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1日 星期二

用全體是佛的念頭來念阿彌陀佛,一念就相應|養成習慣:所看、所聽、所接觸的一切境界無一不是佛|一切萬物無一不是阿彌陀佛,我們就入阿彌陀佛一心裡頭|淨空老法師

 


用全體是佛的念頭來念阿彌陀佛,一念就相應|養成習慣:所看、所聽、所接觸的一切境界無一不是佛|一切萬物無一不是阿彌陀佛,我們就入阿彌陀佛一心裡頭|淨空老法師


◈此一念,全體是佛
◇一念淨心、發一念心、一念淨信中「一念」,均即是一心
◇都是臨命終時一念淨心、發一念心、一念淨信,這樣往生的
◇這個一念太殊勝,一念跟性德相應
◇凡夫之信心,如能一念與佛智相應,即得往生也
◇這一念沒有妄想、沒有雜念、萬緣放下、全體是佛
◇用全體是佛的念頭來念阿彌陀佛,一念就相應
◇一念就決定得生,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一念往生的人也應該有三輩,所以慈舟大師判這段經文叫一心三輩,它有上、中、下三輩,都是臨命終時一念淨心,或者是發一念心,一念淨信,這樣往生的這個一念太殊勝,一念跟性德相應。念老在此地引用《那先經》裡面說「最為第一」,又引蓮池大師在《疏鈔》裡面給我們說的,這一念「全體是佛」。日本人幸西氏所主張的一念,這一念與佛智相應即得往生。所以這一念沒有妄想、沒有雜念,萬緣放下,這一念全體是佛用全體是佛的這個念頭來念阿彌陀佛,所以一念就相應一念就決定得生,得不退轉,無上菩提。這是今天我們接著這段經文。

◈生死情盡,凡聖體空
◇這一念就是真如、自性
◇明識佛無來去,而見佛來。了達生死本空,而現往生
◇相有;理沒有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它與自性、真心相應

  我們接著往下看,「於上輩者,生死情盡」,這是上輩往生的,生死的念頭沒有了,「凡聖體空」,所以這一念就是真如,這一念就是自性,為什麼?生死情盡,凡聖體空。「明識佛無來去,而見佛來。了達生死本空,而現往生」。相有沒有?有;理有沒有?沒有。這是法身菩薩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境界。所以他的往生雖然是一念、十念往生,他生到哪裡?三輩上輩,九品上上品,生實報莊嚴土。為什麼有這麼大的效果,這樣殊勝的功德?前面細說了,說得很詳細,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相應;與什麼相應?與自性相應、真心相應

◈用真心,不要用妄心
◇在日常養成習慣,用真心
◇真心就是一心、一念
◇一句阿彌陀佛裡頭沒有妄想雜念分別執著,它就跟諸佛如來相應
◇諸佛如來住一心;我們這一剎那也是一心
◇一心跟一心沒差別
◈全體是佛,整個宇宙都是佛
◇養成習慣:所看、所聽、所接觸的一切境界無一不是佛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全宇宙從一念真心生的
◇沒有妄想雜念就是一心
◇一心能生整個宇宙
◇識沒有離開真心,識只是心裡夾雜妄想雜念而已
◇真妄是一不是二
◇從真的來看,全宇宙都是阿彌陀佛
◇一切萬物無一不是阿彌陀佛,我們就入阿彌陀佛一心裡頭

  我常常勸勉大家用真心,不要用妄心。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養成一個習慣,妄心是生滅心,妄心是假的,我們用真心,真心就是一心,一念一句阿彌陀佛佛號裡頭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什麼都沒有,就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不夾雜妄想雜念,它就相應,跟諸佛如來相應。怎麼相應?諸佛如來住一心,我們這個時間雖然短,這一剎那的時間我們也是一心一心跟一心沒差別,所以說全體是佛。全體是什麼?整個宇宙都是佛。重要!要養成習慣,睜開眼睛所看的一切萬物是佛,所聽的一切音聲是佛,所接觸的一切境界無一不是佛。為什麼?惠能大師講得好,「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全宇宙,全宇宙叫萬法。全宇宙從哪裡來的?從一念真心生的。這一念心(一心、一念)裡面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就是一心一心能生整個宇宙。宇宙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那是唯識所變,現在只講唯心所現,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唯識所變。識沒有離開真心,識只是心裡面夾雜著妄想雜念而已,那就叫阿賴耶識,就叫妄心,真妄是一不是二。所以從真的來看,那就全宇宙都是阿彌陀佛,不但一切有情眾生是阿彌陀佛,花草樹木是阿彌陀佛,山河大地是阿彌陀佛,一切萬物無一不是阿彌陀佛,我們就入阿彌陀佛一心裡頭,阿彌陀佛一心裡頭有我,我一心裡頭有阿彌陀佛,心心相應,不可思議。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三一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331




一念淨心」,「發一念心」,與前文中「一念淨信」中「一念」,均即是「一心」也。
此一心乃十法界之本體,真如實相之異名,
亦即《那先經》謂為「最為第一」,
《彌陀疏鈔》謂為「全體是佛」者也。


「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即「定生彼國」者,正日人幸西氏所主之一念義。

凡夫之信心,如能一念與佛智相應,即得往生也

此一念,既已全體是佛
即此全體是佛之念,以念彼佛,故一念即得相應,
是以「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中略)

於上輩者,生死情盡,凡聖體空,
明識佛無來去,而見佛來。
了達生死本空,而現往生。
捨此生彼,皆如幻夢。故云如夢也。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