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菩薩少欲,乃至阿耨菩提尚不欲,何況餘欲|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淨空老法師

 


菩薩少欲,乃至阿耨菩提尚不欲,何況餘欲|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淨空老法師


◈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
◇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
◇成佛,決定是少欲知足
◇不知足的人不能成佛

  「又《法華經勸發品》云: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普賢之行是什麼?《華嚴經》上佛說,「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於是我們就明白了,普賢行是成佛之行,那成佛,決定是少欲知足。看看每個補處菩薩,就是後補佛,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後補他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住在什麼地方後補?住在兜率天。兜率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知足。知足才能成佛,不知足的人不能成佛,表法的意思很深。彌勒代表歡喜,為什麼歡喜?知足了。不知足,愁眉苦臉,知足了快樂。

◇布袋和尚教人,就是勸人放下
◇放得下提得起,提得起放得下,這就是佛法。提起放不下錯了,放下提不起也錯了

  在中國五代後梁時代,布袋和尚出現在浙江奉化。我聽一位老人告訴我,他看過蔣先生的家譜,蔣介石先生的家譜。他們家譜裡頭有記載,五代後梁的時候供養過布袋和尚,供養兩個月,就是請布袋和尚在他們家住兩個月,所以有人說他們家出兩個總統。那個時候種的因,到這個時代才結果。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的應化身,他走的時候自己說出了身分,告訴別人他是彌勒菩薩再來的,說完之後就走了。這是真的,說完之後就走是真的,說完之後不走是假的,那你目的無非是爭取名聞利養;說出來就走,於名聞利養不相干了,離開這個世間了。布袋和尚教人,就是勸人放下,在當時也小有名氣,人家見到他都生歡喜心,他是以歡喜跟大眾結緣。有人向他請教,什麼是佛法?他把布袋往地上一放,兩手下垂,做出這個樣子表示。人家看了點點頭,這是放下,懂得了,是教人放下。放下以後怎麼辦?他把布袋提起來背到身上走了,理也不理你。到以後人明白了,這叫放得下、提得起,提得起、放得下,這就是佛法。提起放不下錯了,放下提不起也錯了,該放下的時候放下,該提起的時候提起,這叫佛法,不需要說話。

◈菩薩少欲,乃至阿耨菩提尚不欲,何況餘欲
◇成佛都不想才真能成佛;天天想著成佛成不了佛:那是個染污
◇法看你會不會用:用了不執著,你真得到它的作用

  下面,「又義寂師引《般若經》云:云何菩薩少欲」,菩薩少欲,少到什麼程度?「乃至阿耨菩提尚不欲,何況餘欲,是名少欲」。少欲到什麼程度?成佛都不想。成佛不想才真能成佛,天天想著成佛成不了佛,為什麼?那是個雜念,那是個染污。所以佛教導我們,心要清淨。「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釋迦牟尼佛講了四十九年。這些法看你會不會用,你用了不執著,你真得到它的作用;你用了要是執著,就起了負面的作用,你全用錯了。你把它記在心裡,把它放在口上,你會講,你也會想,你能不能開悟?不能開悟,為什麼?那叫所知障。

◇貪瞋痴慢疑、七情五欲、自私自利,這是煩惱障
◇所知障是法執,以為一切法真有,真有菩薩、佛、無上菩提
◇有沒有?真有,不能去想它,不能起心動念
◇修行在哪裡修?就在日常生活當中修真心,用真心不用妄心
◇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什麼都不知道,那叫無明

  佛給我們說障有兩種,一種是煩惱障,貪瞋痴慢疑、七情五欲、自私自利,這是煩惱障,這等不能開悟;煩惱障放下了,你有所知障,還是不能開悟。所知障是法執,你以為一切法真有,真有菩薩、真有佛、真有無上菩提。老子知道,老子那個時候佛法沒傳到中國來,《老子》開章明義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就懂得。那是假設的,你要把它當真,你就上當了,你就錯了。有沒有?真有,你不能去想它,你對它不能起心動念,不能分別、不能執著。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迷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大徹大悟。修行得會修,在哪裡修?就在日常生活當中修,生活裡修真心,用真心不用妄心。什麼是真心?無分別的心是真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一切萬物自然明瞭,那是真心;如果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什麼都不知道,那叫無明,那不是真心,你什麼都不知道。

◈要搞清楚,哪是真的、哪是假的
◇你的真心是真佛,你的妄心是輪迴
◇樣樣知道,樣樣清楚,如如不動
◇真心萬緣放下:真心的真如得不到
◇真如有,它是一片光明,見不到、聽不到,感覺不到,它永遠沒離開我們
◇形直影端:假是依真來的——我不要去理會影子,我只照顧我的形狀

  佛法沒到中國來之前,中國古人稱這個真心叫明德。這是大德,大德怎麼?他樣樣知道,他樣樣清楚,如如不動。中國古人曉得有這個事情,這叫真佛。誰是真佛?人人都是真佛,你的真心是真佛。你的妄心是輪迴,如何把妄心丟掉、放下,回歸到真心,這叫成佛真心萬緣放下,為什麼?真心的真如得不到。真如有沒有?有。為什麼得不到?它是一片光明,這個光明我們肉眼看不到。它永遠沒離開我們,我們見不到它、聽不到它,感覺不到有它在,它真在。沒有它,我們的假相不能建立,假是依真來的。古人比喻,真的,我們人是真的,站在太陽之下有個影子,假的是影子,影子從身來的,沒有身哪來的影子?形影永遠離不開,你要把它搞清楚,哪是真的、哪是假的。這身是真的,影子是假的,我不要去理會影子,我只照顧我的形狀,形直影子才端正

◇真心能影響妄心,妄心障礙真心
◇佛菩薩多自在,真的能用,妄的也能用。用真用妄,都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妙用!
◇真心要用妄心去辦事:用得純正,它帶來是樂,清淨寂滅、大慈大悲、真實智慧

  所以我們的心,這個真心能影響妄心,妄心障礙真心真心要用妄心去辦事,跟那些沒有開悟的人打交道。真心跟那個沒有開悟的人沒法子打交道,他不懂。真心跟誰打交道?跟明心見性的人。用真心教眾生,是對明心見性,也就是實報土用真心,同居土、方便土都得用妄心,就是用阿賴耶。但是用阿賴耶怎麼?他不迷,真用阿賴耶他不迷惑,這是佛菩薩。你看佛菩薩多自在,真的能用,妄的也能用,無論是用真用妄,都不起心動念,都沒有分別執著,叫妙用!我們今天用的這個心,妄心,也沒有離開真如,但是怎麼樣?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用錯了。結果是什麼?結果是無量無邊的煩惱,帶來的是苦,不是樂。如果像佛菩薩那種用法,用得純正,一絲毫都沒有用錯,它帶來是樂,清淨寂滅、大慈大悲、真實智慧,它帶來這個東西,那怎麼會一樣?學佛要把這個搞清楚,沒有把這個搞清楚那叫白學了,你學錯了

◈學佛學錯的人很多,自己不知道
◇怎樣才能知道?經教。這就是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

  現在人學佛,學錯的人很多,自己不知道,知道就不錯了,不知道。要怎樣才能知道?最方便的方法就是經教,這就是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四十九年,道理就在此地。我們從佛的言語,佛不在了,文字是言語的符號,這個符號要能看得懂,跟聽講經沒有兩樣,會開悟

◈凡聖的關就在此地:看破放下
◇看破放不下不行,放下沒看破也不行
◇釋迦牟尼佛,先放下再成佛,先得定才開慧
◇惠能大師,先聽經,經聽明白放下了
◇成佛才真正叫大自在

  終於把這樁事情聽明白了,聽明白了叫看破,看破之後真正得受用,能契入,那叫放下看破放不下不行,放下沒看破也不行,必須是看破、放下,或者放下他立刻就看破,這也行,一放下他就看破。凡聖的關就在此地,看破放下,這個人成佛了,這是因為學習而放下的。另外一種是自己先放下,就看破了,也成佛了,成佛不外乎這兩大類。釋迦牟尼佛成佛,先放下再成佛,他是先得定才開慧,放下,智慧就現前。惠能大師是聽經,先聽經,聽完經之後放下了,經聽明白放下了。這兩者哪個在先不一定,各人根性不相同,都能成佛。成佛沒有障礙,成佛才真正叫大自在,真正叫了生死出三界,真實的成就,永遠不再搞輪迴,永遠不再迷惑顛倒。

◇說放下很容易,真放下很難
◇遇到緣又犯現行,又被它拉回來了:你沒真放下
◇一放永遠放下,不再有這個念頭:事上有,心上沒有
◇事上沒有,心上有:那沒放下

  可是欲望這個東西,這是非常非常嚴重的煩惱,說放下很容易,真放下很難。放下了,煩惱的習氣還很重,習氣要控制不住,習氣遇到緣又造業、又犯現行,那你就又被它拉回來了,你沒真放下,這種人不知道有多少。一放永遠放下,不再有這個念頭,事上有,心上沒有。譬如說,事上你有財富,心上沒有了,這真放下事上沒有心上有,心上是什麼?的欲望很重,心上有,那個沒放下。最重要是心。心跟事統統都放下了,這是佛菩薩為世間人做榜樣,告訴你怎樣才叫真放下。

◇煩惱障重先放煩惱,所知障重先放所知
◇重的先放下,輕的就很容易放下

  釋迦牟尼佛出家了,放下煩惱障。十九歲出家,出家還參學,學了十二年,到三十歲不學了,大概也沒地方學了,應當去學習的地方他統統參學過。把所學的放下,菩提樹下就入定,開悟了。這個入定,放下所知障,也就是說,十二年所學的東西放下了,兩種障礙沒有了。釋迦牟尼佛確實久遠劫已經成佛了,三千年前這一次在地球上是表演給我們看的,不是真的成佛,早就成佛了。像舞台表演,重複表演給我們看一次,你看人家怎麼放下煩惱,怎麼放下所知,然後入大般涅槃的境界。表演是身教,說法是言教。根利的人不要聽法,看他的表演完全開悟了,完全懂了,這上上根人。上中下三等根人,表演沒看出來,沒看出來得聽講,這四十九年說法是教上中下根,表演是上上根人,一看就明白了。放下就是,他分作兩截,非常明顯的放下煩惱障、放下所知障,所知障一放下就開悟。這兩種障礙,哪一個在先、哪一個在後不一定,人的根性不一樣,煩惱障重先放煩惱,所知障重先放所知。總是重的先放下,那個輕的就很容易放下,或者兩個同時放下。關鍵是放下,誰先誰後沒有大關係,成就是一樣的

◈不求他境名少欲,安住自法名知足
◇他境即是色等五欲,自法即是現量之智
◇水有照的作用,水要淨、要平,照就是覺

  菩薩這個地方的一句話,「云何菩薩知足,得一切種智,是名知足。此意不求他境名少欲,安住自法名知足」。他境是外面的,色聲香味、六塵五欲,這是外面的,叫他境。「自法即是現量之智」,自法是自性裡頭本有的智慧,不從外頭來的,心定了智慧就現前。必須要清淨心、平等心,智慧才能現前。所以佛在經上常常把真心比喻作水,水有照的作用,但是水一定要乾淨,水要平,不能有波浪。水在動的狀況之下,看外面看不清楚,模糊了、看錯了,水混濁也不起照見的作用。所以供佛,供一杯水表這個意思,表清淨心、平等心,它那個照就是覺,清淨平等覺。是自己的清淨平等覺,跟佛的清淨平等覺是一不是二,跟一切諸佛、無量眾生清淨平等覺是平等的,大家完全相同。所以從清淨平等覺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現在不是佛,你能真正放下染污,心就清淨了,放下分別,心就平等了,清淨平等覺的真心就現前,這個很重要。

◇真正做到清淨平等覺,你是福田
◇不是真正的清淨平等覺,接受供養可麻煩了,你完全是負債
◇真修行人生活非常節儉:他知道因果,他害怕

  你要是真正做到清淨平等覺,一切眾生對你的供養是修福,你是福田,供養你是種福田,他得福。如果他要有覺悟,他得智慧;他沒有覺悟,希望求一點福報,你是真正福田。如果自己不是真正的清淨平等覺,接受供養可麻煩了。古來祖師大德說這麼一句話,「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那你完全是負債,這一切十方供養你享受,現在享受還不錯,將來要還債。還債還要多還一點,它有利息在,所以非常非常麻煩。過去,古往今來,多少這些真正高僧大德、在家這些大居士,真修行人生活非常節儉,為什麼?他知道因果,他害怕。這一生沒有真正成就,現在的成就就是往生,真正往生是成就。真往生的人誰知道?自己知道,真有功夫的人知道。

◇有欲望,有所求,鬼神給你的信息都是假的,帶給你的是煩惱
◇真放下了,不需要他傳遞信息,你自己知道:業因果報清楚,吉凶禍福明瞭
◇自己心要正、行為要正

  我們遇到很多通靈的,通靈有真的、有假的,真的還可以,假的就不可靠。假的多,真的少,這是一定的道理。通靈給我們透的信息,我們只能做個參考,不能完全相信,完全相信你就上當了,這些事情不能不知道。大概沒有欲望的人、沒有任何希求的人,通靈提供的信息大概都是真的;自己有欲望,自己有所求,那鬼神騙你,給你的信息都是假的,帶給你的是煩惱,不是智慧。由此可知,這樁事情不能怪外面,不能怪別人,還是怪自己。是不是真放下?真放下了,不需要他傳遞信息,你自己知道。為什麼?業因果報清楚,吉凶禍福明瞭,外面人他不能動搖你,他不能干擾你。縱然是一些鬼神,鬼神對你尊重,尊敬你,不敢給你開玩笑。你自己心行不正,他就來給你開玩笑,就來戲弄你。總而言之,自己心要正、行為要正,這才行。

◇決定不為他境所轉
◇不於心外取法,無一法當情者,名為少欲
◇求法要向內求,有問題不必向外求
◇最重要的還是少欲

  這個下面說出來,決定不為他境所轉,自境、自法是自性裡面本具的智慧德相。準義寂師的意思,「則不於心外取法,無一法當情者,名為少欲」,這個說得好。我們不在心外求法,我們求法要向內求,不向外攀緣,有問題不必向外求。世間人到不得已的時候真的求神問卜,佛菩薩知道,佛菩薩慈悲到極處,所以一般流行的像有觀音籤這一類,用真誠心去求有感應,很靈、很準。佛經裡面,地藏菩薩慈悲,教給我們一套占察吉凶禍福的方法,這個經就叫《占察經》,地藏三經之一。這個是佛法的,正式有經典做依據的。佛菩薩確確實實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世尊說出了這麼一部《占察善惡業報經》。最重要的還是少欲

◇體露真常,寂滅為樂,如如不動,為知足

  「體露真常,寂滅為樂,如如不動」,這叫知足,這個定義說得好。不於心外取法,無有一法當情,這少欲。連成佛都沒有欲望,他真能成佛。體露真常,寂滅為樂,如如不動,這是知足。「於此少欲知足一句,具如是妙意,足證佛經語深」。佛經裡頭字字句句意思很深,單單看「少欲知足」一句,你看古來祖師大德為我們說的。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八0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0-0280



又《法華經勸發品》云:「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
又義寂師引《般若經》云:「云何菩薩少欲,乃至阿耨菩提尚不欲,何況餘欲。是名少欲。云何菩薩知足,得一切種智,是名知足。」
此意不求他境名少欲,安住自法名知足。他境即是色等五欲,自法即是現量之智。
準義寂意,則不於心外取法,無一法當情者,名為少欲。體露真常,寂滅為樂,如如不動,為知足。
於此「少欲知足」一句,具如是妙意,足證佛經語深。

◎積功累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