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8日 星期一

凡夫之信心,如能與佛智一念相應,則往生事業自然成辦;不須口口聲聲多稱名號|事念:一般人可以做到|理念,難:我們這個心怎麼會跟它相應?|相應是跟根本智相應|根本智就是一心|淨空老法師

 


凡夫之信心,如能與佛智一念相應,則往生事業自然成辦;不須口口聲聲多稱名號|事念:一般人可以做到|理念,難:我們這個心怎麼會跟它相應?|相應是跟根本智相應|根本智就是一心|淨空老法師


◈信心,與佛智一念相應
◇凡夫之信心,如能與佛智一念相應,則往生事業自然成辦;不須口口聲聲多稱名號
◇不需要,黃念公臨命終為什麼半年一天十四萬聲佛號不斷?
◇理念:不是一般人能做到
◇一句一句接著,事念:一般人可以做到
◇凡夫的信心能與佛智一念相應:真能做到,確實不必把佛號掛在口上,這個人隨時能往生
◇他的一念跟阿彌陀佛相應
◇他一起心動念一句阿彌陀佛,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連起來,這一念想往生,佛就來接引
◇理念,難:我們這個心怎麼會跟它相應?
◇相應是跟根本智相應
◇根本智就是一心
◇他是一心;我也是一心:一心跟一心相應,一心跟自性相應
◇佛跟自性相應;我也跟自性相應:用真心不用妄心
◇十法界眾生念佛統統用阿賴耶,妄心
◇不是真心是屬於事念,不是理念
◈事念,也能念到理一心
◇決定是先得事一心不亂再向上提升
◇沒得事一心不亂,不可能得理一心

  「該氏並立一念之義,謂凡夫之信心如能與佛智一念相應,則往生事業自然成辦,不須口口聲聲多稱名號」。要不要天天用口裡來念?這不需要。那不需要,黃念老臨命終時為什麼半年的時間一天十四萬聲佛號不斷?這個我們要知道,絕對沒有矛盾,而是什麼?現前眾生根性不同,這個地方講的是理念,不是一般人能做到,這一句一句接著是事念,事念一般人可以做到。理念,你想想看,凡夫的信心能與佛智一念相應誰做得到?真能做到,確實不必把佛號掛在口上,這個人隨時能往生。因為他的一念跟阿彌陀佛相應,就像今天熱線電話一樣,他一起心動念一句阿彌陀佛,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連起來,這一念想往生,佛就來接引。理念比事念功德大。但是理念難,我們這個心怎麼會跟它相應佛的智慧有根本智、有後得智相應是跟根本智相應,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就是一心他是一心,我也是一心,一心跟一心相應,一心跟自性相應,佛跟自性相應,我也跟自性相應,是這麼個道理,用真心不用妄心。凡夫念佛,不但六道,十法界的眾生念佛統統用阿賴耶,阿賴耶是妄心不是真心,不是真心是屬於事念不是理念事念能不能念到理一心?也能,但是決定是先得事一心不亂再向上提升,沒有得事一心不亂不可能得理一心

◈一念淨信,與佛智相應
◇禪宗破參,讀教解悟,而專修淨土,而能一念淨信,與佛智相應,一念稱佛,而得往生者也
◇禪宗明心見性、讀教大開圓解:回過頭來專修淨土
◇一念淨信,與佛智相應:一聲、十聲決定得生
◇理上講得通;事上不是我們的境界
◈要有把握往生:先修清淨心
◇往生淨土真正的條件:心淨則佛土淨
◇想得清淨心:萬緣要放下,清淨平等覺才能現前,這是真功夫
◈情執是最難放下的
◇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知道萬法皆空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教我們放下,不要去執著:尤其是情執
◇多少人念佛念得很好,最後不能往生:情執沒放下
◇如果不能放下,會生生世世糾纏在一起,難分難解:六道輪迴的真因
◇那就是無量劫中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情會變:愛會變成仇,歡喜會變成怨恨;要能保持不變,那是多麼高的道德
◇保持不變那是聖賢:怎麼可能世世代代都是聖賢
◇聖賢人一轉世變成普通人了:就是他會退轉
◇證到小乘初果須陀洹才是位不退:他能保持
◇別說普通人;真正修行人都做不到

  幸西氏所說的,「此與《報恩論》相似」,《報恩論》說,「禪宗破參,讀教解悟,而專修淨土,而能一念淨信,與佛智相應,一念稱佛,而得往生者也」。這幾句話說得很清楚,《報恩論》上講的,禪宗破參就是開悟,讀教解悟,這個解悟是大開圓解,跟宗門的明心見性是同一個等級,他們回過頭來專修淨土,希望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能夠一念淨信,與佛智相應,念一聲佛號,所以一聲、十聲決定得生。這個我們相信不懷疑,理上講得通,事上不是我們的境界。所以我們要往生,真的可以有把握往生,這不是假的,那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先修清淨心往生淨土真正的條件,經裡面講得很多,叫「心淨則佛土淨」,要想得清淨心一定要放下,萬緣要放下,清淨平等覺才能現前,這是真功夫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知道萬法皆空,《金剛經》說得好,《金剛經》在中國流行最廣,不學佛的人都讀。在中國古代讀書人沒有一個沒念過《金剛經》,其他的經沒有念過,《金剛經》、《般若心經》是肯定念過,老子《道德經》肯定念過,《莊子》雖然沒有完全念完,內篇七篇也肯定念過,道家的代表。《金剛經》裡頭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教我們放下,不要去執著,尤其是情執多少人念佛念得很好,最後不能往生,什麼原因?情執沒放下,這個例子很多。由此可知,情執是最難放下的如果不能放下,會生生世世糾纏在一起,難分難解,六道輪迴的真因。說得不好聽一點,那就是無量劫中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情會變,愛會變成仇,歡喜會變成怨恨,這個東西麻煩大,要能保持不變那是多麼高的道德,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保持不變那是聖賢,怎麼可能世世代代都是聖賢,這個不容易。聖賢人一轉世變成普通人了,就是他會退轉,佛法裡面證到小乘初果須陀洹才是位不退,那就是說他不會退轉了,他能保持,那不是簡單的事情。我們現在一般人做不到,別說普通人,真正修行人都做不到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一八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39-0418




該氏並立一念之義。
謂凡夫之信心,如能與佛智一念相應,則往生事業自然成辦,不須口口聲聲多稱名號。

此與《報恩論》相似。論云:
禪宗破參,
讀教解悟,
而專修淨土,而能一念淨信,與佛智相應,一念稱佛,而得往生者也。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