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能念所念,皆是實相故|彌陀名號即法界體|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淨空老法師
◈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
◇能念所念,皆是實相故
◇能念所念,皆是實相故
◇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世出世間一切法自性本具的
◇名號就是實相:能念的是實相,所念也是實相,功德是沒有邊際、無法想像的
「因能念所念皆是實相故」。這個解釋有蕅益大師《彌陀經要解》做根據。實相是自性,能念所念都是實相,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實相就是自性裡頭本具無量無邊功德,無量無邊的智慧,無量無邊的德能跟相好,自性本具。大乘教常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世出世間一切法自性本具的。這一句名號就是實相,能念的是實相,所念的也是實相,功德是沒有邊際的、是無法想像的。這一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再不會懷疑了。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十二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22
◇跟實相相應,它的功德就沒有邊際,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光則橫徧十方;壽則豎窮三際
◇阿彌陀,意思是無量壽、無量光
◇壽代表時間,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光代表智慧,光明遍照
◈橫豎交徹,即法界體
◇法界:無盡的時間和空間
◈舉此體作彌陀身土
◇彌陀的身是無量光壽;彌陀居處極樂世界也是無量光壽
◈舉此體作彌陀名號
◇彌陀名號也就是無量光壽
◈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
◇用光壽做為彌陀的名號,所以彌陀名號就是眾生真如自性
「或疑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這是提出一個疑問,念佛怎麼可能有這樣殊勝的功德,有這麼大的功德?下面是解答,「因能念所念,皆是實相故」。如果跟實相相應,它的功德就沒有邊際,真正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念老舉蕅益大師《要解》裡面的話給我們做說明,為什麼皆是實相。世尊在《阿彌陀經》裡面為我們介紹阿彌陀佛名號的意思,他用兩句話,阿彌陀佛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壽,也翻作無量光。壽代表時間,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光代表智慧,光明遍照。所以說「光則橫遍十方」,照耀著十方,統照到;「壽則豎窮三際」,過去、現在、未來這稱壽。「橫豎交徹,即法界體」,大乘經上所說的法界,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無盡的時空,時間和空間。「舉此體作彌陀身土」,彌陀的身是無量光壽,彌陀所居住的處所極樂世界,也是無量光壽,「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彌陀名號也就是無量光壽,「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換句話說,用光壽做為彌陀的名號,所以彌陀名號就是眾生真如自性,本覺理體就是真如自性。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本不生滅:是無量壽
◇本自具足:光明、德能、相好樣樣具足,這裡頭就有無量光
◇能生萬法:全宇宙從無量光壽裡面流出來的
惠能大師在明心見性的時候,他向忍和尚提出的報告:「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本不生滅是無量壽;「本自具足」,一樣都不缺,光明、德能、相好樣樣具足,這裡頭就有無量光;「本無動搖」是自性本定;末後說「能生萬法」,萬法是全宇宙。全宇宙從哪裡來的?從無量光壽裡面流出來的。這個我們要明白,這是淨土宗理論的依據,也就是《觀無量壽經》所說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持名即始覺合本
◇一念不覺,迷失了自性;一念覺,本覺就現前
◇從一念覺稱它為始覺;稱一念不覺叫無始無明
◇無始:沒有開始
◇有始就有終,那就有事實真相;沒有開始也就無終
◇無始無終說明它不是真的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這個相無始也無終:一念迷它就有;一念覺它就沒有了。就像作夢一樣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夢確實沒有開始也沒有終了
◇一念迷的時候,夢境現前;一念覺了,夢痕跡都找不到
◇六道、十法界是一場夢
◇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持名即始覺合本」。自性本覺,一念不覺,迷失了自性,一念覺,本覺就現前。從一念覺稱它為始覺,稱一念不覺叫無始無明。無始這個意思是說沒有開始,有始就有終,那就有事實真相,沒有開始所以也就無終。無始無終說明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所以《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這個相無始也無終,一念迷它就有,一念覺它就沒有了。就像作夢一樣,經典裡面佛用作夢比喻最多,「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作夢有沒有開始,有沒有終結?沒有的。夢境我們仔細想想佛所說的這個味道,夢確實沒有開始也沒有終了,一念迷的時候夢境現前,醒過來,一念覺了,夢痕跡都找不到。佛告訴我們,六道輪迴是一場夢,十法界也是一場夢,所以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講,「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中略)
◈持名念佛,有信有願
◇往生的條件取得了
◈句句佛號都是始覺
◇每個念頭都是第一念,沒有第二念的
◇前念滅了後念生,前念不是後念:有相似;絕對不相同
◇前一個念頭、後一個念頭,不是一個念頭:所以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前念跟後念是一念,那就無量壽了,就沒有生滅
◇極樂世界人沒有念頭,他是自性流出來的
◇我們是自性流出來的,通過阿賴耶
◇自性沒有念頭;所有念頭現象都屬於阿賴耶、生滅相
持名念佛,有信有願,往生的條件取得了。持名就是始覺合本,句句佛號都是始覺。為什麼?每個念頭都是第一念,沒有第二念的。前念滅了後念生,前念不是後念,有相似,絕對不相同。這個現象就在眼前,我們不認識,但是我們舉個比喻,諸位就能知道。昨天不是今天,昨天的我、昨天的你、昨天的他,也不是今天的我、今天的你、今天的他,都不是,這個要懂得。怎麼都不是?昨天找不回來了,昨天是昨天的,今天是今天的。這個大家容易懂。然後我再告訴你真相,真相是什麼?念頭,前一個念頭跟後一個念頭不是一個念頭,所以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前念跟後念是一念,那就無量壽了,就沒有生滅。這要到什麼地方看到?到極樂世界看到,極樂世界人沒有念頭,他是自性流出來的,沒有念頭。我們是自性流出來的通過阿賴耶,念頭是阿賴耶邊上的事情,自性沒有念頭,所有念頭現象都屬於阿賴耶,阿賴耶是生滅相。
(中略)
◈怎樣才能始本合一:念念不間斷
◇持名就是始覺合本:你要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這句佛號一分一秒都不會讓它空過
◇始覺合本是大徹大悟
◇念久了,久就有功,叫功夫
◇斷斷續續的沒有功夫,你感覺不到
◇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功夫就成就了
◇要往生極樂,需要多長時間?大概是三年
◇佛的恩德,給我們開這個法門
◇我們對佛誠信;佛對我們也誠信
持名就是始覺合本,如果你要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我們相信你這句佛號一分一秒都不會讓它空過。為什麼?始覺合本是什麼意思?始覺合本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想不想?想。怎麼樣才能夠始本合一?念念不間斷,念久了,不知不覺它就相應了。久就有功,叫功夫,斷斷續續的沒有功夫,你感覺不到。如果念念不住,就是不停止,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功夫就成就了。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需要多長時間?我們在《往生傳》、在《淨土聖賢錄》裡頭得到一個結論,大概是三年,有人三年不到,有人三年多一點,他預知時至往生了。怎麼會預知時至的?他見到佛了,佛告訴他的,所以他曉得哪天走,哪一天佛來接引他。是佛的恩德,佛給我們開這個法門,每個念佛的人往生,阿彌陀佛一定來迎接他。如果佛不來,你不知道極樂世界在哪裡,你找不到。所以佛一定來接引,這是他的本願,他絕對不會食言。我們對佛誠信,佛對我們也誠信。
◈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當來是你往生極樂花開見佛;現前是佛來迎接你往生
◇懷疑佛真會來嗎?大概他就不來了,極樂世界就去不成了:不能有絲毫懷疑
所以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上講的這句話,「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話不是隨便說的。裡面說出兩種見佛,一種是現前,一種是當來。當來是你往生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現前是佛來迎接你往生,但是迎接你往生一定先見佛,佛會告訴你哪一天,所以你預知時至。告訴你哪一天這是有必要的,有什麼必要?你決定沒有懷疑了。否則的話,天天想著我什麼時候能走?佛什麼時候來?他真來嗎?問題可多了。如果要懷疑他真會來嗎?大概他就不來了,極樂世界就去不成了,不能有絲毫懷疑。見了佛之後,這個疑問決定沒有了,知道什麼時候走。有些人很高明,不告訴人,為什麼?怕障礙。別人知道了,「再住兩年,別走那麼早」,他來擾亂你。所以,預知時至的人通常是不會告訴人的。
(中略)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每一念,這一句佛號跟本覺都相應
◇本覺不生不滅
◇念念都是始覺:念佛這個心跟自己的心性相應
◇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念念相應
◇始本不二,生佛不二
◈彌陀名號即法界體
◇法界的全體、理體,就是彌陀名號
◈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法界體不可思議,所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
◈名號即眾生之本覺理性
◇起心念佛,是為始覺;所念之佛,正我本覺
◈持名即是始覺合本
◇合本就是相應
◈念念相應,而念念即佛
◇持名功德不可思議
◇在佛門感應,沒有比念佛更殊勝、更快速
所以每一念,這一句佛號跟本覺都相應,本覺不生不滅。始覺,所以念念都是始覺,念佛這個心跟自己的心性相應,那就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念念相應。所以,「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由上可見,彌陀名號即法界體」,法界的全體,法界的理體就是彌陀名號,「故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法界體不可思議,所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又名號即眾生之本覺理性」,就是眾生的真如本性,「起心念佛,是為始覺,所念之佛,正我本覺」。「故云」,所以說,「持名即是始覺合本」,合本就是相應。「是故念念相應,而念念即佛,是顯持名功德不可思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在佛門感應,沒有比念佛更殊勝,沒有比念佛更快速。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十三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023
◈既是修因感果之土,而亦有始。寧容得言,非因非果,凝然常耶?
◇這有始,有始應該就有終
◈始覺究竟,無非本覺
◇修因感果,是始覺智;無為凝然,則本覺理
◇始覺、究竟覺統統是本覺
◈本性常、不斷常、相續常
◇三種常,建立常然
◇相上有這三樁事情;性上、體上沒有
◇屏幕上,三種都沒有;畫面上,有
◇屏幕是真心;畫面是妄心
◇要搞清楚,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這個對於修行人關係非常大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相不包括實報土:它是常住、沒有間斷的,自性沒有生滅
「望西設問曰」,這是假設的問題,是教學一種方式。「既是修因感果之土」,我們在經上看到的,阿彌陀佛在無量劫前面,他是個國王,出家了,初出家的時候叫法藏比丘,以後開悟了稱他作法藏菩薩,這有始,有始應該就有終。所以「寧容得言」,怎麼能,容也是容許的意思,怎麼能可以說「非因非果,凝然常耶」,有因有果,這是一個問題。「復自答曰」,然後望西師自問自答。「修因感果,是始覺智」,修因感果。「無為凝然,則本覺理,始覺究竟,無非本覺」,始覺跟究竟覺統統是本覺。所以從體上講能講得通。這還是前面所說的這三種常,建立常然,這三種:本性常、不斷常、相續常,說這三樁事情。相上有,有這三樁事情,性上沒有,體上沒有。我們還用比喻說,在我們電視屏幕上說,沒有,三種都沒有;在畫面上說,有,畫面沒有離開屏幕,屏幕是真心,畫面是妄心。這個要搞清楚,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這個對於修行人關係非常大。《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相不包括實報土,為什麼?實報土不能說它是虛妄,它是常住,它是沒有間斷的,自性沒有生滅。
(中略)
◈始覺究竟,無非本覺
◇始覺就是本覺,我們中國人講的本善,《大學》講的至善
◇本覺迷了;現在回頭又覺悟了,還是本覺
◇始本是一,不要在這裡去分別執著就好
◈若得始覺,還同本覺
◇雖似有始;至所證時,始本不二,本有常住
◇在始這個字裡頭,他還是不覺
◇到所證,真正覺悟才知道,始覺跟本覺是一不是二,本有常住
◇始覺就是本覺,本覺就是能覺
我們再看望西師自己答的,答得好。始覺智,無為凝然,則本覺理,始覺究竟。這一句就是本覺,始覺就是本覺,我們中國人講的本善。《大學》裡面講的至善、明德、親民、止於至善,至善是本覺。始覺合本覺,始覺就是本覺,本覺迷了,現在回頭又覺悟了,還是本覺。無非本覺,後面這句話說得好,始本是一,不要在這裡去分別,不要執著就好。下面他舉《釋大衍論》一句話來給我們做證明,「若得始覺,還同本覺」。始覺那個覺就是本覺,本覺沒有生滅,本覺就是大乘經上講的自性,我們中國老祖宗講的本性,是一樁事情,哲學裡面所講的萬有的本體,也是講的它。「談能證曰」,談到能證時候說:「雖似有始,至所證時,始本不二,本有常住」。始覺,始,在始這個字裡頭,他還是不覺,到所證的時候真正覺悟,真正覺悟才知道,始覺跟本覺是一不是二,本有常住。始覺就是本覺,本覺就是能覺。
◈覺跟不覺的念頭全沒有了
◇在有說有證之日,雖似有始
◇當到家時,言語道斷,一切不二,本有常住
◇當到家時,言語道斷,一切不二,本有常住
◇我們現在在迷、在修學,覺悟的時候好像是有始有本
◇真正覺的時候,始本是一不是二
◇這個時候,念頭沒有了
◇念頭起作用生煩惱;覺心起作用生智慧
◇不起心不動念,自性本定,自性起作用,智慧
◇不覺,迷,是妄心,就是念頭
望西末後這幾句話要著眼。談,談就是說,至就是到。「在有說有證之日,雖似有始」,好像是有始,開始了。「當到家時」,到家就是你證得的時候,「言語道斷,一切不二,本有常住。以上皆引申望西之說」。念老這幾句話說得好,把它說白了。我們現在在迷,我們在修學,特別是念經,念上幾百遍、念上幾千遍,覺悟了,這個覺悟的時候好像是有始有本,真正覺的時候,始本是一不是二。這個時候怎麼樣?念頭沒有了,覺跟不覺的念頭全沒有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起心不動念,這是自性本定,自性起作用,智慧。不覺,迷,是妄心,就是念頭,念頭起作用生煩惱;覺心起作用生智慧,不生煩惱,這是它的差別。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二三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1-0223
◈本跟始這念頭也沒了,這就叫大覺
◇念到功夫成片,就是功夫得力。能夠把妄念雜念控制住:它沒斷,妄念雜念不起作用、不生
◇有這樣的功夫就決定得生
◇不念佛號也沒有煩惱,這就是事一心不亂:見思煩惱真斷了
◇起心動念是無始無明
◇不起心不動念,無始無明也沒有了,本覺完全現前,始覺合本覺
念到功夫成片,就是功夫得力。能夠把妄念雜念控制住,它沒斷,但是有這句佛號在,妄念雜念不起作用、不生,這叫功夫成片。有這樣的功夫就決定得生,你就有把握。從這個功夫上再念的時間久了,不念佛號也沒有煩惱,這就是事一心不亂,見思煩惱真斷了。功夫再往上提升,提到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是無始無明,不起心、不動念無始無明也沒有了,那是什麼?本覺完全現前,始覺合本覺。始覺就是本覺,本覺就是始覺,本跟始這個念頭也沒有了,這就叫大覺。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第十八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42-0018
或疑
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
因
能念
所念,皆是實相故。
《彌陀要解》云:「
光則橫徧十方,
壽則豎窮三際。
橫豎交徹,
即法界體。
舉此體作彌陀身土,
亦即
舉此體作彌陀名號。
是故彌陀名號
即眾生本覺理性。
持名即
始覺合本。
始本不二,
生佛不二。
故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也。」
由上可見,彌陀名號即法界體,
故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又名號即眾生之本覺理性,
起心念佛,是為始覺。
今所念之佛,正我本覺。
故云持名即是始覺合本。
是故念念相應,
而念念即佛。
是顯持名功德不可思議。
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
因
能念
所念,皆是實相故。
《彌陀要解》云:「
光則橫徧十方,
壽則豎窮三際。
橫豎交徹,
即法界體。
舉此體作彌陀身土,
亦即
舉此體作彌陀名號。
是故彌陀名號
即眾生本覺理性。
持名即
始覺合本。
始本不二,
生佛不二。
故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也。」
由上可見,彌陀名號即法界體,
故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又名號即眾生之本覺理性,
起心念佛,是為始覺。
今所念之佛,正我本覺。
故云持名即是始覺合本。
是故念念相應,
而念念即佛。
是顯持名功德不可思議。
◎(三)一經宗趣
望西設問曰:「
既是修因感果之土,而亦有始,
寧容得言,非因非果,凝然常耶?」
復自答曰:「
修因感果,是始覺智。
無為凝然,則本覺理,
始覺究竟,無非本覺。
如《釋大衍論》云:『若得始覺,還同本覺。』
談能證曰(談到能證之時曰):
雖似有始,
至所證時,始本不二,本有常住。」
既是修因感果之土,而亦有始,
寧容得言,非因非果,凝然常耶?」
復自答曰:「
修因感果,是始覺智。
無為凝然,則本覺理,
始覺究竟,無非本覺。
如《釋大衍論》云:『若得始覺,還同本覺。』
談能證曰(談到能證之時曰):
雖似有始,
至所證時,始本不二,本有常住。」
望西末後數語,宜著眼。
談者,說也。
至者,到也。
在有說有證之日,雖似有始。
當到家時(即至有所證時),言語道斷,一切不二,本有常住。
談者,說也。
至者,到也。
在有說有證之日,雖似有始。
當到家時(即至有所證時),言語道斷,一切不二,本有常住。
以上皆引申望西之說。
◎積功累德第八