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4日 星期六

清淨發光|有染之智,不發妙光|邪智也能迷人於一時,可是終究會拆穿|斷煩惱、學法門,界限在哪裡?|得根本智、清淨心:見思煩惱斷盡|見思沒有斷盡,出去學來的都是邪知邪見|淨空老法師

 


清淨發光|有染之智,不發妙光|邪智也能迷人於一時,可是終究會拆穿|斷煩惱、學法門,界限在哪裡?|得根本智、清淨心:見思煩惱斷盡|見思沒有斷盡,出去學來的都是邪知邪見|淨空老法師


◈佛德清淨,發光明故。其光清淨,名淨光故

  疏【佛德清淨,發光明故。又其光清淨,名淨光故。】

◈清淨發光;有染之智,不發妙光

  鈔【清淨發光者,有染之智,不發妙光。】

◇「染」就是妄想、煩惱
◇妄想沒破,貪瞋痴慢念頭沒斷,心就不清淨
◇智慧從心生出來;不清淨裡面生的是邪智慧
◇邪智慧也能騙人,也會起很大的作用
◈信邪不信正,聽騙不聽勸
◇邪智也能迷人於一時,可是終究會拆穿
◇受害淺深,與愚迷有關係
◇受到淺害就覺悟回頭的,聰明有善根
◇執迷不悟的迷得深,沒善根,業障深重
◇佛法為什麼那樣重視斷煩惱,道理就在此地
◈斷煩惱、學法門,界限在哪裡?
◇斷煩惱之後再學法門
◇得根本智、清淨心:見思煩惱斷盡
◇見思真的斷盡,出去參學是「法門無量誓願學」
◇見思沒有斷盡,出去學來的都是邪知邪見
◇你三毒煩惱沒斷,在那裡面攪和,把正見變成邪見,把佛所說的想錯、會錯、用錯
◇免不了要造罪業
◇標準降到最低,底限也是小乘初果: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要斷盡
◇這勉強可以學

  什麼叫『有染之智』?「染」就是妄想、煩惱。換句話說,妄想沒破,煩惱沒斷,煩惱是貪瞋痴慢,這個念頭沒有斷,心就不清淨智慧是從心生出來,不清淨裡面生的智慧是邪智慧,不是正智慧,不是真智慧。邪智慧也能騙人,也會起很大的作用。我們常說「信邪不信正,聽騙不聽勸」,邪智也能迷人於一時,可是終究會拆穿,到後來被人發現受騙上當,人家覺悟,他會回頭,會遠離的,所以凡是邪知見不會長久的。受害的淺深,實在講與他愚迷那個緣有關係受到淺害就覺悟回頭的,這個人聰明有善根執迷不悟的,那是迷得深,沒有善根,業障深重的。由此可知,佛法裡面的教學為什麼那樣重視斷煩惱,道理就在此地。「四弘誓願」教給我們修學的次第,先要「煩惱無盡誓願斷」,斷煩惱之後再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斷煩惱、學法門,界限在哪裡?斷煩惱要斷到什麼程度才能學法門?照大乘經的標準來講,我們這一生把學法門那個念頭放棄算了,為什麼?不可能達到的。大乘經上的典範就是《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下得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就是清淨心。什麼叫清淨心?見思煩惱斷盡了,才有資格出去參學。煩惱真的斷盡,出去參學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界限在那裡;見思煩惱沒有斷盡,沒有資格出去參學。你要是出去參學,學來的都是邪知邪見,為什麼?你三毒煩惱沒斷,在那裡面攪和,把正見變成邪見,你會把佛所說的想錯,會錯意思,用錯了,這樣子,你往往免不了要造罪業。這是說到真正的標準,《華嚴經》上告訴我們的。可是我們一般凡夫確實達不到這個標準,達不到標準怎麼辦?於是後人就把這個標準再降低一些,實在講降到最低,那個底限也是小乘初果。小乘初果,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要斷盡,這個標準已經降得太多,從小乘四果降到初果。如果講四果四向,降了七個階級,那就不能再降,這勉強可以學。但是這個標準,我們這一生當中都做不到,這是老老實實的話。

◈完全依照古人的註子來講
◇我們要研教,怎麼辦?
◇我們不是講經;講註子
◇用白話口語,翻譯古人的註解
◇我們是當翻譯而已
◇學講經用這樣的態度,就沒有過失
◈《無量壽經》念三千遍:收心
◇念三千遍決定開不了悟
◇我們的心太散亂,三千遍經念下來,收斂一些
◇幫助你清淨心
◇不能達到清淨的標準,總有幾分
◇心收斂之後,念佛容易有感應

  我們要研教,怎麼辦?真的沒機會。從前我們在台中李老師教講經,我們哪裡叫講經!不是講經,是什麼?講註子完全依照古人的註子來講,古人註子是文言文寫的,我們用白話口語把它翻譯,在講台上翻譯古人的註解。如果講錯了,他註錯了,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我們是當翻譯而已。他老人家教我們學講經要用這樣的態度,就沒有過失,為什麼?我們煩惱不能斷,不能開悟!我教大家讀經,開始學佛先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有人聽錯了意思,說「淨空法師教人,《無量壽經》念三千遍就開悟了」,我沒有說這個話,這是他錯會了意思。我教人念三千遍,實在講是決定開不了悟。開不了悟,為什麼念三千遍?三千遍收心,意思在此地。我們的心太散亂,三千遍經念下來,收斂一些,這是收心的,換句話說,幫助你清淨心不能達到清淨的標準,總而言之我們已經在做了,如果清淨心需要六十分的標準,我們現在至少有個五分、十分,總不是零分,總有幾分,是這麼個意思。心收斂之後,念佛號容易有感應,也就是容易得力,目的在此地。所以,千萬不能把意思錯會了。

◈淨是煩惱盡,光是智慧現前
◇煩惱長一分,智慧就減少一分
◇煩惱減一分,智慧就增長一分
◇這是為什麼佛把斷煩惱看得這麼重
◇「有染之智」不足以為貴,我們也不要去取
◇一定要先斷煩惱,修清淨心、平等心,這個重要
◇真正達到清淨平等,後面一定有覺

  「淨」是煩惱盡,「光」是智慧現前煩惱消了,智慧就長。滅一分煩惱,長一分智慧。換句話說,我們煩惱長一分,智慧就減少一分;煩惱減少一分,智慧就增長一分這是為什麼佛把斷煩惱看得這麼重。「染」就是煩惱,「有染之智」不足以為貴,我們也不要去取,我們一定要先斷煩惱,修清淨心、修平等心,這個重要真正達到清淨平等,後面一定有覺,那個覺就是智慧。這是在《無量壽經》經題上展示給我們看。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六四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1-003-0264




【經】淨光佛

【疏】淨光者。佛德清淨。發光明故。又其光清淨。名淨光故。

【鈔】清淨發光者。有染之智。不發妙光。
佛德至淨。出大光明。譬如鏡體清淨。能鑑形故。
其光清淨者。譬如野燒。亦有光明。比之日月。不名淨故。

【演】有染之智。不發妙光者。
外道邪智。二乘遍智。皆無明為體。不發妙光。
佛乃五住究盡。淨極光通達也。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