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念佛|這就是諸佛如來自行化他的總綱領|外緣統統放下,一心專注念佛|嚴守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度,夠了|這就是菩薩住世,哪有那麼麻煩?|懂得五倫,懂得五常|一句佛號,他心是定的|淨空老法師
◈賢公一句阿彌陀佛開悟了
◇他什麼都知道,他不說:說出來沒人懂
◇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
◈一句佛號,他心是定的
◇一切處一切時,他所幹的全是在修大定,修自性本定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自性是真心、本體、法性、真如:他天天用這個
◇他是起覺用;我們起迷用
◈幾時我們能把心擺平了
◇我們妄念、雜念太多:心不清淨、不平等
這次到這邊來正好,海賢老和尚這個光碟跟資料都印出來了,都送給大家。他是什麼境界?他得三昧了,他開悟了。是不是明心見性?非常可能。他什麼都知道,他不說,為什麼不說?說出來沒人懂。上上根人可以跟他說,中下根人不必說。你看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連早晚課的課誦本他都不會念,別人早課念經、念咒,他念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他開悟了,為什麼?古人有句話說,「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他不認識字,沒念過經,經裡頭講的他不知道,他沒有這種分別執著,一句佛號,他心是定的。二六時中無論他幹什麼,一切處一切時,他所幹的全是在修大定,修自性本定。惠能大師講得好,「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自性是真心,自性是本體,自性也叫法性,也叫真如,他天天用這個。他是起覺用,我們是起迷用,為什麼?我們妄念太多,雜念太多。這就是什麼?心不清淨、不平等。幾時我們能把心擺平了!
◈如來教學的總綱要:南無阿彌陀佛
◇他就記住這個,他就能成功
◈持戒、念佛
◇這就是諸佛如來自行化他的總綱領
◇賢公持什麼戒律?三皈、五戒、十善、四攝、六度,就守住這個,一生都沒有觸犯,他能夠得定、開悟,能夠往生自在
◇他教化、影響多少眾生。我們要向他學習
◇把外緣統統放下,一心專注念佛
◇嚴守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度,夠了
◇這就是菩薩住世,哪有那麼麻煩?
這師兄弟兩個人都不認識字,所以心地清淨,沒有雜念,沒有妄想。老和尚教給他幾句話,那就是如來教學的總綱要,他就記住這個,他就能成功。這一句話是什麼?南無阿彌陀佛。你看,有一位居士向他請教,健康長壽之道,他說兩句話,持戒、念佛。這就是諸佛如來自行化他的總綱領。持戒,戒是什麼?他沒有學過戒。定弘法師到台灣去學戒學了一年了,佛陀這個律藏要用多少時間?果清法師用了三十年,專攻戒律。這個老和尚持什麼戒律?三皈、五戒、十善、四攝、六度,他就這個,其他就沒有了。就守住這個,一生都沒有觸犯,他能夠得定,他能夠開悟,他能夠往生自在。他生活在這個世間有意義、有價值、有目的,目的是什麼?是表法,他沒有白來,他教化多少眾生,影響多少眾生。我們要向他學習,怎麼學習?把外緣統統放下,一心專注念佛,也像他老人家一樣,嚴守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度,夠了。這就是菩薩住世,哪有那麼麻煩?這幾條真正都做到了,佛菩薩再來,不是佛菩薩再來他做不到。
◈懂得五倫,懂得五常
◇我們今天從哪裡做起?
❖五倫是人與人的關係
◇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常,仁義禮智信
◇仁,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合情、合理、合法
◇禮,禮貌,對人謙虛、恭敬
◇智,理智,不感情用事
◇信,言而有信
◇四維、八德,哪一個字他沒有?全有
◇不要多,真正做到
◇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相應,與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度相應,他不是菩薩誰是菩薩?
◇知道這些,就知道應該怎麼修法、學法
◇他得受用;我們也得受用
我們今天從哪裡做起?老和尚一百多歲的人,出生在光緒二十六年,一九00年。我出生在一九二七年,老和尚大我二十七歲。我這個年齡,小時候還沾一點傳統文化的光,老和尚比我們就深得多了,雖然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不要緊,他知道五倫五常。五倫是什麼?人與人的關係,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他知道。他跟人與人的關係處得非常好,懂得五倫,懂得五常,五常就五個字,仁義禮智信。仁,第一個要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做到了,做得很圓滿。義,義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合情、合理、合法,這條做到了。禮是禮貌,對人謙虛、恭敬,這禮做到了。智是理智,不感情用事。最後有信,言而有信。你看,仁義禮智信統統具足。四維、八德,你想想看,哪一個字他沒有?全有。不要多,真正做到,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人家往來的時候決定與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相應,決定與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度相應。他不是菩薩誰是菩薩?釋迦牟尼佛如是,他也如是,彌陀亦如是。我們知道了這些事情,就知道應該怎麼修法、應該怎麼學法,他得受用,我們也得受用。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集 https://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