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戒律決定不能輕慢人|不管這個人有沒有德行|持戒要把貪瞋痴慢疑斷盡|要去考考別人、誇耀自己持戒精嚴,這都屬於貢高我慢|清淨心、平等心,是戒的成就|還有是非人我、高下:戒白修了|淨空老法師
◈持戒,目的是得定
◇拿著戒律去量別人,笑話、批評別人,那叫造業
◇心都在外面飄,怎麼會得定?
◇愈是戒律好的人,心愈定:心清淨、平等、慈悲,充滿智慧
◇賢公就是真正持戒的人:只有讚歎別人;沒有批評、毀謗過別人
◈定,目的是開慧
◇定是什麼?怎麼修法?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動念是如來究竟圓滿的大定;不分別不執著,菩薩的大定;只有不執著,阿羅漢的大定
◈持戒的人,心清淨、染污少
◇還有分別、執著,讚歎自己、毀謗別人,這人沒持戒
◇他雖然持戒,他的染污比一般人還嚴重,搞錯了
持戒,目的是什麼?目的是得定,一定要知道。有些人持戒,覺得自己很不錯,看到別人沒有持戒,笑話別人,拿著戒律去量別人,那叫造業。他能不能得定?不可能。為什麼?他心都在外面飄,他怎麼會得定?持戒的作用完全搞錯了,拿著戒律天天去批評別人,你說他造業多重。愈是戒律好的人心愈定,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充滿了智慧。海賢老和尚那就是真正持戒的人,他只有讚歎別人,他沒有批評過別人、沒有毀謗過別人,這是真正持戒的人。定的目的是什麼?定的目的就是開慧,就是大徹大悟。到什麼樣程度的定功就開悟?定是什麼?怎麼修法?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動念是如來的定,究竟圓滿的大定;不分別不執著,菩薩的大定;只有不執著,阿羅漢的大定。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還有自己讚歎自己,毀謗別人,這人有沒有持戒?沒有。他要是持戒,那戒律全破掉了,哪來的戒?持戒的人心清淨、染污少,他雖然持戒,他的染污比一般人還嚴重,搞錯了!
◈三車法師
◇道宣,唐朝南山律宗開山祖師,持戒精嚴,感動天人供養
早年,道宣律師跟窺基大師的一個故事,是很能啟發人的。道宣,唐朝時候律宗初祖,南山律宗開山祖師,律祖,持戒精嚴,感動天人供養。他每天日中一食,日中的時候天人送飯來給他,天人送供。窺基大師是真正有德行、有學問、有智慧,外號人家稱他三車法師,用現代的話說,他是高幹子弟出家的。他的叔父尉遲敬德,是唐太宗的大將,像現在元帥,貴族出身的。玄奘大師叫他出家,看中他,他說我出家,生活那麼苦,枯燥無味,我不願意出家。那要怎樣才能出家?他想了半天,我提出三個條件,第一個他要金銀財寶,我要帶一車金銀財寶;第二個他要帶一車書,喜歡讀書;第三個是要帶一車美女,伺候他。玄奘大師都答應、都同意了,沒法子,就出家了。所以號稱為三車法師,這是人家送的,笑話他的。
◇天人:昨天大乘菩薩在山上,滿山都是護法神,我進不來
剛好有一天從終南山經過,距離道宣律師的道場很近,順便去看看他。窺基法師來了,正好,這個雖然是名氣很大,法相宗的祖師,到山上來看他,讓他來看看天人供養我,來表演給他看看。上山來接待,到吃飯的時候,天人沒來。窺基大師離開了。到第二天天人中午送供來,道宣律師就問他,昨天中午為什麼你沒來,沒送供來?他說昨天大乘菩薩在山上,滿山都是護法神,我進不來。道宣法師聽了流汗,慚愧,自己懺悔。
◈學戒律決定不能輕慢人
◇不管這個人有沒有德行,都不可以輕慢
◇持戒要把貪瞋痴慢疑斷盡
◇要去考考別人、誇耀自己持戒精嚴:這都屬於貢高我慢
◇供水代表清淨心、平等心
◇持戒的人心清淨平等,沒有染污、動搖
◇清淨心、平等心,是戒的成就
◇還有是非人我,不清淨;還有高下,不平等:戒白修了
這個故事是對於學戒律的人一個啟示,學戒律決定不能輕慢人。不管這個人有沒有德行,都不可以輕慢,為什麼?持戒要把傲慢斷掉。貪瞋痴慢疑這五種煩惱,所謂地獄五條根,一定要把它斷盡。怎麼會可以有這種念頭?要去考考別人,要在他面前誇耀自己持戒精嚴,要來表演這個。這都屬於貢高我慢,都是錯誤。持戒的人心清淨平等,沒有染污,沒有動搖。我們供佛,供佛最重要的供具是一杯水,沒有香花、沒有燈都可以,一杯水最重要,水代表什麼?代表心。水要乾淨,代表清淨心;水平沒有波浪,代表平等心。清淨心、平等心,這是戒的成就。我們要想想,我們的心清淨沒有?還有是非人我,不清淨;還有高下,不平等。不清淨、不平等,這個戒是白修了,哪有這種道理!
◇果清律師對初學沒有輕慢心
◇初學沒學過戒律,不能責備他
◇自己做好榜樣給他看,這是教化他
◇教化沒有貢高我慢的念頭在裡頭
◇賢公真正是持戒精嚴,他沒有著持戒的相;他心地清淨平等:那就是戒成就
◇這個道理不懂,學戒律,不知不覺造更重的罪業
◇讀書人懂禮;不明禮,還有貢高習氣:書白讀了
在我們現代,學戒律的果清法師我很佩服他,為什麼?他沒有這些毛病。他對初學,初學不懂戒律,他沒有輕慢心。為什麼沒有輕慢?他沒有學過,沒有學過就不能責備他。這是什麼?這叫慈悲。自己怎麼辦?做好榜樣給他看,這是教化他,教化沒有貢高我慢的念頭在裡頭。像海賢老和尚,真正是持戒精嚴,他沒有著持戒的相,但是他心地清淨平等,那就是戒成就。這個道理要懂,不懂的時候,學戒律,不知不覺造更重的罪業,那錯了。在中國古時候,一個讀書人懂禮,不明禮,還有貢高的習氣,你的書就白讀了。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四0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