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生活中要用上:不被外面境界所轉;能轉外面境界:幫助一切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為聖|修學佛法頭一個,就是教你發菩提心|淨宗發菩提心格外嚴格,為什麼?真為生死|淨空老法師
◈一切現象全是虛妄相,全是一場夢
◇最難放下的,親情、恩情,名聞利養、七情五欲
◇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要了解
◇醒了之後痕跡也找不到
◈不能把這一切萬法放在心上
◇《金剛經》簡單明瞭,全是教我們認識宇宙萬物的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有為法就是生滅法,找不到一樣東西是不生不滅的
◇全是假的,如夢、如幻、如泡、如影
◇《金剛經》的作用就在此地
最難放下的,親情、恩情,最難放,名聞利養、七情五欲。所以經典上一再教導我們諸法實相,這一切法的真相要了解,真相是什麼。真相,一切現象全是虛妄相,全是一場夢,醒了之後痕跡也找不到。《金剛經》在中國佛教,無論學佛不學佛都讀過,沒有人不讀過《金剛經》的。為什麼?《金剛經》簡單明瞭,只有五千多個字,全是教我們認識宇宙萬物的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就是生滅法,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找不到一樣東西是不生不滅的,找不到。這一切生滅法全是假的,如夢、如幻、如泡、如影。真正知道了,不能把這一切萬法放在心上,這就對了。《金剛經》的作用就在此地,不把它放在心上,它是假的。
◈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
◇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不生不滅、永恆常住的
◇不生不滅是真的;有生有滅是假的
◇凡是有生有滅的,不放在心上
◇世間的恩愛、怨恨,有生有滅、反覆無常,假的,別當真,統統不要放在心上
那把什麼放在心上?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不生不滅,它是永恆常住的,它沒有生滅。不生不滅是真的,有生有滅是假的,記住這個原則。凡是有生有滅的,不放在心上,世間的恩愛有生有滅,世間的怨恨也有生有滅,統統不要放在心上。這個東西有變化,愛可以變成恨,怨恨又可以變成愛,反覆無常,它不是真的,假的,別當真。教我們看破、放下,我們要真正把它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裡,落實在日常處事待人接物。
◈無住生心
那把什麼放在心上?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不生不滅,它是永恆常住的,它沒有生滅。不生不滅是真的,有生有滅是假的,記住這個原則。凡是有生有滅的,不放在心上,世間的恩愛有生有滅,世間的怨恨也有生有滅,統統不要放在心上。這個東西有變化,愛可以變成恨,怨恨又可以變成愛,反覆無常,它不是真的,假的,別當真。教我們看破、放下,我們要真正把它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裡,落實在日常處事待人接物。
◈無住生心
◇世間法並不妨礙修行
◇生心就是生起菩提心
◈菩提心:真誠心、深心、大悲心
◇真誠心,是菩提心的本體
◇深心、慈悲心,是真心的作用
◇對自己叫深心;對別人叫慈悲心
◇用慈悲待人;用深心克己
◈深心:清淨平等覺
◇要用這個心對待自己
◇清淨不受染污;平等心不為動搖
◇別人冤枉你、毀謗你,聽了之後要想一想: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
◇放在心上就被動搖、搖晃了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菩提心是不動的,這就深
◇再深,本心就現前
◇真心是覺而不迷,法身菩薩的自受用;平等是三乘菩薩的自受用;清淨心是阿羅漢、辟支佛的自受用
◈真愛永恆不變;假愛反覆無常
◇慈悲就是愛心
◇愛裡頭有情,有情就壞了,有情不是真愛,假愛
◇慈悲是以理智為基礎,它是真愛
一切世間法、世俗法並不妨礙修行。我們在前面學過無住生心,生心就是生起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大乘教裡頭常說的,真誠心、深心、大悲心。真誠心是菩提心的本體,真誠心就是真心,這不是妄心,真心能生能現萬法。深心跟慈悲心是真心的作用,它起作用,起作用有兩個作用,一個是對自己的,一個是對別人的。對自己叫深心,對別人的叫慈悲心,用慈悲待人,用深心克己。深心是什麼?我這幾十年講菩提心,深心我用《無量壽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要用這個心對待自己。清淨不受染污,平等心不為動搖,別人冤枉你,別人毀謗你,你聽了生不生氣?如果一生氣,你被他動搖,你就錯了。要怎麼樣?聽了之後笑笑,沒事。聽了之後要想一想,他毀謗我,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我有這個過失,他說出來了提醒我,我要改過自新;我沒有,他誤會,笑笑,絕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被動搖了,就搖晃了。能大師說得好,「何期自性,本無動搖」,菩提心是不動的,這就深,深度。再深,再深就本心就現前,真心現前了。真心是覺而不迷,那是法身菩薩的自受用,平等是三乘菩薩的受用,清淨心是阿羅漢、辟支佛的受用。自受用,這個多快樂!對待人一片慈悲,慈悲就是愛心,佛不叫愛,佛法不講愛,講慈悲。為什麼?愛容易讓人誤會,愛裡頭有情,有情就壞了,有情不是真愛,假愛。慈悲是以理智為基礎,它是真愛,它不是假愛。真愛永恆不變,假的愛反覆無常。
◈菩提心生活中要用上
◇不被外面境界所轉
◇能轉外面境界:幫助一切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為聖
◇修學佛法頭一個,就是教你發菩提心
◇淨宗發菩提心格外嚴格,為什麼?真為生死
這菩提心大乘經上講的意思,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日常生活當中要用上。不被外面境界所轉,能轉外面境界,幫助一切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為聖。所以修學佛法頭一個,就是教你發菩提心。淨宗發菩提心格外的嚴格,為什麼?真為生死,不為別的。
(中略)
◈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
◇如目足並運
◇慧行是看破,行行是放下
◇看得清清楚楚:真的我們要獲得;假的我們要放棄,這是慧行
◈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
◇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
◇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
「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慧行是看破,行行是放下。你看得清清楚楚,真的我們要獲得,假的我們要放棄,這是慧行。「又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十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20
《彌陀要解》以信願持名為宗,
並云:「
信願持名為一經要旨。
信願為慧行,
持名為行行。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故
慧行為前導。
行行為正修,
如目足並運也。」
又「
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
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
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
大本阿彌陀經(指《無量壽經》)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
可見
「信願持名」
與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正是同旨。
並云:「
信願持名為一經要旨。
信願為慧行,
持名為行行。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故
慧行為前導。
行行為正修,
如目足並運也。」
又「
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
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
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
大本阿彌陀經(指《無量壽經》)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
可見
「信願持名」
與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正是同旨。
◎(三)一經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