看破:了解諸法實相|實相是空的,自心現量、不斷之無|不著相是功德;著相是福德|一念與自性相應,過佛菩薩的生活|淨空老法師

 


我們有沒有入佛門?不要問別人;要問自己|我覺悟了沒有?我看破、放下了沒有?|真正看破:了解諸法實相|實相是空的,自心現量、不斷之無|不著相是功德;著相是福德|一念與自性相應,過佛菩薩的生活|淨空老法師


◈念自己就迷;念眾生是覺
◇佛教化眾生,身、語、意是他教學的工具
◇我們凡夫叫意;佛叫自性
◇諸佛菩薩念念為眾生,決定沒有念自己:念自己就迷了;念眾生是覺
◈我覺悟、看破、放下了沒有?
◇我們有沒有入佛門?不要問別人;要問自己:我覺悟了沒有?我看破、放下了沒有?
◇真正看破:了解諸法實相
◇實相是空的,自心現量、不斷之無
◇無是空的,什麼都沒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既然是無、是空,就不應當執著,不應當放在心上
◇放在心上就是凡夫;不放在心上就是菩薩
◈不著相是功德;著相是福德
◇菩薩度眾生要現相。釋迦牟尼佛現八相成道,跟我們凡夫好像沒有兩樣
◇不同的地方在他不放在心上,他知道沒有、空的:這個人就是佛、菩薩
◇不著相就是功德;著相做再好的事情沒有功德
◇著相是福德,把功德變成六道十法界裡的福報,變質了
◇不著相,不分別執著,那就是菩薩、佛
◇菩薩跟凡夫差別就在此地:一個覺了;一個在迷
◇迷表現的就是分別執著
◇於一切法不分別執著,這個人覺悟了:覺悟的作用大

  佛教化眾生有言教、有身教、有意教,身、語、意是他教學的工具,用身來表法,用言語來說明。意,我們凡夫叫意,在佛不叫意,佛叫自性,圓滿的教學。諸佛菩薩念念為眾生,決定沒有念自己,念自己就迷了,念眾生是覺。入佛門難,我們有沒有入佛門,不要問別人,要問自己,我覺悟了沒有?章嘉大師所說的,我看破了沒有,我放下了沒有真正看破,看破是了解諸法實相。實相是什麼?實相是空的,就是剛才說的,自心現量,不斷之無無是空的,什麼都沒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跟這兩句的意思完全相同。既然是無,既然是空,就不應當執著,也就是說不應當放在心上。放在心上錯了,放在心上就是凡夫,不放在心上就是菩薩菩薩度眾生要不要現相?要現釋迦牟尼佛要教化地球上的眾生,他現八相成道,跟我們凡夫好像沒有兩樣。不同的地方在哪裡?這些現象他不放在心上。為什麼?他知道沒有,空的。這個人就是佛、就是菩薩,妙就妙在這裡。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著相就是功德,著相做再好的事情沒有功德著相是什麼?福德,把功德變成人天福報,六道十法界裡面的福報,變質了。如果不著相,不分別、不執著,那就是菩薩,那就叫佛菩薩跟凡夫差別就在此地,一個覺了,一個在迷迷表現的就是分別執著,於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這個人覺悟了。覺悟的作用大

◈一念與自性相應,過佛菩薩的生活
◇賢公覺悟了:一般人看他辛苦;他一點也不苦,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
◇他沒有分別,平等的;他沒有執著,純善的:純淨純善,都在自己一念
◇這一念與自性相應就法喜充滿,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法身、般若、解脫
◇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過六道凡夫的生活,苦不堪言
◈破迷就離苦;開悟就得樂
◇佛為這個來到世間:幫助我們離苦得樂、破迷開悟
◇破迷就離苦;開悟就得樂:這是佛陀教育,能不學、能不接受嗎?
◇苦樂不從外頭來;從心裡感受:迷的感受,苦;覺的感受,樂
◇破迷開悟的教學,只有釋迦牟尼佛有
◇佛陀慈悲到極處,他有特別法門、無上妙法:信願持名,一生成佛
◈根熟眾生:善根、福德、因緣具足
◇淨土法門要給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的人說才管用:他相信、能接受
◇沒有善根、福德、因緣,不肯接受:不是佛不說;沒有說的必要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每一個往生的人都是善根、福德、因緣具足的根熟眾生

  我們細心去觀察,在我們面前,去我們不遠的,海賢老和尚覺悟了。你看他一生多快樂,我們一般人看到,好像他辛苦,他一點也不苦,他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什麼時候,跟他接觸的人沒有不歡喜。為什麼?他沒有分別,沒有分別是平等的,他沒有執著,沒有執著是純善的,純淨純善,都在自己一念這一念與自性相應就法喜充滿,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法身、般若、解脫。如果起心動念就迷了,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就過六道凡夫的生活,苦不堪言佛是為這個來到世間,幫助我們離苦得樂,幫助我們破迷開悟,破迷就離苦,開悟就得樂,這是佛陀教育。佛陀教育你真正懂得,能不學嗎?能不接受嗎苦樂不從外頭來,苦樂是從心裡的感受,迷有迷的感受,苦;覺有覺的感受,樂破迷開悟的教學,只有釋迦牟尼佛有,除他之外,世出世間找不到第二家。尤其是佛陀慈悲到極處,他有特別法門,有無上的妙法,就是信願持名,一生成佛這個法門要給誰說?要給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的人說才管用。為什麼?他相信,他能接受。沒有善根、福德、因緣,不肯接受。不是佛不說,沒有說的必要,他不相信。所以《彌陀經》上說得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每一個往生的人都是善根具足、福德具足、因緣具足,這個在淨宗叫根熟的眾生,每一個往生都是根熟眾生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八十七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87



2025年3月23日 星期日

菩提的本是:純善純淨|菩提是覺悟;心不清淨不會覺悟:清淨心是開悟的根本|佛家的開悟是修定,修定一定要持戒:戒不清淨不會得定,沒有定哪來的智慧?|轉相拯濟:發此大心,念佛名號,才契本經之宗|淨空老法師

 


菩提的本是:純善純淨|菩提是覺悟;心不清淨不會覺悟:清淨心是開悟的根本|佛家的開悟是修定,修定一定要持戒:戒不清淨不會得定,沒有定哪來的智慧?|轉相拯濟:發此大心,念佛名號,才契本經之宗|淨空老法師


◈發自覺覺他之大心,念佛名號
◇轉相拯濟是利他行,是即釋尊開示之第二點
◇拯者,救也。謂輾轉救度於他身,是即眾生無量誓願度也
◇發此自覺覺他之大心,念佛名號,才契本經之宗
◇本經的宗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以至誠心,積累善本
◇既發大心,則應以至誠之心,積累善本,以求得本願之妙果
◇世尊以真誠心,四十九年表演積累善本
◈從涅槃寂靜生出大慈大悲普度眾生
◇開悟之後沒有自己了;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菩薩不知道;一切諸佛如來清楚
◇入佛境界了,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叫大般涅槃
◇從涅槃寂靜裡生出大慈大悲,普度眾生:這叫大乘
◇涅槃裡不生大慈大悲、普度眾生這大願,那不叫菩薩:那叫小乘
◇生起大慈大悲普度眾生,叫轉小成大

  「轉相拯濟是利他行,是即釋尊開示之第二點。拯者,救也。謂輾轉救度於他身,是即眾生無量誓願度也發此自覺覺他之大心,念佛名號,才契本經之宗」。本經的宗是什麼?就是宗旨,就是下面這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本經的宗旨。「既發大心,則應以至誠之心,積累善本,以求得本願之妙果。」這樁事情,釋迦牟尼佛表演給我們看了。世尊以真誠心,四十九年的表演,表演什麼?這四個字說得非常好,『積累善本』。自己開悟之後沒有自己了,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別人不知道,他自己清楚,菩薩不知道,一切諸佛如來清楚。為什麼?入佛的境界了,佛的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境界就叫做大般涅槃。涅槃寂靜,從涅槃寂靜裡面生出大慈大悲,普度眾生,這叫大乘涅槃裡頭不生大慈大悲,不生普度眾生這個大願,那不叫菩薩,那叫小乘生起大慈大悲普度眾生,叫轉小成大

◈大慈大悲,普度眾生、代眾生苦
◇小乘的涅槃,清淨寂滅,只斷見思煩惱;塵沙沒有斷:也就是分別、起心動念沒有斷
◇菩提心沒有發,普度眾生這個願,大慈大悲沒有發出來
◇圓教初住,真把起心動念放下了,起心動念就是根本無明
◇這一放下,十法界沒有了,一場夢,放下夢就醒過來;醒過來是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

  小乘的涅槃,清淨寂滅,只斷見思煩惱,塵沙沒有斷也就是他分別沒有斷,起心動念沒有斷。小乘涅槃,的地位在哪裡?四聖法界最低的聲聞,超越六道了,六道之外,聲聞道、緣覺道,這兩個都是小乘。菩提心沒有發,普度眾生這個願,大慈大悲沒有發出來。到什麼時候才能發出來?初住,《華嚴經》圓教初住。真的把起心動念放下了,起心動念就是根本無明,這一放下,十法界沒有了。十法界是假的,一場夢,放下夢就醒過來,醒過來是一真法界,是實報莊嚴土

(中略)

◇轉小成大:他有大慈大悲,他有普度眾生的大願、代眾生苦的悲心,願意表演示範,威儀有則
◇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是表演,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他戒定慧圓滿,貪瞋痴早就息滅,舞台上表演給我們看,這叫慈悲至極

  這個時候真的轉小成大,他有大慈大悲,他有普度眾生的大願,他有代眾生苦的悲心,願意表演、示範,威儀有則,這就是表演做示範。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是表演,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是示範。他戒定慧圓滿,貪瞋痴早就息滅,舞台上表演,給我們看的,這叫慈悲至極

◈既發大心,就應該用至誠心積累善本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的人,既發大心,就應該用至誠心去表演,積累善本
◇三惡五惡是惡本,一切惡業的根本
◇反過來就是善本,不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世出世間所有善法都從這生的
◈轉識成智怎麼轉?把見愛痴慢放下
◇我們的心本來是清淨的;現在還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污過:好像是被染污了;其實沒有
◇染污是誰?阿賴耶:被末那染污
◇末那叫染污意:因為它裡頭有貪瞋痴,四大煩惱常相隨
◇末那是我執、我見,執著阿賴耶見分的一分,把這一分當作自己的心:這是妄心,煩惱的根
◇從這個地方起我愛、我痴、我慢:見愛痴慢四大煩惱常相隨不斷
◇四大煩惱要是斷掉,轉末那為平等性智
◇法身菩薩轉八識成四智,超越十法界,怎麼轉的?把這四樣東西放下

  所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的人,既發大心,就應該用至誠心去表演,積累善本。「善本」是什麼?三惡、五惡反過來就是善本。因為三惡五惡是惡本,所有一切惡業的根本反過來就是善本,不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世出世間所有的善法都從這裡生的我們的心本來是乾淨的,本來是清淨的,惠能大師說得很好,現在還是乾淨的,還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污過。好像是被染污了,其實沒有染污是誰?阿賴耶,阿賴耶被染污了。被誰染污?被末那染污,末那不是個好東西,末那叫染污意,為什麼染污意?因為它裡頭有貪瞋痴。唯識經論裡面說四大煩惱常相隨,所以末那識它的基礎就是四大煩惱。頭一個是我見,末那是我執,我見,執著阿賴耶見分的一分。阿賴耶的見分無量無邊無數無盡,他執著一分。把這一分當作自己的心,這是妄心,這是煩惱的根從這個地方起來什麼?我愛。你看有我了,我見,這就產生我愛,我愛是貪;我痴,愚痴;我慢,慢是瞋恚。見愛痴慢這四大煩惱常相隨不斷,這個四大煩惱要是斷掉,沒有了,轉末那為平等性智,這就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轉八識成四智,超越十法界,不再住十法界裡頭。我們曉得,怎麼轉的?把這四樣東西放下

◈破身見,真智慧!
◇破四相能脫離六道輪迴;破四見才能超越十法界
◇四見破了,圓教初住菩薩;小乘須陀洹,開始破四相
◇初信位,他破煩惱等於小乘須陀洹,證得位不退,絕對不會退轉做凡夫
◇他是真正的佛弟子:不會墮三惡道,也就是決定不會再搞貪瞋痴慢

  破身見,真智慧!《金剛經》雖然不長,它分前後兩部分,前面是破四相,後面是破四見。破四相能脫離六道輪迴,破四見才能超越十法界。《金剛經》後半部說的是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四見破了。四見破了,圓教初住菩薩。四相破了,小乘須陀洹,開始破四相,《華嚴》是大乘,十信位子裡面的初信位,他破煩惱等於小乘須陀洹,證得位不退,三不退的第一個他得到,就是絕對不會退轉做凡夫。他是真正的佛弟子,不會墮三惡道,也就是說,決定不會再搞貪瞋痴慢這個事情

◈既發大心,要以至誠心斷惡修善
◇既發大心,一定要以至誠的心斷惡修善、積累善本
◇對於善惡一定要認識清楚: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絕對標準是:與性德相應的就是善;與性德相違背的就是惡
◇古人對這個非常重視;現在人不懂

  世尊開示第二點,就是拯救,「輾轉救度於他身,是即眾生無量誓願度」。「發此自覺覺他之大心,念佛名號」,跟本經的宗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相應。既發大心,一定要以至誠的心斷惡修善,積累善本對於善惡一定要認識清楚,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絕對標準是:與性德相應的就是善,與性德相違背的就是惡。古人對這個非常重視,現在人不懂

(中略)

◈清淨心是開悟的根本
◇菩提根、菩提的本是:純善純淨
◇菩提是覺悟;心不清淨不會覺悟:清淨心是開悟的根本
◇佛家的開悟是修定,修定一定要持戒:戒不清淨不會得定,沒有定哪來的智慧?
◇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
◇學佛終極的目標,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你就超越十法界
◇不是修淨土的,多半都到華藏世界去了;修淨土的人,到極樂世界實報土去了:這是修學真正的成就

  「以求得本願之妙果」。下面說,「善本,同於善根。《勝鬘經上》曰:善本,本亦因也」,也是因,「欲以此善為菩提根,故名為本」。所以菩提根,菩提的本是什麼?純善純淨菩提是智慧,菩提是覺悟,心不清淨不會覺悟清淨心是開悟的根本。所以,佛家的開悟是修定,修定一定要持戒,戒不清淨不會得定,沒有定哪來的智慧?所以,戒定慧三學稱之為三無漏學學佛終極的目標,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你就超越十法界不是修淨土的,多半都到華藏世界去了,毘盧遮那佛的報土,實報莊嚴土。修淨土的人,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實報土去了,這是修學真正的成就

◈真有求往生的一顆心,一向專念
◇求願者,願往生心也
◇你真有求往生的一顆心
◇善本,通名諸善,別指稱名念佛
◇念佛是大善、善中之善;沒有比念佛更善的
◇稱名念佛正是往生極樂之善本,積累善本正是一向專念也
◇一向專念就是積累善本

  下面,「又《會疏》曰:求願者,願往生心也」,你真有求往生的一顆心。「善本,通名諸善,別指稱名念佛」,《會疏》這一句講得好,念佛是大善,念佛是善中之善,沒有比念佛更善的,「稱名念佛正是往生極樂之善本」。「積累善本,正是一向專念」,一向專念就是積累善本,積累善本就是一向專念。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一七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39-0517




下「轉相拯濟」是利他行。是即釋尊開示之第二點。

」者救也。
謂輾轉救度於他身,是即「眾生無量誓願度」也。


庚二、真實因果 分二 辛一、短時修因

【至心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間耳。】

上段顯生死輪轉,憂苦不絕,勸令出離,是為厭離娑婆。
此段則勸求生淨土,即欣求極樂也。

《彌陀要解》以「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為願。
又以「信願持名」為「一乘真因」。

故知世尊勸諭,正是往生切要。
發此自覺覺他之大心,念佛名號,才契本經之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既發大心,則應以至誠之心,「積累善本」,以求得本願之妙果。

善本」同於「善根」。

《勝鬘經上》曰:「
善本,本亦因也。
欲以此善為菩提根,故名為。」
又《會疏》曰:「
求願』者,願往生心也。
善本
通名諸善,
別指稱名念佛。」

稱名念佛正是往生極樂之善本
積累善本」正是一向專念也。
◎ 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2025年3月22日 星期六

有念是妄念;無念是無明:都不能成就|妄想不能夾雜;無明也不能夾雜|無明是愚痴;妄想是貪瞋痴慢:都是障礙自性,都是破壞你一心不亂|真心離念:真心裡頭沒有妄念,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這就暗合道妙|淨空老法師

 


有念是妄念;無念是無明:都不能成就|妄想不能夾雜;無明也不能夾雜|無明是愚痴;妄想是貪瞋痴慢:都是障礙自性,都是破壞你一心不亂|真心離念:真心裡頭沒有妄念,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這就暗合道妙|淨空老法師


◈何為至心?但有此念,不雜餘念
◇譬如有人,值遇惡賊,直來欲殺。其人勤走,渡河求免。爾時但念渡河方便。但有此念,更無他念。當念渡河,即是一念。此等十念,不雜餘念
◇只有一個念頭,怎麼過河?除這一念之外沒有別的念頭,這就叫一念
◇我們念佛也要用這個方法:沒有懷疑、沒有夾雜雜念,這就叫一心、一念、至心

  「又何為至心?《無量壽經宗要》引什公之喻」,什公是鳩摩羅什大師,他說的這個譬喻。「譬如有人,值遇惡賊,直來欲殺。其人勤走,渡河求免。爾時但念渡河方便。但有此念,更無他念。當念渡河,即是一念。此等十念,不雜餘念」。這也可能是有人向羅什大師請教,什麼是至心?什麼是一念?羅什大師就舉了這個比喻,譬如有人遇到強盜,旅行的時候遇到強盜,這個強盜非常凶惡,一定要殺人。這個人只有逃命,逃到一個河邊,這個時候只有一個念頭,怎麼過河?除這一念之外沒有別的念頭,這個一念就叫一念。為什麼?不雜餘念。我們念佛也要用這個方法,什麼叫至心?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雜念夾在其中,這個時候就叫一心、一念、至心,這意思都相同。

◈要緊的是「無間念佛」
◇若念佛名,若念佛相等
◇念佛名是持名念佛,念佛相好是觀想念佛,都可以;要緊的是「無間念佛」,這個念頭不能停:一停就有夾雜進來
◈有念是妄念;無念是無明
◇有念是妄念;無念是無明:都不能成就
◇妄想不能夾雜;無明也不能夾雜
◇無明是愚痴;妄想是貪瞋痴慢:都是障礙自性,都是破壞你一心不亂
◈無間念佛,十念至心,名為十念
◇無間念佛,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為十念
◇只是欲渡之念,更無他念,是名至心
◇行人念佛,如彼喻中人之欲渡河,只是欲渡之念,更無他念,是名至心。如是之念,相續至十,即為十念。臨終能行,決定往生
◈乃至一念,念心純固,亦得往生
◇臨終十念時間來不及,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都能往生: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
◇一念相應一念佛

  「行者亦爾」,行者就是念佛的人、修行的人,也是這樣的。「若念佛名,若念佛相等」,都可以,念佛名是持名念佛,念佛相好那是觀想念佛,都可以要緊的是「無間念佛」,這個念頭不能停,為什麼?一停就有夾雜進來有念是妄念,無念是無明,都不能成就妄想不能夾雜,無明也不能夾雜無明是愚痴,妄想是貪瞋痴慢,都是障礙自性,都是破壞你一心不亂,這是念佛人不能不知道的。「無間念佛,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為十念」。一念到十念,這是講臨命終時他決定得生。「是謂行人念佛,如彼喻中人之欲渡河,只是欲渡之念,更無他念,是名至心。如是之念,相續至十,即為十念。臨終能行,決定往生。」這個句子十分肯定,一絲毫疑慮都沒有,真正是如善導大師所說萬修萬人去。「乃至一念」,臨終的時候十念時間來不及,他馬上就斷氣了,他最後這一念是阿彌陀佛都能往生。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往生這一剎那他肯定見佛。如果最後這一念見佛,一念相應一念佛,他來不及了,就是沒有時間告訴大家:佛來接引我了,我跟佛去了。說這句話的時間都沒有,如果是十念他有時間,有時間告訴大家佛來接引。最後只有這一念,他來不及,他真看到佛來接引,那就真往生了。

◇念心純固:這個信心非常純、非常堅定,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
◈暗合道妙,巧入無生
◇臨終那一念是真心不是妄心:不夾雜懷疑、妄念,就是真心
◇真心離念:真心裡沒有妄念,你真心裡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這就暗合道妙
◇道是自性;妙是妙用
◇臨命終最後一念跟性德的體用相應,這還得了!這個品位可高了
◇巧入無生:緣分太殊勝!一輩子用妄心;臨終一念是真心,太難得太難得了
◇入無生就是入常寂光、契入自性
◇自性不生不滅:何期自性本無生滅

  這個意思,《念佛三昧寶王論》裡面有說到,「念心純固」,純是不雜,固是堅固,這個信心非常純、非常堅定,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亦得往生。蓋以暗合道妙,巧入無生」。這兩句話說得太好,這是說什麼?臨終那一念是真心不是妄心,不夾雜懷疑、不夾雜妄念就是真心。大乘教裡佛常說「真心離念」,真心裡頭沒有妄念,你真心裡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這就暗合道妙。道是什麼?道是自性。妙是什麼?妙是妙用,它起作用太妙了。臨命終時最後這一念跟性德的體用相應,這還得了嗎?這個品位可高了巧入無生,這個巧是形容緣分太殊勝,哪有這麼巧的事情!一輩子用妄心,臨終一念是真心,太難得、太難得了入無生就是入常寂光,就是契入自性自性不生不滅,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說,他說了五句,第二句就講「何期自性本無生滅」,講得真好。

◈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
◇是故五逆十惡,臨終念佛,乃至一念,亦得往生
◇五逆十惡臨終地獄相現前,真有畏懼之心,他的妄念都嚇跑掉;提醒他「阿彌陀佛」,他就接受這一念,這一念裡頭沒有懷疑、夾雜,這樣殊勝的緣,肯定上輩往生
◇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
◇真誠到極處是上品上生;真誠裡面差一等,上中品、上下品往生
◇上輩生實報莊嚴土;中輩生方便有餘土;下輩生凡聖同居土:果報太殊勝
◈念佛是真實的;其他都是假的
◇世出世間一切法,只有這一法是真實的;其他都是假的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有這樁真實

  「是故五逆十惡,臨終念佛,乃至一念,亦得往生」。五逆十惡臨終地獄相現前,他要是真有畏懼之心,這個時候把他的妄念都嚇跑掉,只有一念,要是提醒他「阿彌陀佛」,他就接受這一念,這一念裡頭沒有懷疑,這一念裡面沒有夾雜,那他是什麼品位?豈不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臨終遇到這樣殊勝的緣,肯定上輩往生真誠到極處是上品上生,真誠裡面差一等,上中品、上下品,上輩往生。我們知道,上輩往生是生實報莊嚴土,中輩生方便有餘土,下輩生凡聖同居土,果報太殊勝世出世間一切法,只有這一法是真實的,其他都是假的。佛在《般若經》上常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有這樁真實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二0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39-0420




又何為至心

《無量壽經宗要》引什公之喻:
譬如有人,值遇惡賊,直來欲殺。
其人勤走,渡河求免。
爾時但念渡河方便。

但有此念,更無他念。
當念渡河,即是一念

此等十念,不雜餘念。

行者亦爾,

若念佛名,
若念佛相等。無間念佛,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為十念。」


是謂行人念佛,如彼喻中人之欲渡河。
只是欲渡之念,更無他念。是名至心

如是之念,相續至十,即為十念。臨終能行,決定往生。
乃至一念(見《念佛三昧寶王論》),念心純固,亦得往生。

蓋以
暗合道妙,巧入無生。
是故五逆十惡,臨終念佛,乃至一念,亦得往生。

◎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2025年3月21日 星期五

一世勤苦,猶如片刻|修行是苦事,但是時間短|這短暫的苦你不想吃;你後頭生生世世全是苦|這幾年的苦,把你無量劫來累積的苦因,統統吃盡了,以後再沒有了:應該做的|修行苦,從讀誦下手|淨空老法師

 


一世勤苦,猶如片刻|修行是苦事,但是時間短|這短暫的苦你不想吃;你後頭生生世世全是苦|這幾年的苦,把你無量劫來累積的苦因,統統吃盡了,以後再沒有了:應該做的|修行苦,從讀誦下手|淨空老法師


◈幾年修行的苦;把無量劫的苦吃盡
◇佛勉世人:一世勤苦,猶如片刻
◇勤奮修行,修行是苦事,但是時間短
◇後生極樂,其樂無有窮盡
◇將來生到極樂世界,苦就沒有了,真的離苦了
◇這世間短暫的苦你不想吃;你後頭生生世世全是苦
◇曉得這樁事情,你就會拼命幹了
◇長痛不如短痛:我現在把這一點苦吃盡;生極樂世界苦就沒有了
◇極樂世界妙樂無邊,超逾十方,無有終止。故云「無極」
◇生到極樂世界,你就跟苦這個字永遠告別、真正斷乾淨了
◇這幾年的苦,把你無量劫來累積的苦因,統統吃盡了,以後再沒有了:應該做的
◈孔顏之樂;再提升,佛的法喜充滿
◇修行苦,從讀誦下手;三個月到半年,你就嘗到法味:苦盡甘來
◇孔子、顏回的樂趣: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你出現這個境界
◇再提升,佛菩薩的境界: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真的是看破放下

  所以佛這幾句話我們體會很深很深,這意思。「一世勤苦,猶如片刻」,這是講勤苦,勤奮修行,修行是苦事,但是時間短,不長。「後生極樂,其樂無有窮盡」,你將來生到極樂世界,苦就沒有了,真的離苦了。在這個世間,這短暫時間的苦你不想吃,你後頭有大苦,你後面那個苦,生生世世全是苦。你要曉得這樁事情,你就會拼命幹了,長痛不如短痛,我現在把這一點苦吃盡,苦就沒有了,生極樂世界苦就沒有了。極樂世界「妙樂無邊,超逾十方,無有終止」,故云『無極』,極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跟苦這個字永遠告別了,真正斷乾淨了。那麼這幾年的苦該不該吃?這幾年的苦,把你無量劫來累積的這些苦的因,統統把它吃盡了,以後再沒有了,應該做的修行苦,從讀誦下手,先讀經。古人又說,能夠有三個月到半年,你就嘗到法味,苦盡甘來。法味是什麼?歡喜心生起來了。孔顏之樂出現了,孔子、顏回那個樂趣,那是什麼?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你出現這個境界再提升,佛菩薩的境界,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真的是看破放下了。

◈今生榮華一期;結苦果於億劫
◇今生榮華一期之程,結苦果於億劫
◇這一生榮華富貴裡頭,有沒有造業?貪瞋痴慢就是造苦因;將來結苦果
◇一世所造的苦果,要苦億劫
◈現世勤修須臾;開覺蘃於三明
◇現世勤修須臾之間,開覺蘃於三明
◇現在認真努力去修行,修的時間不長,數十寒暑;將來往生到極樂就開覺蕊於三明
◇三明六通是講果德
◇因小果大,受報時長
◈往生:永拔生死之本,無復苦惱之患
◇凡得往生者,經云:永拔生死之本,無復苦惱之患。壽千萬劫,自在隨意
◇要下決心,我們要真幹

  「如天台沙門忍空之《勸心往生論》」,忍空法師有這麼一部書,裡面說,「今生榮華一期之程,結苦果於億劫」。我們這一生榮華富貴,在這一生當中,榮華富貴裡頭有沒有造業?你想想看,榮華富貴裡頭有沒有貪瞋痴慢?貪瞋痴慢就是造的苦因,將來結苦果苦果要享多久?要享億劫,一世所造的這些業要苦億劫。「現世勤修須臾之間,開覺蕊於三明」,現在我們認真努力去修行,修多久?修的時間不長,數十寒暑。將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開覺蕊於三明,這個蕊是花蕊,花的中心叫蕊,三明就是六通,三明六通是講果德。底下說,「蓋因小果大,受報時長。凡得往生者,經云:永拔生死之本,無復苦惱之患。壽千萬劫,自在隨意。」這是我們應當要記取的,要下決心,我們要真幹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一七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39-0517




以下釋尊重宣極樂之勝妙,諭勸求生。

須臾」者,為四十八分鐘,指片刻也。
佛勉世人,一世勤苦,猶如片刻。


辛二、永得樂果

【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永拔生死之本。無復苦惱之患。壽千萬劫。自在隨意。】

後生極樂,其樂無有窮盡。妙樂無邊,超逾十方,無有終止。故云「無極」。

如天臺沙門忍空之《勸心往生論》云:「
今生榮華一期之程,結苦果於億劫。
現世勤修須臾之間,開覺蘃於三明。」

蓋因小果大,受報時長。


凡得往生者,經云:「永拔生死之本,無復苦惱之患。壽千萬劫,自在隨意。」

◎ 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

學佛先決條件:放下欲望|放下貪瞋痴慢疑,你能學傳統文化|放下見思,你能學佛|放不下,佛菩薩來教你也學不會、入不了境界|我們今天業障太重,時刻受外境干擾,身心不安:這樣念佛,不能往生|淨空老法師

 


學佛先決條件:放下欲望|放下貪瞋痴慢疑,你能學傳統文化|放下見思,你能學佛|放不下,佛菩薩來教你也學不會、入不了境界|我們今天業障太重,時刻受外境干擾,身心不安:這樣念佛,不能往生|淨空老法師


◈時刻受外境干擾:念佛不能往生
◇我們今天業障太重,時刻受外境干擾,身心不安:這樣念佛,不能往生;只是跟佛法結個緣而已

  我們今天業障太重,為什麼?從早到晚時時刻刻都受外境干擾,身心不安,這樣念佛,這樣學佛,不能往生,不能成就,只是跟佛法結個緣而已,其他都談不上。

◈學佛先決條件:放下欲望
◇學佛、學中國傳統文化,先決的條件:放下欲望
◇放下貪瞋痴慢疑,你能學傳統文化;放下見思,你能學佛
◇放不下,佛菩薩來教你也學不會、入不了境界
◈心浮氣躁,不能受教
◇我向章嘉大師請教:佛門裡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快能契入境界?
◇大師看著我半個鐘點,才說一個字:有
◇又等了六、七分鐘,告訴我:看得破、放得下
◇這兩句,話很淺顯,意思深妙,不能體會
◇從哪裡下手?從布施

  學佛、學中國傳統文化,先決的條件是什麼?也就是說,你具備什麼樣的條件你才有資格學習?條件就是放下欲望放下貪瞋痴慢疑,你能夠學傳統文化放下見思煩惱,你能夠學佛。這個東西放不下,它障礙你,佛菩薩來教你你也學不會,你也聽不懂,入不了境界。我初學佛的時候,知道佛法的殊勝,方老師給我介紹的。我見章嘉大師,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我說佛法的好、功德利益,我略知幾分,佛門裡面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快能契入境界?我的問題提出來,大師看著我,我也等著他回答。他沒說話,看我看了半個小時,我也看他,好像是禪堂裡頭入定。半個鐘點以後他才說,說一個字,有。我問他有沒有方法?答覆我有,我等了半個鐘點,等到了一個字。我精神振奮起來,他老人家不說了。這又等了六、七分鐘,告訴我,「看得破,放得下」,六個字。我聽到這兩句,話很淺顯,意思深妙,不能體會。可是我的頭腦轉得快,我立刻向他請教,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從布施

◇年輕心浮氣躁,這種心態之下不能受教,給你講了,耳邊風
◇老師看著學生,必須學生浮躁的氣統統放下、心平氣和,才能接受教誨
◈心地清淨、真誠、恭敬
◇現在要找一個心地清淨、真誠、恭敬的,一個也找不到
◇老師說話的對象沒有,不是不願意說;沒人會聽
◇心浮氣躁,接受學校教育沒問題;聖賢教育、儒釋道都不行:都講求要清淨心,心愈清淨愈好
◈學佛心浮氣躁:一句佛法也沒學到
◇學佛學了一輩子,還是心浮氣躁:一句佛法也沒有學到
◇這一句佛號他真學到了,會開悟,會明心見性,往生有絕對把握

  為什麼我提出這個問題,他這麼容易答覆我,還要等半個小時,原因在哪裡?我們年輕,心浮氣躁,在這種心態之下不能受教,給你講了,耳邊風,你沒聽進去。所以老師看著學生,必須讓學生整個浮躁的氣統統放下,心平氣和才能接受教誨。半個鐘點,我們浮躁氣下來了,心定了,他說了個有。我們聽到這個有,精神頭又來了,那是什麼?浮躁。必須等你這個浮躁再往下降下去才給你說,多難!現在這個世界,要找一個心地清淨、真誠、恭敬的,一個也找不到。換句話說,老師說話的對象沒有,不是不願意說,沒人會聽。這是聖賢教育跟一般學校教育不一樣,心浮氣躁,接受學校裡面的教育沒問題,聖賢教育不行。中國傳統的東西,儒釋道都不行,都講求要清淨心,心愈清淨愈好。這就是現在人學佛學了一輩子,還是心浮氣躁,換句話說,一句佛法他也沒有學到。譬如說這一句阿彌陀佛,他學到沒有?沒有。這一句佛號他真學到了,會開悟,會明心見性,往生有絕對把握。像海賢老和尚一樣不需要人助念,助念並不可靠,說走就走了。

(中略)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親近佛陀是人生第一樁大事,福慧雙修,成佛快速
◇怎樣才能夠親近佛陀?須以念佛為因
◇心裡頭常常有佛、沒離開佛:你跟佛愈來愈接近
◇賢公替我們做證明: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真有
◇念佛念了九十二年,沒有中斷過: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
◇生活待人接物都念佛,佛號不中斷
◇無論什麼地方、什麼時候,你看到章嘉大師,他持咒,金剛持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不念佛怎麼能成佛?

  所以親近佛陀是人生第一樁大事,福慧雙修,成佛快速怎樣才能夠親近佛陀?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須以念佛為因心裡頭常常有佛,心裡面沒有離開佛,你跟佛愈來愈接近。這個佛不是一般的佛,是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首先你要肯定他真有,不能有絲毫懷疑。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這個時節因緣稀有難逢,我們遇到海賢法師,他給我們表法,他替我們做證明,證明西方極樂世界真有,證明真的有阿彌陀佛,他跟阿彌陀佛多次見面。他念佛念了九十二年,沒有中斷過,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就念;工作念佛,生活念佛,待人接物都念佛,佛號不中斷。在這個之前我見到一個人,我的老師章嘉大師。他持咒,金剛持,就是你看到他口在動,沒有聲音,這叫金剛持。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什麼時候,你看到章嘉大師,他嘴裡頭在動,他默念。我一生只看到這麼一個人,沒有看到第二個人。應當學,海賢亦如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不念佛怎麼能成佛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八十三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83



2025年3月19日 星期三

現在人修學,難:沒有真正善知識教導|研究經教的人還有幾個;如教修行的人不多了|修是修正,行是行為|修正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戒律很重要:戒律是行門|行的總原則:看破、放下|看破要靠經教|淨空老法師

 


現在人修學,難:沒有真正善知識教導|研究經教的人還有幾個;如教修行的人不多了|修是修正,行是行為|修正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戒律很重要:戒律是行門|行的總原則:看破、放下|看破要靠經教|淨空老法師


◈捨惡修善,奉持經法
◇經法漸滅,燒痛轉劇;故復誡令捨惡修善,奉持經法
◇歷代奉持經法的人多;到我們這一代有十幾個人;今天都不在了
◇我們跟上一代比,有很大的差距;一代不如一代,往後怎麼辦?

  「右以經法漸滅,燒痛轉劇,故復誡令捨惡修善,奉持經法」。可以說,釋迦牟尼佛以及歷代的祖師大德,奉持經法的人多。到我們這一代,我遇到的還不算少數,有十幾個人今天,這十幾個人都往生了,都不在了。念老是我這一生當中,親近的最後一位善知識,他走了之後,善知識沒有再遇到過,使我們感慨萬千。我們跟上一代比,有很大的差距,上一代跟再上一代的比,也比不上,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往後怎麼辦

◈研究經教接近;真正修行不如了
◇現在人修學,難:沒有真正善知識教導
◇善知識留下來的多半都是文字
◇佛希望我們能承傳,從上一代那裡學來的,認真努力要修行
◇研究經教的人還有幾個;如教修行的人不多了
◇研究經教接近;真正修行不如了
◇佛法薰修的道場最重要的安靜
◈科學發達,認為佛教是迷信
◇科學發達導致許多人對宗教產生懷疑,很不容易入門:多少人入門幾個月,二、三年,退轉了
◇地球上生活環境在變,人類的煩惱加倍了

  佛在這個經教裡面,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現在人修學,難!沒有真正善知識來教導善知識留下來的多半都是文字,文字好。這一個,我們不能說世紀,我們中國人講甲子,一甲子六十年,六十年六十年做比較,是衰退,跟經上講的完全相應。在此地勸導我們,希望我們能承傳,從上一代那裡學來的,認真努力要修行研究經教的人還有幾個,如教修行的人不多了,比不上上一代。研究經教接近,真正修行不如了,什麼原因?環境是最大的因素。我們曉得,佛法薰修的道場最重要的安靜。現在地球上的人口每一年上升,地球的面積沒有擴大,人口不斷上升。倫理道德沒有了,科學發達導致許許多多人對宗教產生懷疑,很不容易入門。多少人入門了,幾個月,二、三年,他就再不來了,退轉了。這些因素我們不難了解,地球上生活環境在變,人類的煩惱加倍了,或者還超過,跟經上講的一模一樣。

◇人民諂偽:佛勸導我們斷惡修善;我們的惡不但斷不了,還天天增長
◇科學提倡懷疑:懷疑才發現真理
◇一般人認為宗教、佛教是迷信,這是過去帝王專制時代,用來欺騙老百姓的

  『人民諂偽』,虛偽、歪曲。佛勸導我們斷惡修善,我們的惡不但斷不了,還天天增長。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懷疑,科學提倡懷疑,因懷疑才發現真理,才讓科學不斷的進步。所有的宗教,包括佛教,沒有例外的,一般人都認為這是迷信,這是過去帝王時代,專制的時代,用這個來欺騙老百姓的。有這種觀念,誤解聖教的人很多。

(中略)

◈只要依教修行,一定會有成就
◇一代一代的高僧大德居士,他們留下來的著作,對於經典的修行、研究學習報告,我們能不能達到他的水平?很難
◇那個社會是太平盛世;亂世,人自顧不暇,哪有時間去研究學問
◇盛世幾乎都超過一個世紀,所以他能有卓越的成就
◇佛經說的話句句真實,沒有錯誤、虛妄;只要我們依教修行,一定會有成就

  一代一代的高僧大德,大德包括在家學佛的居士,他們留下來的著作,對於經典的修行,對於經典的研究討論、學習的報告,這些典籍都留下來了,我們讀到了不能不佩服。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不能達到他的水平?很難。什麼原因?那個社會是太平盛世。亂世,人自顧不暇,哪有時間去研究學問。一定是在太平盛世,盛世的時間比亂世一般要長,但是盛世幾乎都超過一個世紀,所以他能有卓越的成就。我們讀到這些典籍,典籍證實佛經說的話句句真實,沒有錯誤,沒有虛妄,只要我們依教修行,一定會有成就,是依教修行。

◈修行:你真得幸福快樂
◇修行,修正行為:我們的思想、言論、身體造作錯了,把它修正過來
◇修行:你真得受用、真得幸福快樂
◇沒有修行:起心動念還是貪瞋痴慢疑;言語依舊是妄語、兩舌、綺語、惡口;身體還是免不了殺、盜、淫
◇每部經典佛都說:勸的遍數要多;不多疏忽了

  修行這兩個字,意思要搞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言論、我們身體造作錯了,把它修正過來,叫做修行修行你真得受用,你真得幸福,真得快樂。你明白了、懂了、搞清楚了,沒有修行,也就是,起心動念還是貪瞋痴慢疑,言語依舊是妄語、兩舌、綺語、惡口,身體還是免不了殺、盜、淫。這是大乘經上常常看到的,每部經典佛都說,佛不說法則已,說法必定少不了這些勸勉我們的話。勸的遍數要多,不多怎麼樣?疏忽了

◈戒律很重要
◇章嘉大師,每個星期我離開,都會送我到門口,最後一句話:戒律很重要
◇戒律是行門、是落實;經的義理明白了,沒落實在生活上,得不到受用
◇修行:修正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沒有行,假的不是真的,重視行

  章嘉大師勸我,戒律很重要。我跟他三年,每個星期見面一次,這句話超過一百次。什麼時候給我講?課上完了,問題解決了,我離開,辭行,他老人家都會送我到門口,在門口最後一句話戒律很重要。為什麼?戒律是行門,是落實。經的義理明白了,沒有疑惑了,沒有落實在生活上,得不到受用。所以叫修行,修正起心動念,修心,言語造作修正,這對了。沒有行,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重視行

◈看破要靠經教;行從持戒下手
◇行從哪裡?總原則,看破、放下
◇看破要靠經教
◇行門,從持戒下手:三皈、五戒、十善

  行從哪裡?老師教導我的,總原則,看破、放下看破要靠經教,經典裡面所說的。行門,從持戒下手。持什麼戒?三皈、五戒、十善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四O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40



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婬為枷鎖;婬是罪源|一切眾生皆因婬欲而入生死:所以佛法對這個看得很重|生死輪迴誰在那裡推動?第一個因素就是淫欲|把淫欲的念頭都換成阿彌陀佛|此欲法有三種過:苦而似樂、少味多災、不淨似淨|淨空老法師

 


婬為枷鎖;婬是罪源|一切眾生皆因婬欲而入生死:所以佛法對這個看得很重|生死輪迴誰在那裡推動?第一個因素就是淫欲|把淫欲的念頭都換成阿彌陀佛|此欲法有三種過:苦而似樂、少味多災、不淨似淨|淨空老法師


◈一切眾生皆因婬欲而入生死
◇婬:蕩也,貪色不以禮交也
◇婬者,乃十惡之一
◇婬為枷鎖,縛眾生故;婬為罪源,生諸厄故
◇一切眾生皆因婬欲而入生死,故云,生死根本,欲為第一

  「(見《中華大字典》),婬,蕩也,貪色不以禮交也。又婬者,乃十惡之一婬為枷鎖,縛眾生故;婬為罪源,生諸厄故一切眾生皆因婬欲而入生死,故云,生死根本,欲為第一」。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淫欲一定要認識清楚,然後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這個世界所以成就,是夫婦造成的
◇根源要找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這個人覺悟了

  淫欲,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然後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個世界所以成就,是夫婦造成的,沒有夫婦這個關係,就不存在這個世界,所以它的根源要找到。張子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這個人覺悟了

(中略)

◈把淫欲的念頭都換成阿彌陀佛
◇婬者,乃十惡之一
◇婬為枷鎖,縛眾生故;婬為罪源,生諸厄故
◇把淫欲的念頭都換成阿彌陀佛:生死輪迴他超越了
◇不想長住地球,不想受這些苦難:把這個念頭轉成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真的就往生了

  經上這個比喻,婬者,十惡之一。婬為枷鎖,刑具,縛諸眾生;婬是罪源,生一切罪惡。一切眾生皆因婬欲而入生死,所以佛法對這個看得很重,為什麼?沒有淫欲的念頭,把淫欲的念頭都換成阿彌陀佛,生死輪迴他超越了,他來生到極樂世界,再也不在六道裡頭去輪迴了。我們真的不想長住這個地球,不想受這些苦難,把這個念頭轉成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真的就往生了,你的目的達到了。

◈生死根本,欲為第一
◇引諸經論,皆備言淫欲之患
◇在家五戒,惟制邪婬;出家十戒,全斷婬欲。但干犯世間一切男女,悉名破戒
◇世人因欲,殺身亡家;出俗為僧,豈得更犯
◇生死根本,欲為第一
◇婬泆而生;不如貞潔而死
◇淫泆而生,來生墮三惡道;貞潔而死,來生人天兩道

  下面是念老,「引諸經論,皆備言淫欲之患」。我們感謝黃念祖老居士,用心良苦。第一個引的《沙彌律》:「在家五戒,惟制邪婬;出家十戒,全斷婬欲。但干犯世間一切男女,悉名破戒」。不管是在家出家,犯了就是破戒。我們接著看下面。「乃至世人因欲」,因淫欲,「殺身亡家」。家破人亡,這是在家。「出俗為僧,豈得更犯。生死根本,欲為第一。故經云婬泆而生,不如貞潔而死」。為什麼?淫泆而生,來生墮三惡道,貞潔而死的人,來生都是人天兩道,不墮三途,這兩個是非常明顯的例子。

◈淫欲的念頭不斷,輪迴就不會終止
◇婬欲者:流轉生死之根源矣;遠離解脫之因緣也
◇生死輪迴誰在那裡推動?第一個因素就是淫欲
◇淫欲的念頭不斷,輪迴就不會終止,就永遠存在
◇淫欲的念頭斷了,恭喜你,你的輪迴離開了
◇諸愛之中,欲愛為最:若能治彼,餘自然伏
◇生死牢獄,婬為枷鎖。深縛有情,難出離故

  「又《無量壽經鈔》曰:夫婬欲者,流轉生死之根源矣。遠離解脫之因緣也」。這個如果不能放下,生死輪迴誰在那裡推動?第一個因素就是淫欲,換句話說,淫欲的念頭不斷,輪迴就不會終止,就永遠存在淫欲的念頭斷了,恭喜你,你的輪迴離開了,你不會再搞六道輪迴。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如大賢云」,這是一位古大德:「生死牢獄,婬為枷鎖。深縛有情,難出離故。」這個枷鎖,披枷戴鎖,這是刑具,在生死牢獄裡頭,就是六道輪迴裡頭,沒有出頭的日子,所以說難出離故。

◈淫欲在心,能引發種種罪惡
◇婬欲者,雖不惱眾生,繫縛心故,立為大罪
◇它不像偷盜殺生惱害眾生;但是淫欲在心裡面放不下,它能引發種種罪惡,綁住你的善心善意
◇餓鬼、地獄、畜生,你願意去嗎?時時刻刻警惕自己,有這個念頭就是有三途的因:有因必有果
◇這個念頭放下,這個因就沒有
◇一定要下定決心:我在這一生當中,要了生死、出輪迴

  「如《智度論》」裡頭說:「婬欲者,雖不惱眾生,繫縛心故,立為大罪。」它不像偷盜殺生惱害眾生,但是淫欲在心裡面放不下,它能引發種種罪惡,所以它綁住你的善心善意,它只要一起作用都是有害的。如果是邪淫,這個罪就更重了,來生果報肯定是三途,他決定去的地方。誰願意去?餓鬼、地獄、畜生,你願意去嗎?時時刻刻警惕自己,有這個念頭就是有三途的因,有因必有果。把這個念頭放下,這個因就沒有,換句話說,來生決定不墮三惡道。我們今天曉得,三善道也不行,出不了輪迴,一定要下定決心,我在這一生當中,要了生死,要出輪迴。三界就是輪迴,欲界、色界、無色界都在輪迴裡頭。

◈真正想超越輪迴:認真修淨土
◇八萬四千法門,難行道;淨土法門,易行道:難信易行
◇學經教就是幫助我們認識淨土、斷疑生信
◇有這個法門,有這部經典,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決定不能改變:保證你往生極樂、親近彌陀

  真正想超越輪迴,了生死,我勸同學要認真修淨土,為什麼?八萬四千法門,難行道,成就不容易!淨土法門叫易行道,很容易成就,但是很難相信,難信易行。我們學經教幹什麼?就是幫助我們認識淨土,幫助我們對淨土的疑問斷掉,斷疑生信。我們有這個法門,有這部經典,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決定不能改變,保證你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

◈諸愛之中,欲愛為最
◇慈悲是理智的愛,裡頭沒有情、欲
◇慈是幫助人得樂,悲是幫助人離苦:離苦得樂這就是愛的行為
◇諸愛之中,欲愛為最:情欲,這是最麻煩的事情

  《瑜伽師地論》裡頭也有:「諸愛之中,欲愛為最」。愛,這個意思非常廣泛,愛的東西多了。我們學佛要愛佛,要愛菩薩,菩薩大慈大悲,所以佛家不講愛,講慈悲,慈悲是什麼?理智的愛,裡頭沒有情,沒有欲,這個愛就叫慈悲。慈是幫助人得樂,悲是幫助人離苦,離苦得樂這就是愛,愛的行為。佛菩薩大慈大悲,普度眾生,教給我們,諸愛之中,欲愛為最。情欲,這是最麻煩的事情

◇若能治彼,餘自然伏:如制強力;弱者自伏
◇欲愛伏住,其他的統統都伏住了
◈此欲法有三種過
◇苦而似樂故;少味多災故;不淨似淨故
◇情欲:苦多樂少
◇自古文人才子,愛帶給他多少痛苦災難,到死都沒醒悟過來
◇世間什麼事最樂?念佛最樂,念觀世音菩薩最樂
◇只要把它換一換,把惡就變成善了
◇佛法修學好像是苦,其實他樂;世間這個法好像是樂,實際上真苦
◇何耽剎那之微樂;應受永劫之大苦

  「若能治彼,餘自然伏」。你能夠把欲愛伏住,其他的統統都伏住了。「如制強力,弱者自伏。然此欲法有三種過苦而似樂」,這講過失,情欲苦,苦多樂少。這個愛字很明顯,自古以來,我們看文人才子他們留下來的著作,你就能看出來,愛帶給他多少精神上的痛苦,帶給他多少災難!他不覺悟,到死都沒有醒悟過來,真苦!那怎麼辦?帶到來世去了,帶到來生去了。所以一定要覺悟。世間什麼事最樂?念佛最樂,念觀世音菩薩最樂。所以學佛的人好,只要把它換一換,把惡就變成善了佛法是樂,好像是苦,在修學的時候很苦,其實他樂,世間這個法好像是樂,實際上真苦,而且「少味多災」,要看到那是災,不是好事情。底下還有一句,「不淨似淨」。「又云:何耽剎那之微樂,應受永劫之大苦」。這也是《瑜伽師地論》裡頭所說的,句句都是真話。

◈怎樣做到念念不犯?
◇女色者,世間之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
◇女色者,世間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
◇女色者,世間之衰禍,凡夫遭之,無厄不至
◇學賢公,讓這句佛號,二六時中總不間斷就好
◇淨業成就,一了百了,學佛圓滿成就

  「又《訶欲經》云:女色者,世間之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間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間之衰禍,凡夫遭之,無厄不至。」這幾句話說得非常好,句句都是真言,句句都值得我們一生念念記住,念念不犯。怎樣做到念念不犯?念佛的人知道,學海賢老和尚,讓這句佛號,二六時中總不間斷就好淨業成就,一了百了,學佛圓滿成就,這就對了。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一五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15




者,乃十惡之一。

為枷鎖,縛眾生故;
為罪源,生諸厄故。
一切眾生皆因欲而入生死,
故云:生死根本,欲為第一。

如下引諸經論,皆備言淫欲之患。

《沙彌律》曰:「
在家五戒,惟制邪
出家十戒,全斷欲。
但干犯世間一切男女,悉名破戒。
乃至
世人因欲,殺身亡家。
出俗為僧,豈得更犯。
生死根本,欲為第一。

故經云『婬泆而生,不如貞潔而死」。」


又《無量壽經鈔》曰:「
欲者,
流轉生死之根源矣。
遠離解脫之因緣也。

如大賢云:『
生死牢獄,為枷鎖。
深縛有情,難出離故。』


如《智度論》云:『
欲者,
雖不惱眾生,
繫縛心故,立為大罪。』


《瑜伽論》云:『
諸愛之中,欲愛為最。
若能治彼,餘自然伏。
如制強力,弱者自伏。

然此欲法有三種過:
苦而似樂故;
少味多災故;
不淨似淨故。』」

又云:「
何耽剎那之微樂,
應受永劫之大苦。」


又《訶欲經》云:「
女色者,世間之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
女色者,世間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
女色者,世間之衰禍,凡夫遭之,無厄不至。」

◎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