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4日 星期五

眼在色相上修,耳在音聲上修,鼻在香味上修,舌在酸甜苦辣上修,總是要修得如如不動|初學就是要減輕,希望這分別執著不要障道|真修行從這裡講究|淨空老法師

 


眼在色相上修,耳在音聲上修,鼻在香味上修,舌在酸甜苦辣上修,總是要修得如如不動|初學就是要減輕,希望這分別執著不要障道|真修行從這裡講究|淨空老法師


◈染愛塵境,名之為欲
◇色聲香味觸,佛法叫它塵
◇塵是染污,染污我們的本性
◇諸佛如來跟我們有什麼不一樣:諸佛如來心裡頭,沒有色聲香味觸,連法也沒有
◇如來高明在哪裡:他接觸,他沒有放在心上、沒有起心動念
◇接觸,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菩薩
◇有起心動念分別,沒有執著,阿羅漢
◇一接觸,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凡夫

  下面說,「欲者,《大乘義章七》曰:染愛塵境,名之為欲」。什麼叫塵?「色聲香味觸」,這叫「五塵」。色是說的眼根,你眼睛能見,聲是耳朵能聽,香是你鼻能聞,味是你舌能嘗,觸是你身體的覺觸,這五大類,佛法叫它塵塵是什麼?染污,染污什麼?染污我們的本性,錯了,大錯特錯。諸佛如來跟我們有什麼不一樣?諸佛如來心裡頭,沒有色聲香味觸,連法也沒有,法是意識所緣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的是六塵,如來高明在哪裡?他接觸,他沒有放在心上,他沒有起心動念,這叫佛。接觸,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是菩薩,菩薩比我們高。阿羅漢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六道凡夫,從二十八層天到下面無間地獄,這裡面叫凡夫,六道凡夫,凡夫一接觸就起心動念,就分別執著,這叫凡夫

◈真修行從這裡講究
◇起心動念是迷;分別執著是造業:功夫就在這練
◇八萬四千法門,你用什麼方法修沒關係,就是修這個
◇在六塵境界裡頭練如如不動,這叫禪定
◇定久了,煩惱習氣都降伏得住,不起作用
◇初步入門學放下,學看破
◇看破是明白了,放下是障礙沒有了
◇不肯放下,障礙都在:有障礙,怎麼會開悟
◇眼在色相上修,耳在音聲上修,鼻在香味上修,舌在酸甜苦辣上修,總是要修得如如不動
◇初學就是要減輕,希望這分別執著不要障道

  起心動念是迷,分別執著是造業。功夫在哪裡練?就在這練。所以我們日常生活,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在這練功。練什麼?練不執著,不執著了是阿羅漢,再向上提升,不分別,不分別是菩薩;再向上提升成佛了,不起心動念就成佛。八萬四千法門,你用什麼方法修沒有關係,修什麼?就是修的這個。沒有一法不是修這個。練功夫,在六塵境界裡頭練如如不動,這叫什麼?禪定定久了,這些煩惱習氣都降伏得住,能控制得住,不起作用。所以初步入門學什麼?學放下,學看破看破是明白了,放下是障礙沒有了不肯放下,障礙都在,他有障礙,他怎麼會開悟?障礙沒有了,智慧自然流露出來,那叫開悟。這些道理我們搞通了,搞明白了,知道怎麼修,眼在色相上修,耳在音聲上修,鼻在味上修,香味上修,舌在酸甜苦辣上修,總是要修得如如不動初學就是要減輕,你有分別執著,希望分別執著輕,不要嚴重,希望這分別執著不要障道真修行從這裡講究

◈色聲香味觸生煩惱
◇貪瞋痴慢疑都從這裡生出來
◇此五者能起人之貪欲,故又名五欲
◇五欲又名五箭,破種種善事故
◇世尊勸誡眾生,勿隨嗜欲
◇它對眾生的傷害太大了,所以教我們不能隨順嗜好、欲望

  說這五種,色聲香味觸,「此五者能起人之貪欲」,貪瞋痴慢疑都從這裡生出來,叫生煩惱,「故又名五欲。《智度論》曰:五欲又名五箭」,古時候箭是殺人的武器,為什麼?「破種種善事故。是故世尊勸誡眾生,勿隨嗜欲」。它對眾生的傷害太大了,讓這些六道眾生,生生世世無量劫中不能超越,你想想這多可怕。所以教我們不能隨順嗜好,不能隨順欲望

◈要知足,知足者常樂
◇出家了,全部財產三衣一缽;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
◇把所有一切念頭統統放下,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修定
◇定成就了,自然開智慧
◇他們修行這個模式,我們常常要放在心上、想在心頭
◇我們今天樣樣都貪著,所以修行一輩子,沒成就

  這個日子要怎麼過?要知足,知足者常樂

  修行,出家了,出家修行,佛陀在世的時候,出家人全部財產在身上,三衣一缽。印度是熱帶,所以他不需要很多衣服,有三件就夠了,叫三衣一缽,這是他的財產。他的生活,日中一食,托缽,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晚上在哪裡休息?在樹下,打坐。把所有一切念頭統統放下,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修定。定成就了,自然開智慧。智慧有小悟,有大悟,有徹悟,阿羅漢小悟,菩薩大悟,佛陀大徹大悟。他們修行這個模式,我們常常要放在心上,想在心頭,想想那個時候人。我們今天樣樣都貪著,所以修行幾十年,修行一輩子,沒成就,沒放下。欲望要放下,愛好要放下。

◈諸欲之中,婬欲之毒最深
◇故戒出家人首重斷婬
◇出家人,過去成就多,現在成就很少:這一關不能突破
◇這一關不能突破,不但不能往生,而且所造是地獄業
◇這個惡念不能相續,相續給自己帶來的罪孽太重太重了
◇若能離欲,則可不犯諸惡

  下面又提醒我們,「且諸欲之中,婬欲之毒最深故戒出家人首重斷婬也」。現代出家人在成就上來說,沒有辦法跟過去人比,過去成就多,現在成就很少,什麼原因?這一關不能突破這一關不能突破,不但不能往生,而且所造的業是地獄業,這個不能不知道。要想到地獄的可怕,你就不敢有這個念頭了,要趕快把它放下,捨掉。這個惡念不能相續,相續給自己帶來的罪孽太重太重了。「若能離欲,則可不犯諸惡」,這個欲都在十惡業裡頭,十惡業第一個殺生,偷盜、淫欲、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最後是貪、瞋、痴,這十惡業。

◈持戒念佛
◇持戒就是把十善業認真做到,不能違背
◈佛在此地「深勸諸惡莫作」
◇今天的社會把倫理道德因果都丟了,所以人敢犯
◇古時候從小學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無論有沒有上學,從小父母長輩教他,做出榜樣給他看,所以他堅定信心、不會動搖
◇現在社會完全做出反面,你看看電視網路播的是什麼,哪一個不是殺盜淫妄,人全學壞了
◇倫理道德因果沒人講,忘得乾乾淨淨。以為這樣做都是對的,到最後墮地獄,後悔莫及

  持戒念佛,在現在這個社會,這個世間,我們遇到了。持戒念佛,持戒就是把這十善業要認真做到,不能違背,這就對了,決定不能違犯。問題怎麼樣克服這個難關,這個煩惱習氣無始劫以來養成的,所以不容易斷。今天的社會,把倫理道德因果都丟了,所以人敢犯古時候人不敢,為什麼?從小學過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無論他有沒有上學,從小他的父母教他,他的長輩教他,不但教他,而且做出榜樣給他看,所以他堅定信心,他不會動搖。現在社會沒有了,現在社會完全做出反面,你看看電視播的是什麼,網路傳的是什麼,你細心去看,哪一個不是殺盜淫妄,人全學壞了,天天都在看。正面東西,倫理道德因果沒人講,忘得乾乾淨淨。以為這樣做都是對的,到最後墮地獄,後悔莫及所以佛在此地「深勸諸惡莫作」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三二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432




《大乘義章七》曰:「染愛塵境,名之為欲。」

「塵」,色聲香味觸五塵。此五者能起人之貪欲,故又名五欲

《智度論》曰:「五欲又名五箭,破種種善事故。」
是故世尊勸誡眾生,「勿隨嗜欲」。

且諸欲之中,婬欲之毒最深,故戒出家人首重斷婬也。
若能離欲,則可「不犯諸惡」,是乃深勸諸惡莫作也。

◎重重誨勉第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