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要記住釋迦牟尼佛一樁了不起的行法:佛門永遠不跟別人對立|這個擺在戒律第二條:邊見|第一條是無我:一定要認清楚這個肉身不是我,你才能入門|淨空老法師
◈須陀洹破了五種見惑
◇佛弟子要記住釋迦牟尼佛一樁了不起的行法:佛門永遠不跟別人對立
◇這個擺在戒律第二條:邊見
◇第一條是無我:一定要認清楚這個肉身不是我,你才能入門
◇身像衣服,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有的
◇我不生不滅,我就是真性、法界
◇真認識清楚了,你就不會為了這個身去造業
◇眾生誤會了,把身當作我,為了養這個身,造無量無邊罪業
◈不要常常羨慕天;要羨慕極樂世界
◇真搞清楚了,對天不留戀、不嚮往,我們才會有真正的成就
◇天比人好不了多少
◈無量壽經是大乘佛法的總綱領
◇一切大乘經,一切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所說一切經教,都出不了這部經
◇分量不多,包羅圓滿
◇這一經通,當然一切經就通了
釋迦牟尼佛開悟,一生教學,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佛弟子要記住釋迦牟尼佛一樁了不起的行法,那就是佛門永遠不跟別人作對、對立,他把這個擺在戒律裡面第二條。第一條是無我,一定要認清楚這個肉身不是我,你才能入門。你看小乘初果須陀洹,須陀洹是破了五種見惑,五種見惑頭一個就是身見,他明白了,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像衣服,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有的,身體不是我,是我所。「我」,大乘教講得好,我不生不滅,我就是真性,我就是法界。這個身怎麼是我?真認識清楚了,你就不會為了這個身去造業。眾生不知道,誤會了,把身當作我,為了養這個身,造無量無邊罪業。這些業有善業、有惡業。善業也不好,為什麼?善業你生天,天有生死,比人的壽命長,比人的福報大,但是他壽命到了之後,還是要墮落,還是要搞輪迴,不究竟。所以真搞清楚了,對天不留戀、不嚮往,我們才會有真正的成就。天只比人好一點,實在講好不了多少,不要常常羨慕天,要羨慕極樂世界,這是無比殊勝莊嚴。一切大乘經,一切諸佛如來,一切法身菩薩,所說一切經教,都出不了這部經。這部經是大乘佛法的總綱領,分量不多,包羅圓滿,都包羅在這裡頭。這一經通,當然一切經就通了。這些年來我們不斷的提倡,現在認識這部經的人多了,以前沒人知道,好事。
◈三福三條是整個佛法的根本
◇學佛人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在這上下功夫
◈沒有我見、對立
◇人與人相處,沒有我見:你的思惟大公無私,起心動念都是想到整個人類、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的幸福
◇心量就大了,我沒有了
◇對立沒有了: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一體
◇自性是共同的,只有一個自性,像大海水一樣
◇水泡無量無邊,沒有離開大海
◇起泡的時候好像有自己;泡一裂掉,回歸大海:大海才是真正的自己
◇水泡是臨時,錯認了,那叫妄心
由三福,由小乘的,提升到小乘,三皈五戒、沙彌律儀,一直到小乘出家在家戒,都包含在這裡面。大乘最後這一條。這三條是整個佛法的根本,學佛人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在這上下功夫。人與人相處,我們沒有我見,好!你的思惟大公無私,起心動念都是想到整個人類的幸福,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的幸福,只想這個,好!心量就大了,我沒有了。邊見,邊見是對立,對立沒有了,為什麼?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一體。《壇經》上所說的,末後「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那個自性是我的自性,是我們自己自性。自性是共同的,只有一個自性,像大海水一樣,佛經的比喻,把大海比作自性,把水泡(海裡頭起的水泡)比作個人。水泡無量無邊,無量無邊沒有離開大海,起泡的時候好像有自己;那個泡一裂掉了,回歸大海,大海才是自己,真正的自己。水泡是臨時,是自己所變的,錯認了,那叫妄心。這個比喻得好,我們能體會到,會有一個概念。
◈真心裡頭沒有成見、身見、邊見
◇成見很深:他認為他是正確的,不容易跟人在一起,不能隨緣
◇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練到像賢公那樣
◇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
◇沒有感覺得我很委屈
◇對這個世界一切法裡頭沒有怨恨,沒有懷疑,不生煩惱
◇一生沒有跟人紅過臉,都是和顏悅色,很快樂
◇這個真的要學,你的法緣才好
◇到底誰佔了便宜?自己
◇順境裡面不生貪戀;逆境裡頭沒有瞋恚:真修行
◈修行:行為錯誤了,把它修正過來
◇標準就是戒律,五倫、五常、八德
見取見、戒取見,這兩個合起來,中國人講的成見。某人成見很深,他認為他是對,正確的,不容易跟人在一起,成見太深,不能隨緣,這個是錯誤的。真心裡頭沒有成見,真心沒有身見、沒有成見、沒有邊見,就是沒有對立。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練到至少要像海賢老和尚那樣,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老和尚眼睛當中,天下都是好人。毀謗他的,好人;侮辱他的,好人;陷害他的,好人,沒有一樣不好。沒有感覺得我很委屈,對這個世界一切法裡頭沒有怨恨,沒有懷疑,不生煩惱。老和尚一生沒有跟人紅過臉,沒有說哪一天你看到他發過脾氣,沒有。你見到他的時候都是和顏悅色,很快樂。這個要學,真的要學,你的法緣才好,人緣好,每個人都願意跟你往來。到底誰佔了便宜?自己。順境裡面不生貪戀,逆境裡頭沒有瞋恚,真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行為錯誤了,把它修正過來,標準就是戒律。
◇五常,主要的標準:仁義禮智信
◇仁是愛人,愛人你就不會怨恨人
◇障礙、毀謗、陷害我們、找麻煩的,要原諒他:他沒有受過聖賢教育,他迷了做錯事要原諒
◇他有果報,他的事情;我不能多加一點罪給他
◇清淨心裡頭一無所得:為什麼把這個事情看得那麼重?
◈放下好:放下快樂,放下就圓滿了
◇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不是真修的人他享受不到:他過的生活很苦惱
◇真正明白之後,確實法喜充滿
◇世間這些喜歡、討厭的;在他若無其事
◇真正你把它看清楚,放下了
中國古聖先賢也有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倫常八德,五倫、五常。特別是五常,主要的標準,仁義禮智信。仁是什麼?愛人,仁慈博愛。你要愛人,愛人你就不會怨恨人。那些障礙我們,毀謗的、陷害的、找麻煩的,要原諒他。為什麼?他無知,他沒有受過聖賢教育。他要跟我們一樣受這個教育,就不會。所以他迷了,迷了,做錯事要原諒。他有果報,他的事情,我不能多加一點罪給他,這個不可以。何必?清淨心裡頭一無所得,為什麼把這個事情看得那麼重?放下好,放下,快樂,放下就圓滿了,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所以方老師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特別是最高這兩個字。不是真修的人他享受不到,他過的生活很苦惱,真正明白之後,確實法喜充滿,世間這些喜歡的、討厭的,在他若無其事,真正你把它看清楚,放下了。
◇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
◈放下,初步學就是戒律
◇戒律就幫助我們放下
◇把它養成習慣,跟自性一樣,自自然然不會犯錯
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放下,初步學的時候就是戒律,戒律就幫助我們放下,把它養成習慣,跟自性一樣,自自然然不會犯錯,這就好。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二三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