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0日 星期五

法性,能大師講得最清楚|這五句話,我們要把它記住,常常提起來觀照|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自性止觀,不是修來的,本來就是|諸佛如來,就住在這個境界裡頭|淨空老法師

 


法性,能大師講得最清楚|這五句話,我們要把它記住,常常提起來觀照|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自性止觀,不是修來的,本來就是|諸佛如來,就住在這個境界裡頭|淨空老法師


◈止息
◇止:住止於諦理不動
◇息:休息
◇息:諸惡覺觀,妄念思想,寂然休息
◇不善的念頭、思想、覺觀,統統放下,叫你休息
◇息:息諸妄念
◇止息即止觀
◈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
◇自性止觀,不是修來的,本來就是
◇諸佛如來,就住在這個境界裡頭
◈五句話,要常常提起來觀照
◇法性,能大師講得最清楚
❖本自清淨
◇法性、自性是一個性,是清淨的,從來沒染污
❖本不生滅
◇沒有生滅的現象,永遠常住
❖本自具足
◇具足圓滿的法界,具足無量智慧、德能、相好
◈佛所有的;眾生全有
◇佛自性開發了,覺悟了:真心如如不動
◇眾生迷惑顛倒,完全迷失了本性真心:起心動念是妄心、阿賴耶在做主

  住止。息,休息止息。《止觀》第三卷說:「義者,諸惡覺觀,妄念思想,寂然休息。」這個息說什麼?不善的念頭、不善的思想、不善的覺觀統統放下,叫你休息,是這個意思。息,「息諸妄念也。此就所觀而得名,故止息即止觀」。又《止觀三》第三卷裡頭也有個說法,「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這兩句話很重要這是自性止觀,這個不是修來的,本來就是諸佛如來,就住在這個境界裡頭,換句話說,如來所證得的境界,法性。惠能大師講得最清楚、最明白,這五句話我們要常常把它記住,常常提起來觀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法性、自性是一個性,是清淨的,從來沒染污。「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不生不滅,沒有生滅的現象,永遠常住。第三個,「本自具足」,具足什麼?具足圓滿的法界,遍法界虛空界就是它現的。它不現的時候不能說它無,它現的時候不能說它有,通常我們用三樣來做比喻。第一個智慧,本自具足無量智慧,《華嚴經》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如來智慧,圓滿的智慧、究竟的智慧,具足這個;第二個就是具足德能,能力,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外來的;第三個相好,都是無量無邊,智慧無量無邊、德能無量無邊、相好無量無邊,平等的。佛所有的,眾生全有,就是佛自性開發了,明心見性,覺悟了。而眾生迷惑顛倒,完全迷失了本性,迷失了真心起心動念是妄心,是阿賴耶在做主。阿賴耶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如如不動

◈寂然名止;常照名觀
◇寂是體;照是用
◈無明即明。不復流動,故名為止
◇我們止,明就恢復了
◇我們不肯止,明不能恢復,叫無明
◇無明是動的;自性是不動的
❖本無動搖
◇不動就是止;不搖就是息
◇只要止住,無明就不見了;明就出來了
◇無明是煩惱習氣;明是智慧
◇所以心不能動
◇凡夫的心,一個妄念接著一個,它不止
◇止就明,就不流動了,智慧就現前了
◈朗然大淨,呼之為觀
◇止住就寂靜,寂靜就起照、明的作用,所以叫常寂光
◇這個光明無處不照、無時不照,所以稱為大光明藏
◇照就明瞭,明瞭就是覺,沒有一樣不覺
◈佛法沒有東西學,完全是除障礙
◇本來覺,不是學來的
◇障礙除掉之後朗然大覺,自性無量智慧、德能、相好統統現前,無所不能、不明、不覺,這叫觀

  所以寂然名止,常照名觀寂是體,照是用,有體、有用,這講的真心,講的自性。「又無明即明。不復流動,故名為止。朗然大淨,呼之為觀」。無明,如果我們止,明就恢復了我們不肯止,明不能恢復,叫無明。為什麼?無明是動的,你看後頭講流動。自性是不動的,能大師第四句說得很好,「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本不動搖,不動就是止,不搖就是息。所以只要止住,無明就不見了,明就出來了無明是煩惱習氣,明是智慧,智慧就現前了。所以心不能動凡夫的心,是一個妄念接著一個妄念,它不止。止就明了,就不流動了,智慧就現前了。所以這是止的意思。朗然大淨,呼之為觀止住就寂靜,寂靜就起照的作用,就起明的作用,所以叫常寂光。《華嚴經》稱之為光明,這個光明無處不照,無時不照,所以稱為大光明藏照就明瞭,明瞭就是覺,樣樣覺,沒有一樣不覺本來覺,不是學來的佛法沒有東西學,完全是除障礙,除掉之後朗然大覺,自性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統統現前,無所不能,無所不明、不覺,這叫觀

(中略)

◈止觀不二,境智冥一
◇境界是起用;智是明瞭
◇它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我們講一體
◇如何能恢復安定和諧:人人都要把心量擴大,一體

  所以這兩句話重要,朗然大淨,呼之為觀;寂然名止,常照名觀,這都很重要。止觀最後一句話說,境智冥一。境是境界,境界是起用,智是明瞭它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我們講一體,這個觀念很重要。現在地球上亂了,如何能恢復安定和諧,就是人人都要把心量擴大,一體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七五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75




止息」。

」者,停止之義,住止於諦理不動也。

」者,休息

《止觀三》曰:「息義者,諸惡覺觀,妄念思想,寂然休息。」
故「」者,息諸妄念也。此就所觀而得名,故止息即止觀。

又《止觀三》曰:「
法性寂然曰止,
寂而常照曰觀。」

又「
無明即明。不復流動,故名為止。
朗然大淨,呼之為觀。」

又《止觀輔行》曰:「
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觀。
止觀不二,境智冥一。」

◎泉池功德第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