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2日 星期二

念佛人修什麼?修清淨心|心不清淨,白學了|心淨則佛土淨|心不清淨,怎麼能生淨土?|淨空老法師

 


念佛人修什麼?修清淨心|心不清淨,白學了|心淨則佛土淨心不清淨,怎麼能生淨土?|淨空老法師


◈取淨宗最容易的方法
◇放下貪瞋痴慢、是非人我
◇徹底放下,為什麼?假的
◇用真心處事待人接物
◇真心跟佛相應,跟極樂世界相應
◈不跟任何人對立
◇想著怎麼樣整人、報復人,這是輪迴心,在六道裡頭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所有欺負、障礙、找麻煩、毀謗的人,統統以「和顏愛語」對待
◇所有怨恨在這一生當中全化解了
◇化解從自己:我這裡化解了,他那裡就對立不上了
◇他有苦難,我還全心全力幫助他
◇他本來是佛。我沒有覺悟的時候跟他一樣
◇這個世界上沒有佔便宜、吃虧的
◇吃虧等於零,佔便宜也等於零,零跟零是平等的
◇學佛改變我們的人生
◇一切順眾生,眾生喜歡什麼隨喜
◇只有一樣,我的佛號不放棄,這個一定要抓得緊緊的

  我們今天取淨宗,最容易的方法,但是要有耐心,要放下貪瞋痴慢,要放下是非人我。是非人我沒有忘記,貪瞋痴慢沒有忘記,不行,往生沒把握。徹底放下,為什麼?假的,不是真的。用真心處事待人接物,你騙我,我不騙你;你害我,我不害你。真心跟佛相應,跟極樂世界相應。要想著怎麼樣整人,怎麼樣報復人,這個是輪迴心,六道輪迴心,出不了六道輪迴,在六道裡頭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明白這個道理了,所有欺負我的人,障礙我的人,找麻煩的人,毀謗的人,統統以「和顏愛語」對待,決定沒有絲毫怨恨,把所有怨恨在這一生當中全化解了化解不要從他那裡,從他那裡沒用處,從自己我這裡化解了,他那裡就對立不上了,他要跟我對立對不上了,我化解了。對立什麼?他跟我對,我跟他對立,這就對上了,不跟任何人對立他有苦難,我還全心全力幫助他。為什麼?因為他本來是佛。我沒有覺悟的時候跟他一樣,今天我覺悟了,他沒有覺悟,我就不能用從前這個態度來報復他,不可以,我要用佛菩薩大慈大悲去照顧他,這就對了。這個世界上沒有佔便宜的,沒有吃虧的,懂嗎?因為那是假的,吃虧等於零,佔便宜也等於零,零跟零是平等的,沒有差別,一定要知道。學佛改變我們的人生,我們怎樣處事待人接物。真的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一切順眾生,眾生喜歡什麼隨喜,叫隨喜功德。只有一樣,我的佛號不放棄,這他看不出來,這個一定要抓得緊緊的

◇內離妄染,故外常溫和

  《會疏》裡面講的,內離妄染,「故外常溫和」。表現在外面溫和,溫良柔和。「故云和顏」。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菩薩為什麼沒煩惱?他看破了,他放下了,他不跟任何人作對
◇感謝他,幫助我早一天提升
◇淨業成就了,正好幫助你往生
◇不可以怨恨任何一個人,不可以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勝天王般若經》裡說,「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隨順佛清淨教」。這是菩薩行,菩薩沒有煩惱,充滿了智慧,般若波羅蜜是智慧。為什麼沒煩惱?他看破了,他放下了,他不跟任何人作對。別人縱然把他害死,殺掉他,他也不作對,也沒有對立的心,殺了他歡喜,感謝他。為什麼?提升了。至少從人道生到天道,有怨恨就下三途,那個要受果報,沒有怨恨,提升了,他幫助我早一天提升,要不然還得過幾年,怎麼會不歡喜?如果淨業成就了,正好幫助你往生,阿彌陀佛來接你。所以不可以怨恨任何一個人,不可以傷害任何一個眾生,蚊蟲螞蟻都不可以傷害,牠也是一條命,牠投胎到那裡去了,那是惡因惡報,要憐憫牠,要同情牠,怎麼可以傷害牠?這就是行般若波羅蜜

◈念佛人修什麼?修清淨心
◇如是隨順佛清淨教
◇心不清淨,白學了
◇不清淨,所學的是世間善法,來生人天果報
◇清淨是真心,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
◇心淨則佛土淨
◇心不清淨,怎麼能生淨土?
◇清淨心生同居土、方便土;平等心生實報土
◈念佛不拘多少,講究功夫淺深
◇你能放下,那是功夫
◇培養慈悲心,放下一切怨恨,不再責怪別人,這是功夫

  如是隨順佛清淨教,佛的教誨是清淨的。你看我們這個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念佛人修什麼?修清淨心心不清淨,白學了不清淨,所學的是世間善法,來生人天果報,你不會墮三途。如果心清淨,清淨是真心,不是妄心,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淨土,記住,經論上所說的,古大德所說的,「心淨則佛土淨」,我們心不清淨,怎麼能生淨土?這個道理要知道。清淨心生淨土是同居土、方便土,平等心生淨土是實報土,不一樣。念佛,經上沒有說念多少,多少不拘,第十八願說得好,臨命終時,十念必生。這個十念有兩種講法,一種是臨終的時候十念,他嚥氣了,這個往生;另外一種說法就是,你每天早晚課,你工作很忙,你沒有時間,你念十句佛號,不要中斷,一生不中斷,就能往生。應該取後面這個意思好。所以念佛不拘多少,念佛講究功夫淺深。功夫是什麼?你能放下,那是功夫。我們培養慈悲心,放下一切怨恨,不再責怪別人,這是功夫

◈修行人最怕發脾氣
◇火燒功德林,修積的功德,一發脾氣統統燒掉了,所以功德不容易修成
◇功德一定要有忍辱波羅蜜,能保住你的功德
◇昨天發一頓脾氣,昨天以前的功德全沒有了
◇臨命終時發一頓,這一生白修了
◇要學著處處跟人隨和,原諒別人,不跟人計較,修清淨心,修慈悲心,修忍辱波羅蜜

  修行人最怕發脾氣,瞋恚,這是最嚴重的煩惱。所謂火燒功德林,你修積的功德,一發脾氣統統燒掉了,所以功德不容易修成,功德一定要有忍辱波羅蜜,忍,它能保住,保住你的功德。如果一發脾氣,昨天發了一頓脾氣,昨天以前的功德全沒有了,昨天到今天就是修一天。如果臨命終時發一頓,全完了,這一生白修了,但是福德有,功德變成福德了,變成人天福報,這就很可惜,人天福報沒有離開六道輪迴。所以要學著處處跟人隨和,原諒別人,不跟人計較,修清淨心,修慈悲心,修忍辱波羅蜜

◈視諸眾生,面門先笑
◇彌勒菩薩笑面迎人,這是第一堂課,不能板著面孔進佛門
◈為什麼你會那麼歡喜?
◇心離穢濁,諸根清淨。不染離垢,心不瞋恚
◇順心的沒有貪戀,不順心的沒有瞋恚,就清淨
◈一定要保持著平常心
◇平就是平等;常就是清淨
◇清淨平等要常常留意。在哪裡修?特別在人事
◇為什麼牽掛?因為你有我
◇無我多好
◇自性是真我;阿賴耶是假我
◇生生世世假我當家,假我作善作惡,變現的六道輪迴

  佛教導我們,「視諸眾生,面門先笑」。你們看到彌勒菩薩,通常都把他供在山門,旁邊是四大天王,這是表法,你進佛門的時候,一定從這個門進來,上第一堂課。第一堂課上什麼?彌勒菩薩笑面迎人,這是第一堂課,不能板著面孔進佛門,不可以,面門先笑。「曾無嚬蹙」。嚬蹙是不高興,板著臉,皺著眉頭,一臉不高興的樣子,這不可以的。「所以然者,心離穢濁,諸根清淨。不染離垢,心不瞋恚」。你看看,這講得多明白。為什麼你會那麼歡喜?心裡頭沒有染污,六根清淨。這個沒有染污,就是順心的沒有貪戀,不順心的沒有瞋恚,就清淨。不順心的有瞋恚,你的心被染污了;順心的你喜歡,你想得到,你的心也被染污了。所以一定要保持著平常心,平就是平等,常就是清淨。覺不容易,那是大徹大悟,清淨平等要常常留意在哪裡修?特別在人事,人事是你最牽掛的。為什麼牽掛?因為你有我無我多好!身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我,自性是真我,阿賴耶是假我,自性迷了就變成個假我,生生世世假我當家,假我作善作惡,這就是變現的六道輪迴。作善感得三善道的果報,作惡感得三惡道的果報,地獄、餓鬼、畜生。

◇所有這些不善的人,都要原諒同情他:他沒有受過聖賢教育
◇我們還接受到邊緣,我們也做得不好,別人譏嫌、毀謗是應該的,替我們消業障的
◇這就是修行的功夫,這就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今天這個世界亂成這個樣子,所有這些不善的人,都要原諒他。為什麼?同情他,他沒有受過聖賢教育。如果他受過聖賢教育,他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我們年歲比他長一倍,我們還接受到邊緣,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也做得不好,別人譏嫌、毀謗是應該的,是替我們消業障的,我應當感謝他,我怎麼可以怨恨他?這就是修行的功夫,這就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戒律必定要遵守
◇五戒就是五常,常就是永遠要做下去,不能夠丟失
◇五倫五常做到了,才算是個中國人
◇治國要用四維,禮義廉恥
◇八德,孝悌忠信仁愛和平
◇儒釋道構成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
◇從我做起,我做好了會影響別人,身教勝於言教

  戒律必定要遵守,三皈五戒。三皈,下面還會講到,底下一堂課講到。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就是中國傳統文化裡面的五常。常是道,常就是永遠要做下去,不能夠丟失,這叫常。仁就是不殺生,義就是不偷盜,禮就是不邪淫,智就是不飲酒,信就是不妄語。這是中國人做人基本的條件。什麼是中國人?什麼是中國文化?五倫五常做到了,才算是個中國人。從五倫五常再往前發展,管仲的四維,秦漢的八德。四維是「禮義廉恥」,治國的標準,四維不張,國就滅亡了。治國用什麼?要用禮,要用義,禮義,要用廉潔,要用知恥。知恥是曉得哪些事情不應該做。義是曉得哪些事情應該做,應該做的要好好去做。八德,「孝悌忠信仁愛和平」。現在講的這些新的說法不如古的好,現在講,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沒有古時候說得好,古是孝悌忠信仁愛和平。必須遵守,中國人炎黃子孫,人人都遵守,沒有一個不遵守的,從小培養,在家庭、在學校、在公司、在社會統統要遵守,都把它做到。這些戒律,跟佛法的三皈、五戒、十善、沙彌律儀完全相同。儒釋道構成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這不能不知道。從誰做起?從我做起,不要依靠別人。我做好了會影響別人,身教勝於言教;自己做不到,要求別人做到,別人不服氣,不會接受你教誨,所以一定要從自心自身做起。

◈心自己做得了主
◇修學的效果:心離染污,不受外緣影響
◇內無恨結,沒有怨恨,不跟人結怨

  這底下講的修學的效果,心離染污,不受外面感染,也就是講不受外緣影響,這心自己能做得了主。外面影響最嚴重的,喜歡的生貪愛,希望自己佔有,這就錯了,造業了,起這個念頭就是業;不善的起怨恨,甚至於報復,這就錯了。諸根清淨,不染離垢,心不瞋恚。「內無恨結」,沒有怨恨,不跟人結怨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三二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32



「和顏」,柔和之顏容。

《會疏》曰:「
內離妄染,故外常溫和。故云『和顏』。

《勝天王般若經》曰:『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隨順佛清淨教。
視諸眾生,面門先笑,曾無嚬蹙。
所以然者,心離穢濁,諸根清淨。不染離垢,心不瞋恚。內無恨結。』」

◎積功累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