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6日 星期二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四相四見不能有|凡有思慮,悉名為見|自性清淨心什麼都沒有,哪來的正見?|圓滿性德:智慧、德能、相好,完全展現在極樂世界|往生極樂:永遠生活在智慧德相的世界裡|淨空老法師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四相四見不能有|凡有思慮,悉名為見|自性清淨心什麼都沒有,哪來的正見?|圓滿性德:智慧、德能、相好,完全展現在極樂世界|往生極樂:永遠生活在智慧德相的世界裡|淨空老法師


◈未階聖道,介爾起計,悉皆是見
◇一切凡夫,未階聖道,介爾起計,悉皆是見
◇起心動念、計較度量,這統統叫見
◇推求說之為見
◇凡有思慮、計較、分別、推求等等,悉名為見
◇作決定解,名之為見
◇唯指具決定性之知解

  「《止觀五》曰:一切凡夫,未階聖道」,階是階級,沒有達到聖道這個階級。達到聖道就是見性,從圓教初住到等覺,這都是聖道,剛剛達到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介爾起計」,計就是計度分別,起心動念,計是計較,度是度量,比較,簡單的說就是起心動念,這統統叫見。又《大乘義章》第五卷說:「推求說之為見。此上是廣義,凡有思慮、計較、分別、推求等等,悉名為見」。這是見的廣義。又《止觀》第十說:「作決定解,名之為見」。這個意思跟前面不一樣,這個意思狹。「唯指具決定性之知解」。就是你的想法、你的看法決定了,這個叫見,這個意思比較狹窄。

◈對它有執著就是邪見
◇見有邪正、有無、斷常等見,皆是邪見
◇邪見、正見都叫邪見
◇有見、無見、斷見、常見統統叫邪見
◇自性清淨心裡頭什麼都沒有,哪來的正見?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心裡還有邪見正見、有見無見、斷見常見,統統叫邪見
◇「經上不是常常說嗎?」對它有執著就是邪見,放在心上就壞了
◈沒證妙覺位,這個阿彌陀佛是正見
◇到最後,連阿彌陀佛也不能放在心上:恭喜你,你證得無上菩提,登妙覺位
◇沒有證到妙覺位,這個阿彌陀佛是正見,決定不能放棄
◇正見一個就夠了;再多了就變成邪見

  「見有邪正、有無、斷常等見,皆是邪見」。在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得到,邪見、正見都叫邪見有見、無見、斷見、常見統統叫邪見。為什麼?自性清淨心裡頭什麼都沒有,哪來的正見?所以惠能大師說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果你有,你心裡還有邪見正見、有見無見、斷見常見(斷見是生滅,常見是不生不滅),你還有這些東西在,統統叫邪見。這些東西經上不是常常有說嗎?對的,經上沒有錯誤,你對它只要有執著就是邪見,你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就壞了到最後,連阿彌陀佛也不能放在心上。恭喜你,你證得無上菩提,登妙覺位沒有證到妙覺位,這個阿彌陀佛是正見,決定不能放棄正見一個就夠了,不要再多。為什麼?再多了就變成邪見

◇一句彌陀,一直念到底,念到往生極樂
◇在極樂,還是一句彌陀,念到證得等覺
◇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習氣斷乾淨,實報土自然不見;常寂光自然現前
◈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這個時候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什麼也沒得到,就是圓滿的證得自性,再沒有絲毫障礙了
◇智慧、德能、神通廣大,真正無法想像

  心裡頭念佛的人,只有一句彌陀,一直念到底。念到哪裡?念到往生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修什麼?還是這一句阿彌陀佛,沒有改變,沒有丟失。念到什麼時候?念到等覺菩薩,你證得等覺了,最後的那一品生相無明習氣斷乾淨,這個時候常寂光現前,實報土不見了,自然不見了,常寂光自然現前,那就是無始無明煩惱習氣斷乾淨了,這個時候圓滿菩提。《楞嚴經》後頭加了一句,「歸無所得」,你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得到,什麼也沒有得到就是圓滿的證得,自性圓滿的證得,再沒有絲毫障礙了智慧、德能、神通廣大,真正無法想像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四相四見不能有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世尊將現相分為四類,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全都包括了
不但相不能有;見也不能有
相是有形的;見是無形的
◇不管念頭邪正、有無,也沒有
極樂:永遠生活在智慧德相的世界裡
見是自性的本能;不是修來的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見在德裡頭就是德能
智慧、德能、相好,完全展現在極樂世界
往生到極樂,明心見性,永遠生活在智慧德相的世界裡,一直到無始無明習氣斷乾淨,實報土自然回歸常寂光
常寂光跟實報土無二無別:常寂光是自性在隱;實報土是自性在現
自性有隱現、沒有生滅:現不是生;隱不是滅
隱現非常活潑、自在:外面有感它就現;感消失了它就隱
不現不能說無;現不能說有

  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決定不能夠錯解了。跟《金剛經》上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世尊將現相分為四類,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全都包括了不但相不能有,不可以執著,見也不能有相是有形的,見是無形的見是什麼?簡單講,念頭不管念頭邪正,不管念頭有無,也沒有。為什麼?這個見是自性的本能不是修來的,自性本來就有。世尊在《華嚴經》上講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見在德裡頭就是德能,相是相好。佛用三樁事情代表性德,圓滿性德,第一個是智慧,第二個是德能,第三個是相好,完全展現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明心見性了,永遠生活在智慧德相的世界裡,一直到無始無明習氣斷得乾乾淨淨,絲毫都沒有了。這個時候實報土自自然然回歸到常寂光常寂光跟實報土無二無別常寂光是自性在隱的狀態下,實報土是自性在現的狀況之下。自性有隱現不同,它沒有生滅,現不是生,隱不是滅。隱現非常活潑、非常自在,外面有感它就現,外面感消失掉了它就隱。所以有證得實報土的菩薩,它自然就現,在實報土修行的菩薩圓滿了,自然就隱,就不現了,所以不現不能說無、不能說空,現不能說有。這個現相清清楚楚、明明瞭瞭。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九十七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97




」者,指思慮、推求、決定等,包括正邪。

《止觀五》曰:「一切凡夫,未階聖道,介爾起計,悉皆是。」


又《大乘義章五》曰:「推求說之為。」

此上是廣義,
凡有思慮、計較、分別、推求等等,悉名為見。


又《止觀十》曰:「作決定解,名之為」,

此義較狹。
唯指具決定性之知解。

邪正、
有無、
斷常等見,皆是邪見

◎ 德遵普賢第二



2024年4月15日 星期一

有念墮魔網;無念則得出|無念就見性了|有念:念頭障礙你自性智慧、德能|修無念的,佛說他還是有念:有無念|有有念是邪見;有無念也是邪見|淨宗念頭就鎖定在阿彌陀佛上|生到極樂,有無念頭都沒有了|淨空老法師

 


有念墮魔網;無念則得出|無念就見性了|有念:念頭障礙你自性智慧、德能|修無念的,佛說他還是有念:有無念|有有念是邪見;有無念也是邪見|淨宗念頭就鎖定在阿彌陀佛上|生到極樂,有無念頭都沒有了|淨空老法師


◈有念墮魔網;無念則得出
◇無念他就見性了;有念就障礙你自性智慧、德能,自性裡面所有的統統不起作用
◇無念不容易
◇修無念的,佛說他還是有念:有無念
◇有有念是邪見;有無念也是邪見
◇有念無念都不放在心上,這就對了
◈極樂讓我們證得無念得到了保證
◇淨土宗許你有一個念頭,阿彌陀佛
◇念頭就鎖定在阿彌陀佛上;除佛號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你決定往生淨土
◇生到極樂,有無念頭都沒有了
◇極樂是修行中途站,這一站讓我們證得無念得到了保證

  《智度論》說得好,「有念墮魔網,無念則得出」。這個是對修行人說的,特別是對佛門弟子,無念他就見性了。有念就是念頭障礙你自性、障礙你智慧、障礙你德能,自性裡面所有的統統不起作用,顯現不出來。無念不容易,有宗教修無念的,真的無念了,那佛說,他還是有念,他有什麼念?他有無念,這還是邪念,所以你有有念是邪見,有無念也是邪見。怎麼樣才真正能出?有念無念都不放在心上,這就對了,實在講非常難。淨宗就太方便了,淨土宗許你有一個念頭,「阿彌陀佛」,你把你的念頭就鎖定在阿彌陀佛上,這一句佛號,除這句佛號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對了。為什麼?你決定往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有無念頭都沒有了極樂世界是修行的中途站,這一站讓我們證得無念得到了保證

◈末法九千年,就是淨土法門得度
◇末法九千年,什麼法門得度?就是這一門:除了這一門沒有第二門
◇各個宗派有,會變成學術、哲學:裡頭會有一小部分的人從這裡回頭
◇學大經大論,斷煩惱證菩提,真難
◇斷不掉怎麼辦?淨土
◇到年歲大了才深深感覺到,這個東西真好
◇淨土五經全講過了,真正明白覺悟了:這個法門是我們的歸宿、道路

  往後釋迦牟尼佛末法九千年,什麼法門得度?就是這一門,除了這一門沒有第二門各個宗派有,會變成學術。今天佛教大學可不可以做?可以做。能不能修行證果?不能,完全變成學術,變成哲學。行,這裡頭會有一小部分的人從這裡回頭。我也是其中之一,我學佛就是想研究大乘經教,學《華嚴》、學《楞嚴》、學《法華》、學《般若》,我學這些大經大論。但是以後發現了,斷煩惱證菩提真難,自己想一想沒有這個能力,斷不掉。那怎麼辦?懺雲法師介紹我淨土,李炳南老居士介紹我淨土。我跟李老師的時間長,十年,他多次給我介紹淨土,總有十次以上,最後相信了。早年年輕介紹,我自己還沒有注意到,不在意。到年歲大了之後,才深深感覺到,這個東西真好淨土五經全講過了,《彌陀經》、《無量壽經》講得最多,《無量壽經》講了十幾遍,《彌陀經》也講了不少遍,《觀經》講過一遍,《行願品》、《大勢至圓通章》講過一、二遍。真正明白覺悟了,這是我們的歸宿,這個法門是我們要走的道路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九十七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97




魔見網」者,
邪見參差交絡,令人難於脫離,譬如羅網,故云邪見網

《華嚴經》曰:「我慢溉灌,見網增長。」


又《智度論十一》曰:「是人邪見網,煩惱破正智。」

魔見網,即邪見網


《智度論八》曰:「
有念墮魔網
無念則得出。」

可見起心動念皆墮魔網
惟有淨念相繼,無念而念,方得出離也。

◎ 德遵普賢第二



我慢溉灌,見網增長|現在什麼經教都不起作用:就這八個字|什麼人能放下我慢?|以邪為正;以正為邪|邪念是自由、解放,正常|正念?推給古人:那是封建專制,控制思想|家長要帶頭:家長正一家人都正|淨空老法師

 


我慢溉灌,見網增長|現在什麼經教都不起作用:就這八個字|什麼人能放下我慢?|以邪為正;以正為邪|邪念是自由、解放,正常|正念?推給古人:那是封建專制,控制思想|家長要帶頭:家長正一家人都正|淨空老法師


◈裂魔見網,解諸纏縛
◇六道輪迴就在邪見網裡頭;邪見網要是離開,你就超越六道
◇阿羅漢有能力「裂魔見網,解諸纏縛」,出離六道輪迴
◇上面還有個更高一層的魔見網:無明造成的
◇阿羅漢破的魔見網:見思煩惱造成的
◇四聖法界是佛的淨土;六道是佛的穢土
◇四聖法界有生滅;沒有輪迴

  下面講「魔見網」,網是比喻,「邪見參差交絡,令人難於脫離,譬如羅網,故云邪見網」。這個網多大?六道輪迴就在邪見網裡頭,邪見網要是離開,你就超越六道了。要證得阿羅漢果,見思煩惱斷了,脫離六道輪迴了,阿羅漢的定功,阿羅漢的智慧、神通、德能,有能力「裂魔見網,解諸纏縛」,出離六道輪迴。可是上面還有一個魔見網,更高一層的魔見網,那是什麼?那是無明造成的阿羅漢破的是見思煩惱造成的。六道真的苦不堪言,三惡道的地獄,墮下去之後,幾乎沒有出頭的希望,多可怕!脫離六道輪迴,在十法界,雖然有纏縛,輕,不嚴重。所以四聖法界是佛的方便土,是佛的淨土,六道是佛的穢土,這個裡面生活感受完全不相同。四聖法界裡頭沒有輪迴的現象,有生滅,沒有輪迴
◈我慢溉灌,見網增長
◇見網增長就是六道堅固
◇見網怎麼增長的?傲慢、嫉妒、懷疑
◇我慢是瞋恚的根;我愛是貪欲的根;懷疑是愚痴的根
◇傲慢、嫉妒、懷疑:這三樣東西天天在幫助見網增長,這個見愈來愈複雜

  下面念老引用《華嚴經》上兩句話,「我慢溉灌,見網增長」。見網增長不好,見網增長就是六道堅固見網怎麼增長的?傲慢、嫉妒、懷疑,這是煩惱的根,我慢是瞋恚的根,我愛是貪欲的根,懷疑是愚痴的根,就是貪瞋痴。這三樣東西我們有沒有?有,傲慢,傲慢自己不知道,嫉妒有沒有?懷疑有沒有?有這三樣東西,這三樣東西天天在幫助見網增長,這個見愈來愈複雜

◇現在人的見網,比六十年前增長千倍到萬倍

  現在人的見網比六十年前的人增長不止一百倍,我們應該可以說千倍到萬倍,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過分,這半個世紀大幅度的成長,煩惱習氣。

(中略)

◇我慢在灌溉,煩惱大幅度的增長,煩惱背後是習氣
◇現在什麼經教都不起作用:就這八個字
◇什麼人能放下我慢?
◇我慢放下是什麼樣子?恭敬、謙虛
◇現在人不要恭敬謙虛:這個沒出息、要被淘汰;認為傲慢是對的
◇見解上從根上壞了
◇過去教學是在根上對症下藥:從自己做起
◇自己教好了,自己是別人的榜樣
◇家長要帶頭:家長正,一家人都正
◇用倫理、道德、因果,把我們的貪瞋痴慢疑控制住;有,不能讓它發展

  《華嚴經》上這兩句話說得好,我慢在灌溉,煩惱大幅度的增長,煩惱背後是習氣。怎麼斷法?現在什麼樣的經教都不起作用,什麼樣的宗教都見不到效果,這什麼原因?就這八個字。什麼人能放下我慢我慢放下是什麼樣子?恭敬、謙虛現在人不要恭敬謙虛?不要,這個沒出息,這個要被淘汰認為傲慢是對的。這是在理念、見解上從根上壞了過去教學是在根上對症下藥,從誰做起?從自己做起,自己沒有教好怎麼能教別人?自己教好了,自己是別人的榜樣。一個家庭,家長要帶頭,家長正一家人都正用倫理、用道德、用因果把我們的貪瞋痴慢疑控制住,有,不能讓它發展。《禮記》上講,「傲不可長」,這就叫限制它,不能讓它增長。

◈是人邪見網,煩惱破正智
◇現在的人邪念多,正念少
◇邪念認為做人應該要有
◇正念?推給古人:那是封建專制,控制思想
◇邪念是自由、解放,正常
◇知見顛倒、邪正顛倒
◇以邪為正;以正為邪

  下面引用《智度論》第十一卷,《大智度論》一百卷,這裡頭有兩句話很值得我們警惕,「是人邪見網,煩惱破正智」,魔見網就是邪見網。有念不行,誰沒有念?念有邪正,現在的人邪念多,正念少,確確實實就完全是邪念,沒有一個正念,真有,現在這個世界怎麼得了!大家都肯定把邪念認為是應該有的,做人應該要有正念呢?推給古人,那個已經落伍了,那是過去封建時代,是那些帝王專制,用這些方法來鞏固自己的地位,限制別人的思想,控制別人的思想,用這種來解釋。認為邪念是自由、是解放,這是正常的。這知見顛倒了、邪正顛倒了,以邪為正,以正為邪

(中略)

◇今天誰對家、社會、國家有信心?這都叫魔見
◇整個社會是個魔見網

  今天誰對家有信心?誰對社會有信心?誰對國家有信心?日子很不好過。在佛法裡都叫魔見,整個社會是個魔見網。

◈有念墮魔網;無念則得出
◇無念他就見性了;有念就障礙你自性智慧、德能,自性裡面所有的統統不起作用
◇無念不容易
◇修無念的,佛說他還是有念:有無念
◇有有念是邪見;有無念也是邪見
◇有念無念都不放在心上,這就對了
◈極樂讓我們證得無念得到了保證
◇淨土宗許你有一個念頭,阿彌陀佛
◇念頭就鎖定在阿彌陀佛上;除佛號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你決定往生淨土
◇生到極樂,有無念頭都沒有了
◇極樂是修行中途站,這一站讓我們證得無念得到了保證

  《智度論》說得好,「有念墮魔網,無念則得出」。這個是對修行人說的,特別是對佛門弟子,無念他就見性了。有念就是念頭障礙你自性、障礙你智慧、障礙你德能,自性裡面所有的統統不起作用,顯現不出來。無念不容易,有宗教修無念的,真的無念了,那佛說,他還是有念,他有什麼念?他有無念,這還是邪念,所以你有有念是邪見,有無念也是邪見。怎麼樣才真正能出?有念無念都不放在心上,這就對了,實在講非常難。淨宗就太方便了,淨土宗許你有一個念頭,「阿彌陀佛」,你把你的念頭就鎖定在阿彌陀佛上,這一句佛號,除這句佛號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對了。為什麼?你決定往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有無念頭都沒有了極樂世界是修行的中途站,這一站讓我們證得無念得到了保證

◈末法九千年,就是淨土法門得度
◇末法九千年,什麼法門得度?就是這一門:除了這一門沒有第二門
◇各個宗派有,會變成學術、哲學:裡頭會有一小部分的人從這裡回頭

  往後釋迦牟尼佛末法九千年,什麼法門得度?就是這一門,除了這一門沒有第二門各個宗派有,會變成學術。今天佛教大學可不可以做?可以做。能不能修行證果?不能,完全變成學術,變成哲學。行,這裡頭會有一小部分的人從這裡回頭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九十七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97




魔見網」者,
邪見參差交絡,令人難於脫離,譬如羅網,故云邪見網

《華嚴經》曰:「我慢溉灌,見網增長。」


又《智度論十一》曰:「是人邪見網,煩惱破正智。」

魔見網,即邪見網


《智度論八》曰:「
有念墮魔網
無念則得出。」

可見起心動念皆墮魔網
惟有淨念相繼,無念而念,方得出離也。

◎ 德遵普賢第二



2024年4月14日 星期日

照見五蘊皆空|一切法是五蘊組成:五蘊都空了,哪一法是真的?|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心理|心跟物是一不是二|物是現相;心是相似相續|制心一念:這叫禪定|真正定住、無念:宇宙間真相就被你一眼看破|淨空老法師

 


照見五蘊皆空|一切法是五蘊組成:五蘊都空了,哪一法是真的?|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心理|心跟物是一不是二|物是現相;心是相似相續|制心一念:這叫禪定|真正定住、無念:宇宙間真相就被你一眼看破|淨空老法師


◈照見五蘊皆空
◇我們的六根,物質現象;我們的六識,心理現象:全都是在高頻率產生的幻相
◇觀自在菩薩用甚深智慧觀照,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皆空就是萬法皆空
◇一切法是五蘊組成:五蘊都空了,哪一法是真的?
◇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心理
◇心跟物是一不是二
◇物是現相;心是相似相續
◇色中有心、心中有色:根本不能分,分就錯了

  我們的六根,物質現象;我們的六識,心理現象,全都是在高頻率產生的幻相。是不是真的?不是的。觀自在菩薩用甚深智慧觀照,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皆空就是萬法皆空。為什麼?一切法是五蘊組成的,五蘊都空了,哪一法是真的?沒有一法是真的。五蘊裡面的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心理,今天科學家把它分成兩大分,一個物理、一個心理,包括整個宇宙。佛告訴我們,這兩大類的現象分得沒錯,可以這樣分法,但是心跟物是一不是二物是現相的作用,心是相似相續,它是一不是二。也就是說,色中有心,心中有色,根本不能分,分就錯了,不分就對了。不分是真相,分是錯誤,是幻相。科學家他是講分,科學一個是研究物理,一個是研究心理。

◈為什麼宇宙在膨脹?
◇科學家並沒有看到真相
◇宇宙的形成不是大爆炸
◇為什麼看到宇宙的現象在膨脹?
◇物理現象的膨脹跟心理有關係
◇現在人心貪瞋痴慢疑不斷在膨脹,造成整個太空膨脹的現象
◇科學家只見到事,沒見到理;佛法理事圓融、性相不二
◇少數科學家悟性很高、心地清淨,佛經所說的他相信
◇心不清淨、悟性不高的見不到
◇佛經上所說的全是真的,沒有一樣是虛妄的

  物理裡面有宏觀的宇宙,有微觀量子力學。量子是微觀,觀最小的是什麼,最小的物質現象。宏觀的宇宙,科學家現在對宇宙的源起說是爆炸。這個爆炸之由來,是看到宇宙太空當中,每個星系星球都離開我們,以很大的速度離開了,好像爆炸似的,大爆炸,物質都飛出去了,從這個現象裡頭推測的,他並沒有看到真相佛告訴我們宇宙的形成不是大爆炸,與大爆炸沒有關係。為什麼看到宇宙的現象在膨脹?大乘佛法知道,這個膨脹是什麼?物理現象的膨脹跟心理有關係現在人心理在膨脹。什麼東西膨脹?貪欲膨脹,瞋恚在膨脹,愚痴在膨脹,傲慢在膨脹,懷疑在膨脹。貪瞋痴慢疑這是心理現象,貪瞋痴慢疑不斷在膨脹造成整個太空這些星球星系產生膨脹的現象,讓科學家發現了。科學家只見到事,沒有見到理。佛法理事圓融,性相不二,看什麼時候科學家把佛經上講的這個事實真相證明。現在有少數的科學家看到佛經上所說的他相信,並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相信,只是少數的,這些少數悟性很高,心地清淨心不清淨、悟性不高的見不到。這些人為我們做見證,讓我們相信佛經上所說的全是真的,沒有一樣是虛妄的

◈心不清淨:所見都是虛妄相
◇極樂世界就在我們眼前,我們見不到:心不清淨
◇被自己的妄想雜念、七情五欲、貪瞋痴慢疑染污:所以真相見不到;所見都是虛妄相
◇在六道輪迴相、十法界相似相續相裡面團團轉
◇只有少數學習大乘的人,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
◇不可說:你未必能說得準
◇剎那生滅,所以說不準

  極樂世界就在我們眼前,我們見不到。什麼原因?我們的心不清淨,被染污了,被自己的妄想雜念染污,被外面七情五欲、貪瞋痴慢疑染污,所以真相見不到,所見的都是虛妄相。這個虛妄相,六道輪迴相,十法界的相似相續相在這裡面團團轉只有少數學習大乘的人,他知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情。雖然知道,不能說,諺語所謂天機不可洩漏,不可說。為什麼不可說?你未必能說得準。為什麼不準?剎那生滅,所以說不準,它變化太大了。

◈如何能叫世界安定和諧?制心一處
◇把你的念頭控制住,不讓它有生滅
◇制心一處、制心一念:這叫禪定
◇真正定住、無念:宇宙間的真相就被你一眼看破
◇看破之後,你自然會產生大智慧、大德能、大相好
◇大智、大德、大能,就是能現諸佛剎土的真因
◈五蘊皆空,平等相現:這是智慧照見
◇同在一處觀看世間森羅萬象,兩個人看的不一樣
◇一個人看的也不一樣:前念不是後念
◇不是大同小異;實際上是小同大異
◇從近處看,好像是相同;從遠處看,很大的差別
◇功夫達到最高境界,清淨平等了,如來清淨法身現前,五蘊皆空,平等相現出來了:這是智慧照見
◈一念不覺就產生無明
◇念念不住
◇念頭不停,念念不一樣
◇一念不覺就產生無明,就是阿賴耶識的種子,從它變成末那
◇末那就是自私自利,最堅固的我見、我愛、我慢、我痴
◇念頭才動就起來了,叫俱生煩惱:它跟阿賴耶識同時發生,有阿賴耶就有它

  如何能叫這個世界安定和諧?有一個方法,大小乘經上都常說,叫制心一處。你能把你的念頭控制住,不讓它有生滅制心一處或者是制心於一念,這叫禪定真正定住,真正無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宇宙間的真相就被你一眼看破了看破之後,你自然會產生大智慧、大德能、大的相好大智、大德、大能就是能現諸佛剎土的真因。兩個人同在一處觀看,觀看世間森羅萬象,兩個人看的不一樣。不但兩個人看的不一樣,一個人看的也不一樣。為什麼?前念不是後頭念頭,有差別。我們說這個差別大同小異,而實際上,實際上不是大同小異,實際上是小同大異。我們從近處看,好像是相同;從遠處看,發現很大的差別,這個差別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不一樣。功夫達到最高境界,清淨平等了,如來清淨法身現前,就是菩薩見到的五蘊皆空,平等相現出來了,這是智慧照見。世間法裡頭沒有,世間法只有藉著先進的科學儀器來觀察,發現念念不住,也就是說每個念頭不停,念念不一樣。這個念頭從哪來的?佛經上有個名詞術語,不好懂,叫一念不覺。不覺就產生無明,這個無明就是阿賴耶識的種子,從它變成末那末那就是自私自利,堅固的,這最堅固的我見、我愛、我慢、我痴,這就叫三毒煩惱,愛是貪煩惱,瞋恚煩惱,愚痴是煩惱,三毒煩惱就起來了。什麼時候起來的?念頭才動就起來了,所以叫俱生煩惱,它跟阿賴耶識同時發生的,沒有先後,有阿賴耶就有它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十三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33




2024年4月13日 星期六

極樂在哪裡?沒離開我們:當下就是|極樂同居是法性土,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所以我們往生很容易|阿彌陀佛一現身,你就見到了:一步沒動,就在極樂,就是|淨空老法師

 


極樂在哪裡?沒離開我們:當下就是|極樂同居是法性土,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所以我們往生很容易|阿彌陀佛一現身,你就見到了:一步沒動,就在極樂,就是|淨空老法師


◈極樂在哪?沒離開我們:當下就是
◇自性: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極樂同居是法性土,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所以我們往生很容易
◇極樂在哪裡?沒離開我們:當下就是
◇阿彌陀佛一現身,你就見到了:一步沒動,就在極樂,就是

  自性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既然是法性土,也就是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所以我們往生很容易極樂世界在哪裡?沒有離開我們,當下就是阿彌陀佛一現身,你就見到了,一步沒有動就在極樂世界,就是

◇極樂世界在哪裡?在我堂屋
◈夢幻泡影:無論醒沒醒,痕跡都找不到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心現的是無為;識變的是有為
◇有為就是有生有滅,像夢一樣:夢醒了痕跡都找不到;夢沒有醒,在夢中自以為找到了,其實全是假的
◇遇到一切困境:夢幻泡影
◇妄想分別統放下,智慧就現前,就處理得很好
◇佛菩薩冥冥當中加持你:你自己還沒有覺得,但是事情已經辦好了
◇最重要知道假的,不能把心放在這上
◇好事美夢一場;壞事惡夢一場:無論醒沒有醒,痕跡都找不到
◇應作如是觀:對整個宇宙人生,這樣看法就對了,與實相相應

  這個境界《往生傳》裡頭有記載,往生的人,家人問他,見了佛沒有?見到了。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我家裡,在我堂屋,在我這房子隔壁。這見到了,這個話是真的。讓我們想起來,《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什麼叫有為的?凡是識變的就叫有為,心現的是無為。識變的是有為有為就是有生有滅,有生有滅像夢一樣,夢醒了,痕跡都找不到;夢沒有醒,在夢中還是找不到,自以為找到了,其實全是假的。這個比喻,比喻得太好、太妙了!所以我們遇到一切困境怎麼想法?夢幻泡影,你妄想分別一切統放下,智慧就現前,就處理得很好。這是我們佛門當中說,佛菩薩冥冥當中加持你,你自己還沒有覺得,但是事情已經辦好了最重要的要知道假的不是真的,不能把心放在這上,放在這上面錯了。好事美夢一場,壞事惡夢一場,無論醒沒有醒,痕跡都找不到。佛就告訴我們應作如是觀,對整個宇宙人生的看法,這樣看法就對了,與實相相應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十五集 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45




論曰。
往生傳。張抗為翰林學士。課大悲呪十萬遍願生西方。

一日寢疾唯念佛號。
忽謂家人曰。
西方淨土秪在堂屋西邊。阿彌陀佛坐蓮花上。翁兒在花池金沙上禮拜嬉戲。
良久念佛而化。

翁兒。抗之孫也。


西方極樂世界乃吾心之一土耳。
娑婆世界亦吾心之一土耳

約土有十萬億彼此之異。
約心而觀原無遠近

眾生自受生來。為五陰區局真性。不契心源
念佛之人果報成熟。將捨現陰趣生陰時。淨土蓮華忽然在前。唯心境界非有去來彼此之相


故楞嚴云。
臨命終時未捨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

純想即飛。必生天上
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法智師云。
垂終自見坐金蓮。身已是彼國生陰。
亦此意也。




夢幻泡影:無論醒沒醒,痕跡都找不到|遇到一切困境:夢幻泡影|妄想分別統放下,智慧就現前,就處理得很好:佛菩薩冥冥當中加持;你還沒覺得,事情已經辦好了|最重要知道假的,不能把心放在這上|淨空老法師

 


夢幻泡影:無論醒沒醒,痕跡都找不到|遇到一切困境:夢幻泡影|妄想分別統放下,智慧就現前,就處理得很好:佛菩薩冥冥當中加持;你還沒覺得,事情已經辦好了|最重要知道假的,不能把心放在這上|淨空老法師


◈極樂在哪?沒離開我們:當下就是
◇自性: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極樂同居是法性土,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所以我們往生很容易
◇極樂在哪裡?沒離開我們:當下就是
◇阿彌陀佛一現身,你就見到了:一步沒動,就在極樂,就是

  自性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既然是法性土,也就是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所以我們往生很容易極樂世界在哪裡?沒有離開我們,當下就是阿彌陀佛一現身,你就見到了,一步沒有動就在極樂世界,就是

◇極樂世界在哪裡?在我堂屋
◈夢幻泡影:醒、沒醒,痕跡都找不到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心現的是無為;識變的是有為
◇有為就是有生有滅,像夢一樣:夢醒了,痕跡都找不到;夢沒醒,在夢中自以為找到了,其實全是假的
◇遇到一切困境:夢幻泡影
◇妄想分別統放下,智慧就現前,就處理得很好
◇佛菩薩冥冥當中加持你;你自己還沒有覺得,但是事情已經辦好了
◇最重要知道假的,不能把心放在這上
◇好事美夢一場;壞事惡夢一場:無論醒沒有醒,痕跡都找不到
◇應作如是觀:對整個宇宙人生,這樣看法就對了,與實相相應

  這個境界《往生傳》裡頭有記載,往生的人,家人問他,見了佛沒有?見到了。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我家裡,在我堂屋,在我這房子隔壁。這見到了,這個話是真的。讓我們想起來,《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什麼叫有為的?凡是識變的就叫有為,心現的是無為。識變的是有為有為就是有生有滅,有生有滅像夢一樣,夢醒了,痕跡都找不到;夢沒有醒,在夢中還是找不到,自以為找到了,其實全是假的。這個比喻,比喻得太好、太妙了!所以我們遇到一切困境怎麼想法?夢幻泡影,你妄想分別一切統放下,智慧就現前,就處理得很好。這是我們佛門當中說,佛菩薩冥冥當中加持你,你自己還沒有覺得,但是事情已經辦好了最重要的要知道假的不是真的,不能把心放在這上,放在這上面錯了。好事美夢一場,壞事惡夢一場,無論醒沒有醒,痕跡都找不到。佛就告訴我們應作如是觀,對整個宇宙人生的看法,這樣看法就對了,與實相相應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十五集 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45




論曰。
往生傳。張抗為翰林學士。課大悲呪十萬遍願生西方。

一日寢疾唯念佛號。
忽謂家人曰。
西方淨土秪在堂屋西邊。阿彌陀佛坐蓮花上。翁兒在花池金沙上禮拜嬉戲。
良久念佛而化。

翁兒。抗之孫也。


西方極樂世界乃吾心之一土耳。
娑婆世界亦吾心之一土耳

約土有十萬億彼此之異。
約心而觀原無遠近

眾生自受生來。為五陰區局真性。不契心源
念佛之人果報成熟。將捨現陰趣生陰時。淨土蓮華忽然在前。唯心境界非有去來彼此之相


故楞嚴云。
臨命終時未捨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

純想即飛。必生天上
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法智師云。
垂終自見坐金蓮。身已是彼國生陰。
亦此意也。

2024年4月12日 星期五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老實、聽話、真幹|福德是定、清淨心;真誠、清淨、恭敬|念頭從業相生;業相是一念不覺|不覺是動;覺是不動|清楚明白、如如不動,這就叫佛|淨空老法師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老實、聽話、真幹|福德是定、清淨心;真誠、清淨、恭敬|念頭從業相生;業相是一念不覺|不覺是動;覺是不動|清楚明白、如如不動,這就叫佛|淨空老法師


◈念頭從業相生;業相是一念不覺
◇一切法從心想生
◇六道輪迴:從人的念頭所生
◇心想從哪來的?念頭從業相生
◇念頭叫轉相;物質叫境界相:境界相從轉相生;轉相從業相生
◇業相是一念不覺
◇不覺是動;覺是不動
◈清楚明白、如如不動:這就叫佛
◇所以佛家八萬四千法門,統統修定
◇為什麼修定?因為自性本定
◇真心是定的;妄心是動的
◇念起念滅,這是妄心、阿賴耶
◇真正修行怎麼修法?看得清楚、聽得明白,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沒有起心動念,這是自性本定
◇清楚明白、如如不動,這就叫佛、叫本來面目:你本來就是這樣的
◇本來是佛,本來成佛
◇佛不從外頭來的:放下就是

  六道輪迴從哪來的?從人的念頭所生的。所以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說得好!現在被科學家證明了,一切法真的從心想生。心想從哪來的?追根究柢,現在科學家底下這個命題,就是念頭到底是什麼?現在在研究這個。研究的報告不少,很多書店都能看得到,《念力的祕密》,念力的能量,都是這一類的報告,愈來愈靠近佛法了。佛告訴我們念頭從業相生的,佛經不叫念頭,叫轉相,物質叫境界相境界相從轉相生出來的,轉相從業相生出來的業相是什麼?大乘經上常說一念不覺,一念不覺就是業相,不覺是動的,覺是不動所以佛家修行,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修什麼?統統修定,不是別的。所以《金剛經》上說得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不管哪個法門統統修的禪定。為什麼修定?因為自性本定真心是定的,妄心是動的。我們現在有念頭,有起念,念起念滅,這是妄心,這就是阿賴耶。真心呢?真心不動。所以我們能放下妄心,妄心是起心動念。我們眼見色、耳聞聲,真正修行怎麼修法?看得清楚、聽得明白,這是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清楚明瞭沒有起心動念,這是定,自性本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如不動,這就叫佛,這就叫本來面目,你本來就是這樣的。《華嚴經》上說,本來是佛,本來成佛佛不從外頭來的,放下就是

◇念佛是用念佛號的方法修定、開悟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賢公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都不能跟他相比
◇善根是智慧,一接觸就不懷疑、就相信
◇福德是定、清淨心
◇善根:老實、聽話、真幹
◇福德:真誠、清淨、恭敬
◇一切恭敬:我們會念,沒做到;要身口意統統具足
◇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一個人有這三樣,真誠、清淨、恭敬,這個人有福
◇賢公統統具足:老實、聽話、真幹,對人事物恭恭敬敬,這樣的心態念佛,一門深入

  我們念佛是用念這句佛號的方法修定,開悟了。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的榜樣,他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三樣我們都不能跟他相比。《彌陀經》上所說的,《彌陀》跟《無量壽》是同一部,可以相通,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什麼叫善根?善根是智慧,一接觸就不懷疑,就相信,這是善根。福德是什麼?福德是定,是清淨心。我們常講,老實、聽話、真幹,天賦,生下來就有,這叫善根福德是什麼?真誠待人,真心待人,不是妄心清淨,心裡頭沒有被染污;恭敬,敬人、敬事、敬一切萬物。我們在經懺佛事裡頭拜懺,懺儀第一句話,「一切恭敬」,我們會念,沒做到口裡恭敬,心裡頭沒有,要身口意統統具足。印光大師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一個人有這三樣,真誠、清淨、恭敬,這個人有福海賢老和尚統統具足,好像是天生的,前世就帶來的,他就那麼老實,就那麼樣誠懇,就那麼樣聽話、真幹,對人、對事、對物恭恭敬敬這樣的心態念佛,老師教他念佛他接受了,一門深入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十六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46



2024年4月11日 星期四

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學不厭、教不倦|他成佛了還學不厭;我們沒成佛怎能不學?|學要掌握一個原則:無量無邊的事理、因果是通的,一門通一切貫通|最重要就是放下|放下無明、塵沙、見思煩惱,這叫雜念|淨空老法師

 


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學不厭、教不倦|他成佛了還學不厭;我們沒成佛怎能不學?|學要掌握一個原則:無量無邊的事理、因果是通的,一門通一切貫通|最重要就是放下|放下無明、塵沙、見思煩惱,這叫雜念|淨空老法師


◈學不厭、教不倦
學佛,學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學不厭、教不倦
他成佛了還學不厭;我們沒成佛怎能不學?
學要掌握一個原則:無量無邊的事理、因果是通的,一門通一切貫通

  所以學佛,我要不是章嘉大師我不知道。我跟章嘉大師的緣很深,第一天見面他就告訴我,勸我學釋迦牟尼佛。一年之後他勸我出家,我跟他三年。勸我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真正是學不厭、教不倦。他還要學嗎?他那個學是表演給我們看的,成佛了還學不厭,我們沒有成佛怎麼能不學?學的方法無量無邊,所以說法門無量誓願學。學一定要掌握到一個原則,無量無邊的事理、因果它是通的,它不是死呆板的。所以一門通了一切都能貫通,一切貫通,也不妨礙我們一門深入門門深入,無礙。

◈最重要就是放下
放下無明、塵沙、見思煩惱,這叫雜念
妄想極其微細,雜念粗細不一樣:統統都存在八識心田,變成落謝種子
它要是物質現象,整個虛空也容納不下
這些業不是真的:你沒有轉識成智,它起作用,像作惡夢;轉八識成四智,它就不見了
阿賴耶識裡頭的;跟真如自性沒有關係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轉識成智
怎麼擺脫阿賴耶,幫助阿賴耶轉成智慧,這第一等的功夫
完全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上下功夫,如何能夠眼見、耳聞、鼻嗅、舌嘗、身體接觸都不生執著
功夫再提升,能於一切法不分別,心裡沒事了
清淨平等心是真心;真心的作用就是覺,無所不知

  這個裡頭最重要的就是放下放下這三種煩惱,無明煩惱,妄想,塵沙煩惱,見思煩惱,這叫雜念妄想極其微細,雜念粗細不一樣,統統都存在八識心田,變成八識裡面的落謝種子。這個東西不是物質,佛說得很好,如果落謝種子它要是物質現象的話,佛就說了,整個虛空也容納不下,說我們無量劫到今天起心動念所造的業。但是這些業不是真的,你沒有開悟,沒有轉識成智,這個雖然是假的,它起作用,這個作用就好像作惡夢一樣,它起作用。真正開悟了,明心見性,它就沒有了,轉八識成四智,它就不見了,沒有了,所以它不是真的。阿賴耶識裡頭的,跟真如自性沒有關係,心性裡頭沒有。重要的怎麼擺脫阿賴耶,幫助阿賴耶轉成智慧,這叫功夫,這第一等的功夫完全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上下功夫,如何我能夠眼見、耳聞、鼻嗅、舌嘗、身體接觸都不生執著。沒有執著那你就證阿羅漢,你就超越六道輪迴,你這個功夫超過四禪天,超過四空天。要不是佛教導我們,我們怎麼會知道?功夫再提升,不但於一切法不執著,能於一切法不分別。不分別,心裡沒事了清淨平等心是真心,真心現前。真心的作用就是覺,覺就是知,無所不知

◈三個境界一句佛號證得:他肯放下
這樁事情於讀書不讀書沒有關係
來佛三聖都沒念過書、不認識字;他們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不通的
清淨、平等、覺心:他們用一句佛號,這三個都得到了
清淨,阿羅漢;平等,菩薩;覺,佛、法身大士
三個境界一句佛號證得:他肯放下
我們念不能證得:沒放下
不但沒有放下,可能分別執著一年比一年加重
如果一年比一年輕:功夫得力了
習氣一年比一年重:這一生跟佛結了緣,不能成就;來生繼續搞六道輪迴

  這樁事情於讀書不讀書沒有關係,就像惠能大師一樣,惠能大師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海賢老和尚也不認識字,來佛寺的三個都沒有念過書,都不認識字。他們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不通的,為什麼?念佛得三昧,就是得清淨心。我們的經題上講的清淨心、平等心、覺心,他們用一句佛號,這三個都得到了清淨,阿羅漢;平等是菩薩;覺是佛,覺是法身大士。這三個境界,一句佛號證得,為什麼證得?他肯放下我們念不能證得,沒放下,分別執著都沒有放下。不但沒有放下,可能分別執著與日而增,一年比一年加重,沒有減輕;如果一年比一年輕,他有進步,他功夫得力了。這些習氣一年比一年重,換句話說,他這一生跟佛結了緣,阿賴耶識有種子,這一生不能成就,來生繼續搞六道輪迴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十七集 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47



2024年4月10日 星期三

一心稱念:你要懂得一|世出世間一切法,皆是不二|一是真心;二就是無明|離相離念,就入不二法門|怎樣回到自性?懂得還源、不二|佛號是無住生心最巧妙的應用|我們佛會念;沒入這個境界:功夫不得力|淨空老法師

 


一心稱念:你要懂得一|世出世間一切法,皆是不二|一是真心;二就是無明|離相離念,就入不二法門|怎樣回到自性?懂得還源、不二|佛號是無住生心最巧妙的應用|我們佛會念;沒入這個境界:功夫不得力|淨空老法師


◈分成二邊就迷;沒有二邊就覺
◇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
◇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

  【疏鈔云,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

◇非有非無、無住生心:這叫中道、第一義
◇念佛不著念佛的相: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念不念?這個佛號從來沒有間斷
◇有沒有念?心地清淨,確實沒有著能念所念之相
◇念跟無念是一不是二:這是我們學佛人最難懂的
◇我們總是要把它分成二邊:念不是無念;無念不是有念
◇分成二邊就迷了;曉得沒有二邊,那就是覺悟
◇世出世間一切法,皆是不二:這就明心見性

  蓮池大師這句話,實在講就是《金剛經》上講的非有非無,就是《金剛經》上講的無住生心。這叫中道,這叫第一義念佛不著念佛的相,所以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不念?這個佛號從來沒有間斷。有沒有念?心地清淨,確實沒有著能念所念之相。由此可知,念跟無念是一不是二,這是我們學佛人最難懂的我們學佛,總是要把它分成二邊,念不是無念,無念不是有念,一定要把它分成二邊。分成二邊就迷了,如果曉得沒有二邊,那就是覺悟。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教下裡面說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就是明心見性。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皆是不二,這就明心見性

◈一心稱念:你要懂得一
◇怎樣才能到不二?一心就不二:一心是真心
◇一心稱念:你要懂得一
◇一是真心;二就是無明
◇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就是二
◇無明從哪裡來的?從一來的:一不覺,就變成二
◇從無明生三細,從三細生六粗,這才變現十法界依正莊嚴
◇它演變是有次第,但是速度太快
◈離相離念,就入不二法門
◇怎樣才能回到自性本體?你要懂得還源、不二
◇離相離念,你的心清淨、平等:自然生無量智慧、德能
◇淨宗用念佛入不二法門

  怎樣才能到不二?一心就不二,一心是真心。《彌陀經》上跟我們講念佛的標準,一心不亂,祖師大德編的課誦本裡面,教給我們一心稱念。你要懂得一一是真心,一是自性。從一變成二,就壞了,就迷了。變成二,在中國古人講,一是太極,變成二就兩儀了,兩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生起亂七八糟的東西出來,十法界莊嚴就這麼出來的。佛法相宗裡面也是這個意思,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就是二。你看無明從哪裡來的?從一來的,一不覺,就變成二二就是無明從無明生三細相,從三細相生六粗相,這才變現十法界依正莊嚴它演變的過程速度太快了,確實是有次第的,但是速度太快,幾乎沒有法子看到它的次第。怎樣才能夠回到自性的本體?你要懂得還源,你要懂得不二,《金剛經》上佛教給我們,離相離念,就入不二法門離相離念,你的心清淨、心平等,這時候心裡面自然生無量智慧,無量智慧、無量德能都現前淨土宗用念佛的方法入不二法門,蓮池大師這段開示就是說明這樁事情,有理論、有事實。

◈念佛人空有二邊不住
◇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
◇所念之佛是緣生的,凡是因緣生法,皆是當體皆空、了不可得:不落有邊
◇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
◇念佛的心很清楚,念的佛號字字清楚分明:不落無邊
◇念佛人空有二邊不住
◇應無所住是不落在有邊;而生其心是不落在無邊
◇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修無住生心
◇明白這個道理、事實,才曉得這個方法高明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佛號是無住生心最巧妙的應用
◇這句佛號是空有二邊不住:無住生心最巧妙的應用
◇我們佛會念;沒入這個境界:這是為什麼功夫不得力、煩惱不斷、智慧不開
◇我們同樣是阿彌陀佛四個字,沒念錯;可是義趣不相同
◇多讀祖師大德開示,細細去思惟,把我們的毛病過失找出來、修正,我們功夫自然就得力、相應

  『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所念之佛是緣生的,凡是因緣生法,皆是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是不落有邊,非有。『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念佛的心很清楚,念的佛號歷歷分明』,一個字也沒有念錯。字字清楚、字字分明,不落無邊。這叫念佛的功夫,念佛人空、有二邊不住。「應無所住」是不落在有邊,「而生其心」是不落在無邊,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修無住生心,把無住生心的理論跟方法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去修持。我們念佛人懂不懂這個道理?如果明白這個道理、明白這個事實,才曉得這個方法高明!大勢至菩薩講得很對,「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就是明心見性。就用一句佛號,為什麼能夠達到這麼高的境界?因為這句佛號是空有二邊不住,確實是《金剛經》上最高指導的原則,「無住生心」最巧妙的應用方法,妙極了。但是我們阿彌陀佛會念,沒入這個境界,這是我們功夫為什麼不得力、為什麼煩惱不斷、為什麼智慧不開我們同樣是這句阿彌陀佛四個字,沒念錯,可是義趣不相同多多的讀讀祖師大德的開示,細細去思惟,把我們的毛病、過失找出來,然後把它修正過來,我們功夫自然就得力、自然就相應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十二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31-0012




若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於自本性,忽然契合,

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
不住有念,
不落無念。

如《疏鈔》云:「
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
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

無念而念,念而無念;
言思路絕,不可名狀;
唯是一心,清淨本然之體,更有何法而得雜亂,是名理一心

屬慧門攝,兼得定故。

◎(三)一經宗趣



2024年4月9日 星期二

佛法修行要轉識成智;凡夫是轉智成識|無念是無明;有念是邪見|無有念、無無念:才叫無念|無有念:分別執著起心動念,沒有|無無念:六根對六塵境界清楚明白|自己身心清淨;對外面萬法一如:真發菩提心|淨空老法師

 


佛法修行要轉識成智;凡夫是轉智成識|無念是無明;有念是邪見|無有念、無無念:才叫無念|無有念:分別執著起心動念,沒有|無無念:六根對六塵境界清楚明白|自己身心清淨;對外面萬法一如:真發菩提心|淨空老法師


◈什麼叫覺、不覺?總得搞清楚
◇什麼叫覺?什麼叫不覺?這總得把它搞清楚
◇最簡單的揀別:有念就是不覺;無念就是覺
◇六祖所傳是以無念為宗
◈無有念、無無念:才叫無念
◇什麼念頭都沒有,還是不覺:生無想天
◇無念是無明;有念是邪見
◇無有念、無無念:才叫無念
◇這個無念不是跟有念相對的
◇跟有念相對的那個無念,還是不覺
◇分別執著、起心動念,有念;這個東西沒有:無有念
◇六根對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無無念
◇樣樣都清楚明白;裡面沒有分別執著,心、境都是清淨平等的:這是正覺
◇一有分別執著:心不清淨平等;外面境界也不清淨平等

  什麼樣叫覺?什麼叫不覺?這總得要把它搞清楚最簡單的揀別,有念就是不覺,無念就是覺。禪宗裡面講的,六祖所傳的,六祖大師所傳的是以無念為宗。無念是不是什麼念頭都沒有?什麼念頭都沒有,還是不覺。為什麼?生無想天。什麼都不想!那還是不覺。所以無念是無明,有念是邪見。怎麼辦?所以要知道,佛家所講的無念,那個有念沒有,無念有;無有念,無無念,才叫做無念。所以這個無念不是跟有念相對的跟有念相對的那個無念,還是不覺。你就想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好不容易發了,無有念,有念是什麼?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這是有念,這個東西沒有。無無念,是六根對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無無念;不是一樣不知道,樣樣都清楚、樣樣都明白。樣樣都清楚、樣樣都明白,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心與境都是清淨平等的。你這一有分別執著,心不清淨、不平等,外面境界也不清淨、也不平等這是正覺

◈佛法要轉識成智;凡夫是轉智成識
◇知識在佛門來看很不好:往往有知識的人,佛門叫所知障
◇知識,轉智變成識:識是分別執著
◇智是覺;識就迷
◇佛法修行要轉識成智;凡夫是轉智成識
◈發修清淨平等心:與無上菩提相應
◇要發修清淨平等心
◇自己身心清淨;對外面萬法一如:真正發菩提心
◇如果還有分別執著,與這樣的法門不相應:善根不同故
◇念佛的尤其是老年人,不認識字的人,他一天到晚阿彌陀佛,什麼妄念都沒有,他心清淨
◇好事,阿彌陀佛;壞事,阿彌陀佛,他統統都歸到阿彌陀佛去,他全平等、全清淨了:這了不起的功夫
◇我們還要爭是非、長短
◇他是非、長短都沒有了;一天到晚一句阿彌陀佛,求生淨土: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完全相應
◇我們天天研究經教,是口皮上相應;那還是錯會了,口皮上也不相應
◇身心都不相應:比不上人家

  所以說個實在話,往往有知識的人,佛門叫所知障知識這個名詞,在佛門裡頭來看很不好。智是智慧,轉智變成識,這很糟糕,知識,轉智變成識。識就迷智是覺,識就迷了識是什麼?分別執著。所以佛法修行,給我們講的要轉識成智。我們現在一般凡夫是轉智成識,這顛倒了。發心,要真正發這個心。換句話說,要發修清淨心、修平等心自己身心清淨,對外面萬法一如,這就是你真正發了菩提心如果還有分別執著,與這樣的法門不相應,善根不同故。所以念阿彌陀佛的人,尤其是老年人,不認識字的人,他一天到晚阿彌陀佛,他什麼妄念都沒有,真的,他心清淨,外面境界現前,他什麼事也不管。你告訴好事,阿彌陀佛;壞事,阿彌陀佛,他統統都歸到阿彌陀佛去,他全平等、全清淨了,這了不起的功夫我們還要跟他爭,爭是非、爭長短;他是非、長短都沒有了,他一天到晚一句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你看他這個做法,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完全相應我們天天在研究經、研究教,反而是口皮上相應!還是自己錯會、誤會了,口皮上也不相應,身心都不相應,比不上人家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四十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4-003-0040




一極者。即一乘至極之教也。
如世歌詞。唱高則和寡。且巴歌一曲和者百千。陽春白雪和者一二。

言二乘絕聽者。
即此品初。世尊入師子頻申三昧。
會中菩薩大眾。皆見逝多林及宮殿虗空三處有種種莊嚴佛境界等事。又聞不思議等法。
諸大聲聞不見不聞。

故經云。
爾時上首諸大聲聞。大智舍利弗。神通目犍連。摩訶迦葉(具列十大弟子)
在逝多林皆悉不見如來神力。如來嚴好。如來境界。如來遊戲。如來神變。
乃至亦復不見不可思議菩薩境等事。
何以故。善根不同故。

彼於過去。本不修習見一切佛種種神通妙善根故。
乃至云。本不曾於生死之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

如是種種。皆是普賢智眼境界。不與一切二乘所共
以是因緣。彼諸上首大德聲聞。不能聞。不能見。不能信。不能知。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




2024年4月8日 星期一

念佛是如來大福田、出世間大福田|天上人間福報像螢火蟲光一樣;極樂世界福報像大太陽一樣,不能比:我們今天遇到了|取相分別,情執深重:雖念佛亦不能出輪迴|淨空老法師

 


念佛是如來大福田、出世間大福田|天上人間福報像螢火蟲光一樣;極樂世界福報像大太陽一樣,不能比:我們今天遇到了|取相分別,情執深重:雖念佛亦不能出輪迴|淨空老法師


◈此三種人,求出輪迴終不能得
◇一者貪著世樂,求人天果;二者世智辯聰,邪心熾盛;三者取相分別,情執深重
◇此三種人縱能修福,所得只是世間福報,夢幻泡影,轉瞬即逝,故求出輪迴終不能得也
◈念佛是如來大福田、出世間大福田
◇大福田者,持佛名號也
◇把中國傳統文化承傳下去,這是世間大福田
◇真正大福田是淨宗
◇淨宗保證我們一生念佛往生:不能輕視,不能把光陰耗費
◇念阿彌陀佛,是真正種如來大福田、出世間大福田
◇往生到極樂世界,有享不盡的福報
◇天上人間福報像螢火蟲光一樣;極樂世界福報像大太陽一樣,不能比:我們今天遇到了

  我們再看下面,「此三種人縱能修福,所得只是世間福報,夢幻泡影,轉瞬即逝,故求出輪迴終不能得也」。下面是念老詳細給我們做解釋,我們把他的註解念一遍。『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下面為我們解釋,「大福田者,持佛名號也」,這是真大福田。我前面跟諸位講的,我們把中國傳統文化承傳下來,再傳下去,這是大福田,這是世間大福田,做成功了,人天福報。我剛才說過了,做不成功,要是違背了,三途地獄去了。真正大福田是淨宗,一點都不假,為什麼?淨宗保證我們一生念佛往生。不能輕視,不能把光陰耗費,得閒的時候就念阿彌陀佛,這是真正種大福田,這是如來的大福田,是出世間的大福田。極樂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有享不盡的福報,天上人間找不到的福報,天上人間的福報像螢火蟲光一樣,極樂世界的福報像大太陽一樣,不能比,我們今天遇到了

◇因持名是諸善中王;故所種田,方得名為大福田
◇惜以「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故雖念佛亦不能出輪迴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經中三輩往生,皆由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什麼叫發菩提心?真信、發願求生就是大菩提心
◇有信,有願,就是菩提心,就能往生
◇念佛功夫淺深,那是往生到極樂品位高下
◇最差,下下品往生的,到極樂經過五百年都花開見佛
◇菩提心者,即大智、大悲、大願,圓融一體之心

  持佛名號也,信願持名是大福田。「持名是諸善中王,故所種田方得名為大福田」。「」,可惜他「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故雖念佛亦不能出輪迴經中三輩往生,皆由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經上常講的,我們都耳熟的。怎麼往生的?這福田怎麼種的?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什麼叫發菩提心?蕅益大師說得好,真信、發願求生就是大菩提心,講得好!講得太好了!簡單明瞭。真信,沒有絲毫懷疑,真有西方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是真的,不是假的,只要我們相信,我們有信,有願,就是菩提心,就能往生念佛功夫淺深,那是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高下不一樣。最低的品位,前面講的,生在邊地,到極樂世界,佛把蓮花放在蓮池裡頭,花不開,花要經過五百年它才開,五百年是人間五百年,不是極樂世界的,就是耽誤這麼長的時間,這是最差的,下下品往生的,到極樂世界都花開見佛。真正是大福田,不是假的。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菩提心者,即大智、大悲、大願、圓融一體之心」。這些話都能講得通。這段的註解,對我們學佛的人,特別是念佛求生淨土的人,有大利益。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七一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71




一者貪著世樂,求人天果。
二者世智辯聰,邪心熾盛。
三者則為「取相分別,情執深重」。

此三種人,
縱能修福,所得只是世間福報。夢幻泡影,轉瞬即逝。
故「求出輪迴,終不能得」也。


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

大福田」者,持佛名號也。

因持名是諸善中王,
故所種田,方得名為大福田。


惜以「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故雖念佛亦不能出輪迴。


經中三輩往生,皆由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菩提心者,
大智
大悲
大願、圓融一體之心。

◎ 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2024年4月7日 星期日

真心沒念頭:雜念沒有;正念也沒有|正念、邪念都是邪;正念、邪念都是正|我們現在是動的;叫它回歸不動就見性了|真有真的作用;妄有妄的作用|妄的作用: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度化眾生用妄的|淨空老法師

 


真心沒念頭:雜念沒有;正念也沒有|正念、邪念都是邪;正念、邪念都是正|我們現在是動的;叫它回歸不動就見性了|真有真的作用;妄有妄的作用|妄的作用: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度化眾生用妄的|淨空老法師


◈真妄一體,真妄不能分
◇我們的兩個心:一個真心;一個妄心
◇我們現在用的是妄心
◇妄心在真心裡面;真心在妄心裡頭
◇輪迴心是妄心

  我們的兩個心,一個真心,一個妄心。妄心,我們現在用的是妄心妄心在哪裡?在真心裡面;真心在哪裡?真心在妄心裡頭真妄一體,真妄不能分,這個諸位要知道。輪迴心是妄心

◇真心不動,就是如來果地上的大定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沒動過,沒搖晃過
◇「它在哪裡?」這是一個妄心的疑惑
◇真心沒念頭:雜念沒有;正念也沒有
◇正念、邪念都是邪;正念、邪念都是正
◇整個宇宙,一切萬法,跟自己是一體
◇宇宙在我心裡;我心在宇宙裡
◇動搖的是妄心;不動不搖擺的是真心
◇真妄一如,真在妄中;妄在真中:不但不能分;說也不能說
◇能把所說的、所聽的統統放下,你才能夠契入境界

  能大師說得好,「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那就說明我們的真心不動的,就是大定。如來果地上的大定,就是真心,從來沒動過。惠能大師講,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沒動過,沒有搖晃過它在哪裡?它在哪裡,這是一個妄的念頭,妄心的疑惑,真心沒有。真心沒念頭雜念沒有,告訴你,正念也沒有正念、邪念都是邪,正念、邪念都是正,能不能講得通?能講得通,一體。告訴我們,整個宇宙,一切萬法,跟自己是一體宇宙在哪裡?在我心裡。我心在哪裡?我心在宇宙裡動搖的是妄心,不動不搖擺的就是真心真妄一如,真在妄中,妄在真中,能不能分?不能分,一分就錯了。不但不能分,說也不能說,說是方便說,你真正能把所說的、所聽的統統放下,你才能夠契入境界。這個契入境界就是證得自性,明心見性。

◈我們現在是動的;回歸不動就見性
◇我們現在是動的;動叫它回歸不動,就見性了
◇眼在色上修:看得清楚明白,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如如不動,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自性
◇起心動念了,妄心
◇真有真的作用;妄有妄的作用
◇妄的作用: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度化眾生用妄的
◇真的裡面就是常寂光
◇常,永恆不斷,沒有生滅
◇有生有滅就無常;不生不滅叫常
◇寂是沒有念頭
◇光是一片光明
◇我們到極樂去,決定證得常寂光,究竟圓滿成佛

  我們現在是在動的,動叫它不動,回歸不動,就見性了。怎麼修?總的綱領上來說,眼在色上修,眼見外面色,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如如不動,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自性。有個念頭起來了,起心動念了,妄心,不是真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有真的作用,妄有妄的作用,妄的作用幹什麼?妄的作用,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是度化眾生用妄的真的裡面就是常寂光,不斷,永恆不斷,沒有生滅叫常,有生有滅就無常,不生不滅叫常寂是沒有念頭;光是一片光明極樂世界常寂光淨土,我們到那個地方去,決定證得常寂光,究竟圓滿成佛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七九集 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79



2024年4月6日 星期六

無相之福,其福乃大|著相,情執放不下:念佛念得再好,只有生天的分;不能脫離輪迴|不住相是真懺悔|無所住修六波羅蜜:能令少施與虛空等|菩薩不住相布施,他修的是出世間法|淨空老法師

 


無相之福,其福乃大|著相,情執放不下:念佛念得再好,只有生天的分;不能脫離輪迴|不住相是真懺悔|無所住修六波羅蜜:能令少施與虛空等|菩薩不住相布施,他修的是出世間法|淨空老法師


◈著相,佛念得再好,只有生天的分
◇真正發大菩提心,念佛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往生
◇著相,情執放不下:念佛念得再好,只有生天的分;不能脫離輪迴
◈叫我們離相
◇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菩薩修六波羅蜜;我們也修
◇我們住相,有分別執著,所以我們修的六波羅蜜是世間法;菩薩不住相布施,他修的是出世間法
◇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看破、放下
◇想學菩薩:先學放下、看破
◇看破,了解事實真相;放下,不起心不動念
◇無論是善是惡都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真正發大菩提心,念佛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往生的。如果是著相,情執放不下,念佛念得再好,只有生天的分,不能脫離輪迴,這樁事情不能不知道。叫我們離相,他舉的《金剛經》的例子,「《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舉一個例子,菩薩修六波羅蜜,我們也修,我們比不上菩薩的,就是我們住相,我們有分別心,有執著,所以我們修的,修六波羅蜜是世間法,這個施就是六道輪迴。菩薩不住相布施,他修的是出世間法。所以,「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我們想不想學菩薩?想。怎樣學?先學放下,先學看破。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看破,了解事實真相;放下,不起心不動念就是放下,把起心動念放下。分別執著是更深一層的因果,造因哪有不結果的道理?無論是善是惡都不是真的,大乘經裡頭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地方引的《金剛經》好,「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怎樣才住般若之中?無所住
◇以無所住法,住般若中,熾然修行六波羅蜜,而不取相
◇把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說出來了
◇什麼無所住?
◇行了善事放在心上,那就不善了
◇不放在心上,若無其事,心裡不落印象,這就住般若
◇行善造惡,不著行善造惡的相:不住
◈不住相是真懺悔
◇我們修懺悔法都錯了:一遍一遍的薰修,造作的錯事永遠不會忘記,根深蒂固
◇有智慧的人看破了,知道善惡都是假的
◇不住相,真心現前;住相,妄心現前
◇不住相的,佛菩薩;住相的,六道眾生
◇著相出不了六道輪迴;離相就不執著,出六道輪迴
◇還有分別,出不了十法界;分別沒有了,入佛的境界

  「靈峯」,蕅益大師,他的《金剛經》註解叫《破空論》,《金剛經破空論》裡面解釋這個,「以無所住法,住般若中,熾然修行六波羅蜜,而不取相」,這就把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說出來了,說得很清楚。般若,真實智慧。怎樣才住般若之中?無所住這個方法就是住般若中。什麼無所住?我們做好事,這舉的例子布施,我們拿錢財布施給需要的人,幫助他免於飢寒,他沒有吃的、沒有穿的,我們能幫助他,這是好事,行了善事。如果這個善事放在心上,那就不善了;如果這個事情做完之後,不放在心上,若無其事,心裡頭不落印象,這就住般若。菩薩教給我們,行善不著行善的相,造惡不著造惡的相,不住。不要做了錯事後悔,我們講懺悔,懺悔能把這個業障懺掉嗎?不能。怎麼樣才能夠把這個罪業懺除,不住相是真懺悔。同修們要曉得,我們修懺悔法都錯了,一遍一遍的薰修,造作的錯事永遠不會忘記,根深蒂固,這怎麼辦?為什麼是這樣?沒智慧。有智慧的人知道,有智慧的人看破了,知道善惡都是假的不住相,真心現前;住相,妄心現前,不一樣。不住相的是菩薩,佛菩薩;住相的,六道眾生著相出不了六道輪迴;離相,阿羅漢就離了,就不執著了,出六道輪迴。但是他還有分別,他出不了十法界;分別沒有了,十法界超越了,入佛的境界。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

◈無所住修六度:能令少施與虛空等
◇以無所住法,住般若中,熾然修行六波羅蜜,而不取相,是故能令少施與虛空等
◇我們布施不多,得的功德福報跟虛空一樣無量無邊
◈芥子中空與十方空,性無二無別
◇眾生住於相故,妄自計果計因、觀大觀小
◇眾生學菩薩,也修布施:但是著相
◇若能稱性而住,不住諸相
◇譬如芥子中空與十方空,性無二無別
◇芥菜子中空,跟外面虛空一樣
◇善事很小,得的福報跟虛空一樣大:沒有著相
◇沒有著相那個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不起心不動念,意業;不分別不執著,身業、口業:你一天所修的福還得了嗎?果報跟虛空一樣無量無邊
◇怎麼個看破?《金剛經》就是個標準,它幫助我們看破、放下
◇為什麼放不下?你不了解事實真相
◇了解事實真相,自自然然放下,身心清淨,一塵不染

  《破空論》裡頭有幾句話,蕅益大師說的,「以無所住法,住般若中,熾然修行六波羅蜜,而不取相,是故能令少施與虛空等」。這是一句比喻,少施,我們布施不多,得的功德、得的福報跟虛空一樣無量無邊,得大福報。這是《般若經》上說的,能令少施與虛空等,等是平等。「而眾生住於相故,妄自計果計因,觀大觀小」。所以眾生學菩薩,也修布施,但是著相。這在講現在修因,將來得果,這個果是大還是小?要「不住諸相譬如芥子中空與十方空,性無二無別」。芥子,芥菜子,大概跟芝麻差不多大,當中是空的沒東西,芥菜子跟外面虛空是一樣。這個比喻就是說我做的善事很小,得的福報跟虛空一樣大,為什麼?沒有著相沒有著相那個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只要你不分別不執著。我們常講四句,不起心不動念,意業;不分別不執著,身業、口業,身口意三業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一天所修的福還得了嗎?果報跟虛空一樣無量無邊!《金剛經》把這些事實真相就是看破。怎麼個看破?《金剛經》就是個標準,它幫助我們看破、幫助我們放下。你為什麼放不下?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自自然然放下了,身心清淨,一塵不染

◇空非內外、彼此、方隅、形相,更無小空異大空故
◇空是一樣的,沒有大小、內外、彼此

  這個比喻,譬如芥子中的空與十方虛空是相同的,無二無別,所以性無二無別。「以空非內外、彼此、方隅、形相,更無小空異大空故」。空是一樣的,沒有大小,沒有內外,沒有彼此,這是真相,事實真相

(中略)

◈無相之福,其福乃大
◇著相修福,其福有盡
◇著相的福,福就限定了,就那麼大,時間就那麼長
◇為什麼有限量?著相
◇沒有分別、執著的福,太大了

  「無相之福,其福乃大」,這兩句話說得好。著相的福,福就限定了,就那麼大,再沒辦法擴大,時間就那麼長,不能隨意延長,因為它有限量。為什麼有限量?著相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的福,大,太大了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七二集 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72




著相修福,其福有盡。

如《金剛經》云:「
無所住行於布施。
所謂
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
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何以故?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靈峯《破空論》釋曰:「
無所住法,住般若中,
熾然修行六波羅蜜,而不取相,
是故能令少施與虛空等。……

而眾生住於相故,妄自計果計因,觀大觀小。


若能稱性而住,不住諸相

譬如
芥子中空
十方空,性無二無別。

以空
非內外、彼此、方隅、形相,
更無
小空異大空故。

無相之福,其福乃大。」

◎ 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2024年4月5日 星期五

有念墮魔網;無念則得出|我們無念不是真的無念|有念出不了;無念還有個無念也出不了|有念無念全沒有,叫真無念|無念千萬不要搞到無想定、無想天去:外道|一切法無我:無我才平等|淨空老法師

 


有念墮魔網;無念則得出|我們無念不是真的無念|有念出不了;無念還有個無念也出不了|有念無念全沒有,叫真無念|無念千萬不要搞到無想定、無想天去:外道|一切法無我:無我才平等|淨空老法師


◈有念墮魔網;無念則得出
◇是人邪見網,煩惱破正智
◇可見起心動念皆墮魔網;惟有淨念相繼、無念而念,方得出離也
◇只要有念頭,你就墮在魔見網裡頭:必須要無念
◇我們無念不是真的無念
◇有個無念,還是有念
◇有念出不了;無念還有個無念也出不了
◇有念無念全沒有,叫真無念
◇無念千萬不要搞到無想定、無想天去:外道
◇佛法講的無念:念頭真的沒有了;沒有一樣不知道,他智慧開了
◇無念;什麼都不知道:那叫無明
◇無念是大定;定開智慧,什麼都通達
◇必須將邪見網破除,你才真正能夠解除纏縛

  「又《智度論十一》曰」,《大智度論》有一百卷,第十一卷裡頭有這麼幾句話,「是人邪見網,煩惱破正智。魔見網,即邪見網。《智度論八》曰:有念墮魔網,無念則得出可見起心動念皆墮魔網惟有淨念相繼,無念而念,方得出離。」這後頭幾句話說得好,這是念老的總結。經論裡面告訴我們,只要有念頭,你就墮在魔見網裡頭。必須要怎麼樣?必須要無念。實際上我們今天無念還是在魔見網,出不來。為什麼?我們說無念不是真的無念。為什麼不是真?有個無念,還是有一念,還是有念,它有個無念,所以你出不了。有念出不了,無念還有個無念也出不了。怎麼出來?有念無念全沒有,那就出來了,叫真無念無念千萬不要搞到無想定去,搞到四禪無想天去,外道。記住,佛法裡面講的無念,念頭真的沒有了,但是怎麼樣?沒有一樣不知道,他智慧開了,什麼都曉得。如果說無念,什麼都不知道,那就錯了,什麼都不知道,那叫無明無念是大定,定開智慧,所以什麼都知道、都通達,那就對了,性德現前。要是無念,什麼念頭都沒有,但是什麼都不知道,這錯了,墮在無明裡頭必須將邪見網破除,你才真正能夠解除,纏縛就是煩惱。

(中略)

◈一切法無我:無我才平等
◇百法、無量無邊法,一切法實際上就說一樁事情:一切法無我
◇真正把我放下:這一放下,轉末那為平等性智
◇有我,不平等;真正無我,平等了
◇平等不容易:無我才平等
◇須陀洹只破身見,沒破我執;阿羅漢才破我執,法執沒破;破法執是菩薩;二邊不著,中道不存,法身菩薩

  所以百法展開就是六百六十法,六百六十法展開就是無量無邊法,就是八萬四千法,無量無邊法。這一切法實際上就說一樁事情,這樁事情是什麼?一切法無我,這是相宗裡頭的總綱領、總原則。一切法就是百法,就是六百六十法,就是八萬四千法,就是無量法。說什麼?說無我。讓你真正把我放下,這一放下,轉末那為平等性智有我不平等,真正無我,平等了。我們常說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平等不容易,真正平等,無我才平等。小乘須陀洹只破身見,沒有破我執;要到阿羅漢才破我執,小乘裡頭最高的位子。我執破了,法執沒破,破法執是菩薩。二邊不著,中道不存,這才是法身菩薩

淨土大經科註 第八十二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37-0082




又《智度論十一》曰:「是人邪見網,煩惱破正智。」

魔見網,即邪見網


《智度論八》曰:「
有念墮魔網
無念則得出。」

可見起心動念皆墮魔網
惟有淨念相繼,無念而念,方得出離也。

◎ 德遵普賢第二



2024年4月4日 星期四

真心就是正念、無念|有念都是妄;無念就是真|無念也不是什麼念都沒有|什麼念都沒有,那邪正都全沒有了|無念裡頭有無量智慧、德能、相好:這是自性本有的|妄心緣不到般若|真心的能量是無限的|淨空老法師

 


真心就是正念、無念|有念都是妄;無念就是真|無念也不是什麼念都沒有|什麼念都沒有,那邪正都全沒有了|無念裡頭有無量智慧、德能、相好:這是自性本有的|妄心緣不到般若|真心的能量是無限的|淨空老法師


◈真妄是一體的兩面
◇自性現的是一真法界;阿賴耶進去了,把它變成生滅,十法界、六道輪迴
◇阿賴耶是從真心變出來的,真妄不二
◇真妄是一體的兩面
◇用正面的就是一真法界;用負面的就是十法界、六道輪迴

  自性現的是一真法界,在淨宗叫實報莊嚴土,實是真實,真實是不生不滅。阿賴耶進去了,把它變成生滅、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輪迴。我們六道凡夫所用的心是妄心,就是阿賴耶。阿賴耶是從真心變出來的,真妄不二真妄是一體,好像一體的兩面,有正面、有負面,它是一體,我們用正面的就是一真法界,用負面的就是十法界、就是六道輪迴

◈要用真心:真心的能量是無限的
◇我們現在能夠體會,但是不踏實:要踏實還得用幾年功夫
◇如何能讓它踏實?
◇不能用科學的方法:八識的能量是有侷限的
◇要用真心:真心的能量是無限的
◈真心就是正念、無念
◇念有念無、念善念惡、念佛法念世法是妄心
◇有念都是妄;無念就是真
◇無念也不是什麼念都沒有
◇什麼念都沒有,那邪正都全沒有了
◇無念裡頭有無量智慧、德能、相好:這是自性本有的
◇不是從外頭求來的;外頭沒有
◈妄心緣不到真心,所以它緣不到般若
◇處處能緣,獨不能緣於般若
◇智慧是真心起的作用;妄心緣不到真心,所以它緣不到般若
◇般若:明心見性就發現了

  這樁事情只有佛經講得透徹、講得微妙,我們現在能夠體會,但是不踏實,要踏實還得要用幾年功夫如何能夠讓它踏實不能用科學的方法,用科學的方法跟事實真相不相應,你永遠不知道,你能夠知道的就到此為止。這是八識的能量,它是有限的,有侷限的要用真心,真心的能量是無限的。真心是什麼?我們前面學過,真心就是正念、就是無念念有念無是妄心,念善念惡是妄心,念佛法念世法也是妄心有念都是妄,無念就是真無念也不是什麼念都沒有什麼念都沒有,那邪正都全沒有了無念裡頭有無量智慧、有無量德能、有無量相好,這是《法華經》上講的性具,也是《華嚴經》上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性具的,自性本有的。自性有圓滿智慧、圓滿德能,智慧德能決定不是從外頭求來的,外頭沒有。你看此地說的,「處處能緣,獨不能緣於般若」,般若是智慧,它緣不到,為什麼?它是妄心。智慧是真心起的作用,妄心緣不到真心,所以它緣不到般若般若什麼時候被發現?明心見性就發現了。什麼樣的程度能明心見性?別教地上菩薩,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十三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13




夫眾生之生滅心,
處處能緣,
獨不能緣於般若。

◎(一)教起因緣



2024年4月3日 星期三

了了見,無所見;不見有為,不見無為:方名見真|真相,無智亦無得:不但所得的要放下;能智也放下|無智亦無得:要不要求智?|你有羨慕智的心,這心是妄心:妄心是真心的障礙|無智亦無得,就容易開悟|淨空老法師

 


了了見,無所見;不見有為,不見無為:方名見真|真相,無智亦無得:不但所得的要放下;能智也放下|無智亦無得:要不要求智?|你有羨慕智的心,這心是妄心:妄心是真心的障礙|無智亦無得,就容易開悟|淨空老法師


◈若有所見,不名慧眼
◇慧眼:不見有為法;不見無為法
◇有為法是六道眾生、小乘聖者所見
◇無為法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見
◇有為無為都不見
◈心不能住世間法、住出世間法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捨就是放下
◇佛所說的一切法,是佛的善巧方便,誘導我們悟入真實:都不能放在心上
◇以為佛說有的就真有,那就錯了
◈真空不空;妙有非有
◇妙有:對沒開悟的人說的
◇真空:它雖然能現,也不是真的
◇真正見到有為法、無為法是一不是二,這就對了
◇不能說有為法有,無為法無;也不能說有為法無,無為法有
◈離一切相、見一切法
◇真相是無法想像的境界:唯證方知
◇不證,言語講不清楚
◇佛經怎樣才能真實體會?離一切相、見一切法
◇六道十法界要離;一真法界也要離:恭喜你,你就入常寂光
◇不見有為,不見無為:入常寂光

  「又《思益經》云:慧眼為見何法?答言:若有所見,不名慧眼」。這句話說得妙,你有所見就不叫慧眼。那慧眼是什麼?下面告訴我們,「慧眼,不見有為法,不見無為法」。有為法是六道眾生,小乘聖者所見的,無為法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所見的有為無為都不見。所以佛告訴我們,心不能住世間法,也不能住出世間法。《金剛經》上說得很明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捨就是放下,法是什麼?法是佛法,佛所說的一切法都不能放在心上。為什麼?佛所說的一切法,是佛的善巧方便,誘導我們悟入真實,可別錯會了意思,以為佛說有的就真有,那就錯了。大乘教裡佛常講,「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妙有是對沒開悟的人說的真空為什麼說不空?它能現,雖然能現,它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所以你要真正見到,有為法、無為法是一不是二,這就對了不能說有為法有,無為法無,不是的;也不能說有為法無,無為法有,不可以,那你完全錯會了意思,你沒有見到真相。真相是不能思議的境界,也就是我們講,無法想像的境界,唯證方知。你要不證,言語講不清楚,言語裡頭極其善巧是佛經,佛經要怎樣才能真實體會到?離一切相,見一切法,就這個道理。六道要離,十法界要離,一真法界也要離,恭喜你,你就入常寂光淨土。常寂光不見有為,不見無為,入常寂光

◈有為法皆虛妄分別
◇無虛妄分別,是名慧眼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是虛妄
◈無為法空無所有,過諸眼道
◇是故慧眼亦不見無為法
◇有為,有生滅,阿賴耶的現相
◇無為,自性,能生能現
◇自性所現是實報土,有身相、境界相:這些相沒有生滅,無為
◈實報:就是實相
◇十法界的相是生滅的;實報土的相沒有生滅
◇自性沒有相
◇常寂光會現相,現極樂世界、華藏世界、一切諸佛實報土
◇法身菩薩,破無明見法身,住在那裡
◇無明沒破,沒見法身,這個相在面前他也不認識、沒覺察
◈一切剎土都在一念間
◇一切法從心想生
◇心為什麼會想?一念不覺
◇一念不覺沒有了,入常寂光:妙覺位
◇等覺還做不到,必須把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習氣斷掉,歸於常寂光
◇常寂光才是究竟圓滿、五眼圓明
◇過諸眼道
◇超過肉眼、天眼、法眼

  下面說,「所以者何」,為什麼?「有為法皆虛妄分別。無虛妄分別,是名慧眼」。清不清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是虛妄。「無為法空無所有,過諸眼道,是故慧眼亦不見無為法。」無為法你明白了,你清楚了,有為有生滅,阿賴耶的現相無為,自性,但是自性能生能現,阿賴耶只能變,把自性所生所現的把它轉變。自性所現的相是實報土,實報土有身相,有境界相,但是這些相沒有生滅,無為,佛稱它作一真法界,又叫它做實報莊嚴土,實報就是實相。為什麼說實相?對十法界來說,十法界的相是生滅的,實報土的相沒有生滅的現象。它有,為什麼會有?無中生有,自性無,自性沒有相,常寂光,常寂光會現相,現極樂世界,現華藏世界,現一切諸佛實報土。什麼人住在那裡?法身菩薩,破無明見法身的菩薩,他們住在那裡無明沒有破,沒有見法身,這個相在他面前他也不認識,他也沒有覺察。像我們現在一樣,我們必須要知道,佛所說的一切剎土都在一念間,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話說得一點都不錯。心為什麼會想?一念不覺。到法身菩薩,這一念不覺也沒有了,真的入常寂光。這是什麼樣的地位?妙覺位等覺還做不到。等覺必須把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我們常講的習氣,最後的習氣,那一點點的習氣斷掉,確實沒習氣了,歸於常寂光常寂光才是究竟圓滿,五眼圓明。這個地方《思益經》給我們說的,「無為法空無所有,過諸眼道」,這個過是超過,諸眼是指肉眼、天眼、法眼,指這些。這個地方講的慧眼,慧眼也沒有,所以他也不見無為法。

◈了了見;無所見
◇不見有為,不見無為:方名見真
◇智慧自內滅即《心經》之無智亦無得,乃了因佛性之所了也
◇了是明瞭、所了
◇了了能不能說?同一個階層的他懂;不同階層的很難理解
◈無智亦無得
◇這就是學佛為什麼要放下
◇不但所得的要放下;連智也放下:智也不是真的
◇智是自性覺:自性本來就覺
◇佛說了一個智,我們就被這個智迷了
◇佛現在給我們講真話:無智亦無得
◇你在這個世間頭一個得到是身,第二個得到是智:身假的;智也不是真的

  「以上廣引經論以釋慧眼見真之旨」,這個旨趣,「內中以《思益經》與《大論》之說最為精妙。蓋了了見,無所見不見有為,不見無為,方名見真」,這是《思益經》裡頭所說的。「智慧自內滅即《心經》之無智亦無得,乃了因佛性之所了也。」三因佛性裡頭了因佛性,了是明瞭、所了了了能不能說?同一個階層的人他懂,不同階層的人,他聽了很難理解。所以佛為我們說法,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向上提升,提升到最後,最後是真相。真相,確確實實像《心經》上所說的「無智亦無得」。這就是學佛為什麼要放下不但所得的要放下,連智也放下。為什麼?智也不是真的智是自性覺。自性本來就覺,是我們因為有智,佛說了一個智,我們就被這個智迷了佛現在給我們講真話,無智亦無得。得是得失,你在這個世間頭一個得到是身,第二個得到的是智,身假的,智也不是真的,《般若經》講得透徹。

◇不見有為,不見無為:見到真相
◈到極樂:換一個環境好修行
◇我們到極樂世界:不是成佛;是修行
◇我們去上學,阿彌陀佛是指導老師,他幫助我們放下
◇一句阿彌陀佛:用它放下萬緣
◇不念這句阿彌陀佛,統統放下,很難
◇用一句阿彌陀佛來代替:這個也是假的
◇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放下,就見到真的
◇修行證果時間大幅度縮短:本來無量劫才能成就;現在一生就做到了
◇了解之後,你曉得它太殊勝,怎麼能不學
◈努力學放下:放下了,再放下
◇放下:世出世間共同修學的大法
◇儒,世間法。從哪裡學起?還是從放下
◇不能執著就對了
◇還有個身體存在,隨緣度日:別當真
◈阿彌陀佛是我們的護身符
◇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才可以把阿彌陀佛放下
◇沒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我們的護身符,不能丟掉

  「不見有為,不見無為」,這見到什麼?見到真相。有為,十法界,包括六道;無為,包括實報土,包括極樂世界。所以,我們到極樂世界是幹什麼?不是成佛,是修行。因為我們在這個世間,在六道、在十法界,有為跟無為只是一個概念,實際上不得受用。到極樂世界,那是阿彌陀佛辦的學校,我們去上學,阿彌陀佛是指導老師,他幫助我們放下他幫助我們用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一句阿彌陀佛,用它幹什麼?用它放下萬緣。你就念這句阿彌陀佛,其他的都放下,容易!不念這句阿彌陀佛,統統放下,難,很難用這一句阿彌陀佛來代替,這個也是假的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放下,就見到真的了。我們是換一個環境好修行,是這麼個道理;而且把修行證果的時間大幅度的縮短,本來是無量劫才能成就的,現在一生就把這個事情做到了。這是無比的殊勝,你不了解,不知道淨土,不認識它;了解之後,你曉得它太殊勝,那怎麼能不學儒,世間法。從哪裡學起?還是從放下放下是世出世間共同修學的大法不能執著就對了,執著就錯了。我們在現前這個時代,還有個身體存在,隨緣度日,別當真努力學放下,放下了,再放下,到最後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才可以把阿彌陀佛放下沒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我們的護身符,不能丟掉,他保護我們。

◈無智亦無得:要不要求智?
◇智是自性本具的第一德
◇明心見性,智慧就現前
◇釋迦牟尼佛如是;十方諸大菩薩、孔孟、老莊、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亦如是:無智亦無得
◇無智,智慧圓滿現前;有智,智慧不能圓滿現前
◇小悟、大悟、大徹大悟:那個悟就是智
◇我們羨慕能得到嗎?得不到
◇你有羨慕智的心,這個心是妄心:妄心是真心的障礙
◇無智亦無得就容易開悟

  《心經》上「無智亦無得」,要不要求智?智在哪裡?智是自性本具的第一德,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智慧就現前釋迦牟尼佛如是十方諸大菩薩亦如是,在中國我們相信孔孟、老莊亦如是,我推想,往上推,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亦如是,這都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們真正是無智亦無得無智,智慧圓滿現前;有智,智慧不能圓滿現前。為什麼?我們常講小悟、大悟、大徹大悟,把它分成三個階段,那個悟就是智,智慧現前。一般人都羨慕,我們也羨慕,我們羨慕能得到嗎?得不到。為什麼得不到?你有羨慕智的心,這個心是妄心,妄心是真心的障礙,道理就在此地。那要怎樣?無智亦無得就容易開悟

◇能大師、賢公,怎麼大徹大悟?無智亦無得
◇無智亦無得:表徹底放下
◇沒有念頭是真念;有念頭都是妄念
◈用阿彌陀佛這一念代替一切念
◇沒有念頭我們做不到
◇這一念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建立最理想的修行環境:換一個環境修行
◇往生極樂世界沒成佛;但是等於成佛,非成佛不可

  中國人,我們對中國人有一分感情,惠能大師是中國人,大徹大悟。他怎麼大徹大悟?無智亦無得。三年前海賢老和尚,一百一十二歲往生,他大徹大悟了,為什麼?也是無智亦無得無智亦無得表什麼?徹底放下,心裡沒有念頭,沒有念頭是真念,有念頭都是妄念沒有念頭是真念,我們做不到,肯定做不到,怎麼辦法?用阿彌陀佛這一念代替一切念。這一念不是叫我們成佛,不是叫我們大徹大悟,這一念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換一個環境修行,那個環境好,沒有障緣,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建立最理想的修行環境,就是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沒成佛但是怎麼樣?等於成佛,因為你在那個地方時間久了是非成佛不可,不成佛也得成佛,道理在此地,我們得搞清楚、搞明白。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五八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58




又《思益經》云:「
慧眼為見何法?

答言:
若有所見,不名慧眼。

慧眼,
不見有為法,
不見無為法。

所以者何,
有為法皆虛妄分別。無虛妄分別,是名慧眼。
無為法空無所有,過諸眼道。是故慧眼,亦不見無為法。」


以上廣引經論以釋「慧眼見真」之旨,
內中以《思益經》與《大論》之說最為精妙。

了了見,無所見,
不見有為,不見無為,方名見真。

「智慧自內滅」即《心經》之「無智亦無得」,乃了因佛性之所了也。

◎菩薩修持第三十



2024年4月2日 星期二

我們沒有完全依靠阿彌陀佛,就要把經聽清楚、聽明白:不要把事情做錯了|完全靠定,沒有疑惑,像來佛三聖一樣:他們不聽經、不讀經,什麼法都不修,就是一句名號念到底|淨空老法師

 


我們沒有完全依靠阿彌陀佛,就要把經聽清楚、聽明白:不要把事情做錯了|完全靠定,沒有疑惑,像來佛三聖一樣:他們不聽經、不讀經,什麼法都不修,就是一句名號念到底|淨空老法師


◈沒完全依靠彌陀,就要把經聽明白
◇我們沒有完全依靠阿彌陀佛,就要把經聽清楚、聽明白,不要把事情做錯了
◇完全靠定,沒有疑惑,像來佛三聖一樣:他們不聽經、不讀經,什麼法都不修,就是一句名號念到底
◇六祖惠能是頓悟;賢公是漸修:天天念佛,念了二十年,得理一心不亂
◈時節因緣要掌握到恰好
◇世出世間一切法他沒有不通達的:我什麼都知道
◇就是不能說:天機不可洩露,開玩笑就應付掉了
◇話裡頭有話:不是時候說這個就說錯了
◇時節因緣要掌握到恰好,它起作用

  我們沒有完全依靠阿彌陀佛,就要把經聽清楚、聽明白,我們不要把事情做錯了。如果完全靠定,沒有疑惑,像海賢他們一樣,他們不聽經,他們不讀經,他們什麼法都不修,就是一句名號念到底,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事一心不亂,念到理一心不亂。我估計他念到理一心不亂,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大概是二十年。這是漸修,不是頓悟。六祖惠能是頓悟,不是漸修。他是天天念佛,天天念,念了二十年,得一心不亂。究竟一心不亂,證得法身菩薩的果位,什麼時候?我看這個碟片看了幾十遍,我的感覺應該是他四十左右,非常有可能是四十之前,三十多歲他得到理一心不亂,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這個修學過程當中,世出世間一切法他沒有不通達的,他全知道,所以他也露了一句,我什麼都知道就是不能說。別人問他為什麼不能說?他就開玩笑,天機不可洩露,洩露天機要遭雷打,開玩笑就應付掉了話裡頭有話,不是時候,不是時候說這個就說錯了,不應該在這個時候說,你在這個時候說,也說錯了,時節因緣要掌握到恰好,它起作用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八七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87



2024年4月1日 星期一

極樂個個都是修普賢行|淨宗跟華嚴是一體|淨宗入華嚴是捷徑|用《華嚴經》的方法入華藏世界不容易,可以說凡夫無分|淨空老法師

 


極樂個個都是修普賢行|淨宗跟華嚴是一體|淨宗入華嚴是捷徑|用《華嚴經》的方法入華藏世界不容易,可以說凡夫無分|淨空老法師


◈身土不二,皆屬強名
◇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
◇清淨法身就是常寂光土;常寂光土就是清淨法身
◇在實報莊嚴土,你就能夠感知常寂光的存在;你不能證得
◇證得之後,你就能入微塵裡面現身說法度眾生
◇芥子納須彌:一粒微塵裡有十方諸佛剎土在那裡講經教學,普賢菩薩能去
◈極樂個個都是修普賢行
◇淨宗跟華嚴是一體
◇淨宗入華嚴是捷徑
◇用《華嚴經》的方法入華藏世界不容易,可以說凡夫無分
◇到極樂世界也就到華藏世界
◇所以不難,難在真信,沒有懷疑
◇懷疑是我們大毛病,讓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虧吃大了

  《要解》這裡說得好,從照而寂,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常寂光土;從寂而照,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清淨法身清淨法身就是常寂光土,常寂光土就是清淨法身。「故知身土不二,皆屬強名」。在實報莊嚴土,你就能夠感知常寂光的存在,你不能證得,這是最高的境界。證得之後,你就能入微塵裡面現身說法度眾生,《華嚴經》上說的芥子納須彌,一粒微塵裡面有十方諸佛剎土在那裡講經教學,普賢菩薩能去,就證明是真的不是假的。修普賢行就是普賢菩薩,極樂世界只要你往生到那邊,個個都是修普賢行。所以,淨宗跟華嚴是一體淨宗入華嚴是捷徑,是一條近路。用《華嚴經》的方法入華藏世界不容易,可以說凡夫無分,但是走淨土這個門入華藏世界很容易,到極樂世界也就到華藏世界所以不難,難在真信,難在沒有懷疑。真正不能懷疑,懷疑是我們大毛病,大錯特錯,讓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虧吃大了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十六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26




《要解》云:「
實相之體,非
而復而恆照,而恆寂。

而寂,強名常寂光土。
而照,強名清淨法身。」


故知
身土不二,皆屬強名。
寂照同時,非思量境。

◎(三)一經宗趣



守住老實的本分,不招搖、不生事,永遠讓大家瞧不起:你一生平安無事|現前這個時代,學佛、成佛第一好辦法|佛法修學有時節因緣:隋唐盛世可以蓋大道場;今天要建小廟|淨空老法師

 


守住老實的本分,不招搖、不生事,永遠讓大家瞧不起:你一生平安無事|現前這個時代,學佛、成佛第一好辦法|佛法修學有時節因緣:隋唐盛世可以蓋大道場;今天要建小廟|淨空老法師


◈寂照同時,非思量境
◇賢公寂照同時:天天勞作,身是動的;心是定的
◇定就是寂,寂就是清淨平等,這是真心自性;它起的作用就是覺,覺就是照
◇為什麼一生都做農夫,不出來講經弘法?表法給我們看的
◇這個時代,要想自己功夫成就,就像他那個方法

  「寂照同時,非思量境」,這個裡頭有很深很深的道理,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我看到,我從光碟上看到,海賢老和尚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怎麼知道的?就是此地所講的,寂照同時。為什麼?海賢老和尚心在定中,別看他天天勞作,天天工作沒有休息,他心是定的,身是動的,心是定的定就是寂寂就是我們經題上的清淨平等,這是真心,這是自性,它起的作用就是覺,清淨平等覺,覺就是照,這個覺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估計老和尚到達這個境界應該是三十到四十歲,他就得到了,得到之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為什麼一生都做農夫,不出來講經弘法?那是表法給我們看的,我們生長在這個時代,要想自己功夫成就,就像他那個方法,絕對正確。

◈建道場要建小廟
◇印祖:建道場要建小廟,不起眼的;住眾不要超過二十個人
◇在一起念佛真修,將來個個都往生:這就是成就
◇廟蓋得太大,非常莊嚴:人在那裡享福,把修行忘掉了;還引起爭奪財產
◇小破廟,送人人家不要:你的心才定下來,才安
◇佛法修學有時節因緣:隋唐盛世可以蓋大道場;今天小廟不惹事
◈不招搖、不生事,永遠讓大家瞧不起
◇你得會看,在賢公生活中看出苗頭,看出大乘佛法活活潑潑、活學活用
◇守住老實的本分,不招搖、不生事,永遠讓大家瞧不起:你一生平安無事
◇現前這個時代,學佛、成佛第一好辦法,跟印祖教的完全相應

  印光大師教導我們現在人,建道場要建小廟,茅蓬,不起眼的,住眾,告訴我們,不要超過二十個人,大家在一起念佛真修,將來個個都往生,這就是成就廟蓋得太大,非常莊嚴,人在那裡享福,把修行忘掉了,還引起爭奪財產。你一個小破廟,送人人家不要,你的心才定下來,才安。所以佛法修學有時節因緣,隋唐盛世可以蓋大道場,今天不是。今天社會很多人不相信,說你迷信,小廟不惹事,規規矩矩。你看自己耕一點地,他這個小廟只有四個人住,有五畝地就可以養活一家。他們在鄉下有幾畝地,可以自給自足,老和尚年輕,有體力,又肯幹,又有慈悲心,再得佛力加持,他開荒,荒地沒有主的,把它開出來之後,種糧食、種蔬菜、種水果。他一共開了一百多畝,一百多畝都是荒地開出來的。種這麼多糧食幹什麼?有一班窮苦的人沒吃的,他供給。他修布施波羅蜜,修持戒波羅蜜,修忍辱波羅蜜,修精進波羅蜜,修禪定波羅蜜,乃至於般若波羅蜜,都在日常生活當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太難得了!你得會看,你在他生活當中看出苗頭,看出大乘佛法活活潑潑,活學活用。他從來不講,守住本分,老實的本分,不招搖,不生事,永遠讓大家瞧不起,你一生平安無事。這是在現前這個時代,學佛、成佛,他這個方法第一好辦法,跟印光大師教的完全相應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十六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26



沒有一樣不在常寂光裡:它是有機體|一切萬物統統是有機的|起心動念,每一個微塵都知道|常寂光土:非寂非照;寂照同時|定就是寂,寂就是清淨平等;它起的作用就是覺,覺就是照|淨空老法師

 


沒有一樣不在常寂光裡:它是有機體|一切萬物統統是有機的|起心動念,每一個微塵都知道|常寂光土:非寂非照;寂照同時|定就是寂,寂就是清淨平等;它起的作用就是覺,覺就是照|淨空老法師


◈常寂光土:非寂非照;寂照同時
◇法身佛所居之土,名為常寂光土
◇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
◇常寂光裡面就是一片光明,一片光明裡頭三種現象都沒有:不能說寂,不能說照
◇寂是靜,清淨;照是智慧、明瞭
◇雖然它不是寂也不是照;但是它「寂而恆照,照而恆寂」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時

  第四「常寂光土。法身佛所居之土」,在《華嚴》稱為妙覺果佛,「名為常寂光土」。蕅益大師《要解》裡面說,「實相之體」,這完全是實相,實相是什麼樣子?「非寂非照」。常寂光裡面就是一片光明,這一片光明裡頭什麼都沒有,科學所講的三種現象,物質的現象它沒有,信息的現象它也沒有,信息就是起心動念,這個裡頭沒有起心動念,自然現象也沒有。不能說寂,不能說照寂是靜,清淨,照是智慧、明瞭雖然它不是寂也不是照,但是它「寂而恆照,照而恆寂」。有些地方這個恆它用常,意思是一樣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時

◈沒有一樣不在常寂光裡:它是有機體
◇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
◇實實在在說不出來:稱它為常寂光都是勉強加上的
◇常,永恆不變,不生不滅
◇寂,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光是般若,遍照法界
◇沒有一樣不在常寂光裡:它不是死的;它是有機體
◈一切萬物統統是有機的
◇它會看、會聽、懂得人的意思,一切眾生起心動念它全知道

  「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強是勉強,為什麼?實實在在說不出來,沒法子說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真正不可思議,稱它為常寂光都是勉強加上的。常寂光什麼意思?常,永恆不變,不生不滅。如果用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五句話來說,常就是不生不滅,「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不生不滅,這是常;寂是清淨,「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光是般若,遍照法界沒有一樣不在常寂光裡頭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用現在的話說它是有機體,它是有機的。現在的科學逐漸把它證明了,證明什麼?一切萬物統統是有機的,也就是說,它會看、會聽、懂得人的意思,一切眾生起心動念它全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

◈起心動念,每一個微塵都知道

  前年,美國有個心理學家修.藍博士,這個人也很出名,他用意念替人治病,非常有效。

(中略)

◇桌椅板凳、牆壁、天花板、地板統統都會看、會聽,你動個什麼念頭它們全知道:你能瞞得了誰?
◇比古人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還要嚴格
◇起心動念,每一個微塵都知道
◇有沒有天地鬼神?有
◇萬物都有靈,都能看、都能聽、都懂得我們起心動念,這就是神,這就是靈,到處都是
◇隱瞞是瞞你自己;瞞不了天地萬物
◇真心是清淨的,從來也沒有染污過,叫寂;它的作用:光明遍照

  他告訴我們,千萬不要以為你這個地方沒有人,桌椅板凳、牆壁、天花板、地板統統都會看、會聽,都懂得你的意思,你動個什麼念頭它們全知道,你能瞞得了誰比中國古人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還要嚴格。我們這個周邊不知道多少眼睛在看你,起心動念,每一個微塵都知道。所以,有沒有天地鬼神?有。為什麼?萬物都有靈,都能看、都能聽、都懂得我們起心動念,它都知道。這就是神,這就是靈,到處都是。你要隱瞞是瞞你自己,瞞不了天地萬物。所以真心是清淨的,從來也沒有染污過,叫寂,它的作用光明遍照

◈身土不二,皆屬強名
◇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
◇清淨法身就是常寂光土;常寂光土就是清淨法身
◇在實報莊嚴土,你就能夠感知常寂光的存在;你不能證得
◇證得之後,你就能入微塵裡面現身說法度眾生
◇芥子納須彌:一粒微塵裡有十方諸佛剎土在那裡講經教學,普賢菩薩能去
◈極樂個個都是修普賢行
◇淨宗跟華嚴是一體
◇淨宗入華嚴是捷徑
◇用《華嚴經》的方法入華藏世界不容易,可以說凡夫無分
◇到極樂世界也就到華藏世界
◇所以不難;難在真信,沒有懷疑
◇懷疑是我們大毛病,讓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虧吃大了

  《要解》這裡說得好,從照而寂,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常寂光土;從寂而照,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清淨法身清淨法身就是常寂光土,常寂光土就是清淨法身。「故知身土不二,皆屬強名」。在實報莊嚴土,你就能夠感知常寂光的存在,你不能證得,這是最高的境界。證得之後,你就能入微塵裡面現身說法度眾生,《華嚴經》上說的芥子納須彌,一粒微塵裡面有十方諸佛剎土在那裡講經教學,普賢菩薩能去,就證明是真的不是假的。修普賢行就是普賢菩薩,極樂世界只要你往生到那邊,個個都是修普賢行。所以,淨宗跟華嚴是一體淨宗入華嚴是捷徑,是一條近路。用《華嚴經》的方法入華藏世界不容易,可以說凡夫無分,但是走淨土這個門入華藏世界很容易,到極樂世界也就到華藏世界所以不難,難在真信,難在沒有懷疑。真正不能懷疑,懷疑是我們大毛病,大錯特錯,讓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虧吃大了

◈寂照同時,非思量境
◇賢公寂照同時:天天勞作,身是動的;心是定的
◇定就是寂,寂就是清淨平等,這是真心自性;它起的作用就是覺,覺就是照
◇為什麼一生都做農夫,不出來講經弘法?表法給我們看的
◇這個時代,要想自己功夫成就,就像他那個方法

  故知身土不二,皆屬強名。「寂照同時,非思量境」,這個裡頭有很深很深的道理,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我看到,我從光碟上看到,海賢老和尚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怎麼知道的?就是此地所講的,寂照同時。為什麼?海賢老和尚心在定中,別看他天天勞作,天天工作沒有休息,他心是定的,身是動的,心是定的定就是寂寂就是我們經題上的清淨平等,這是真心,這是自性,它起的作用就是覺,清淨平等覺,覺就是照,這個覺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估計老和尚到達這個境界應該是三十到四十歲,他就得到了,得到之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為什麼一生都做農夫,不出來講經弘法?那是表法給我們看的,我們生長在這個時代,要想自己功夫成就,就像他那個方法,絕對正確。

◈建道場要建小廟
◇印祖:建道場要建小廟,不起眼的;住眾不要超過二十個人
◇在一起念佛真修,將來個個都往生:這就是成就
◇廟蓋得太大,非常莊嚴:人在那裡享福,把修行忘掉了;還引起爭奪財產
◇小破廟,送人人家不要:你的心才定下來,才安
◇佛法修學有時節因緣:隋唐盛世可以蓋大道場;今天小廟不惹事
◈不招搖、不生事,永遠讓大家瞧不起
◇你得會看,在賢公生活中看出苗頭,看出大乘佛法活活潑潑、活學活用
◇守住老實的本分,不招搖、不生事,永遠讓大家瞧不起:你一生平安無事
◇現前這個時代,學佛、成佛第一好辦法,跟印祖教的完全相應

  印光大師教導我們現在人,建道場要建小廟,茅蓬,不起眼的,住眾,告訴我們,不要超過二十個人,大家在一起念佛真修,將來個個都往生,這就是成就廟蓋得太大,非常莊嚴,人在那裡享福,把修行忘掉了,還引起爭奪財產。你一個小破廟,送人人家不要,你的心才定下來,才安。所以佛法修學有時節因緣,隋唐盛世可以蓋大道場,今天不是。今天社會很多人不相信,說你迷信,小廟不惹事,規規矩矩。你看自己耕一點地,他這個小廟只有四個人住,有五畝地就可以養活一家。他們在鄉下有幾畝地,可以自給自足,老和尚年輕,有體力,又肯幹,又有慈悲心,再得佛力加持,他開荒,荒地沒有主的,把它開出來之後,種糧食、種蔬菜、種水果。他一共開了一百多畝,一百多畝都是荒地開出來的。種這麼多糧食幹什麼?有一班窮苦的人沒吃的,他供給。他修布施波羅蜜,修持戒波羅蜜,修忍辱波羅蜜,修精進波羅蜜,修禪定波羅蜜,乃至於般若波羅蜜,都在日常生活當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太難得了!你得會看,你在他生活當中看出苗頭,看出大乘佛法活活潑潑,活學活用。他從來不講,守住本分,老實的本分,不招搖,不生事,永遠讓大家瞧不起,你一生平安無事。這是在現前這個時代,學佛、成佛,他這個方法第一好辦法,跟印光大師教的完全相應

◈法身全顯,圓證三德
◇常寂光三字,全顯涅槃三德,如來秘藏
❖常即法身德,法身常住故
◇法身就是常寂光,常寂光就是法身
❖寂即解脫德,塵勞永寂故
◇寂是解脫、自在
◇塵勞永寂:萬緣放下,心裡頭就一句阿彌陀佛,得大自在
❖光即般若德,智光遍照故
◇等覺大士破盡四十一品無明,更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法身全顯,圓證三德
◇這個時候實報土不見了,正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實報土沒有生滅;它有隱現

  所以蕅益大師說的,寂照同時,非思量境,我們無法想像。「又常寂光三字,全顯涅槃三德,如來秘藏」,這個祕藏就是一般人講的宇宙的奧祕。「常即法身德,法身常住」,法身就是常寂光,常寂光就是法身寂是解脫,自在,「塵勞永寂」,萬緣放下,心裡頭就一句阿彌陀佛,得大自在。「光即般若德,智光遍照」,這常寂光土。「等覺大士破盡四十一品無明」,這四十一品無明是無明習氣,「更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習氣斷了,「法身全顯,圓證三德」。這個時候實報土不見了,正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報土是不是虛妄的?沒有說實報土例外,實報土不見了。實報土沒有生滅,它有隱現,有緣它現前,沒有緣它不見了;它有隱現,不是生滅,它沒有生滅。

◇實報土裡的人無量壽,不衰老、不生病,沒有煩惱、雜念、妄想
◇我們世界裡頭這些因因果果,實報土完全沒有,所以叫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有隱現不同:無明煩惱連習氣都斷盡了,它不現;現的是常寂光——法身全顯
◇圓證三德,就是般若、解脫、法身,這證得了
◇徹本心源,究竟清淨,證入常寂光土
◇回歸原點,這一點就是自性
◇自性就是常寂光,常寂光就是自性

  所以在實報土裡的人,人無量壽,無量壽怎麼?他不衰老,他沒有變化,確確實實每天是一樣的。人不衰老,人不生病,人沒有煩惱、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我們世界裡頭這些因因果果,實報土完全沒有,所以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有隱現不同,無明煩惱連習氣都斷盡了,它不現。它現的是什麼?現的是常寂光。所以法身全顯,法身是常寂光,常寂光現前。圓證三德,就是般若、解脫、法身,這證得了。「徹本心源,究竟清淨,證入常寂光土」。現在科學家提倡一個名詞,叫零極限,好像宇宙萬物從零這裡發生,發展到最後還回歸到原位。回歸原位,回歸原點,這一點就是自性自性就是常寂光,常寂光就是自性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十六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26




 ㈣常寂光土。

法身佛所居之土,名為常寂光土。

《要解》云:「
實相之體,非
而復而恆照,而恆寂。

而寂,強名常寂光土。
而照,強名清淨法身。」


故知
身土不二,皆屬強名。
寂照同時,非思量境。


常寂光三字
全顯涅槃三德如來秘藏。

即法身德,法身常住故。
即解脫德,塵勞永寂故。
即般若德,智光遍照故。

等覺大士破盡四十一品無明,
更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法身全顯,圓證三德,徹本心源,究竟清淨,證入常寂光土。

◎(三)一經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